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谷风·习习谷风

1、诗经:谷风·习习谷风

《诗经:谷风·习习谷风》

习习谷风,维风及雨。

将恐将惧,维予与女。

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习习谷风,维风及颓。

将恐将惧,置予于怀。

将安将乐,弃予如遗。

习习谷风,维山崔嵬。

无草不死,无木不萎。

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注释:

1、习习:大风声。

2、维:是。

3、将:方,正当。

4、与:助。女:同“汝”,你。

5、转:反而。

6、颓:自上而下的旋风。

7、寞:同“置”。

8、遗:遗忘。

9、崔嵬:山高峻的样子。

译文:

谷口呼呼刮大风,大风夹带阵阵雨。

当年担惊受怕时,唯我帮你分忧虑。

如今富裕又安乐,你却弃我掉头去。

谷口呼呼刮大风,大风旋转不停息。

当年担惊受怕时,你搂我在怀抱里。

如今富裕又安乐,将我抛开全忘记。

谷口呼呼风不停,刮过巍巍高山岭。

刮得百草全枯死,刮得树木都凋零。

我的好处你全忘。专门记我小毛病。

赏析:

这首的主题,旧说大体相同,《毛诗序》说:“《谷风》,刺幽王也。天下俗薄,朋友道绝焉。”朱熹《诗集传》也说:“此朋友相怨之诗,故言‘习习谷风’,则‘维风及雨’矣,‘将恐将惧’之时,则‘维予与女’矣,奈何‘将安将乐’而‘女转弃予’哉,”“习习谷风,维山崔嵬’,则风之所被者广矣,然犹无不死之草,无不萎之木,况于朋友,岂可以忘大德而思小怨乎?”但他没有将伤友道之绝与刺周幽王硬拉到一起。方玉润《诗经原始》认同朱熹的观点,并力驳《毛诗序》“刺幽王”之说穿凿空泛。从此诗的内容考察,这该是一首被遗弃的妇女所作的诗歌。今人高亨的《诗经今注》、程俊英的《诗经译注》等均取此说。陈子展《诗经直解》虽仍取旧说,但又说:“此诗风格绝类《国风》,盖以合乐入于《小雅》。《邶风-谷风》,弃妇之词。或疑《小雅-谷风》亦为弃妇之词。母题同,内容往往同,此歌谣常例。《后汉-阴皇后纪》,光武诏书云:‘吾微贱之时,娶于阴氏。因将兵征伐,遂各别离。幸得安全,俱脱虎口。……(《小雅》曰:)“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风人之戒,可不慎乎!’此可证此诗早在后汉之初,已有人视为弃妇之词矣。”

诗中的女主人公被丈夫遗弃,她满腔幽怨地回忆旧日家境贫困时,她辛勤操劳,帮助丈夫克服困难,丈夫对她也体贴疼爱;但后来生活安定富裕了,丈夫就变了心,忘恩负义地将她一脚踢开。因此她唱出这首诗谴责那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安乐的负心丈夫。

诗歌用风雨起兴,这手法同《邶风》中的那篇《谷风》如出一辙,两诗的主题也完全相同,这大概是在风雨交加的时候最容易触发人们的凄苦之情。被丈夫遗弃的妇女,面对凄风苦雨,更会增添无穷的伤怀愁绪,发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哀叹。

此诗语言凄恻而又委宛,只是娓娓地叙说被遗弃前后的事实,不加谴责骂詈的词句,而责备的意思已充分表露,所谓“怨而不怒”,说明主人公是一位性格善良懦弱的劳动妇女。这也反映了几千年以前,妇女就处在被压迫的屈辱境地,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地位。

前人评此诗说:“道情事实切,以浅境妙。末两句道出受病根由,正是诗骨。”(陈子展《诗经直解》引孙缄语)

2、诗经:我将

《诗经:我将》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

维天其右之。

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文王,既右飨之。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

于时保之。

注释:

1、我:周武王自称。将:捧。享:献祭品。

2、右:通“佑”,保佑。

3、仪式:法度。刑:通“型”,效法。典:典章,法则。

4、靖:平定。

5、伊:语助词。嘏:大,伟大。

6、既:尽。右:助。朱熹《集传》则以为神灵“降而在祭牛羊之右”。飨(xiǎng):享用祭品。

7、于时:于是。

译文:

我把祭品献上,有牛又有羊,

保佑我们吧,上苍!

各种典章我都效法文王,

盼着早日平定四方。

伟大的文王,请尽情地享用祭品。

我日日夜夜,敬畏上天的威命,

保佑我大功告成。

赏析:

《我将》是《大武》一成的歌诗。《大武》原作于武王伐纣成功告庙之时,当时只有三成。《逸周书-世俘》中也有记载,武王班师回镐京之四月辛亥,“荐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珪矢宪,告天宗上帝。”第四天,“甲寅,谒(告)我(伐)殷于牧野,王佩赤白旗,龠人奏《武》,王入进《万》,献《明明》三终。”故王国维《说勺舞象舞》一文推测,《大武》之六成是原先的三成和《三象》合并的,这六成可以分开来表演,还可以独立表演,于是名称也就随之而不同。这一推测大约是正确的。

《大武》的乐曲早已失传,虽有零星的资料,但终难具体描述。然其舞蹈形式则留下了一些粗略的记录,可以作大概的描画。第一场,在经过一番擂鼓之后,为首的舞者扮演武王,头戴冕冠出场,手持干戚,山立不动。其余六十多位舞者扮武士陆续上场,长时间咏叹后退场。这一场舞蹈动作是表示武王率兵北渡盟津,等待诸侯会师,八百诸侯会合之后,急于作战,而周武王以为伐纣的时机尚不成熟,经过商讨终于罢兵的事实。第二场主演者扮姜太公,率众舞者手持干戈,奋臂击刺,猛烈顿足。他们一击一刺,做四次重复,表示武王命太公率敢死队闯犯敌阵进行挑战,武王率大军进攻,迅速获胜,威振中原。第三场众舞者由面向北转而向南,表示周师凯旋返回镐京。第四场开始时,众舞者混乱争斗,扮周、召二公的舞者出而制止,于是众舞者皆左膝跪地,表示成王即位之后,东方和南方发生叛乱,周、召二公率兵平乱的事实。第五场,众舞者分成左右两大部分,周公在左、召公在右,振动铃铎,鼓励众舞者前进,表示成王命周公镇守东南,命召公镇守西北。第六场,众舞者恢复第一场的位置,作阅兵庆典和尊崇天子成王的动作,表示周公平乱以后,庆祝天下太平,各地诸侯尊崇周天子。

按传统说法,《诗经》是配乐舞的歌词,即诗乐舞三位一体。王国维曾怀疑这一说法,但他撰《周大武乐章考》研究《大武》的歌辞时还是按这一原则进行的,即认为《大武》六成有诗六篇。据《毛诗序》“《武》,奏《大武》也”、“《酌》,告成《大武》也”的说明,与《大武》有关的诗为《武》、《酌》,又据《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曰:‘……武王克商,作《颂》曰:……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惟求定。’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数语,提及《大武》中诗有《武》、《赉》、《桓》。这样,六篇就确定了四篇。王国维又根据《周颂》末四篇的排列顺序,认为《般》诗为其中一篇。又据《礼记-祭统》“舞莫重于《武宿夜》”一语,推断还有一篇诗,其中有“宿夜”一词,“宿夜”即“夙夜”,他认为《昊天有成命》即《武宿夜》,当为《大武》之第一篇歌诗,以下依次为《武》、《酌》、《桓》、《赉》、《般》。后经冯沅君、陆侃如,尤其是高亨的详细考辨,断定《大武》第一篇当为《我将》(详见高亨《周代大武乐考释》一文),并重新排列了后四成歌诗的次序。于是,《大武》六成的六篇诗的排列次序确定为:《我将》、《武》、《赉》、《般》、《酌》、《桓》。现以高亨的排列次序为依据,分别于各诗之下简析之。

《我将》作为《大武》一成的歌诗。其舞蹈表现周武王观兵于盟津的历史事件,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出发前曾往毕地文王墓上举行过祭祀。他这次出兵伐纣,是以文王为号召,自称“太子发”,军中载着文王的牌位,用以召集诸侯会师。所以这首诗原来盖为出兵前祭祀文王的祷词,后来伐纣成功,又将该诗确定为《大武》一成的歌诗。《毛诗序》曰:“《我将》,祀文王于明堂也。”盖《大武》之六篇诗,周代常单独使用,故于明堂祀文王亦可用该诗。

《我将》诗始言奉献牺牲于天帝,祈求天帝保佑。据《乐记》,《大武》一成象征武王出征,周人出征,必先祭祀天帝,求得天帝的保佑,此诗的首三句说的就是这事。次言继承文王之遗志,以求“日靖四方”,也就是统一并安定天下。文王时代,伐犬戎,伐密须,伐耆,伐邘,伐崇,文王殁后,武王欲完成文王未竟事业,伐纣克商,追思文王创业之功,深觉当遵循文王行之有效的种种法典。末言夙夜“畏天之威”,是说自己日夜不忘天帝和文王之命,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早日安定天下。对武王而言,天命和文王之典是一致的,文王的遗志也就是“天威”(天命之威)。这就是该诗把祭祀文王和祷告上天合而为一的缘故。全诗自始至终,都用第一人称的口气,即周武王出兵之前向父亲的神灵和上帝陈述出兵的目的,并祈求保佑。其语言质朴,充满敬畏之情。

3、诗经:那

《诗经:那》

猗与那与!置我鞉鼓。

奏鼓简简,衎我烈祖。

汤孙奏假,绥我思成。

鞉鼓渊渊,嘒嘒管声。

既和且平,依我磬声。

于赫汤孙!穆穆厥声。

庸鼓有斁,万舞有奕。

我有嘉客,亦不夷怿。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温恭朝夕,执事有恪,

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注释:

1、猗与那与:犹“婀欤娜欤”,形容乐队美盛之貌。与,同“欤”,叹词。

2、置:植,竖立。鞉鼓:一种立鼓。

3、简简:象声词,鼓声。

4、衎:欢乐。烈祖:有功烈的祖先。

5、汤孙:商汤之孙。奏假:祭享。假,“格”的假借。

6、绥:赠予,赐予。思:语助词。成:成功。

7、渊渊:象声词,鼓声。

8、嘒嘒:象声词,吹管的乐声。管:一种竹制吹奏乐器。

9、磬:一种玉制打击乐器。

10、於:叹词。赫:显赫。

11、穆穆:和美庄肃。

12、庸:同“镛”,大钟。有斁:即“斁斁”,乐声盛大貌。

13、万舞:舞名。有奕:即“奕奕”,舞蹈场面盛大之貌。

14、亦不夷怿:意为不亦夷怿,即不是很快乐吗。夷怿,怡悦。

15、作:指行止。

16、执事:行事。有恪:即“恪恪”,恭敬诚笃貌。

17、顾:光顾。烝尝:冬祭为烝,秋祭为尝。

18、将:佑助。

译文:

好盛美啊好繁富,在我堂上放立鼓。

敲起鼓来响咚咚,令我祖宗多欢愉。

商汤之孙正祭祀,赐我成功祈先祖。

打起立鼓蓬蓬响,吹奏管乐声呜呜。

曲调和谐音清平,磬声节乐有起伏。

商汤之孙真显赫,音乐和美又庄肃。

钟鼓洪亮一齐鸣,场面盛大看万舞。

我有助祭好宾客,无不欢欣在一处。

在那遥远的古代,先民行止有法度。

早晚温文又恭敬,祭神祈福见诚笃。

敬请先祖纳祭品,商汤子孙天佑助。

赏析:

《那》是《商颂》的第一篇,同《商颂》中的其他几篇一样,都是殷商后代祭祀先祖的颂歌。关于其成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成于商代,另一说则认为成于东周宋时。后一说以《史记》的记载最有代表性,其《宋微子世家》云:“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他的说法反映的是齐、鲁、韩三家诗的观点。而《毛诗序》云:“《那》,祀成汤也。微子至于戴公,其间礼乐废坏,有正考甫者,得《商颂》十二篇于周之大师,以《那》为首。”认为正考父只是得到殷商亡佚的十二篇颂诗,作了一番整理工作而已,后经孔子删定为今存的五篇。汉代商诗说、宋诗说两说并存,宋诗说占上风。其后欧阳修《诗本义》、朱熹《诗集传》等宋学名着均取商诗说。清代有代表性的《诗经》学着作,如姚际恒《诗经通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奂《诗毛氏传疏》、方玉润《诗经原始》等都主商诗说,但近代今文经学家魏源、皮锡瑞、王先谦都持宋诗说。至王国维作《说商颂》,引殷墟甲骨卜辞为证,说明《商颂》非商代作品之后,宋诗说几成定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又有一批新的成果,商诗说重新得到重视。张松如先生《商颂研究》中也是持商诗说:“细详(《那》)诗义,似是一组祭歌的序曲,所谓《商颂》十二,以《那》为首。诗中设有专祀成汤的内容,却描述了商时祭祀的情形和场面,大约是祭祀包括成汤在内的烈祖时的迎神曲。”

与《颂》诗中的大多数篇章不同,《那》主要表现的是祭祀祖先时的音乐舞蹈活动,以乐舞的盛大来表示对先祖的尊崇,以此求取祖先之神的庇护佑助。郑觐文《中国音乐史》云:“《那》祀成汤,按此为祭祀用乐之始。”先秦诗史,基本上是音乐文学史,而今天从音乐文学史的研究角度看,可以说《那》具有比其他《诗经》作品更重要的意义,因为此诗不但本身就是配合乐舞的歌辞,而且其文字内容恰恰又是描写这些乐舞情景的。诗中所叙说的作为祭祀仪式的乐舞,按照先奏鼓乐,再奏管乐,再击磬节乐,再钟鼓齐鸣,高唱颂歌跳起万舞这样的顺序进行;最后,主祭者献祭而礼成。按《礼记-郊特牲》云:“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诰告于天地之间也。”此诗的描写,与《礼记》的记载是相吻合的。

诗首句便用两嗟叹之词,下文又有相当多的描画乐声的叠字词“简简”、“渊渊”、“嘒嘒”、“穆穆”,加上作用类似叠字词的其他几个形容词“有斁”、“有奕”、“有恪”,使其在语言音节上也很有乐感,这当是此篇成功的关键。虽然它不像后世的诗歌在起承转合的内部结构上那么讲究安排照应,但是其一气浑成的体势,仍使它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孙鑛说:“商尚质,然构文却工甚,如此篇何等工妙!其工处正如大辂。”(陈子展《诗经直解》引)他所谓的“工妙”,读者应当从诗的整体上去理解,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其艺术性;所谓“大辂”,应是一辆完整的车子,而不是零碎的一辕一轴。

六经皆史,从以诗证史的视角说,此诗是研究音乐舞蹈史的好资料。诗中出现的乐器有四种:鞉鼓、管、磐、镛,分属中国古代乐器八音分类法的革、竹、石、金四大类,出现的舞蹈有一种:万舞。《诗经》各篇对鼓声的摹仿是极其生动的,可以使读者从中初步领略原始音乐的力度、节奏和音色。如《小雅-伐木》的“坎坎伐鼓”,《小雅-鼓钟》的“鼓钟将将”、“鼓钟喈喈”,《大雅-灵台》的“鼍鼓逢逢”,《周颂-执竞》的“钟鼓喤喤”,《周颂-有駜》的“鼓咽咽”,此篇的“奏鼓简简”、“鞉鼓渊渊”,这些摹声的双音叠字词,前一字发重音,后一字读轻声,通过强——弱次序体现了鼓声的力度,又通过乐音时值的组织体现了长短的节奏。从传世实物和考古发掘看,鼓有铜面和兽皮面两大种类,“逢逢”、“简简”、“渊渊”应是对兽皮鼓声的摹仿,“将将”、“喈喈”、“喤喤”则应是对金属鼓声或钟鼓合声的摹仿,它们形象地再现了或深沉或明亮的不同音色。从这一点上说,《诗经》中描画乐声的叠字词是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类描写的滥觞。《那》一诗中所用之鼓为鞉鼓,据文献记载,鞉鼓有两种类型,一种大型的竖立设置,名为楹或立鼓;一种小型的类似今日之拨浪鼓,较晚起。《那》中之鞉鼓当为立鼓,按《释名-释乐器》云:“鞉,导也,所以导乐作也。”可知其作用是在祭祀歌舞开始时兴乐起舞。而祭祀时跳的万舞,又见于《邶风-简兮》、《鲁颂-閟宫》。从《简兮)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万舞包括武舞(男舞)和文舞(女舞)两部分,男舞者孔武有力,手执驭马的绳索,女舞者容光焕发,手执排箫和雉鸟羽翎。笔者以为万舞是一种具有生殖崇拜内涵的舞蹈。按“万(万)”与“虿”字相通,《说文解字》释“虿”为毒虫,又称“蚳”,是一种有毒的蛙,则“万舞”一名当关联于蛙的崇拜。而据现代学者研究,蛙在上古信仰中是孕育和繁殖力的象征。此诗所描写的万舞是在鼓声中进行的,中国西南地区出土的古代铜鼓上铸的正是青蛙的形象,这些塑像常呈雌雄交媾状或母蛙负子状以表现生殖崇拜内涵,并且《简兮》所描述的“左手执龠,右手秉翟”的万舞形象也常见于铜鼓腰部的界格上,这些都是万舞的原始信仰意义的明证。

4、诗经:谷风

《诗经:谷风》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宴尔新婚,不我屑以。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

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畜,反以我为仇。

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

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宴尔新婚,以我御穷。

有洸有溃,既诒我肄。

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注释:

1、习习:和暖舒适的样子。谷风:东风。

2、黾勉:努力,勤奋。

3、葑、菲:蔓菁、萝卜一类的菜。

4、不以:不用。下体:根部。

5、德音:指夫妻间的誓言。违:背,背弃。

6、迟迟:缓慢的样子。

7、中心:心中。违:恨,怨恨。

8、伊:是。迩:近。

9、薄:语气助词,没有实义。畿:门坎。

10、荼:苦菜。

11、荠:芥菜,味甜。

12、宴:乐,安乐。

13、泾:泾水,其水清澈。渭:渭水,其水浑浊。

14、湜湜:水清见底的样子。沚:止,沉淀。

15、不我屑以:不愿意同我亲近。

16、梁:河中为捕鱼垒成的石堤。

17、发:打开。笱:捕鱼的竹笼。

18、躬:自身。阅:容纳。

19、遑:空闲。恤:忧,顾念。

20、方:用木筏渡河。舟;用船渡河。

21、丧:灾祸。

22、匍匐:爬行。这里的意思是尽力而为。

23、慉:好,爱。

24、雠:同“仇”。

25、阻:拒绝。

26、贾:卖。不售:卖不掉。

27、育恐:生活在恐惧中。育鞠:生活在贫穷中。

28、颠覆:艰难,患难。

29、毒;害人之物。

30、旨蓄:储藏的美味蔬菜。

31、洸:粗暴。溃:发怒。

32、既:尽。诒:遗留,留下。肄:辛劳。

23、伊:惟,只有。余:我。来:语气助词,没有实义。墍:爱。

译文:

和熙东风轻轻吹,阴云到来雨凄凄。

同心协力苦相处,不该动辄就发怒。

采摘蔓菁和萝卜,怎能抛弃其根部。

相约誓言不能忘,与你相伴直到死。

出门行路慢慢走,心中满怀怨和愁。

路途不远不相送,只到门前就止步。

谁说苦菜味道苦,和我相比甜如荠。

你们新婚乐融融,亲热相待如弟兄。

有了渭河泾河浑,泾河停流也会清。

你们新婚乐融融,从此不再亲近我。

不要去我鱼梁上,不要打开我鱼笼。

我身尚且不能安,哪里还能顾今后。

过河遇到水深处,乘坐竹筏和木舟。

过河遇到水浅处,下水游泳把河渡。

家中东西有与无,尽心尽力去谋求。

亲朋邻里有危难,全力以赴去救助。

你已不会再爱我,反而把我当敌仇。

你已拒绝我善意,就如货物卖不出。

从前惊恐又贫困,与你共同渡艰难。

如今丰衣又足食,你却把我当害虫。

我处存有美菜肴,留到天寒好过冬。

你们新婚乐融融,却让我去挡贫穷。

对我粗暴发怒火,辛苦活儿全给我。

从前恩情全不顾,你曾对我情独钟。

赏析: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是一个获得平衡的问题。正如时髦话说的,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少了另一半,这一半就失去平衡垮掉了。夫妻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夫妻各撑半边天,“人”字就树立起来了,家也就有了。

问题在于,取得平衡容易,保持平衡长久不变困难。建立家庭容易,维持家庭生活正常运转困难。追求尽善尽美,追求永恒,是人皆有之的共同理想。现实可以朝理想前进,却难以完全到达。中途转向或中途偏航是常有的事,完全达到理想境地却很少见。

常言说,天下没有不吵架的夫妻。夫妻的争吵可以在两个层面上进行:在具体的、有形的、物质的层面上争吵,比如为锅碗瓢盆油盐酱醋抚养子女孝敬公婆之类;在……理的、无形的、精神的局面上争吵,比如为性格冲突、观念差异、精神追求之类。可以说,这两个层面大的任何一种争吵,都有可能导致夫妻反目,分道扬镀,形同路人,视若仇敌,至死不相往来,甚至加害于曾经亲女。手足的对方。

也可以说,天下最亲密的关系是夫妻关系, 而天下最危险、最脆弱的关系也是夫妻关系。

然而,同“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不一样的是,对夫妻关系最大的威胁和危险是来自外部,来自外部力量的诱惑。夫妻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的争吵导致“人”字解体、平衡丧失,需要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在时间过程中多次的重复。一两次争吵不足以构成威胁,两三次、三五次甚至也不会有根本的妨碍,都还有妥协、缓和、补救、修好的回旋余地,都还可以退后一步天地宽。来自外部的威胁和诱惑,可以迅速地从根本上瓦解“人”字的平衡。这种致命的炸弹,常常就是另外一个具有挡不住的诱惑力的异性。他或她出现在夫和妻之外,从外部吸引着妇或夫,先形成三角形,然后是一个“人”字垮掉,另一个“人”字搭起来。如今,这已是我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了的情形。对此无论是褒是贬,反正在一天天发生,还一天天多起来,地球也照样在运转。这些都是后话。时光倒流百年、千年,与如今应当有很大的差别。那时,人与人之间,夫与妻之间有种种维护其间关系的规则,也就是被称为“道德”的东西。这些规则不能说不严格,但却不能说是平等的。比如妻子,她不是独立的,要依赖于丈夫。而丈夫可以不依赖妻子,甚至可以拥有妻子之外的妾。这样一来,规则对丈夫移情别恋网开一面,为夫妻关系遭受威胁和危害留下了一道不设防的地段。关系焉有不失去平衡的保证。

唯一剩下的东西,就是内在的“良心”了。可是,良心也是非常脆弱的,即使有朝夕相处建立起来的“一日夫妻百日恩”,也难以抵御新人的诱惑。

所以,昔日的妻子被抛弃,道德规则本身就负很大一部分责任,播下了悲剧的种子。弃妇,便是由这种子开出的幽怨的花朵。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