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最失败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妈妈用蛮力
最失败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妈妈用蛮力
近几年,成人的各种心理问题的根源被追溯到原生家庭,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开始思考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媒体的大力引导下,孩子的教育问题被重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对教育问题的反思,社会和家庭对“母亲”这个角色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母亲”这个身份变得越来越重要,身为人母,变得越来越焦虑了。
1
我们这些当妈的人,真的是活得怂且卑微
前不久有一位妈妈对我说,为了让孩子好好写作业,她可谓连哄带骗,连鼓励带表扬,连鼓掌带点赞,大张旗鼓地像个神经病!
最近她女儿迷上了舞蹈,天天练下腰,有一次她女儿写作业又磨磨蹭蹭,她居然灵机一动说:“你十分钟内写完作业,我就给你下个腰!”
说完以后她忽然意识到,自己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贱了!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自己真的什么都敢干啊!她一米六的身高,75kg的体重,肚子圆得像个地球仪:“还下腰呢!我哪有腰啊!”
听她说完我噗嗤一声笑了,笑完又觉得特别辛酸。
一方面为孩子殚精竭虑,耗尽心血,一方面又克制自己情绪,让自己正能量满满。还要不时的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哪些问题处理得不好,让孩子受了委屈。
我们这些当妈的人,真的是活得怂且卑微!
但是即使这样煞费苦心,是不是成绩斐然呢?
答案是:未必。
一位叫番茄的妈妈对我说,自己从女儿上一年级时开始陪读,一直到现在女儿上初二,她不但没有把孩子培养成什么学霸,反而和孩子关系越来越僵,现在她和孩子根本没办法平心静气说话,一张嘴就是吵架。
不是不教育,而是教育很失败,为什么会这样?一般情况下,失败的教育离不开这三个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妈妈用蛮力。
2
孩子不努力
教育的主体是谁?是孩子。最该努力的人是谁?是孩子。
但是反观现在的教育现状,最最努力的人是谁?是妈妈!
我经常在大街上看到一些带娃上课的妈妈,她们肩上背着书包,手里拎着提包,怀里抱着各种各样的杂物,一边走路带风,一边不停的催促:快点快点,要迟到了!
而身边那个孩子,手里玩着玩具,眼睛左顾右盼,虽然被妈妈逼迫着,催促着,却一脸事不关己,岁月静好。
到底是谁去学东西?到底是谁怕迟到?
有记者曾经到一家知名教育机构去采访,发现里面除了学生爆满以外,每间教室的后三排坐的全是家长,还有一些家长直接和自己孩子“同桌”,以起到监督的作用。
不管我们为孩子付出了多少,首先需要意识到:孩子是教育的主体,孩子是自己学业的主人,家庭和学校环境虽然对孩子的成长有影响,但是最终孩子会走什么样的路,还是取决于他们自己。
不管教育采用什么方法,如果没有唤醒孩子本身的内驱力,如果没有让孩子自发地去努力,家长做得再多也是越俎代庖,做得再好也是拔苗助长。
3
爸爸不出力
不知你们发现没有,大部分陪读的家长/监护人里,有爷爷,有奶奶,有妈妈,就是没有爸爸。
或许这只是一个巧合,或许不是。
朋友小欧坦诚地跟我说,自己从来不放心爸爸去陪孩子上课,一般她陪着去上课,可以在教室外面听两耳朵,万一孩子哪里不会了,还能指导二三,要是爸爸去上课,估计就是打满两场手游就回来了,孩子讲的什么他不知道,也不关心。
不关心就不关心吧,谁让咱都说了,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呢!
但是他们不说话还好,一说话就戳你肺管子。
小欧说有一次她带孩子去学钢琴,孩子抹着眼泪说不要去,正僵着,她老公非常及时出现了,大叫着说:“这都报了多少课了,天天给孩子报课,连玩的时间都没有了!不去了不去了,不就是个钢琴吗?!不会钢琴影响考大学吗?!”
你们也常有这样的感受吧?
在这个家里,你是亲爹,我是后妈。
亲爹永远都在“为孩子着想”,而后妈,永远在和孩子“对着干”。
每当孩子在困难面前退缩,妈妈和孩子较劲,鼓励他坚持的时候,“亲爹”总是跳出来给“后妈”泼一瓢冷水:孩子压力够大了,你天天这么逼孩子干嘛!
有一种苦,叫作你不懂我的苦。
在很多爸爸的眼里,教育孩子就和赏花是一样一样的,想起来了就看一眼,想不起来,就连看也不看。
教育孩子,妈妈可谓是全力以赴,爸爸呢,只能算重在参与。
4
妈妈出蛮力
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老师给压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妈妈就算情商两万里也难免会着急焦虑。
于是就促成了教育失败的第三个因素:妈妈用蛮力。
什么是蛮力呢?就是你花费的力气比较粗糙笨拙,力量虽然很大,但可惜没有什么效果,反而造成了伤害。
我表哥的孩子去年中考,中考前夕嫂子找到我,说孩子学习劲头不足,上课经常走神,已经被请了很多次家长了,说的眼泪汪汪的,特别可怜。
我心里想,这小外甥怎么这么不懂事,于是就叫过来准备训斥一顿,哪想到他跟我说的却是另一种情形。
他说,自己不过是一次考试失误了而已,结果就像踩了雷区一样把老妈引爆了。从那次考试失利开始,妈妈就像学了紧箍咒一样天天催他看书写作业,导致他一听到妈妈说话就头疼,而且妈妈一做完家务就搬把椅子坐在他旁边,像一个活的摄像头似的监控着他。
他非常清楚妈妈的用心良苦,但是这种匆忙逼迫的方式让他感觉很压抑,反而更不想学习了。
嫂子的这种状态就像我在文章开头说的那位下腰的妈妈一样,因为太想太想让孩子学习有起色,就有点不择手段了。
可是有些事情,你越是迫切急躁,越会适得其反。
就像那个著名的精妙比喻,你想要握住手里的沙子,就会拼命的攥拳,但是攥得越紧,手中的沙子流得越快。
所以放眼望去,身边焦虑的家长不在少数,但是真的能让孩子按照期望中去成长的,少之又少。
说到底,教育能不能成功,不是看你耗费了多少心血,用了多大气力,而是看你的教育出了多少成效。
用蛮力还有一个特别大的弊端,就是容易让自己很挫败,很委屈, 把自己往怨妇的角落里逼。所以教育孩子千万不能钻牛角尖,一种方式没效果,不如换一种方式。
教育不能用蛮力,要用巧劲,或许反而能四两拨千斤。
5
聪明的妈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如果把家庭比喻成一个扁担,最易于行走的方式是爸爸妈妈在扁担的两头,孩子在正中间。
要想让孩子走得稳,爸爸妈妈在两边施予的力量应该是均衡的,你力气大了,我也加把劲,你抬得高了,我也举一举。
如果一方太轻松,就会让另一方很吃力,双方不均衡,不协调,就会让中间的孩子左右为难。
成功的教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失败的教育虽然各有各的原因,但是追根溯源,无非是家庭这根扁担挑得不平衡。
妈妈这个角色很重要,但是也没那么重要,我们不仅要演好妈妈这个角色,更要演好我们自己。
聪明的妈妈绝不是事必躬亲,要懂得迎难而上,更要懂得知难而退!
来源:十点读书
2、爸爸妈妈对孩子寄语
爸爸妈妈对孩子寄语(一)
亲爱的娃娃:
爸爸妈妈想告诉你,我们非常爱你,你是上苍赐给爸爸妈妈的最好礼物。成为你的父母是我们极大地荣耀。
爸爸妈妈承诺在有生之年,不是根据你的行为,而是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这一身份来无条件的爱你,接纳你。
作为父母,我们深深地懂得:你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将充分地欣赏并发掘上苍赋予你的独特性。爸爸妈妈将从你的身、心、灵三个层面来关爱你,把你哺育成为一个健康的孩子。
你是我们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要给于你充分的时间来陪伴你。
爸爸妈妈将帮助你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我们将会根据准则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来管教你,好让你一生走在正路上。
爸爸妈妈愿意尽最大努力,成为你心目中的英雄,陪伴你一同走过成长的岁月。
爸爸妈妈对孩子寄语(二)
希望优优将来是个有爱心的孩子,这样才会发现你的周围有更多可爱的人和事,从而才会被更多的人爱;
希望优优将来是个思维敏捷、聪明睿智的孩子,这样才会在竞争激烈的人才群中脱颖而出;
希望优优将来是个能歌善舞的孩子,这样才彰显完美个性,()更加富有阳光朝气。
爸爸妈妈为优优的将来寄予了很长远的期望……
在你的世界里,爸爸妈妈真想变成一位魔术师,用魔术棒为你变出五彩斑澜的世界,爸爸妈妈把对你的爱写进了你的成长博客,也算是留给优优的一点财富吧!等你长大了,你会从中了解你成长的历史以及父母家人的苦累和对你的疼爱,生命的历程每一个阶段都是那么的快,真怕稍有不留意,会让这些成长的精彩片段一一滑过,爸爸妈妈为你每天新异的进步感到欣喜,企盼着我的宝宝健康、快乐、平安、幸福地成长每一天!
爸爸妈妈对孩子寄语(三)
对于父母而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有一个健康、快乐、听话的好孩子。杨皓瑞是一个外向、开朗、乐观、善于团结小朋友和老师爱沟通的孩子,这是他的优点。然而天真好动是孩子的特性,作为小小班的一名小朋友,我希望他能积极的去掌握老师课堂所教的内容,积极的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新的一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老师同学度过更加美好的校园生活。随着时间你会慢慢的长大,经历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多,希望你能坚强面对一切。爸爸妈妈以及所有关心你的人,都会在你身边支持你,相信你永远都是最棒的,宝贝,加油!
宝贝,你是全家人的骄傲和自豪,爸爸妈妈希望你健康快乐的成长,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宝贝,努力,全家人永远都支持你,永远爱你,你最棒!
3、励志教育:赏识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聪明
励志教育:赏识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聪明
有一位到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的人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周末,她到当地的一位教授家中做客。
一进门,她就看到了教授5岁的小女儿。小女孩满头金发,漂亮的蓝眼睛让人觉得特别清新。她不禁在心里称赞小女孩长得漂亮。
当她把从中国带去的礼物送给小女孩的时候,小女孩微笑着向她道谢。这时,她禁不住夸奖道:“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
这种夸奖是中国父母最喜欢的,但是,那位北欧教授却并不领情。在小女孩离开后,教授的脸色一下子就阴沉下来,并对中国访问学者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
访问学者非常惊奇,说:“我只是夸奖了你女儿,并没有伤害她呀?”但是,教授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但漂亮这件事,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但孩子还很小,不会分辨,你的夸奖就会让她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她一旦认为天生的漂亮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给她造成了误区。”
“其实,你可以夸奖她的微笑和有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所以,”教授耸耸肩说,“请你为你刚才的夸奖道歉。”
中国的访问学者只好很正式地向教授的小女儿道了歉,同时赞扬了她的微笑和礼貌。
这件事让这位访问学者明白了一个道理:赏识孩子的时候,只能赏识孩子的努力,而不应该赏识孩子的聪明与漂亮。因为聪明与漂亮是先天的优势,而不是值得炫耀的资本和技能,但努力则不然,它是孩子后天的应该予以肯定。
在人生的旅程中,聪明的人,常常在最后变笨了;而笨的人,却常常在最后变聪明了。
遇到寒冷酷热,聪明的人逃开了;笨的人亲身尝试,却意外地在寒冷酷热中成长。笨的人逐渐认识到:“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成功却永远需要努力。”
孩子的容貌也是如此,长得如何不能决定孩子以后生活得怎样。大多数情况下,努力才是决定孩子今后生存状态的重要因素。
聪明是一种个人资源,从大人到孩子,人们都会为自己拥有这一资源而自信和自豪。(励志名言 )所以,孩子都愿意别人夸他聪明,甚至有很多孩子为了得到聪明的“头衔”,常常在同伴面前常常装作不怎么努力的样子,但回到家里却拼命地学,从而保证好的成绩。这样一来,很多孩子都形成一种错觉,以为聪明就是一学就会,样样都会,不需要努力就能取得成绩,所以争相效尤,导致很多孩子都不努力学习。
那些经常被称赞为聪明的孩子,往往把分数看成自己的聪明所得,把分数高低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一遇挫折就容易灰心,且不愿意也不敢接受新的挑战;而那些被夸奖为努力的孩子,则更愿意做出新的大胆尝试,会尽自己最大努力把它们做好。
所以,家长若想激励孩子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最好的办法不是赞扬他们聪明,而是鼓励他们刻苦学习。
家家小的时候学东西比别的孩子慢半拍,为此,他的父母非常苦恼。家家上小学了,就当父母都认为家家不会有什么好成绩的时候,家家却带回了一张100分的试卷。这是一张数学测验的试卷,上面被老师画满了红色的勾勾。
“这是你的卷子吗?”爸爸吃惊地问家家。
“当然是我的,上面有我的名字啊!”家家自豪地对爸爸说。
“家家真不错,告诉妈妈你是怎么考出这么好的成绩的?”妈妈问道。
“老师讲课的时候我经常听不太懂,所以下课之后同学们都出去玩,我就把不懂的地方拿去问老师,老师再给我讲一遍,我就全懂了!做作业的时候如果有不会做的题,我就把老师讲的课再复习一遍,不会做的题也就会做了。所以考试的那些题目我都会做,就考了100分。”家家高兴地对妈妈说。
听了家家的话,妈妈的眼圈一下子红了—虽然自己的孩子算不上聪明,却如此好学和努力。
“家家真努力,是我们的好孩子!”妈妈含着泪说。
有一个当老师的朋友曾经告诉我,在一个学校或者班级,通常有两种学生是最受老师喜爱的:一种是非常聪明又非常努力,从来都不因为自己的聪明而骄傲自满的;另一种是不算聪明却非常努力,从来都不为自己的不聪明而自卑的。由此可见,努力的孩子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
作为父母,应该赏识孩子的勤奋和努力,对他们的努力给予最热情的支持和鼓励。不要因为自己孩子的不聪明而气馁,而应该为孩子的不努力而担心。始终记住一句话:“所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很多情况下,父母应该故意淡忘孩子的聪明,而重视孩子的努力,并把这种理念传递给孩子,让他们感觉到只有努力才能获得父母的认可和夸奖,进而逐步明白一个道理:聪明往往只能决定一时的成败,而努力则决定了一世的命运。
当孩子在学习或其他方面取得优异成绩时,不要把这个成绩归功于孩子的先天优势,而是把观注点集中在孩子的后天努力上。应该告诉他:“成绩真不错,这都是你努力学习的结果!”
4、任何成功都不能弥补教育孩子的失败
任何成功都不能弥补教育孩子的失败
一个孩子,输不起!教好一个,造福三代
当父母什么都有的时候,突然发现孩子没有教育好而走上了斜路,马上有种全军覆没的感觉。
有记者调查,在贪污犯罪的一此中老年干部中,他们犯罪的动机竟然是为了孩子。原来,他们忙于事业,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末了,总觉得自己亏欠孩子,试图通过物质形式来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的失败。这种做法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也许你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领导,能管理好上百万人的城市;也许你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能每年创造成百万上千万;也许你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教师,你已桃李满天下;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教育不成功,就不算真正的成功。
孩子是你的,更是国家的!孩子的好坏决定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一个孩子,输不起!教育好一个,造福三代!
任何成功都不能弥补教育孩子的失败!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好农民不让最矮的庄稼枯萎,好父母不让最“差”的孩子自卑!
农民对待庄稼的态度,决定了庄稼的命运,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父母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可做法却往往不同。农民日思夜想的是庄稼需要什么?怎样满足庄稼的需要?父母为教育孩子彻夜难眠,有没有想到孩子心灵深处需求是什么?怎样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呢?
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学习不行时,许多父母却一味指责,很少想过自己的责任,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外界环境变化时,农民都知道要改变种植方法;社会环境变革时,父母是否想到要更新教育观念呢? 也许父母不是天才,但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做父母的不可能选择孩子,但可以改变教育孩子的态度。态度变了,孩子的命运也许会发生巨变。
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为自己创造的生命永远自豪
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永远自豪。
我女儿周婷婷自幼双耳全聋。到处求医问药收效甚微,出路只能是上聋哑学校。我研究古今中外的各种教育,终于觉醒: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宇宙的潜能蕴藏在每个孩子的身上,教育的奥秘就是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虽然婷婷双耳全聋,但是我坚信宇宙的潜能已蕴藏在女儿幼小残疾的身体里。
我对女儿的教育,是把我沸腾的父爱,化作一阵阵春风,只管播种,不问收获,永远坚信我的女儿行!奇迹出现了,婷婷上了正常小学,连跳两级;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16岁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23岁美国硕士毕业。而我我这位老三届初中毕业生,也破天荒地成了所谓的教育专家。
孩子生命成长的道路就象跑道和战场,父母应该高喊:“加油!”高呼“冲啊!”,哪怕孩子1000次跌倒,我们都要坚信孩子能1001次站起来!
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永远自豪!
寻回教育宝藏
父母都曾是教育家,请捡回遗忘的宝藏。
为什么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时候,都是好孩子,没有一个坏孩子,百分之百成功呢?其中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的教育奥秘呢?
孩子说话含混不清,我们想到孩子未来清晰的口语;孩子走路歪歪倒倒,我们想到孩子未来矫健的步伐。那个时候,父母都坚信自己的孩子行!能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过程,反映了世界上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原来,这种只管付出,不求回报的,只问播种、不问收获,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过程,充满着无私的爱,体现了积极的心态,隐含着一种坚定的信念!就是因为这种爱,心态和信念,让每个孩子在学说话,学走路时都处于一种快乐的,幸福的天才状态。
“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方法是父母本来就拥有,却没有意识到,本来就使用过,却无意中遗忘的最有效的,最快乐的教育宝藏!
赏识教育就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
父母都曾是教育家,请捡回遗忘的宝藏!
爱孩子先要懂孩子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关键在于会懂孩子。
中国的父母太爱孩子,但是往往不太会爱。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关键在于会爱--懂孩子!
懂孩子的秘决是父母要明白,每个孩子身上都仿佛隐藏着两个小人,一个是“好孩子”,另一个是“坏孩子”。“好孩子”是指孩子身上与生俱来的潜力,现在的优点、长处和我们希望在孩子身上发生的一切美好事物。“坏孩子”是指孩子身上的缺点、短处和父母不希望孩子身上发生的一切不美好东西。懂孩子的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唤醒“好孩子”,而不懂孩子的家长可能会逼出“坏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要懂得如何去爱,孩子有好状态。不懂爱 ,爱变害。现在一些教育悲剧是父母不懂孩子,违反规律地教孩子,不是“拔苗助长”就是“压苗阻长”还打着“为你好”的旗帜,让孩子受不了。太多的父母用无知的“爱心”剥夺孩子快乐成长的机会。
赏识使孩子越来越好
赏识使孩子越来越好,抱怨使孩子越来越糟。
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仿佛有两个小人:一个是好孩子,一个是坏孩子。懂孩子的奥秘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能唤醒好孩子。如果父母不懂孩子,一片爱心反而变成害,会逼出坏孩子。好孩子的特点是不浪费脑细胞,很安静。人不安,心不静;人一安,心就静,静能生慧。安静状态下的孩子,学习好是水到渠成的。就像农民种庄稼,庄稼长势绿油油的,没有好收成都难。
父母有好思维就能唤醒好孩子,有坏思维就会逼出坏孩子。好思维和坏思维的本质区别是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缺点!父母把孩子的优点看成百分之九十九,孩子被赏识,即使批评,孩子也知道你是为他好。百分之一是留给孩子的成长空间,永远给孩子指明前进的方向!
成功教育的结果是噢醒好孩子,失败教育的结果是逼出坏孩子。赏识使孩子越来越好,抱怨使孩子越来越糟。
先觉醒,后唤醒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生命状态的真实写照,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旦发生改变,孩子的命运将产生巨变。
婷婷三岁半时还一个字不会讲,当时我看了一本名为《幼儿才能开发》的书,介绍日本教育家铃木先生用教孩子说话的方法,1年内培养出700名达到莫扎特同龄水平的小提琴神童,全世界为之轰动。
我想铃木先生能把智力正常而不是超常的孩子培养成小提琴神童,我为什么不能把我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神童呢?
婷婷还是原来的婷婷,没有变;可读过这本书后,我对婷婷的看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交认为双耳全聋的女儿只要长大有口饭吃,我这个做父亲的临终就能眼闭了。而现在我坚信宇宙的潜能在我女儿幼小残缺的身体中。
希望天下父母通过我觉醒后教育女儿成长的经历明白:我们不能选择孩子的天赋,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孩子的态度,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旦改变,孩子的命运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变,强迫只会换来抵抗。
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把求知的快乐带给孩子
孩子为什么没有学习兴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一次作报告,把一只老母鸡放到了讲台上,说:“这只老母鸡已经3天没有吃东西了,你们看我怎么喂它的?”说着一把抓住老母鸡的翅膀让鸡吃米,老母鸡头一歪,不吃。陶行知说:“看来还要加压!”又按住老母鸡的头,使劲让它吃,老母鸡昂着头,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就是不吃。
陶行知说:“看来这种方法行不通,要换个方法了。”他放开老母鸡,捋捋老母鸡的羽毛,摸摸它的头,老母鸡慢慢安静下来了,突然发现前面有米吃,冲上去一下就把米吃光了。
有此父母让孩子学习,像不像要老母鸡吃米?求知本来是人世间最大的乐事,却在父母的逼近下异化了。孩子从天生的爱学习,变成了恨学习,填鸭式教育,题海战术是典型的强要老母鸡吃米,不想吃的硬给孩子吃,孩子求知的胃口被破坏了!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不要只盯着分数。教育一定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把求知的快乐带给孩子。
说你行,你就行
“行”这个字为什么这么灵? 因为它满足了孩子无形生命最大的需求---赏识。
孩子动作慢,我们看成是未来的快,是慢中生快;孩子粗心,我们看成是未成的细心,是粗中生细;孩子胆小,我们看成是未来的胆大,是小中生大;孩子成绩差,我们看成是未来的好,是差中求好;用这种赏识的态度
对待孩子的缺点和弱点,孩子就不怕犯错了,现在的不行就会变成未来的行。
越是胆小的孩子孩子,越渴望胆大;越是粗心的孩子越是渴望细心;越是动作慢的孩子 越渴望动作快;如果还讲他胆小,粗心,这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是负面强化。就像头发少的人谈秃子问题,谁受得了?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恰恰反映了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规律。父母的教育言行要多一些正强化,少一些负面强化。
“行”这个字为什么这么灵? 因为它满足了孩子无形生命最大的需求---赏识。孩子在父母的赏识激励下,潜能就会像火山爆发。
找感觉,尝甜头
让孩子尝成功的甜头,而不是吃失败的苦头。
唤醒好孩子的第一招是找感觉,找什么感觉呢?找好孩子的感觉!要不断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播撒天才的种子,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状态下快乐成长。
好多父母以为考高分的孩子是天才,其实天才是一种生命状态。状态好就是天才,状态不好,天才也会变成蠢材!
第二招是尝甜头,让孩子尝成功的甜头,而不是吃失败的苦头,现在父母的教育老给孩子吃苦头,过分强调孩子努力了才能成功。怀疑孩子不努力,响鼓还要重槌敲。于是问题出来了,父母整天盯着孩子的缺点,短处和不足--“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小题大做,无限夸张,唠唠叨叨,非把孩子搞得恢溜溜的,以为尽到责任了。而我教育女儿的特点是让女儿尝成功的甜头,因为对孩子而言,成功了才会去努力。父母对孩子应该“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慢慢少”要把目光集中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上,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好孩子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孩子找到了天才的感觉,就能成为天才。
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
孩子物质上是小皇帝,要啥有啥;精神上是小奴隶,没有自由。
贵州有一对双胞胎小姐妹,生活在物质生活非常富裕的家庭里。但是就是这一对漂亮的小姐妹却3次下毒,最终把父母活活毒死在自己面前!为什么?
我到监狱去探望他们,看着她们单纯可爱的样子,黯然泪下,是父母自己不懂孩子,害了孩子又害了自己。我要他们为天下父母写一段话,她们流着泪写下:“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像朋友一样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真正理解孩子,孩子最需要的并不是物质需求,而是精神需求。”
她们当年所有时间都被爸爸妈妈控制得很死,没有丝毫自由的她们求爸爸妈妈:“能不能给我们一点自由?”妈妈火了:“你们要自由,就和那些穷孩子一起去过吧!”啥都有,没自由的孩子就像是一颗颗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
现在的孩子物质上是小皇帝,要啥有啥;精神上是小奴隶,没有自由。其实父母该给的没有给,不该给的给得太多。孩子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像翘翘板一样,严重失衡了!
不要让“好孩子”成为负累
孩子的心灵是否舒展才是教育成就的关键。
父母用近乎神的标准来要求孩子,父母自己都不完美,却想让孩子完美!孩子不能被唤醒就是因做好孩子太累太累了。
在这种心态下父母往往不允许失败,跌一跤也不行。孩子犯一次错误,一次考砸了,老师,同学,甚至爸爸妈妈都瞧不起自己。
父母教育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时候为什么不累呢?因为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花早开有早开的美,迟开有迟开的美,各有各的好,迟开的花也许更美。可父母缺少“花苞心态”,别人的花开了,我们的花还没开?掰开来,结果成了死花!
父母对待孩子不能苛求完美,对待成绩差的孩子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不要让好孩子感到太累,允许孩子犯错,心灵舒展的孩子才真正学习,学习起来才有后劲!
大拇指,竖起来
一个不会使用大拇指的民族,从教育的角度看是一种悲哀。为孩子,让我们竖起大姆指!
我身上的其他肌肉都不发达,惟有大拇指肌肉特发达。女儿从小到大,只要我在她身边,我的大拇指总在她面前晃来晃去。
不同的手指有不同的含义。有的父母习惯用食指对孩子指指戳戳;别的孩子都那么聪明,你怎么那么笨?
在孩子心中,大拇指就是“你真棒”,“你真行”,而许多父母根本不会对孩子竖起大拇指。一次我在一所工读学校作报告,一位满脸泪痕的母亲对我说,“周老师,如果早几年听您的报告,我的儿子就不会进工读学校了,我那时不知道教育孩子要竖起大拇指。”母亲悔不当初:“为了让儿子专心做作业,我们什么哄吓招数都用过了,还是不灵。最后一招,儿子做作业时,我和他爸轮流拿一把刀在他面前逼他。结果学习没上去,倒把孩子逼进了工读学校…”
一个不会使用大拇指的民族,从教育的角度看是一种悲哀。为孩子,为我们竖起大拇指!
优点不说不得了
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
孩子的无形生命像一棵棵的果树,果树有果枝(优点),也有疯枝(缺点),父母抱怨的目光盯着不长果实的疯枝,疯枝就会疯长,父母赏识的目光盯住果枝上,果枝就会越长越壮,最后硕果累累。
父母习惯性地认为;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
希望孩子动作快,老说孩子慢;
希望孩子细心,老说孩子粗心;
希望孩子胆大,老说孩子胆小;
希望孩子聪明,老说孩子笨。
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的缺点反而得到了强化。往往还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而赏识教育的观点恰恰相反;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
豆腐嘴,铁心肠
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态度平静,但坚持原则不让步。
现在的孩子不听话,脾气犟。其实是父母“刀子嘴,豆腐心”的结果。
父母批评起孩子来,嘴巴象刀子,丝毫不在乎孩子的尊严,孩子一哭二闹,父母又心软得像豆腐,再苛刻的要求也满足。于是孩子从斗争,失败,再斗争中发现:原来爸爸妈妈都是纸老虎!孩子无形生命营养不良,就会转向有形生命索取,这也是学习不好的孩子,对父母的物质要求越多的原因。“刀子嘴,豆腐心”反映了赏识教育的“跷跷板原理”,孩子有形生命的一端高高翘起,而无形生命的一端严重下坠,孩子的心理失衡了。
赏识教育提出:豆腐嘴,铁心肠。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态度要平静,但坚持原则不让步。(读后感 )原则就像高压电,说不能碰就不能碰。但态度要平静而理智,而不是践踏孩子的自尊,用情绪伤害孩子。
父母嘴巴不节制,用发泄情绪对待孩子,不坚持原则,则他们在孩子面前是毫无威信可言的,他们只能教育出任性,顽劣的孩子。
把挫折,当存折
一个人能经受多大的苦难,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孩子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烦恼,这时父母要鼓励孩子不怕失败,给孩子人生的智慧;把挫折,当存折,化苦难,为宝藏。
一个小姑娘,刚学溜冰,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还是摔得四脚朝天,小女孩伤心地坐在地上,眼泪汪汪地看着周围的人优美的姿势。这时,一位大哥哥把她扶起来,亲切地说:“小妹妹,溜冰就要不怕摔跤。从现在起,你准备好了,摔50次跤你就学会了。”
于是,小姑娘勇敢地站了起来,1次,2次,3次……
每多跌一跤,小姑娘知道自己离成功更近了,数到第21次时,小姑娘再也不用往下数了,因为她已经学会了。
不害怕失败比允许失败更进了一步,因为孩子已经看清了失败的本质,现在的失败就是未来的成功。挫折是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
教育婷婷的经历告诉我,一个人能经受多大的苦难,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把成功,作驿站
一心想成功的孩子;成功了膨胀,失败了压抑;专心成长的孩子,经得起挫折,充满了幸福感,是可持续发展的成功!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快乐?是从古至今父母都希望孩子做人上人,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如果用成功的标准来衡量,孩子成功了,容易自满;失败了,又没有后劲。看成绩,论名次,让大多数孩子都沦为了人下人。人下人的孩子很压抑,他们都感到你好我不好,活得太无聊。有些孩子只是成绩好,以为一好百好,成了人上人,目空一切,落得众叛亲离,孤家寡人。有些孩子一会儿人上人,一会儿人下人,这样的孩子更痛苦,就像玻璃杯,一会零上40度,一会零下40度,搞不好就会爆炸,小小年龄变成了人外人。人上人,人下人,人外人的孩子,都是你恨我,我恨你,恨来恨去恨自己,对自己不满,对别人不满,对社会不满,内心发出的声音也是我恨你。
赏识教育提出:把成功,作驿站,每次成功,都是成长路上的一个休息点。
成功容易停止,而成长是一刻不停的。孩子的一生,都永远走在成长的路上。
父母把眼光放在孩子的成长上,孩子的生命状态就舒展了。
玩是学,学是玩
孩子贪玩就是贪学习,会玩的孩子才会学习。
玩和学习其实是一回事,爱玩的孩子就是爱学习的孩子,会玩的孩子就是会学习的孩子。玩成师,苦成匠:玩可培养出大师,苦只能生产匠才。古往今来,真正的大师都是玩出来的。
孩子贪玩就是贪学习,会玩的孩子才会学习。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农村孩子玩泥巴,也是一种学习。对孩子来说,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玩在这个充满创造力的时代更加重要。父母不能因为孩子贪玩而给孩子任何的指责,这是一种罪过。孩子博览群书是贪学习,玩电脑也是在贪学习。
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呢?因为我们把学习和玩分开了,把学习变成了苦,孩子就害怕了;好些父母还不让孩子玩,结果,孩子玩也玩不好,学也学不好。压抑成了强化,禁止反而是一种诱惑。玩,就让孩子痛痛快快地玩;学,让孩子安安心心地学。这样才符合教育的规律。
千万不要把玩和学习对立起来,应和孩子一起“玩学习”,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重过程,轻结果
好多父母芝麻捡了不少,西瓜却丢了。
一时的学习成绩和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态相比,前者是芝麻,后者是西瓜。
父母在功利心态的驱使下,往往过分看重分数这个芝麻,而丢了孩子的生命状态,“我是好孩子”这个西瓜。
父母经常把“考了多少分?”挂在嘴边,考得好,“肯德基”,考不好,“皮带炒肉丝”(惩罚孩子),结果将教育异化了。
我见了女儿,第一句话就是:心情好不好?感觉怎么样?如果女儿心情不好,说明她的无形生命有“心结”,我会千方百计帮他化解。我始终让女儿的心里热乎乎、甜丝丝的。孩子的心情好,就会快乐而轻松地飞,否则只能痛苦而缓慢地爬。
懂得教育规律的父母,应该注重孩子的生命状态是否舒展。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是科学的,孩子学习得开心,生活得快乐,成绩好是必然的。
教育孩子按规律,有好过程不愁没有好结果。
打就好?拔就高?
农民种庄稼,只要肯拔,庄稼肯定高?但农民为什么不拔?
到底能不能打孩子?多少父母在这个问题上感到疑惑。
这好像是问:农民能不能拔庄稼?农民种庄稼只要肯拔,庄稼一定高;那么父母教育孩子,只要肯打,孩子成绩一定好。
但是农民为什么不拔庄稼?因为他们懂得规律,拔高的庄稼是假的高,因为根断了,没有生命力。
同样打出来的好成绩,也是假的好,孩子在恐惧中学习,甚至是恨学习。这样的学习好,是以牺牲孩子的学习兴趣为代价的,没有后劲。
父母的出发点是“为孩子好”,把打孩子,骂孩子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但这是违反教育规律的。
我们敌父母的教育孩子真应该像农民种庄稼的态度:要按规律!
先接纳,后升华
一个人越恨自己的缺陷,这个缺陷对你的伤害就越大。
父母往往不能容忍孩子的缺点,其实孩子的每天都在成长,现在的缺点很可能就是未来最大的优点。
对待孩子的缺点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接纳,后升华接纳是前提,孩子学说话时,口齿无论多么不清楚,学走路时,无论多么歪歪倒倒,父母都是无条件地全接纳。
孩子考试就像当初学走路,同次考咂了,就像跌了一跤,鼓励他、扶起他,他最后一定会走得好的。
但面对孩子的学习,父母的态度出了大问题。
要反过来学习,对待孩子学走路的那种态度,越是孩子跌跤的时候,父母越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宽容。
但只接纳不升华,就变成了纵容孩子。接纳是尊重了孩子的天怕,保持了自然,这还不够,还要主动升华,引导孩子找出问题的结症,走向成功。
融进去,诱出来
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
很久以前有个王子,得了一种怪病:总觉得自己变成了大公鸡,整天躲在桌子下面学公鸡“喔喔”地叫,没有一个医生能治好他的病。最后国王悬赏:无论是谁,只要能治好王子的病,重重有赏。一个流浪汉揭了榜,他向国王保证:“治不好,你就杀了我的头!”流浪汉一看王子,两眼就放光了:“哇!你是大公鸡!我也是!”,说着他就下钻到桌子下面,王子“喔喔”地叫,他也跟着“喔喔”地叫,王子跳,他也跟着跳,扮了几天大公鸡后,流浪汉和王子融进去了,两人成了好朋友。有一天,流浪汉突然从桌子底下钻出来:“我不做大公鸡了,我要做人咯!”王子也钻了出来:“我不做大公鸡了,我要做人咯!”就这样王子的病治好了。
父母教育孩子也要先融进去、和孩子心灵相通了,好孩子就会被你诱出来。
走进孩子的心灵,走出教育误区。
解心结,出心牢
父母教育孩子最大的败笔是:远离生命,不谈人生。
现在的孩子高智商,高自尊、高敏感、高脆弱,心情一好,一好百好;心情一坏,一了百了。父母再用“打是亲,骂是爱”的方式根本行不通,那是一种不尊重生命的教育方式。
父母教育孩子最大的败笔是:远离生命,不谈人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都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没人帮他们及时化解,慢慢就成了心结。心结有点儿像便密,大便憋在肚子里,几天不排出去就已经吃不消了,更何况是经年累月的心结,越来越多的心结不能及时化解,长期郁结,“硬化”成“心牢”孩子仿佛在自己的心中筑了一个牢房,孩子的心灵在地狱中煎熬,走不出来。
越是聪明的孩子,越容易受伤害,越容易形成心结,甚至走向心牢。我研究发现,90%以上成绩不好的孩子绝对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心情问题、心结问题、心牢问题。
孩子的成长不可能没有烦恼,父母的责任就是不断的化解孩子的心结,让孩子快乐轻松地成长。
抚创伤,疗心病
很多孩子看起来刁蛮创造性,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坏孩子”,而是他们受到太多的伤害和委屈。
赏识教育“好孩子快乐营”里有一个叫林必成的10岁孩子,大家都说他:“林必成林必成,出口必伤人”,她说的每一句都像刀子,说得你心口疼。老师、父母都拿她没办法。
我问她:“必成,在这里心情好不好?”
“不好!”
我又问:“孩子想不想和周伯伯谈心?”
“不想!你讲话老土”
我不慌不忙:“孩子,你身边有没有好人?”
她头一扭:“忘记了!”
“孩子,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你身边没有一个好人,都是坏人?”这时她好奇地盯着我。
我告诉她:“因为你内心深处感到自己不是好孩子!你心口疼,伤害人,攻击人,搞平衡,对不对?”孩子呆了:“其实你是最善良的孩子,伯伯知道你受了太多的委屈。”孩子一听到“委屈”两个字,眼泪就出来了。
紧接着我又问:“想不想和周伯伯谈心?”“想!”“想不想跟周伯伯交朋友?”“想”……后来林必成成了“好孩子快乐营”里最优秀的孩子。
很多孩子看起来刁蛮创造性,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坏孩子”,而是他们受到太多的伤害和委屈。他们是披着狼皮的羊,只要把狼皮扒掉,可爱的小绵羊就出来了。高目标化为低要求
目标定得太高,孩子容易放弃;目标要刚刚好,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
婷婷小时候打算盘从1加到100,是全班最慢的。回来对我说:“爸爸,我不想打算盘了。”我于是对婷婷的高目标化为低要求:将要实现的高目标分解为多项低要求的多个小项目。我把从1加到100的每10位的答案写在墙上,婷婷每打对10位,全家人都为她鼓掌欢呼,10层全搭完,自信心找到了。婷婷打完10次,全家人了围着她欢呼10次,自卑,恐惧一扫而空。本来害怕打算盘的婷婷,第二天就对我说,爸爸我就喜欢在你面前打算盘。因为我对婷婷的要求降低了,每次都是从成功走向成功,她在我这里找到了安全感。不到1个月,婷婷打算盘全班第1名。
现在很多孩子没有自信、成绩不好的根本原因是父母“高标准,高要求”的结果。
目标定得太高,要求太严,容易破坏孩子学习的兴趣,孩子容易放弃;目标要刚刚好,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把一个大目标分成几个小项目,让孩子从成功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