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风声影评

1、电影风声影评

电影风声影评(一)

看完电影首先让笔者想起了阿加莎·克里斯蒂这位著名的推理小说家,她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一直是现代许多悬疑推理小说的范本之一。有人将《风声》定位为谍战片,这一点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因为大凡如007为代表的谍战片中,主人公是身份明了的,而此片更多的是一个猜谜的过程,正如北京地铁里放映的宣传片上所说“谁是老鬼”?所以说这是一场智力的游戏,只不过嫁接在那个非常的时期中,于是便穿上了谍战的睡衣,让未见此片的人平添了一份其它的想象。当然,关于归为哪一类型的问题其实不足为虑,只要影片好看,管他是什么类型呢?

写到这里先要挑明一件事,为了能够令观众奔赴影院,所以此篇微评尽量的将不涉及到最后的谜题,但却不可避免地要对影片的过程进行一定的讲述,换句话说,此篇微评有很大的剧透成份,所以读者读到这里还可以做出选择,是休还是继续,与笔者便无任何关系了!

影片开始于一场暗杀事件,这是全剧的背景,折射了那个时代的动荡与混乱,也为全剧奠定了基调,阴暗的,也是绝决的。这场暗杀戏是相当值得考究的,其原因是影片的节奏。一般很商业的剧情片的开篇都是全剧的预演,所以从这段暗杀戏中也可以看出《风声》是一部极其标准的商业片。

汪伪特务在奉劝某民主人士投日,而这个时候,服务员端来了一盘菜,盛菜的器皿显得十分的厚重,镜头肆无忌惮地随着器皿在动,相信但凡有些观影经验的人都会想到,器皿中绝不仅只是一盘上等美味,也许还有一种夺命的家伙。果不其然,虽然有人做了检查,但器皿中的还是发挥了它的功效。

说实在的,这个桥段十分普通,远不如教父那段暗杀来得经典与勇气,但导演还是利用节奏与气氛将个情节渲染得令人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看到这里,笔者开始对全剧有了些许的期待,虽然没有什么创新,但风格却是笔者所喜欢的,至少不拖泥带水,不墨叽。

接下来便是对剧情背景的一个交代,人物开始粉墨登场。武田以及王处长这两个重要人物先行出现。不得不说,武田这个人物是全剧的灵魂,虽然他是一个日本军人,但在他的身上,观众们可以看到一种纠结。从剧作的角度来说,武田本来就是一个谜,他要被遣送回日本,那么就提出了一个疑问,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为什么会被遣送?这个问题构成了影片暗藏的一条副线,而这条副线将整个事件化为一场闹剧,也化为了一场灾难。

王处长是汪伪政府中的特务,他是影片中最大的主角,也是一个最恶毒阴险的家伙。他很聪明,很快地便找到了暗杀集团的线索,而相信观众对他印象最深的绝不是他的聪明,而是阴狠。在他的协助下,武田终于想到了一个方法,开始设下圈套,准备引出潜伏在汪伪政府中的老鬼以及老两个人。

当信号传输出去,一段极具工业化(好莱坞式)的镜头过后,五个被怀疑的对象立即浮出了水面。按照桥段来说,对这五个人的介绍也值得记述一下。接到电报的是顾晓梦,一位普通的收发专员,然后交给破译组的组长李宁玉,接着军机处处长金生火,剿匪大队长吴志国以及司令侍从官白小年。镜头的移动方式是以电报为线索的,随着电报的移动,每一个人物开始落入到镜头之内,然后出镜,最后又以电报终结。整个段落十分地干炼,根本没有多余的讲述,但却包含了诸多元素,每一个人的性格以及某些值得后来查案时推敲的细节,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点,其一是李宁玉的心不在蔫,其二是吴志国不经意间的偷窥,第三点则是白小年的暧昧的状态。

五个被怀疑的对象确立以后,影片进入了阿加莎·克里斯蒂时间。无论是《东方快车谋杀案》还是《尼罗河惨案》都有一个封闭的空间,东方快车或油轮,人物是不能与外界沟通的,而此片中这个封闭的空间便是一座庄园之内。影片借五个人入庄的情节对庄园的气氛做了一定的铺垫,从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不但是一个封闭的空间,更是一个阴森恐怖的地方,颇有一些哥特氏的风格,在这里不仅仅要追寻出谁是老鬼这个主要问题,而且还会发生一些与生死有关的事情,联想到王处长在审问犯人时的作派,这种担心或说期待对于观众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封闭的空间这个概念有必要多说两句,在阿加莎的作品中,波罗探长要做的事情是试图重现案件发生的过程,而案件本身同样发生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所以整个推理过程是极具现实性的。而此片不同,老鬼在这五个接触过电报的人之中,根本无所谓案件本身,而是希望老鬼能够真正地站出来,于是便有了非现实性,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显然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相信看过古龙《边城浪子》的人都会知道,多少年前的惨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恩怨情仇要在万马堂得以解决。而此片中的封闭庄园显然不是为了重现传递消息的整个过程,而是为了解决五个人心中的怨念。

在影片的宣传中提到了“心理悬疑”这四个字,笔者是比较同意的。当五个人进入庄园之后与外界隔绝,而武田的圈套也被告之,于是五个人中的“老鬼”就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要竭力地保全自己,二是将那个圈套传到庄园之外去,而武田与王处长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要查出谁是老鬼。于是,庄园中便有了三股势力,一是审判方,二是反抗者,三则是旁观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旁观者与反抗者是同盟的,他们同样是受审的一方。虽然观众在受审者中无法知道谁是老鬼,但关于审判与受审的对立还是相当明显的,矛盾便立即摆在了面前,整个过程也便从单纯的查案到斗智斗勇。

按照所有电影以及戏剧的理论,本片中最大的看点便是七个人之间的关系变化以及每一个人的怨念解决。作为受审的一方,五个被怀疑的对象首先很自然地便达成了同盟关系,用以抵抗来自于王处长以及武田的审问。但这种同盟的关系却根本经不住考验,于是在第一次问讯的时候,同盟便宣告破裂了,于是便有了相互间的对峙。影片在同盟这个问题上所着的笔墨极少,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五个人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根本不可能达成同盟,所以所谓的同盟无非是一种虚张声势的做作而已,在这一点上的处理是相当正确的。但同盟之时,影片却暗伏了一条线索,即老与老鬼的接头,这段接头是后来的反抗的基础。

问讯是影片中确立关系的一段,问讯之后,同盟关系彻底破裂,不但如此,五个人中分出了两组对立,白小年与金生火相互瞧不起,顾晓梦揭发吴志国,而李宁玉则与世无争。关于这些关系的确立,笔者虽然认可其成立的可能性,但却认为这种关系过于明显,很有斧凿的痕迹。

白小年卖肉上位,金生火花钱买官,两者之间其实出身是类似的,但正是由于这种类似,所以两个人也正好相互瞧不起,甚至是嫉忌,在生死之际,相互指责对方是极有可能的,由于笔迹的原因,白小年最先身死,由于类似的出身不好,金生火便有了同命相怜的感觉,于是陷入了一种绝望之中,在错意了武田与王处长的意思之后,此人自爆了脑袋。在整个剧情中,两个人的动机选择变化都是相当顺当的,合情合理。但这里便出现了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没有将悬疑进行到底。同样是按照所有电影以及戏剧的理论,这种先死的角色绝不会是最后的谜底,否则便无咒可念了。而且两个人的身死与其它受审者并没有产生必要的联系,这样一来便多少有些随机性了,而随机性和推理悬念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而且白小年这个角色是绝不可能是老或者老鬼的,虽然他的确起到了节奏上的缓冲作用,但相信编剧还没有这种胆量将一个地下党写得很娘。想想《白玉老虎》中西施,那种悲情与震撼也只能出在武侠小说之中。

李宁玉是一个走单帮的角色,她与世无争的原因是由于心中惦念着一个艺人。由于满脑子是对爱人的担心,所以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在五位受审者中,她是最特立独行的。武田用他特有的方式验证了李宁玉的身份。这种方式影片中并没有全力表现,但暧昧却又毫无人性的基调还是传达了出来。在李宁玉身上,导演赋与了聪慧,善良,隐忍,与世无争以及忠贞的传统女性形象,所以当武田单独面对她的时候,一个日本军人的另一面便体显了出来。

在这个封闭的空间中,最具有戏剧冲突的自然就是吴志国与顾晓梦这一对。两个人认了老乡之后,由于问讯的缘故便立即成为了对立面。一般来说,人处于绝境之中,类似于老乡这种概念是相当亲切的,于是他们之间的对立便显得有些突兀,另有两段两个人只有声音没有画面的单独交锋更让人疑窦从生,相信有许多观众已经猜测到了谜底。当真相被揭示出来的时候,所有的行为便有了合理的解释。(真相被揭示是否真的有必要?)这是一种反抗,所谓的斗智斗勇便全在两个人的戏份中了。

说到这里,要继续说的问题便是笔者认为影片的最大败笔所在,那便是真相的解释。

当白金二人身死,李宁玉还关在庄园之内,顾晓梦已坦白了自己的身份受着酷刑的时候,只有一个人被送出了庄园,相信所有人都已经知道了老与老鬼的身份。在这种情况下,影片最后竟然还有对谜底的揭示,令笔者感到万分的困惑,前面说过了,波罗探长的破案是重现作案的过程,而此片绝不是这样的,所以重现老与老鬼之间的计策显然有些对观影者的误解,似乎观影者的智商不足以推断出影片的谜底似的。

事实正好相反,影片已经用多种方式来对谜底进行佐证,包括王小丫去掉答案的方式,包括只闻其声的强奸以及搏斗戏,还包括顾晓梦最后的坦白等等。所以,影片的结尾是完全多余的,到武田倒在雨中的码头便可以结束了。

对于一部观众已经在导演的引导下完全洞晓谜底的影片其实很难再称得上是悬疑电影,更与克里斯蒂的推理过程相去甚远,所以把此片归为悬疑推理类型片多少有些一厢情愿。当影片结束的时候,李宁玉手中拿着顾晓梦通过摩斯密码留下的遗言,而这份遗言则体显出了影片真正的主角,那即是顾晓梦,她的革命自我牺牲精神!鉴于这种精神,影片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一部献礼影片。

说到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出此片的整体构思,以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作为影片的整体架构,而情节虽然披着悬疑的外衣实际上却是敌我双方针锋相对的斗争戏,最后影片的结点落在歌颂共产党员在危险环境下自我牺牲精神。形象点可这样比喻,悬疑是外衣,斗争是皮骨,而影片的演绎便是在慢慢地层层脱衣,去肉剔骨,最后露出红心的过程。

顾晓梦是影片的真正主角,她承载着影片的献礼主旨,由于她的光芒,作为老的吴志国性格其实是十分苍白的,甚至颇有花瓶之嫌,所有行为不但常规,而且做作,反倒是对立面武田极具个人魅力。前面说过,武田要被遣返回国是影片中的一大悬念,随着影片的进行,其悬念本身得到了揭示,而这次圈套的设立则完全是出自于其个人的要求,以求证实他的勇气与能力。由于这种个人意识,整个事件便多少笼罩了一些黑色的感觉,颇为荒诞。但我们却可以看出,在武田这个人的身上可以说是反映了导演对日军侵华行为的某些阐释。

首先是武田的父辈,与其说是临阵脱逃不如说是放弃了某些信仰,但武田却因此被内部军人冠以胆小鬼的称谓。为了证实自己,武田决定亲自办妥某些事情。从剧情角度来说,武田其实是一个相当有头脑的人,他的失败只能说是对比顾晓梦后的无奈。但在整个审问的过程中,武田体现出的是一种追求,以达到对自我的完善。但这种自我的完善本身却是错误的,是受蛊惑的,是受军国主义操控的,于是,武田成为军国主义下的牺牲品,他的行为并不代表他自己,而是代表了所有受操控的人,包括他的勇气。武田是否真的有勇气?答案是否定的,虽然他试图在证明自己,在努力地要完成一件事情,但当失败光临的时候,他的勇气便彻底丧失了,于是找来王处长替罪。可以说武田其实是代表了更多的侵华日军形象。但有一点需要指出,这是编导们的评判,是电影中传达出来的信息,否真是如此,笔者也不也妄猜。

王处长是武田的替罪羊,这个人物的设置在整个剧情中可以说是一个硬件人物,他的存在解决了诸多方面的问题,推动剧情的发展以及风格定位,深化矛盾等等。王志文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演员,他站在那里便浑身都是戏了,而作为剧本中的人物,王处长的性格是单一没有变化的,但由于剧情的原因,这种没有变化的单一性格却令观众们印象最为深刻,他的心狠手辣,他的阴险狡猾,以及他的冷漠残忍。这个人物仿佛就是一个道具,他把所有的矛盾都尖锐化了,在肆无忌惮地挑战着观众们的承受能力,也毫无保留地传达着人性中最卑劣的那些东西。

整体看来,《风声》的制作是相当精良的,风格突出,节奏缓弛得当,人物性格也较为突出,除了结尾有些冗长多余,封闭空间中的戏份还不够错综纠结以外,其不失为一部标准的商业影片,具有不错的观影体验,至少比我先入为主的判断要好得多!

电影风声影评(二)

号称“华语第一谍战巨制”的《风声》,以扑朔迷离、悬念迭生的情节结构,为我们展示了抗战时期一段悲壮寂寞的英雄史以及他们对祖国与人民的忠诚信仰。高、陈二位导演在不遗余力的雕琢性格迥异的人物的同时,也延续了华谊以情节和细节取胜的风格。据艺恩娱乐决策智库enbase数据显示,对于《风声》的观众选择,故事情节仅以微小差距排在强大明星阵容之后,位居次席。时而风声鹤唳,时而风起云涌,时而又让人在豁然开朗之后又陷入“鬼”影重重,揭开这丰富而华丽的面纱,是一组组强大的镜头语言如“老鬼”一般慢慢呈现……没有蒙太奇,就没有电影,其中的电影蒙太奇手法自然充当了影片“慧中”的重要角色。

“华北剿匪司令部”的五位情报人员在裘庄接受审讯与斗志斗勇的过程是电影的一条明线,而平行蒙太奇的使用,使得中共地下党暗杀日军及伪政府高级官员的活动作为一条暗线铺陈开来。凡平行必交叉,凡交叉必平行,这一明一暗两条线在平行交叉蒙太奇的处理下,构成了电影大的框架,一方是“老鬼”在生死场想尽一切手段要把情报传出去,一方是中共地下党接到百草堂的假行动指令在安排谋杀,而“老鬼”则是这两条线之间的契合点。平行交叉蒙太奇的使用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比起谁是“老鬼”的悬念,更能绷紧观众心弦的是生命危在旦夕的“老鬼”能否在这种处境中突围地狱完成使命,就显得更为惊心动魄。平行交叉蒙太奇在影片中运用十分广泛,像五个人在裘庄写简历时,同步发展却又各自为政,这种蒙太奇的使用,删繁就简,加强、加快、加速了影片节奏,使得重点集中在“辨字”而不是“写字”上。平行交叉蒙太奇在高潮时的应用则尤为突出,在影片最后的百草堂设伏一场戏中,一方面是武田和司令设下天罗地网准备瓮中捉鳖,一方面是中共地下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布置谋杀。情报能否及时传出?英雄们是否会被一网打尽?随着“十月三十一日”的临近,平行交叉蒙太奇使观众的心弦绷到最紧,营造了影片紧张激烈的气氛,加强了矛盾冲突的尖锐性,造成强烈的悬念效果。随着抗日英雄们得到情报取消谋杀,这两条线汇成一条,继续将影片推向高潮。正如爱森斯坦所说:“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平行交叉蒙太奇将剧情发展的整个过程集中起来,扩大了影片的信息量,又加强了情节段落的紧张节奏,整体上增强了影片的悬疑效果和情绪感染力。

唐山皮影戏《空城计》在影片中被吴大队长多次唱起,重复蒙太奇赋予了《空城计》更为深层、更为关键的作用。吴志国在进裘庄的当晚唱起《空城计》时,吴、顾二人就已经心照不宣,在吴志国受尽酷刑奄奄一息的时候,又唱起《空城计》,可以说曲调的两次重复是影片中的两次关键点,一次是同志的汇合,一次是谋杀行动的关键,在重复蒙太奇的解构下,使得《空城计》的含义得以强调与深化,吴大队长的坚毅机敏与忠心表现得淋漓尽致。用重复蒙太奇多次展现裘庄深暗的景色,则营造了一种孤独恐怖的气氛,每一次的展现都让观众在心里多了一份担心与凝重。影片中多次以特效的方式把摩斯电码化成文字展现出来,重复蒙太奇让观众在理性上得以清晰“老鬼”的行动目标,却又在感性上增加了谁是“老鬼”的疑问而似解非解。重复蒙太奇的使用,不仅使电影情节充满了想象性、悬疑性,也达到了关于电影时空后现代的解构内涵。

影片的人物特征与主题意义在对比蒙太奇中得以展现,而顾晓梦和吴志国必然是这对比蒙太奇中的主角。当李宁玉一句“刘林宗应经好几天不见了”,李、顾二人脸上表情虽然没多大差异,却在更深层次形成对比,男朋友多日不见,李宁玉表现出的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牵挂与思念,而顾晓梦看似镇定,心里却是无比的纠结与痛苦,刘林宗本应是自己的男友,为了革命却不得不让心爱的人成为敌人的爱人,正是对国家的忠诚与信仰才让顾晓梦在本不该镇定的此时此刻表现得如此镇定。革命为什么会胜利?为什么?是因为李宁玉把真心献给了爱情,而顾晓梦把真心献给了国家……五人在裘庄特别是在受刑时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宁玉遭受武田“裸体量身”的刑罚之后几近疯狂,可以放弃傲气与才气,却因为拯救男友而选择让自己在这样保守的年代独自受辱,单从这一点来看,李宁玉是一位伟大的女性。白小年蒙冤受刑而死,临死之前苦苦求饶,做为伪军总司令侍从官,本应“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落得如此下场,反映了白小年身体的柔弱与内心的脆弱,暴露出伪国民政府内部统治的阴险与黑暗。金生火那旧式金丝边眼睛加上似笑非笑的下颌,充分表现了作为伪军军机处处长圆滑、不学无术的官相,金生火因压力与恐惧而选择了自杀,也是伪国民政府腐败的裙带关系在枪声中倒地。“老枪”吴志国在经受了电刑、刺刑之后仍顽强不屈;“老鬼”顾晓梦在忍受绳刑后以求死来传达情报,一句“请你举报我”,诠释了中共革命人的视死如归与爱国大义。通过种种对比,反映出中共英雄的机智与坚强,歌颂赞扬了他们对个人生死的置之度外,对国家无比的衷心。正如原著麦加所说:“这群特工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下斗智斗勇,我觉得能够支撑他们行动下去的,置生死于不顾的,就是他们的信念。因为他们有一种捍卫国家,打到敌寇的信念作为他们的精神支柱,才产生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强大毅力。”信念是让人产生无穷无尽力量的源泉。我们这个年代同样需要这样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部呼唤真我,呼唤内心的电影。影片最大的对比其实是影片本身的残酷与现实的幸福之间的对比,这要观众去自我发掘,发掘的越深,就会对幸福生活越加珍惜。对比蒙太奇在影片中无处不在,裘庄两次聚餐的对比,顾、吴二人前后关系的对比,正是这样的蒙太奇思维,才使镜头的组接不是砌砖砌瓦式的铺陈,而是高度鲜明的、充满悬念的迸发。

影片阴暗死寂的背景,就是一个大的隐喻蒙太奇,它隐喻了裘庄的残酷与黑暗,更象征了当时伪国民政府的残酷与黑暗。在影片中,五个人写了生平简介之后,裘庄的灯立即全灭,暗示了黑暗与死亡的真正降临,此时的客观镜头切换成李宁玉的主观镜头:白小年被强制带走,死亡开始……有意思的是顾晓梦的名字也是一个隐喻,开幕式的台词上定义为“庄生晓梦迷蝴蝶”,具有唤醒民众爱国心,启迪民众的意思。诗人勃朗宁说:“爱情,希望,恐惧和信仰构成了人性,它们是人性的标志和特征”,仿佛就是为顾晓梦而说……对爱情的难以割舍,对革命成功的希望,对受刑的恐惧,对国家和人民的信仰……如此复杂的感情,恰恰构成了影片的张力。这不禁让人想起周迅在片花中的一句话:“我从没想过我会活过这场战争……”

心理蒙太奇在影片中不是运用最多的,却是运用最出彩的。在李宁玉的衣服慢慢被武田的手术刀割落时,心理蒙太奇的处理让她回忆起男友刘林宗表演话剧的场景,这不仅使影片在情节结构上出奇制胜,更让李宁玉在爱的支撑下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吴志国给李宁玉阐明真相也是置于心理蒙太奇之中,这使得悬疑以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得以解开,不仅把悬念留在了影片最后,而且更让这种爱国情感超越了生死的界限。影片结尾以顾晓梦的旁白结束,不仅舒缓了影片暴力阴暗的情感基调,一句“老鬼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也让观众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让人不禁想到《秋喜》中晏海清的一句经典台词:因为做我们这种潜伏工作的,其实早就是一个死人了……心理蒙太奇承载了影片最后的高潮:李宁玉回头看到了坐在椅子上的晓梦,这时蒙太奇的情感表达远胜于它的结构形式,一对感情至深的姐妹确因信仰不同而生死相离,只能“灵魂与你们同在……”李宁玉对晓梦的爱之深,思之切,又一次升华了顾晓梦的爱国信仰,深化了影片主题。

有的电影人说至少要反复看三遍以上才能把《风声》看懂,然而所谓的“看懂”又是指懂了什么呢?谁是“老鬼”?恶有恶报?爱国主义?人生信仰?珍惜幸福?正是这种没有具体意义的懂,才使得影片内涵更加丰富,使每一位观众心里都有一个找到却又找不到的“老鬼”,独具匠心的情节设计,扣人心弦的悬念安排,使《风声》在今年华语影坛大放异彩。“风”既秀外,自有慧中,巧妙丰富的蒙太奇手法使影片在情节和思想上把悬疑谍战片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苏联电影大师普多夫金这样说过: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有了蒙太奇,才有了电影,因而才有了《风声》的秀外慧中。

电影风声影评(三)

《风声》初上映便引来争议一片,有人评价太过血腥变态,有人评价精彩好看,据本人观后认为,从纯娱乐片的角度看,《风声》是一部不错的片子,值得一看。影片宣传为一部“抗日谍战”大片,融入了特殊时期敌我殊死斗争的背景,其实不过是影片宣传的噱头。

《风声》本质只是一部普通的恐怖片或惊悚片而已,至少从影片切入的角度来看,着力渲染的是其情节的诡异,画面血腥,人物性格的乖张离奇。影片中多处出现实施酷刑的血腥场面,尤其是周迅被架着在麻绳上用力一拉,洒下斑斑血迹的那一幕,着实让人惊出一身冷汗。凭借着这些刺激的画面,《风声》确实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但也因此被人诟病,认为《风声》格调低下,变态离奇。

其实,从一部纯商业片的角度来看,《风声》是成功的。相比好莱坞层出不穷的恐怖片、惊悚片来说,风声中展示的恐怖画面实在是太小儿科了。《风声》带给人的仅仅只是娱乐而已,如果非要把它提上所谓的艺术高度,其实未免太小题大做了。《风声》只是一部电影快餐,只要能从中得到快乐,就算没多少营养,又有何妨?

从《风声》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好莱坞经典惊悚片中“密室囚禁”“杀人游戏”类型影片的影子。看得出来中国的导演对西方好莱坞拍摄方式的模仿已经渐渐成熟。从最初冯小刚拍摄的《集结号》开创了一个中国电影制作方式的新格局,《风声》这部片子很有可能成为另一个起点。或许不久之后,中国拍摄的新片中会越来越具有这种西方好莱坞的味道。

这已然成为当前电影制作的一种流行方式,从早先的《机器侠》《建国大业》都看到了这种影子。观众爱看,票房火爆,只要得到了市场,就得到了一切。()

本土的东西越来越少,流行的东西越来越多。视觉冲击越来越显著,更讲究影片的制作技术,拍摄手法。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国产电影的一种进步。但愿我们在学到好莱坞影视制作皮毛的时候,也能吸取其精髓。早日拍出像《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七磅》这类触及人心的大片来。

2、汉尼拔电影影评

汉尼拔电影影评(一)

电影《汉尼拔》中让我觉得最有趣的地方是赋予安东尼·霍普金斯以中世纪图书馆馆员的身份,并有希望担任馆长一职,从而营造出阴森神秘的中古气氛。不过音乐却用得漏出了马脚,巴赫的《戈德堡变奏》在里面像是个“时代错误”,为什么不用dufay{杜菲(guillaumedufay),1400——1474,法国人,尼德兰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也写作世俗音乐,但他的声望主要来自于宗教音乐,包括弥撒和经文歌,并于创作和研究过程中创立了四部和声的写作技巧,为后来“对位法”的理论完善开辟了道路。}的音乐呢?

有朋友提到影片中引用的但丁十四行诗“aciascum'almapresa”,其实我早已觉得它很有意思了,关键在于它让我注意到了其中的一个引申含义。

这首十四行诗是但丁最出名的早期作品,选自诗集《新生》(lavitanuova),这首作品的重要背景恰恰和电影主题相关。

除了但丁与俾德丽采之间的情事之外,“诗人之心”还隐藏着一个中世纪典故,诗人cabestain与领主之妻恋爱,领主便杀了诗人,把诗人的心烹给妻子吃,女人坦然食之道:“我吃的是世上再金贵不过的东西了。”然后绝食而去。

德国人编写的象征辞典里,心,象征生命和灵魂,基督教时代成为信仰的象征,其被赋予浪漫色彩是中世纪后期的事儿了。

影片《汉尼拔》特地引用这首诗是为最后“食人脑”场景埋下伏笔,最后在美式厨房里上演的人脑大餐也正是一项古老的爱情祭祀仪式。

汉尼拔食仇人脑,是象征对主人公的精神恋爱。这和但丁拿cabestain的典故来表达对俾德丽采的爱如出一辙。从人心到人脑,大概是现代人重“脑”(理性)贬“心”(信仰)的产物。

不了解历史背景,就无法深层次理解其下所蕴涵的潜文化,从上足以证明多多了解历史的重要性,当然,历史的学习决不仅局限于历史教科书。

汉尼拔电影影评(二)

二十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依然是烈焰滚滚的时候。整个欧洲几乎都被这烈焰燃烧起来。原本家境优越的英俊少年汉尼拔·莱克特(加斯帕德·尤里尔),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世界大战的突然爆发却将一切都无情地打破,并迫使莱克特一家流亡逃难来到了中欧小国立陶宛。

在逃亡途中,和千百个不幸的平民家庭一样--汉尼拔·莱克特一家时刻都在遭受着无情的战争所带给他们的痛苦、别离甚至死亡。十几岁的汉尼拔亲眼看着父母双亲在战火纷飞中惨死。失去父母的爱护之后,可怜的小汉尼拔只能和姐姐相依为命。但是,没过多久,惨痛的一幕再次上演--他再次亲眼目睹了亲人的生命被无情的剥夺--姐姐被饥饿难当的士兵们生吞活剥了。幸存下来的汉尼拔因此遭受了致命的、甚至是贯彻一生的精神重创。

之后,流离失所的小汉尼拔被当作难民而被送往前苏联的孤儿院。这段时间,他终于享受到了短暂的安稳。随后,他又流亡到巴黎去寻找他的叔叔,但结果却有幸结识了他叔叔的遗孀--一位神秘的东方女人--“紫夫人”。这个“紫夫人”对小汉尼拔呵护备至,却怎样也无法让他从战争给他心里和精神上留下的阴霾中走出来……

主演:

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大半个世纪之前,以那一场令整个世界都翻天覆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这样残酷的历史事实来营造一个令英俊少年汉尼拔最终从幸福之家走向疯狂噬血的地步,再合适不过了。同在上个世纪发生的,安东尼·霍普金斯塑造的堪称影坛经典的“汉尼拔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甚至成为一些人的梦魇。但是现在,好莱坞再牛的化妆术想必也不可能再次让霍普金斯的老脸回复少年的青春模样。于是,这次便有了在《漫长的婚约》里扮演痴情的逃兵丈夫的加斯帕德·尤里尔饰演这个一步步走入杀戮世界的少年食人魔的机会。尤里尔有着一副迷死众多女影迷的清纯外表。很且,这个法国年轻人似乎也很会揣摩角色的精神状态,在表演过程中,很快便在与导演的沟通中碰撞出了激情的火花。因此迅速地融入汉尼拔的变态精神世界当中。及时收敛起少年的纯真、冷酷另类的杀气显露无疑,张弛有度地表现出少年汉尼拔被战争荼毒之后,精神逐渐扭曲的成长历程。通过此片的出演,加斯帕德·尤里尔的演技也增进不少,可谓是双赢。

传说,当年由于“无知”而错过与好莱坞两大影帝合作的绝佳机会(与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合演《盗火线》),而晚了尽十年时间在世界影坛出头的中国女星巩俐,近两年堪称再次崛起。去年,凭借一部讲述日本艺妓故事的《艺妓回忆录》,迅速在世界影坛窜红。并得到了强势的好莱坞电影界的极大认可。其之后的国外片约亦接踵而至。2006年暑期上映的《迈阿密风云》中,巩俐虽未在根本上逃脱好莱坞惯常的“女性地位低微”的电影定律。但却凭借其在片中颇为“强悍”到位的出演,而受到了一致好评……

倘若托马斯·哈里斯从此再不打算写个关于“杀人狂汉尼拔”再有个什么所谓“继承人”的故事,想必这部《少年汉尼拔》应该算是这个精彩的电影系列的终结篇了。与前三部一样,《少年汉尼拔》也是由汤玛斯·哈里斯先创作成小说再亲自改编成剧本。当年的《沉默的羔羊》中,汉尼拔医生处理他心中“完美”的人体时,科学的冷静、疯狂的优雅让世人大开眼界;在随后的《汉尼拔》中,他虽已经显现出了老态龙钟的迹象,但其打开人头颅的高超手艺仍令女警察着迷不已;《红龙》中,人们又再次领略了在连环杀手和犯罪心理学两个领域都造诣颇深的他。虽然,随后两部续集的成绩和口碑远不能达到第一部的高度,但只要史上最有魅力的变态杀手汉尼拔的故事还没讲完,好莱坞就不会放过任何榨取其商业价值的机会。有“老手”哈里斯亲自执笔,再交由因《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而扬名国际的彼得·韦伯执导,后者对电影语言成熟的操控能力让这部影片颇有盼头。相信,这部“汉尼拔”新篇将再次激起人们对“吃人医生”的尖叫声……

汉尼拔电影影评(三)

如果能够更多一点优雅,更少一点血腥,也许由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惊悚剧情片《汉尼拔》会更像是一部成功的艺术片。不过,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如果没有血腥的暴力,《汉尼拔》将没有任何艺术性可言。

同《沉默的羔羊》相比,《汉尼拔》的重点不在悬疑的设置上,而在斯黛琳和汉尼拔情感关系的安排上。这是影片最有内涵的方面,其他人物不过是这两个人物情感之汤的调味品。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如果将此片列为情感片似乎更合适一些。

斯黛琳和汉尼拔一正一邪,但他们本质上,都具有宗教献身精神。只不过,斯黛琳代表了新教的宽容、慈爱与拯救,汉尼拔却更多展现了西方宗教对恶的血腥的惩罚与毁灭。

汉尼拔那么喜欢吃人,为什么对斯黛琳下不了口?在《沉默的羔羊》中,这个医生就嘲笑斯黛琳是个鞋子露出寒酸气的并不高雅的女人。在《汉尼拔》中,保罗也是用乡下女人的字眼侮辱斯黛琳。但不一样的是,汉尼拔欣赏斯黛琳寒酸外相下高雅纯洁的灵魂,而保罗却正相反。汉尼拔吃掉保罗的脑与他将帕齐刨心挖腹以及诱导维杰自割皮肉一样,因为他们贪婪、淫邪,这些都是罪孽。看过美国电影《七宗罪》的人应该对此有更深的体会。

信仰上帝的,或者说,自认为了解上帝的人都以残暴的方式处死了罪孽。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善与恶的认定在变化。在中世纪,政教合一;在现代社会,政教分离,被认为罪孽的人,开始由政府制定的法律惩罚。汉尼拔医生生错了时代,他应该回到中世纪去。

斯黛琳探员与汉尼拔医生的最大区别,在于她的宗教精神适合现代文明社会。不过,如果汉尼拔医生真的回到中世纪,他倒不大可能任职于宗教裁判所,而更可能像布鲁诺一样被裁判所裁定为异端而被烧死。因为汉尼拔医生不仅具有宗教献身精神,而且聪明机智,博学多识。有这两点素质的人一般都喜欢反思现实社会的人生并且勇于叛逆。再进一步说,汉尼拔医生还是个具有艺术天分的教授,他懂得绘画,善于欣赏音乐,即使在杀人时,他也能将自己陶醉在艺术的胜境里。在《沉默的羔羊》中,他杀人时沉迷于《戈德堡变奏曲》的音乐旋律之中;在《汉尼拔》中,他杀人前给被害人津津讲解与被害人祖上有关的绘画。这些都证明西方艺术对汉尼拔暴虐的杀戮不仅没有阻碍,而且具有某种促成作用。生于1844年的德国哲学家尼采就是个有知识、懂艺术的人,结果他疯了,汉尼拔不是布鲁诺、尼采那样深邃的思想家,但他观人于微,与后者近似。

影片的结尾最具艺术蕴含。汉尼拔在飞机上与好奇的小女孩对话。小女孩不吃机上提供的配餐,而对汉尼拔餐盒中保罗的脑组织感兴趣。汉尼拔鼓励小女孩吃下去,从而将探索和叛逆的种子植入小女孩的心田。汉尼拔的眼神里充满赞许、慈爱和期待。最后,镜头将他的眼神定格为天空闪烁的星。还记得康德的墓志铭吗?他说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思索越深,越有一种敬畏感:一个是头顶上的星空,一个是我心中的道德律。影片对汉尼拔医生眼神的处理,说明医生的身上也拥有某些令人敬畏的东西。如果我们熟悉西方神话,那么,不难联想到撒旦也曾在伊甸园教唆人类偷食禁果。如今,汉尼拔医生在飞机上教小女孩吃人脑。这些都是叛逆,也都是知识的开始。

在这个世界上,对于大多数敬畏天空的人来说,人生莫不如此。汉尼拔和斯黛琳也一样,他们同样勇敢而敬畏清廉的精神。所以,斯黛琳爱汉尼拔吗?或者,她愿意像浮士德博士一样,将灵魂交给魔鬼并和魔鬼遨游于宇宙之间吗?在影片中,斯黛琳没有,可是,在她的眼角里却浸满泪水。()我们因此可以说,斯黛琳和汉尼拔具有某种复杂的情感关系。但若深究一步,未尝不可以说这两个人物只不过表现了西方人心灵的两个方面:善与恶,美与丑。所令人憾恨的是,在西方文化中,真理更经常地掌握在看似丑恶的魔鬼手中。看一看弥尔顿的《失乐园》,这一点不难理解。无论在何处,真、善、美的统一总是一切人类的梦想与追求。因此,象征美善的斯黛琳探员也就不可能不对举止优雅、内心深邃的汉尼拔医生抱有一种复杂的情感。就这一点来说,影片不经意中蕴含了西方文化千百年来无法解决的一个内在矛盾。尼采宣告上帝死了,企图以此化解皈依上帝与顺从魔鬼的矛盾。上帝已经死了一百多年,但斯黛琳探员依然无法与魔鬼并肩揽腕。看来尼采的计谋也不过是水上作画而已。难怪有人说,现在的西方,连“人”也死掉了。

3、电影风声观后感

电影风声观后感(一)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之际,观看了谍战影片《风声》。影片中展现了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革命烈士面对毛骨悚然的酷刑宁死不屈。扣人心悬的一幕幕令人胆战心惊,看后新仇旧恨涌上心头。

电影讲述了1941年春初,代号“老鬼”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依靠高超的电报破译技术,打入日伪情报科,不断为共产党提供敌方重要情报,为抗日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最终显出年轻的生命。

在日本鬼子“抓鬼”过程中,一场场迷局,明暗陷阱,相互猜忌,真是悬疑丛生,跌转起伏。

周迅,王志文是我很喜欢的演员,在这里还认识了李冰冰。佩服演员们高超精湛的演技和导演,看着如身临其境一般。

王志文扮演日寇走狗王处长,周迅扮演坚强勇敢的顾晓梦,李冰冰扮演冷傲痴情的李宁玉,张涵予扮演坚不可摧的吴队长,英达扮演宁可自杀的金生火,苏有朋扮演懦弱无能的白小年。黄晓明扮演卑鄙的日本鬼子武田,残忍中掩盖着一颗自卑的心。

开始看,顾晓梦论破译专业不如李宁玉,论社会背景不如白小年,论官职不如金生火,论聪悟不如吴队长,可她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老鬼”,与吴队长完美配合最终将情报送了出去,挽救了革命组织。

先烈们,面对狼面兽性的日本鬼子严刑拷打,大型酷具折磨,疯狗,电椅,魔穿,针穴等,所有的一切可以被剥夺抹杀,不凡的肉体炼造着永恒的精神那就是信仰的力量。

顾晓梦怀着赴死的决心,把遗嘱缝在李宁玉的旗袍里,“我不怕死,怕的是爱我者不知我为何而死,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只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谅我的决定……只因为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单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我欣赏这部电影的结尾,在春暖花开的季节,老吴找到了李宁玉,述说他和老鬼老枪的那些事,李宁玉哭了,泪水穿过岁月,滴在残活二人的心上。

找回昔日战友顾晓梦缝过的旗袍,望着一针一线缝出的电码,勾勒着老鬼鲜活的面容,修补着被战争蹂躏的家园,唤醒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让我们记住《风声》每一个镜头,牢记这段历史,让悲剧不再重演!

电影风声观后感(二)

电影《风声》,既有现代中国2大美女的斗戏,也有令人毛骨悚然的逼真酷刑再现,自己虽没有猎奇的心思,自从看电影《建国大业》时,看到影院的《风声》海报,倒是真的被它的广告攻势吸引,可惜也没有很好的时间和机会,没想到在贵阳有幸去欣赏了。

看完电影,在房间却无法入睡。影片中有过多的感官刺激,以及阴暗心理的回味。人物几乎都没有人性,不是给人当垫背,就是互相猜忌。我们也许会讨论影片中的穿帮镜头、也许会讨论城堡的真假与地理位置,甚至会讨论某人的裸戏,或者沉迷于《风声》中的流行台词。但是,惊悚带来的感官刺激褪去后,令人长久回味的是“因为信仰,向死而生”的万丈豪情。特别是晓梦最后的独白“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只希望家人和玉姐能原谅我此刻的决定,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意,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殒灭,灵魂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民族存亡之刻,多少年轻儿女,不负自己内心滚滚升腾的信念,与亲人诀别,踏上血色荆棘的不归路。我想,正是共产党员“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死”,才迎来了我们新中国的“生”,这种信仰,令人无法对抗。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曾写道“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也许这就是“老鬼”称呼的真实含义。

现在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回味刚刚过去的国庆60周年大阅兵,我们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而自豪,为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也许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多少的艰难困苦,才有了今天的伟大成就啊!可能你不会经历弥漫的硝烟,但是先烈们“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的精神会激励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应为伟大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华之复兴而奋斗!”就是我们今天的信仰!

电影风声观后感(三)

国庆期间有不少号称向建国60周年献礼的影片开始轮番上映,但除了那一部汇集了172位明星的鸿篇巨制《建国大业》之外,貌似可以与之抗衡或者说除了此片之外最受人瞩目的电影也只有《风声》了。原因有三:一是《风声》聚集了国内几位赫赫有名的一线大腕:周迅、李冰冰、张涵予、黄晓明、王志文等等,而能够吸引到“一帝两后”级的演员参演,此片的阵容的确不容小觑。

二是《风声》的出品方是国内娱乐业最着名的民营公司“华谊兄弟”,而华谊兄弟公司今年最重要的营销战略之一就是要借此片打造出中国电影的谍战类型片。

三是《风声》中客串演出的诸多配角均是目前在影视圈炙手可热的热门演员:段奕宏、吴刚、倪大红、刘葳葳等等,这些优秀演员的加盟也让影片更令人期待。

于是,在国庆长假期间,邀请了全家六口人“浩浩荡荡”地一起去影院观看了电影《风声》。果如自己所期待的那样,电影真的很好看,几位主演的倾情演出绝对够卖力,演技也都是一顶一的达到了高水准,算得上是各位主演的作品中带有标志性的经典之作了。诸多配角的客串也极其的到位出彩!我最喜欢的演员段奕宏在片中的客串表演就像电影宣传中各路媒体所说的那样:绝对是光华夺目,令人印象深刻。

虽说与整个影片的故事结构相比,率先亮相的段奕宏短短的几分钟戏份似乎有些不足挂齿,可就在转瞬间的惊鸿一现中,他仍然凭借自己扎实的表演功底和非凡的台词功力,让那个眼神阴冷狡诈声音魅惑迷人一脸谄笑的汪伪汉奸头目枯树生花。第一句台词刚刚说完,原本还有些人声嘈杂的影院就迅即安静了下来,全体观众都屏气凝神地进入到认真观赏的状态……

伴随着长镜头的推进,那位牵动了整个故事的脉络走向、貌似静恭有礼却又非常短命、神情阴郁、面容俊朗得有些过分耀眼的引线人物,就在段奕宏精准细腻的演绎中形具神生,达到了入木三分无懈可击的境地。他的出众演绎丝毫不逊色于在影片中大放异彩的各位主演,当得起最具表演实力的“黄金配角”的美誉。

既然说到了演员的表演,那就从影片的几位主演一一说起吧!

4、风声影评

风声影评(一)

《风声》基本是一个室内剧。故事的大意是,日伪时期,特务要抓出潜伏在司令部的地下党“老鬼”,故意发了一个假情报引了5个人上钩。而“老鬼”,100%就在这5个人里面。这5个人有各自的背景,牵扯复杂,因此特务处将5个人骗到一个悬崖峭壁上、重兵包围的别墅里,要在4天时间里找出5个人里谁是真正的“老鬼”。这是影片的一个部分,另一个部分,发的那封假情报会导致整个潜伏的地下党组织被日伪一网打尽,因此与世隔绝的“老鬼”,必须在4天时间里,想办法通知地下党。

这是影片好看的两个点,也是最抓出观众的两个点。谁是“老鬼”?“老鬼”又将如何带出情报给地下党?

《风声》一点都不拖泥带水,故事很快就进入了上面所谈到的两个正题。5个心怀鬼胎的人分别是李冰冰扮演的译电处处长李宁玉、周迅扮演的译电处收发专员顾晓梦、张涵予扮演的剿匪大队长吴志国、英达扮演的军机处处长金生火和苏有朋扮演的司令侍从白小年。

这是一部考验观众智商的戏。它没有把观众当白痴,影片无时不刻需要你思考,作为观众这一方,我们的感情天平自然是倾倒在“老鬼”这一边----当然,我琢磨着为了保持生物多样性,也不排除有喜欢日伪的人,不过那种人完全属于可以无视掉的级别。观众害怕“老鬼”被抓出,同时我们也担心,“老鬼”的情报能否按时发出。因为两个大反派,黄晓明扮演的武田少佐和王志文扮演的特务头子演得皆可圈可点,他们展现出了两个职业水准极高的特务是如何干好这份工作的---这的确有些难得,因为国产影视剧里的特务,从以前传统的脸谱化的尖嘴猴腮相,到后来一昧卖狠卖阴郁,总之大都停留在表面化上。就拿《建国大业》里姜文饰演的毛人凤为例,姜文完全是把这位跟戴笠齐名的国民党大特务塑造成了一个郭德纲似的喜剧演员,特别是他在车里跟陈道明交代杀人戏的段落,完全就是为了让观众乐呵大笑,根本就不会是一个真正的特务的样子。

黄晓明和王志文算是被导演安排出了应有的水准。王志文本来就是老戏骨,不必多提,要说一说的是黄晓明,演演《新上海滩》这种纯粹耍酷的角色或者《鹿鼎记》那种嬉皮笑脸流于表面的角色是我原来对黄晓明的印象,即便到了电影里,《神枪手》里也是一副无法入戏木讷着的死脸,而在《风声》里,他挺像那么回事了,至少让我觉得黄晓明这次不是一块比较帅的木头,他终于找到演戏的感觉了。

整个故事就像是金田一、柯南等推理故事里寻找真凶的破解悬疑题材一样,几乎没有冷场,观众被紧凑的剧情随时推进,一直在思考谁是老鬼,老鬼怎么发消息。陈国富把整个故事彻底打乱,重新编写之后,故事更加复杂,也更加刺激。比如武田窃听五人,突然发现吴志国闯入顾晓梦房间,随即窃听信号变沙哑的一场戏;还有将李宁玉带出停尸间,屋子里只剩尸体和两个活人,而这两个活人中必然有一个老鬼的戏份;陈国富很好的利用了电影语言,将这些文字无法描述的美妙变为了电影的独特性,让《风声》彻底的抓住了认真看着这部戏的观众的心。

所以我说《风声》是一部牛逼的华语电影。因为华语电影近几年一直都在走两种极端,一类是《十面埋伏》似的大片模式,空洞、无趣,剧情更是扯谈。比如《黄金甲》,里面就是杀来杀去,周润发把自己儿子干掉自己老婆干掉我也不会有啥感触的,因为这一家子杀来杀去跟我没多大关系,除了周杰伦傻了巴几的送死让我有点感动之外,其他方面我根本入不了戏。演员的命运走向,抓不住观众的心,近年来这种事实在太多了。而《风声》这点做得很好。观众们是站在老鬼这一边的,我们都希望日伪特务抓不到老鬼,有着剧情的巧妙编排和电影气氛的成功塑造,因而当武田每次怀疑五个人中的一个,观众的心都会随之被栓紧,栓死,甚至到其中某一个人亲口对另一个人说我就是老鬼的时候,我们都会怀疑,这人会不会真的就是?说的这番话会不会是掩饰什么?观众在这一刻,已经彻底入戏了。而近几年的大片,能让人从头到尾都这么入戏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另一类,是贾樟柯式的文艺闷片。其实我很喜欢贾樟柯,良性的电影市场也需要这类文艺电影,但中国电影的问题不是文艺片太少,而是太多了。我们的电影市场本来就不大,每年却要蹦出数量不少的文艺片,这个市场能够消化那么多文艺片呢?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某些文艺片非要朝商业片的模式走,用啥激情大片、古装大片、动作大片、战争大片和大牌明星号召人入场,完了观众发现看的根本不是商业大片而是一部完全是导演个人风格的文艺片的时候,本来一部好片,观众也会骂娘。注:我说的不是《麦田》和《狼灾记》。

在这一点上,《风声》也没玩虚的。虽然是个室内剧,但始终是剧情在抓着观众不放手,而且几位主角也都算是观众熟知的大牌,整个场景也做出了宏大的感觉,有很多远景和广角镜头,再加上道具和服装的认真严谨,气势上并不小。而且必须要再次称赞两位导演调度画面和演员的能力,几位主角都超水平的发挥了自己的演技,多个主角同台飚戏的场景也比比皆是,这方面也可让一些有戏瘾的观众过足感觉。

看完《风声》,我和同去的女朋友讨论良久,因为这部电影在剧情上几乎完美无暇,而且留下了很多留白让观众思考。这在华语大片中是比较难得的,因为我们的大片导演们都爱把故事说得死死的,深怕去看的观众智商太低。而《风声》,除了在“老鬼”身份上的一些小问题、以及“老鬼”留下的信过于臃肿(其实也就是为了阐述老鬼自己对于信仰的态度,这点上也是低估了观众的理解能力,两位导演还是害怕观众看不明白,因此要点破它)等一些很小的细节上存在瑕疵之外,整部电影就是金玉其外,金玉其中的典型。对于我而言,《风声》是今年目前为止最好的华语电影。

风声影评(二)

《风声》在编剧上确实是一部很成功的作品,至少大部分人看完《风声》之后的评价都是“意料之外”。一直在猜测谁是“老鬼”、“老枪”?直到影片接近结尾才知道,“顾晓梦”是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党,但也无法想到“吴大队长”居然和“晓梦”是一伙的。整个影片把观众的好奇与观赏欲望充分调动。作为观众而言,最后的一切真相大白,虽然多少让人感觉意料之外,但却如此的符合逻辑,符合情形,观众也能够很满意的离开剧场。这无疑也就证明了《风声》这种可以说是“局中局”的结构,是运用得十分成功的。

作为一个学生而言,对电影所传递的每一个信息量都是应该懂得去捕捉的。《风声》让我开始惊胆于编剧巧夺天工的用心,感叹于编剧所传递的思想。

首先,吴大队长与顾晓梦同事河北乐亭人士,作为同乡,又是同僚,并在窗台上许下出去请喝酒的偌言。居然会在首次审讯中,顾晓梦就凭借直觉,没有任何理由的去指认吴大队长是“老鬼”,这难道符合正常的逻辑吗?既然不符合正常的逻辑,那就便是要隐藏一些秘密。在结尾,也证实了这一点,这首“我本是卧龙岗散淡人”的唱段是呼唤同伴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一切联系起来,既是如此的严丝合缝。

其次,在吴大队长受刑时,李宁玉试探顾晓梦是否是老鬼,顾晓梦居然会轻易的承认,这符合一个地下党员应该有的品格吗?一旦信息无法传递出去,组织就会覆灭,这已经不是关系个人的安慰,而是抗日的希望,民族的安危问题。难道仅仅可以因为感情的亏欠而草率的承认吗?这又是一处不符合逻辑的地方。顾晓梦不是普志高,她有革命气节,因为感情而可能会导致组织覆灭,这是不符合情理的。同样在结束的时候,也给了一个满意的答案。这是顾晓梦设计的一个局,希望牺牲自己,用自己的尸体去传递信息,而李宁玉只是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原来,在他拿出那个“三河烟”揭发吴大队的时候,就已经暗示了这一点。作为一个受过严密训练的特务,难道会如此粗心大意,把线索和证据留在床单里吗?这一切的设计,同样是恰如其分,合情合理。

再次,在调查阶段的时候,凡是吴大队长和顾晓梦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是几乎没有画面,只有声音的。而顾晓梦和李宁玉在一起的时候,是有画面的。这又透漏出一个信息,演员怎么可能在观众的眼睛下交换情报呢?这又什么悬念呢?因此,也让我们能够发现,内鬼无疑就是在吴大队和顾晓梦身上。所谓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单靠声音所传递的信息是有限的,因为没有画面,声音又是受干扰,断续的,所以为他们俩提供了一个天然的交替情报的机会。在最后,通过镜头的补述,我们也就明白了这一点。确实是匠心独具,让人拍案叫绝,充满悬念。

最后,我想谈谈编剧想要传达的思想与理念。我始终觉得,无论是导演还是编剧,完成电影或者剧本,目的都是要传递一个理念与反映一种思考。言之无物,是空洞的,是乏味的,是低级的,不耐人咀嚼的。《风声》所传递的是一种精神和一种信仰。在影片结尾的时候,那几句意味深长的话语,打动人心。

“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是希望你们原谅我此刻的决定。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为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拯救于万一。我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个人的安危与祸福,在民族的存亡面前,是微不足道的。那是一种精神,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一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敌人不会明白,就像《红岩》中,敌人不会明白江姐、成岗一样。他们同样不会明白顾晓梦。有了这种信仰,还怕什么呢?也不久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民族的脊梁吗?有了这种信仰,这个民族是不会覆灭的,只会不但的发展,任何困难都挡不住的。《风声》无疑又是一部爱国的教育片,缺乏信仰就容易左右不定。让我们对英雄顿时肃然起敬,也让我们坚定信念。《风声》所承载的一切,顿时让我感慨不已。

说实话,真不想提《风声》的什么缺点,因为我确实很喜欢这部电影,若要说漏洞也就是一个小瑕疵。结尾,吴大队说可以根据改变曲调来传递不同的信息。作为一个军人的吴大队,他不是音乐家,他不是密码破译员,至少没有交代他懂。难道他知道具体什么音符在电码中就代表何种意思吗?有点牵强,但也无关紧要。就像鲁迅在《药》里为夏雨坟前无端填上的花圈一样,就是一种希望。同样如此,也是一种希望组织能够转危为安的希望,希望消息可以传递出去罢了。终究瑕不掩瑜,缺点不值一提或有更高深用意,我辈难以读解。

总而言之,《风声》在编剧上是一部很成功的作品,让人拍案叫绝。

风声影评(三)

《风声》初上映便引来争议一片,有人评价太过血腥变态,有人评价精彩好看,据本人观后认为,从纯娱乐片的角度看,《风声》是一部不错的片子,值得一看。影片宣传为一部“抗日谍战”大片,融入了特殊时期敌我殊死斗争的背景,其实不过是影片宣传的噱头。

《风声》本质只是一部普通的恐怖片或惊悚片而已,至少从影片切入的角度来看,着力渲染的是其情节的诡异,画面血腥,人物性格的乖张离奇。影片中多处出现实施酷刑的血腥场面,尤其是周迅被架着在麻绳上用力一拉,洒下斑斑血迹的那一幕,着实让人惊出一身冷汗。凭借着这些刺激的画面,《风声》确实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但也因此被人诟病,认为《风声》格调低下,变态离奇。

其实,从一部纯商业片的角度来看,《风声》是成功的。相比好莱坞层出不穷的恐怖片、惊悚片来说,风声中展示的恐怖画面实在是太小儿科了。()《风声》带给人的仅仅只是娱乐而已,如果非要把它提上所谓的艺术高度,其实未免太小题大做了。《风声》只是一部电影快餐,只要能从中得到快乐,就算没多少营养,又有何妨?

从《风声》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好莱坞经典惊悚片中“密室囚禁”“杀人游戏”类型影片的影子。看得出来中国的导演对西方好莱坞拍摄方式的模仿已经渐渐成熟。从最初冯小刚拍摄的《集结号》开创了一个中国电影制作方式的新格局,《风声》这部片子很有可能成为另一个起点。或许不久之后,中国拍摄的新片中会越来越具有这种西方好莱坞的味道。

这已然成为当前电影制作的一种流行方式,从早先的《机器侠》《建国大业》都看到了这种影子。观众爱看,票房火爆,只要得到了市场,就得到了一切。

本土的东西越来越少,流行的东西越来越多。视觉冲击越来越显著,更讲究影片的制作技术,拍摄手法。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国产电影的一种进步。但愿我们在学到好莱坞影视制作皮毛的时候,也能吸取其精髓。早日拍出像《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七磅》这类触及人心的大片来。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