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勤天下无难事_做难事必有所得

1、一勤天下无难事

一勤天下无难事

文/陈李忠

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尚书》记载,周成王灭了淮夷,回到王都丰邑,在和群臣总结兴盛经验时,提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意思是,功高由于有志,业大由于勤奋。习主席多次引用这句话,强调“一勤天下无难事”“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有一道着名公式:“成功=天才+勤奋+机遇。”天才和机遇都不是由个人决定的,现实中个人能把握、能主宰的,只有勤奋一项。勤奋能把先天的才分转化成现实的能力,能够创造“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宝贵条件。宋代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方仲永小时可谓人们眼中的“神童”,有人指定某事某物让他作诗,他执笔立就。但他的父亲贪图眼前好处,从此每天带他外出表演,却不让他在求学深造上狠下工夫。结果,仲永到成年后“泯然众人矣”。可见,离开了勤奋,多么出众的天才也会黯然无光,再多再好的机会也会飘然远去。

有人说,勤奋固然是美好品质,但人生短暂、青春易逝,一天到晚辛劳不止,岂不是太苦了自己、也太对不起自己了?不可否认,艰苦的环境、繁重的任务、勤奋的劳作,会给人的身体带来“苦”“累”感觉,但是,随之而来的成功和意志品质得到的磨炼、升华,也会给人带来无比充实、无比快乐的享受。老一辈革命家谢觉哉对此曾有中肯阐述:“快乐是从艰苦中来的。只有经过劳作、奋斗得来的快乐,才是真快乐,不可能有从天上掉下来一个快乐来给你享受。而且快乐常常不是要等到艰苦之后,而是即在艰苦之中。”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是明代学者胡居仁的自勉联,凸显出先贤勤奋攻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治学精神。现实中,有些同志也懂得勤奋的重要,但往往缺乏水滴石穿的韧劲。心血来潮时,可以夜以继日、挑灯夜战,而一阵冲动过去之后,则又故态复萌、慵懒如旧了。我国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项的获得者屠呦呦,为了提取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青蒿素,前后钻研了40年。她系统收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和名老中医经验,汇集了2000多种方药,从药材筛选、有效成分提炼、临床实验、结晶获取、结构分析、人工合成直至新药研发,最后才找出了青蒿素。这有力证明,获取成功必须勤奋到底,要有“春蚕至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

养成勤奋习惯,须立足当下,从一件件具体工作做起。不久前辞世的着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上世纪50年代初到空政文工团,经常一个人干七八个人的工作。拉大幕、点气灯、演反派、说相声、打快板、演双簧,哪个岗位缺人,他就往哪里顶。阎老说:“拉大幕,我比别人拉得快;跑龙套,我比别人跑得认真;点气灯,一年演几百场,没熄过一盏灯。我把每一件工作都当事来做,而且要做就做到最好。就这样我年年评先进、当劳模。”阎老把自己成功的体会归结为一句话:“当你养成勤奋认真做事的习惯时,你离成功的门槛就越来越近了。”宏伟的蓝图,需要一笔一画勤奋描绘;雄伟的大厦,需要一砖一瓦勤奋搭建;胜利的顶峰,需要一步一步勤奋攀登。只要我们注重从点滴做起,勤劳成习,奋进不止,就一定能一程一程累积出成功的人生。

2、做难事必有所得

做难事必有所得

文/徐长才

金一南说:“做难事必有所得。”诚哉斯言!这也是金一南的亲身体验与成功之道。金一南年轻时,在一家制造玻璃瓶的工厂当工人,他开始吹拉的玻璃瓶都是奇形怪状的,没有一个成形的。他下定决心,刻苦钻研,三个手指头的肉都烫坏了,终于制作玻璃瓶子又好又快又多。后来,金一南考取了军事院校,以顽强的毅力学习英语,毕业后在大学任教并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他常常废寝忘食地研读与搜集了大量红军资料,不畏劳累地写出了多部有关红军研究的着作,深受广大读者的敬重。

多年前,画家、航海家翟墨明知一人驾着无动力帆船进行环球航行,是无比艰难的, 更有生命危险,但他觉得这样的航海可以为祖国争光,可以在征服海洋的同时征服自己、超越自我。于是,在缺乏航海经验的情况下,他还是买了条旧帆船,毅然决然地从山东日照出发,进行远航。途中,他经历了千难万险,在穿越印度洋时,遇上狂风暴雨,浪高七米,随时都有被大海吞没的危险。此时,他把自己绑在船的甲板上,小腿上绑着水手刀,任凭风吹浪打,随时做着死亡的准备。经历了七天七夜,他才脱离了险境。在经过海上美军某基地时,被美军关押。美军在搞清他的真实身份后,又帮他修好了船,友好地送他继续航行。在大西洋的一个海域,虽然风平浪静,长久的寂寞又给他带来了无限的恐惧,但他挺了过来。有一条巨鲨,尾随在他的船后很多天,他也没有被吓倒。在南太平洋的一个岛上,土着人待他很友好,酋长的女儿还想嫁给他,为了完成环球航行的大业,他毅然地“逃”了。经过好望角时,那里的人们被他的勇敢行为所感动,举办宴会邀请他。当他继续航行时,停在那里的所有船舶都鸣笛为他壮行。经过两年多的拼搏,翟墨终于又回到了日照。翟墨实践了“做难事必有所得”。

达尔文年轻时就在学习和钻研动植物学上下功夫,能细心地对一些动植物进行反复观察,有时连吃饭也忘掉了。他大量采集植物和昆虫,把它们制成标本。后来,他大胆地好不容易在英国乘上了一艘到南美洲去的邮轮,孤身一人到南美洲进行动植物考察和收集样品。在那里,他风餐露宿,忍饥挨饿,经历了很多风险和磨难。通过多年考察、搜集和研究,达尔文撰写了巨着《物种起源》,表达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推动了世界生物学的进步。可以说,达尔文的卓越成就是他不畏艰苦和敢于做难事而取得的。

常言道:“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要想做出令人惊羡的成就,不想做难事是不行的。有些人贪图安逸,做事拈轻怕重,生怕吃苦受累,生怕多费了心血多动了脑筋。这样想这样做,怎么能做出更大的成就呢?“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难事不难,只要肯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妨敢于、乐于多做点难事大事,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必有所得。

3、曾国藩:一勤天下无难事

曾国藩:一勤天下无难事

曾国藩的“五勤”之道虽是为官之道,同时也是为人处世之道:

一曰身勤

曾国藩所说的“身勤”就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曾国藩曾说“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细事,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

曾国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曾国藩在军中要求自己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不论是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曾国藩对军中将士说:“练兵之道,必须官弁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孵卵,如炉炼丹,未可须臾稍离。”《论语》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手下的幕僚、将领的。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和下属做一个好榜样。

二曰眼勤

曾国藩所说的“眼勤”是从细微之处识人。

曾国藩指派李鸿章训练淮军时,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求见,请曾国藩分配职务给他们。不巧曾刚好饭后出外散步,李命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则进入室内。等到曾散步回来,李请曾传见三人。

曾说不用再召见了,并对李说:“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后勤补给工作;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险违之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人是个上上之材,应予重用。”

李惊问道:“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

曾笑道:“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中间那人表面上必恭必敬,但我一走过,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阳奉阴违,故不可用。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之材。”

曾国藩所指左边那位“大将之材”,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曾国藩从细微之处识人,练就了他的一双慧眼,曾府幕僚鼎盛一时,幕僚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功勋。

三曰手勤

曾国藩所说的“手勤”其实就是要养成一个好习惯。

曾国藩一生养成了三个好习惯:

一是反省的习惯: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曾国藩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走,丝毫不能自主。”曾国藩通过写日记进行修身,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这样的反省,不断修炼自己。

第二个好习惯就是读书习惯,他规定自己每一天必须坚持看历史不下十页,饭后写字不下半小时。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通过坚持读书,曾国藩不仅改变了气质,更磨练了他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也增长了他的才干,懂得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也让他成了一代大儒。

第三个好习惯就是写家书,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之下,曾家后人人才辈出。

正所谓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曾国藩养成很好的习惯,不仅成就了曾国藩自己,也影响了曾家后人。

四曰口勤

曾国藩的“口勤”就是他与人的相处之道。

曾国藩认为同僚相处“两虎相斗,胜者也哀”。

据说曾国藩开始同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关系并不好,咸丰三年,曾国藩在长沙初办团练时,骆秉章压根儿就没把曾国藩放在眼里,对曾国藩的工作也不是十分支持。当绿营与团练闹矛盾时,他总是把偏向着绿营。

让曾国藩特别愤愤不平的是,在靖港兵败,湘军退驻长沙城郊的水陆洲时,骆秉章来到离曾国藩座船仅数十米之遥的码头送客,曾国藩以为他是特意来看望和安慰自己的,内心正十分感激,谁知他送完客人之后竟然转身便走,就当没有看到曾国藩!并且还同长沙官员一起对曾国藩的兵败百般讥讽。

尽管如此,曾国藩并没有逞口舌之争,而是采取曲意忍让的态度,在他为父守孝后第二次出山之时,他特意拜访了骆秉章,态度十分谦恭又十分热情,之前的那点事就当没发生一样。这让骆秉章大感意外,当场表态,以后湘军有什么困难,我们湖南当倾力相助。

“己预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曾国藩口勤不仅仅是对同僚和上级,对下属也会耐心地训导,曾国藩秉持的这种为人处世之道,不仅让他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如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铭传、胡林翼等名臣,实现了清末短暂的中兴。

五曰心勤

曾国藩所说的“心勤”其实就是坚定的意志品质。

曾国藩不管是从科考还是在平定太平军时“屡败屡战”,都有一种精诚所至的信念在支撑他。从各方面下足工夫,功到自然成。

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还是为人处世,一勤天下无难事。

4、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