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归来》观后感
《归来》观后感(一)
5月20日,原本一个非常平凡,就只是日子的一天而已,可是被现代人喧嚣到底,生生硬译成“我爱你”!网络上信息铺天盖地的那么提醒着你,到处叫嚣着“我爱你”难道真的就是爱吗?抑或只是疯狂的泛爱、滥爱导致爱无能,到处探头探脑的嘟囔着:世界已经没有真爱!所以需要用艺术来安慰自己那么无能和空虚的心。
《归来》是陈道明和巩俐主演的一部关于爱的主题的电影。选择这个只是因为很喜欢陈道明精湛的演技,的确没让我失望。电影讲述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对爱人。跟这个日子一样,原本应该是很平凡的一对爱侣,被时代打烂了他们平凡的生活和爱情。男主人公陆焉识打成了右派被关押,在转押途中逃离监控,偷偷跑回家,家被监视,他从天井攀到家门口,冒着被逮的巨大风险,可是当轻敲门的那么一瞬间女主人公却怀着极端痛苦、矛盾、犹豫了,因为就在那一瞬间她同时听到楼道下女儿的脚步声,女儿因为想跳《红色娘子军》的吴清华,要和父亲划清界限,她也犹豫过要不要举报父亲,可是父亲走时在她三岁的记忆里几乎没有印象,加上那些革委会成员的“成功教育”,她终于还是到楼下举报了自己的父亲。门外是那个多年没见面的丈夫,楼下是女儿气势凶凶领着的革委会成员,那扇门终究被门里女主人公的泪水给阻挡了。男主人公只能再次从那个天井逃离,走时给女主人公塞了纸条到门里,约在次日八点在火车站天桥底下见面。可是终究没有逃过革委会再次逮着,那个撕心裂肺的场面让我泪流满面,从那一刻开始到结束我都沉浸在悲伤和感动的情绪里。
在火车站女主人公看着焉识再次被带走,那种绝望让她挣脱人群而摔倒在地,也就因为那一摔和痛苦的思念,一年多以后她患上了心由性失忆,对刚发生的事情转头就会忘记,三年后文化大革命结束,焉识平反归家,故事进入高潮,女主人公面对那个自己用生命在惦记和思念的爱人时她却已经不认识他了,唯一还能记得的就是剩下的生命里每一天都到火车站去接焉识,焉识能做的也就是住在自己家对面的屋子里,以一个念信的、修钢琴的、陪着她每天到火车站去接“自己”的那一个多功能的好心的邻居!而女主人公余生的生活就是每天到火车站去等焉识,这件事融入她的血液,凝固成她活着的信念与唯一的期盼!
爱情是什么,不就是一个生命陪着另一个生命,用所有的时间来验证两条生命的河流最终凝聚吗?现代人为什么做不到呢,欲望太多,支流太杂,无道德责任感可言!生命显得那么稀薄,爱情成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归来》观后感(二)
很感激广电领导和相关组织让这样一部带有政治敏感色彩的影片通过审查,于是毫不犹豫地把这种感激安排在篇首,以表示情深意切,发自肺腑。
文革中被打成右派的教授路焉识劳改归来,多年的结发妻子冯婉瑜却因失忆将他赶出家门。历史的错误让两个原可以长相厮守的人恍如隔世,也彻底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轨迹。焉识默默承受无情命运带来的变故,自责中不遗余力唤醒婉瑜依稀的记忆。修琴,搬货,读信,接站,一个个简单的情节构成一个朴素的故事,却看的人情愫连绵,心酸不已,黯然垂泪。越是平淡无味的叙事,却越蕴藏着那个特殊年代带给人们巨大的伤害。历史终归是历史,有那么些年,它残酷地存在过。
这个历史段的片子尺度不好把控,老谋子却在一次次历练中愈发老道,从年龄和经历上,老谋子最有资格评述那段岁月。九十年代我在咸阳上学时,听本地人说他曾是国绵八厂的工人,家里还有反动背景,就这样一个人,凭对艺术的执着,不卑不亢,一跃成为国际大导。当年,老谋子经典之作《活着》被禁后,他的作品无论票房高低,总是评价颇有争议,不温不火。这次,关于此题材大胆的归来,暗示老谋子重拾旧梦的勇气,可以看作是对《活着》不绝于耳续篇的象征。
活着,就要归来!
焉识归来,婉瑜却“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焉识不断尝试,不断失败。婉瑜始终没有认出深爱着的眼前的丈夫。压抑在内心的感情却从未改变。多年过去了,每个月的5号,归来的焉识拉着婉瑜在车站等一个永远不会归来的人归来……
片子在此结束,我又看了看雪中那两个望眼欲穿的老人,心里在想,错过的人值不值得期待?错过的事会不会重来?现实的归来是不是内心的归来?命运总在捉弄我们每个人,而我们需要回应的,首先是放下一切,抛开旧怨,珍惜当下,勇敢活着,是留给生命最好的证明。而无论哪个年代,有的人却永远不会归来。
巩俐和陈道明两个老戏骨很有感觉,看似平静的演绎背后,是精湛的内功修为。年轻的谋女郎张慧雯也可圈可点。其他打酱油的超级名配们还都尚可,唯一觉得别扭的是张嘉译,怎么看都像刚拍完《一仆二主》,从剧组赶过来跑完龙套就走的感觉。也许是当年的宋思明印象太深刻,真的无法接受他出现在这种文艺片里。
剧情不错,场景太少,来来回回就几个地方,车站,家,杂货房,铺垫略有不足,也许是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过往被老谋子刻意掩盖和淡化。历史无法改变,就要去面对。陆焉识的女儿丹丹跳完芭蕾舞,全场起立,人手一册小红本,高唱《万物生长靠太阳》,今天开来滑稽的场景在当时是神圣无比。那个年代,像丹丹一样和亲人划清政治界限的人不在少数,因为一个叫“组织”的高于一切。任何悖逆组织的人都要接受时代的审判。那种北京下,丹丹选择了组织。后来她亲口对父亲说,是我出卖了你,父亲平静地说,我知道。所有的恩怨屈辱,在一个真正的男人眼里都微不足道,因为繁华落尽,唯有爱情亲情永恒。陆焉识是不幸的,同时他又是幸运的,()那个时代能归来的,大多数心里也被烙上深深的印记,在一种生不逢时的遗憾里度过风烛残年。焉识对婉瑜的爱情滋润了他那颗近乎干涸的心,给他支撑下去的信念。而婉瑜也把这种爱深深埋藏在心中,一藏就是若干年,为了维护焉识,甚至和女儿有了隔阂,也是后来焉识的信才让她与女儿重建亲情,可见爱之深切。纵然失忆,忘记爱人容颜,却一直坚信爱的人一定会出现。这种朴素的爱情,留给当下的我们深深反思吧。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我已经归来,你却记不起来我,尘缘落尽,一夜风雨飘摇。
世界上最近的距离就是,你不记得我,我却陪在你身旁,不离不弃,一起慢慢变老。
《归来》观后感(三)
本来想以诗歌的形式写这篇博文,但考虑到诗人的下场。还是老老实实的写白话文吧。近几天满城市的大巴士车站,看到老谋子又有新作《归来》即将上映。说句实话,就老谋子的《金陵十三钗》,以后发誓他再拍什么大片,我也不会用屁股去电影院投票。但看到巨大的海报全是所谓的巨星,只可惜没一个可以让我心动和仰慕的。我喜欢看电影,但我不喜欢做粉丝。唉?!再看,最中间的那个人怎么这么儿脸熟,不错,男一号是陈道明。看在他在网上形象忒好的份子上,我自愿掏出我宝贵的35元钱,亲自蹬着脚踏自行车来到了电影院投票。
影片反思了文革以及为20年的老右派平反,出狱后老婆(巩俐饰)的失忆症。以及唯一的女儿,为了争取跳舞蹈剧《红色娘子军》主角吴清华,而出卖自己的亲生父亲陆焉识(陈道明饰)“大义灭亲”的故事。影片最后以失忆的接站,期盼着丈夫的归来。而丈夫也举着写有自己名字的接站牌。日复一日,感人至深。
影片歌颂了一个伟大的妻子在最动乱的年代中也没有出卖自己的丈夫,用自己的贞洁换取丈夫的宝贵生命。应该说是一部三观正确的作品。但只是这类电影在文革结束后期一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一毛五、两角一场我看得太多太多(没记错的话如《卖国者》等)。只是这部片子倒像是那个时期电影片子的再“归来”。以至于我们为什么要反思这类归来,也或许老谋子或者是原作者在通过女主角的表演,在反讽我们国人的健忘症。
文化大革命——我们真忘了吗?依我看,国人的上无高线,下无底线的大圆融大智慧之大聪明。我们个个都揣着聪明装糊涂罢了。这也正是老谋子重复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的大量文艺作品的“归来”之再归来的真正归来含义之所在吧?
但愿以后失忆的“归来”不要再来!记住“归来”永不忘记,才是导演对观众要说的话。
2、《大圣归来》观后感
《大圣归来》观后感
今天我在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大圣归来》,这是一部新片,我非常喜欢。
故事主要讲了小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500年之后,一位叫江流儿的小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上山,不幸碰上了山妖,他妈妈抱着他,和他一起跳下了悬崖,他爸爸妈妈都遇难了,一位好心的老爷爷收养了他,在一次山妖攻击长安城时,他救了一个小女孩,他们被追进了五行山,无意中破解了封印,可小悟空被手的索链困住,不能使用法力,于是江流儿就一直跟着心中的英雄小大圣。他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山妖的老巢,一路上又结识了猪八戒和白龙,他们一起去对付山妖的老大,好不容易把山妖的老大打下了悬崖,可山妖的老大显出了原形,是一只非常厉害、可怕的大虫子,后来大圣终于把封印破了,他身披铠甲,法力高强,还有了金箍棒,分分秒秒地把虫子打死了。
这部电影中我非常喜欢江流儿这个小和尚他勇敢善良,天真活波、好奇、大度,在山妖来犯之时,勇救女童,多次冒险,不肯放弃。这样的人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在生活中我们要乐观地面对任何困难,不能退缩,坚持不懈,这样我们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3、归来影评
归来影评(一)
和静欧尼今天去看了归来的点映会,张艺谋用归来这部电影证明了自己在电影界的存在感,不再是金陵十三钗那样的大场景,没有华丽的衣装,巩俐和陈道明黯淡的衣装预示着悲情的故事,整部电影就是一个小故事,却阐述人间大爱,一种矢志不渝的感情,故事的开篇和结尾都有些欠缺火候,特别故事的结尾过于简单,没有陈郁的尾声,只是巩俐和陈道明老年的样子,站在那个等待归来的车站,人已老,是以非,空留遗忘记忆的遗憾,徒留一地悲叹。
文化大革命的年代,无论做什么激进的事情,在现在看来多么的荒谬,放在那个激荡的年代,就有着合理性,女儿背叛父亲,成为告密者,在如今看来有些大逆不道,放在那个年代,它就是合理的,每个人坚定的政治信仰,每个人慷慨的革命热忱,让你觉得这个世界就是红色的,那个时代就是奋进的,所有人不分对错,只要革命,就有前途。如今看来历史的车轮滚滚,铸就了很多悲情之歌,我们无法评判那个年代,只是知道历史前进的曲折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可以改变,我们都希望世界是美好的,时代是进步的,没有恶人,只要大同的理想社会。但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阶级,就有斗争,这就是人类进化史无法避免的课题。我们都只是这轱辘压过的痕迹,代表着一段段历史的车印,诉说属于自己年代的人生之歌。
男主人公陆焉识由于继母的胁迫娶了他的妻子,他并不爱他,只有在那风沙滚滚的戈壁,寂寞的遥望从前的人生,才发现他是有爱的,他还是爱他的妻子,他的孩子,最终也原谅了孩子的背叛,还是怀念与妻子最初美好的时光。相逢何必曾相识,人生苦短,记得与忘记已经成了一种形式上的符号,只要心中有爱,才能让爱有所延续,才能继续为爱的人付出生命的余晖。即使妻子的忘记,他也义无反顾的爱着她,成为陪伴她最后时光的伴侣,有些爱不需要回答,渔光曲穿梭了这部电影,简单的音符,没有华丽的转调,只是简单的,仿佛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者,诉说他洗尽铅华的历练,和他心中永恒的爱。回去来兮胡不归,你何时归来,归来的并不是一个人,归来的还有几十年的情愫和一个女人期盼爱人的心愿。
那个革命的年代已经离去很久,我们青年一代终究无法懂得爱一个人的那份心酸,爱一个人的那份失落,爱一个人的那份苦难。爱情终究是一个年代的陪衬,我们无力抗争岁月,也无力抵挡年代的冲刷,在滚滚红尘中,如果能有一个值得等待,值得付出,值得爱的人,那么归来的就是一份爱。张艺谋的电影还是进步了很多,整部电影即使配角也十分出色,还原了那个久远的历史,让我们懂得这份爱情的艰难岁月,这份苦难中爱情的流产。如今我们的年代不再有斗争,不再有距离,人们不再写信诉说衷肠,然而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却抵不过当年的那张书信,留得住荏苒,留得住时光。人与人不爱了便放弃,甚至不爱的人也可以维持一段利益的婚姻,与那个年代与爱人分离无法相认相比,我们活得更可悲。归来的人,归来的故事,归来的岁月,归来的远方的你,归来,似曾相识的爱,只是简单的爱。
归来影评(二)
没有科幻,没有视觉效果,但张导演就在荧幕上讲了这样一段平淡无奇,但又震撼人心的故事。他也是个讲故事的人,从每个细致的角度给观众诠释了什么是爱。
故事的背景是文革后期,与家人音讯隔绝多年的劳改犯陆焉识,因思念心切在一次农场转迁途中逃跑回家。但那些组织上的人员却告知他的家人不要与他接触,还说是秘密。母亲冯婉瑜当然是时刻盼望着他的归来,收到他的信件后,执意地要去与他会面。但女儿却认为父亲的逃跑给她的舞蹈担任主角带来了压力,便把他俩见面的地点告诉了组织女儿想方设法阻止母亲冯婉瑜与父亲陆焉识相见,结果使夫妻俩近在咫尺,却只能再次相隔天涯。
三年后文革结束,陆焉识平反回家,来接她的却是女儿。这是他才知道,女儿已经不跳舞了。经过那次事情,女儿依旧没有当上主角。而且有一件让我感触的事,在表演结束时,每个人,无论观众演员,竟同时拿着“小红本”,这使我这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人也感受到文革的可怕。此时的她,放弃了自己的芭蕾梦想,成为一名普通的女工,甚至因为做过一些过分的事被母亲赶出家门。
但当他回到家时,我就感觉奇怪了,为什么母亲冯婉瑜没有哭?三年没见面了,离别的悲伤应该不会不表现在她的脸上。而且墙上为什么贴了“随手关门”,她难道会忘记。我被她的演技所折服,这失忆是如此的“自然”。是的,她失忆了。
妻子因为过度思念他,记忆力衰退,患了选择性遗忘症,但她记得的只是在外面的陆焉识,是一段无法打捞的记忆,但当他出现在他眼前时,却下意识地认为他是“方师傅”,将他赶出家门,他只能住在杂货间。但他对冯婉瑜的爱支撑着他没有放弃。无可奈何的陆焉识只能将自己在那二十年中写下却从未寄出的信寄给了二十年后的冯婉瑜。每天像个老朋友一样,陪伴在婉瑜身旁,为她念信。在婉瑜眼中,眼前的人只是一个“念信的同志”,而她的丈夫陆焉识,仍在远方。就这么陪伴着,把前半辈子从来没给过她的耐心和等待攒够了一样都给了她。即使她看上去再也记不起他是谁,他也没有显出半点急躁来。他为什么要着急呢?他早就打算好了,他余下的时间早就在那二十年里盘算好了,都是她的,他是把命给她了,如此一来,反而有了知足的淡然。他们可以就那么静静地像一对平淡无奇的老夫妻。虽然想方设法也没能唤回冯婉瑜的记忆,单能这样守护着她,就足够了。这“痴情”演的太过真实,让人无法自拔。
这部从一开始就知道并不轻松的电影,看到这里,却让我有种意外的感觉。这个一直让人觉得苦涩心酸唏嘘感慨的爱情进行到这一步,竟因为婉喻的失忆,陆焉识对失忆的婉喻的重新追求和陪伴,带来了一丝丝的甜蜜,美好的一如初见,淡淡的,带着最初的爱慕和温馨。
更让我感动的是冯婉瑜对陆焉识的爱,这不是失忆,是爱的太深。因为陆焉识“寄”的信,所以每个月5号,她都会去火车站等焉识。刮风下雨永不变,她在墙头贴上“5号接焉识”的字条,她在报纸上一遍遍临摹“陆焉识”这三个字,即使记忆坏到不记得怎样写字,她也照着被雨水打湿的字符重新写下自己爱人的名字,只为这一份忠贞,只为这一份坚守,只为这一份等待。甚至因为女儿剪了父亲所有的信而赶她出梦,是多大的悲伤才会让她对女儿说出:“我永远都不会原谅你。你给我出去。”这几个字。
但通过这里,我们也体会到父亲对女儿的爱,他通过念信让冯婉瑜回到母亲身边,对她以前打小报告,剪照片的事以最宽容的态度原谅了女儿。而女儿也用他的行动,为父亲创造接近母亲的机会表现了她的后悔以及对母亲的照料表现出了她的孝顺和爱。
纵观电影,穿插重叠了太多的爱,夫妻坚守的爱,女儿对父母的愧疚,母亲原谅女儿的爱。婉瑜因为愧疚当年没能见到爱人,即使失忆仍不忘“不能再把焉识锁在门外了”;年复一年地去接了一辈子火车,只为了爱人信里的一句“我5号就到”;写了二十年寄不出去的信,最后还得作为陌生人念给爱人听,只为了能够天天看到她即便带着陌生的眼神。
结尾更是点睛之笔,陆焉识骑着头发花白的冯婉瑜在漫天飞雪中守望着那个还未回来的“陆焉识”,在那铁门关闭的一刹那,很是悲凉,期待又落空了,但透过铁门,我热泪盈眶的注视着温暖的两颗心紧紧地系在一起,但嘴角却不禁上扬。这是最好的结局,只要他们都爱着对方,就足够了。
归来影评(三)
影片《归来》的色彩处理很有意思。张艺谋原本擅长运用浓重热烈的色彩,本片却偏淡偏冷。这样做的动机需要导演本人陈说,但就影片本身而言,这种色调是否有效地传达了主题则大可商榷。
当然,对于历史和悲剧题材,冷调是最常用的元素。但又不是必然的,更未必是有效的。纵向比较来看,张艺谋的《活着》就采用了只比《红高粱》稍微沉着踏实的彩暖色调。在横向上,《蓝风筝》选用了灰蓝,那是亲历者对自身伤痕的抚摸。《霸王别姬》选用了棕红,那是文化者对历史的打量回味。《阳光灿烂的日子》选用了金黄,那是少年人感受到的浪漫情怀。《辛德勒名单》选用了黑白,那是后来人对族群命运的考证。这几种色调,都是一种与理性内容相联系的叙述声音,指向某个清晰的主题。那么,《归来》的色调指向了什么呢?相对于剧情的时代内容,它不够沉潜,也不够冷峻,但在4k和巨幕技术的支持下,足够细。
这个答案可能从《归来》上映前媒体大量使用的一个词语中找到端倪:洗尽铅华。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张之前的一批影片留给公众的印象是“镂金错彩”,那种富丽堂皇的华丽更符合商业大片的定位。现在,张以“出水芙蓉”型的身段,向着艺术、美学、文化归来了。这不是一次自然而然的着色,更像是一次刻意为之的褪色。()然而,新画面时代的《千里走单骑》《山楂树之恋》不是已经在洗铅华了吗?其间差别到底何在?而且,那些镂错雕琢的匠气仍在,挥之不去。
张艺谋表示,那个年代里,文革时和父亲划清界限常见,是忠诚不是冷血。以此判断推论,《归来》也大可不必如此做清冷孤高貌。
《归来》的剪辑手法也令我不解。影片没有提供太多远景,原本已然不能呈现完整的年代景观了,而频频使用的跳接就更加把空间和运动变成碎片。当陆焉识小心翼翼地躲开监视者,绕上楼顶、下到楼道,镜头显然可以更亲近地观看那栋老建筑物和周边的环境,从而建构起完整和连续的心理时空。精心调度、太过流畅的长镜头或许会招来炫技的指摘,但简朴的长镜头却无不宜之处。当然,如果说主创从一开始就不准备让观众看到整体——无论是事件还是场景,那么这个目的倒是达成了。
整部影片的结构便在这样一种跳接的节奏里展开,凡是不去深究的,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人物心理,全都留白。留白太多,全局断裂。老一代观众或许能脑补,年轻人则不免一片茫然,历史教科书上的文字远不足以将他们带入影片虚构的情景。他们只是在看到郭涛张嘉译等熟悉的脸孔时,轻松地笑两声。
于是引出另一些问题:4k、巨幕,这些卖点对于一位旧日艺术片大腕、对于一部毕竟触碰了重大历史敏感问题的影片,有何意义?何必拍知识分子陆焉识的故事?刘慧芳的渴望不就够了?
在这次的等待中,无论等待的是什么,都没有归来。
4、归来观后感
归来观后感
文/叶子
电影一开始,衣衫褴褛的主人公孤独的躺在火车站的站台上,火车从旁边呼啸而过。那一瞬间,我意识到,这部电影是要讲述一个残酷的故事。
故事很快便呈现出来,典型而又普遍的那个时代的故事。丈夫陆焉识是右派分子,被打倒劳改17年后,在押送途中逃走,回家见妻子与女儿,女儿揭发了他,妻子情绪激动中摔伤了头部,造成部分失忆。妻子不能原谅自己的女儿,把她赶出了家门。三年后丈夫平反回来,妻子却认不出他。演员的表现很真实,真实到剧场里的人都在流泪。
接下来的故事似乎变得轻松幽默感人而温馨。丈夫通过组织、女儿、相片、钢琴等等各种途径想让妻子想起他,上演了一段中国版的初恋五百次。我一度猜想,剧情会怎样发展呢?在什么情况下妻子会认出丈夫呢?我以自己那点心理咨询的知识做了一个庸俗的猜想,以为会有一个逆转,回到那个创伤点,让父亲再衣衫褴褛的出现一次,然后母亲就会好了,就像童话里的一样。然而丈夫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在女儿的劝说下,他似乎放弃了让妻子恢复记忆的想法,开始给她读信,照顾她,尽管他为妻子把他当成读信的很伤心。在读信的过程中,妻子原谅了女儿,女儿搬回了母亲的身边。还跳起了父亲希望她跳的舞蹈。看到此时,我依然抱有些许的幻想,幻想导演会给观众一个怎样的相认的结尾。
然而导演无意于讲述一个童话故事,轻松与幽默也只不过是飘在沉重现实上面的美丽白云,很快就消失了。包括那个一开始让观众多次发笑的“方师傅”,在母亲的话语中,丈夫发现了残酷的事实。他拿了一个汤勺去寻仇,却发现方师傅也只是那个时代中,和他一样挣扎于命运的普通人。
镜头切换到多年以后,飘着雪的冬天的早晨,丈夫送妻子到火车站接她的“丈夫”陆焉识。()人流散尽,他们还在那里等着……
影片还是给了观众一些安慰,现实中的丈夫和父亲回来了,丈夫通过读“陆焉识”写来的信,让妻子可以在幻想的丈夫与现实的丈夫之间建立一个连接。女儿也不必再过着被母亲抛弃的生活。可是断了一个世纪的文化“父亲”何时能回来,那个父亲在影片中留下一些蛛丝马迹,他会说法语,知识渊博,写的一手好毛笔字,会弹钢琴,是个教授,会在接生小马驹的时候写下,感觉整个春天都回来了……这个父亲是女儿不曾见过的父亲,是妻子心中的丈夫。妻子依然固执、坚强、不遗余力的病着。每天都到火车站接“陆焉识”。
影片结尾,丈夫和妻子站在出站口,望着空空的前方。看着这个画面,我很想对他们说一句:君在侧,卿识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