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的诗意_改写木兰从军

1、从军行的诗意

从军行的诗意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诗意: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

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2、改写木兰从军

改写木兰从军(一)

“杀呀!——“随着将军的一声令下,战士们都无谓生死冲上沙场。骏马奔驰在沙场上,唯有一头身材娇小的小牛在战争中随波逐流。

肥肥,你站稳点,我快飞出去了!“替父征战的花木兰坐在小牛身上摇摇晃晃地喊着,小牛应声回答道:”我尽量,人太多了,马太高了,我们快被踩死了!“”我看到他们军队的副将了,越来越清楚了,来我们这边了!“”啊!我们快逃!“”不行!”木兰斩钉截铁地说。说完,木兰将手里的金枪用九牛二虎之力扔向副将,多亏了平日的训练,金枪顺利地刺向了副将的马,马倒下了,副将也倒下了,木兰的将军看到敌方副将倒下,马上快马加鞭将金枪刺向副将,副将死了,敌方撤退了。

回到军营后,将军大大地表扬了花木兰,并赐木兰一匹骏马,准备迎接下一仗。

过了几天,远方传来大象的叫声,地面震动起来,战士们都起身向外观看,哇!只见远方沙尘飞舞,上万头大象朝军营奔来。

战士们立即穿好衣服,做好一切准备迎战。

木兰骑着赏来的骏马与将军奔驰在最前方。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庞然大物,将军不知所措。硬拼是不行了,正在千钧一发之时,远方传来了老鼠“吱吱”的叫声。原来是小牛肥肥带领着“老鼠军团”来了。“对呀!大象怕老鼠!”将军拍手叫好。果然,老鼠一出,大象那边就溃不成军了。

回到营里,木兰又被记了一大功。但经常用老鼠也不是长久之计,木兰愁眉不展地回到自己营里,突然发现肥肥不见了,后来听战友说才知道肥肥因为火种不小心跳到身上,一下子跑开了。木兰恍然大悟,马上向将军提出“火烧象营”的计划,将军认可了,赏木兰50个兵,但木兰说人多手杂,只要了15个兵一同前往。

木兰带着15个兵小心翼翼地潜入敌方象营,待象群安睡之后,将柴火堆放在旁边,木兰一声下令点火,熊熊大火便覆盖了敌方整个战营,烧火弥漫了整片天空。敌方闻声而来,有的救活,有的救象。木兰便带着15个兵趁机逃开。大火过后,大象死的死,伤的伤,所剩无几。

敌方终于在几天后宣告战败,木兰依旧骑着小牛肥肥回家了,他们不再是“吊车尾”,而是“领头羊”了。

改写木兰从军(二)

自从木兰代父从军,胜利归来后,她的光辉事迹传遍了大街小巷,全城百姓没有一个不知道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的。百姓们每每提及木兰,脸上都显得无比荣耀,就好像木兰是自家的孩子一样。

“谁家故事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女子木兰从军的事迹传到了军营中士兵们的耳朵里。有的士兵百思不得其解;而有的士兵暗自佩服;还有的士兵顿生妒意,便上报给军官。紧接着军官又上报给朝廷中的大臣,自然也就瞒不过了可汗。

有些大臣们说:“自古军中有令,女子不得参军,更没有上战场的机会,可木兰却伪装进入军营,可以说是违反了军法,应当给她惩罚。否则有失国家的尊严啊。”于是可汗便要下令对木兰施以军法处置。可是朝廷中的另外那些大臣却表示反对:“虽说木兰诗女子,但她也曾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她没有当逃兵,反而英勇奋战,为国家效力,而我们不应该降罪于一个有功的人。”

大臣们的话萦绕在可汗的耳边,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他们说的都很有道理。可汗是选择军法还是策勋,却犹豫不决。

很快,这消息也传到了木兰耳中。而她表现得极为镇静,坦然的令人吃惊。她并不惧怕,她为了保护父亲不上战场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她竟然实现了很多兄弟都没有实现的愿望——为国效力;她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常人无法体验的艰辛;她的勇猛果敢深得民心。

她从容不迫地对父母说:“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何况我们平民百姓呢?女儿触犯了军法,理应受罚,这远比父亲从军所要承受得轻很多了。虽然我是女儿身,但我也具有铮铮铁骨……”

话还没有说完,便听院外人声嘈杂。原来是可汗带着一些大臣们来慰问木兰。身后还跟着众多的父老乡亲。

走进那个显得有些陈旧的屋子,沿街的百姓们看到可汗和大臣,眼泪夺眶而出,异口同声道:“可千万不能把木兰带走啊!”“木兰是个有情有义的英雄,万不可被处斩啊。”等到可汗从木兰家走出来时,门口早已围得水泄不通。

可汗笑了笑,令大臣宣读了圣旨,木兰被封为“巾帼英雄”,并赐予良田一亩,布匹百丈,珠宝若干。此时的百姓振臂高呼:“君王圣明!”木兰一家更是喜极而涕!

自此,木兰从军的故事便千古流传,并永垂不朽。

改写木兰从军(三)

夜,格外宁静,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一切都那么美好、静谧。星星还同往常那样在天空上闪烁,晚风缓缓地吹着,但是,这段时间,花木兰老是坐在织布机旁不停地叹息,织布声稀疏了下来。

花木兰倚靠在织布机旁发呆,心事重重。昨天深夜一纸军队的文告打破了家中的宁静:军书连下十二道,每一道都在催促父亲重新披挂出征。花木兰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父亲老了,木兰又无哥哥,弟弟处幼尚未成人,保家卫国责无旁贷。她下定决心自己替父从军。

第二清早,花木兰就出门到街头上,买骏马、买马鞍、马笼头、马鞭,忙乎了好一阵子,备齐了战装,然后辞别父母,女扮男装头也不回地走了。早晨辞别了父母,晚上花木兰宿在了黄河边,她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听到的只是黄河流水的“哗哗”声。

第二天早上,她辞别了黄河,晚上又宿在黑山头。

经过了十几天的长途跋涉后,花木兰最终来到了燕山脚下,她听到胡人兵马的嘶鸣声。花木兰发誓:为了父母,为了国家,自己一定要全力以赴,战胜敌人!

“杀啊——”战场上炮火连天,马的嘶鸣声、战士们的呼喊声、如雷鸣般的马蹄声以及刀、剑撞击的“口当口当”声响彻整个大地,黄沙满天,血流成河,战场上敌人的尸体横七竖八地摆了一地,许多战士们都受了伤。已提升为将军的花木兰率领大兵冲向前去。寒风阵阵传来刁斗声,明亮的月儿映照在铁甲衣上,许多将士身经百战,为祖国而死。经过十余载的战斗,壮士们终于凯旋而归了。

十几年的拼杀,十几年的搏斗,木兰领着胜利的军队归来了,皇上为她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宴席上,皇上为战功卓着的花木兰敬酒:“你功劳不小,赐你做个尚书,行吗?”“不!”花木兰笑着摇摇头:“为祖国付出,这是应该的。我不需要做尚书,谢谢皇上的好意。但是否能给我一匹千里马,送我回家?”皇上用赞赏的目光看着花木兰:“好,既然你这么说,我就赐你一匹千里马。你要回家,我也不强求你了。”说着,叫手下从皇宫里牵出一匹自己最喜欢的千里马赏赐给花木兰,花木兰双手握拳拜谢皇上,然后骑上马走了。

“嗒——嗒——嗒”,花木兰快马加鞭往家中赶,身边的泥土都扬了起来。此时,归心似箭的木兰心里好不兴奋,恨不得马上飞到家。

父母们得知花木兰回家的消息,欣喜若狂,他们相互搀扶着蹒跚地走到屋外,目不转睛地盯着城门,眼巴巴地望着、望着……

“爹、娘——”花木兰的父母循声望去,花木兰骑在马上,飞奔而来,正在向他们招手。()花木兰的父母顿时激动得两手发抖,先是一惊,又蹒跚的走过去。花木兰将马一拉,迫不及待地跳下马,张开双臂,紧紧地拥抱住爹和娘。娘摸摸花木兰的脸说:“兰儿,瘦了,瘦好多了,但越来越漂亮了?”“走吧,天色已经晚了,兰儿回家就好!”父亲边说边牵着马,拍拍木兰母亲的肩说道。花木兰一家以及陪同她回家的战友们,一路说说笑笑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花木兰感到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和美好。

“姐回来了,姐回来了!”弟弟欢呼着,紧接着年少的弟弟操起刀,回到厨房里杀猪宰羊,忙着为姐姐煮点好吃的。

回到家的花木兰推开东阁门,坐在西阁床上,脱下战袍,穿上了旧时的衣裙,看着房间的旧物,她感到亲切而温馨。坐下来,她对着镜子在额上贴上了花黄,梳理着两鬓那乌黑的头发。

“吱—”门推开了,花木兰笑吟吟地走出来:“让大家久等了。”边说边坐了下来。

“啊?”战士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目瞪口呆:“十几年的战场生活,却不知你原是女儿身!”“哈哈哈……”从花木兰家中传来了一阵阵笑声……

3、王昌龄:从军行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翻译: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

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4、李颀:古从军行

《古从军行》

作者: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注释:

1、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2、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3、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遮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译文:

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

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了交河。

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凄厉;

或听到乌孙公主琵琶声幽怨更多。

野营万里广漠荒凉得看不见城郭;

大雪霏霏迷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

胡地的大雁哀鸣着夜夜惊飞不停;

胡人的士兵痛哭着个个泪流滂沱。

听说玉门关的交通还被关闭阻断;

大家只得豁出命追随将军去拼搏。

年年征战不知多少尸骨埋于荒野;

徒然见到的是西域葡萄移植汉家。

赏析:

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它的讽刺笔力。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