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春节_家乡春节的习俗作文

1、我家乡的春节

我家乡的春节(一)

春节,是我国一年当中最热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早早的,街上“展览”的对子、“福”字、窗花、糖果等年货给我带来了一丝丝“年味”。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官”吃芝麻糖开始,大家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这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我们小孩馋的总想先尝尝又酥又甜的芝麻糖。可是总要等到奶奶先到厨房的灶王爷前祭祀一翻,才能吃到哟。据说,这样灶王爷才能上天言好事。

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扫房子。妈妈要早早的把屋子收拾干静,这是为了新年有一个新气象。过了二十四大人们忙着杀鱼、肫肉、蒸花馍,准备年货。

每当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到了大年三十,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节日的气氛装点的更加浓厚。吃过午饭后,端出香喷喷的肉馅,一家人就包起了饺子,男同志擀皮、小孩们当运输员,妈妈们就负责制作精美的水饺。奶奶还要在饺子里放进硬币,看谁最有福气。当一盘盘挺着肚子的水饺端上桌时,大家找到自己满意的饺子,张口就咬,希望自己能走好运。最后,那个带有福气的饺子还是被爸爸吃掉了。

除夕,家家户户吃的都是饺子,我们早早的吃晚饭,守在电视前看春晚,也是“守岁”。

初一到初六这几天,就是我们小孩子“挣钱”的最好时机。天天不是呆在爷爷家,就是泡在姥姥家,用妈妈的话说,就是“整天不着家”,但我们仍然乐呵呵的东跑西窜。

我们这的春节一般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才告一段落。虽然濮阳不算大城市,但是它也与许多大城市一样,热热闹闹的迎来春节,又热热闹闹的把它送走。

我家乡的春节(二)

春节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到来,在老家一般是从小年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忙碌了。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年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天是要吃糖的,妈妈买了芝麻糖,我看见糖,馋的直流口水,可妈妈不让吃,说还要拜灶王爷,我纳闷了,听妈妈讲灶王爷的来由我才知道,拜灶王爷是要用芝麻糖粘住他下一年会甜甜蜜蜜。

过了小年最热闹的就是除夕了,家家都会赶做年菜,到处是菜香味,男女老少都穿新衣服,贴春联与年画是必不可少的。这时家里还要包饺子,妈妈还会往饺子里放上糖、钱、枣,谁吃到糖祝福他下一年会甜甜蜜蜜,谁吃到钱祝福他下一年会财源滚滚,谁吃到枣祝福他下一年会红红火火。在外边做事的人没有特殊情况都要回家吃年夜饭,这天晚上除了小孩都要守岁的,不到十二点不能睡觉,睡觉时妈妈还会在枕头下给我们放上压岁钱,防止晚上鬼祟捣乱。

大年初一的早晨,人们都要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无论是我们去拜年还是朋友来拜年,小孩子肯定赚足了便宜,因为我们能得到大人的压岁钱,拿压岁钱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一个高潮,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一样,红火而美丽。到了晚上更是热闹,五花八门的烟花不断涌现,有五颜六色的火焰拖着长长的尾巴,争先恐后的蹿上天空,有“天女散花”,还有"孔雀开屏”,声音此起披伏,连绵不断,为那无边的夜空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我最喜欢在家乡过春节啦,家乡的春节包含了热闹、喜庆和团圆!

我家乡的春节(三)

春节时我国最重要也是最喜庆的一个节日,不同地方的春节也有不同的习俗。今天,让我来为你们介绍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吧。

在我们家乡,腊月二十三就有 春节的气息了。因为这一天是小年,二叔从外地回来,我和爸爸、妈妈也回到奶奶家。在这一天晚上我们要祭祀灶王爷,并请他吃芝麻糖,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替我们说些好话。可我们这些小孩馋呀,总是想吃芝麻糖,奶奶总是把我们推到一边,祭祀完灶王爷才让我们吃。()

我们除夕还要守岁,大家以前没电视时都是干瞪着眼说话。而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机、电脑逐渐进入了每一个家庭。我们一家人吃过晚饭,就围坐在电视机前等待春晚播出,随着一个个精彩的节目播出,转眼间到了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我们随着主持人的声音喊着10、9、8、7……当……当……当……听到新年的钟声敲响,我们全家人都非常兴奋,之前的睡意一扫全无。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春节的一个高潮。这一天白天,街上会出现一列“长龙”,里面有扭秧歌的;有敲锣的;有打鼓的;还有舞龙舞狮的。好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还有踩高跷的人在高跷上摇摇欲坠,可就是掉不下来,迎来人们一阵阵的喝彩。晚上大家要猜灯谜,看花灯,而小孩子则提着灯笼满街转,到处都是灯笼。特别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

过了十五,年就算是过完了。大人们该上班的上班。小孩子们该上学的上学。一切又恢复了平静的样子。

2、家乡春节的习俗作文

家乡春节的习俗作文(一)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老百姓心中的头等大节日。中华民族这个具有传统色彩的民族,过着头等大日子的传统习俗可是规规矩矩的、一点也不能少。

贴春联。贴春联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春联上写着对新一年的祝福。春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门中还有一个福字。我们通常会将福字贴倒,意为福到了。这看似简单的习俗。放鞭炮。我们会在大年三十放鞭炮,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生性异常凶残,每年冬春之交就会出来伤害人畜。比较聪明勇敢的人就想到一个妙计:在院中摆放“年”爱吃的东西,当“年”来时,大家就放鞭炮、敲锣鼓,是“年”落荒而逃。从此,放鞭炮的习俗也就保存了下来。压岁钱。这个习俗是孩子们的最爱,这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美好的祝愿。吃团圆饭。我最爱的还有团圆饭,生在北方长在北方的我最爱吃饺子,而在北方的团圆饭中饺子又必不可少。饺子可以包很多馅,样子也各异,是最具传统色彩的家常便饭了。

包饺子是一门学问,别看家中长辈手十分灵巧,包饺子迅速而美观。其实,饺子的厚薄、饺子馅的多少、煮饺子的时间···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也许少了或没有做好哪个环节,饺子就没有那么美味了。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一、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饺子有馅,便有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进去,以寄托人们对新一年的期望。饺子这一节日佳肴在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想过春节不只是吃饺子之美味,更是享受传统节日的风俗带来的欢乐。

家乡春节的习俗作文(二)

春节,是这一年中最最重要、热闹的日子,也是一年中最传统的节日,快来看看我们家乡的春节习俗吧!

按照家乡的习俗,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俗话说一进腊月就是年,腊八这一天早晨家家户户都在熬八宝粥,腊八粥是用各种豆子、各种米和各种干果熬成的。这只是过年的开始。

腊月二十三,被家乡人称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的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每到这一天,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除夕真热闹。家家户户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门外贴上了对联,屋里贴上了神话。除夕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全家人聚在一起看春晚,谈天说地聊家常,观看精彩节目,不时传来阵阵笑声,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除了很小的孩子,几乎每人都要守岁,老人守岁是表示珍惜时间,孩子守岁是为父母祈祷,祈祷父母长命百岁。

大年初一早晨,我噼噼啪啪、接二连三的鞭炮声从梦中惊醒,我赶紧换上新衣,来到到街上一看,男女老少、三五成群的结队去拜年,无法掩饰心中的喜悦心情,看着彼此的笑脸,有说不尽的话语,无限的思念和牵挂,家家户户欢声笑语,洋溢着欢乐。

元宵上市,又一个高潮来了。正月十五又叫灯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汤圆代表团团圆圆。我和姐姐吃完饭,飞快的向街上跑去,处处张灯结彩,红火而美丽,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灯,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宫灯、有的是玻璃灯、有的是走马灯、有的是纸灯。来到广场,广场里人山人海,空中飞舞着各种各样的孔明灯,远远看去像天上的星星一样一闪一闪的。各式各样的烟花,让我们看的眼花缭乱。美丽的烟花等打上天空,有的像流星、有的像太阳花,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点点滴滴汇成了花的海洋,他们像对我们致谢,多么快乐、多么活波啊!我和姐姐玩的开心极了,广场上的人陆陆续续快走完了,我和姐姐才恋恋不舍的回家了。

春节已经过去,我们的心也该收回来了,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我要从今天起,坚持自己的长处,改掉自己的不足。

家乡春节的习俗作文(三)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的生活质量也不断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形成了一些习俗,流传至今。

腊月二十三被家乡人称为小年,从这天开始,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把房间的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买芝麻糖祭灶神。家家户户都开始办年货了,如:买对联、买糖果……

到了除夕就更热闹了,家家都在包饺子,()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门上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团圆。到了晚上,鞭炮声彻夜不绝,人们还要看每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吃年夜饭,守岁,最重要的是还能收压岁钱。听老人说守岁表示珍惜时间,孩子守岁是为父母祈祷,祈祷父母长命百岁。

大年初一,我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收拾的整整齐齐,就和爸爸妈妈出去走亲访友去拜年,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同族人挨家挨户地去拜年。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必须吃饺子、放鞭炮,鞭炮还得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表示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

元宵这天,人们都要吃汤圆,汤圆代表团团圆圆,这可忙了孩子们,吃饱了晚饭就迫不及待的跑到街上去,展示自己绚丽的烟花。大街小巷里,烟花声、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各式各样的烟花,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当美丽的烟花打上天空,有的像流星,有的像大红花,有的像五彩花,点点滴滴,汇成花的海洋。

3、家乡春节习俗作文

家乡春节习俗作文(一)

我的家乡在武陟,哪里有美丽的公园,有四大怀药,有着丰富的文化知识,蕴养着我们一个个祖国的花朵!

每逢过年,我们的家乡最有年味,下面接大家介绍介绍我们家乡的春节!

过年习俗:

1.年初一早上5点起床,吃饺子(年三十已包好),放鞭炮,不让拿刀、剪刀,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而且规矩很多!

2.最重要的就是拜年了,走亲访友,把祝福声传遍大街小巷!让大家感受到过年的习俗!

3.在大年三十的下午大家都开始贴春联,有的还是家里年长的老人写的,而且很有文艺感哦!

这就是我们武陟县的春节,很有年味吧!所以我爱我的家乡!

家乡春节习俗作文(二)

家乡濮阳,是一个年味非常浓厚的城市。

浓烈的年味从腊月初八就弥漫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煮香粥、购年货、求平安……腊八节最重要的事情当然是喝腊八粥了。腊八粥主要是由大米、燕麦、花生等熬制而成,又香又黏,香飘满堂。古时穷苦人家过年,家里也没什么好吃的,只好一收缸底,把家里能熬得都熬上,从而变成了腊八粥,这种习俗也流传了下来。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年味渐渐就变浓了,祭神、买芝麻糖祭灶开始了。过了二十三,家里人开始购置年货,鸡鸭牛羊猪肉大块大块的买回家,从此家里一直漂浮着肉菜的香味。

除夕真有趣。在外地工作的亲人不论多忙都会抽空回家,吃顿团圆饭。那顿饭真是丰富啊----热气腾腾的饺子、清香四溢的鲈鱼、色彩鲜艳的炒菜……大家喜气洋洋的吃过团圆饭,就开始围坐在电视机旁观赏“春节联欢晚会”,不过新年钟声敲响不能睡觉,全家人要一起守岁。党你睡觉时,你会发现,枕头下面已悄悄地藏好了几百元大钞,啊哈,那是爸爸妈妈给你的压岁钱。把压岁钱放在子女的枕头下面,也是一种民俗,传说压岁钱会压住妖魔,不让妖魔靠近孩子们,如果不放压岁钱,孩子就会被咬摸摸头,从而导致高烧不止。

大年初一更是热闹。长辈们开始串亲戚,而跟着大人们的小孩子享福了。到了亲戚家,不仅会吃到香甜的饭菜,还有收到压岁小红包。这天,亲朋好友家的孩子们聚到一起,迎来了燃放鞭炮狂欢季,每个人都会拿出各式各样的花炮一比高低,摔炮、擦炮、五响炮、烟花、旋转小马、烟雾弹……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春假的最后一个高潮便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了。这一天,热闹劲儿一点也不亚于初一初二。赏花灯、猜灯谜、闹元宵,更有打扮得花红柳绿的民俗秧歌队,踩高跷的,划旱船的,锣鼓喧天,热火朝天 !

快乐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春节匆匆的来,又悄悄地走了,我又在期盼着明年春节的到来……

家乡春节习俗作文(三)

我的家乡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最有趣的就是春节。

按照家乡的习俗腊月二十三春节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小年就开始了,这一天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把房间的里里外外都打扫的干干净净,从这天起,人们开始买年货,买对联、买糖果……有些人家还要炸果子。

到了除夕就更热闹了,家家户户包饺子,()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漂亮的衣服,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一起吃团圆饭。

从初一到十五都是走亲访友的日子,大人拿出好吃的糖果招待客人,小孩也很开心,因为可以收到压岁钱。

过了十六,春节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忙碌的生活。

4、家乡的春节

家乡的春节(一)

大家好,我叫范晨阳,今年十二岁了。

寒假是小学生们最喜欢的假日了。寒假在寒冷的冬天里,春节也在寒冷的冬天里。理所当然,春节也在寒假里了。

在春节里小孩子不仅能放鞭炮,还能穿新衣,最重要的是能挣压岁钱。这几点就能把小孩子引得团团转了。

说到春节,又介绍过了我,那就说说我家乡的春节吧!

除夕是热闹的开始,所以我就从除夕开始说吧。

除夕那一天,有些小孩子们不顾家长的意见,拿着火机和炮,和小孩子们聚在一起玩耍。我可不像那些幼小的孩子们,只顾玩耍。我却在家里干活。我为什么要在这热闹的日子里干活,却不去玩耍呢?其一是想帮家长干些活;其二是想得到一些奖励。在除夕里,那一天是最忙的,贴对联、大扫除、做年夜饭菜等。我最喜欢的是做年夜饭菜,因为我馋吗!当每家都在做年夜饭菜的时候,你走在大街上,你就能闻到每家厨房里传出来的香味。那简直是十里飘香啊!

就在除夕那一天的下午,我们还得去坟。不过有一个规矩:只许男人去,不准女人去。所以女人们在家就做饺子等“我们”回来吃。这所谓的去坟,就是去已经逝去的老人们的坟前,烧火、放炮、插住香。这就等于把“他们”的灵魂接到家里来过年了。

除夕夜里,家家门口都是红灯笼再亮,。烟花、鞭炮、孩子们欢呼的声音在“我们”耳边徘徊。

正月初一这一天,我们还得起五更。起来后,你看到的景色与除夕截然不同。昨夜门前堆放的爆纸还在那里堆着。不同的是,地上又多出了一些其它的爆纸。当天亮的时候,大人们就会领着孩子们去走亲戚。当我们还在为挣到钱而高兴时,时间便从我们的欢呼声中溜去。

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四,都在走亲戚。到了正月十五,那就是到元宵了。元宵那一天,过得并不怎么热闹,因为春节就要“飞走”了。我真想把时间停留在这,甚至把时间倒回去,可是时间不允许。哎——时间就是这样,来匆匆,去也匆匆,一去不返。在元宵节的下午,我们还得去坟,去送回那些已逝去老人们的灵魂。

一闭眼,一睁眼,春节过去了。大人们又开始工作了,学生们又开始上学了一切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们家乡的春节虽然不如老北京那样热闹,但我的家乡的春节有我们独特的温馨、美好、隆重、喜庆。

家乡的春节(二)

“噼哩啪啦——噼哩啪啦……”

听到这样的声音,是不是每个同学的心里都涌出一股激情呀!因为这是我们中国老百姓都喜欢听春节……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急,过了腊八就是年……”这个童谣大家都听过吧!没错儿,过了腊八就是年……

家乡的春节腊八左右就开始了,每到腊八节的时候,奶奶就做我最喜欢喝的腊八粥,这腊 八粥就像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棒极了!

过了腊八就是除夕。除夕节,还有一个神话传说:“每年牛郎和织女在鹊桥见面。”是不是很美呀!除夕夜家家灯火通明,吃饺子,放鞭炮,花炮……当你抬起头一定会看到目不转睛的“鲜花”在天空悄然开放!到了晚上,大人、小孩,必须在十二点以后才能睡觉,是为了守岁,但还有春节联欢晚会让你们“笑开肚皮”哦!

过了除夕夜就是新的一年了,每一天:初一,这天到处都是焕然一新的,每个人都穿着新衣服,就连房子也穿上了“新衣裳”——家家户户都贴着新一色的对联!早晨起来就要吃钱饺子。据说如果哪一个人吃到了钱饺子的话,这一年一定非常非常幸福。而且还得供牌位祭先辈,之后就是拜年,去串门,当然少不了的还有小孩子们的压岁钱喽!

过了初七初八,就是大人们带小孩子们出去玩的时候了,大街上五花八门的玩具让你玩个够……

春节差不多在十五、十六就过完了,一切都恢复像住常一样,小孩子们已经去学校了,大人们也都在工作,他们在盼望下一个春节的到来……

家乡的春节(三)

我的家乡——濮阳,是一座美丽而热闹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当然也有一个年味十足的春节。

春节是腊月二十三开始的,这一天,要吃芝麻糖,传说是用来祭祀灶王爷的,要用芝麻糖粘灶王爷的口,让他上天言好事,保下届平安。这天傍晚,鞭炮响起来,年就开始了。

二十三过去,要购年货和大扫除,在除夕来到之前,()必须把屋子从头至尾好好打扫一次,象征除旧迎新、万象更新。还要备齐年货:大红灯笼、门对、福字、窗花等,做出大批花馍、菜,在这里要特别提到鱼,它象征年年有余,过年还要吃饺子。

大年三十早上六点左右,我们全家人都早早的起床了,手持一幅幅红灿灿的对联,与许多邻居一样,喜气洋洋的开始了这热闹的一天。

一吃过午饭,包饺子便开始了:姥姥很快的办好了馅,而这边姥爷和好了面,妈妈擀好饺子皮,我托着皮在一旁快速的包饺子。这是,窗外飘进了一阵夹杂着年味的饭菜香,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个饺子出产了。

“噼里啪啦······”在一阵阵的欢笑声中,鞭炮放起来了,其乐融融的年夜饭开始了。

吃完年夜饭,全家人都在这快乐的气氛中看春晚,守岁。

初一,是拿压岁钱的日子,这天,小孩子跟着大人到亲属家串门派年,收压岁钱,欢天喜地的度过这快乐的一天。

春节要一直延续到元宵节,热闹的气氛才逐渐退去。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