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远去的牧歌》观后感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
文/王永平
12月9日,伊犁公司各族员工57人在伊宁市影院统一观看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旋律影片《远去的牧歌》。影片以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人因一次意外事故造成的矛盾展开故事,演绎了40年来草原轮回迁徙的生活、人物的情感心路历程,还原了哈萨克牧民由逐水草而居到走向定居兴牧的完整过程,以真实而美丽的场景将游牧这一即将消失的生方式艰辛而又壮美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以前没有观看过此类电影,我对哈萨克牧民生活的理解一直停留在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牛羊成群、奶茶飘香的美好印象中,虽然我工作的地方距离哈萨克牧民比较近,但是通过影片,感觉自己才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明白和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和艰辛。他们因时而动,春夏秋冬,从一个草场,转到另一个草场,就像候鸟,春去秋来,居无定所。然而每一次的转场,牧民们总要携带全部家当,赶着成千上万的牲畜,浩浩荡荡,翻山越岭,一走就是半个多月,每一次转场可能就是一次生离死别的过程。影片中哈迪夏便在转场中失去了自己的至亲,但是她的悲痛没有人替她抗,擦干眼泪,她只能选择继续往前走。
胡玛尔大叔代表的是守旧者,是老一辈人,这一代人也将是牧歌的最后一代传承者。他们对草原的热爱深入骨髓,羊群便是生命,草场亦是羊的生命。所以,羊皮别克代表着新进者,他说他不信老天爷是因为老天爷不给他发工资。他给年轻牧民们带来了来自外面的东西,打破了草原的平静,为年轻牧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胡玛尔大叔和羊皮别克都不得不在赚钱和保护草原之间做出自己的取舍,但是,最终他们选择了后者。
胡玛尔大叔在离开草原之前,他的忠诚伴侣也都一一离去,马儿的老去,猎鹰的放飞,带走的是胡玛尓的魂!
终于是最后一次转场了,马背上的日子终究要结束,这是人类文明的升级。游牧文明最终要向农耕文明融合,胡玛尔大叔坚持不上车,用骑马的仪式,向漂泊告别、向过去告别、向草原告别!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会更彻底地消失在我们的眼前,但是他们的精神和文化却永远地烙印在我们心中。
2、观《远去的牧歌》有感
观《远去的牧歌》有感
文/李学俊
一曲悠扬的牧歌,一副变迁的画卷。影片以哈萨克族牧民四季游牧转场为结构线索,时间跨度将近40年,从上世纪80年代哈萨克牧民冬季转场开始,通过胡玛尔和哈迪夏两个牧民人家,演绎草原上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存在于这种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情感心路历程。
看完这部影片,给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老风口,暴风雪马上要来了,必须在大风到来之前通过老风口,在北风凛冽中大范围迁徙,爬冰卧雪的游牧生活,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那么的弱小,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前一刻还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后一秒就离开了深爱着的家庭。
可以说,和《远去的牧歌》主人公胡玛尔大叔和哈迪霞阿姨一样,哈萨克族和其他生活在新疆的各少数民族群众,我们都是建国以来新疆繁荣稳定、稳步发展的受益者,新疆的每个家庭都沐浴在党和国家的关爱之中,生活工作在新疆的每个人都是国家高速发展的见证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自治区的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根本无从谈起。
看完影片,感触良多,记得那一年,我上小学二年级,春夏交接之际,家里断了粮,靠从亲戚哪里借粮度过了那段青黄不接的日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生产,40年的改革开放,让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影片中勤劳的哈萨克族牧民是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他们转变了观念,过长了稳定美好的幸福生活,56个民族紧跟党和国家的发展步伐,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远去的牧歌》,就像一曲从遥远的年代传来的牧歌,虽似远去、从未中断,影片中饱含了一种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鼓励我们各族青年职工要有争做时代先锋的勇气,坚定信念学习理论在前、敬业奉献在前、急难险重冲在前、敬畏制度守在前,在勤奋学习中获取知识,在艰苦环境下磨砺意志,在实现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中国梦和新疆社会繁荣稳定的伟大的事业中展现作为。
3、《远去的牧歌》观影感想
《远去的牧歌》观影感想
文/党群工作部巴肯别克
12月1日,我有幸在院线观看了新疆首部巨幕电影《远去的牧歌》,该片以哈萨克族牧民四季游牧转场为结构线索,时间跨度将近40年,从上世纪80年代哈萨克牧民冬季转场写起,通过胡玛尔和哈迪夏两个牧民人家,演绎草原上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存在于这种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情感心路历程。
作为一个哈萨克族基层党员干部,我对这部影片的感受很深,观影过程中几番感慨、几度落泪。我的祖父辈在六十年代以前,也是择水草而居的游牧民,也曾经听老人讲过在草原上转场迁徙过程中历经的种种艰险。
然而,我也是幸运的,我的祖父辈在六十年代辗转从哈巴河县来到正在建设热潮的可可托海矿务局,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建设需要,成就了我们这个家庭从农牧业到产业工人家庭的转。我没有亲身体验过《远去的牧歌》中胡玛尔大叔一家经历的磨难,但是在党的好政策下,我们都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我的祖父退休之后,我的父亲通过顶岗成为了一名有色工人,经过岗位同事的教导和岗位作业的不断磨练,我父亲在退休前,已经阜康冶炼厂机电车间加工和维护昂贵的钛金属阀门的行家,母亲是有色技工学校的老师,他带出的学生遍布新疆有色在天山南北的几十家企业。
可以说,和《远去的牧歌》主人公胡玛尔大叔和哈迪霞阿姨一样,哈萨克族和其他生活在新疆的各少数民族群众,我们都是建国以来新疆繁荣稳定、稳步发展的受益者,新疆的每个家庭都沐浴在党和祖国的关爱当中,生活工作在新疆的每个人都是国家高速发展的见证人。没有自治区的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根本无从谈起。
我所在的新疆有色集团,是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成长在少数民族地区、壮大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家企业,公司的发展史就是一段各族职工相互尊重、互相包容、团结奉献、和谐发展的历程。当前正值新疆有色集团上下紧扣总目标,加快实施管理提升,加快资源控制战略,加快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升级改造的关键时期,光荣的事业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奋斗。
《远去的牧歌》,就像一曲从遥远的年代传来的牧歌,虽似远去、从未中断,片中饱含了一种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鼓励我们各族青年职工要有争做时代先锋的勇气,坚定信念学习理论在前、敬业奉献在前、急难险重冲在前、敬畏制度守在前,在勤奋学习中获取知识,在艰苦环境下磨砺意志,在实现新疆有色腾飞的事业中展现作为。
4、《远去的牧歌》观后心得
《远去的牧歌》观后心得
文/李园
按照亚克斯公司统一工作安排,12月1日下午,亚克斯公司组织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在友好影城观看电影《远去的牧歌》。
这部电影讲述了哈萨克族牧民胡玛尔爷爷和哈迪夏奶奶两家人40年的游牧生活,牧民为了自然而进行的迁徙,四季转场逐水草而居以及改革开放后生活发生崭新变化的故事。在风雪交加的转场途中,胡玛尔的儿媳妇要生了,三个骆驼围起来,毡布一搭,就这样生下了孙女博兰古丽,这一幕让我觉得牧区女性历经苦难和艰辛时表现出来的坚强为之震撼。羊皮别克转场途中突遇暴风雪让他醒悟,如果仍固执的守着传统的游牧生活,即使再努力,生活也不会有大的改变,所以他开始卖羊皮、羊毛,慢慢的从一开始有了摩托车、到开上了高档的小车,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现状。剧中哈迪夏奶奶对孙子说“牛粪生火好,我们总不能砍树吧?树砍了,鸟就不来了;鸟不来了,蝗虫就多了;蝗虫多了,草就没了;你说草没了,那羊吃什么啊?”这段话让我为牧民们爱护草原的心而感动。还有被爷爷与老鹰、马的情感所感动。通过几次转场,胡玛尔爷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部落,历经春夏秋冬,风狂雪暴中的艰难,须臾间的生离死别,舍生忘死的手足深情。这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鲜活的人物,都极其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使人难忘,使人激动不已。时代的变迁总是让老一辈的人会误解自己将是无用之人,可总是因为有前人的指引,才有后人的继往开来。
影片最后,过去转场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和高速公路,过去靠骆驼背起的家当和驱赶转场的羊群,已由一辆辆汽车承载转运。我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牧民生活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看到胡玛尔爷爷过上了定居生活,心里也充满了喜悦,改革开放,让新疆各族群众过上了好生活。这部影片体现了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在祖国温暖怀抱中,40年来哈萨克族人告别游牧、走向定居的历史进步,新疆各族人民逐步走向幸福生活的生动现实,反映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指引下,新疆正呈现出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也更加启发了我们要坚持走改革开放的路线,我们的祖国会更加强大,人民生活会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