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活着读后感500字
活着读后感500字(一)
这几天没事的时候看了一部余华写的作品《活着》。作者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里面的主人公福贵一生中曲曲折折经历了很多事情,从一个地主的大少爷到一个贫穷的农民,他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要什么有什么,但由于好赌全输给了龙二,导致家里破产。后面他的所有亲人都先于他过逝。最后剩下他跟一头牛。
他破产后遇到很多困难,亲人也一个一个的去逝,但是,他没有一句抱怨的话。后面解放了,龙二是当地地主,被枪毙了。福贵听说龙二被枪毙,对自己说,"龙二是他的替死鬼,要不是输给龙二,死的就是他,虽然破了产,但他还能活着。"如今还活着,村里的人都说,他跟那头牛是两个"老不死"
人活在这世界上不容易啊,能活着就最好,要好好的活着!我觉得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要感受这个人生的快乐而不是来抱怨老天的不公平。有些人出生在富裕家庭,有些人出生在贫困的家庭,但富人有富人的快乐和烦恼,穷人有穷人的快乐和烦恼,富不富裕这不重要,而是要感受到人生的乐趣,这才是重要的。
我觉得人只要是好好的活着就是富裕的,因为我们还有希望,而那些死去的他就什么都没有了,你现在能吃饱能穿好的话,那你更富裕了,因为如今还有地区吃不饱的穿不好的人很多。不要抱怨不公平,只要好好活着就好。而且对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好一点,因为迟早有一天他会离开你的。
活着读后感500字(二)
乘复习功课的间隙,我把《活着》给看掉了。余华的这本书早有所耳闻,可是一直没什么时间,到是张艺谋的电影先看过了。读过原著之后不由得赞叹这书天生就是本很好的剧本,我想编剧更本不用改什么。故事的描述镜头感十足,是我最喜欢的那种讲故事的模式。作者的文字并不华丽,但平实中却充满了力量,是一种能从内心感动你的力量。我不想说什么涉及灵魂的字眼,可能书看多了就不太容易随便给感动了,但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值得我推荐。希望每个人读过之后都会有自己的感悟
给出一段书中的文字,大家欣赏下: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活着读后感500字(三)
一个从小在富贵中的少爷,一个不把别人放在眼中的风流人物——福贵,他因为好赌被骗去了家财父亲也被气死了,但他却因祸得福最最后绞幸的活了下来,他的老婆家珍一直陪伴在他身边慢慢的用爱和自己的信念感化他,最终福贵终于被感化了,但是为时以晚,害得自己的家人受到苦日子。
当我读到家珍死去,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离死别中最宁静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家珍没有怨言,是那样慈祥那样平静,我看到她无邪的纯洁的心灵,她仿佛在净化着一些"丑恶"的事物。福贵的女儿儿子相继死去,最终连女婿也惨死在了钢板下面,苦根也因为家中的贫穷最终被饿死了。看到福贵的亲人相继死去我的心情也触动了,留下了泪水。()但是福贵也是可怜的上帝对他如此不公平,让他的亲人死去,只让自己潦倒的一个走向生命的尽头,也许这是他的"素命"吧!
亲人的相继离去使福贵变得不在是很新痛了,是他渐渐明白了,亲人一只活在自己的心中,要让自己好好的活下去,他买的老牛也是给予自己的自我安慰。
我对福贵的精神是十分赞赏的,他坚定的信念,背负着祖先留下的一句话,让自己活下去。生老病死,我们都得一样一样地过,生命只不过是个过程罢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已的意愿选择一个方式,真实清醒并发自内心的去实现它的价值,让自己的路走的更长更远。
2、活着就是幸福读后感
活着就是幸福读后感(一)
利用空余时间拜读了张文质主编的《活着就是幸福》一书,感悟到了文中许多的经典阐释,本书以震撼心灵的生命故事为主体,配以短小精湛的“生命感悟”。我们从中不仅可以阅读到感人的故事,还可以获得许许多多教育教学及人生道理。
书中的一些片段,让我获得了一些情感上的共鸣。“宽容就是温柔中的美丽,它脉脉温情,但震撼力却足以使我们笑靥如花或泪流满面。宽容作为人类文明衍生出的一种美德,在经历了几千年社会进步之后依然熠熠生辉。宽容不需要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也不需要两肋插刀,肝胆相照。有时一个温和的眼神,一个温馨的微笑,一双温润的手,就会使人感到温暖,从而产生力量。”
宽容就像春天的燕子,为我们衔来醉人的春光;宽容就像涓涓细流,时时滋润着我们粗糙的灵魂;宽容是一曲深情的乐谱,为我们弹奏出动人、圣洁的音韵。
回想一年级时碰到的一个个让人头疼的孩子,其中那个孩子的印象一直在我的印象中:他长得胖乎乎,白净的小脸上嵌着一双大大的眼睛,开学第一天的数学课,其他小朋友为了表现自己,都想在我这个陌生的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坐得很端正。只见他朝我看了一下,就从课桌里拿出一瓶澄汁就津津有味地喝了起来,我见了就走过去轻声对他说:“小朋友,你现在是一年级学生了,上课可不能吃东西、喝水了,知道吗?”他朝我瞥了一眼,继续喝,我想第一天出现这种状况还是情理中的事情,就顺手帮他把水瓶盖好,放进课桌里。那想这孩子见我动了他的水瓶,象一头被激怒的小狮子,马上站起来伸出小拳头就是朝我身上一拳,我呆住了,“这么大胆,无法无天了”我一股怒气直冲,但教师的职责让我一下子强压心中的那股怒火,我故说“呀,这小朋友的小拳头这么有力,老师相信他劳动一定很勤快,接下来他一定会用他有力的小手为我们班服务的。”他也惊呆了,他想这个老师怎么没批评我,反而表扬我,我的不按常理出牌让他有点局促不安,他一下子也安静下来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始终以一颗宽容的心来教育他,对待他。一个学期下来,家长来反映说,这孩子进了小学确实进步了很多,懂事了很多,家长喜悦的心情激动不已,我内心也涌动着一个信念: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要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
活着就是幸福读后感(二)
这本书看起来很舒服,字与字的间隔很宽,一页书翻起来很轻松,我在想,这是否也是作者特意为之?一位癌症病人,从2008年确诊以来,通过他自己强大的意念,完全放弃之后的生活方式与固有的观念,开始一场新生,出了这本书,写了很多文章,影响了很多癌证患者,让很多人在面临绝症地时候开始觉知:自己才是唯一可以对自己负责的医生。老布。书的最后,有一张他的照片。瘦瘦的,但是看上去很精神,也很淡然。非常平凡的休闲装,运动鞋上还隐约看到新鲜的泥土,一股大自然的感觉。像一颗小草,瘦瘦的小草,不张扬,但有内在的不可忽视的生命力。
最开始决定把这本书买回来,其实是被这个书名给打动了。活着就是幸福。说得多好。听说过身边太多人的例子。有的人,为了公司的生意,长年累月地辛苦奔波,公司业绩渐好,而他的健康却不在了;有的人,为了仕途上的发展,不惜长年泡在酒瓶子里,结果胃穿孔做手术,得到了那顶帽子,失去的,又岂是一顶帽子可以给你的;有的人,总是抱着侥幸心理,垃圾食品无法控制,今朝有酒今朝醉……有的人,会幡然醒悟,这个世界上,最最珍贵的是他自己,和他的健康,可意识到的时候,代价已经过重;有的人,至死也不能明白……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其实特佩服老布这个人的意志。48年前的生活,说放下就放下了。他说他列出23件在48岁之前经常做的事情,但当他把那个单子列出来,撕碎的时候开始,他不曾再做过一件这个清单上所列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疑惑于疾病的突发和偶然,事实上,万事皆有因,没有所谓的突发和偶然,只有不曾察觉与放任麻木,或是心存侥幸。
和柏辰爸爸说偶尔说起看这本书的感受时,他哈哈一笑说,其实大部分的癌症病人,都是被自己吓死的。这话真不假。当老布出现在一个癌证病人面前,以自己确诊几年之后仍然健康活着的现实告诉对方,一夜之间,对方的精神头完全不一样。之前,病恹恹的,脸了肿得厉害,失眠。但,见了老布的那个晚上,睡得特别踏实,每二天发现脸也不肿了,整个人精神焕发。
在书里面,有一个常识性的表述,让我有所触动。作者说,癌细胞其实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当中,只要比例平衡,是不会造成病变和危险的。癌细胞依靠什么存活下来?依靠人们体内的毒细胞。这些毒细胞来源于哪?来源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来源于不规律的作息习惯,来源于新装修的污染环境,来源于高压力的工作环境,来源于太过于不能控制的负面情绪,来源于……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所以,当足够的质变构成量变的时候,大家却以为这是运气不好的概率,却以为这只是偶然。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其实发生了一件我认为很搞笑的事情。大概看了两天左右吧,因为最近两年的体检结果总会显示一些这样那样的小毛病,而且今年比去年的会小严重一点,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我越看这个书呀,心里就越觉得不踏实。我总觉得,有一些小毛病就赶快治呀,拖着干什么呢,拖着能拖好吗?而且,对照着那个体检结果,部分地方也有一些结节和硬块,我心里就忽上忽下的。现在我明白了,应该也是心理作用使然。
心理作用其实是太奇妙也太强大了。那几天,我会明显觉得自己不适。头晕,脑闷,乏力,情绪不高,啥情况都有。我觉得自己得去看一下。小毛病也得看好呀,该治的治,该调理的调理呀。尤其是昨天早上起来,特别胸闷得厉害。我自己知道,绝大部分是心理作用的原因。同时,我也知道,要消除这个心理作用的办法是什么。
请了一下假,打听了一下相关的信息,于是,就跑去看了两位中医。一位中医说,部分结节和硬块结果显示无大碍,开了一些调理的药,应该会自然消失。另外一位中医,给我看的是心血管类的,很奇怪的是,我之前有挺严重的贫血和低血压,现在居然没有任何药物治疗的情况下,竟然都是正常值了。尤其是血压,去年体检的时候,我还记得,我的血压竟然达不到最低值,今天检查出来,至少也是在正常值范围之内了。
我很开心。开心于这样的结果,事实上,最开始心里还是有几分忐忑的。关乎于自己切身的健康时,每个人都没法那么超然。我开心自己的血压等情况,没有药物治疗,竟然自然回升到正常值;我也开心,那些让我一度担心的结节与硬块,是正常的,且医生也给我开了中药来调理。没有大问题,小的问题也能够及时解决,我怎么能不开心。
最近其实都比较少发脾气了,相比以前,次数、频率和程度,都明显下降。或许,我也是身体情况能够不知不觉变好的一个原因。
同时,我还有一个感受。一个人老是说,在努力,在打拼,在想要创造什么,在想多得到什么,()这个过程似乎很辛苦;但,在拿起,与放下之间,放下可能会比拿起要难得多,痛苦得多。在拿起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一些天时地利,可能会自己省很多力;但在放下这个过程,别人除了适当的引导,别无他法,能够做到的,只有你自己。
回想2012年这一年,有几本书其实对我影响很深。《正面管教》是一本,《丢掉50样东西,找回100分人生》也是一本,《做你自己》是一本,这本《活着就是幸福》,也算。很多时候,疾病只是一个提醒我们要善待自己的身体的一个信号,而这本书,可以先于那些痛苦的疾病,让你先有意识去照顾好自己,爱自己。只有照顾好了自己,爱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个积极的快乐的心态,我们才有爱家人的能力。
身体是最有灵性的。你对你的身体好,你的身体就会对你好。我们都希望健健康康,一家人平安喜乐。有想法,还要有行动,身体力行,好好地善良自己。
活着就是幸福读后感(三)
很偶然的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活着就是幸福》,它由杨冬苟主编,对于杨冬苟我了解到的并不多,只知道他还出过《放手也是一种爱》《活着就有希望》等这类以情感为主线的书籍。本书它不是散文也不是长篇小说,它更像是一本故事集,以震撼心灵的生命故事为主体,配以短小精湛的“生命感悟”,让人不仅可以阅读到感人的故事,还可以获得许多的启发,使人对生命有了一次重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了,幸福其实没有那么遥远。
幸福是什么?多少人用一生来解读这个问题!
对于一生都在追求幸福的人而言,幸福恰有一种“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味。不知对你而言幸福是什么呢?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幸福其实很简单!每天早晨醒来,可以哼几句歌或是吹个口哨,确定自己还可以歌唱,这就是幸福;拨通电话,能听见家人温馨的嘱咐,确定自己的耳朵还能听见声音,这就是幸福;打开琴盖,弹首小曲,确定自己的手指还能灵活的弹奏,这就是幸福;登上qq,看见朋友的头像亮着,确定自己还有可以关注的人,这就是幸福。
正如书中所说“每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还能健康地存在着,确定自己真实的存在着,这就是幸福”因为死亡和不幸随时都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许,是我们都还太年轻,总感觉死亡离我们很遥远,所以才不懂得去珍惜,却不知有可能下一秒你就会失去这个机会。
回想起那些瞬间消逝的生命,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沉重。今年1月份,我的一位亲戚从上海赶回老家参加她外婆的葬礼。就在出殡的路上,母性的本能使她为了救年幼的儿子而丧身于无情的车轮下。谁也不曾想到她会是在这样的意外中结束生命的,她的离开瞬间摧毁了所有原本属于她的幸福。突然间觉得生命好脆弱!很庆幸自己还活着,还有机会活着。
以前,我总是习惯性地埋怨生活,记得刚来学校的时候,学校的现实与我的想象形成了很大的落差,特别是学校的管理制度让我很难以接受,读完《活着就是幸福》之后,我学会了换个角度看待生活,我觉得其实我们学校挺好的。校园不大,却很有朝气,没有城市的浮华,而更多的是真实,它能让人心生宁静;课程很满,但我们每天都过得很充实;管理很严,它能让我们的生活有条不紊。似乎,我已经开始喜欢这样的生活了。无所事事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颓废,庆幸我没有机会像大部分高校生那样空虚的活着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更多的快乐而非痛苦,但生活并不尽如人意,它给予每个人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而幸福的含义却相同,谁欣然接受了生活的给予,谁就把握了生活的幸福。而依然活着,就是幸福,以自己的方式感受欢乐,感受苦痛,一边经历生活,一边品尝自己的人生,追求生活,但不强求自己,也不强求别人。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关键是你以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它,拥有一个正确的视角,你会发现,原来幸福并没有那么远!
3、电影活着读后感
电影活着读后感(一)
看完《活着》这电影,从内心早就想写点什么,但颇感苦涩,很难落笔。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徐富贵,妻子家珍。纨绔子弟福贵由于嗜赌如命从解放前的富家子弟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经历解放后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革一家人的经历。
说实话,电影一开始,看着家珍的眼泪和富贵的嗜赌的鲜明对比,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我是恨富贵的,心里一直在祈祷他转身离开那个喧闹的赌场,可他没有,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么样的人呢?我在看到家珍流泪时心就开始痛,手牵着小孩,肚子还怀着小孩,在那里苦苦的哀劝那个不珍惜自己的所谓的丈夫,希望她转身离开那个爱她还不如赌博、不顾家的富贵,希望她遇到一个上进的、疼她、惜她的男人……那也是只是我的“希望”,她兵没有这样。家珍是个既通情达理又温柔贤惠的妻子。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个哑巴女儿回娘家。可是富贵那时候怎么知道家珍——一个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一个夜夜哭泣劝告丈夫不要赌博的妻子正在家乡艰难地供养着孩子,并且期盼着他早点醒悟。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还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多少人能承受住孩子死去的打击而不丧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气啊,可富贵和家珍他们却能面对现实,承受苦难,顽强地活着!
令我感动的是福贵的妻子家珍对福贵的真诚的生死与共的爱情,在福贵家庭没落时,不离不弃,同呼吸共患难,以及对老人和孩子真诚的爱,有福同享,有难同担,这看似伟大的爱情其实同我们的父辈所经历过的和所拥有的爱情没有区别。想想今天,生活富足了,可能一起吃苦一起奋斗的年轻夫妻有多少。我在一个婚姻节目里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妻子(年轻貌美)因为与丈夫吵架离开,丈夫没有追出去而要求离婚,原因是因为觉得丈夫不够在乎自己。对比的多么鲜明,讽刺的多么有力。可笑,可悲!
余华是这样解释“活着”的: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盲目的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嗯,忍受,只是两个字,可又有多少人能够承受之重啊。现在这个社会,不说远处,就拿身边的故事说事吧。才在这不久前,重庆大学的一女博士就这样从高楼上从身一跃结束了她的“痛苦”,结束了她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国家和她家里人拿重金培养出来的人。她懂得道理和知识不比一般的百姓少吧。她还尚且这样轻生,不能承受生活压力之重,那还有的芸芸众生呢?悲啊,叹啊!
故事平淡真实,福贵两口子悲凄的大半生,伴随着一个个生离死别的场景。但不知不觉地被他们的“悲惨”命运感动了,品味到了什么叫人生,人为什么要活着……不能说这部作品多么伟大,只说他真切地告诉了什么叫活着……命运如此,福贵有得选择吗?人在命运面前显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累,悦纳!
苦,接受!
痛,生并努力幸福!
活着就是幸福!
活着就是修行!
电影活着读后感(二)
电影《活着》改编自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影片在开头就展现了一个富家少爷沉迷赌博玩乐的情景,最后被骗去了全部家产并气死了自家的父亲。从此这个人物开始了他坎坷的后半生。在几十年里经历被捕,中年丧母丧儿等一系列打击,最后剩下的唯有“活着”。
电影中的主人公富贵的生活十分曲折,曾是富家少爷后来沦为演皮影戏为生,又经历了丧儿的悲痛,最后连妻子也因为教授被馒头噎着,而失血过多死亡。富贵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他的亲人一次又一次地离开他。电影中一次又一次地提到活着,人活着不容易,小人物活着更不容易。活着,再苦再难也要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最基本的需求是活着,人最根本的需求也是活着。
命运给富贵开了一个又一个玩笑,电影中的表现手法也表现了对命运的讽刺。活着,这么不幸悲惨为什么仍然要活着,()我们到底又是为了什么活着,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宁愿光鲜的死去,还是悲惨的活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不管怎么说,我认为活着才有可能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电影活着读后感(三)
这是一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演员们专注的演绎更是深深的触动了我。整部电影,无论是从艺术效果上来看,还是从历史角度,电影所蕴含的人生观来看,都极具感染力和欣赏性。
这部电影,我已经看过好几遍了,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那是一个寂静的深夜里,我一个人对着电脑看着细细的体会着其中的沧桑和欢喜。每次看完内心深处都会浮沉着一股股的感动与同情,那晚更是思绪飘飞,很晚才睡着,现在希望借此文以表达出自己对此电影的观后感。
首先,对于电影的名字,叫做活着,我认为这达到了一个先声夺人的效果。为什么叫活着,这显然让人会不自禁的去思考?可以想到,影片中主人公势必经历着一种特殊的时代活着生活方式,以至于生活对于他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活着也必将作为主人的信念支撑着他以及身边的人活下去。试想,21世纪的人们有多少人会为活着而艰苦的走下去会以活着为信念为动力呢。
没错,这是一部以新中国成立前后几十年为背景,讲述着主人公福贵及其朋友,家庭乃至整个当时社会的人们为了活着都经历着各种各样的生活的考念,有痛苦,有欢喜,有离别,有团圆。从福贵来看,他的身份发生了一次大转变,从大少爷变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流浪汉,因为生性好赌,也因为龙二的卑鄙厚颜,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背景无不有关系。然后,为了活着,福贵像当时的中国一样,从无到有,从有变好,一步一步的生活开始有了好转,妻子也回来了,家总算暂时团圆了。
的确,这只是暂时的团圆,四五十年代,中国发生了许多大的事件,文革便是殃及全国上下的一次重大灾难。文革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也是特别荒唐特别残忍的年代,虽然我对历史了解的不多,但每次我看到听到,文革时期,多少的有为青年,多少的革命先辈,多少的学术权威被打到的时候,我的心里好恨好痛,那时为什么会如此荒唐,就像影片中的王斌教授一样,明明是医院中首屈一指的妇产科教授,却被指为走姿派,而取代这些资深专家的却都是一些世俗的初出茅庐的学生们,这也是直接导致福贵的女儿死亡的原因。她的女儿不是因为简单的难产而死,而是因为产后出血她们竟然不懂如何护理而至。这让我想到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我想了很久,后来有一天半夜我忽然想到了,觉得这里的“活着”并不是指“好死不如赖活”,不是纯粹地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因为有这些感情的联结,一个人的活着,不仅仅是他个人在活着,也是因为他是其他人赖以活着的精神动力,而他又因别人的活着而活着。有了为别人而活,别人也因我而活的信念,这“活着”就不是“赖活”。
是呀,凤霞的死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啊,还有有庆,他们的死,让他们的父母也就是福贵和家珍,是否还记得,当福贵看着满身鲜血淋淋已经步入天堂的有庆自己的儿子的时候那悲痛欲绝的嘶喊声嘶力竭的痛苦,活着真的不是一个人的事,还有家珍,纵然那么多人拦着她,她也是想看看自己的儿子,那么的难过那么的伤心,那个时候她的生命多么脆弱,所以活着不是赖活而是因为和身边的亲人朋友有着感情的联系。
在看片子的时候,我常想,电影的重点是要表现文革时期的荒唐残忍呢还是要表现对于生活的压迫,活着是唯一的选择,活着是关键呢。我想两者都有。“活着”的福贵在影片的开始和结束都说了关于小鸡的话,两者有很多的相似,只是在最后说变成什么的时候,结尾的时候福贵暗示着生活会越过越好。也总算给观众一个欢喜的结局。
最后我想说说福贵的妻子家珍,家珍的扮演者是巩俐也是我很喜欢的演员,片里她是一个真正的好妻子好妈妈,她几次都说了,我不图什么,只图和你过个安稳日子,确实,福贵也确实有福气,有家珍这样的好老婆。生活判了很多人死刑活着走资派,但我相信对于家珍这样的好女子,生活最后都会给与她幸福和美满。
行文至此,大致写出了自己观看电影《活着》后内心的一些真实的想法,但是承蒙老师教诲,如有不得当之处还望老师给与教导。
4、《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一)
很早之前,一个哥们就跟我提到了冯唐的书。当初收到他的短信“唉,活着活着就老了,挺好的。”我翻了个白眼,码了“你丫的没事少给老娘抽风。”后面才知道原来那是一本书。小小的傻逼过后,就疯狂的在图书馆找寻这本书,在电脑上查到位置,却是空处。就在我快要忘记这件事的时候,前几天室友从图书馆回来,我凑到她桌边,“……你借了这本书啊!”之后,就直接夺过来了。
这本书带来的乐趣实在是太多,有时候在上课的时候翻开几页,便忍不住笑的稀里哗啦。冯老师太逗了,整本书满满的风趣京味。迄今为止,很少有书能让我这样一直忍不住读下去。作者是妇科大夫,描写和比喻犀利而露骨,却又句句经典而有趣。整个阅读,都是带着笑声。
最喜欢的是书里的第一个部分——“那些书”。犀利简练的评论了文学的发展。没有什么大道理,仅仅只是作者本身阅读的感受。对一些书的评价或许有些极端,但却真实,仔细想想,颇有道理。“好色而淫,悱怨而伤”中,作者说“趋势是,上古以来,阴气渐重,阳气渐少,一言不合拔刀相向,两情相悦解开裤裆的精神越来越淡了。”国风之后,真实的东西逐渐隐藏,好的东西,似乎不见了。就是这样看起来很露骨的比喻,恰到好处,发人深思。
有的书,倍受推崇。打开网页,下载下来,翻开开头几页,一种失望的心情莫名的油然而生。就像是冯所说,“阅读是一种个人化的东西。”不以喜好为目的的读书,难免有些微苦。万一读到的又是烂书,便更会心生落寞。曾国藩说过“一书未完,不翻新书”。意思是一本书没有读完,没有读透,不要轻易翻开一本新书。想想看,现在这样既能让读者笑又能让读者深思的书又有多少呢?带着乐趣读书,带着喜欢思考,效果自然翻倍。
找到自己的喜好。那就一直笑。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二)
刚刚读完了冯唐的杂文《活着活着就老了》看完之后整体的感想有这么几点,第一,写作者阅历比较丰富,读书比较多,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第二,作者状似无意,实则在文章中处处宣扬一种“口无遮拦”的被他个人认为是“说真话”的精神;第三,写的好的很多,但是看完之后,我却不能明白作者的意图,或者于我而言,喜欢的还是言之有物的写作,像作者这样,仿佛睥睨天下,用一句大实话说,好像天王老子在他面前都一文不值,他又是个什么东西,做出了多少经世致用的好文章出来,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值钱。文人相轻,自古有之,我所不能接受的是,我们的谦虚呢?自古流传下来那么多的名人,被贬的居多,可是一个人在一个文化环境下自然有他的贡献在那里,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嘲笑巨人也不过尔尔,实在太过愚昧无知。
于我,看他的文,或许是欣赏一下作者的文笔,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才气,其他人又有几个能这么酣畅淋漓写出这么一大本看完之后,好像又什么都没看的书呢?不过,我也就看了一本而已,何况是杂文集,从名字上看就知道,杂文嘛,没事的时候胡言乱语的东西,拼凑在一起,其他的不敢胡乱评说。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三)
前几天偶然看到冯唐写的一本杂文集《活着活着就老了》,确切地说是书的名字吸引了我而并不是冯唐。像我们这种年龄的人最容易被这种题目所打动。粗略地浏览了一下书的内容,就觉着特别有味道,便决定读完它。通过简介以及作家的自序,才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有关冯唐的事情。一个协和医科大学读了八年医学的博士在当了几年大夫之后毅然而然地决定弃医从文,就像鲁迅当年那样。平常人很难理解这种异类的做法。我并不以为是因为“全国暴力伤医事件层出不穷,一些医生在无奈的现实面前选择离开这个职业”,也不认为像他在《三十六大》一书中写道的不做医生的两个原因那么简单。一个人一旦有了一定的阅历、到了一定的境界,活着活着就明白了。
人的一生很短暂,()从出生到死亡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有些人虽然长命百岁却始终没有明白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做过几件自己喜欢的事。冯唐不是这样的人,否则他就和我们一样了。他在文学方面的积淀与天赋绝对高于医学领域。我不了解他的手术刀有多么锋利,但我已知道他的笔杆子绝对有力。一把手术刀时间久了定会生锈,一篇好的文章却能万古长青、流芳百世。 活着活着就老了,不是对生命的悲观咏叹而是对人生的 深刻认识。只有老有所爱才能老有所为。到了一定的年龄还不能醒悟,还不去做几件真正喜爱的事情,恐怕到时候就只剩遗憾了。老了就无所谓成名成家、无所谓出人头地、无所谓别人的说长论短。 喜欢文学就选择几本好书,择一处偏静之所,把心沉在喜爱的文字中,梳一缕清风明月。喜欢旅游就打点行装背上相机,坐上火车看看沿途美丽的风景。喜欢钓鱼就准备一副渔具,坐在河岸池边,享受温暖的阳光、享受垂钓的愉悦,不管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喜欢音乐就买上一套音响设备,听一曲《二泉映月》、听一段《命运交响曲》,让美妙的乐曲涤荡尘封的心灵。喜欢写字画画就准备一些纸墨,在自己的书房里涂涂画画,”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喜欢烹饪做饭就找一本菜谱,把温馨的亲情呈现在小小的饭桌上。 凡是你喜欢的就一定是幸福的。趁现在还能动趁我们都健在,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吧!岁月肯定不饶人,活着活着就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