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苏轼_苏轼的古诗

1、我眼中的苏轼

我眼中的苏轼(一)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仿佛是一扇古铜色的门。我推门而入,仿佛看到苏轼站在时空虚空的另一头向我掂须微笑。

一首《念奴娇》,将豪放派诗词艺术推至了顶端。苏轼泛游赤壁,留下的是两篇名赋与一首怀古之诗词。读《赤壁赋》,读到“叹吾生只须臾”两句,忍不住启唇轻诵。当时呈现在东坡面前的应是怎样一番景象啊,使得那感概遁着千年贯穿古今的线索而来,在我面前停格,打动的是自古而来千万的文人墨客。在《后赤壁赋》中上下颉颃翻飞的黒雁,不仅入了苏轼的梦,更是让我心头一悸。若不是苏东坡,北飞的雁儿又怎会名垂千古?苏轼善文,更善感概啊。

若只是犷野豪放与荡气回肠,苏轼这千年前的男子并不会倾了我的心。你不会不知那悲怆凄痛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深情的悼亡词,是东坡为亡妻王弗所作。那描绘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毛笔,写起旧人描眉的动作,竟如此深入骨髓。且看那“小轩窗,正梳妆”,那“那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都是无法离世的痛楚与哀愁。遒劲的风吹过荒山野岭,吹过王弗安眠的地方,你可听到苏轼哽咽中念诵的词句“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苏轼的一生中,乌台诗案是他征途日渐消沉,文技每况愈上的转折点。黄州,一个凄凉的城,囚住了苏轼的形,却囚不住他的神。他自比孤鹏,在梧桐树枝头飞过,哀鸣,愤懑不平。“谁见幽人独往来”,东坡不忧亦不恼,甘做幽人,独来独往,“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不攀高枝,不附权贵,气节让他不肯择木而栖。“缺月挂梳桐”他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明月松间照”时,他把酒临风。任长廊上的清风贯穿春秋,苏轼不觉苦闷,有词足矣。

苏轼,他是古代的学者,他有一往情深和高洁的气节。千年后的我懂得他,在他的笔锋间如痴如醉。哪怕今后阅文无数,苏东坡在我心中的位置,也是无可取代的,我坚定!

我眼中的苏轼(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题西林壁》我们早已能倒背如流,而对它的作者苏轼却又不甚了解,因为他的性格像庐山一般复杂多样,人生经历也是起起伏伏。

苏轼受其父亲苏洵的影响,从小便饱读诗书,在政治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当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执政,大刀阔斧地进行变革之时,苏轼却“不识时务”地站出来唱反调,认为新法损害了百姓的利益,结果自然是被贬到地方去当了个小官。过了几年,宋神宗驾崩,哲宗即位,西太后听政,旧党的司马光重归宰相之位,苏轼又被召回京城。本来苏轼应该对司马光感激涕零,没想到他竟又看不惯旧党将新法全部推翻,于是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又触怒了保守势力,再度被贬。虽然政治上屡屡失意,然而苏轼却很乐观旷达,在穷乡僻壤依然能够苦中作乐,于是就有了在黄州时与黄庭坚、佛印唱和交往的佳话,被贬惠州时欣然作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外放杭州时又捣鼓出了东坡肉,至今仍名扬天下。

这样的闲情逸致并没有消泯苏轼的雄心壮志,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抒发了自己渴望像周瑜那样展示才华、建功立业的豪情,而那时正是他人生的最低谷,尽管如此,他仍然位卑不敢忘忧国。在他晚年,雄心不减,“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矢志报国的强烈愿望跃然纸上,令人为之动容。在地方任职期间,苏轼也时时把民生疾苦挂在心间,在任杭州太守时,他带领百姓疏浚了西湖,并用挖上的湖泥,建造了一条长堤,后人为表感激之情,称之为“苏堤”。

豪放超逸的苏轼也有柔情的一面。他与妻子王弗感情极深,在其去世十年后,仍念念不忘,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词句,沉痛而又抑郁;在丙辰中秋,望着天上一轮皎洁的圆月,他不禁想起了与自己远隔千里的弟弟子由,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

细读苏轼,苏轼的形象渐渐变得鲜活与丰满,但以我有限的水平,又怎能将其写尽呢?

我眼中的苏轼(三)

陶渊明,号“五柳先生”。他的名字引起了我的兴趣,便渐渐开始喜欢上他。

他为自己写传记,“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达了他的性格与志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如此豪爽、洒脱又有和人学得来?但又有多少人明白“桃花源”一游中的不满和渴望?

我曾为他的辞官归隐而感到惋惜,丰厚的利禄功名放之不取,我亦开始不解;但我也曾为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感到兴奋,官场上的狡诈、阴险又岂能与田园的朴素之风相提并论呢?在农家院里,他愿做那最休闲的人;在山水之间,他愿做那自由的快活神仙;在繁华闹市中,()他愿做那最平凡的、最普通的世人。

我曾为他的“环堵萧然,不敝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而感到担心,如此的贫穷潦倒又如何维持生计呢?我也曾为他的乐观而感到钦佩,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生活。“草盛豆苗稀”不要紧,“夕露沾我衣”也不要紧,荷锄归来带回的不是疲惫二十乐趣。再来一壶酒,来个一醉方休!诗兴又顿起,于是挥毫泼墨,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着豪兴跃然纸上。脑海中诗意的空白驱走了所有杂念,物质与精神,他选择了后者。专注而无虑,成了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也许,归隐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现在是二十一世纪,当然不能同很久很久前那个社会相比较,现在处处需要竞争,而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在当今社会,不竞争是不行的,然而在竞争中却要做到陶渊明一样的不慕荣利,在竞争中,不仅要为自己想,也要为他人着想。做到共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

不过,每天生活在百花间,看百花齐放,听百鸟共鸣,观日出日落,又是何等的享受呢?只听到耳边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一股清风般掠过我的面颊。

2、苏轼的古诗

苏轼的古诗

1、《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2、《上元侍宴》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3、《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4、《守岁诗》

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

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

5、《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6、《儋耳》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7、《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8、《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9、《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饮》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1、《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2、《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3、《采桑子》

多情多感仍多病。

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

细捻轻扰,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14、《蝶恋花》

一颗樱桃樊素口。不爱黄金,只爱人长久。

学画鸦儿犹未就。眉间已作伤春皱。

扑蝶西园随伴走。花落花开,渐解相思瘦。

破镜重圆人在否。章台折尽青青柳。

15、《浣溪沙》

花满银塘水漫流。犀槌玉板奏凉州。

顺风环佩过秦楼。远汉碧云轻漠漠,

今宵人在鹊桥头。一声敲彻绛河秋。

16、《西江月》

碧雾轻笼两凤,寒烟淡拂双鸦。

为谁流睇不归家。错认门前过马。

有意偷回笑眼,无言强整衣纱。

刘郎一见武陵花。从此春心荡也。

17、《夜泛西湖五绝》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18、《山村五绝》

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

无象太平还有象,孤烟起处是人家。

烟雨蒙蒙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

但教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窃禄忘归我自羞,丰年底事汝忧愁。

不须更待飞鸢坠,方念平生马少游。

19、《谒金门》

秋池阁。风傍晓庭帘幕。

霜叶未衰吹未落。半惊鸦喜鹊。

自笑浮名情薄。似与世人疏略。

一片懒心双懒脚。好教闲处着。

豁得平生俊气无。

20、《巫山》

瞿塘迤逦尽,巫峡峥嵘起。

连峰稍可怪,石色变苍翠。

天工运神巧,渐欲作奇伟。

坱轧势方深,结构意未遂。

旁观不暇瞬,步步造幽邃。

苍崖忽相逼,绝壁凛可悸。

仰观八九顶,俊爽凌颢气。

晃荡天宇高,崩腾江水沸。

孤超兀不让,直拔勇无畏。

攀缘见神宇,憩坐就石位。

巉巉隔江波,一一问庙吏。

遥观神女石,绰约诚有以。

俯首见斜鬟,拖霞弄修帔。

人心随物变,远觉含深意。

野老笑吾旁,少年尝屡至。

去随猿猱上,反以绳索试。

石笋倚孤峰,突兀殊不类。

世人喜神怪,论说惊幼稚。

楚赋亦虚传,神仙安有是。

次问扫坛竹,云此今尚尔。

翠叶纷下垂,婆娑绿凤尾。

风来自偃仰,若为神物使。

绝顶有三碑,诘曲古篆字。

老人那解读,偶见不能记。

穷探到峰背,采斫黄杨子。

黄杨生石上,坚瘦纹如绮。

贪心去不顾,涧谷千寻缒。

山高虎狼绝,深入坦无忌。

洪蒙草树密,葱茜云霞腻。

石窦有洪泉,甘滑如流髓。

终朝自盥漱,冷冽清心胃。

浣衣挂树梢,磨斧就石鼻。

徘徊云日晚,归意念城市。

不到今十年,衰老筋力惫。

当时伐残木,牙蘖已如臂。

忽闻老人说,终日为叹喟。

神仙固有之,难在忘势利。

贫贱尔何爱,弃去如脱屣。

嗟尔若无还,绝粮应不死。

3、我眼中的自己

我眼中的自己(一)

我总是掩饰不住自己的快乐,在课堂上,有什么好笑的事,我就“扑哧”一声,乐了!有时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和妈妈说,在妈妈面前,还没开口,我自己就已经乐的合不拢嘴了。在我眼中,我是一个开朗爱笑的女孩。

在五年级的时候,有一个同学的奶奶去天堂旅游了,后来看天堂太好了,就再也没回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满脑子想怎么逗他开心,我想讲个笑话,逗她笑,我便“咳”了一声,就讲起了笑话,忽然那个同学一抬头,眼圈红红的,但脸上却荡漾着散不开的笑容。在我眼中,我是一个能逗同学开心的开心果。

我在平时很大胆,敢和父母还嘴,顶嘴吧!——但是一到上课就不行了,会得不举手,不会的更不用举手了!在我眼中,我是一个胆小的人。

为什么他们都说我这样的女生,很不好,只会掩饰自己,在别人面前,流露出的都是最好的一面,坏的一面往往被掩饰起来,这样就是别人没有办法了解自己,可是我觉得我不是那种掩饰的人,我只是害怕老师而已,仅此而已,他们就这样说我,太伤我的心了……

但是没关系,我会用行动证明他们说的是错的,而且还有很多人站在我这边,因为人缘好。

我眼中的自己(二)

在我眼中,自己是一个聪明的我、一个骄傲的我,一个爱耍脾气的我……总之,我眼中的自己,是一个多变女孩。

在我眼中,自己是一个聪明的我。在数学课上,老师经常会出一些思考题,在同学们正

在苦思苦想时,我自信地举起了手,同学们会向我投过羡慕的眼光,这时,甭提我心里有多高兴了!在语文课上,我也不差。老师让我们概括段意,我眼睛一转,又高高地举起了手,生怕老师会叫起另一个同学,同学们会向我投来不相信的眼光。这时候,我心里又高兴,又紧张,因为我是班上第一个举手,怕回答错了,被同学们笑话,那种滋味儿,可真不好受!

在我眼中,自己是一个骄傲的我。就拿这次的期末考试来说吧!我的语文成绩是98分,数学是110分满分,英语是107分,考得很好,在级部第一名,这时候,我就有些看不起那些分数低的同学,埋怨他给我们班丢分,害得他们无地自容,都不敢抬头见人了!真是对不起!哎……

在我眼中,自己是一个爱耍小脾气的我。在家里边,我也算不上千金大小姐,但是,我也是随时耍点小脾气,小时候,我耍小脾气时,爸爸两巴掌就打到脸上了,然后,我捂盖着自己的脸,跑回房间,在屋子里边乱摔东西,而且也不吃饭,爸爸妈妈拿我真是没有办法!长大以后,虽然也偶尔耍一点,但是,绝不像小时候那儿样子了。

我眼中的自己(三)

我,犹如天边的一颗不起眼的小星星,暗淡无光。但还是这样的一颗小星星,天空海阔,也只有一颗。茫茫人海,我也是独一无二。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优秀者数不胜数。而我却只能默默地在角落里的镜子前打量着自己:唉!一双不大的单眼皮眼睛,高高的鼻梁,红红的嘴巴,平凡的气质,平凡的相貌,平凡的身材,真是众多女孩中最平凡的一位!

能歌善舞的女孩,能够用精彩的文艺表演折服大家;口若悬河的女孩,能够用伶俐的口才令人叹服;健步如飞的女孩,能够用矫健的身姿在运动场上大显身手。而我,只能在观众席上做个默默的观众。

一系列的平凡会是我憎恨自己,憎恨造物主为什么不赐给我一点点的天赋。但我,却不能改变什么,只能让我的世界里继续充满平凡。

记得有一次做英语练习题的时候,由于练习题的难大,因此同学们都被这些练习题搞得一头雾水。但这对于擅长英语对我来说,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我三五下就把这些难题解决了。待到老师重新为我们讲解这些提时,我又像往常一样耐心的听老师讲题。讲完之后,()老师问道:“有没有哪一位同学是做全对的?”我怯怯的举起了手,而不同的,全班只有我自己一个人全对举起了手。老师又立即地对我伸起了大拇指,说:“这可真是不简单呀!”听完老师的这句话后,我的心中涌起一股从未有过的自信感,我突然发现自己是多么优秀,也并不比别人差。

几天后,课堂上又多了一个爱积极发言的学生。她不仅爱和人接触,而且成绩毫无疑问,那个学生就是我。

世界之所以如此绚丽多彩,是因为有许多像花一样可爱的人。倘若这世上只有芍药和玫瑰等名贵绚烂的花,这世界也难免有些单调,但是若加上小野花,这个美丽的星球才会因差异而精彩。做不了玫瑰,就做野花,你会发现,自己其实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说到这时,我脑海中又浮现出了哥哥张国荣的一首经典的旋律:“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4、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一)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仿佛是一扇古铜色的门。我推门而入,仿佛看到苏轼站在时空虚空的另一头向我掂须微笑。

一首《念奴娇》,将豪放派诗词艺术推至了顶端。苏轼泛游赤壁,留下的是两篇名赋与一首怀古之诗词。读《赤壁赋》,读到“叹吾生只须臾”两句,忍不住启唇轻诵。当时呈现在东坡面前的应是怎样一番景象啊,使得那感概遁着千年贯穿古今的线索而来,在我面前停格,打动的是自古而来千万的文人墨客。在《后赤壁赋》中上下颉颃翻飞的?雁,不仅入了苏轼的梦,更是让我心头一悸。若不是苏东坡,北飞的雁儿又怎会名垂千古?苏轼善文,更善感概啊。

若只是犷野豪放与荡气回肠,苏轼这千年前的男子并不会倾了我的心。你不会不知那悲怆凄痛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深情的悼亡词,是东坡为亡妻王弗所作。那描绘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毛笔,写起旧人描眉的动作,竟如此深入骨髓。且看那“小轩窗,正梳妆”,那“那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都是无法离世的痛楚与哀愁。遒劲的风吹过荒山野岭,吹过王弗安眠的地方,你可听到苏轼哽咽中念诵的词句“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苏轼的一生中,乌台诗案是他征途日渐消沉,文技每况愈上的转折点。黄州,一个凄凉的城,囚住了苏轼的形,却囚不住他的神。他自比孤鹏,在梧桐树枝头飞过,哀鸣,愤懑不平。“谁见幽人独往来”,东坡不忧亦不恼,甘做幽人,独来独往,“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不攀高枝,不附权贵,气节让他不肯择木而栖。“缺月挂梳桐”他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明月松间照”时,他把酒临风。任长廊上的清风贯穿春秋,苏轼不觉苦闷,有词足矣。

苏轼,他是古代的学者,他有一往情深和高洁的气节。千年后的我懂得他,在他的笔锋间如痴如醉。哪怕今后阅文无数,苏东坡在我心中的位置,也是无可取代的,我坚定!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二)

响彻铜琶,千古大江东去;吹残铁笛,一生孤鹤南飞。这是一个时代,一个强悍却如此贫瘠的时代,一个可以玩弄太多文人雅士于股掌之间的时代。他却敢于以瘦瘠的身躯去撞击黑暗社会,他以他的天才、渊博、超逸、多情留下了一段段传奇佳话。

我心中的苏轼是豪放的苏轼。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他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他虽一生坎坷,历经风雨,漂泊不定,却英姿勃发,豪情满怀。即使到了暮年依然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凌云壮志。

我心中的苏轼是多情的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然而他对自己过世十多年的妻子仍然深情无限,那小轩窗前的“相顾无语”里让世人陪他洒下千行心泪。一个懂得柔情的男人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我心中的苏轼是放达的苏轼。他因黄州诗案而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唯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

我心中的苏轼是爱民的苏轼。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他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他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我心中的苏轼是千古一人,完美的苏轼。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沉睡了几百年的苏轼,拖着疲惫的身躯,从书中缓缓向我走来。

苏轼他一袭布衣,头戴斗笠,脚踏木屐,手持竹节,躬耕于东边的山坡上,难怪号称东坡居士。可这么一位叱咤文坛的风云人物,命运却是如此坎坷凄凉,不由让读着苏轼诗词的我内心涌出阵阵辛酸。

我眼中的苏轼是仕途失意之人。人生几次被贬,甚至差点惨遭杀害。最后被贬黄州,黄州是个令人自生自灭的地方。我真为苏轼的遭遇愤愤不平,难道他无与伦比的才气,也成了被祸害的理由?我想苏轼也是不明白的,为什么他自己一心为国为民,仍免不了被流放黄州的命运。在当时,纵有多少豪情壮志,又能与谁诉说呢?只能寄情于诗表达情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上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今天读来我感受到一种别样伤情的豪迈。

我眼中的苏轼是浪沙淘不尽的词人。()也许他坎坷的经历,成就了他文学的伟大。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我无法想象中国文学史少了苏东坡会是怎样一番情景,一定会黯然失色的。

我眼中的苏轼是伤心寂寞之人。在他三十四岁那年,他一生中最信任的人——妻子离他而去。妻子的病逝,对他的打击是多么的大。他只能在梦中见到久别的妻子,梦中相见,也只能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朦胧中,我看到他的身影渐渐远去……远去……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