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1、《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文/欧文·亚隆

《当尼采哭泣》:欧文?亚隆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作!当名医遇到哲学超人,演绎出心理咨询的诞生过程;初级心理咨询师推荐必读书目!

“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一旦分担,它就蒸发了。”

“希望是最大的灾难,因为他延续了人的苦难。”

“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壮。”

究竟谁是病人?谁是医生?

如诗般的语言,理性缜密的思辩,情节充满悬疑,高潮迭起,结局却出人意表……

这是一本经典的心埋推理小说,书中充满悬疑的情节,高潮迭起,结局却出人意表、书中的人物多为真实的历史人物,作者假托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存在主义大师尼采和医学大师布雷尔,将两人联结成医生与病人,开启了一段扣人心弦的“淡话治疗”。

精彩对白:

“孤独只有在于孤独之中,一旦分担,它就蒸发了”,“希望是最大的灾难。因为它延续了人的苦难”,“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两,让我更强大”。

世界顶级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作。荣获包括1992年“the commonwealth、club”小说类金牌奖在内的多项奖项,被翻译成24种语言,出现在许多最佳畅销书榜单上,销量超过200万册。并在2007年被拍成同名电影。当名医遇到哲学超人,演绎出心理咨询的诞生过程初级心理咨询师推荐必读书目。

让尼采哭泣的,是他终于可以说出感觉到的事情,不只是这些事情,而是将事情说出本身。

尼采开始说,“如果我的泪珠之一是有意识的,它会说——它会说,终于自由了!压抑了这么多年!这个人,这个吝啬的无泪男子,以往从未让我流过泪。”

卸下孤独的这一刻,他拒绝了布雷尔的邀约,他再次背负着孤独上路了。小说是虚构的,但是这样的拒绝一定无数次出现在尼采的现实生活里。“那个梦既诱惑着我,又折磨着我。我就像你一样,我想要被一种家庭生活所温暖。但是我害怕向慰藉投降,那会是去舍弃我自己与我的使命。对我来说,那会是一种死亡。”

尼采一直认为孤独寻找真理是自己的命运,而布雷尔让他知道,这是他的一个选择。“但凡不能杀死我的,都让我更强大。”曾是他抵御生活苦难的安慰剂,而今他开始信奉自己关于命运之爱的概念——选择你的命运,热爱你的命运。

2、哭泣的圆明园读后感

哭泣的圆明园读后感(一)

看完《哭泣的圆明园》一文后,我的心更是深受触动。

文章讲的是在作者十年前和最近去圆明园的经历。第一次,作者来到寂静的不见一个人影的圆明园,那伫立在废石中的曾经华丽无比的罗马石柱,那遍布旷野的玉白石块让作者震撼不已,苍凉的景象和灰色的天空象一幅壁画深深烙在了他的心中,他流泪了。十年后作者又来到了圆明园,却发现这里今非昔比,寂静消逝了,里里外外的人们摩肩接踵,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相掷着石子儿打闹,一群高中生戴着耳机高声唱着流行歌曲,几位看上去像干部的人腆着发福的肚皮在照相机前蠢蠢地笑,十年前作者被震撼的罗马柱前,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天阴了,下雨了,作者与苍天,与这些碎石一起落泪哭泣……

读完这满怀悲凉和愤怒的文章,我也被震撼了。

当年烧掉圆明园的冲天大火,难道也烧掉了中国人的耻辱感,烧掉了中国人对历史的记忆?圆明园的毁灭,本应是中华民族不可忘记的悲剧,腐败的政府,挨打受欺负的国家,今天的人们却忘记了,“忘却意味着背叛”,是什么让他们丧失了血性?是什么让他们忽略了历史?是什么让他们失掉了中国人的尊严?在这埋藏着奇耻大辱的残垣断壁前面,竟然还能乐呵呵照相,亲密接吻,高声歌唱流行歌曲?尤其是那系着国旗一角的学生们,仿佛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祖国曾经遭受怎样的侮辱和欺凌,忘记了一个世纪前那场中国人的噩梦!历史书不是写过吗?老师不是讲过吗?我和作者一样愤慨不已。

但是追根到圆明园毁灭的最基本原因,还得怪中国人自己。晚清时期,那是一个黑暗的年代,政府腐败无能,在外国列强的对比下,中国显得更加弱小。弱小,终究要受到欺负,一个弱小又资源丰富的国家就更逃不过被侵略的命运了。当时的列强们就像发现食物的恶狼一样开始入侵和瓜分中国的丑恶行径。当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有了疑问:为什么国家强大了就要去欺负那些弱小的国家呢?为什么不是去帮助他们富强起来呢?

人人都厌恶战争,喜爱和平,希特勒、布什这样的战争爱好者只是少数,不过他们可不敢亲自上战场打仗,一有战事,都是躲到最安全的地方,战争的真正受害者总是那些无辜的百姓。

其实,国家之间如果有矛盾,完全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去解决,只有不讲道理的人、没有道理的人才会动不动就使用暴力。我们现在的世界就面临着这个问题。美国为了获取石油向阿富汗、伊拉克发动战争,这些国家虽然弱小,却也是毅然反抗,但哪里是美国的对手,于是本拉登袭击美国大楼,恐怖分子日益增多……世界局势越来越乱,美国人越来越担惊受怕。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乔治?布什大错特错。他以外自己有钱,有权势,就想把天下的好东西都拿到自己手中,不给就打。结果是他没有赢得战争,还输掉了自己在国际上的名声。

中国曾经强盛一时,也曾经挨打受欺负,这些历史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记。因为这样才能让我们懂得国家要强大的道理。但是强大的国家一定不能欺负弱小,不能用武力去掠夺他人的东西。

《哭泣的圆明园》这篇文章让我感触深刻。我们要让中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让世界充满正义、和平,让圆明园毁灭这样的悲剧永远不再发生。

哭泣的圆明园读后感(二)

1860年10月18日——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帝国主义将有着“万园之园”美称的圆明园付之一炬的日子。圆明园的毁灭,即见证了帝国主义的残忍暴行,令人发指的罪证,也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闭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烧圆明园的场面,也看到了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得罪恶行为。我可以听到他们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其实,这段历史是我最不愿意面对的历史,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屈辱,也是作为每个中国人心底最疼的地方。我想,是个中国人。就一定仇恨妄自尊大,毫无避讳的烧杀抢掠的帝国主义吧!

对于圆明园,我是心存骄傲的。不管它曾经是否被帝国摧毁,也不管它现在是如何的面目!但是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想,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令中国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类所叹息的,也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

法国着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是呀!那毕竟已是历史,是不可改变的。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要再让这篇历史在以后重演。我们要把这篇羞辱的历史铭记于心。成为我们加油的指引标。历史是不可改变的,它将永远记录在每一代的人心中。但是,它可以改变以后,改变将来我们的生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为了以后中国美好的将来奋斗。

从现在努力,为了新中国,为了历史不再记录像火烧圆明园这样的屈辱史!

哭泣的圆明园读后感(三)

在《哭泣的圆明园》一文后,()我的心更是深受触动。

文章讲的是在作者十年前和最近去圆明园的经历。第一次,作者来到寂静的不见一个人影的圆明园,那伫立在废石中的曾经华丽无比的罗马石柱,那遍布旷野的玉白石块让作者震撼不已,苍凉的景象和灰色的天空象一幅壁画深深烙在了他的心中,他流泪了。十年后作者又来到了圆明园,却发现这里今非昔比,寂静消逝了,里里外外的人们摩肩接踵,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相掷着石子儿打闹,一群高中生戴着耳机高声唱着流行歌曲,几位看上去像干部的人腆着发福的肚皮在照相机前蠢蠢地笑,十年前作者被震撼的罗马柱前,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天阴了,下雨了,作者与苍天,与这些碎石一起落泪哭泣……

读完这满怀悲凉和愤怒的文章,我也被震撼了。

当年烧掉圆明园的冲天大火,难道也烧掉了中国人的耻辱感,烧掉了中国人对历史的记忆?圆明园的毁灭,本应是中华民族不可忘记的悲剧,腐败的政府,挨打受欺负的国家,今天的人们却忘记了,“忘却意味着背叛”,是什么让他们丧失了血性?是什么让他们忽略了历史?是什么让他们失掉了中国人的尊严?在这埋藏着奇耻大辱的残垣断壁前面,竟然还能乐呵呵照相,亲密接吻,高声歌唱流行歌曲?尤其是那系着国旗一角的学生们,仿佛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祖国曾经遭受怎样的侮辱和欺凌,忘记了一个世纪前那场中国人的噩梦!历史书不是写过吗?老师不是讲过吗?我和作者一样愤慨不已。

但是追根到圆明园毁灭的最基本原因,还得怪中国人自己。晚清时期,那是一个黑暗的年代,政府腐败无能,在外国列强的对比下,中国显得更加弱小。弱小,终究要受到欺负,一个弱小又资源丰富的国家就更逃不过被侵略的命运了。当时的列强们就像发现食物的恶狼一样开始入侵和瓜分中国的丑恶行径。当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有了疑问:为什么国家强大了就要去欺负那些弱小的国家呢?为什么不是去帮助他们富强起来呢?

人人都厌恶战争,喜爱和平,希特勒、布什这样的战争爱好者只是少数,不过他们可不敢亲自上战场打仗,一有战事,都是躲到最安全的地方,战争的真正受害者总是那些无辜的百姓。

其实,国家之间如果有矛盾,完全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去解决,只有不讲道理的人、没有道理的人才会动不动就使用暴力。我们现在的世界就面临着这个问题。美国为了获取石油向阿富汗、伊拉克发动战争,这些国家虽然弱小,却也是毅然反抗,但哪里是美国的对手,于是本拉登袭击美国大楼,恐怖分子日益增多……世界局势越来越乱,美国人越来越担惊受怕。

中国曾经强盛一时,也曾经挨打受欺,这些历史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记。因为这样才能让我们懂得国家要强大的道理。但是强大的国家一定不能欺负弱小,不能用武力去掠夺他人的东西。

《哭泣的圆明园》这篇文章让我感触深刻。我们要让中国再次兴盛,让世界充满正义、和平,让圆明园毁灭这样的悲剧永远不再发生。

3、哭泣的骆驼读后感

哭泣的骆驼读后感(一)

纪录片《哭泣的骆驼》讲述了在戈壁滩上生活的安纳一家人所养的骆驼的故事。

安纳家养的一只母骆驼在生小骆驼的时候因为下了很大的辛苦,所以在小骆驼出生后,母骆驼并不愿意接近小骆驼,不理会它,也不给它喂奶。单最终在安纳一家人的努力帮助下小骆驼与妈妈重归于好,其乐融融

通过这个纪录片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界动物的和谐相处、母子之间的情谊、戈壁滩深处不发达的生活状态。

人与自然界动物和谐相处

安纳一家生活在戈壁滩上,家里除了骆驼外还养着其它的动物。安纳一家人与它们相处融洽,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朋友。在让母骆驼与她的小骆驼重归于好的那段时间更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最后又从艾玛克中心请来了乐师举行霍斯仪式。

戈壁滩深处的生活状态

戈壁滩的生活状态并不发达,安纳的家里没有电视,只有一台收音机而已。当安纳和哥哥来到了乐师所在的艾玛克中心的亲戚家。那为亲戚的家中有一台电视机,好奇的安纳便目不转睛地盯着看,眼中满是欢喜。第二天,那位亲戚带着安纳和他的哥哥来到学校去找乐师。在学校,安纳对学校的乐器也充满了好奇。在集市上,安纳让哥哥给他买了自己平时并不多见的冰激凌,而那边商场里的电视机又一次的吸引了他。回家后,安纳的想让爷爷也买电视机给他,但爷爷却说那只是没有用的玻璃而已。

母子之间的情谊

第一只母骆驼在它生下小骆驼,便与小骆驼形影不离,对它照顾地无微不至。而第二只母骆驼虽然因为自己下了很大的辛苦才生出了小骆驼而不去理睬它。但是,毕竟终究血浓于水,母子连心,在举行完霍斯仪式后,母子从归于好,其乐融融。

哭泣的骆驼读后感(二)

若干年前看《哭泣的骆驼》,记住了那些美丽的眼睛美丽的人。今天看到网友关于同名记录片的述说,看到这歌词,好像才真正了解三毛。被诽议最多的一个傻女人、疯女人,怀着乌托邦式的一腔热情和冲突自杀了。才知道骆驼其实是没有泪腺的,我们比那骆驼幸运不知多少倍啊。惭愧自己还是新疆人,这都不知道。生长在戈壁,和沙漠比邻而居,知道它安静下埋藏的炙热。爱这片土地,可心灵的沙漠如何迈过?任由不知情的风沙卷去脚印。走走停停,有人留下了痕迹,有人呼唤出声了,看到了听到了的,就是幸运。

哭泣的骆驼,即使没有泪腺却仍然哭泣。有人在努力迈过沙漠,有人在苦苦坚守要塞。三毛在被遗忘以前消失;王朔呐喊着要争战到底;名角们为戏耗尽一生直至分不清戏里戏外;玄奘西行九死一生,在沙漠里失踪或干渴而死的人、在沙漠里游击反抗的人、花童嬉皮士、切格瓦拉、唐师僧……所有人做的不外乎一件事,夸父逐日。是耶非耶?

老王朔苦大仇深呐喊着说他经历过的一切,又有几个人没经过?程度不同罢了,所有人不还是过来了吗?小时候最爱听悲伤的歌,()包括印度日本听不懂歌词记不住名字的歌,是因为歌声里能听到那时还不知道的元好问那只大雁的眼泪?还是那些低垂认命的脸颊上有和亲人一样的辛酸?小时候不那么容易相信一切,有一双早熟的眼睛,让大人心惊。其实这样的孩子多如牛毛。被粉饰了的伤害争斗欺骗,谁又看不出来呢?我们只是不说。只是那朴克脸老师呵,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再也没有了敏感,最初被教育要听话时的不安,一丝一毫也没了。想有良心的活着,就注定要象崔永元一样受罪。

连路都举棋不定,连恨都举棋不定?没身临其境,没看过《要塞》《走出疲惫的巴勒斯坦》,也许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

还好,有那些拍纪录片的人,有远离人群和动物相守的人,有为逐日而生的人,不再觉得孤单。

哭泣的骆驼读后感(三)

从学生时代开始喜欢三毛,想像她那样万水千山走遍,想像她那样拥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

每个人都有梦,却不是每个人都敢去追梦,所以她便成了我们心灵上的那点寄慰,至少有人那么努力的按自己想过的方式在生活,至少有人在拥有刻骨铭心的爱情,至少有人怀抱梦想,干净而透明……

当自己不敢前行的时候,她便成了远处的灯塔,成了我那梦中向往的橄榄树。

三毛,一个眷恋沙漠生活的女子,以自己强烈的感情色彩,反映社会与人生,构筑了一个有泪有笑的文学世界。

《哭泣的骆驼》以战争为背景,那是一个得不到独立的民族,它的子民有的悲贱,有的无知,有的高傲,有的善良,有的悲壮……一个在屠杀中唯一幸存下来的军曹,在这片沙漠里埋藏着他整个团的兄弟,他眼睛里折射出的仇恨,是整个塔克拉马干沙漠翻过来都遮不住的。一个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灯光下,沙伊达的脸孔不知怎的散发着那么吓人的吸引力,她近乎象牙色的双颊上,衬着两个漆黑得深不见底的大眼睛,挺直的鼻子下面,是淡水色的一抹嘴唇,削瘦的线条,像一件无懈可击的塑像那么的优美,目光无意识的转了一个角度,沉静的微笑,像一轮初升的明月,突然笼罩了一室的光华,众人不知不觉的失了神态,连我,也在那一瞬间,被她的光芒震得呆住了。穿着本地服装的沙伊达,跟医院里明丽的她,又是一番不同的风韵,坐在那儿的她,也不说话,却一下子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古老的梦境里去。”

这样美好的女子,最终的结局却是悲惨的,她和她的爱人——民族英雄巴西里被自己人出卖遇害。小说结尾通过对骆驼悲鸣的描写,写出了三毛心中的无限悲愤。“我蹲在远远的沙地上,不停的发着抖,发着抖,四周暗得快看不清他们了。风,突然没有了声音,我渐渐的什么也看不见,只听见屠宰房里骆驼嘶叫的悲鸣越来越响,越来越高,整个的天空,渐渐充满了骆驼们哭波着的巨大的回声,像雷鸣似的向我罩下来。”

4、尼采生存哲学读后感

尼采生存哲学读后感

说实话,看这书绝对是对自己精神的挑战,真庆幸我没有崩溃,而且能在此提起拙笔,感叹一下自己的愚见。

尼采那“上帝已死”的呼声宣称必须将以宗教信仰为基准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彻底摧毁。他提出重新评估一切价值体系,主张以人自身作为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他那颠覆性的思想震撼了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们。

书中有尼采的很多关于道德的观点,最为强烈的是批判宗教性的“奴隶式道德”。以此同时,尼采还提出了“超人”的英雄主义的哲学人生观。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关于“道德”,两者就差别甚大,然而,关于“超人”这一说,中西方却有着相似之处。尼采主张个性张扬,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潜能意志去开发创新人生,享受努力奋斗的成就,即使是失败,只要永远在奋斗,也是最有价值的自我实现。

他的英雄主义,不难让我们想起中国《周易》中的伟大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同尼采的生存哲学和主张一样,强烈的影响或改变了许多名人的思想和生活。对我们常人来讲,又何尝不是值得再次品味和重读的励志箴言呢!

很少有人,甚至没有人能再及尼采,但至少,我们,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远些。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