
1、《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
《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
本学期我把《孩子们,你们好》作为略读书目,因为我觉得这本书看起来有些深奥,但是慢慢读来,我越来越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好书。
爱学生,就要爱她们的全部,这也是一个与孩子交往的诀窍。我们爱学生的顽皮,你不仅能从中享受到童稚的快乐,而且他会交给你如何辅助顽皮的孩子跟上大军队。我们爱学生的不守纪律,你就会从这里找到自己班级教育或者是课堂教学的败笔。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孩子们做我们的镜子,去发现自己的身上的毛病;我们还要让孩子来做我们的老师,让他们教我们去认识他们。让我们铭记阿莫纳什维利的这句提醒:“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的幸福!”
这是一本我喜欢的书,它没有一点说教的味道,它自然而真诚,它是我愿意为之挑灯夜读为之细细品味写下点滴感悟的书。
2、让孩子自己做主读后感
让孩子自己做主读后感(一)
一个幸运的机会,让我接触了《让孩子自己做主》这部幼教书籍,我看了这本书后觉得收获很大。我喜欢这本书并希望有更多的幼儿老师和家长们能和我一起阅读和分享这本书。
希望这本书能给老师及家长们带来启发与帮助。这是一项帮助您的孩子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麻烦 以及如何与其他人融洽相处的计划。作者是[美]墨纳。舒尔,本书主要介绍抚养小孩的方法——但它并不是告诉你你的孩子该做什么或者该怎样表现。
事实上,本书是要告诉你如何通过不断地鼓励小孩来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本书主要介绍了一项被称做“我能解决问题”的计划,简称“icps”。总体来说,学会怎样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孩子更懂得如何去面对人生。icps会帮助你:1、更加意识到孩子的观点跟你的观点有差异;2、从长远的意义上讲,引导孩子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比直接告诉她该做什么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3、给孩子做好示范,启发你的孩子去思考问题;icps会帮助你的孩子:1、当与别人之间出现麻烦时,思考该做什么;2、思考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3、思考他们的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后果;4、判断一种方法是否可行;5、意识到别人也是有感觉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自己的感受。
这本书以大量有趣真实的事例,除了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早教理念之外,最可贵之处在于提供了一套循序渐进,相当具操作性的能够达到预期教育目的的方法。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是极好的促进,让新入园的家长能少走一些弯路。给孩子一点自主权,在许可的范围内,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爱我们的孩子,让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是我们全社会的幸福。
让孩子自己做主读后感(二)
最近看了《让孩子自己做主》一书,书中一个个真实、生动的小案例深深吸引着我。
书中主要介绍抚养小孩的方法——通过一种很特殊的思考能力——思考如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跟其他人之间产生的麻烦。书中主要介绍了一项被称做“我能解决问题”的计划,简称“icps”。
联想到当今的社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在当今父母的心目中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了。书店里往往家长多于孩子,家长为孩子买各种练习卷、作文选、磁带、光盘。在这个自我意识高涨的时代,父母不能再固守权威的城池,因为从小被使唤惯的孩子,等到他必须自己作必须作决定的时候,会措手不及。
首先父母必须把决定权交还给孩子,信任孩子有能力做他自己的主人,无论任何人都必须自己走自己的路,与其一天到晚紧张兮兮的盯着孩子,干涉他做这做那,还不如让他自己去作,父母也落得轻松。
其次要多给孩子机会,相信他有足够的能力来发展自我,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给予不同的责任,并依孩子的性格提供不同的机会,让他从中领悟、学习,进而培养思考力及决策力,慢慢的孩子便能自己做主了。
很多家庭的互动里发现,爸妈做得越少,孩子会的就越多。因此,聪明的父母,何不轻轻松松地把责任还给孩子,并让孩子知道即使决定错了也没有关系,有错误才有改进,有改进才有机会成功。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家长学习和反思的。
让孩子自己做主读后感(三)
《让孩子自己做主》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封皮上爱尔维修的一句话“即使是最为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最不平凡的人。”
在传统教育思想中,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听话,你不听话就不要你了。”“乖乖,听话!”面对孩子经常做出有违大人意志的事,我们经常会以要听话来阻止孩子,而不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的原因,很少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今天读到《理智地对待孩子的挑衅》,讲一个当妈妈常常遇到的事。戴尔已经四岁了,在厨房里和哥哥一起吃妈妈做的苹果饼,一不小心把果汁打翻了,洒了自己一身。母亲闻声赶到,看见这一桌一地脏乱的场景,非常生气。可是母亲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对戴尔说:“来,亲爱的,我们去洗一洗换身衣服吧。”戴尔跟母亲来到了洗手间,等母亲放好水给他准备好衣服后,他却改变主意了,开始躲来躲去不洗也不换。母亲给他讲道理也不管用。生气的母亲按捺不住了,上去紧紧抓住戴尔,把他放在洗澡盆里。戴尔挣扎,母亲就用力按住他,把他的胳膊抓出了一道红印。在这个过程中,戴尔不停地哭闹,母亲就想尽一切办法制服他。等一切弄好以后,戴尔哭着把自己关在房中,仿佛受到了莫()大的伤害,母亲也十分生气。
其实,当戴尔拒绝换洗的时候。母亲应该平静的跟他说:“这么脏,自己身上会很不舒服,也会把其他东西弄脏的。”如果孩子还是拒绝,母亲可以走开去做自己的事情,当戴尔确实感觉身上不舒服了,就会自己来找母亲的。在大多数这样的冲突中,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应熟练地从冲突中撤退出来,孩子的反应是可以预料的,也是比较有趣的。
班里的孩子有时也会不想后果,做出比较极端的行为,这时我们老师从冲突中退出来,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我们的撤离留给孩子一种孤独的感觉,这样的局面是他们不喜欢的。他们会很快意识到,只有改善自己的行为才能避免这种局面。
这本书有大量有趣真实的事例,除了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早教理念之外,最可贵之处在于提供了一套循序渐进、操作性强的能够达到预期教育目的的方法,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有极好的促进作用。
给孩子多一点自主权,在许可的范围内,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是爱孩子、尊重孩子最好的表现!
3、孩子为什么打你读后感
孩子为什么打你读后感(一)
今天在朋友圈里看到毕淑敏的一篇文章《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我感触颇深。
文中作者对打孩子这件事是又心疼又坚决,心疼的是“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更为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坚决的是“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天下父母心一般,对于孩子咱爱都来不及,哪舍得打啊!每次看到孩子委屈的样子,心是真疼啊!可教育孩子只有爱是不行的,有时该“出手”时还得“出手”!
在女儿一岁多的时候,一次她伸小手指想去摸墙上的插座,我上去在小屁股上就是一巴掌吼道:“干啥呢?不想活了吧?不是说过插座不能摸,有老虎会把你吃掉的?你还摸?”孩子真是被我的吼声吓到了,愣了几秒后才哇地哭出来。从那次以后孩子再也不随便摸插座了,甚至有段时间家里来个人就要拉着人家指着插座给人家说:“妈妈打!妈妈打!”其实孩子哭我也很心疼,可如果那次不动手,她怎么能记住呢!
还是不到两岁时有次我们在床上疯玩,不知怎的,她忽然在我肩上咬了一口,我一愣之后就又在她的肩上还了一口,虽没敢狠咬我知道那也是疼的,她一下子就哭了。奶奶听了赶紧跑过来问怎么回事,听我讲完后埋怨我跟孩子一般见识。我说:“她咬我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只是想让她知道,她怎样对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她。在家里咱惯着她,出门在外谁还会让着她?”然后又把这些话掰开揉碎讲给孩子听:不能先对别人无礼、不能主动打人等等。她也许不能完全理解我的意思,可至少明白弄疼了别人自己也会疼的。孩子现在能跟不同性格的人玩到一起,与她不主动“惹是生非”的好性格有很大关系。
还有一次是孩子刚三岁,吃饭时我拿瓶酸奶给她倒了一杯,完了她还一直想要瓶里剩下的,我没答应自己就端着瓶子喝一口,没想到丫头不干了,小手啪地打在瓶子上,奶也洒了我一身。之前她就有什么东西都想独占的苗头,借此机会就想教育一下她,就抬手在她脸上拍一巴掌……随后等她哭完了,我心疼地抱着她耐心地边哄她边给她讲道理。现在孩子真的做得很好,分享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
……
其实每次打孩子都不是真打,手下轻得很,只是严厉的态度把她吓住了。讲这么多不是鼓励家长打孩子,而是就像前面说的,如果孩子要接触危险、不良的东西时如果言语规劝不了,适当的“体罚”也是必要的。不过“体罚”要尽量尽量少用,多了就“皮了”。有一点值得提醒的是,不管什么方法教育过孩子之后,一定要把理跟孩子讲透,让孩子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应该如何去改,切莫和孩子置气,不然一切行为都是徒劳还会适得其反,造成孩子的逆反情绪。
孩子为什么打你读后感(二)
读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更深切地体味到了母爱的真谛,更有着为人母的强烈的共鸣。
作者用满怀深情的笔调写出了打孩子的感受,看似简单地道白,却映出了母爱的伟大。文中有一句话,很让人感动:“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的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予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的确,“打在身上,痛在母心”,这是天下为人父母者共同的心声。那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个巴掌、一记耳光,而是透露着望子成龙的迫切的期盼,一巴掌让女儿能够铭记一生,一耳光让他知道是非善恶。
母爱是伟大而无私的,且不说“岳母刺字”的深明大义,也不讲“四郎探母”的荣辱坎坷,就是从平凡的村妇到雍容的王妃,从普通的女佣到高贵的夫人,都对自己的儿子寄予着无限的深情,无论低俗,不问贫贱,这是人世间最宝贵的一片情,也只有母亲才会拥有。
我曾经也有一个疼我爱我,无私地给予我温暖,教我如何做人的母亲。她也打过我骂过我,今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那是对于童年的顽劣的惩罚,使我能够在一次次的反省中度过幼年的稚气与无知。
如今我已为人母七年有余,女儿正处在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年龄,女儿聪明懂事好学上进,但是也难免有顽劣的时候,做为一个母亲,女儿是我的心头肉,是我愿意用生命去终身保护的天使,不到万不得已,我怎会忍心去动她半个指头。记得一次在挨过打之后,女儿问我,为什么对她那么凶而对外人那么友好从不发火。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因为你是我的女儿,把你教育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我的责任,别的小孩都有自己的父母,她们的父母会对他们负责任。”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使我们对自己视为心肝的宝贝们不得不忍痛出手,每打女儿一次,我也和作者有同感,即“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女儿,不知你感觉到了没有,每次不得已打你之前,我已做过了多少次思想斗争,我给自己寻找各种可以不打你的理由,我总是希望可以找到别的体面的方法来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可是我的女儿,在种种方法试验无效之后,我还能有什么选择呢?因为我同样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孩子为什么打你读后感(三)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我总这样认为:大人打孩子,不是自己生气了,没处可以撒气,撒在孩子身上,就是看自己的孩子不顺眼,但不会好好说。今天竟然有写一篇这个主题,我必须好好看看,带着疑问,我读完了着篇文章,想看看大人们自己怎么解释!
结果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甚至跟我的意料,完全不是一个性质的。这里解释道,父母打孩子是因为:爱,可孩子们却往往无法理解,在我们的眼中,打人就是不文明,打人就是以大欺小。包括那些爸爸妈妈们。到了我这个年龄,虽有些知道,但也似懂非懂。
真的,我被感动了。爸爸妈妈()们为了孩子真是用心良苦,煞费苦心啊。他们用自己的手打孩子,知道为什么吗?我本以为是那样更疼,好让孩子做记性,但结果却是那样可以掌握轻重,他在打你的同时,他也一样的痛。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
记得从小到大,妈妈虽然唠叨,但很少打我,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除了那次,上次就因为小伙伴把我的洋娃娃给分尸了,我一定要他赔,那是我最心爱的娃娃,是生日礼物,他竟然……他不赔我,也不道歉,爸爸妈妈、哥哥嫂子、还有他的妈妈,也就是我的阿姨,怎么说也不听,我急了,刚刚练的跆拳道派上了用场,砰砰几脚,然后再咬了一口,钟子恺的手立马就肿了。妈妈把我拉进小房间,哥哥嫂嫂都被推在门外,一个巴掌下来,打的我的眼泪直流,刻骨铭心的疼,而且谁都不让劝,还把我一个人关在黑屋子里。我还使劲叫:“你有什么权利打我,我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呜呜呜”越说妈妈当然越生气,真是可笑,当时的我那么过分,竟然还拿“未成年人保护法”来说事。
那段时间,我好久没理妈妈,甚至有些恨她,我讨厌她,后来,我感冒了,妈妈对我是无微不至的照顾,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天下的所有孩子们啊!你们知道吗?爸爸妈妈对你,打与不打都是爱啊!每次打过你,他们换来的只有深深的心疼和自责!
4、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
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一)
对于我这样的新老师,刚到新的学校,从来没有带过一年级的我,生怕我会在工作中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所以查了一些书籍和关于刚入学孩子们的心理变化的文章。无意中从网上看到了一本介绍苏联着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关于刚入学孩子的文章《孩子们,你们好!》,看完了真的是很感慨这样的教育家,他让我不但重新认识了教师自己,更让我的眼前一亮,给了我更多和孩子们相处的方式方法。
这是一本好书,对于教一年级的我来说,我受的启发很大,书中展示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很具体,操作性很强。
我从书中学到了很好的教学方法,并将在自己的班里进行尝试,比如,课堂上做有关学习内容的游戏、唱歌,这样孩子们课中既得到了休息,又能更精神的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在课间和他们一起游戏、聊天,不但拉近了师生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师生情感,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因为学生喜欢你,才会喜欢你教的课。
在教学时,有时故意“出错”,让学生纠正、辩论,直到证明了他们有理的时候为止,不仅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错误”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学生在课堂上爱不假思索的大声说答案,怎样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书中谈到的教会学生思考地方法很可行。比如,让学生数出一幅图中不同图形的个数,学生会数出出现不同的结果,并争论着,“4个!”“5个!”“4个!”“5个!”作者并不介意这种喊叫,而是装着反复检查自己的答案,并低声建议学生再检查一遍自己的答案,学生便会模仿着老师去数。这样就教给了学生思考检查的方法。他把教方法渗透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并演示给学生看,在行动上引导学生思考,并不是仅仅告诉学生要检查。他还适时的表扬学生,“你们看,他在用手指着认真检查呢!”学生就会学着去检查。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会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这就是无痕的教育,这个方法我试了,挺好的,效果不错。
我感觉作者就是在教我一步一步怎么去做,语言描述清晰明了、详细,指导性强,操作性也很强。
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对待自己工作的那种认真的态度,他特别用心,是个了不起的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开学前一周他所做的准备工作:他会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并记住他们的名字,他给将进入自己班级的孩子写信,告诉孩子们他已经长大了,老师将在教室里欢迎他们的到来,告诉他们老师将开始和他们一起过一段快乐的学校生活。作者这种对教育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态度,值得我学习。想想自己,从来没有在假期提前关注自己将要教的孩子。由于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有时对学习比较差的孩子缺乏耐心。惭愧啊。
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爱说,当我们听够了孩子的吵闹声,我们便选择了逃避,殊不知这样就错过了好多与孩子交流的机会,错过了好多教育的契机。如果我们将儿童的吵闹声看作是一曲美妙的交响曲,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可以精彩有效。
阿莫钠什维利对学生的爱不仅表现在为孩子着想,而且表现在尊重孩子的心灵,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的一点一滴中。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全心全意地关怀孩子的生活。当学生过生日时,他会用各种方法为学生过一个难忘而特殊的生日,当学生为作业中的红线批改,而感到伤心,自责时,他会及时改进,当学生出现纠纷时,他会因势利导,当学生顽皮时,他不去压制,而是引导……如此多的教育细节,都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热情与执着。
他把儿童看做是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自我,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设身处地的为儿童着想,诊视他们的感情,愿望,需求,以他们的乐为乐,以他们的忧为忧,与孩子心心相通,与孩子打成一片,成为孩子的朋友。这种境界不正是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去追求的吗?
回想自己课堂的常规教育,孩子们刚上课时“向老师问好”。全体起立---点头——声音响亮一起说“老师好!”,语气坚定,不要拖音,孩子们起立太慢,重来;声音太轻太拖,重来。但是对于我的回应,我对孩子们说:“同学们好!”从未想过,我是否也需要练习?当我对孩子们问好的时候,是否面带笑容,是否声音响亮,是否真诚?
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全心全意的爱孩子,爱不是喊在口头上的,而是体现在每一天,每一堂课,每一次与孩子的交往中。要想教育好学生,必须了解他们,尊重他们,热爱他们,把自己当做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了解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行为举止,知道他们的需求。才能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自愿接受教育,快乐的学习。
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二)
正像序言中说的那样:《孩子们,你们好》一书,正是小学教师的正真必要的精神粮食。在读的过程中,我真正感受到了阿莫纳什维利教师对教育的投入和激情。他在教学中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所有孩子学习的兴趣、积极性、自觉性,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能力。让我看后受益非浅。
在第一章《前夜》中所写:“想要了解儿童心灵的秘密,想要揭示教育的技巧和教育学科学的秘诀,先要把每一个儿童认做是自己的老师和教育者。让我感动和受到震撼的是作者对待自己工作的那种认真的态度。在开学前一周他亲自给将进入自己班级的孩子写一封信,告诉孩子们他已经长大了,老师将在教室里欢迎他们的到来,告诉他们老师将开始和他们一起过一段快乐的学校生活,作者这种对教育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试想自己,从来没有在假期提前关注自己将要教的孩子。开学初在教科书和教材没有下来之前,很少主动地借教材进行研究,由于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对调皮的孩子常常缺乏耐心。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啊!难怪他的教学研究会取得如此惊人的效果。
还让我佩服的是作者把他的学生当作是自己的老师,因为他觉得只有这些孩子将授予最高水平的师范教育,可以从孩子们那里更多的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老师,作为老师可以从自己的学生那里知道自己也是一个接受教学和教育的人。这在我是从来没有听说的,我们老师习惯于按照自己的办法把自己认为对学生有好处的知识灌给他们,很多时候是强制的,因为一直有着自己是老师的这一想法,以前我们的老师也是这么对我们的,所以很多时候明明已经看到孩子抵触的神情,可我们依旧进行着,而且觉得一切理所当然,问心无愧的样子。可是今天当我看到这段文字时,我的脑中总是会浮起班级中那些孩子的小脸来,亲爱的孩子们等着吧,新的学期,你们的老师一定不会像以前那样为了图自己省力,用粗暴的方法来对待你们。我会向这本书的作者学习的,做你们的老师,做你们的朋友,也做你们的学生。
在第一章不长的篇幅中还让我学习到的是,开学前应该做些什么准备,虽然说中所说的各种准备由于各种因素我们不能做到,但开学前的准备必不可少。如:对所教学科内容的了解,对入学儿童心里特征的了解,都必不可少。在开学的预备周内,认识孩子,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及孩子的性格特征及他所受的教育等等必不可少。
谁爱儿童的唧唧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唧唧喳喳声已经爱的入了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幸福。
不能忘记,要学会说:孩子们,你们好!用最亲切最美好的声音说。
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三)
最近,我读了《孩子们,你们好》这本书的序言和第一章内容,()从中真正感受到了阿莫纳什维利教师对教育的投入和激情。同时,这也非常适合我们教低年级的老师去读、去照着好好做一做。
首先,让我佩服的是作者把他的学生当作是自己的老师,因为他觉得只有这些孩子将授予最高水平的师范教育,可以从孩子们那里更多的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老师,作为老师可以从自己的学生那里知道自己也是一个接受教学和教育的人。有时,我偶尔也会以学生为老师,但这在我还是做的远远不够的,我们老师习惯于按照自己的办法把自己认为对学生有好处的知识灌给他们,很多时候是强制的。我会向这本书的作者学习的,做学生的老师,做学生的朋友,也做学生的学生。
还让我感动和受到震撼的是作者对待自己工作的那种认真的态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开学前一周他所做的准备工作:他把学生们的人事卷全部拿回家去,来了解每一个儿童的情况,从人事案卷中取出他们的照片,把他们一张张地排列在桌上,在作者的耳畔似乎想起了孩子们的清脆的噪音和笑声,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的一举一动,而做好了充分的给孩子们见面的准备工作。亲自给将进入自己班级的孩子写一封信,告诉孩子们他已经长大了,老师将在教室里欢迎他们的到来,告诉他们老师将开始和他们一起过一段快乐的学校生活,作者这种对教育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回想自己,从来没有在假期提前关注自己将要教的孩子。由于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对学习比较差的孩子常常缺乏耐心。总的来说,态度决定一切。
在第一章中不光让我学习到开学前应该做些什么准备,更不能忘记,用最亲切最美好的声音说向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好!阿莫纳什维利教师说:”谁爱儿童的唧唧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唧唧喳喳声已经爱的入了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幸福。“作为教师,特别是我们从事教学对于刚入学的6岁孩子的老师,更应该爱孩子,尊重孩子的心灵,视孩子如朋友,视孩子如老师,这样我们的孩子就会喜欢我们,对我们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以至于不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