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行走中的玫瑰有感_行走的父爱

1、读行走中的玫瑰有感

读行走中的玫瑰有感(一)

读到了闾丘露薇的《行走中的玫瑰》以后,深深为她的独立、理性和优秀所折服。

闾丘露薇--著名的电视记者,现供职于凤凰卫视。她曾因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唯一的一名华人女记者进行现场报道,而获得中国观众极大关注,被誉为“战地玫瑰”。

《行走中的玫瑰》生动地展示了闾丘最真实的一面:平凡、朴实、沉稳、干练,低调而不张扬,敏锐而不尖刻,极具亲和力而没有丝毫名人架子,闾丘露薇的成长轨迹,也是每个年轻人的参照。通过这些文字,她在邀请读者和她一起思考,一起学习,逐渐获得和世界相处的能力,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闾丘可以说是我的同龄人,对问题的看法观点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例如闾丘写到:很多时候,我的心会觉得很孤独。越是人多的时候,站在人群中,越是觉得自己看不清楚。我很有同感,不是自己不合群,而是对别人的热闹,总觉得自己是局外人,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我可以和一个两个朋友神聊,但超过三人,我便无话可说了,不知为何会这样。我审视自己多次,是不自信?还是没有共同的话题?似乎都不是,最后我总结为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别人,做一个倾听者也很好。

闾丘说她思考最多的两个问题: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一种怎样的生活?闾丘的理想是做一名优秀的记者,无论付出了多少艰辛和汗水,她终于就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她过上了她想要的生活。她真是一位智者,她生活在自己的聪明才智里。要一种怎样的生活?我每时每刻的都在问自己,很想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幻想着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去,重新打拼一番,将会是什么样子?想归想,一旦要打破现状,从零开始,又退缩了,有一大推的理由阻止自己行动,孩子怎么办?老人怎么办?自己的精力还行吗?毕竟不是小青年了,就这样一次次的幻想一次次的破灭,近段连想也不想了。既然选择了平淡,就这样孩子老人兼顾,自己就将就着过吧。真的有时候生活不是自己能左右的。

闾丘关于“机会”的观点我很赞同,她写到:我相信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争取到了机会,而没有做好准备或自己不具备那个能力,有机会并不是一件好事。是的,只有充分准备,把握住机会,放手一搏,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不然的话从此这条路就被堵死,很长时间翻不过身。

闾丘一再说自己不漂亮,其实女人的漂亮与长相关系不大。我有这么一句话送给爱读书学习的女人:有文化的女人越老越漂亮!

读行走中的玫瑰有感(二)

能是我早熟,过早的要求独立。17岁进大学时,我做了一个决定:再不从家里拿一分钱。于是,我开始贷款填补学费,奖学金补贴生活费。就这样,刚刚独立的时候,便进入了负资产时代。

负资产是指,如果为我自己编制一张资产负债表,我的负债大于资产,所有者权益为负值。这并不代表我没法生存,但是,何时摆脱负资产,却成为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后来,我再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但是,这并不是说,这对自己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只不过转换了一种思考方式。因为,面对生活,更重要的,如何在精神上寻求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让自己更敏锐的感知这个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通过这些美好,得到一种身心上的愉悦,让生活变成一种快乐幸福的事情。

其实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个问题,那就是怎样活着。有的人追求物质上的奢华,有的人需要一种安全感,有的人需要别人的认同感,也因为这样,会有不同的价值体系。

生活道路的选择,在我看来,没有最好,也没有最坏,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如果一个社会提供不了多元化选择,那么这个社会是出现了问题的。

这个社会给了我们选择的权利。即便存在诸多不公,但是我们至少要努力的改变。正是这种改变的欲望,汇聚到一起,推动了世界的进步。看看过去人类生活的状态,不管是道德的标准,还是文明的水平,会看到一条清晰、进步的轨迹。战争不再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手段,对人的奴役也被看成是野蛮的行为。正是这种追求幸福的动力,让改变成为现实。

对于个人,不要因为生计而放弃梦想。因为,负资产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幸福感。

读行走中的玫瑰有感(三)

文/胡婷

闾丘露薇,相信喜欢凤凰卫视的观众们,一定对这个名字不陌生。曾因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进行现场报道的唯一一位华人女记者,而一举成名,被誉为“战地玫瑰”。《行走中的玫瑰》这本书是她所写的唯一一部个人传记,出版于2005年,而我读的是2012年的再版,最大的不同是书中从“七年之前”和“七年之后”的两个视角来讨论每一话题,流年对照,展现一位职业女性的成长轨迹和她所感触的社会变化。

在《行走中的玫瑰》里,闾丘露薇放下了记者的姿态,没有报道新闻,没有评论时事,而是用她所收获的成长经历,以一颗朴素、敏锐、善感的心,分享着每个人都在思考的人生命题,如大学、情感、爱情、婚姻、选择、生存、困难、机会、自信、压力、变化、女人、品味、付出、快乐、学习、运气、缘分、做人、公平、名利、年轻、健康等等。()她在书中说道:“七年的时间,最大的变化,不再只看到个人的自我成长,而是学会了把自己放在社会里。没有一个人,能够脱离社会和群体,而个人的修养和成长,如果缺乏一套完整清晰的价值体系的话,到了某一个时候,就会失去方向。”我想这应该是这本书最终的意义,每个人从小到大,由于家庭环境、与人交往环境、社会环境、成长经历等等的不同,造就每个人不同的价值观念,使对待问题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所不同,而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社会群体这个框架,只有将自己与社会完美的结合,才能形成一套完整清晰的价值体系,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闾丘露薇对书中的每一个话题的思索和感悟,都那么直接而真实。在关于“机会”的话题中,她想告诉年轻人:“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如果没有每天认真工作的积累,没有提前拿到伊拉克签证,没有提前组织摄影团队,那么一个在战争一线采访的机会怎么落到一名女记者的头上呢?同时,她也谈到机会与时代的重要关系,时势造就英雄。她一直在思考:如果自己晚出生二十年,那还有机会上名牌大学和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吗?她联想到:“在二十年前,一个穷困山区的孩子,只要努力读书,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可以上名牌大学,可以拿到奖学金出国留学,可以创业,但是现在,这样的机会真的很少了。”所以她认为自己是时代的受益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既得利益者。得到的多,就有责任回报社会,所以她一直为现在的年轻人创造机会而努力着。

《行走中的玫瑰》这本书里,闾丘露薇以她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开阔的看事视野,引导着每一个在生活道路上奔走的人们进行反思。人生需要时常停下来静静地思考,对自身成长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对自身价值感进行修炼。正如她在书中问自己的两个问题: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一种怎样的生活?

2、行走的父爱

行走的父爱

文/邹扶澜

因为工作忙,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回母亲家了。

那天,我开车去一个村庄采访,结束时已近黄昏,晚上又有朋友约着吃饭。走到一条僻静的沙石路,远远地,我看见一个矮小的身影。近了,看清是一位老人,佝偻着腰,拄一根拐杖,走起路来十分吃力。我落下车玻璃,说,大爷,你去哪儿?要不要我捎你一程?

老人耳朵有些背,明白了我的心意后,满是皱纹的脸上显得很感激。我下车,扶他在后座上坐下。

车启动,我才知道我犯了一个错误,老人要去的村子跟我并不顺路,简直就是南辕北辙。可我已经不能把他放下了,只好掉头加速前进,边走边和他拉着家常。 他说,他是去看女儿的,从昨天早晨一直走到现在,也不知怎么回事,这路走起来就这么长。昨晚,他就在一间破屋底下蹲了一夜。

我有些惊讶,心想这雷锋还真当着了,要是寒冬腊月,还不得把老人冻死?我回头看了他一眼,大声说,大爷,您是迷路了,这样走下去,再走十天也到不了您女儿家的。

老人眯缝着眼,微微地笑着,不住地说着感谢话。

我说,您女儿家没有电话吗?怎么不叫她来接您呢?您这么大年纪,真走丢了可怎么办哪!

这一问不打紧,老人干裂的嘴唇动了两下,眼窝里就噙满了泪水。他说女儿病了,家里的人都瞒着他。他一共有六儿一女,女儿最孝顺,每半月必定回来看他跟老伴一次。这次两个月没回来了,他生了疑,后来就偷着听孩子们说话,知道女儿查出得了那种不好的病。

他说的不好的病我知道,就是癌症。

他怕女儿突然死去,见不到女儿一面。所以就瞒着家人跑出来了,谁知却迷了路。

我不由得一阵感慨,说,大爷,您这么一声不响地走了,家里人不知道该多着急呢。您知道家里的电话吗?我先跟他们说一声。

他摇了摇头。

一个小时后,到了老人说的那个村庄,很顺利,我找到了他的女儿家。

他的女儿五十多岁,看上去气色还好。老人一下车,扔掉拐杖就向女儿跑过去,一把抱住她,老泪纵横。(感恩  )女儿一边抚着他的肩膀,一边用疑惑的眼神问我怎么回事:你怎么把他送到这里的?我家里出了什么事吗?

我把事情的原委简单解释一下,说:“你爸为了来看你,走了两天,昨晚还在一间破屋底下蹲了一夜呢。”

女人听了,顾不上谢我,抱住老人的肩膀,失声痛哭,说:“爸爸,我没事,真的没事,我给你看病历,医生说只要动个小手术,就没事了,真的,爸爸,我没有骗你……”

老人不信。推开女儿,左看看,右看看,哽咽着说不出话。

边上围过几个人,也上前劝慰老人,帮着他女儿解释。

我悄悄发动引擎,走了。

走出很远了,我的眼前还是闪现着刚才的一幕,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

我拿出手机,辞掉了跟朋友的约会,拨通了父母家的电话。

我说,妈妈,是我,你在家等我,一会儿我回去看您跟我爸。

3、读《玫瑰与教育》有感

读《玫瑰与教育》有感

文/薛亚莉

《玫瑰与教育》一书是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所写。此书分为四辑:第一辑:“清淡与忧患”,其中写了作者的教学反思、由孩子身上引发的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其中与朋友的交流、与《人民教育》的交流等。第二辑:“在听说读写的背后”,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特别是她对于中国和日本教育的对比与不同有了很深的体会。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的很多读后感。

走进窦老师的《玫瑰与教育》,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她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我最喜欢其中的《心中盛满阳光》,文中她提到了“境由心生”。她说:“如果你把所处的环境看成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如果你把周围的人群看成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如果你把所处的环境变化魔鬼,你就在制造地狱;如果你把周围地人群变成天使,你就在营造天堂。”好花要有好心情赏,有好的心情才能欣赏到好的风光。你的内心如果是一团火,你就能释放出光和热。由此启迪我们教师面对教育上一些让人不满的现象,面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压力,我们要从中寻找阳光、快乐的地方,紧贴地面行走,激情向上生长。退去浮华留下平实,踏实前进。

其次,这本书中让我感受提及最多的词语就是“读书”二字。“读书-思考-实践”是这个时代的老师应当静下心来要做的一件事,这也是要成为一个有专业尊重的教师的必由之路。作为学生要读书,作为教师更要读书,我理解学生读书贵在培养兴趣,所以只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即可。教师多读专业书籍固然是应当的,但更应当多读一些名著、专著等,“修身养性、净化心灵”谈不上,但多多少少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培养我们的爱好。从窦老师的这本书中我理解,教师应当是要培养读书的习惯的。勤奋地阅读成就了窦老师的美丽和深刻。请看她是怎样看待阅读的:

“读书,使精神高贵而丰富,亦使生命深刻而阔远;读书,让我在有限的从教时间内,实现自身的无限。”

“读书,是我心灵的振翅;读书,是我精神的呼吸。”

“读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

“外在的形貌基于遗传,是难于改变的,但人的精神却可因读书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

“读书是最高档的营养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剂??一个人,只有在读书中才能体验生命的滋味。在读书中身体自然得到运动,大脑自然得到运转,心灵自然被酬劳。”

反观我们自己的教学,很多时候在课堂我们反而失去了自己。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常常为自己语文课堂缺乏生动、灵性、激情、思想等等,而苦恼、烦忧、惭愧、自责。我想,“唯有读书”才能让自己长“高”。人,读书与不读书肯定是不同的,身为教师,读书与不读书,就更不一样了,这可以在我们的学生那里、我们的课堂教学上得到验证。

“开卷有益”,教师的一生或许就是一个不断翻阅书籍,行走于学生中间以及文字之间的生命过程吧!就让我们开始自己的阅读吧,相信在阅读中,我们也一定会变得如一朵玫瑰一般美丽、优雅。

4、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一)

近几天一直都在看这本书,看后有很大的感受。这个女子的经历也是不一般的。巴格达战争中第一个采访到逃出者的记者。真的很了不起,她的书写的很生活话,字字都写进了我的心里,她的关于爱情,爱情应该是让人变得美丽生动,变的充满灵感的东西。而美满的婚姻,两个人应该不单单是情人,更应该是心灵的知己。

她相信爱情应该是平等的,在爱情面前并没有高和低的分别。我所了解的爱情都是源于电视上看到的,最喜欢韩剧中凄美的爱情。让人千回百转,牵肠挂肚,泪流满面。爱情究竟是什么,我还没有亲身体验过,有朋友说大学里不找个男朋友,骗我的吧,真是白经过大学生活了。我却回答说:刻意的寻找,反而什么都找不到,我想我的爱情就在某个地方等待着我,只是我还没有到达,他还没有出现。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二)

因为写论文要用的那本理论书北校区的都借出去了,只得长途跋涉去南校区借。在公车上的那一个多小时把闾丘露薇的《行走中的玫瑰》看完了。以前对她的印象是一个勇敢的战地女记者,其他都不怎么了解。在图书馆偶然瞥见,随手一翻发现写得挺浅显易懂的就借了回来。

题外话:现在每逢看到安妮宝贝体或郭敬明体就有点厌恶,总觉得有种装腔作势的感觉,不好好说话。有时候耐着性子看完还是没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就很郁闷了,好像是遇到了蹩脚的译文,好想狠批狂改一番。越是大师写的东西,越好懂。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看的几本散文集,刘文炳的《为了莎士比亚》,写得通俗易懂,但是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话,一个本子收了好几篇文章,看了前两篇后面的就不用看了。吴兴文的诗文集,果然是学者,学术味十足,还是比较喜欢他的译作。卞之琳的话,文章里不知怎么地带着文革时代的文气,文章不及他的诗作好。最赏心悦目的就是王佐良了,真是写散文的好手。

看她干练的摸样,以为她为人一定很严肃正经,结果发现她和我们一样,也听孙燕姿,也是爱情至上,也会为了茶余饭后有谈资看看八卦新闻。让她与众不同的是她的视野,她的较真劲儿,她的勤奋和她的豁达。书中好几句话,我都觉得是专门给我开的偏方。她在第69页写道:“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有些人更是老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觉得只要给自己一个机会,就能够证明给大家看。但是其实事情不是这样简单,有时候真的要经常地反省一下,当机会出现的时候,为什么总是轮到别人而不是自己,自己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高。”上回口译比赛时,当得知没进最后一轮,我第一个反应是难以置信:信息没我全的选手都进了。第二个反应是开始质疑评审的评判标准。却一直没有在自己身上找问题,一味地揪着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不放,不反省自己薄弱的环节。那时候还不甘心,真想拽着老师说,“再来一次,我要证明给你们看”。就像闾丘露薇在书中所写的那样,有时候机会来了不一定是好事,关键要看你准备好了没有。我还半斤八两就老想着得到别人的认可,现在回想觉得那时的自己实在是太可笑了,不禁为自己感到羞愧。

她还在148页写道:“大学四年,书反而没有中学看得多了,时间花在了听各种各样的讲座上。那时候来大学做演讲,从来没有受到过明星般的待遇,遇到的都是台下那种挑战的神情。讲座的种类很多,艺术,哲学,还有企业管理,我都会去听,我觉得,听那些比自己聪明和有经验的人讲话,真的要好过看一本其实怎么也看不懂的书。”以后我会坚持每周六都去听公众讲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还要多读书,这样对事物的看法才不会只停留在表面。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三)

这个周末原本是计划一个人去电影院看《泰囧》,但12月份的持续加班和极度的用脑思考,让我觉得在这么冷的冰雪天气,窝在家里看书会是比外出看电影一种更不错的选择。看着书架上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书,我决定还是选择一种不需要用大脑去思考述事型的书来消磨时间,闾丘露薇的《行走中的玫瑰》成为了我的首选。我喜欢看人物传记,特别是人物亲自写的传记,因为会比别人的写少一些杜撰,多一些真实。人物传记可以让我们看到每一个优秀名人的成名之路都是从普通的工作做起,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达到梦想。我们不仅要关注这些名人的成功,更要关注他们是怎么成功的。因为每个人的成功是不可以复制的,但我们能学习他们优良品质,生活态度,职业素养。

书的封面上是一个剪着简洁短发,穿得很休闲随意,虽然不漂亮,但光彩照人,能一下子吸引住你的女人,就是闾丘露薇本人。凤凰卫视著名记者,因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巴格达地区进行现场报道的唯一一位华人女记者,而被誉为“战地玫瑰”。

看了传记之后我对闾丘露薇成名做了以下几点的总结:首先肯定是她的职业技能非常优秀,出色的完成了本职的工作而得到大家的肯定。其次是她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时刻准备着。不会因为自己没有漂亮的外表而否定自己成为一个站在镜头前的记者,也不会因为自己是个女人,而放弃去巴格达战争做现场报道想法。而是做好一切的准备,为自己争取到了这个机会,并且出色的完成了这个任务,从而为大家所关注所喜爱。当然,所有的这些前提的前提,她是一个有着优秀品质的人,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习惯,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自信。

书的一开始就带着我思考两个问题: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一种怎样的生活?

如果在过去问我这个问题,我真的没有办法给出肯定的回复,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以前也没有去思考过这个问题,人生在按部就班的过着,走到哪就是哪。还有一点就是不够自信吧,不相信自己能获得自己渴望的那种生活,不自信的原因也是因为自己没有真正去为之努力过。但是,在经过了这么多的事情,也经过很多的尝试,很多的失败,我渐渐也知道了自己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就像书中说的,人生在不同的阶段,需要按照当时的环境,以及自身的情况来做选择。人是需要在不断尝试之后,才清楚地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以及到底要什么。

闾丘露薇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虽然是名校毕业,但刚毕业的时候也并没有获得一份与专业相关,或自己喜欢的工作,也做过推销前台行政之类现在的大学觉得不体面的工作。从上海到深圳,再从深圳到香港,换过六七份的工作,直到凤凰卫视成为一名记者。她也是在不断的寻觅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刚毕业的那些年,她肯定也不能料想到现在的她。虽然她的梦想是做一名记者,但环境所迫,生存下来才有机会成就梦想。我也特别不赞成有些人因为一时的梦想没达到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很多的时候,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一些事情就是做不到,那是因为机缘还没有到,不代表未来没有机会。

从高中开始接触计算机,我一直从内心深处排斥它,因为不断有人告诉我,计算机不适合女孩子,以后会找不到工作的。我已经选择了这个专业,我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它,但我很肯定的告诉我自己,我一定不会从事技术的工作。大学毕业那年,从长沙到温州,从温州到广州,从广州再回长沙,我都确确实实没有从事技术的工作。()当过培训老师,做过外贸,做过行政,还曾经饱满激情的做过销售。但是兜兜转转来到北京,我最终还是做了技术,而且我发现自己竟然对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我现在再也不敢轻易地给自己下定论我不合适什么,也许只有当我老去的那一刻我能才肯定的说,我不适合。

相信缘分,有一个好处,不会那样地执著,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因为懂得,一个人不能够控制许多事情,甚至自己未来到底会在哪个城市生活,其实也未必在自己的掌控之内。计划赶不上变化,随遇而安并不意味着消极,而是一种镇定和淡定。

对自己的动摇缘自对自己的不自信,但自信不是生来就有,一个人建立自信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真正皓齿就是刻意去创造的,这是需要时间,需要经历,需要磨炼,需要体验自然而然得到的东西。有了足够的积累,人会变得自信起来,真正的自信不是表现给别人看的,而是无意中散发出来的。尽管现在在工作的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多人跟我说女孩子不适合做技术,但是我不会再动摇,或许我现在的能力还不够去证明什么,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会有明朗的一天,得到大家的认可。

有时候特别羡慕一些人,但我对自己说,总有一天,我会褪去无知和羞怯,和她们一样自信满满的在那里谈笑风生。当年的她们也一定拘谨忐忑过,只不过因为经历得多了,习惯了,所以已经可以应付自如了。其实,谁都有一个过程,只不过是尽早和长短而已。一个人的自信并不是表现在什么都懂,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自己不懂的东西了。一个人懂的东西越少,看到的东西越少,往往容易自我膨胀。反而看的多了,懂的东西多的人,更加谦虚。他们清楚自己的能力,清楚自己的定位,更加愿意去学习和接受新的东西,让自己保持进步,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信心。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化的年代。因为我们的机会多了,可以选择的余地也多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如何应对和适应变化的出现。任何时候开始学习,都不会嫌太晚,而且自己主动要求学习,才会产生对自己有帮助的效果,这样的效果不在于是否拿到一个文凭或者学位,而在于能不能帮助自己在工作,做人这些问题上获得进步。其实,学习,应该是一个相当享受的过程,而享受的前提,就是自己要有期待。一个懂得思考,如何学习的人,自然有能力和世界相处,自然会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