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也不怕,那是在为成功做加法_失败是成功之母

1、失败也不怕,那是在为成功做加法

失败也不怕,那是在为成功做加法

文/黄小平

失败是走向成功的一个步骤

假如你吃10个饺子才饱,那么是不是第10个饺子让你吃饱的呢?当然不是。如果把吃饱当作是一个成功的目标,那么吃第1个、第2个、第3个,直至吃到第9个饺子,都没有达到“吃饱”这个成功的目标,从表象上看,好像吃前面9个饺子都是“白吃”,都是一次次“失败”的举动,因为没有实现“吃饱”这个成功的目标。其实,这10个饺子,每吃下一个,都是向“吃饱”靠近一步,都是向成功目标迈进一步,绝不是“第10个饺子”让你一步登天吃饱的。

美国国际投资顾问公司总裁廖荣典,在谈到如何对待营销中的失败时,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假如会见10名顾客,只在第10名顾客处获得200元定单,那么怎样看待前9次的失败与被拒绝呢?他说:“请记住,你之所以赚200元,是因为你会见了10名顾客才产生的结果,并不是第10名顾客才让你赚到200元。而应看成每个顾客都让你做了200÷10=20元的生意。因此,每次被拒绝的收入是20元。

廖荣典先生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失败并不都是惨重的付出或毫无意义,只要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失败,失败也能给我们带来收获,因为对于任何成功来说,前面的每一次失败,都是走向成功的一个步骤、一次跨越。

失败是差了一点火候的成功

在我们的想像里,失败是成功的反义词,失败与成功绝缘,在失败的废墟里,不可能挖掘到成功的金子。

塑料从1868年发明开始,塑料是绝缘体已成为人们的定论。直到上世纪末,美国科学家艾伦教授发明了导体塑料,才打破了这个百年定论,艾伦教授也因此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艾伦教授是怎样发明导体塑料的呢?那是1975年,艾伦教授到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在一所大学实验室的墙角里,艾伦教授发现了一堆废弃的塑料,日本的教授告诉他,这是一个学生做实验失败时留下的废品。艾伦教授把这堆别人认为没用的废品带回国进行研究。一次,艾伦教授在这堆废品里加入微量的碘,想不到,它的导电性能竟然提高了1000倍,成了性能优秀的导体塑料,从而打破了“塑料不能导电”的传统思维,震惊了全世界。

本是一次失败留下的废品,艾伦教授只不过在这堆废品里加入了一点点微量的碘,性质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绝缘体的塑料变成了导体塑料,从毫无用处的废品变成了价值不菲的宝贝,艾伦教授出人意料地从失败的废墟里挖掘到了成功的金子,谁又能说失败不是通向成功的一种导体呢?

失败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失败并非与成功绝缘,失败只不过是差了点火候的成功,就像你把1度的水加热到99度,这其间看上去你都是“失败”的,因为你并没有改变水的状态,水仍然是液态的水,但这时只要你再加一把柴,再添一把火,让水再升高1度,水的状态就会发生根本性转变,从液态而升化成气态。人生也是如此,失败并不是最终的定论,失败也并不是走到了人生的绝处,此时你只要再添一点点热情,再添一点点信心,再添一点点勇气,这添加的一点点的热情、一点点的信心、一点点的勇气,就会像艾伦教授添加在废塑料里的那一点点微量的碘,使失败成为通向成功的一种导体,最终与成功接通,点亮人生的辉煌。

当你身处失败时,请别忘了艾伦教授的实验,别忘了艾伦教授的实验给我们总结出的一条人生定义:失败是差了一点火候的成功,失败是通向成功的一种导体。

宽容失败是通向成功的一个通道

“如果你不想犯错误,那么就什么也别干。”美国3m跨国公司把失败当作是学习的过程,允许员工犯错误,允许员工失败,把员工失败当作是工作创新的一部分。正因为3m公司有容忍失败的文化环境,才激发了员工无限的创造力,公司平均每天获得两项专利,每年约有500件新产品面世,使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奖励失败,不只奖励成功。”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施政纲领”。一次,公司一项2000万美元的投资计划因不可测的市场因素而导致失败,但负责计划的经理仍然得到升迁,参与计划的70位职员每人获得一台录像机的奖励。

“今天你让公司损失了2.5亿美元,我只希望你明天表现得更好一点。”1998年,微软开发的一种软件,上市后发现有重大瑕疵而召回,给公司造成了2.5亿美元的损失,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对负责该项目的经理并没有横加指责,而是给他关爱和鼓励。正为因比尔?盖茨容忍下属失败,使这些下属才有了“将功补过”的机会,为公司创造了无数个2.5亿美元的价值。

只有永远躺着的人才不会摔倒,永远不下水的船才不会翻船。失败是成功的一部分,失败是走向成功的一个过程,对失败的宽容是走向成功的通道。如果总想“堵死”失败,那成功的路也将无路可走。

2、失败是成功之母

失败是成功之母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似乎已成老生常谈,但行动和言语有时是不相一致的。当你的成绩单上出现“红灯”,或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你的心中是否除了沮丧,别的一无所有?你是否意识到这失败之中有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呢!对此,每个人的回答肯定不一样!在此颇有必要谈谈:失败是成功之母。

世上少有一帆风顺的事,而失败却随时会有,否则,那些“发明家”、“文学巨人”的美名岂不轻易地落到每个人的头上去了?综观历史,那些出类拔萃的伟人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们能正确对待失败,从失败中获取教益,从而踢开失败这块绊脚石,踏上了成功的大道,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生的成功不计其数,—生的失败更是不计其数。他曾为一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他却并不以为这是个浪费,而是说:“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实验是行不通的。”这就是爱迪生对待失败的态度。他每每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取得—项项建立在无数次失败基础之上的发明成果。失败固然会给人带来痛苦,但也能使人有所收获;它既向我们指出工作中的错误缺点,又启发我们逐步走向成功。失败既是针对成功的否定,又是成功的基础,也就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然而,在现实中成功并不是失败的积累,而是对失败的总结与超越。如不认识这一点,就会导致“失败越多越成功”的荒谬结论。比如数学上有名的平行公理,从它问世以来,一直遭到人们的怀疑。几千年来,无数数学家致力于求证平行公理,但却都失败了。数学家波里埃终身从事平行公理的证明却毫无成就,最终在绝望中痛苦地死去。正当这个问题像无底洞—般吞噬着人们的智慧而不给予任何回报时,罗巴切夫斯基在经过七年求证而毫无结果时,找出了失败的原因。罗巴切夫斯基在屡次失败之后,总结分析了失败的前因后果,从本质上认识了这一问题,从而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见,“失败是成功之母”是一条客观规律,但真要把失败向成功转化由可能变为现实,还必须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科学的分析,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指导今后的工作,这样才算没有“白白”地失败。

年轻人在工作中容易失败,也容易灰心,因此,我们只有牢记“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名言,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才能从失望中看见希望,从失败走向成功。

“失败是成功之母”不仅应当成为我们喜爱的一句格言,更重要的是要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失败中获益,从勤奋中崛起,这就是有志青年的成才道路。

失败是成功之母

中国有句俗话: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说明失败中蕴含着成功的因素,失败后仍有希望走向成功。

但是,怎样才能将失败转化为成功呢?这或许是许多人都想知道,而且力争去做到的事情。

失败后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被失败的痛苦打垮,不要被失败的情绪左右,从此一蹶不振。这样的结果将是更惨的失败。西楚霸王项羽,力大无穷,英勇善战,恨天无把恨地无环。却不能正确的面对失败。亥下一战,惨遭失败后。(励志文章  )在看到张良用蚂蚁拼成的“霸王死于此地”后,竟然高呼:“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的悲叹,而自刎于乌江边。其实细细分析,当时刘邦只是以多欺少,而霸王又何必“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呢?如果当时他能够听一句老船公的话,返回江东重整军马,或许能够“卷土重来未可知”。

首先。只有能够正视失败的人才有可能从失败中奋起。这一点,一代枭雄曹操,就做的比较好。赤壁之战,一阵东风,一场大火将他号称百万的大军,几乎烧了个片甲不留,而曹操却在仓皇逃命时谈笑自如:“胜败乃兵家常事,待我回去,重整军马,他日再战必胜。”这就是对失败的蔑视,对失败的正确认识,才能成功。

其次,失败后要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虽然失败中蕴藏着成功的因素在里面,但并不是说,失败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并不是说失败后就一定能走向成功。失败后,仍然我行我素,不知道吸取教训,不去探究失败的原因,从而去克服那些失败的因素,那么迎接你的将是又一场更加惨痛的失败而已。历代帝王,由于暴虐荒淫而被起义军赶出皇宫甚至被杀害。而新的帝王登基,却仍然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才导致了一次次的帝王下台与朝代的更替。只有善于总结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人才能重新振作起来,走向成功。越王勾践,失败后虽然沦为阶下囚,但他卧薪尝胆,不忘总结经验,操练兵马,等待时机。最后一举击败吴王夫差,一雪前耻,走向成功。

另外,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路是漫长的,甚至是一条坎坎坷坷的,布满荆棘的艰难的路。所以在这条路上,善于坚持和能够吃苦也是很重要的。李时珍行过大江南北,经历千辛万险,还遍尝百草,有时候甚至被毒昏过去。辛辛苦苦的坚持了二十七载,才有了医学名着《百草纲目》诞生。

失败后不能萎靡不振,从此心灰意冷,怨天尤人;也不能抱着“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古训洋洋自得,不思进取。认为在失败的后面肯定有成功的等待。失败后面的成功不是等待,而是进去,是努力。只有那些在失败后,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不断努力进取的人,才能从失败中重新站起来。只有那些能够吃苦耐劳,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并且能够坚持到底的人,才能最后取得成功的辉煌。

3、梁稳根:成功从失败开始

梁稳根:成功从失败开始

一个家庭穷得“甚至快到了要饭的地步”的农家孩子,一家国有企业的处长,一个下海创业屡屡失败的创业者,坚持创业不动摇,终于成就了中国首富。他就是梁稳根!

2011胡润百富榜的发布,标志着三一集团55岁的梁稳根以财富700亿元首次成为“2011年中国首富”。

人们不禁要问:梁稳根是谁?他有着怎样的创业经历及发家史?他是怎样成为中国首富的?

出生贫寒,家里穷得甚至快到了要饭的地步

梁稳根,1956年出生,湖南省涟源人,1983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材料学专业,高级工程师,1983年至1986年在兵器工业部洪源机械厂工作,1986年下海创办涟源特种焊接材料厂,是三一重工主要创始人,现任三一集团董事长。

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山村道童村,地处湘西雪峰山余脉的山脚下,属湖南涟源市茅塘镇所辖,梁稳根的祖籍就是这里。多年来,隐没于山坳间的几百农户一直以种植稻、麦、薯类和外出打工为主要生计。

出身寒微的梁稳根,父祖辈均是篾匠,他也干过多年篾匠,因在家中排行老四,人称“篾老四”。梁稳根家当初是道童村最穷的,甚至连住的土墙屋都不是自己的,“甚至快到了要饭的地步”。

梁稳根人生最大的转机发生在改革开放前恢复高考时,他考取了长沙的中南矿冶学院(现为中南大学)的金属材料系,1983年毕业后进入兵器工业部,1986年下海创办三一重工企业,直至今天成为中国新首富。

在很多人眼里,梁稳根是个谜。从砸掉铁饭碗到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从一度陷入绝境到成为湖南首富,这位“中国民营重工第一人”不知道创造了多少个湖南、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创造和打破多项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纪录,用奋斗的人生演绎出湖南人的另一种精彩。

下海失败,但不放弃创业梦想

1983年,梁稳根大学毕业后顺利地分配到位于七星街镇的国营企业洪源机械厂。在当时群山起伏的乡村中,大山深处的这家企业是不多的文明的灯火。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第二轮改革的发轫期,各种思潮正在涌动。新来的大学生梁稳根很快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毅然辞去了安安稳稳的工作,怀抱做中国经济试验田的理想开始了自己的艰苦创业。

关于最初的下海故事,梁稳根总会提到贩羊。1986年元旦,他得到消息,市场上一头羊可以赚20多元。于是,梁稳根和其他3位伙伴毅然辞去公职,直奔湘西、常德,甚至贵州这些产羊较多的地方,但等买回了一大批羊才得知,看涨的行情是由于外贸部门取消了一个大合同,过了元旦羊价就会跌。于是,他赶紧收兵,创业尝试以失败告终。

随后做酒,也失败了;再做玻璃纤维,还是失败。

第一桶金,源自焊接材料

几次失败的经历并没有改变梁稳根继续创业的梦想。

通过分析,梁稳根决定开发当时市场上一种很缺乏的有色金属焊料。1986年,梁稳根等4人从亲戚朋友那里凑齐6万元钱,成立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在一个地下室里,他们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实业报国之路。期间,他们通过100多次调整配方,几十次改变工艺,他们的第一个产品——105铜基焊料问世。梁稳根把它寄给辽宁一个工厂,可不久,梁稳根便收到了第一批退货——105铜基焊料的质量不过关。

为确保来之不易的创业结出成果,梁稳根回到母校,请恩师翟登科教授来现场指导。1986年9月,他们终于掘到了第一桶金,收到了第一笔货款——8000元。梁稳根等人欣喜若狂,热泪盈眶,紧紧地抱成一团。

初次告捷,梁稳根没有就此止步。这时候的他开始思索如何走出去。他注意到当时国家巨大的基础建设投入带来的无限商机——“基础建设我们虽然不懂,但基建行业的设备我们还是懂的。”梁稳根毅然决定冲入这个向来只有国有企业敢做的行业——重工制造领域。1989年,梁稳根和伙伴们创建的小厂即实现收入突破1000万元。

1993年对于梁稳根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他不仅将企业更名为“三一集团”,涟源的材料基地改造为“三一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并将总部搬到了湖南省会长沙。随着市场的扩展,梁稳根又开始研制混凝土输送泵等工程建筑机械产品,并将行业里的著名专家请到公司任职或担任顾问。而这个领域面对的将是海外企业的竞争,梁稳根感慨地说:“我们要学习外企在资金、技术和人才以及企业运作和管理模式方面的长处,这是十分必要的,但也要看到海外企业的弱点,我们只有利用自己的优势来扩充自己,才能取得胜利。”当年,三一产值超过亿元大关。这一年是梁稳根个人创业史上的奠基之年,也是今天的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奠基之年。

事实证明着他的抉择,从1993年到2003年,三一飞速发展,10年间跃居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前列。2003年,梁稳根再一次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

自主创新,创造世界第一的三一泵

矢志振兴中国民族工业的三一重工,主要业务为高新实用技术工程建筑机械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多年来,梁稳根率领的三一重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道路,为中国工程机械赢得了国际声誉。

能够把混凝土源源不断送上摩天大楼工地的混凝土泵最早出现在国外,但是混凝土泵输送高度世界纪录却是由三一创造并保持的。2002年9月,在香港国际金融大楼施工现场,三一混凝土泵将混凝土送上了406米的施工面,比原来由国外老牌企业创造的308米的世界纪录提高了将近100米!2003年9月,在举世瞩目的三峡三期工程工地上,三一新一代三级配混凝土输送泵试打成功,使输送三级配混凝土成为现实,填补了国内外工程机械领域的又一项空白。

在青藏铁路、南水北调施工现场、京珠高速公路、阿联酋迪拜塔等国内外大型工程中都可以看见三一产品的身影。1998年4月,三一拖泵在深圳赛格广场创当时钢框结构建筑垂直泵送混凝土300。8米的世界纪录,赢得了“中国泵王”的美誉。

凭借卓越的产品质量和优秀的售后服务两把利刃,凭借产品性价比上的绝对优势,系统、规范的市场营销和服务体系三一重工迅速抢滩国际市场。迄今为止,公司出口业务已经拓展到土耳其、台湾、澳门、东欧、非洲、东南亚、南亚、中东、俄罗斯、南美等国家和地区。三一的出口业务蒸蒸日上,不仅树立了中国民族工业良好的品牌形象,而且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

报效祖国,国家之责大于企业之利

2005年6月10日,三一重工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以高票获得通过,并由此成为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第一股,永久地被载入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史册。

此次成功,正是三一文化精髓的最佳诠释:“国家之责大于公司之利”,以及三一创业者们一句朴实的话语——“心存感激,产业报国”。

然而,三一股改曾一度让梁稳根遭遇巨大压力。2005年5月9日,当决策部门正式宣布三一重工成为首批四家股权分置试点企业后,梁稳根对这次改革的看法核心有两点:一是解决经营动力问题,二是完善资本市场功能。他说,这次改革,相当于当年的农村改革,主要是为解决积极性问题,农村改革是解决农民种田积极性问题,成功了,今天的股权分置改革也是要解决积极性问题,解决大股东和经营层的积极性,实际上也是解决他们“种田”的积极性。

他曾打了个“大猪小猪”比喻——大猪和小猪关在猪圈里,饲料挂在墙上,大小猪都吃不到;如果大猪不把饲料拱下来,大猪没吃的,小猪肯定也没有,改革后的制度安排就是要解决“大猪”拱食的动力问题。

没想到此比喻一出,就遭到媒体和投资者的质疑。但事实证明,这一比方是恰当的,三一重工股改不但成功了,而且为后来股改的企业提供了范本,收到了“企业一小步、证券市场一大步”的效果。

2005年5月24日,三一重工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提高对价——每10股赠送3。5股并补偿8元。梁稳根表示:“国家之责大于企业之利。相对于推动整个资本市场改革的进步而言,企业自身利益的得失微不足道。”

这一方案最终获得各方的认同。正是在强烈的历史与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三一重工才能成功破解中国股市“头号难题”。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因此获得了2005年cctv经济年度人物奖。评委会的评语是:他花了19年时间,把创业梦想耕耘成中国经济改革的试验田,2005年,他第一家推出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他以产业报国的成功向我们印证——穷则变,变则通。

感恩社会,“绳索情结”伴随一生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茅塘的山水给了梁稳根创业时的大智大勇,也给了他对母亲,对社会的仁爱和慈善。童年时,母亲曾给了他这样一段回忆:“记得还是在我年少的时候,也正当我妈妈体弱的时候,妈妈和我经常一起到井里去抬水。抬水时,妈妈总是把水桶的绳索靠在她那一边,她总是让我抬得很轻很轻。”这条扁担上的绳索成了他一生挥之不去的情结,为他今后的坚忍不拔打下了深刻的烙

“子爱利亲谓之孝,万德孝为先。”他对社会感恩也是从对父母的仁孝开始。梁稳根曾说过:“如果没有母亲,就没有我的事业,如果没有母亲,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对爱的无限感恩,才有了他后来产业报国的远大抱负,才有了他不计得失的企业家胸怀,才有了他在创造财富之后回馈社会的毅然决心。

搜狐网的一项企业慈善公益调查表明,国内登记在册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95%以上的企业从未参与过捐赠。(名人名言  )然而截至2004年,三一已累计安排了下岗职工3000余人再就业;在10多所院校设立了奖学助学基金;在家乡捐资500万元成立三一柳元道童教育发展基金会,并向全国第五届城运会赞助800万元……

回报社会有多种方式,责任感的表达更是多种多样。梁稳根深知:装备制造业是现代化的基础,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薄弱环节,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不可能进口一个现代化。对三一人而言,这种对国家和社会的感恩更应体现在用自己卓尔不群的产品品质回报社会。

肩负重任,实现人生的华丽跨越

先哲曾说: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说,人到了50岁,从过去人生所经历的种种过程,也慢慢领悟了上天所赋予的使命。而对于即将步入天命之年的梁稳根来说,50岁,或许他被赋予的使命还未完成。

从权威渠道获悉,梁稳根已作为十八大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的候选人,接受组织部门的考察,其候选人资格是由全国工商联提名。

2011年9月26日,长沙市委组织部人士表示:“梁稳根只是作为十八大中央候补委员人选走完了组织考察程序,进一步的结果还要看上级组织部门的指示”。

中央委员会是中共最高决策层,此前除高级党政官员,只有少数央企或地方国企老总中的佼佼者才有资格入选。

梁稳根2004年入党,2007年成为中共十七大代表,此前他还曾担任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如果梁稳根当选中央候补委员,他将成为中央委员会首个民营企业家委员。

不过,企业界出身的中央候补委员,并不要求卸任商业职务,也不一定要担任党委或者行政实职,这就意味着梁可以在履行中央候补委员职责的同时,继续掌舵三一重工。

梁稳根能成为高层部门的考察对象,除了他在三一集团的巨大贡献外,也与其做人低调和他本人体现出的从政禀赋有关。事实上,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和荣誉的一次简单提升,更代表了整个中国民营企业家群体的地位之变。

学界人士认为,此举象征意义更大于政治意义。

我们衷心地祝愿他!我们热切地期盼他!

4、成功与失败

成功与失败

人们都有一种趋成避败的心理。

渴望成功者屡见不鲜,真正的成功者却屈指可数。

有的人一生败绩累累,有的人先成后败。

能够总体把握,让成功成为自己人生基调者更是凤毛麟角。

此时成功并不意味着彼时成功,此地成功并不意味着在彼地成功,有时候就连这一次的成功也会成为下次失败的原因。

自身目标过于远大、外界环境过于险恶、人事关系过于复杂、……这一切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然而无法忽略的一个事实是,许多成功者、带着更加远大的人生目标、面对着更险恶的环境、周旋于更复杂的人事关系,他们照样过百折不挠、过关斩将,走向了成功的辉煌。

与此相反,那些失败者面对过许多别人做梦都不敢想的大好机遇,却连一个小小的目标都未能实现。

同样的际遇,摊在不同的人身上,其结果千差万别。

可见决定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外界,而是自己。

而自己的问题,无非是一个怎样面对人生、面对机遇、面对成败的心态问题。

把失败归咎于偶然,归咎于外界,抱怨造化不公,这是求得心理平衡的一条捷径。

造化诚然有其不公之处,因为它不按我们的愿望和需要而设计。

然而事实并非全是如此。

假如换一个角度,也许可以看到更多的真实情形。

失败了要多想想到底是自己身上存在着的哪些毛病、哪些必然因素导致了自己的失败,病因找到了,再对症下药地开个药方当不是难事。

如果不从自身寻找失败的原因,而一味怨天尤人,那无异于缘木求鱼。

怨天尤人的坏处有两个,一是容易推卸自己的责任,养成一个拒绝自省的恶习;另一个坏处就是容易把自己逼进宿命的怪圈,太多“我会失败”的心理暗示,必然会使你自暴自弃。

好好想一想吧,不论机遇多么不好,你失败的原因,都可以在你身上找到。

假如出现万一情况,你的某一次失败完全是由于偶然因素造成的,那证明你根本就没有失败,你不妨放下手来,微微一笑,反正已经尽力,你虽败犹荣。

与其沉缅于怨天尤人,还不如从现在开始,立即行动,改变自己,迎接下一次的搏击。

咀嚼失败、反刍失败并不能代替成功,然而它可以避免以后可能出现的种种失败,它是成功的起点。

拥有了面对()失败的良好心态,你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只是成功后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把成功看得太重,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你的成功虽然有着个人奋斗的必然,但是其中也包含着许许多多偶然。

因为你的生命本来就是一个偶然!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