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俞敏洪:空虚的好处
俞敏洪:空虚的好处
人为什么想做事情?因为无所事事会让人感到很空虚,而空虚是需要填补的,所以人们会去做填补自己空虚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空虚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可以成为一个人做事情的动力之一。
每个人填补空虚的方式不一样,常常因为爱好、年龄、地域、目标、境界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从这个角度来看,用来填补空虚的事情并没有绝对的好坏,对于有些人来说纯属浪费生命的事情,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可能是有益身心的妙方。比如,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天天打麻将或者打游戏也许能暂时填补空虚,但长远来看,这种方式只会使他堕入更加空虚的深渊;但对于一个老年人来说,打麻将或者打游戏却有可能促进健康,能够活跃大脑思维,增加动手能力,甚至防止老年痴呆。
寻找有意义的事情做是填补空虚最好的方式,因为有意义的事情不仅能填补空虚,而且还会给做事的人带来成就感。用读书来填补空虚,会产生别的工作所不能带来的快感和宁静;用旅游来填补空虚,会扩大眼界和胸怀。如果一个人一头扎入自己的兴趣中,用研究心爱的事物来填补空虚,则不仅会从心理上产生成就感,而且会在现实中创造出扎扎实实的的成就来。比如,大部分诗人、小说家、科学家等都是一头扎进了心爱的学科里面,最后才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了傲人的成就。另外,对于一些事情的喜好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可以慢慢培养的。(名人名言 )我有一个朋友,他原来并不喜欢收藏旧家具,但后来他把经营的公司卖了,变得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于是开始慢慢接触收藏,用以打发忽然变多的时间。现在,他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旧家具收藏家,对于旧家具的热爱已经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对别的东西简直都视而不见了。你想,这个时候,他的内心还会有空虚感吗?那曾经的空虚早被他对收藏的热爱填满了。
有的时候,我们自以为某个理想实现了,或者某件事情完成了,生命就充实了。但生命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就像爬山:在爬上一座山头之前,我们心里把山头作为目标,以为这个目标就是我们的终极理想,登顶就会让我们觉得完满;但到达顶峰后,我们却又常常四顾茫然,因为理想的达成也意味着奋斗的结束,充实感会随着目标的消失而消失。事实上,任何充实都不能填补一辈子的生命。充实过后会有新的空虚,需要我们继续去填补。比如男女在一起恋爱的时候,沉浸在对方的世界,两人都是充实的,但热恋过后总会有感到空虚的时候,那该如何弥补这个空虚?是喜新厌旧,还是不断发现对方值得你珍爱的品质并携手前行?这是每个年轻人都会面临的选择。工作和事业也一样。我们在工作和事业中取得成功之后,继而就有可能感到空虚。这时你是选择寻觅更高的目标继续攀登,还是从此一蹶不振,决定着你能否能持续不断地获得心灵的满足。空虚,在这个意义上,也许能成为创造力的推动力。
总之,只要你选择填补空虚的事情是正确的,那空虚就不是一件坏事,它说明只要你愿意,你马上就可以着手去做有意义的事。人生的种种绚烂之花,很多就是开放在空虚之中的。
2、俞敏洪:专注的好处
俞敏洪:专注的好处
我们一辈子拥有的时间不是无限的,我们能够做的事情也不是无限的,所以在不断探索世界、扩大眼界、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的同时,能够让自己专注起来,一心一意熟读几本书、一心一意学习一个专业、一心一意做成一个事业、一心一意爱一个人,未尝不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教科书就那么薄薄的几本,其他任何书籍几乎都是被禁止的,图书馆借不到,书店买不到,因此只能把教科书翻来覆去地读,用报纸认真地把书皮包起来,里面的书页都翻烂了,书皮还像新的一样;由于没有别的书看,语文书中的课文背了一遍又一遍,从《小英雄雨来》,背到《谁是最可爱的人》,又背到《阿q正传》;到现在为止每一篇课文都还像刻在心上一样。现在回想起来,背过的大部分课文是适应政治形势的文章,好像白背了,要是当初就把中国文化中最美好的篇章都编到教科书里面,到今天一定还能用到,并且受益无穷。于是不禁想起了两件事,一是不知道现在的教科书到底编了些什么课文,如果现在的学生还能像我们当初背那些没有用的文章一样背出来这些课文,是不是能够受用终生;第二件事情就是古时候学生从小只背四书五经,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尽管刻板狭隘,但凡是背过的人一辈子都可以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也成就了不少像苏东坡、王安石这样的伟大人物。当然现在的学生除了语文,还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等学科,而且还必须学,不学就会落后于时代,结果是知识面比古人要广得多,但从熟能生巧到终生使用来说,则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考试学习,考试完了就忘了。学习不再是为了终身受益,过完了考试门槛,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像敲门砖一样扔掉了。
进了大学之后,我就再也没有体会过小时候一篇篇课文慢慢背,背出无限乐趣来的那种快乐。在大学里发现同学们像百米冲刺一样比赛着读书,读了一本又一本,大家不是比谁把哪本书研究透了,而是比读书的数量,只要能把书名、作者和内容概要记下来,能回到宿舍吹嘘就是胜利。结果在大学读了很多书,几乎没有哪本书中的重要思想能够信手拈来地引用。现在想来,要是在大学不那么虚荣地去追赶同学的读书数量,而是踏踏实实研究几本书,可能现在学问的境界和思想的深度就不一样了。林肯好像一辈子的床头书就是圣经和莎士比亚,别的书他都不读,结果心智同样伟大而广博;当然我不是说大家一辈子只读几本书就够,而是在广泛读书的同时,确实应该真正精读几本书,甚至背诵,达到心灵的领悟为止。在大学的时候,也曾经拼命学习英语,教科书学了一本又一本,结果学了很多年,英语水平还在洋泾浜的水平上;想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老师那一辈人,进入教会学校后就拿着一本圣经,翻来覆去的念叨,抛开宗教意义不说,几年以后一本圣经翻得烂熟,结果英语水平一辈子过关;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听到我们那些老师读英文时优雅的发音和充满自信的慢条斯理,打从心眼里惊奇,设想一下当时既没有录音设备也没有复读机,就能把英文讲得如此地道,那是一种何等迷人的状态。我们现在什么学习设备都有了,把英文学好却很难,是什么原因呢?是我们没有把注意力专注到一个点上,一个点都没有抓住,想要抓住全面当然会很难。所以现在有人问我英语怎么学,我常常一句话说完:把任何一本好点的教科书背得滚瓜烂熟就行,我没法说让大家把圣经背出来,否则大家会以为我是传教的呢。
现在的孩子们选择太多,对于他们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见多识广,机会众多,坏事是不再专心致志,常常三心两意见风使舵,不断改变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方向,结果最后就迷失了方向,也迷失了人生。我的一个朋友做过一个调查,看有多少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不喜欢,结果有一大半是不喜欢的;过去专业是被分配的,不喜欢情有可原,现在专业是学生自己挑的,不喜欢就已经不对头;但更加不对头的还在后面,很多同学因为不喜欢就换了自以为喜欢的专业,结果调查发现,在换过专业的学生中,依然有一半的同学对于自己换过的专业还是不喜欢;可见现在的大学生在众多的机会面前是多么地不知所措。回想起来,反而觉得我们那时的大学生活更加幸福,国家给你分配一个专业,你学也得学不学也得学,结果是不得不学会喜欢,后来很多人还成了专业领域的杰出人才。正像丘吉尔所说的那样,一个人不在于他喜欢做什么,而在于学会喜欢正在做的事情。(成功 )任何一件事情获得成就,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有时候很多人喜欢一件事情是表面的喜欢,一旦要付出努力就会望而却步。我有一个朋友喜欢听钢琴曲,对于会弹钢琴的人羡慕得要死,后来终于有了时间有了钱,于是下定决心要学钢琴,请了很好的老师,结果两个月之后就彻底崩溃放弃,我问他为什么放弃,他说听到自己弹出来的刺耳的声音,神经病都快发作,对钢琴再也没有兴趣了,从此把自己对于钢琴曲的喜欢也消灭了。所以,我们喜欢一件事情和要真正做好一件事完全是两回事,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是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心血。我在开始做新东方的时候,是被生活所迫,所以谈不上喜欢做,有几个和我同时创业的人,最后都耐不住寂寞和辛苦,半途而废了,但我没有别的事情好做,人又不够聪明,所以只能坚持下来,最后歪打正着,做成了新东方,也喜欢上了新东方。
我们一辈子拥有的时间不是无限的,我们能够做的事情也不是无限的,所以在不断探索世界、扩大眼界、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的同时,能够让自己专注起来,一心一意熟读几本书、一心一意学习一个专业、一心一意做成一个事业、一心一意爱一个人,未尝不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3、俞敏洪励志演讲:专注的好处
俞敏洪励志演讲:专注的好处
我们一辈子拥有的时间不是无限的,我们能够做的事情也不是无限的,所以在不断探索世界、扩大眼界、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的同时,能够让自己专注起来,一心一意熟读几本书、一心一意学习一个专业、一心一意做成一个事业、一心一意爱一个人,未尝不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教科书就那么薄薄的几本,其他任何书籍几乎都是被禁止的,图书馆借不到,书店买不到,因此只能把教科书翻来覆去地读,用报纸认真地把书皮包起来,里面的书页都翻烂了,书皮还像新的一样;由于没有别的书看,语文书中的课文背了一遍又一遍,从《小英雄雨来》,背到《谁是最可爱的人》,又背到《阿q正传》;到现在为止每一篇课文都还像刻在心上一样。现在回想起来,背过的大部分课文是适应政治形势的文章,好像白背了,要是当初就把中国文化中最美好的篇章都编到教科书里面,到今天一定还能用到,并且受益无穷。于是不禁想起了两件事,一是不知道现在的教科书到底编了些什么课文,如果现在的学生还能像我们当初背那些没有用的文章一样背出来这些课文,是不是能够受用终生;第二件事情就是古时候学生从小只背四书五经,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尽管刻板狭隘,但凡是背过的人一辈子都可以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也成就了不少像苏东坡、王安石这样的伟大人物。当然现在的学生除了语文,还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等学科,而且还必须学,不学就会落后于时代,结果是知识面比古人要广得多,但从熟能生巧到终生使用来说,则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考试学习,考试完了就忘了。学习不再是为了终身受益,过完了考试门槛,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像敲门砖一样扔掉了。
进了大学之后,我就再也没有体会过小时候一篇篇课文慢慢背,背出无限乐趣来的那种快乐。在大学里发现同学们像百米冲刺一样比赛着读书,读了一本又一本,大家不是比谁把哪本书研究透了,而是比读书的数量,只要能把书名、作者和内容概要记下来,能回到宿舍吹嘘就是胜利。结果在大学读了很多书,几乎没有哪本书中的重要思想能够信手拈来地引用。现在想来,要是在大学不那么虚荣地去追赶同学的读书数量,而是踏踏实实研究几本书,可能现在学问的境界和思想的深度就不一样了。林肯好像一辈子的床头书就是圣经和莎士比亚,别的书他都不读,结果心智同样伟大而广博;当然我不是说大家一辈子只读几本书就够,而是在广泛读书的同时,确实应该真正精读几本书,甚至背诵,达到心灵的领悟为止。在大学的时候,也曾经拼命学习英语,教科书学了一本又一本,结果学了很多年,英语水平还在洋泾浜的水平上;想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老师那一辈人,进入教会学校后就拿着一本圣经,翻来覆去的念叨,抛开宗教意义不说,几年以后一本圣经翻得烂熟,结果英语水平一辈子过关;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听到我们那些老师读英文时优雅的发音和充满自信的慢条斯理,打从心眼里惊奇,设想一下当时既没有录音设备也没有复读机,就能把英文讲得如此地道,那是一种何等迷人的状态。我们现在什么学习设备都有了,把英文学好却很难,是什么原因呢?是我们没有把注意力专注到一个点上,一个点都没有抓住,想要抓住全面当然会很难。所以现在有人问我英语怎么学,我常常一句话说完:把任何一本好点的教科书背得滚瓜烂熟就行,我没法说让大家把圣经背出来,否则大家会以为我是传教的呢。
现在的孩子们选择太多,对于他们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见多识广,机会众多,坏事是不再专心致志,常常三心两意见风使舵,不断改变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方向,结果最后就迷失了方向,也迷失了人生。我的一个朋友做过一个调查,看有多少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不喜欢,结果有一大半是不喜欢的;过去专业是被分配的,不喜欢情有可原,现在专业是学生自己挑的,不喜欢就已经不对头;但更加不对头的还在后面,很多同学因为不喜欢就换了自以为喜欢的专业,结果调查发现,在换过专业的学生中,依然有一半的同学对于自己换过的专业还是不喜欢;可见现在的大学生在众多的机会面前是多么地不知所措。()回想起来,反而觉得我们那时的大学生活更加幸福,国家给你分配一个专业,你学也得学不学也得学,结果是不得不学会喜欢,后来很多人还成了专业领域的杰出人才。正像丘吉尔所说的那样,一个人不在于他喜欢做什么,而在于学会喜欢正在做的事情。任何一件事情获得成就,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有时候很多人喜欢一件事情是表面的喜欢,一旦要付出努力就会望而却步。我有一个朋友喜欢听钢琴曲,对于会弹钢琴的人羡慕得要死,后来终于有了时间有了钱,于是下定决心要学钢琴,请了很好的老师,结果两个月之后就彻底崩溃放弃,我问他为什么放弃,他说听到自己弹出来的刺耳的声音,神经病都快发作,对钢琴再也没有兴趣了,从此把自己对于钢琴曲的喜欢也消灭了。所以,我们喜欢一件事情和要真正做好一件事完全是两回事,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是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心血。我在开始做新东方的时候,是被生活所迫,所以谈不上喜欢做,有几个和我同时创业的人,最后都耐不住寂寞和辛苦,半途而废了,但我没有别的事情好做,人又不够聪明,所以只能坚持下来,最后歪打正着,做成了新东方,也喜欢上了新东方。
4、俞敏洪:笨有笨的好处
俞敏洪:笨有笨的好处
中国有个成语叫“笨鸟先飞”,用来鼓励那些笨人。但人都是十月怀胎来到这个世界的,没有办法提前出生,所以没有办法先飞起来;开始上学时都是在同一个年龄,也没有太多的办法提前飞起来;等到发现自己比别人笨时,别人已经飞到前面去了,所以想先飞都不可能。那笨鸟能不能飞到目的地呢?答案是能,但需要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笨鸟多飞”,你既然先飞不了,飞得比别人慢,那就比别人多飞一点,用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来弥补自己先天的不足。
在小学的时候,我就发现自己很笨了。小学语文老师要求所有学生把课文背出来,很多同学只要在课余时间把课文读几遍,就能够到老师面前去背诵了,背出来后,老师会在课文标题的上方用钢笔写上一个大大的“背”字,表明学生已经把课文背出来了,背出课文来的学生从此就可以万事大吉,不用再挨老师的白眼和折磨了。但我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在当天把课文背出来,通常要努力好几天或者一个星期,读上成千上百遍,才能够把课文背出来。老师的白眼没有少挨,但后来好处也渐渐显现出来,那些背诵速度很快的同学,又很快把背出来的课文忘记了。原来速度和遗忘成正比,背诵的速度越快,遗忘的速度也越快。而我由于要背无数遍才能够把课文烂熟于心,就不太容易忘记了。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很多同学又开始重新背课文,而我却依然能够把很多课文从头背到尾,不用复习太多就能够应对考试。
有一个故事说雄鹰飞到金字塔的顶端只要一瞬间,而蜗牛爬到金字塔的顶端需要几年。同样的一件事一个目标,有些人一瞬间就能够完成,有些人却需要用一辈子的努力去实现。我们可以把那些依靠自己的天赋轻而易举就完成一个目标的人叫做天才,但这个世界上天才人物毕竟是少数,否则他们就不会被叫做天才了。事实是,这个世界并不是由天才所统治的,而是由那些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并养成坚忍不拔的个性的人所统治的,我们可以把这些人叫做地才。地才就是脚踏实地,通过点点滴滴的努力实现自己目标的人才,很像是爬金字塔的蜗牛一样,需要超常的耐力和更多的时间。如果有一件事情摆在我的面前需要我去完成,我宁可选择更艰难的道路,就像蜗牛一样爬上金字塔而不是像雄鹰一样飞上金字塔,我的生命会因此留下更多的回忆和令人感动的瞬间。做一件事不需要努力,就像谈恋爱不需要追求,登山不需要攀爬一样,不会给我们的生命留下任何足以品尝的味道。当我们站在某一个点上回望过去,凡是能够珍藏心中的日子都是我们付出了汗水和艰辛的日子,是回忆起来让我们感动得泪流满面的日子。
看过《阿甘正传》的人没有一个不被阿甘的生命轨迹所感动,阿甘是一个笨人,是一个傻人,却又成了人们心目中最成功的人。他因为被同学欺负不得不拼命奔跑,结果成了跑得最快的橄榄球队员,他傻得连自己的命都不要抢救战友,结果成了民族英雄,他一心练习乒乓球忘寝废食,结果打成了世界冠军,他努力捕虾一无所获但决不放弃,结果成了最著名的捕虾大王,哪怕他没有目的的环球跑步,也为他赢得了一大堆的追随者。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一个笨的人并不等于没有成就的人,他身上只要具备两样东西就能够像阿甘一样总有收获,这两样东西一是目标一是专心的坚持,而结果就是自然而来的,就算没有结果也有收获,因为你毕竟有了与众不同的经历。从北京到天津,聪明的人一定会向东走,在几个小时后就能够到达天津,愚笨的人可能会向西走,几年以后绕地球一圈走到了天津,但笨人并不一定吃亏,因为这几年中他实际上已经游历了全世界的山山水水,经历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在万里苍茫之后再来看天津,其色彩和深度绝非几个小时后到达天津的人能够相比。
因此,笨有笨的好处。意识到自己笨,正是聪明的开始;意识到自己因为笨所以要努力,是迈向成功的开始;意识到自己因为笨所以要专心超常的努力,是取得成就的开始;意识到自己因为笨不仅仅需要超常努力,还要心平气和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是成为天才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