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
《激荡三十年》这本书叙述了中国的企业家们在1978-2008这三十年中的奋斗历史,它也是一部中国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瓦解,祖国崛起的历史。本书通过一个个企业家的成功或者失败,勾勒出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进程。就如作者吴晓波自己所说的:“要完成一次跨度长达30年的宏大叙事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我的学术基础、掌握历史的经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论,甚至是我的时间和体力等等,都面临空前的考验。”他站在民众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
书中记记载了祖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数百位企业家的成长经历,如王石、刘永好、任正非、柳传志、史玉柱等这一代人的发家史和奋斗史以及像丁磊、陈天桥、马云、江南春、求伯君这一代在中国it界叱咤风云的精英人物,并且记述了年广九、孙大午、褚时健、牟其中、唐万新、禹作敏、张国等经历了命运沉浮的商业。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无论如今他们依旧被鲜花簇拥,或者沦为阶下囚,他们见证了经历激荡三十年里中国企业所有的兴衰荣辱和世事变迁,他们是这个时代的骄子和民族财富。
读完这本书后,我思绪万千。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明白一个道理:永远都不要忽视蕴藏在民间的巨大的、可畏的、令人尊敬的顽强生命力和创造力。如网易丁磊若干年后讲的那样,“在三十岁之前,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赚到两三个亿,而是有过亏掉两三个亿的经历”.牟其中和储时健们更应该赢得我们的尊敬和感谢,他们从未输给过市场本身,他们输给的是体制,他们输给了他们无法超越的意识束缚,他们的失败给前进中的改革上了最深刻的一课。改革开放,归根到底就是解放曾经被牢牢束缚的人性,让人性释放出伟大的光芒,为我们指引向一个无法预知的未来。()
我始终相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勇敢的面对苦难,一切都会解决的。
2、孩子让你头疼的时候,就想想三十年后
孩子让你头疼的时候,就想想三十年后
文/葱爸老时
当遇到孩子教育问题,迷失了处理原则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只要试着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背景下考虑,只要清晰自己教育孩子的终极目标。一切问题,都会变得简单明了。
你希望孩子30年后,是个什么样的人?
最近一位女家长,带着焦躁找到我,聊她女儿的问题。“我女儿越来越不听话了,经常无理取闹,你说我该怎么办?”——我知道,这句话里有很多坑,比如,“听话”是什么意思?什么又叫做“无理取闹”?如果我直接回答她的问题,告诉她该怎么办,就相当于承认了孩子必须听她的话,孩子所有不符合她意愿的行为,都属于“无理取闹”。
但我还是决定先跳进坑里:“举个例子吧。”
“你比如说,今天早上,她发现自己的裤子上的一个小熊猫掉了,就不想穿,想换条裤子再去幼儿园。我上班快迟到了,就没给她换,她就一直哭闹,一直到幼儿园里,到了教室门口,还在哭闹。你说,当着那么多人,多丢人啊。你说,就这么点事儿,能闹腾一早上,值当吗?在她小时候,还不是给她穿啥就穿啥吗?怎么现在就各种不听话呢?”
“嗯呢。是有些不听话。她穿什么完全由你决定就可以了。这样,在三十年后,或者四十年后,当你在早上正刷你的假牙的时候,也许就会接到女儿的电话,来问你:‘妈妈呀,我现在手上有六件衣服,你来告诉我,我该穿哪一件?’”
这位妈妈扑哧一下笑了,“您这是给我挖坑呢啊。”
本来坑就那么多,何妨在乎多我这一个。
“你希望你的女儿,自己将来连穿什么衣服都要请示别人吗?”
“当然不希望,不过,这跟现在关系也不大吧。”
“她觉得今天这件衣服有了瑕疵,不愿意穿,这种感受如果换了是成年人,你觉得是合理的吗?”
“……合理。如果是我,我可能会换衣服。但当时,我就是觉得,她一个小孩子……”
“小孩子的事,对小孩子来说,也是大事儿。如果你希望孩子以后能够是一个能对自己穿什么做主的人,那么今天你就要开始让她拥有这种权力。你今天替她做主,明天替她做主,以后她就真的放弃自己选择衣服的权力了。这对于女人有多么可怕,我想你能理解吧。”
“嗯呢,嗯呢,理解。女人必须会有自己的审美,必须会享受生活。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我要培养一个清楚地知道自己该穿什么衣服的女人。”
最后我又补充了一句:“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就想想——你希望三十年后孩子是什么样的人。当你清楚自己的教育目标的时候,眼前的很多问题,该怎么办,就非常清楚了。”
为什么你总做一些和你的教育目标相违背的事情
这不是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问题。很多家长,在谈及孩子未来的样子的时候,都说得天花乱坠,希望孩子能够独立自主,有自己的想法……希望孩子开心就好,能够尊重自己的本心,但也有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些看起来,都是一些非常美好的教育目标。
但一遇到现实问题的时候,就立马丧失了处理问题的依据。比如,孩子吃糖的问题。
有的家长会想,孩子不哭闹就好,愿意吃多少就吃多少,又不是买不起,干嘛不给孩子吃啊。这会让孩子以为,所有的欲望都是可以被满足的,不需要考虑相应的后果。我想买玩具,就想买多少买多少;我想上网,想上多久就上多久;我想获得一样东西,就一定要获得,而不管规则,因为只要我开心就好啊。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要么伤害自己的身体,要么养成无节制的消费观念,造成家庭经济的失衡,要么破坏了社会规则,影响他人生活,甚至触犯法律。
为了换取孩子一时的开心,为了看起来自己更爱孩子,得到这样的结果。这符合你的教育目标吗?
而也有的家长,因为听到太多关于“孩子吃糖太多对身体不好”的信息,便一心想把孩子的世界变成一个无糖世界。当孩子表示想吃一块糖的时候,立马如临大敌,唯恐潘多拉魔盒被打开,编造各种恐怖虚假理论,告诉孩子吃糖是多么危险,让孩子在恐惧中放弃这个想法。
当然,现实世界那么多诱惑,可怕的事情,远不止是糖,还有手机,还有互联网,还有各种玩具,还有各种爱好……都有可能上瘾啊!都有可能让孩子无节制啊!总之,在这些家长眼里,所有的需求,都存在不可控的风险,所以,干脆就完全屏蔽。
试想,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面对一件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时候,会是多么的纠结!在他的经验里,自己想要的东西背后,都有非常可怕的后果在等待着。于是,孩子看到喜欢的食物,会不敢吃;看到漂亮的衣服,买了也会有负罪感;看到喜欢的人,也会觉得确定关系后,也许会有很大的麻烦……作为家长,这真的是你希望的吗?
如果不是,为什么你总做一些和你的教育目标相违背的事情?
你希望孩子将来开心,你就应该让他们学会满足自己的合理需求;你希望孩子能健康长久,良好地适应社会,也就要有所节制,考虑生活的平衡。当一个孩子对糖的体验,恰当满足之后,他的注意力会转移的,不会一辈子在糖罐里不出来。当一个孩子接触了互联网之后,随着年龄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他是会正确地让这些必需的工具为自己服务的——家长要做的就是,恰当的满足孩子,并且培养他协调自己和自己、自己和外界的能力。这样,他最终会成为你希望的样子。
当目标在远方,家长的私心却决定着当下
我们经常忘了教育孩子的长远目标,是因为我们眼下有太多见不不得人的目的。这些目的,往往出于我们的私心,藏在我们的一举一动里。
比如,为了显示我们爱孩子,给予孩子太多不应该属于他的物质和自由。比如,为了自己的面子,强迫孩子“外向、性格好”,见了所有人都要打招呼。比如,为了自己省心,用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来换取片刻的安静。比如,为了周末有更多时间去上班赚钱,把孩子扔进辅导班。比如,让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只为了感受自己作为家长的权威。比如,为了和家人、公婆斗气,让孩子充当工具。
但所有的私心,往往都会打着一个旗号:为孩子好。但实际上,这些可能都不符合你当初制定的教育目标,而且这些行为,也最终会让孩子偏离我们设定的成长路线。
还有些时候,我们会因为阶段性的目标,而违背了最终的目标。比如我们为了让孩子学业有成,为孩子制定了过高的学习目标;为了逼着孩子学习,不惜收起了所有的父爱母爱,换成教练的面孔,让学业成为亲子关系的最重要主题……仿佛,自己如果学习不好,连爸爸妈妈都会失去。这种伤害了亲子关系的教养方式,能带给孩子一生的幸福吗?你真的以为所有的伤害,都能因为看似圆满的结局得到修复吗?
有人把家长由低到高分为几个层次,其中前三个是这样的:第一个层次是舍得为孩子花钱,第二个层次是舍得为孩子花时间,第三个层次是开始思考教育目标的问题。所以,要做好一个家长,我们必须清晰地知道——我们希望孩子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并且时刻警惕自己的私心杂念,明确当前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关系,这样才能确保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了实现那个终极目标而努力。
3、一双三十年没握过的手
一双三十年没握过的手
文/蒋新
他躺在刚刚启用的新病房里,合着眼,身上、鼻腔里插着四五条或粗或细的软管子。这些平时萎缩盘踞在角落里的东西,一接触到人的体温,血液,尿液,体内的各 种液体,像是吞服了妖孽的海洛因,顿时有了吸附人的强大能力,蛇一样在人的身上盘缠蠕动。按照他的脾气,他的性格,他的气力,是绝不会让这些软巴巴的管子欺负的,但这时他没有一点办法,刚刚被手术过的胃,不允许他去和这些管子们计较,锁着的眉头间流出刚强下的无奈。
按照医生的嘱咐,隔一阵子就要给他捋捋腿,捏捏脚或者搓搓手。这双手我是最熟悉不过的,可是,这双熟悉的手却三十年没有直接接触了。不知宽厚的掌心, 粗大且硬的手指肚里,还有那层起起伏伏的硬皮上握着怎样的温度。我的手和他的手一碰撞,除了印证视觉给予的感知,体会手上的力气外,这双手究竟打磨过多少 冷的热的硬的粗的物体,只有跳跃在手上的青筋知道。
他是我弟弟,比我小三岁。
我们曾经拥挤在一张木板床上睡觉,一个被窝里打仗,睡觉的时候,不是我把被子裹起来晾他,就是他扯过被子去冻我。这些在睡梦中进行的过去式,常常让父母瞅着我们裸露的脊梁发愁:被子小了,被子少了。
在被子逐渐富余起来的时候,我们也如同一窝羽毛丰满的鸟儿,各奔东西,谋职娶妻生子,为自己的日子奔波忙活。曾经在一个被窝里滚打摸爬的兄弟,留在成年时空隧道里的只有默默地关注,事情的相告、提醒或完成,情感的交流则萎缩干涸,全凭第六感觉去体味去测知。
我不知道中间的电阻是什么,为什么不能持续给力?时间?空间?年龄?面子?还是脑沟里所谓的成熟?成熟太讨厌,成为背叛、忘记、失去过去许多美好日子 的罪魁。在失去的路上,为遗忘栽培起来的成熟,都毫无例外地蒙着自以为是的千年尘垢,像一层一层叠加起来的黄土高坡,把过去与曾经压榨成粉尘飘扬。我们还 想挤在一张木板床上睡觉,还想同睡一个被窝,但已经做不到了,因为我们成熟了。
想不到在这个谁都不愿意来的地方,我们的手接触在一起,开始感知对方久违的体温。
这双曾经与我掰手腕较劲的手,留下太多的记忆。
这是一双与煤炭打交道的手。他顶替父亲在煤矿就业,成了我兄弟间唯一继承父业的“煤二代”。下井挖煤,使锨弄镐,天天复制相同的作业内容,使他迅速完 成了学生手向矿工手的转变。粗了,厚了,硬了。黑乎乎的煤和井下冰冷坚硬的石头把手的光洁毫不客气地全都打磨掉,换成了结实有力的粗糙刺喳。膀子宽了,胳 膊粗了,有了很壮美的胸大肌和线条分明的三角肌。几个月后,与他再掰手腕,就赢不了了,而且数次交力,我永远是不能超越的第二名。
那年过年,我们聚在一起喝酒,望着渗透在他手纹和指甲尖上的黑,建议他经常用猪胰子洗手,用小刷子刷刷。他说,白搭,今日洗了,明天就又这样了。那时 他还没有找对象,我担心粗糙的手会给他相对象时减分,但没有把这小心思说出来。他对自己似乎很欣赏,常对我的两个姐夫,还有周围的同伴炫耀,与他们掰手 腕、举重,每次比赛亮招,他都将扬眉的自豪毫不掩饰地挂在方方正正的脸上。
粗厚刺喳的手,细活儿却干得一点儿都不含糊。摊(制作)煎饼本来是妇女们的活儿,他也会。我曾见过他摊煎饼的姿势,t型式的煎饼筢子被他抡得十分精 致,吱吱响的鏊子上飞出一张张圆圆的煎饼,那时他还不到二十岁。只要与母亲聊天,说起家务活,母亲总夸他最棒,有力气,会干活。
这双会干活的手后来去做了木工,后来又以矿区土建队队长的身份去布置作业,然后与同事一起去做自己布置过的拉大锯,推刨子或者抡斧子的事情。他说,他 不清楚当官的滋味,从来没有在办公室里安安稳稳坐上一整天,只知道当工人和干活的滋味。他一直觉得当工人最好,最省心,最有面子,“咱们工人有力量”给他 的烙印很深刻,抹不掉。劳动,或日干活,宛如血液一样与他紧紧地融为一体,在付出体力的过程中,享受干活赚来的爽快和智慧。可是,当他在接近五十岁被告知 煤矿改制,停产,提前回家的时候,他才发现当工人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珍藏的面子。
那段时间他很忧闷,酒量似乎大增,烟也抽得频繁。可是烟酒改变不了已经决定了的变化。变化没有慈悲,也不以自己的意志、愿望、想像、期盼、渴求以及梦 为转移,人只能在变化的潮流里随潮涌动起落,弱者尤其是。他隐忧的眼神里,似乎藏着一些吃惊,国有大型企业的工人怎么会下岗?在时代向一个方向聚集的时 候,弱者的身上都会去承载孕育滋养许多新词汇的诞生。比如下岗,比如待岗,比如改制,比如买断工龄。无数弱者的承受又不能不说是一座丰碑,历史从弱者身上 碾过的痕迹,就成为永恒的碑文。
工作没有将体面进行到底,那双打磨几十年的手则很给力,干活的人群里依然闪烁着他的影子。倔强依然在他身上滚动。超出我意料的是他竟然去劳务市场揽那 些装沙子卸水泥之类的重体力活干。那次相聚,我跟他说,“活可以干,但不要去干那些重活累活了。”“一阵子的事,来钱快。”他说干一晌午能够挣五十元,比上班挣得多。(伤感 )他边说边伸着手掌比画,似乎那五十元就在手上跳跃。手已经被水泥沙子染成了相同的颜色,手掌本来的底色已经无影无踪,圆润红润白皙细腻修长等 等诸类描写手的词汇统统与我眼前的这双手不沾边了,手真的成了他过日子的工具。
挣钱,攒钱,为儿子买房,帮儿子娶媳妇,替儿子还账,成了这双手的主旋律。他一天至少干两份活,一份相对固定的临时工,替改制后的煤矿管理工人浴室;然后利用双班倒的空儿,去劳务市场揽活。他嘲弄自己是“专兼职复合工”。
我留意过他经常揽活的劳务市场,下岗工人和农民工居多,或站或蹲地呆在十字路口的西北角,没有人去喧哗打闹,也极少有人凑到一起儿侃大山,最直观一致 的动作是抽烟。抽烟成了他们等待的最好方式。各种烟味儿混合凝聚在百十平米的空间里,成为狭小一角独有的标志。只要有轿车、越野车、商务车,抑或工程车、 货车经过这里,而且放慢速度;他们的眼神都会齐刷刷地聚过去。车一停下,等待的人,不管什么姿势,立即都会朝车聚集。只听从车上走下的人喊:“装煤的,装 一吨五块钱,要三个人,有干的吗?”或者喊:“往六楼扛地板砖,一平方三块钱。当天结算给钱。”价格若是低,等待的人便嘟嘟嚷嚷不靠前,或讨价还价要求增 加费用,有的则躲在一旁去低声骂娘。若价格合适,等待的人便立即涌上去报名。招工的便从一圈人中敲定自己中意的合适的,或直接开车带走,或定好时间、地 点,让挑好的人自己去。这里没有纸质的合同,全部是口头协议。我问过等待的人,不签协议出了事情咋办?我担心安全和能不能及时兑现钱。那人回答很干脆: “能出啥事,都是一天半天的活,干完活拿钱走人。”我没有继续问,我知道有时候无形潜规则比有形的合同更重要。
我没有想到在棋场上敢杀敢打的他,不把生活的艰辛放在眼里的他,平时闷声不吭的他,竟然在这里用原始的力气去交易迫切需要的钱,只是他已经不年轻。
三年前他给儿子按揭了一套结婚用的房子,每月要还贷款。贷款像条无形坚硬的绳索,笑眯眯地把他拽到了劳务市场。
是贷款让他来的吗?我又疑问地拷问自己。
装修房子的时候我去了。他正在往六楼背地板砖。砖是奶油色正方形,每片六十公分,重二十公斤左右。他先把两片砖放到墙角一个木架子上,然后曲膝将背靠 上去,砖就稳妥妥地贴在他的脊梁上了。上楼梯的速度很缓慢,而且愈往上愈慢,头愈来愈低,气愈喘愈粗。扣着砖的手指则没有任何松动或变化,钉子似的托着背 上的砖。头,砖,腿,在台阶上构合起一个特有的形象,机器人似的在台阶上转弯,喘息,移动。我又一次劝他雇人。他指着堆在房间里的水泥和沙子说:“它们都 弄上来了。还怕砖上不来?”然后算账给我听,单是往上弄这些东西,就要花四百多块钱,不花这钱,不就相当于挣了?两天挣这些,值,赶上高工资白领了。
我无语。难道这双手就是为了来背砖驮沙的吗?
我捏着与三十年前感觉完全不同的手在想,也困惑了。
于是,我想写点文字给侄子们,题目是:有时间去捏捏握握父母的手吧。
4、《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一)
读完《激荡三十年》,让我想起《三国演义》中的卷首词《临江仙》中那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对于一个个个体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个人奋斗的三十年,长久被压抑的求富欲望被激发、释放,于是开始绞尽脑汁赚钱,一门心思想的都是赚钱。有的是在政策、法律的河边游走,有的甚至直接趟进了河里,在浑水里欢快地摸鱼。其中获益最丰富的通常都是这些在河边游走的人,也有部分人直接掉进河里淹死了,而更多的普通人则是在离河较远的地方活动,当然了,安全也就意味着收益下降了。
当然在三十年的改革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值得重视:1. 对内歧视,针对民营经济始终有诸多限制,甚至曾经一度打压。本来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而有了一定发展之后,政府总是希望牺牲民营经济来维护国有经济。2. 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3. 政府本身在很多领域中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不公平竞争。4. 建立股市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国有经济输血,因此之后的所有改革、调控根本上离不开这个目的。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当然,这也跟中国的现状、政府官员的利益等密切相关,错综复杂的大问题。
无论成功与否,都非常值得我们以更一种仰望的神态来崇敬我们这些曾经中国企业历史的缔造者们,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复杂的体制政策和商业环境给了他们更多的挑战和阻扰,他们百折不饶、坚韧顽强、睿智创新、敢于冲破陈规等等这些品质,都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学习和传颂。
也许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个大国的梦想,这三十年便是梦想实现的三十年,在这三十年中,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吼出了世界的奇迹。在这三十年中,无数的人和事如明星般闪耀,也有无数的明星化作流星般滑落。在这三十年中,人们的思想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很多的争论变成了共识,很多的雷池变成了舞池,也有理智的觉醒,也有道德的沦丧;在这三十年中,国家的体制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各种模式产生又消失,各种政策紧缩又放宽,但一种开放的视野已经无可置疑的定位住。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二)
《激荡三十年》这本书叙述了中国的企业家们在1978-2008这三十年中的奋斗历史,它也是一部中国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瓦解,祖国崛起的历史。本书通过一个个企业家的成功或者失败,勾勒出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进程。就如作者吴晓波自己所说的:“要完成一次跨度长达30年的宏大叙事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我的学术基础、掌握历史的经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论,甚至是我的时间和体力等等,都面临空前的考验。”他站在民众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
书中记记载了祖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数百位企业家的成长经历,如王石、刘永好、任正非、柳传志、史玉柱等这一代人的发家史和奋斗史以及像丁磊、陈天桥、马云、江南春、求伯君这一代在中国it界叱咤风云的精英人物,并且记述了年广九、孙大午、褚时健、牟其中、唐万新、禹作敏、张国等经历了命运沉浮的商业。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无论如今他们依旧被鲜花簇拥,或者沦为阶下囚,他们见证了经历激荡三十年里中国企业所有的兴衰荣辱和世事变迁,他们是这个时代的骄子和民族财富。
读完这本书后,我思绪万千。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明白一个道理:永远都不要忽视蕴藏在民间的巨大的、可畏的、令人尊敬的顽强生命力和创造力。如网易丁磊若干年后讲的那样,“在三十岁之前,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赚到两三个亿,而是有过亏掉两三个亿的经历”。牟其中和储时健们更应该赢得我们的尊敬和感谢,他们从未输给过市场本身,他们输给的是体制,他们输给了他们无法超越的意识束缚,他们的失败给前进中的改革上了最深刻的一课。改革开放,归根到底就是解放曾经被牢牢束缚的人性,让人性释放出伟大的光芒,为我们指引向一个无法预知的未来。
三十年的中国企业奋斗史,在历史的长河里只能算是很短的一段,但它创造的财富是巨大的。随着历史潮流的不断前进,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正如一位网友评论的:“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有人窥见先机,一跃而起抓住了机遇,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和急速的膨胀;有人随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廓清思路的拉锯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终站在政策的前端,捞取着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的厚利;还有更多的人,他们以自己的勤勉、奋斗在这个英雄的年代,大写英雄的历史。”
我始终相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如今大三的我们快面临一个就业问题,在我们踏进社会的圈子里,会有困难、沉浮、甚至低谷,但是只要我们向书中的企业家们学习,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勇敢地面对困难,一切的障碍都会成为我们的垫脚石,激励着我们前进。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三)
看这本书时,我总是想起《从优秀到卓越》书中的一个观点,基业常青的企业,其老板或者领袖人物,往往都是做事低调、踏实、极其务实的人,很少有惊惊乍乍、喜欢待在镁光灯下、喜欢动辄高调示人的“商界明星”。
所谓的商业明星,往往可以短时间成为大众的焦点,但是手中掌握的企业缺少扎实基础的他们往往只是流星。也许本不想做“明星”,但是在缺少扎实基础的情况下,急功近利的他们发现作“明星”的好处以后,更多的是主要依靠市场营销-短期内投入巨大的广告宣传——这种短期有效,长期效果甚微的方式,而不是通过踏踏实实的做事,一点一滴来提高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推动自己事业的发展。这一点从广州太阳神、三株口服液、飞龙、秦池酒、孔府家酒等产品的一时风行而又迅速陨落一个个得到验证,也从牟其中、()顾雏军、张海、唐万新兄弟的一时风头正起到锒铛入狱得到验证。
不喜欢当明星的企业,如海尔、海信、联想、华为以及现在的奇瑞,也许走的是一条发展缓慢、路途崎岖的发展道路,但是他们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稳健,能经得起风浪,无论是以往的国内政策突变,还是蜂拥而来的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我都深信,即使很艰难,他们也一定能坚持。
我个人的体会,无论是做人还是以后做企业,无论何时何地,要坚持基本的价值观、道德观,不要急功近利。如果已经尽力了,哪怕今天做不到,千万不要强求,千万采用其他手段乃至为了结果不择手段。一个人,只要瞄准自己的理想,坚持下去,胜利或者成果最终还是会来到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