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风暴影评_窃听风云2影评

1、窃听风暴影评

窃听风暴影评(一)

曾经有一段时间,一直分不清《窃听风暴》和《窃听风云》,看过了《窃听风云》之后,就一直很疑惑:这就是那部传说中的好电影?后来,才猛然发现,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不过如果要说香港的《窃听风云》里借用了诸多的《窃听风暴》的料,我还是相信的。

柏林墙倒塌已经二十年了,作为冷战结束和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的一个标志,这是上个世纪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二战后的德国,被苏联和美国分别占据,于是就形成了东德和西德,冷战之后,为了防止人从东德逃往自由的西方世界,柏林墙开始修建。一堵墙的两面,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东德为了控制国家,采取了许多十分严厉的措施,其中之一就是秘密警察的设立。

秘密警察的誓词里说他们就是这个国家的利剑和盾牌。秘密警察成了整个国家最恐惧和神秘的职务,整个东德在冷战时期,大概有近十万正式的秘密警察,除此之外,还有给这些秘密警察提供线索的线人十八万。可以说当时全国的人民的生活的一丝一毫,几乎都逃不过秘密警察的掌控,一旦一句话说错,一件事做错,马上就会被带走处以惩罚。行人不敢相顾于道路,姻亲亦难以相认相信。

电影就是通过很小的一个侧面讲述了这段特殊的历史,以及在这黑暗时代里一丝温暖的人性。

卫斯勒是东德安全部的一名官员,作为国家的利剑和盾牌,多年来一直奋战在前线,不仅审讯了许多的“问题”人物,挖掘了无数有用情报,自己更是亲自培育了无数优秀的秘密警察。这是一个十分内敛和深沉的人,平时穿着十分低调普通,面无表情,独来独往,几乎没有多少人了解他,也几乎没有什么朋友与人际关系。

影片的另一个译名叫做《别人的生活》,我觉得这很好的描述了卫斯勒的日常生活,是的,他几乎把他所有的时光都花在了监听别人的生活上,无数人的隐私就这样被他听取、记录,日复一日,毫无表情。

为了国内的民主和艺术的自由,国内的许多艺术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便利条件,积极与这种腐朽的制度抗争。于是,艺术家几乎都成为了重点监控和整治的对象。许多艺术家自杀了,许多艺术家创作的热情枯竭了,还有许多则沉默了。

德莱曼也许是东德唯一一个幸存的既备受统治者青睐又能在西方拥有较高声望的艺术家了,可是一次演出,卫斯勒敏锐的觉察到这个人民艺术家其实也有问题,获得上司的支持后,他开始监听德莱曼。但是,长期的监听,他却慢慢沉浸到了德莱曼的艺术世界中,完全被其感染了。于是,当德莱曼真正开始“铤而走险”违法的时候,卫斯勒陷入了困境,一方面是自己宣誓效忠的党国,另一方面是引起自己内心共鸣的艺术。但是一次次,他都最终选择帮助这个艺术家,一次次在危机中默默的解救了德莱曼一家……

影片虽然超过了两个小时,剧情看起来也十分平和,波澜不惊,但是却一点也不拖沓和无聊,舒缓与紧张显得十分张弛有度,人物的性格和内心的刻画十分出色,很容易就让人进入了卫斯勒等一系列人物的内心之中,随着他们孤独、无奈、喜悦与焦虑。

卫斯勒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全片的主角,他和好莱坞的电影男主角太不一样了,几乎没有什么表情变化,动作和衣着乃至外貌都太平凡太低调了。

首先,他很孤独,这一点是十分确定的。他与外人没有什么情感上的交流,独居,唯一一次表现他与妓女的私生活时,他似乎有点忘情的说:请你再呆一会儿,妓女推辞道自己还有别的人要去,下次预约的时候记得时间买长一点。这个人,几乎一门心思的把时间花在了别人的生活里,没有什么私人生活的空间与时间,还有一个镜头十分耐人寻味,在家中,他一步步的跺到桌子面前,盯着桌子看了一会,然后再转身离开,导演不会平白无故的来这么一个无聊的镜头的,这正好体现了卫斯勒的那种空虚,当没有工作时的不知所措,过去他精研技艺,所以圈内的人都知道其审讯的手段十分高明,此刻却已经没有什么可研究和耗费的了,所以,最后他才会陷入艺术的世界里,才会在那里找到灵魂与内心的归宿。

他是善还是恶?过去他害了不少人,但是,却不像其他人一样以此为乐,我想,他只是敬业,然后是麻木,天然的冷酷很好的过滤了不安。但是,当他偷走作家的诗集并沉浸进去,眼里第一次流露出欢乐,当他听作家弹奏贝多芬时泪流满面,“听悲怆交响曲会流泪的人绝不是一个坏人”,诚然,他内心开始软化,被坚冰封闭的人性慢慢开始复苏。我真的十分佩服这个演员,虽然影片里主角的表情确实没有多少变化,但是我们还是能清晰的感受到他内心的起伏变化和挣扎。他的眼神,以及极为细微的嘴角等面部表情的微调,传神的演绎了卫斯勒的人性复苏的过程。随着剧情的深入和事件的推进,他的眼神逐渐柔和和有光泽了。他开始做好事,虽然总是战战兢兢,但是,他真的改变了。

德莱曼的人生是丰富的,作为思想的先锋,艺术家总是超越常人去捕捉那些社会和人们的情感。但是,他不是完美的,虽然他并未做什么错事,但是他开始却表现的懦弱和回避,与其他艺术家坚定的艺术追求不一样,他巧妙而谨慎的在艺术与政治间保持了平衡,得过且过。有一句话曾经暴露过他的心声:我也想改变,但是不可能。自己最敬重的导演的自杀,深深的打击了他,自己的妻子受到部长的骚扰,重重的刺激了他。导演死前送给他了一本书《献给好人的乐章》,言外之意就是缩头乌龟并不是一个正直的人所为。所以他才鼓起勇气,冒着极大的风险开始写那篇披露东德自杀情况的文章。

主人公并不总是高大全的,并不总是那么完美的,他也是凡人,也会害怕,也会懦弱和退缩,但是,最终,他并不会浑浑噩噩一路走到黑,而是能够在迷途中找到方向,高尚起来,这就是电影中所刻画的人物,真实饱满,贴近生活。这也让人想起了《钢琴师》里的主人公,也是一样的,软弱善良,但这恰恰代表了一种平凡的伟大。

德莱曼的妻子也一样,事业和家庭间不断摇摆,既希望依靠部长的“照顾”,又不愿背离丈夫。既害怕安全部的折磨而出卖丈夫,又不愿辜负丈夫的深情厚意,所以,最终,只有以死谢罪。她的死是全戏的高潮,各种冲突和矛盾都在这里激化和爆发了,卫斯勒和德莱曼一家,卫斯勒和上司,上司和德莱曼一家,背叛、保护、报复、忠贞……

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再现了那一段扭曲的历史,就像《霸王别姬》里面通过徒弟出卖师傅,至交出卖朋友的那场戏表现文革的荒谬一样,这里也是通过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人性的纠葛展现出东柏林的旧貌。

影片的结局十分平淡和深远,曾经的拆信人变成了如今的送信人。当秘密档案解封的时候,自以为自己没有被监听过的德莱曼猛然发现自己曾经是监听重点,可是却被一个叫做hgwxx/7的人给秘密的保护了。找到了这个送信人hgwxx/7,他本想冲上前去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但是却止住了。许多人疑惑他为何没有当面道谢,不符合人之常情啊。但是,花了两年的时间,德莱曼写了新书《献给好人的乐章》献给hgwxx/7,既是对逝去导演的追念,更多的是对卫斯勒的无言的重谢。你曾经默默保护我,现在我也这样回报你,我们都默默的关心着对方,语言早已成为多余的东西了,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也许就是这样的意境了。千言万语,都在这部书里,我们可以想象,卫斯勒还会沉浸在这本书美好的意境里,是的,这份礼物,胜过一切。

曾经的德,也许是世界上最缺乏安全感的地方,电话有人监听,信件有人拆阅,私生活一览无余,记得卫斯勒的助手特别喜欢监听艺术家的夜生活,只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情趣在两性的欢娱上。一句话,一个举止都可能断送你的人生,空气里都弥漫着不安和恐惧。安全部想出了无数方法来对付自己的人民,尤其对待艺术家,写了厚厚一大本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与对付方法,无数人的天赋就这样夭折在了他们手里。作为统治阶级的当权者,却无约束的纵容自己的欲望,可以在车里当着司机的面毫不顾忌的强暴艺术家,可以在改朝换代之后摇身一变就再度享尽富贵。而曾经的走狗们,则成了替罪羊,没有翻身的希望了。

再苍凉黑暗的历史里,也会有真情真心存在,你可以不相信,但是你不能否定。艺术则是没有国界的,只要有人,就会有艺术,人人心中都有美,只是,你追求了么?

窃听风暴影评(二)

这是一部反映前民主德国时期发生的故事的影片。在那段时期,**无孔不入的监视着人民的一举一动。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编号为xx/7的特工,他接到的任务是监听一个名叫德雷曼的剧作家的生活。就这样,威茨格尔硬生生的介入到德雷曼和著名演员妻子的幸福生活中去。虽然德雷曼确实有背叛国家的举动,但故事的结局并不是他受到了严重的制裁,相反,威茨格尔因为在监听的过程中被他们的真情感动而暗中保护他们,但最后却落得一个非常悲惨的下场。多年以后,当德雷曼终于得知事情的真相以后,用一个剧作家特有的方式向威茨格尔表示了感谢。整个影片充斥着人性的崇高与异化、情感与理智的碰撞、责任与道义的的冲突等许多复杂的主题。很多的场景都非常值得我们玩味,这也是为什么我对这部刚刚看过的电影产生浓厚的兴趣的原因,我甚至放弃了一直以来很喜欢的《美丽人生》转而写这部影片的影评。

德国是一个对本民族的历史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国家,从它对二战的忏悔态度上就可以看出来。而电影就是这种反思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像《斯大林格勒之战》就真实的刻画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两德统一之后,许多导演也将目光对准了民主德国时期的社会状态和人民的生活。本片的导演就借《窃听风暴》这样一部影片来表现了人性的反思与良知的叩问。

从德国的民族文化来看,德意志民族十分注重民族成员个体的义务与责任。随着社会主义在您驻德国的确立,以国家和集体为重心的思想观念也被确立。为了捍卫国家的利益,一切人性化的东西都被抛到一边。在影片的开头,一个小小的公民被拷问到将近崩溃,在工作人员的眼里那也是正常的。仅仅因为一个学生的一句“有失人道”,威茨格尔便在他的姓名下面画了叉。这个镜头很有意思,它从一个侧面向观众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威茨格尔的恪守公职。当威茨格尔与一个幼童同坐电梯的时候,幼童发表了对安全局的不满,威茨格尔的第一反应就是问他的名字,但当他意识到对方只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才转移了话题。威茨格尔的这种表现应该是潜意识的,对持异己言论者的约束在他们的脑海中已成惯性思维。

在这样一种压抑的气氛中,很多艺术家的私人空间被植入了窃听的监控。德雷曼身上的强烈个性无疑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并被贴上反动的标签。威茨格尔带着所谓的国家的使命开始了对德雷曼一家的监听。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使他对自己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怀疑,威茨格尔和德雷曼在同一天知道了玛丽亚被文艺部长占有的事实。在目睹了这一切之后,威茨格尔在对文艺部长的人品产生怀疑以外,也势必会对他所服从的行动本身的正义性产生怀疑。在这之前,威茨格尔并没有介入到他们俩的生活中去,只是客观地记录他们的一举一动。当他为两人的爱情所打动的时候,人性的崇高和神圣召唤着威茨格尔摆脱了原有的政治角色的束缚,甚至大胆的走到玛丽亚的面前劝她无需服从文艺部长的意志。此外,德雷曼的诗句也叩问着威茨格尔的良知,“每一天都是蓝色的,年轻挺拔的树向上伸展着,就像爱情一样茂盛生长,我们头顶着美丽干净的天空,一朵云慢慢移动着,它是那样的洁白无瑕,而只要你从心底相信,它就会一直在你身边。”诗意化的文字背后折射出作者纯净的心灵世界。与此对比的是威茨格尔的上级领导的言论。当威茨格尔窃听到德雷曼私藏打字机后,他迫于义务与责任的的驱动来到上级的办公室,想要向他汇报时却听到领导的无知言论和一心想要立功升值的自私想法。正是德雷曼的纯洁品格与文艺部长等人肮脏的行为的差异使威茨格尔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怀疑并最终脱离了自己的本职。

与威茨格尔的身份转变相对应,德雷曼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如果说文艺部长对妻子的占有这件事对他的影响还仅仅停留在个人感情层面的话,那么好友艾斯卡的自杀促使他对自己一直尽量适应的**体制产生了质疑并最终改变了创作方向。

在这部影片中,“爱”、“感动”、“拯救”这些能够直达观众心扉的感情力量是片除了情节以外的另一个亮点。

导演没有按照常理,在表现感动或者震撼的时候付诸大段的极富感染力的感情宣泄,而是反其道行之。他是通过间接的、含蓄的形式传达出来的。当德雷曼知道玛丽亚与文艺部长发生关系之后,他并没有暴跳如雷或痛哭流涕等表现,而是陷入了沉思当中。晚上他们的对白只有两句,当他进入卧室之后,轻声问“你睡了吗?”玛丽亚说“你能抱着我吗?”德雷曼轻轻的抱住了妻子。这种寂静潜藏的情绪感染力是非常巨大的。接下来是威茨格尔在窃听室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的镜头,这不仅仅是威茨格尔此时的心情,也是观众的心情。在德雷曼劝妻子不要去与文艺部长约会的时候,两人的对话也以平静而又理智的对白表现出来。在低婉的音乐声中,他们将本应该抒发出来的情绪都压抑住。他们谈话的语气是冷静的,但是我们能明显感受这种冷静背后的无奈、痛苦与内心的挣扎,情绪上的“冷”传达给观众的却是一种叩击心灵的震撼。

情节发展到末尾部分,深爱着丈夫的玛丽亚最终还是不堪种种压力而出卖了自己的丈夫。她与威茨格尔的良知反差,这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德雷曼的“敌人”在保护着他,他深爱的人、信任的人却把他推向死亡的边缘。但她真的是那么的邪恶吗?从出卖自己,到出卖别人,你可以说她不够勇敢和坚定,但不该亵渎其灵魂原本的纯洁和坚韧。死亡,是一种最无望的告别。在那一瞬的碰撞和迷乱里,她迷失了自我,变成残酷的社会的中的一个无助的受害者。

从叙事层面来看,伴随着窃听任务的解除,故事中最有悬念的段落已经结束,但真正的思想层面的高潮部分到影片结束才逐渐凸显出来。尽管影片的故事始终围绕着窃听展开,德雷曼作为被窃听的对象却始终不知情。所以,在他从文艺部长口中得知自己以前被长时间监听的事实后,其震撼性是难以言喻的。通过德雷曼在档案馆翻看资料,观众得知威茨格尔对德雷曼批判社会时政的行为都作了善意的改造。威茨格尔所做的这些都只是出于自己的良心,不求任何回报,甚至求助的对象可能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但是作为观众,其实从内心是希望德雷曼能够发现这一点的。我们在看这一部分的时候也再次为威茨格尔人性中的闪光点所感动折服。

在德雷曼知道真相后,他没有直接表达他的感谢,而是采用一种间接而又深刻的方式,也是一个剧作家特有的方式。影片这种寓热于冷的表现手法表现出的是一种静穆的、崇高的感情共鸣。威茨格尔的善举只有德雷曼知道,而德雷曼的感谢也只有威茨格尔能体会得到。而观众则对这段拯救与感恩,并见证德国的历史的故事有全局的了解,在这里,观众、威茨格尔、德雷曼的心灵是相通的。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影片,希望更多的人能来共同欣赏。

窃听风暴影评(三)

“我发现,秘密警察是一群把内心情感上了锁的人。他们变成只讲究原则的人,感情元素整个被排除、被封存起来。而这其实就是列宁所表现的:他害怕他的感情会坏了他对原则的追求。”

——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故事是从一个西德的秘密警察史塔西(stasi)军官开始的,片头是个精彩的小故事,窃听者魏斯勒,代号:xx/7是隶属国安部门的工作人员,他用精神逼供录音进行授课。录音中,被审者从开始的否认到反复审讯最终的人格精神崩溃并认罪为止的全过程历历在目。其间,有学员对审讯的合法性提出疑问。他严词解释的同时在名册上勾去了学生的姓名。短短几分钟的镜头,魏斯勒xx/7在精干的业务能力和冷静清晰的性格特点已经表露无遗。

被窃听者是一个国家级文艺工作者——德雷曼,他是位著名的东德作家和众多国家领袖关系甚好,妻子西兰德是位舞台剧演员。德雷曼态度温和、奉公守法,和许多人一样,对于不合理的社会有着出奇的忍耐力与适应能力。他从不大声反抗,对于政府加之他人的迫害,宁愿选择沉默,有时甚至还会为自己的明哲保身沾沾自喜。他本身不是激进者,但却是对人性的保护者,因而妨碍了政治。在言论丧失自由的情况中,文人蕴藏的自由力量被政府视为异端。作家周边的朋友都在形势中或激进或压抑。作家的妻子是国家级演员,为了保护丈夫被文化部长所掌控,而这一信息被窃听者巧妙的传达给了作家。窃听者被要求掌握作家犯罪的相关证据,但在不断进行的窃听活动中,窃听者了解并接受了被窃听者的思想。作家与妻子之间的爱情与争执、秘密与谎言,卷起了层层波澜。而窃听者通过与作家妻子间的谈话,使得作家夫妻重归于好,并且在之后的一次窃听中隐瞒保护作家犯罪的事实。在政治高压下,作家逐渐不堪忍受政局的压迫,将新闻秘密投递到西德,引起巨大的反响。事件发生后,安全局用尽手段,严密搜查和层层打压,作家妻子终于忍受不住巨大的压力,出卖了关键的证据信息。关键证物被发现的一刻,作家将怀疑指向了妻子,妻子也因为心中愧疚而自杀,窃听者则巧妙的帮助作家避开了劫难。最终作家得以生存而得到了最终的言论自由,而窃听者则因为不能获取信任被放逐到信房拆信,以此终老。影片结尾相,作家通过尘封的档案,找到了窃听者。咫尺之摇却不便相认,他写了一部小说来感谢自己的救命恩人。而窃听者,从最初站在讲台上的阴狠挺拔,到最终街头上的佝偻萎靡,让我们见证了一个时代对一个人的变迁。剧尾,作家写了本书《献给好人的奏鸣曲》,当魏斯勒准备买下回答年轻的售货员时说:这本书我不送人,是送给自己的。

《窃听风暴》是2006年德国最成功的电影,在罗拉奖评选中获得十一项提名,并获得最佳影片,最佳编剧等七个重要奖项。剧本继承了德国戏剧结构严谨、节奏从容的传统,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影片主题有条不紊地层层推进,逐渐显露出政治悬念片和人性剧情片的气质。影片真实营造出八十年代东德城市空荡、灰暗的视觉基调,画面风格是德国式的简洁,和谐,克制。摄影,配乐,剪辑等技术环节体现着一种毫无炫技感的高水准,看片时你几乎感觉不到技巧的存在,只感受到这些技巧所达到的效果。

影片中的窃听者和被窃听者,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但并不缺乏心灵的沟通和联系,影片用非常克制的手法,不温不火的描绘了三个人隐秘而又脆弱的心灵世界,整个过程中矛盾不断悬念迭起,但都被外部冷峻严肃的气氛控制的恰到好处,一切都深深地隐藏着,通篇几乎没有激烈的情绪表达。作家在发现妻子的秘密和妻子争论的时候,说话也同样平静和克制。只有女演员自杀的一刹那,才看到窃听者有慌乱急切的表达,也正是那一刻,窃听者脆弱隐秘的心理才完整的暴露出来。

柏林的围墙在一九六一年树立起来,到一九八九年倒塌的二十八年光阴里,秘密警察最大宗的业务就是防范人民逃亡。其中有七万五千人因为企图逃亡而被监禁,八百零九人因为逃亡而丧生。大约七千五百名边境警察“监守自逃”,三分之一成功逃走,不成功的三分之二被关进监牢。东德总共雇用了九万名正式秘密警察和十七万五千名秘密线民去管控一千七百万人民——相比之下,希特勒只用了三万名秘密警察监控整个德国。十七万五千名线民,包括妻子监视丈夫,学生监视教授,儿女监视父母,情人相互监视。饰演魏斯乐入木三分的名演员穆荷自己,在两德统一后去察看自己的“忠诚资料”,发现有长达六年的时间,每天向秘密警察报告他的言行举止的,正是他自己的妻子。

柏林墙倒下前的东德民众都是这样。为了生存,还有是为了信念,他们自觉和不自觉,自愿或者被迫过着监视别人,同时又被别人监视的生活。1961年柏林墙竖起,为的是防止东德民众的叛逃,而结果在1989年到下之前,有七万多人因为试图逃跑而被收押。东德一千七百万人口当中,有九万多名的秘密警察和十七万多的线人。就好像电影里面,当柏林墙到下之后,剧作家无意之间发现,自己原来也是被窃听的对象,于是他去翻查自己的档案,高高的一堆,他惊讶的发现,原来当年正是自己的女朋友举报了他的反抗行动。对于东德人来说,这是他们所要面对的真相,但是问题是,知道了这些真相之后,亲人朋友之间又如何的相处和相对?这才是更加需要勇气的事情。公开档案,当年引发争议,因为翻开档案,看到举报自己的人原来是自己的亲人的时候,那种痛苦,难以想象。同样,曾经举报或者出卖过别人的人,当自己的作为被公开,那种负罪感同样需要勇气承担。比起身死者,过往者记忆的折磨也许要更加痛苦。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本来很平静的生活,因为个人理想和国家观念的冲突,被折磨的支离破碎。专制统治是社会最黑暗最极端的部分,这样的社会体制必然激起普遍的精神上的质疑和反抗。精神上为了自由的抗争,比行为上的斗争更为广泛和深刻。而从人和社会关系的意义层面上来看,作品反映得人物的个体属性和其社会属性间的冲突,在不同的角色中地位下又有所不同。在窃听者身上,体现的是信奉的国家利益工作原则和人性情感之间的冲突,作为一个秘密警察,他同样采用严酷的手段审讯,但是他是出于为了国家的信念,而非个人私欲。当他对命令的正确性产生怀疑的时候,牺牲了自己的前途来维护心中正义的的信仰。作家只是非常希望写作,最初为了妻子和自己的安全,他选择了沉默,而当他敬仰的艺术家以自杀抗争同时他的妻子因为他而遭受屈辱的时候,作家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并开始实际行动的抗争。作家身上,是知识分子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国家意识形态控制,专制统治和艺术自由理念之间的矛盾。在女演员的心里,只有对艺术理想的追求,她不想参与政治也不参与丈夫的活动,只想完成好自己最后的演出,结果这样的想法被残酷冰冷的现实击得粉碎,最终她自己也在矛盾和愧疚中走山了绝路,这是理想和现实的碰撞。和大多在政治变革中死去的人一样,死去的大多都是无辜者,本想要明哲保身,最终却还是难以身免。

实际上,对于这样一部伟大的电影带给人心灵的震撼,是任何简单的评论所难以言述的。()我想所有看懂了电影的人,都会默默地为之感动。也许我们难没有流泪,但那也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比流泪更沉痛。

所以东德人并不那么愿意去翻开自己的资料。在秘密警察的档案里,是的,有太多的“真相”,但是知道“真相”,究竟会带来幸福还是更深的痛苦?大多的电影对东德阴暗的历史轻轻带过,是不是因为,人们并没有那么大的力量能承受痛苦?或者说,人们也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去承受罪责?

社会走到今天,相信这样的窃听行为依然广泛的存在,甚至提升到了更高的技术层面。国家行为无法深谈,只是生活里到处充斥的摄像头和监视器已经让人触目惊心,家庭隐私偷窥名人偷拍新闻更是层出不穷。这个社会里有人缺乏关注,还有人得到了多余的关注。不知道这样的设施给人带来的是更多的安全感还是不安感。就象影片里国家的监听本来是为了更稳定的社会思想,结果却激起了全面的反抗。也许从另一种层面来看,这些监控设备和特工的窃听有些殊途同归,但我想能确定的一点是,随着竞争的加强和全球化的进程,这个社会给个体人性带来的冲击已经越来越大,社会思想正在一点一店的蚕食和侵吞个人思想,社会给人的空间越来越狭窄,有着独立信仰和自由精神的个体生存局面将愈加困难。国家禁锢自由的时候,我们可以走向另一个国家,而当不是国家禁锢而是社会文化禁锢的时候,我们又将何处去?再次庆幸我们处于一个宽容的时代,想到那些深爱着自己祖国却被迫流走他乡的游子们,希望你们也能迎来归来的一天。

文章最后要说明一个电影中没有的情节:电影用了很多当初东德的机关大楼实地拍摄,但是监狱博物馆的馆长却拒绝了导演拍摄的请求。原因?馆长说,因为剧本不符合史实:整个东德历史,像魏斯乐那样“良心发现”的秘密警察,对不起,一个都没有。

2、窃听风云2影评

窃听风云2影评(一)

坦白说,两年前的《窃听风云》我是不怎么喜欢的。那部电影尽管叙事沉稳,演员发挥良好,但这应该算是电影的基本要求而非亮点(或者说大家对华语电影的要求已经降低到这个层面了?),整个故事波澜不惊,一群警察窃听嫌疑人、发现股票内幕、贪心、接着被贪心害,这样的故事更像是《法制晚报》一类的社会版上的内容。这个故事警醒而富于教育意义,但我对麦庄的要求应该是要放到《无间道》那个层面的,于是像《窃听风云》这样平铺直叙的电影,我只能给一个及格分数。

好在电影票房不错,有了第二集的续集,所以我很期待另起炉灶的续集,因为这次古天乐、吴彦祖和刘青云三位主演不再都是警察,他们有着各自的身份,针锋相对,势均力敌,这样的格局看起来,会比第一集好玩许多。

看完了《窃听风云2》,我确然感觉到,它的确是在各方面都超越了第一集,尤其是在叙事上。

第一集是没有什么包袱的,故事的转折点是他们发现股票的内幕交易,故事纠结的核心点在于“警察应该不应该贪赃枉法”上;而第二集则要高明许多,变成了三层的推进:第一层,一场车祸引发出“谁在窃听刘青云”的疑问;接着逐渐解开第一层,转而进入第二层:“吴彦祖为什么要窃听刘青云?”,接着在揭开第二层的过程里凸显出第三层:“吴彦祖为什么要对付地主会?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观众会在这三层悬疑的逐渐揭露里获得观影的快感,而且情绪一直被提起来,加上麦庄对于每一层故事设计的精致,让我在电影院里有一种迫不及待想知晓真相的欲望。

这是一个有那么一点荡气回肠意味的故事。吴彦祖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物,刘青云只是一个跟其他地主会的人一样的棋子(从每个人手机一样那场戏上可以体现出这个角色的“可有可无”性,换成任何一个地主会的人都行),而古天乐则是推动整个故事向前发展的行动派。我在看《窃听风云2》之前,无论如何没有想到这会是一个复仇的故事,而且是那么伟大的复仇。吴彦祖这次的角色十分让人喜欢,他身负杀父之仇,孤身一人对抗势力庞大的地主会,从一开始就没想过活着离开。而他一切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自己能有钱,而是要把地主会的钱吐给慈善基金,再让那些被749套牢的股民能够有松一口气的机会。他精心设计了整个局,最终用自己的杀生取义完成了这个局的最后一步:指控地主会的龙头老大同叔。孤身复仇+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杀生取义,这四种帅到掉渣的元素都放在了吴彦祖饰演的司马念祖身上,使他毫无疑问的成为《窃听风云2》里光芒最为闪耀的角色。

而古天乐饰演的何智强督察,虽然戏份不多,但古天乐亦交出了一份不错的功课。白发唏嘘,胡子拉渣,何智强是一个正义到能把自己老婆亲手送进监狱的人,他的刚正不阿,令司马念祖选中他作为事件的推进人物。何智强背对妻子的颤抖、拯救司马念祖时的义无反顾、拆开信封发现时自己家中钥匙时候的惊慌以及最后抱着妻子时的感动,古天乐在有限的戏份里,有棱有角的刻画出了一个反恐队督察的角色。很久没有见到古天乐演绎这样的警察,回想了下十多年前的《刑事侦缉档案》,竟然让我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当年的愣头青,如今也已经蜕变成这样一个成熟老道的中年男人。

我喜欢《窃听风云2》的故事,除了叙事的高明之外,对白的精准也很值得推崇。例如对司马念祖的刻画,对白的狠劲、痞劲简单明了,公路边与何智强的对决、最后与同叔的对决都很能体现出司马念祖的性格;而地主会里几个角色亦能通过对白凸显出两种不同的性格比较,在鲜明的人物特点下,让这部群戏不至于乱成一锅粥。而我最最喜欢《窃听风云2》的一点,还是在于故事的主题。司马念祖的复仇,并非单单为了自己的父亲,他更是为那些因为被遥控股市的庄家们所害得血本无归的人们讨一个公道。公道,这个词对于华语电影来说显得很难得,因为我们有太多的复仇故事了,太多纠结于个人成败得失的电影了,而这一次,《窃听风云2》的立意要高许多,更大气,更能让我们对司马念祖这样伟大的、以身殉道复仇者心悦诚服。

最喜欢的电影最后一幕,在投影仪的光芒下,司马念祖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吃着爆米花,温馨的看着电影。这一幕即是送给电影里的司马念祖,也是送给台下坐着、和他们一样的观众们。看完整部电影,心情仍然因电影而起伏不定的观众们,面对这个镜头,自然会感慨:谁令他们家破人亡?为什么他们不能选择这样的生活?……此情此景,怎能不让观众恻隐唏嘘。

窃听风云2影评(二)

窃听风云1是没有什么包袱的,故事的转折点是他们发现股票的内幕交易,故事纠结的核心点在于“警察应该不应该贪赃枉法”上;而第二集则要高明许多,变成了三层的推进:第一层,一场车祸引发出“谁在窃听刘青云”的疑问;接着逐渐解开第一层,转而进入第二层:“吴彦祖为什么要窃听刘青云?”,接着在揭开第二层的过程里凸显出第三层:“吴彦祖为什么要对付地主会?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观众会在这三层悬疑的逐渐揭露里获得观影的快感,而且情绪一直被提起来,加上麦庄对于每一层故事设计的精致,让我在电影院里有一种迫不及待想知晓真相的欲望。

这是一个有那么一点荡气回肠意味的故事。吴彦祖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物,刘青云只是一个跟其他地主会的人一样的棋子(从每个人手机一样那场戏上可以体现出这个角色的“可有可无”性,换成任何一个地主会的人都行),而古天乐则是推动整个故事向前发展的行动派。我在看《窃听风云2》之前,无论如何没有想到这会是一个复仇的故事,而且是那么伟大的复仇。吴彦祖这次的角色十分让人喜欢,他身负杀父之仇,孤身一人对抗势力庞大的地主会,从一开始就没想过活着离开。而他一切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自己能有钱,而是要把地主会的钱吐给慈善基金,再让那些被749套牢的股民能够有松一口气的机会。他精心设计了整个局,最终用自己的杀生取义完成了这个局的最后一步:指控地主会的龙头老大同叔。孤身复仇+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杀生取义,这四种帅到掉渣的元素都放在了吴彦祖饰演的司马念祖身上,使他毫无疑问的成为《窃听风云2》里光芒最为闪耀的角色。

而古天乐饰演的何智强督察,虽然戏份不多,但古天乐亦交出了一份不错的功课。白发唏嘘,胡子拉渣,何智强是一个正义到能把自己老婆亲手送进监狱的人,他的刚正不阿,令司马念祖选中他作为事件的推进人物。何智强背对妻子的颤抖、拯救司马念祖时的义无反顾、拆开信封发现时自己家中钥匙时候的惊慌以及最后抱着妻子时的感动,古天乐在有限的戏份里,有棱有角的刻画出了一个反恐队督察的角色。很久没有见到古天乐演绎这样的警察,回想了下十多年前的《刑事侦缉档案》,竟然让我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当年的愣头青,如今也已经蜕变成这样一个成熟老道的中年男人。

我喜欢《窃听风云2》的故事,除了叙事的高明之外,对白的精准也很值得推崇。例如对司马念祖的刻画,对白的狠劲、痞劲简单明了,公路边与何智强的对决、最后与同叔的对决都很能体现出司马念祖的性格;而地主会里几个角色亦能通过对白凸显出两种不同的性格比较,在鲜明的人物特点下,让这部群戏不至于乱成一锅粥。而我最最喜欢《窃听风云2》的一点,还是在于故事的主题。司马念祖的复仇,并非单单为了自己的父亲,他更是为那些因为被遥控股市的庄家们所害得血本无归的人们讨一个公道。公道,这个词对于华语电影来说显得很难得,因为我们有太多的复仇故事了,太多纠结于个人成败得失的电影了,而这一次,《窃听风云2》的立意要高许多,更大气,更能让我们对司马念祖这样伟大的、以身殉道复仇者心悦诚服。

最喜欢的电影最后一幕,在投影仪的光芒下,司马念祖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吃着爆米花,温馨的看着电影。这一幕即是送给电影里的司马念祖,也是送给台下坐着、和他们一样的观众们。

窃听风云2影评(三)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一开始只想忙里偷闲玩一小会儿电脑游戏解解闷,结果最后却不小心荒废了一整天。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一开始只想在看电视时吃一小块蛋糕解解馋,结果最后却几乎把整个冰箱掏空。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一开始只想在闹钟响后多躺十分钟解解困,结果最后却睡到了正午时分。

牛顿第一定律在人类身上似乎依旧适用,只是这种惯性有时会带来绝对意想不到的悲惨后果。激战正酣的你终于发现电脑旁还有无休止的正事尚未开工;掏空冰箱的你终于发现体重似升空火箭势如破竹直线上升;睡到正午的你终于发现老板来了数个追命call而本月奖金已然永别。沉醉于自我的你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痛苦的硬着陆。

《窃听风云》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骑虎难下的尴尬故事。()当三位窃听小组成员在股市起落中越陷越深之时,他们应该明白自己已经不能再“没事没事”了。不知是否为了迎合审批,影片宣传时强调了这个故事的道德成分,说影片阐述了“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一古老而朴素的道理;而影片中,证券营业厅里有位股民阿姨时时不忘烧香拜佛求菩萨,似乎也是在有意暗示善恶终有报的因果循环。谈论影片的教育意义似乎是一件土俗而莫名的事,不过即使脱开所谓道德或宗教的严典苛律,《窃听风云》仍然讲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面对未来,永远不要太看高自己。

有一条很有意思的墨菲定理——凡是有可能出错的事情,最终一定都会出错。排队时,你选了一条看似最短的队伍,结果却眼睁睁看见旁边那一路貌似进度更快。外出时,天天带伞的你偶尔一次偷懒没带,老天爷便及时馈赠你一场倾盆大雨。炒股时也一样,根据内线情报理应稳赢不赔的股票,最终却引来了一场场害人害己的杀身之祸。造物弄人也好,悲情幽默也罢,对于自己说不好又做不好的冒险行为,为了防止小概率事件引发无限悲剧,可以选择的只有两条路:要么继续发挥阿q精神勇闯天涯;要么适时收敛熊心豹胆谨慎行事。认为未来永远风平浪静是自负而非自信;认为所有闪失终将瞒天过海是弱智而非明智。

有人相信人是理性的,总会为自己做出最佳的选择;不过在现实中人更可能是有限理性的。人有时冲动、任性、用情绪而非理智思考,人短视、浅见、更愿追求一时之快,人喜欢钻空子、走后门、耍小聪明,因此人在面对并不确定的未来时,一念之差往往酿成万古之恨。这就是为什么在越是高级的社会体制之中,人们会设定越是复杂繁琐的规章制度,来限制彼此的行为,来保证那些偶尔一不小心看高自己的迷途羔羊不会跌入万丈之渊。

可惜的是,在某些时候,在某些地方,某种致命的自负却偷偷摸摸地渗入了群体的骨髓,出现了一整群一整群自命不凡的得势者。在集体看高的年代,群魔乱舞逐渐成为另类时尚,于是大家就一起沉浸在毒瘾般的快感之中,然后一同嚎叫着迎接末日狂欢的来临。

3、窃听风云影评

窃听风云影评(一)

又是一次断手。《门徒》里那个急于立功的警官在伸手开锁时,被慌乱中的毒贩疯狂打断右手。《新宿事件》中的阿杰被台南帮老大恶狠狠地斩断右手,作为复仇,阿杰的大哥铁头又砍断台南帮老大的右手。这次看《窃听风云》,再次见到断手,炒股大赢的阿俊在驾车带领全家离开香港的途中遭遇人为车祸,双手齐齐肢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抽搐。这一系列的断手事件都将生活的残酷显露无遗,大家都是为了讨生活,警官为了立功升职,毒贩为了逃避追捕和治罪,阿杰和同伴为了在新宿能够立足,阿俊则是为了给老婆小孩留一笔钱。求生是人之本能,何以遭此下场?乃是由于人类社会竞争之激烈之残酷,残酷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如果换一种思维的话,这些断手又都是可以避免的。如果那个警官不那么急着把手伸进门内,阿杰和同伴从游戏机中赢得硬币的举动适可而止,阿俊不把二十万的全部家当都投到股市,这些断手事件就不可能发生了。原来这一切都是源于人性中的一个字——“贪”。贪婪隐藏在每一个人的骨子里,一旦刺激贪欲的社会环境产生时,它就会发作。《门徒》将人物置身吸毒/贩毒的地狱世界,《新宿事件》把华人放入外来人口最为复杂生存矛盾异常激烈的日本新宿,《窃听风云》则选择了狂热的股市金融。

尔冬升的片子总是充满了这种“断手式”的残酷,屡次断手的场面极具视觉冲击力,这正是裹挟着生存本能与贪欲意念的人与外在环境和命运拼死对抗的一种极致表现。所以尔的片子常常呈现出狭窄逼仄的空间影像——小巷、楼梯、板房等等,并辅之以黑红两种主色调,喻示了生存境地的险恶。《门徒》中的吸毒女面色苍白,骨瘦嶙峋,房间的墙壁涂满了暗红而斑斓的颜色,吸毒的欲望和戒毒的意志透过阵阵喘息声强烈地传达出来,最后因吸毒过度惨死家中,被老鼠蚕食尸体。《新宿事件》中黑吃黑的场景也异常惊心动魄,三合会的党羽和以铁头为首的华人社团在黑暗的楼梯间大战,走向堕落的阿杰此刻将最脆弱的原始一面暴露出来,最后流肠而死;《窃听风云》最为悲壮的一刻莫过于阿俊载着金融大佬一齐沉入江底。

命运之残酷与抗争之激烈由此构成了尔冬升影片的最大张力,这一点乃是尔的一贯风格,在《新不了情》和《旺角黑夜》等早期片中即可窥见一斑,那个和骨癌抗争了多年的女孩最终依然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想做好人的来福在贫穷的逼迫下不得不走上一条充当杀手的不归路,虽一度曾放弃但终因流氓和警察的追击而愤然开枪,最终还是暴尸旺角阴暗的街头。

如此惨烈的景象带来的感觉非常沉重,但悲凉中依然有温暖涌现。如果抛开贩毒的一切,《门徒》中的毒枭是个生活中有情有义的好先生、好大哥,当他自杀的时候还在为老婆求情,希望让她好好过日子。《新宿事件》中的铁头在出现内讧、甚至朋友出卖自己的时候都不曾放弃兄弟情谊,奋力救护阿杰,片中的日本警官眼睁睁看着救命恩人铁头在水中消逝,心如刀绞。《窃听风云》中的警官出于兄弟情谊不惜逾越法律防线,遭受重挫后东山再起终于获得罪证,为兄弟报仇雪恨。《旺角黑夜》和《新不了情》中的女主人公亦是一抹温暖的亮色,支撑着困厄中的男主人公。

一边是命运的残酷,一边是人间的温情与种种义气,这样的风格在尔冬升的《忘不了》中同样有着非常典型的表现。阿晴的新婚丈夫阿文突遇车祸而死,尔冬升总是把如此无常的命运当作推动整部影片叙述的起点。小巴是阿晴和阿文第一次相遇的时候,也是阿文点亮烛光与阿晴亲历爱情的所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空间成为阿晴在失去阿文后的重要寄托。如果说是为了生存,阿晴大可不必在阿文去世以后当一个受尽欺负的小巴司机,她忘不了和阿文在一起的时光,她开着小巴,影片不断浮现过去两人在一起的情景,这是最好的证明。

生活总是艰辛的,阿晴还要抚养阿文与前妻阿珊的孩子,她交不起学费和房租,甚至因为抢客遭到砸车,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她。影片正是通过女主人公与重重困境之间的抗争以及对自我选择的一种坚持来呈现她与阿文之间的情之深,这也是尔冬升惯有的手法。

但坚强却是有限度的。当帮助阿晴在车行站稳脚跟的大辉向她说出阿文临终前并没有留下希望她坚强活下去的遗言时,她放声大哭(此处张柏芝对人物的诠释最为淋漓尽致),人物因饱受生活艰辛摧残的脆弱崭露无遗。原来,这一路走来,全是凭借忘不了阿文的一幕幕回忆以及其实并不存在的遗言,这些过去的、虚幻的东西构成了阿晴人生的支柱。

是大辉狠心轰毁了这一切,他用力摔掉阿晴捡来的烂菜,大声地告诉她一切真相,他不想她这样辛苦。男性很容易因为不忍心看到女性讨生活时的种种艰辛而逐渐因怜生爱,这一点应该可以用来解释大辉渐渐靠近阿晴,并与之牵手的原因。但是,当阿晴开始尝试进入大辉的生活时,大辉犹豫了。这又是一次来自命运的考验,尔冬升不厌其烦地使用这一招。原来大辉也经历过一次婚姻,因为大辉曾经的诸如赌博、不存钱、不顾家的种种恶习,前妻带着孩子离开他出国了,大辉为了能使前妻回心转意,守候在小巴这一行,学会做家务学会存钱,等待她们回来。阿晴失去了丈夫,走到眼前的是一个经历过失败婚姻并且对过去尚存留恋与幻想的男人。两人未来的关系往何处去,这次轮到大辉作出选择了。他选择了坦白,对阿晴说出了一切,听完大辉的诉说,阿晴的一句“你是个好男人”表示了对这种坦白的欣赏,两人重新开始一段感情生活,不复沉溺于往日的回忆中。两个人让彼此走出过去的牢笼,面对新的生活,风雨过后终见彩虹。

这部片子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尔冬升对亲情的重视。阿晴选择独立抚育阿文的小孩之后,她的父母虽然口头上不乐意(尤其是其父),但却又暗中回到她的住所默默帮助她做一些家务,可怜天下父母心,尔冬升的大哥秦沛承担了父亲一角,不能不说是某种暗合。而日本小演员原岛大地所饰演的宝宝一角,更是从一个为亲生母亲所弃的孩子需要父母养鱼疼爱的情感角度推动着阿晴选择担当式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催化了阿晴与大辉之间的感情。命运是无常的,但因为人有情,生命变得有价值,生活充满意义。所以,千万不要被尔冬升式的血腥、残酷吓倒。种种这些命运的无常只是推动人心走向至情至善的动力而已,从过去的《新不了情》、《忘不了》、《旺角黑夜》到现在的《新宿事件》和《窃听风云》都沿袭了这一脉络。

窃听风云影评(二)

刚刚看完《窃听风云》,感觉应该是自《无间道》之后最经典的警匪片了。看看导演班底就知道原因,麦浚龙和庄文强再加上尔冬升,三驾马车是自《无间道》之后再次聚首。《窃听风云》与其说是一部警匪片,不如说是一部心灵大片,这也应该是香港警匪片的一个比较大的突破。

看着《窃听》,我立刻想起了以前看过的《肖申克的救赎》以及《燃情岁月》。前者讲的是信念,后者讲的是内心的自由。而《窃听》讲的却是人心里的阴暗面--贪念。首先来说说人物。古天乐的孩子得了重病,自己也得了肝癌,需要钱救治,充分证明人活着,钱没了是人生最最痛苦的事;吴彦祖找了贵妇人当老婆,人家老爸一掷千金,使唤吴彦祖就和使唤狗一样,而自己却只能拿可怜的薪水,哪个男人能忍受这般的落差。刘青云在感情上摇摆不定,一边是爱人,一边是兄弟,那边都不想舍弃,这种性格也为后来的阴谋埋下了伏笔。(再次赞一下编剧用刘青云的感情为人物的性格做铺垫)。

好戏开始。作为中国的股民,当你听到一个可靠的内幕消息的时候,你会怎么样?答案是,早点进去,早点出来。对,作为一个身患癌症需要钱救命的人,作为一个被一个有千万家产的老婆压制的人,古和吴做了一个理性人应该做的事情,他们窃听到了内幕消息,倾家荡产买了股票。但是涌上心头的贪念让他们忘了自己是警察,是在执行任务。此时刘青云出场,他发现了古和吴的小动作,准备揭发,但是吴的一句生死之交,又让刘青云在兄弟和公正面前再次动摇,最终他选择了隐瞒。可以那只股票离奇的停了盘,所有的钱套在里面无法取出,看来内幕消息有点靠不住。此时当初的一点小贪念立刻被放大,既然别人说的内幕靠不住,那就让自己变成内幕。他们开始绑架,甚至动了杀人的念头。刘在最后终于感到古和吴这下玩大了。于是向廉政公署告密,在法律和道德面前,他又摇摆不定。一边利用古和吴帮助廉政公署找证据,一边又帮着古和吴销毁证据。但最终他们还是败露,被人暗杀。刘青云幸免遇难真是本片最大的败笔。

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刘拿了古和吴的1500万赎了自己的命,真是空手套白狼。炒股的钱他可一分钱没出啊。第二、古和吴一步步的走向深渊真是由于他的纵容。第三、行动败露,都是自己被人认出,才让古的家人还有吴丧命。第四、全篇看起来在在说古和吴的贪心,但刘青云在爱人与兄弟、公正与兄弟、以及法律与道德上的举棋不定,不也是一种想兼得的心态吗?这才是最大的贪心,对于这样一个人,不死不足以平民愤……

纵观全篇,情结丝丝入扣,特别是对刘青云性格的铺垫以及延伸,做的非常的到位。这会给人一个真实的感觉,不像是以前的警匪片,总觉得是在看一部奇迹。

当贪心遇到纵容,贪心就会无限的放大,这也许就是导演想让我们知道的。

窃听风云影评(三)

在说《窃听风云》之前,不得不提到三部港匪片:《无间道》、《门徒》、《大搜查》。七年前庄文强和麦兆辉合作拍摄的《无间道》曾轰动一时,红透半边天。随后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又相继推出了两部续集,受到影迷的一直好评,成为经典之作,也刷新了港匪片的新历史。去年年底两人合作的最新作品《大搜查》却有失水准,完全靠明星脸撑场,虽然我们不愿意但也必须承认,郑秀文已经过时了,任何化学反应都没有能正确的产生,我们反而开始担心港匪片将何去何从。二oo七年由尔冬升导演的《门徒》,从新颖的拍摄角度到众多明星脸的出色表演,都在平淡中带给我们不少的惊喜。内地演员张静初也因此占据了自己在香港影视中的一席之位。看惯了以前港匪片太多的打打杀杀,其实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灵魂,我们渐渐的发现,对于角色内心矛盾的展现比枪弹的视觉震撼要来得更猛烈。

二oo九年七月二十四号,由内地友情投资,庄文强、麦兆辉和尔冬升联手拍摄,首次一起合作倾力打造的新式港匪片《窃听风云》正式上映。主演刘青云、古天乐、吴彦祖这强大的三角阵容,再加上诸如方中信、王敏德、李子雄等黄金美男配角,这部戏的男人可以凑成一个明星足球队了,足以让观战的女影迷疯狂尖叫到不能自已。《窃听风云》看的就是他们华丽阵容的表演,多数人对主角的期待已经远远的超过了电影本身。相对于电影本身简单的情节,我们还有太多的不肯定。

影片描述了由窃听引出了一团混乱的心战风云,其视角倒没有完全重点关注窃听部分,而是侧重于一次意外窃听后所发生的一连串因果事件。所以开篇三大主角上演的一幕窃听安装行动可算得上是整部影片看得最过瘾的一个部分,虽有小小的波折,但也以圆满完成任务收场,展现了刑事情报科专业的技术水平。随后影片却放慢进度,娓娓道来了三个情报科组员生活的另一面。这看似莫名的一段,却交代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性格决定命运。三位男主角的命运其实是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的。刘青云懦弱,古天乐叛逆,吴彦祖自卑。正是这样三个残缺性格的怪胎碰撞到一起产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人性、诱惑、兄弟情,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主人公对自己人生的选择。而每一个抉择,他们都需要承受不同的压力,这种压力好像我们曾经有过或许是以后会有。()看似容易的抉择,却让他们一步一步走向了死亡的陷阱。

另外一个表现出色的人物是王敏德扮演的黑帮老大,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部分。一个是王敏德在车上和两个股东的谈话,随即一个股东被t出了车外。实际上黑帮老大即使外表伪装得很好,内心也永远是冷血无情的。另一个片段便是王敏德在演讲时候穿插了三个主角如何被一一杀害的情节,他的演讲词仿佛就是真理一样,而我们必须接受和他一起见证他所谓的理论。黑帮的残酷让人无力抗拒,但这更像是肆无忌惮地在教训所有与黑帮作对的势力。

人各有命,事事终有因果循环。故事的结尾虽然留给我们很多的遗憾,但却是给黑帮势力的警示,也是给每个人心中道德的警示。影片中的主角都各自突破了以往的表演,在欣赏精彩的表演之余,影片本身也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本来以为可以看到更多的窃听技术,没想到中途导演转到了另外的频道,不过这样的剧情安排也基本接受了。如果说精雕细琢的话,希望导演还可以更深入地描写三位主角的心态变化,太过戏剧化的剧情让我们看得热闹,却不够精彩过瘾。《窃听风云》目前还无法突破《无间道》,但在现有的港产警匪片中,可以称得上是满意之作。据说《窃听风云》的出品很是曲折,幸好有尔冬升的加入,才使得我们现在可以在荧屏上来欣赏这部作品。而这部融合了三个电影才人心血的作品,又会产生如何的化学效应呢?时代注定了此片将成为港产警匪片的新一力作,因为影迷爱看。

4、风暴影评

风暴影评(一)

3d警匪片《风暴》玩儿大了。影片重头戏是警与匪在香港中环的遭遇战,当真是应了宣传语,把香港变成战场,中环几乎被炸毁。在香港电影中这还是第一次,特别是爆炸的效果,在实景拍摄与电脑特效的结合下,整场戏带来了极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堪称刷新了香港警匪片大场面的上限。

每到年底的贺岁档都是大片云集,没有些斤两真不敢往这个档期奔。《风暴》最初拍摄时秘而不宣,到了今年下半年开始了大规模的密集宣传。影片由江志强和刘德华担任联合制片人,江志强负责投资,刘德华负责把控制作。导演是袁锦麟,这位导演名气不大,但是从影片中展现的才气不小。《风暴》故事精彩,场面壮观,是一部文武戏相得益彰的作品。

《风暴》首先吸引人的就是阵容,任何商业片基本都是先依靠阵容来吸引目光。影片的主演刘德华、林家栋、姚晨、胡军、吕良伟等,基本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演员。最红的当然是刘德华,但刘德华的软肋在于他演了太多的警察。从《阿飞正传》到《无间道》、以及《盲探》等等,好的坏的警察他都演过,怎么演出新意?

所以《风暴》中的刘德华是一个亦正亦邪的警察,导演袁锦麟很强调作为个体的人是半好半坏的,每个人可能都有恶的一面,只是没有被激发出来,反之亦然。所以《风暴》中的角色很多都有半好半坏的性质,除了刘德华,还有林家栋、姜皓文的角色,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刘德华在片中想要除暴安良,但是他的过于偏执让他走火入魔。对于主人公缺陷的设置比较高明,因为现在的观众都不喜欢看高大全的人物,主角需要有缺陷才显得真实。

影片的片名叫做《风暴》,一方面是因为片中的天气正要迎来一场台风,另一方面就是预示着悍匪们将要进行一场惊人的抢劫活动,如果风暴来袭。电影选择3d制作是很明智的,因为导演在片中设计的枪战场面很适合3d的立体效果,为了达到火爆的场面,整部戏耗去了上万发子弹,在吴宇森电影之后,已经很少有港产片这么肆无忌惮地拍摄枪战了,袁锦麟导演的锐气和才华充分显示了出来。

说起来,影片的投资人江志强近两年一直在挖掘新人导演,目的除了拍出更好的商业电影盈利,另外也是为了给香港电影带来希望。去年江志强就大胆起用了《寒战》的导演陆剑青和梁乐民,今年《风暴》又起用了袁锦麟,两部电影都是警匪片类型,看来今后江志强老板还有更大的动作。

《风暴》的精彩与紧凑是不属于去年的《寒战》,同时在枪战场面上做了更大的突破,加上3d格式的包装,这部警匪片以全新的姿态展现给观众,无疑这是一部风格新颖的商业类型片,会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风暴影评(二)

首先给江志强的眼光点赞,去年的《寒战》发掘出了陆剑青和梁乐民,今年的《风暴》拉上刘德华一起把编剧袁锦麟推了出来,而这三人,在担任编剧或者副导演时作品并不出色,比如袁锦麟,从《新警察故事》《宝贝计划》到《新少林寺》,你只能看到一个为导演服务的类型片编剧成手,但一旦自己掌握了导筒,其野心之爆棚就不可同日而语。

《风暴》扔出了很多硬货,比如警匪对决的枪战和爆破场面火力够猛,场面调度够炫技,“炸掉中环”的风头甚至猛过陈木胜、林超贤等擅长爆炸枪战的导演,刘德华的搏命和打不死比不上成龙至少也让人想起林超贤镜头里的谢霆锋,但袁锦麟在《风暴》里所展现的野心不仅仅是十年不遇的爆破,他想做的,更是故事本身在港片纬度基础上的极力拓宽,《风暴》不仅证明了香港电影的工业水平一直冲在华语电影最前沿,也在力图表明以“兵贼游戏”为基础的警匪片层次可以更高。

天地倾覆内心狂澜

《无间道》以后,港式警匪片越发注重文戏处理和人物内心的挖掘,如同诺兰《蝙蝠侠》之后超级英雄也爱玩深沉一样,做英雄做主角不纠结几下怎么显得自己有内涵?直到《寒战》直接搬来了好莱坞的政治惊悚戏模式,警察局的内部斗争搞得像美国总统选举一样,文戏武拍,《寒战》成了话题之作。

“警匪片”三个字能容得下的信息量太大了。在《寒战》那里,这三个字可以将政治斗争、选举阴谋等政坛戏份拢入,而到《风暴》这里,这三个字冲上了街头,直接制造出了一场战争。

说起香港现代枪战片,吴宇森的枪林弹雨英雄芭蕾之后,是杜琪峰的冷峻张力剑拔弩张,之后陈木胜、林超贤都在爆炸和枪战上各擅胜场,袁锦麟在《风暴》中玩的是近乎形而上的场面和气势,或许与他长期蛰伏于编剧层面之后的厚积薄发有关,动作设计和特效设计在这里力求翻天覆地,中间冲锋枪、重机枪到榴弹炮的连番轰炸如同一场现代化战争,而最后炸掉中环后的地面塌陷中甚至有灾难片的感觉,不仅炸掉中环,甚至要掀翻香港。

《风暴》几乎没有前戏,袁锦麟给予这部导演处女作的世界观设定是直接的,警匪交锋正邪对决直接短兵相接,不需要铺垫和蓄势,看似崇尚简单直接的“以暴制暴”,如同《杀破狼》《导火线》一样以牙还牙针锋相对,但又在爆裂骇人的枪战爆破中保持着极其冷峻的视角,直至让观众随着导演的视角去看待局中人的命运,尤其最后一场警匪对决的戏,吕良伟率领的悍匪火力全开,而之后冲锋枪和盾牌的飞虎队显然处于下风,悍匪通过炸掉煤气管直接炸掉了中环,刘德华内心的挣扎,林家栋亡命奔逃……此时再想想“风暴”二字。

影片给了几次从海上平视香港的大全景,最终高潮戏来临的时候,风暴欲来黑云压顶,整个香港处于一种极其压抑、紧张、不安的气氛中,其实,这才是导演袁锦麟给这部电影设定的基调:阴郁、暴躁同时举棋不定。“风暴”这个自然现象与悍匪狂潮席卷掀起的风波直接对应,但袁锦麟野心何至于此,他的深沉玩得更大,刘德华饰演的吕明哲在这场风波中的内心狂澜,更加翻天覆地般骇人。

苦海深渊冷眼旁观

所以袁锦麟玩的是近乎形而上的场面和气势。

几次看香港的大全景基本以平视为主,这是一个冷静旁观者的角度。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来,刘德华饰演的高级督察吕明哲够苦逼,罪恶嚣张,善者成了一种懦弱,而林家栋的“我想做一个好人”如同当年刘建明附体,却又别一番况味。刘德华和林家栋的角色在善恶之间的穿行到逆转,刘德华陷于灰色地带又想让林家栋不得见天日的纠结,期间人物内心斗争的狂烈,也只能用自然的风暴和悍匪掀翻香港的狂澜来表现,所以如果你看到2/3的地方觉得导演有些失控,导演有失控的地方,但绝对不是这里,因为联想到影片的主题,这绝对是导演刻意为之。

片中卧底临死之际念了一段基督教的祷文,其中有那么两句“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是用来点题的。一个电影如此突出自己的主题用意未免有些刻意,但从这里出发更能理解导演全景看香港时的旁观者角度,以及刘德华、林家栋两个人物关键戏份时的处理,刘德华面对销毁证据最佳时机时的痛苦纠结,林家栋在雨中面对姚晨时镜头对手与手枪的特写。如果临死之际的祷文代表一种宗教情怀的祈祷,而后恶人不断的嚣张,好人步入深渊或者作困兽之斗,“免债”成了尚存善念的主角的死循环,但被炸掉的中环与地面不断塌陷的香港,似乎在等待一场末日到来来改变一切。剧中人物命运走向或苦海或深渊,导演也只是冷眼旁观。

厚积薄发操之过急

回归以来,身份认同危机一直困扰着香港,身份焦虑、存在危机带来的内心纠结,以及善恶交界、灰色地带带来的自我拷问,长期以来在香港电影中影影绰绰却挥之不去,于是近年看到的港片经常很虐心。《风暴》超出了身份焦虑的层面,探讨的是一种共同的主题。格局上升,片中很多场景也与港片传统中不同,比如放鸽子,这鸽子放得跟吴宇森的浪漫英雄情怀截然不同,撞车、鸽子蜂拥飞出、人物在鸟群中屏息待战一触即发,镜头剪辑一气呵成,快、准、狠,而且够直接,完全没有丝毫释放情怀和酝酿情绪的地方。而包括片尾煤气管道爆裂时很多场景处理已经极其好莱坞化。

主题意识已经足够牛逼,导演的厚积薄发看起来才气逼人,但野心太大难免有失控之处,刘德华和林家栋两条线之间的处理不够流畅,而两个反派的衔接安排也有问题,所以影片前半部分是有断裂感的,但第二个高潮戏足够让观众完全代入剧情,不断升级的枪战爆破戏制造的视听震撼,也让这片子看起来好像很商业似的,其实这个片子可以挖得很深。只是,导演还是太着急,拿到导筒不容易,要表达的东西也太多,这场风暴刮得也够急,但好歹保证了完成度。

总体来说,《风暴》出人意料,警匪片这个片中已经被香港电影人玩得烂熟,掰开了揉碎了不断产生新的变种,而袁锦麟这个导演也代表了一种趋势,编剧转型导演会有更多惊喜。

风暴影评(三)

《风暴》这部戏是刘德华能够翻身的一部作品,在《富春山居图》之后,很多人对于刘德华的影片顿感失望。这一部影片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不论是剧本、导演,还是演员的表演都可见其用心。影片中的林家栋与姚晨的表演都很出彩,而因为是一部以男性为主体的影片,对姚晨这一女性形象的刻画点到即止,不过,通过姚晨的表演还是将一个苦苦等待自己心爱的男人洗心革面、痛改前非的痴女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同于以往港式的枪战片,正反面人物的形象十分鲜明;在这一部影片中,刘德华饰演的吕哲明这一人物的内心戏份要求极高,作为一名一直秉着“奉公守法”为做事原则的警官,其内心波澜壮阔,却表现得不动声色。随着事件的发展,这一人物的内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自己“内线”被残忍杀害,甚至将自己的“干女儿”推至死亡。他不得不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处理眼前这个早已经被认定是抢劫犯的凶手曹楠(胡军饰)——作伪证。不想,这一切却被人用录像记录,为了毁灭一切知情的人员,他放弃了救助讹诈他的有哮喘症的小混混;甚至欲将最后知道其作伪证的陶成邦(林家栋饰)意外杀害。影片中,刘德华的表演层次分明,将这一个体与多个人物线索连接起来,与此同时,在极度的“报仇”的内心驱使下,他采取了一种看似不太人道的方式,不论是作伪证逮捕因苦于“无证据”的真实劫匪曹楠,还是对即将死亡的小混混的袖手旁观,再到最后欲将所有知情人“意外”杀害的举动,都可见其内心在正义与邪恶之间的个人的心理较量。影片后半段一直很有自己的态度,结尾处吕哲明(刘德华饰)的自首让这种态度弱化了,用意很明显,就是为了过审考虑,不过,这又回到影片中曹楠(胡军饰)给吕哲明(刘德华饰)书法的四个字“奉公守法”,形成了一种互文,同时也是前段对后段的一种铺垫。当然,这四个字成为了影片的关键词,一直紧紧与影片的一个主题有一定关联。

对于林家栋来说,这一部戏可以看做他的一分水岭。影片在剧本开始其实主要就是为了突出刘德华饰演的这一人物的表现,而林家栋将一个顽固不化,而后因自己女人冰(姚晨饰)有了孩子而希望彻底改变——做一个好人,成为她的骄傲。可是,让人“骄傲”是多么不易,他的付出在即将得到回报的一刻,被疾驰而来的卡车打碎,撞死当场,也真是应了那句古话——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对于刚开始的穷凶极恶的歹徒,到之后希望痛改前非、金盆洗手的好男人,林家栋用诸多细节进行表现,比如:陶成邦希望吕哲明给他一次机会做一次“卧底”,但吕哲明的内心已然发生巨大变化,一句“那就做一次真的卧底”让他久坐许久、尴尬一笑……其实那一刻的他已经变了,因为他早已知道吕哲明作伪证的事实,大可以用此威胁,只是到了最后关头,他害怕吕哲明改变主意,枪战中的一通电话揭示了故事的真相。()可以说,这一人物的内心戏与刘德华的人物不分伯仲。其实做一个“好人”并不容易,让一个女人为他“骄傲”更加不容易,这样的人物本身就是矛盾的个体。

故事的情节线索鲜明,一方面是以吕哲明(刘德华饰)的警察一方为了“报仇”的情感变化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一方面则是陶成邦(林家栋饰)与女友冰(姚晨饰)的情感戏。这一切又因为抢劫银行车的事件联系到一起,使得故事层次分明。同时,影片也大胆进行突破创新,刘德华饰演的这一人物跳出了以往正义一方必然“正义”的思维怪圈,将这一人物的亦正亦邪的一面表现出来,并且有的放矢。最后的“自首”转折与交代实际上更像是对“奉公守法”的一种讽刺,其实对于现实来说,他的上司可以逍遥无事地对他进行调侃,已然厌倦这种生活工作方式的他的“自首”更像是一种双重解脱:一种是工作上的解脱,一种是对自己精神上与内心世界的一种解脱。

影片的3d效果鲜明,影片中的枪炮威力无比,与之前上映的《扫毒》中的枪弹类似,杀伤力、辐射面极大;对于最后因燃气爆炸导致的地面下陷、地铁事故等画面的3d效果做得极为逼真,那一刻确实与其宣传语“将香港变成‘战场’”遥相呼应。影片对白部分全粤语,这是值得欣喜的地方,确实与配音版相比,感觉好很多,更加符合港片的性质。其中,姚晨的大段对白都是粤语,虽然还是有点怪异,但是已经相当不错,而这一人物最主要的作用是情感戏的渲染,甚至这一人物也是整个事件转折的关键一环。

该剧的导演袁锦麟曾是《宝贝计划》、《新警察故事》、《保持通话》的编剧,这部戏的剧本一如既往的优秀,可圈可点。当然,他的导演功力也相当不错,开篇前十分钟左右的戏流畅,并且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用几个重复镜头表达清楚,可见其功力。总的来说,《风暴》十分精彩,在剧本方面做得很到位,演员表演也十分出彩,是近几年来,港片3d巨制的优秀影片。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