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远比说重要_学习重要,还是经营人脉重要

1、做远比说重要

做远比说重要

如果你想说明你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行动比用语言更有力。

有很多时候,你想通过别人的认可来获得自信,这是很正常的心理,但一定要注意的是,如果别人不认可,你也一样还是你。

坚定做一个自己,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自己最想做最能做的事情上,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别人怎么看,随他。

与其把心思放在琢磨和讨好别人上,不如好好地做自己。

不管你是怎样一个人,总会有人看得起你,有人看不起你。让自己喜欢的人看得起,也是一种成功。费了很多努力让自己讨厌的人对自己有一处不错的印象,太不合算。

如无必要,少一些解释和表白,能省去好多口舌之争。你尽管埋头做事,当你在某一个方面有了更深入更高远的进展,你自己就会因此而对自己有了信心。

这信心,会在无意中在你的唇边眼角流露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相貌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脸上的自信会越来越重要。

当然,不是所有的进展都值得说给别人听,也没那个必要,“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人生中,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还是只属于自己。

属于自己的东西多了,一个人也就会丰富起来。

一个内心丰富的人,不需要从别人的眼神中得到承认。

世俗的成功,与内心的丰富,有时只能选择一个,选择哪一个都很好,只是,在做出选择之后就不要再后悔。

人生,就是一条静静的河流,所流所经都在自己的心里,流动的过程比到达终点更重要。

2、学习重要,还是经营人脉重要

学习重要,还是经营人脉重要

有一次在北大讲座,遇到一位学生问我,“老师,你说学习重要,还是经营人脉重要?”看着他一脸大杂烩的表情,我先拿出本子记下了这个问题,然后告诉他说,这是个比较大的话题,我会仔细写篇文章放在网上的,然后给了他我的博客地址。而后又补了一句,“相信我,所谓的人脉就算重要,也根本没他们说的那么重要”。

让我们细说从头。先动脑思考一下,你愿意与什么样的人成为朋友?从幼儿园开始,每个人就都已经有一些选择朋友的原则——尽管并不自知。事实上,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某种依附关系。观察一下,就可以看到事实:幼儿园里玩具多的孩子更容易被其他孩子当作朋友。那么,玩具最多的孩子朋友最多么?答案并非肯定

如果你像我一样有机会、也恰好愿意多花一点心思与那个玩具最多的孩子交谈的话,你也很快就会发现,在他的心目中,与所有成年人一样,朋友被划分为“真正的朋友”和“一般的朋友”。以下我们姑且把那个玩具最多的孩子叫做“小强”。

当时我很好奇。耐心等待小强告诉我谁是他“真正的朋友”。最终,他告诉我,真正的朋友只有两个。其中一个是男孩,另外一个是女孩。那我就问他,“为什么你认为那男孩是你真正的朋友?”小强一秒钟都没犹豫,告诉我说,“他从来都不抢我的玩具,他跟我换。”我又问他,“那,为什么你认为那女孩是你真正的朋友?”这次小强犹豫了好一阵子,在确定我会给他保密之后,磕磕巴巴地说,“她好看。我把新玩具全都先给她……”我笑。过一会儿又问他,“她觉得你好看么?”小强愣了一下,满眼的无辜,“不知道……”我又问,“那她现在手里的玩具是谁的?”小强突然显得很紧张,“不是我的。”我决定不去问那小女孩什么问题了。

基于种种原因,生活中总是只有少数人是大多数人想要结交的朋友。但是同样基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那些少数的人是如何理解他们大多数人的行为的。刚才小强说他那个“真正的朋友”从来都不“抢”他的玩具,而是“换”。注意这两个词。

在这里我们不讨论所谓的“心计”。确实有些人有很深的城府,至少比另外一些人更深,他们可以用常人想不出的,就算想得出来也做不到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里,我们只讨论最普遍的情况。

所有的人都喜欢并重视甚至偏爱一种交换,“公平交换”。小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他所拥有的玩具数量,使得他从概率角度出发很难遇到“公平交换”,因为绝大多数孩子没有多少玩具,甚至干脆没有玩具,所以,那些孩子实际上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与他进行“公平交换”。对他来讲,不公平的交换,等同于“抢”,没有人喜欢“被抢”。而与他“换”的那个男孩,让小强感受到公平。小强也有自己想要的但是却不拥有的,所以,他也去“换”而不会去“抢,”因为他自己就不喜欢“被抢”——把最新的玩具都给那女孩先玩……

某种意义上,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交换关系”。可是,如果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那么就更可能变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最终成为对方的负担。这样的时候,所谓的“友谊”就会慢慢无疾而终。也有持续下去的时候,但更可能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换,以便实现“公平”。电影《教父》里,棺材铺的老板亚美利哥?勃纳瑟拉决心找教父考利昂替他出气并为自己的女儿讨回公道的时候,亚美利哥就是“索取方”。许多年后,教父考利昂终于在一个深夜敲开了亚美利哥的门……

所以,可以想象,资源多的人更喜欢,也更可能,与另外一个资源数量同样多或者资源质量对等的人进行交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公平交易”更容易产生。事实上,生活里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哪怕在校园里,“交换”本质没有体现的那么明显,但是,同样性质的行为并不鲜见。比如,某系公认的才子,会与另外一个系里公认的另外一个才子会“机缘巧合”地邂逅而后成为“死党”。俗话常说,“英雄所见略同”,可能就是他们一间如故的原因,所以,他们之间的谈话以及任何其他活动往往都会让他们觉得相互非常“投机”。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

当15岁的沈南鹏和14岁的梁建章第一次相识时,这两个懵懂少年不会意识到17年后他俩会联手创造一个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奇迹。在1982年第一届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上,这两个数学“神童”同时获奖。

不是因为他们两个要好,才各自变得优秀。而是因为他们各自都很优秀,才可能非常要好,而后命运的碰撞产生绚丽的火花。

而反过来,这些被公认为优秀的人,事实上往往并不“低调”,也并不“平易近人”。这并不是他们故意的。他们无意去惹恼身边那些在他们看来“平庸”的人,只不过无形中他们有这样的体会——“与这些人交流,沟通成本太高……”除非有一天,这些人终于意识到自己应该保护自己,因为有些误解根本没机会解释。于是,他们开始“谦虚”,他们学会“低调”,他们显得“平易近人”。

好多年前,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当别人求助于我的时候,我内心往往非常抵触,却又怕别人说我是所谓的“不够意思的人”,于是硬着头皮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有一次特别受伤的时候,突然一闪念,想明白,原来这种尴尬本质上并不是来自于我没有“乐于助人”的品性,而是来自于我自己的精力并不足够旺盛,没有旺盛到处理自己的事情绰绰有余的同时,还有大把的时间精力用来帮别人做事——事实上,我自己根本已经是正在过河的泥菩萨。后来,我开始怀疑,雷锋的领导是否太白痴,因为他没有给自己的下属分配足够的工作。——这是那天晚上与我来讲非常惊喜的一件事儿,因为我发现我正在独立思考。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从我重新思考雷锋的领导那天开始,我挣扎着去学习如何做事量力而行。说起来好笑,自己的智商有限到过去竟然没想到“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难度的行为模式——1)承认自己能力有限;2)不怕在别人面前露怯;3)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好人”……

所以说,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并且正因为这些人随时随地都可能要回避“不公平交换”的企图,他们才更加注重自身的质量,知道不给他人制造麻烦,独善其身是美德。常言说,“事多故人离”,是非常准确的观察。而那些不优秀的人往往并不知道这样貌似简单的道理,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状况只能使得自己扮演“索取者”的角色;进而把自己的每一次“交换”都变成“不公平交换”,最终更可能使交换落空——因为谁都不喜欢“不公平交换”;每次交换的落空,都进一步造成自己的损失,使得自己拥有的资源不是数量减少,就是质量下降,进一步使自己更可能沦为“索取者”——恶性循环,甚至可能永世不得翻身。

还有些人,过分急于建立所谓的人脉,并全然不顾自己的情况究竟如何。对于这样的人,人们常用一些专门的词来描述他们,“谄媚”、“巴结”、“欺下媚上”、甚至“结党营私”等等。这样的人,往往也不是他们故意非要如此的。他们只是朦胧地意识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过于渺小,所以,才希望能够借助其他的力量。而一个人越是渺小,越是衬得他的欲望无比强烈。这样的人特征非常明显,其中一个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有意无意地用亲密的方式提及大家仰望的人物,无论他们与“大人物”是否真的存在私交密往。在中文语境里,他们就会只说名字不说姓氏:李开复不叫“李开复”,在他们嘴里是“开复”;李彦宏不叫“李彦宏”在他们嘴里是“彦宏”,沈南鹏不叫“沈南鹏”,在他们嘴里就是“南鹏”;最近我听到更恐怖、更另人毛发悚立的是,“小俞”(俞敏洪),“小邓”(邓峰),“大想”(理想)……

整体上来看,人脉当然很重要。不过,针对某个个体来说的话,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有些资源很难瞬间获得,比如金钱、地位、名誉,尤其在这些资源的获得更多地依赖出身和运气的现实世界里。然而有些资源却可以很容易从零开始,比如一个人的才华与学识。才华也好学识也罢,是可以通过努力必然获得的东西。(为人处世)一个人心智能力一旦正常开启,就会发现自己在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里,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耐心和时间做朋友,很容易成为至少一个领域的专家。努力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艰苦,只不过是“每天至少专心学习工作六个小时”;耐心却远比大多数人想象得巨大,“要与时间相伴短则至少五年,长则二十年”。

许多年后的今天,我又发现另外一个多年前智商平平的我不可能想明白或者预想到的事情(当然我现在也依然智商平平,只是多了些智慧):当一个人身边都是优秀的人的时候,没有人求他帮忙——因为身边这些优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以耽误别人的时间为耻,同时,这些人恰好是因为遇到问题能够解决问题才被认为是优秀的。

如果,终于有一天,你已经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你会惊喜于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所谓高效的人脉居然会破门而入。你所遇到的人将来自完全不同的层面,来自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不同的方向。而你自己也不再是过去一无是处的你,你不再是“索取者”,你扮演的是“乐于助人”的角色——很少有人讨厌善意的帮助,更何况你是被找来提供帮助的呢。

甚至,你会获得意外的帮助。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人、有价值的人,那么就会有很多另外优秀的人、有价值的人为你提供帮助。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帮助往往确实是“无私”的。正如没有哪个医生做到救死扶伤之后仅仅因为酬劳太少而恼羞成怒的一样,那些品质优秀到一定地步,境界豁达到一定层次的人,往往真的可以做到“施恩不图报”。因为对他们来讲,能够有机会“验证自己的想法”本身就已经比什么都重要,并且可以令他们身心愉悦。然而真正有趣的现象是,被帮助的你也正因为并非寻常之辈,所以一定懂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道理。最终皆大欢喜,只因为“沟通成本几近于零”,同时的效果自然是“交流收益相对无穷放大”。良性循环。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如果人脉真的像他们说的那么重要的话。事实上,我总觉得关于人脉导致成功的传说其实非常虚幻,只不过是不明真相的人只好臆造出来的幻象罢了。

我并不是说,从此就不用关心自己身边的任何人了,或者说从此就无需与任何人打交道了。善于与人交往也是一种需要学习,并且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实践的技能。我只是提醒你,别高估自己,误以为自己有那么多足够的时间可以妥善地处理好你与你身边所有人的关系。浏览一下你的手机通讯簿里的名字吧,有多少已经很久没有联系过了?这么多年,我只见过两三个人回答我说,“最长时间没联系的,也不超过两个星期。”其中一个还是特别固执而特殊的人,他的手机通讯簿里,总计才有22个名字。

事实上,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个表现:为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当你把时间花费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的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哪管最终的结果如何,反正,那个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最终,“真正的好朋友”谁都只有几个而已。

这实在是一个大到写两本书都可以的话题。以下是我的几个简单的,但实践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建议:

1、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2、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3、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

4、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3、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平台比啥都重要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平台比啥都重要

文/佳佳

两年前,先生带女儿去逛迎春花市,女儿自己挑了一盆小巧的长寿花。长寿花花色鲜艳,细小的花朵挤挤挨挨,摆在客厅煞是夺目,颇为喜庆。后来先生在给这盆花换土时,就把一部分花移植到一个大花盆里,放在阳台上,没想到来年它茁壮成长,长成了一片鲜艳。每当我看到这一片鲜艳,我总会感叹长寿花旺盛的生命力,而人又何尝不也如此?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想说的是: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平台有多大,人的潜能就有多大。

c君是我的远房亲戚,我们已许久没见面,关于他的近况我主要是从微信朋友圈和家里人口中了解到的。

十几年前,c君大学毕业,所读的工科专业就业很受限制,最后他回到家乡成了一名公务员。说是公务员,但c君是在一个由农村新成立的区的下属部门,远离城市中心,机构不完善,人员少,工作之清闲,生活之清寒完全可以想见。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几年,我能想象得出c君的苦闷,要知道那时候的大学生可不像今天这样“遍地开花”,更何况c君所在的这样一个偏远落后的地方。

后来,在本世纪初,c君毅然辞掉公务员的工作,只身前往一线城市发展。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们除了感到不解、惋惜,更多的是替他担忧,不解和惋惜是因为我们都觉得假以时日c君是可以熬出个什么的,从当时各方面来看他的条件都是绰绰有余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当时和c君在同一个区条件不如他的其它人,早几年前都得到了提拔。可是c君却舍弃这一切至少还算安逸的生活,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从零开始,我们真的很为他担忧。

刚到一线城市,c君的生活过得也不容易。虽然月薪比原来多了很多,可是除去房租、伙食这些费用后所剩无多。而且,c君同时开始了边上班边准备律考的艰辛历程。我不知道c君有没有后悔过,人生地不熟,还要备受各种煎熬。也许人处于某种特定的境况下反而能激发出潜能,两年后他通过了律考。c君的事业似乎有了转机,他从此开始了律师的职业生涯。可是现实哪有我们想象的那般简单,首先在律师事务所要有办公的一“格”之地,而这是需要向事务所缴纳租金的,此外,律师的收入来自办案,但案源是要取决于人脉和知名度的。我想,这一段岁月,应该是c君最刻骨铭心的:拮据、郁闷,还有一些前途未卜。可是,“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汪国真的这几句诗倒是道出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的真谛。也许,在一个相对广阔和更注重实力的平台,人的努力还是可以得到相对公平的回报的。后来,c君的事业渐渐有了起色,也在一线城市稳定了下来,前些日子,我在朋友圈看到了关于他的好消息:当选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听说这一职务的年薪就已是几十个w;而且,c君所在的律师事务所在行业中实力强劲。如今,c君的律师事业蒸蒸日上,即使还算不上“成功人士”,至少也是事业有成了。

我是当年对c君的选择感到不解、惋惜,并替他担忧的众多人中的一个,事实证明,这只能说明我的目光短浅。想想,c君如果仍在家乡当公务员,也许真的得到提拔有了一官半职,但日子也就是在各种琐碎的事务和复杂的关系中消耗着能量,这样的人生所能达到的宽度和高度显然是不能和今天同日而语的。

或许我们能看到的总是别人风光的一面,而别人背后的艰辛和付出总是容易被我们忽略。然而,无论如何,当我们所作出的选择使我们拥有了更为广阔和公平的平台,那么,我们总可以说,我们所付出的努力的回报会更多。虽然这样的认识让我自己都觉得郁闷,但却不得不承认这一道理的客观存在。

夏天来了,阳台上的长寿花的花朵都凋谢了。但来年春天,它依然会开出一片灿烂……

4、毕淑敏:谁是你的重要他人

毕淑敏:谁是你的重要他人

她是我的音乐老师,那时很年轻,梳着长长的大辫子,有两个很深的酒窝,笑起来十分清丽。当然,她生气的时候酒窝隐没,脸绷得像一块苏打饼干,很是严厉。那时我大约十一岁,个子长得很高,是大队委员。

学校组织“红五月”歌咏比赛,最被看好的是男女声小合唱,音乐老师亲任指挥。我很荣幸被选中。有一天练歌的时候,长辫子音乐老师,突然把指挥棒一丢,一个箭步从台上跳下来,侧着耳朵,走到队伍里,歪着脖子听我们唱歌。大家一看老师这么重视,唱得就格外起劲。

长辫子老师铁青着脸转了一圈儿,最后走到我面前,做了一个斩钉截铁的手势,整个队伍瞬间安静下来。她叉着腰,一字一顿地说,毕淑敏,我在指挥台上总听到一个人跑调儿,不知是谁。现在总算找出来了,原来就是你!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现在,我把你除名了!

我木木地站在那里,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刚才老师在我身旁停留得格外久,我还以为她欣赏我的歌喉,唱得分外起劲,不想却被抓了个“现行”。我灰溜溜地挪出队伍,羞愧难当地走出教室。

三天后,我正在操场上练球,小合唱队的一个女生气喘吁吁跑来说,毕淑敏,原来你在这里!音乐老师到处找你呢!

从操场到音乐教室那几分钟路程,我内心充满了幸福和憧憬。走到音乐教室,长辫子老师不耐烦地说,你小小年纪,怎么就长了这么高的个子?!

我听出话中的谴责之意,不由自主地就弓了身子塌了腰。从此,这个姿势贯穿了我整个少年和青年时代。

老师的怒气显然还没发泄完,她说,你个子这么高,唱歌的时候得站在队列中间,你跑调走了,我还得让另外一个男生也下去,队列才平衡。小合唱本来就没有几个人,队伍一下子短了半截,这还怎么唱?现找这么高个子的女生,合上大家的节奏,哪那么容易?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法子了……

长辫子老师站起来,脸绷得好似新纳好的鞋底。她说,毕淑敏,你听好,你人可以回到队伍里,但要记住,从现在开始,你只能干张嘴,绝不可以发出任何声音!说完,她还害怕我领会不到位,伸出细长的食指,笔直地挡在我的嘴唇间。

我好半天才明白了长辫子老师的禁令,让我做一个只张嘴不出声的木头人。我的泪水憋在眼眶里打转,却不敢流出来。我没有勇气对辫子老师说,如果做傀儡,我就退出小合唱队。在无言的委屈中,我默默地站到了队伍之中,从此随着器乐的节奏,口形翕动,却不能发出任何声音。(励志文章  )长辫子老师还是不放心,只要一听到不和谐音,锥子般的目光第一个就刺到我身上……

小合唱在“红五月”歌咏比赛中拿了很好的名次,只是我从此遗下再不能唱歌的毛病。毕业的时候,音乐考试是每个学生唱一支歌,但我根本发不出自己的声音。音乐老师已经换人,并不知道这段往事,很是奇怪。我含着泪说,老师,不是我不想唱,是我真的唱不出来。

后来,我报考北京外国语学院附中,口试的时候,又有一条考唱歌。我非常决绝地对主考官说,我不会唱歌。

在以后几十年的岁月中,长辫子老师那竖起的食指,如同一道符咒,锁住了我的咽喉。禁令铺张蔓延,到了凡是需要用嗓子的时候,我就忐忑不安,逃避退缩。我不但再也没有唱过歌,就连当众演讲和出席会议做必要的发言,我也是能躲就躲,找出种种理由推脱搪塞。有时在会场上,眼看要轮到自己发言了,我会找借口上洗手间溜出去。有人以为这是我的倨傲和轻慢,甚至是失礼,只有我自己才知道,是内心深处不可言喻的恐惧和哀痛在作祟。

直到有一天,我在做“谁是你的重要他人”这个游戏时,写下了一系列对我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之后,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了长辫子音乐老师那有着美丽的酒窝却像铁板一样森严的面孔,一阵战栗滚过心头。于是我知道了,她是我的“重要他人”。虽然我已忘却了她的名字,虽然今天的我以一个成人的智力,已能明白她当时的用意和苦衷,但我无法抹去她在一个少年心中留下的惨痛记忆。烙红的伤痕直到数十年后依然冒着焦糊的青烟。

我们的某些性格和反应模式,由于这些“重要他人”的影响,而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那时你还小,你受了伤,那不是你的错。但你的伤口至今还在流血,你却要自己想法包扎。如果它还像下水道的出口一样嗖嗖地冒着污浊的气味,还对你的今天、明天继续发挥着强烈的影响,那是因为你仍在听之任之。童年的记忆无法改写,但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却可以循着“重要他人”这条缆绳重新梳理,重新审视我们的规则和模式。如果它是合理的,就把它变成金色的风帆,成为理智的一部分;如果它是晦暗的荆棘,就用成年人有力的双手把它粉碎。

当我把这一切想清楚之后,好像有热风从脚底升起,我能清楚地感受到长久以来禁锢在我咽喉处的冰霜噼噼啪啪地裂开了。一个轻松畅快的我,从符咒之下解放了出来。从那一天开始,我可以唱歌了,也可以面对众人讲话而不胆战心惊了。从那一天开始,我宽恕了我的长辫子老师,并把这段经历讲给其他老师听,希望他们谨慎小心地面对孩子稚弱的心灵。童年时被烙下的负面情感,是难以简单地用时间的橡皮轻易擦去的。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