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会在严厉惩罚不读书的人_社会读书名言警句

1、这个社会在严厉惩罚不读书的人

这个社会在严厉惩罚不读书的人

1

所有偷过的懒,真的会变成打脸的巴掌

小学的时候练书法,周末要背着墨水瓶去老师家,瓶子没拧紧,墨水把包里的文具都染脏了,生闷气,觉得书法太讨厌,难学又惹祸,学了几天再也不愿意去。

后来念高中,语文作文总拿不到理想的分数,硬着头皮问老师原因,他说“文笔不错,可惜字丑了些。”学校组织作文比赛的时候,老师甚至主动建议我,“写完找个字好看的同学帮你抄一遍,否则得奖的可能性很小。”

大二的时候考驾照,带我的教练脾气很不好,我被骂哭两次,跟自己赌气,说过阵子再学,后来干脆就没再去驾校。如今,即将毕业的我,依然没有驾照。

过年回家,我所在的小城市的出租车,春节是不开计价器的,10块钱的路程,能漫天要价地说30,不坐拉倒。家人在忙,家中有闲置的车,可是我不会开啊,我只能去拦出租车,送上门给他们宰客。

还有半途而废的游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美术,明天再背吧的单词……它们都在后来某个猝不及防的瞬间,跳出来为难我。

所有偷过的懒,真的都会变成打脸的巴掌。

记得蔡康永写过: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真的是这样!

2

这个社会在极严厉地惩罚不读书的人

每当有人劝你努力读书,考个好大学,以后找个好工作的时候,你是不是嗤之以鼻?

即使为了不忤逆家长,做出口是心非的应允,你心里是不是也在想:现如今,有的大学生毕业连工作都找不到,更不用说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的恢弘愿景了;在这个万众创业人人有机会的时代,有的大学生会把脑子读坏,连交际能力都堪忧,能有啥出息……

总之,在你的脑子里,已经将读书无用奉为圭臬,将赚钱至上视为信条。甚至在网络上流传着各式各样的读书无用论段子,例如,xx初中辍学,然而他的小伙伴却最终考入了名牌大学,十年后,身为部门经理的xx,已经开始考虑到底要不要录用他名牌大学毕业的小伙伴……

千万不要拿这样个别的例子去忽悠那些还心智未开的年轻人。因为这样的人只是少数!

3

努力读书,你才能选择想要的生活

孩子,总有一天,你会长大,你要肩负起自己的人生。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每天埋头苦干却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吗?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拼命硬干却只能蜗居在地下室吗?

努力读书,学习一些技能,并不一定能让你成为百万富翁,却至少可以让你能选择一份喜欢的工作,而不是被迫地让工作来选择你。

4

努力读书,你才能结交更优秀的朋友

孩子,我从来不认同一定要交有用的朋友这种功利的看法。但是不得不承认,结交一些优秀的朋友,能使你受益终生。和一群优秀的朋友来往,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比如责任,比如坚持,比如好习惯。

和一群优秀的朋友来往,你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和一群优秀的朋友来往,你们可以一起成长、一起进步,一起变得更优秀。

然而,不努力读书,你很难结交到这些优秀的朋友。朋友圈、朋友圈,朋友都是一个圈子里的人。努力刻苦的人很难与不学无术的人成为好朋友,不是因为看不起或是配不上,而是因为两种人的价值观不同,没有共同语言,很难交流。

写在后面:

孩子,我只是想叮嘱一句——长大之后没有儿戏,校园之外没有温室!请记住,外面的世界不会轻易原谅你!那些你曾经在学习上偷过的懒,在未来都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回赠给你!

当你不想学习,或者厌恶学习的时候,记得告诉自己,现在的努力都是为了以后能有更多可以选择的机会。请不要让偷过的懒,变成打脸的巴掌!

来源:中国教育报(id:zhongguojiaoyubao),综合:巫小诗(id:bywuxiaoshi)、亲子微时光、国学文化等

2、社会读书名言警句

社会读书名言警句

1、有勇气在自己生活中尝试解决人生新问题的人,正是那些使社会臻于伟大的人!那些仅仅循规蹈矩过活的人,并不是在使社会进步,只是在使社会得以维持下去。——泰戈尔

2、人活着,总得有个坚定的信仰,不光是为了自己的衣食住行,还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张志新

3、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歌德

4、她们把自己恋爱作为终极目标,有了爱人便什么都不要了,对社会作不了贡献,人生价值最少。——向警予

5、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里,一个人的理想,是为了多数人的利益,为了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合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伟大的理想。——陶铸

6、“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爱因斯坦

7、他们一旦进入社会,与人交接,一方面固然可以增加知识和自信,同时也容易使他们失去他们的德行;所以他们对于德行是不能不在事先多如准备,使它深深固定在他们身上的。——洛克

8、创造人的是自然界,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别林斯基

9、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拉法格

10、“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卡尔·马克思

11、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高尔基

12、人们在自觉的有目的的生产劳动与社会活动的基础上,也逐渐获得了从事自觉的有目的的审美的活动,即从事审美创造与发展的能力。——波斯彼洛夫

13、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爱因斯坦

14、品行是一种很复杂的成果,不仅是意识的成果,而且也是知识力量习惯技能适应健康以及最重要的社会经验的成果。——马卡连柯

15、编造谎言的人撒的每一次谎不只是自杀行为,而且还是对人类社会的健康的伤害。——爱默生

16、喜欢社会中一小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基本原则。——埃德蒙·伯克

17、社会主义是科学和文化的社会。要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当之无愧的成员,应当努力地和好好地学习,获得很多的知识。——加里宁

18、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毛泽东

19、实际上,没有一种社会形态能够阻止社会所支配的劳动时间以这处或那种方式调整生产。——马克思

20、人们过于习惯借助力量来维持秩序,因此不可能考虑没有压制的社会组织。——托尔斯泰

21、因为有黑暗,所以有光明。而且,从黑暗里走出来的人,真正懂得光明的可贵。社会上不只充满了幸福,因为有不幸,所以才会有幸福。——小林多喜二

22、劳动最大的益处还在于道德和精神上的发展。这种精神发展是由和谐的劳动产生的,它应当构成无产阶级社会公民区别于资产阶级社会公民的那种人的特质。——马卡连柯

23、凡是对人类生活提高最有贡献的人,应当是最受爱戴的人,这在原则上是对的。但是如果要求别人承认自己比同伴或者同学更高更强,或者更有才智,那就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惟我独尊的态度,这无论对个人对社会都是有害的。——爱因斯坦

24、良好的品格是人性的最高表现。好的品性不仅是社会的良心,而且是国家的原动力;因为世界主要是被德性统治。——史迈尔

25、社会荣誉源自物质占有,而有时它又更像是获得这种占有的跳板。——弗兰克·帕金

26、不过高尔基的功绩本来就不在于他写的东西都使人满意,而在于他的俄罗斯,乃至全世界,是第一个带着轻蔑和厌恶谈到小市民的人,而且他正是在社会已经为这种抗议准备成熟的时候来谈的。——契诃夫

27、两性相爱,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应该保持他的自由神圣崇高,不可强制他侮辱他,污蔑他屈抑他,使他在人间社会丧失了优美的价值。——李大钊

28、高雅的品味,崇高的道德标准,向社会大众负责及不施压力威胁的态度——这些事让你终有所获。——李奥贝纳

29、友谊,那心灵的神秘的结合者!生活的美化者,社会的巩固者。——罗伯特·布拉亥

30、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31、人只能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32、人们宣扬的一切道德家庭的道德,社会的道德,只有失掉了利己主义才是美好的,只有在为了过分人道的亲爱者——好儿女或好配偶——而牺牲了自己神圣的思想时才是美好的。——罗曼·罗兰

33、去生活,不管怎样,不管什么地方!睁开眼睛,瞧文明席卷而去的一切:好的坏的意想不到的不可想象的!兴许此后你才能对人对社会对自己说出点见解。——杜伽尔

34、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人每日好似向着未来阔步前进,时时刻刻想着未来,关注着未来。由理解社会理想到形成个人崇高的生活目的,这是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的一条漫长的道路。——苏霍姆林斯基

35、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马克思()

36、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马克思

37、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不可能生存一样。——列夫·托尔斯泰

3、世界正在惩罚不读书的人

世界正在惩罚不读书的人

文/夏半月

你赌气地说出“再怎么努力读书也拼不过富二代”时,放弃的其实是自己,因为富二代永远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变穷,而你却真的可能因为丢弃书本陷于哀怨而越来越穷、越来越差劲。

(01)

香港富豪田北辰参加了本地一档叫做《穷富翁大作战》的真人秀节目,按节目的要求体验了一把时薪只有25港币的环卫工的生活。

环卫工收入低,只能租到价格最便宜的房子,也就是所谓的“笼屋”。按节目组的设计,田北辰也要睡这里,当田北辰看到那些月租从600-1500港币不等、仅仅能放下一张床、没有热水、连洗手间上面都要睡人的“笼屋”时,当他筋疲力尽地扫完一天大街,却发现自己辛苦一天挣来的钱刚好够吃两个最便宜的便当,还要加班才够钱坐地铁时,这位成功创立了g2000和u2两个服装品牌、毕业于哈佛大学管理系、身家不知多少个亿的富豪不禁感叹万分地说:这个世界正在惩罚不读书的人!

由于条件实在过于艰苦,这种生活他只体验了两天就坚持不下去了。他说,因为只要体验两天,所以他才有斗志坚持下去,但是如果一个月、半年、甚至一辈子都是干这种活,那真是太绝望了。

田北辰是含着金勺子出世的豪门之后,在他的字典里,从来就不知“穷”字怎么写。今年他开始参政,为了赢得政冶资本,才决定去体验底层百姓的生活,看看穷人们的生活到底是怎么的,然后这位满腹经纶的精英分子便得出了“世界正在惩罚不读书的人”这样的结论。

很显然,他是认为,在香港那样的社会,人之所以找不到好工作,是因为没读书,因为没读书,所以志短,因而更穷,因而更看不到远方的路。如此循环往复,人就会被压得永远也翻不了身。

(02)

二三十年前的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很多没怎么读过书的但胆子大的商人抓住了机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些第一代富豪生下的子女,便成了传说中的“富二代”。

富二代们一出生就住豪宅、开豪车和有花不尽的钱,他们的起点似乎已是普通人一辈子也无法达到的终点。思及此,穷二代们便心酸了,他们愤怒地呐喊道:“这个世界惩罚的并不是不读书的人,而是没有背景和关系的人!”

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未必。

无可否认,这个世界的确有一小部分的富二代、官二代和部分投机取巧的商人通过各种捷径轻易地获取了很多社会资源,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大部分平民百姓而言,读书才是他们改变命运和阶层的出路。

我曾经采访过斯坦福大学的一位博士,她就认为,读书改变了她的命运。

她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小镇,镇上风气不太好,学风也差,很多人都不喜欢读书,认为读书没什么用,挣不了大钱。她的部分同学,初中毕业后就离开了校园进入社会谋生了。当时也有亲戚劝她,不要再读了,因为家里没钱,她应该像其他同学一样出去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但是她顶住了压力,勤奋苦学,一路直奔清华的本科、研究生,最后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并在某个科研领域取得了不俗成果。

现在的她,可以自由自在的走在美国的街道上,交往的都是跟自己一样优秀的朋友,时不时飞去世界各地进行学术交流。在别人的眼中,她就是一个优秀的、受人尊敬的精英知识分子,冉然已挤身社会的中上层。

她说,如果不读书,那么她现在很可能像某些初中毕业就缀学的女同学一样,早早就结婚生子,成了一个找不到工作的家庭主妇,又或者进工厂打着一份朝不保夕的工作,别说什么理想和情怀了,就连生活都成问题。

有人说,没有读过书,但也可以嫁给有钱人成为阔太呀,但那得长得漂亮;没有读过书,一样可以做生意成为有钱人呀,但那得需要无比的胆识和过人的眼光。这个世界虽然是有特例,但生活中更多的是相貌一般、胆识一般、眼光一般的普通人,这些人,读书与不读书,命运回馈给他们的,差别真的太大了。

(03)

我在一个经济并不太发达的小城长大。我也有很多同学,他们有的读了很多书,有的只有小学或者初中学历。现在看起来,那些生活过得好的,大部分都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未必很有钱,但至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房有车有存款,比上不足,但比下亦有余。

当然也有一些没有读过大学但混得也不错的同学,但从比例而言只是少数。而且他们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要么家里本来就有钱,要么是在工作或创业的过程中从未停止过看书。

是的,离开了学校,但依然还在看书,看各种各样的书,金融的,管理的,行政的,文学的,做哪一行修哪一行,日积月累,才会自学成才,在各自的行业杀出一片生天。

而那些不爱读书家里也没钱的同学,有的开烧烤档,有的在菜市卖菜,也有开修理店的,虽然也是一门谋生的门路,但过得极其辛苦。更差一点的,至今无业又或者早已堕落。

没有学历和技术的人,为了活下去,不得不长时间地工作,对于他们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未来,而是下一顿吃什么。当今社会经济正在向金融型、知识型的方向发展,专业技能越来越重要,那些没知识、没技能的人,只能一辈子都被挤压在社会的最低层,除非中奖,否则极难有机会翻身。

这些话虽然难听,但却很真实。

说到底,世界正在变,从前那种刚从田上下来的大老粗闭着眼睛也能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年代,没文化就要挨打,有文化的,打起人来,根本就是兵不刃血。

(04)

虽然学识、机遇、运气、制度这些因素都能左右一个人的命运,但我想没有人能够否定读书带给一个人的变化。

如果读书对于富人是一种锦上添花,那对于普通人就是救命草。它可以让普通人毕业于一所好的学校,找到一份薪水稍高的工作,过上舒服一点的生活。

装一点来说,读书能开阔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懂得分善恶与美丑,懂得和孤独对抗,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不读书的弊端又是什么?

俗气一点来说,就是没前途,没出息;

装一点来说,就是不但过不好自己的生活,有可能连自己的孩子也教不好。

4、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作为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规训与惩罚》在近代的社会、政治及教育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规训与惩罚》的核心问题是讨论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福柯在书中以监狱的诞生过程为依托,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作为权力表现形式的刑罚是如何从一种“表象的、戏剧性的、能指的、公开的、集体的方式”转变为一种“弥散的、细致的、微观的、无微不至的方式。”按照福柯的理论,惩罚方式的这种从公开到隐蔽,从直接毁灭肉体到间接控制灵魂的转变,事实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是权力微观化的直接表现,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新的知识型的产生。在福柯的理论体系中,权力和知识是一体的,权力制造知识,“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产生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一种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因此,惩罚方式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权力从一种强硬、直观的震慑模式向一种以渗透、间接的掌控模式过渡,同时社会对人的控制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手段就是“规训”。

福柯提出了规训的三种重要手段: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及检查。

(一)层级监视

在福柯看来“纪律的实施必须有一种借助监视而实行强制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中,监视的技术能够诱发出权力的效应,反之,强制手段能使对象历历在目。”与当下的教育现实对照来看,层级监视的规训手段在班级中是十分典型和常用的,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在一个班级的架构中,教师和学生并非处于同样的主体地位,尤其在我国,教师在传统观念中一直以“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自居,成为了教育过程中绝对的权威,因而在讨论一个班级的“层级监视”时,是不应该包括教师的,因为教师事实上是居于这个层级之外,对整个层级拥有绝对控制权与建设权的。而教师在课堂对学生进行的“监视”的权力与资格,实际上在他走进教室这个特殊空间时就已经被赋予了,因为讲台是比学生座位要高的,这样的设计非常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对所有学生进行监视,它本身就是规训权力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把它归为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的一种特殊情况我觉得也未尝不可。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就是知识/权力的化身,他所代表的,就是教科书中被挑选出的知识,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权力,而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表现的监视,正是试图把学生规训成符合社会权力要求的“驯顺的肉体”的“微观权力控制”。

事实上,一个班级中的“微观权力”绝不仅仅是到这个程度就结束了,真正的层级监视是在学生群体中存在并时刻运转的。一般来说,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高等院校,一个班级中的学生监督群体往往分为三级:班长、其他班委、各类小组长。这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模式,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被从上至下层层落实;而班级中广大同学的各项情况又是通过该模式自下向上地传达给教师和学校更高层的管理者。福柯认为这样的金字塔形能够满足两个要求,“一是能够完整地形成一个不间断的网络,从而能够增加层次,并把各层次散布在需要监视的整个平面上。二是结构合理,不会将一种惰性力量压在需要规训的活动上,不会成为这种活动的制动器或障碍……使监视具体化并切实可行”

(二)规范化裁决

福柯所谓的“规范化裁决”实际上就是依据已有的规章制度,对违规或不达标者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这就牵扯出一个关键问题:在学校中,在班级里,到处都有纪律和规定,有明确成文的,也有约定俗成的,但无一例外都十分符合社会权力的约束和规训目的,并且具有与其紧密相连的配套惩罚措施。()从惩罚形式的性质来看,学校的纪律有两类,一是明确成文的约束性规定,例如“严禁打架斗殴;严禁考试作弊”等,学生一旦触犯了这样的规定,必将受到非常严厉的处罚,例如“记过、开除等”,这样的惩罚是公开的、直接的,它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确立并维护学校的权威,彰显社会权力的绝对性和不可侵犯的特点。另一种则是模棱两可的达标性规定,比如在一个班级中总有“优等生”、“差生”的群体分类,而这个划分的整体界限却并不十分明晰,尽管如此,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合格的标准还是十分明确的,对于此类不能达标的“违规行为”,主要采取的就是操练性惩罚措施,例如一个学生的某个字写错了,教师可能会罚他抄写一百遍以加深印象,这样的惩罚主要目的在于矫正,并具有“缩小差距的功能”。

在针对规范化裁决这一方面,福柯也提到“在纪律中,惩罚仅仅是奖——罚二元体制的一个因素……教师应该尽可能避免使用惩罚,相反,他应该多奖励少惩罚。”这里提到的“多奖励”,其实质目的还是为了赢得学生的心,进而实施其他方面的规训和教育,其目的仍是施加对人的精神的控制。除此之外,福柯还指出,简单的“奖——罚二元体制”使得在学校中“关于行为和表现的定义是基于善于恶这两个对立的价值”,这就使得学校对一个学生行为的判定必然是在是与非两个极端中选择,绝不会存在“还可以、差不多”这样模糊的中间状态。

(三)规训教育的弊端

在福柯看来,这种规训教育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高举着社会权力的罗网,每天都在教你如何在这张网里陷的更深,但却让受教者毫无知觉。此种“润物无声”的渗透式的操控,在福柯看来是极其恐怖的事情。所以,倘若要批判规训教育的弊端,一言以蔽之,就是通过对精神层面的渗透和教育,使你的肉体走向驯顺,使你成为这个社会里恭顺的一名良民,而代价就是丧失作为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丧失为自己的生活做选择的权力,成为整个“现代化”社会大铁笼上的一个螺丝钉。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