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不体面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不体面
文/陈思呈
我有几个特别要好的朋友,都有强悍的金钱观。吾友许多多,推崇亦舒金句“没有爱,有许多许多的钱也好”。她说人生的大部分事情都是钱可以解决的,而钱解决不了的则属于命运的范畴,操心不了。吾友金山山,她的代表言论是:“事实上挣钱多少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素质和能力高低,你看任何行业只要收入高的,肯定吸引了绝大部分的聪明人。”
我觉得她们的言论既稳准狠又真实大气,自然是比虚与委蛇的假清高者强。但是我心里总有一点不安,起因首先是我很穷,按金山山的标准,属于能力不足的人群。但,她要是看不起我倒也罢了,问题是她和许多多一样,对我有一种对自己人才有的担心,比如有时候我和许多多谈人生,说到兴起,她抽口烟:
“纸媒都不行了,你有没有想办法?”她在烟圈后面忧虑地看着我。
“我有办法多赚点钱的!”我指天划地地保证,内心感到很温暖。自从我妈去世之后,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类似的眼神了。
金山山呢,有时候她会聊到谁谁生活状态窘迫,她推人及己,一付后怕不已的样子,仿佛庆幸我们不至于此。我都不忍心把真相告诉她:其实我觉得我也和ta差不多。
时代变了,谈钱不可耻,不谈钱才可耻,因为有可能是自欺欺人,有可能是无能,更有可能是虚伪。
不过我最近,认识了一个比我还穷,比我还寒酸的朋友。这件事,我认为值得写写,值得写的不是她的穷,而是她的寒酸。穷是一种客观处境,而寒酸则是一种生活态度。不,我想说,寒酸,这个表面看来被赋予贬义色彩的词,其实,可以成为一种美学境界。
我们是在一个会议上认识的,称之为宋勇气吧。会议开了几天,昏昏欲睡,刚好手机信息一响,发工资了。我一看,“您尾号***的储蓄卡帐户于***收到工资3560元,活期余额为4850.24元。”(请不要纠缠于这个金额细节,因为我还有稿费,所以也不至于每月真的只有这么点收入。作者注。)因为我们几天来常常谈论纸媒快死的话题,所以我顺便把这条信息递给旁边的宋勇气看,以作佐证。她看了很有同感地说,她的情况与我不相上下。为配合这窘迫的收入,我们进而比赛谁的生活状态更寒酸。我说我现如今几乎不买东西,因为我发现购物欲是越买越旺盛,而越不买则越不想买,都各有惯性。我告诉她,我穿我妹淘汰的衣服就可以了,因为我妹瘦身之后码数对我也完全合适,要不然的话,为了成功地穿上她的衣服,我说不定得去增肥。
她表示赞慕,然后开始陈述她的寒酸境界。除了和我一样,用按键手机、出门尽量步行、不淘宝不饭局之外,她说她不打算买房。多少件衣服才换一套房?于是我被打败了。四十岁、拖家带口的中国人,如你所知,几乎都把买房当成某种生活宗教,即使没房的也处于焦虑之中,事实上一套房都没有的人极少,而宋勇气显然对此深感坦然。瞬间,我感到自己变成了许多多和金山山,也开始在廉价茶水的水蒸气后面,忧虑而费解地看着她。
我问她,你觉得自己是穷人么?你怕不怕贫穷?这个话题对于刚相识的人来说有点不礼貌,考虑到我们谈话至此,已是同一条绳上的蚂蚱,另当别论。
她说,谁真的不怕穷呢?如果家里人吃不饱,孩子读不上书,老无所养,还叫他不要怕穷,那肯定是不现实。但像我们这类人,生活是有基础品质的,有就业,闲暇,阅读,交际,孩子能读书,生病能看病,只是衣食住行都要节省,只能买必需品,不能买奢侈品,我们这种不是绝对贫穷,而是相对贫穷,所以,不害怕。
房子不是必需品么?我跟她确认。
对,不是。她说。房子是这个时代的“必需品”,不是真正的必需品,也许是中国经济的阴谋。
涉及中国经济的话题有点超出我智商,于是我停了下来。与其说我被她说的内容所说服,不如说被她的态度折服。她咋能比我更不怕寒酸呢?她对贫穷的定义的底线,咋能比我还低呢?但我又隐隐觉得她有道理。事实上对钱的态度不但与欲望纠结在一起,还与“体面”纠结在一起,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表面上害怕的是贫穷,事实上是害怕不体面,这是多数人不能欣赏寒酸的原因。
于是宋勇气还跟我讲到一件事,有纪录片讲到,法国有一批人专门捡超市扔掉的食物吃,并计划这样过一生,这批人肯定不是乞丐,他们出于什么原因,有多种,有可能是反对社会浪费,还有可能,我猜,是对“体面”这种事物给出一种嘲讽的定义。
大师和圣人,是属例外的人群,他们得到异于常人的标准,寒酸也好,贫穷也好,都天然地拥有了美学价值。然而普通人的勇气,比如那群遥远的法国年轻人,比如身边的宋勇气,他们对物质的低欲,对寒酸的坦然,则更令人起敬,也更值得玩味。我能猜测他们的后盾:那是物质无法否定的其它追求。而这就是生而为人最奇妙的所在。在物质带来的匮乏感之外,他们早已有别的途径,可以获得更多的生活,像加缪所说那样去“生活得最多”。这个途径,也许是艺术,也许是孔子说的“道”,更可能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力的,总之必定是人世间最有力量的事物——这些骄傲地寒酸着的人,他们拥有这种事物。
所以我重新想到孔夫子那早被我们耳熟能详的“安贫乐道”论。孔子和子贡交流金钱观,子贡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这样固然不错,但还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你会发现,子贡说的是行为修养的问题,是怎么对人;孔子的回答比他进了一步,他的重点从“行为”转到了“内心”,从“怎么对人”转为“怎么对自己”。
而孔子的话中,最令人感动的是那个“乐”字。“贫而乐”之所以被强调,正是因为多数时候贫穷容易不快乐。而贫而乐的可能性,无非来自两种,一种是,他们得到关于幸福的更好的想象力,独辟了另外的蹊径,轻巧地绕过了物质的关卡。另一种是,他们无感于约定俗成的标准,不恐惧尚未到来、或许永不到来的贫穷,不预支尚未到来、也或许永不到来的艰难。
我很担心被读者误会为我不爱钱。其实,我完全认可钱越多越好的宇宙真理,并且也摩拳擦掌地准备多赚点。归根到底,千言万语,我只是害怕我们还没有穷死,就先被对贫穷的害怕给吓死了。
2、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缺乏这3样东西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缺乏这3样东西
文/麦大人
01
说到贫穷,每个人都想避而远之,毕竟缺起钱来,生活会变得举步维艰。
近年来流行一句话,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网上看到一个段子,“国民老公”王思聪带狗坐飞机的事情发了朋友圈。
科技大佬周鸿祎疑惑地问:“坐飞机让带狗么?”
王思聪:“让啊!”
周鸿祎再问:“买儿童票么?”
王思聪不好意思地说:“不知道我是私人飞机…”
当然上面的段子带有调侃意味,但下面这个故事倒是耐人寻味:
两个乞丐看到秦始皇出征,很是羡慕。
其中甲就问乙说:“如果你能当上皇帝你最想干什么?”
乙说:“我要穿上龙袍去要饭。”
面对同样的问题,甲回答:“我要拿上金碗去要饭。”
听完故事,很多人可能会说这两个乞丐是不是真的傻呀,也太没追求了!其实他们还真不是特例。
《欢乐颂》里曲筱绡说,什么叫做局限?局限就是砍柴的以为皇帝都挑金扁担!
吴军博士说过一句话: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缺乏爱、缺乏规矩和缺乏见识。
麦叔觉得很有道理。
02
缺乏爱的孩子,长大后很难获得幸福
最近,张靓颖疑是离婚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这在险象环生的娱乐圈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不知大家有没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张靓颖的不幸婚姻跟她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有关。
她从小跟母亲长在一个单亲家庭。15岁那年,父亲患癌去世,母亲也下岗了,为了补贴家用,她开始了酒吧驻场生活。
可以这么说,在张靓颖的成长环节里,父亲这个角色一直是缺失的。
19岁,在她最迷茫无助之时,认识了比她大18岁的冯珂。他建议张靓颖参加超女,还为她当军师和后盾,出钱出力、鞍前马后。
张靓颖拿到名次后,冯轲也动用了最大的资源和势力,帮她摆脱天娱签了华谊。还为她规划了一条最适合的发展路线,后来一起开了公司。
这十多年来,张靓颖的歌唱事业越来越成功,当然离不开冯珂的运筹帷幄。只要有冯珂在身边,她就感觉踏实和温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冯珂弥补了她内心长久以来缺乏的父爱:支持她,鼓励她,保护她。
对张靓颖来说,冯珂已不再是普通的经纪人和事业伙伴,他更是她的恩人,导师和心目中的父亲。
所以,当母亲反对她和冯珂结婚,她依然坚持要跟他在一起,并瞒着母亲在国外举办婚礼。
她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蜚声国内外的巨星,她甚至认为,离开了冯轲,她什么都不是。
明眼人都知道,冯珂是一个颇有心计的男人。她手里有一些资源,发掘了张靓颖这个潜力股,只想从她身上大捞一笔,但他没想到这个小姑凉能红这么多年。
但如果作为一个男朋友和老公来说,冯珂的渣也是实实在在的。
曾经,在演唱会上,张靓颖向他喊话:我已经30岁了,你要是愿意娶我你就上来。当时她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台上,冯珂拖了好几分钟才上去。
张爱玲说:“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从小缺乏爱的张靓颖,真的是卑微到了尘埃里。这场逼婚与其说是她的一次任性,不如说是一场豪赌。
在爱情里,太过卑微的爱不会幸福,乞求来的感情,终究不会长久。
03
国人最大的规矩,是没有规矩
国人的不守规矩是举世闻名的,这不是故意矮化,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
中国式过马路,行人只要凑够人数,便往前面冲,哪管它是红灯停绿灯行。
上公交车一拥而上,景点一窝蜂涌入,通常是谁有本事谁先进去,哪还管它先来后到女士优先这些美德。
在餐桌上,有些孩子看到自己喜欢的菜,一个劲地往碗里赛,不喜欢的就翻来翻去。打喷嚏直接面对餐桌,一双油手随意往人身上蹭。
在公共场合,某些熊孩子使劲撒泼,也不考虑影响他人,父母当做视而不见。
我们有句话叫做“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的。如果引申开来,则是不讲规矩。
就在前不久,在上海飞往洛杉矶的航班上,一对中国父母带孩子去美国旅游。
因为6岁的熊孩子不断打扰邻座乘客,坐在旁边的父亲非但没有制止,反而在该乘客提出不满时,和对方大打出手。
结果飞机落地后,即被fbi逮捕,随即一家三口全部就地遣返回国。
有很多家长会以“孩子还很小”为由,百般纵容熊孩子,其实这些父母根本不懂怎么教育孩子,因为他们就是熊家长。
没有规矩的孩子,说直白点就是缺乏教养。这样的孩子一旦进入社会,必定会吃大亏。
好孩子都是管出来的,熊孩子都是惯出来的。
我们的国民教育,一直要我们树立远大理想之类,其实最应该树立的就是规则教育,即社会责任感。
规则教育的第一堂课,就是以不伤害别人,不打扰别人为准则。
胡适曾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04
缺乏见识,让多少人平庸一辈子
去年大火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故事:
在当时的印度小乡村,存在着很严重的重男轻女现象,女人的日子就是与丈夫、孩子和灶台相伴过完一生。
正当大家都在迷信各种生男孩的偏方时,有一位父亲却执着地训练自己的女儿摔跤。因此他遭到了当地人们的嘲笑,妻子和女儿也不理解他,父亲却依然坚持着。
最终两个女儿分别获得了全国和国际摔跤比赛冠军,她们改写了印度女子摔跤的历史,从此拥有了一个不一样的辉煌人生。
因为他不凡的见识和格局,成就了女儿的一生,为她们彻底改变了命运。
父母的见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这就是最高级的教育。
有见识的父母,不仅看到身边的小世界,还能看到身外更广阔的天地。不仅看到眼前,还能看到未来。
他们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胸有成竹地规划着自己与子女的未来,给他们创造更大的可能性。
网上有一句话很流行:“人跟人之间的差距,比人跟狗都大。”麦叔非常认同。
猎豹移动ceo傅盛也说:认知,几乎是人与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
我们经常能遇到一些人,无论你怎么跟他沟通,都讲不通道理,所谓“夏虫不可语冰”,说的就是见识的差距。
有些人可能会因为缺少见识,急功近利,在投资或职业选择中容易因脑热而冲动,做了不适合自己的决定,人生从此过着惨淡的下半生。
电影《一代宗师》里,宫二说了习武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何其精妙,其实这也是见识的三重境界。
一个人的见识,跟他的经历、阅历、学识和智慧有关。
坐井观天,只有一孔之见。登山远望,方知天外有天。
贫穷可能会在短期内使物质条件差一点,但是并不影响父母在见识、爱与规矩上培养孩子。
而一个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的人,是比贫穷更可怕的事。
3、比贫穷更可怕的 是“穷人思维”读后感
比贫穷更可怕的 是“穷人思维”读后感
文/雨叶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穷人思维”。穷人思维,听起来好吓人,反观日常,却又发现它是那么普通的随处可见。
如何摆脱“穷人思维”?
建立“时间价值”的概念
感悟:不同的人的时间价值不一样,时间价值就是就个体而言,此时此刻你的时间用金钱来衡量的话,值多少钱。
减少做那些“时间花得多收益少”的事情。
牢记“沉没成本”不可追
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从决策的角度看,以往发生的费用只是造成当前状态的某个因素,当前决策所要考虑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及所带来的收益,而不考虑以往发生的费用。 [1]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sunk cost)。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百度百科
钱已经花错了,再浪费时间,就是错上加错。
感悟:仔细想想,以前真是发生了不少这种事故,因为沉没成本,让家里堆了好多很久很久都没用过的东西。心血来潮,买了一双鞋,买来回来不喜欢了,感觉穿着不好看,想着就放在那里吧,花了钱的后面也许有一天就喜欢了,其实几年都没有穿过一次。包括衣服也是,前段时间,看了断离舍,把家里好多以前舍不得扔的东西全扔了。花了钱的东西,特别是花了钱整回来的错误的东西,应该及时改错,不能一错再错,不停的一直错下去,即浪费了金钱还要搭上时间。 a6603834
培养“目标导向”的思维
好项目永远比钱少,只要目标正确,钱总有办法解决。
感悟:无论什么事情,只要对自己来说有价值并且值得去做,就应该有“目标导向”的思维。看到这件事情带来的美好结果,不要一味的只看到过程中的各种困难。那样只会让自己止步不前,固步自封。几年的一个教训,当时周围的房价很便宜,想订一套房子,可是我没有任何现金或是资金,考虑到一次性要拿出来一大笔钱肯定拿不出来,结果放弃了。但是这个事情一直成为了一个心病。因为几年后再次出现相同的情况了,但是由开始的一分计划没有最后却直接凑出了首付。怎么一下子就拿出来了呢?这应该是以目标为导向的结果。办法总比困难多。
减少无意义的频繁决策,节省宝贵的意志力
比如说,以基金定投这种被动的、不需要决策的投资品种,为主要的投资对象;再比如说,需要意志力的活动(学外语、健身等等)只挑最重要的,多了会影响你重大决策时的判断力;
感悟:无论是购物还是消费,很多人无意中都会有一种习惯,买东西就去常去的那家店,东西就买自己常买的那个品牌。整个过程在无意识中已经节约了意志力和时间。选新的店家新的品牌需要花费很多脑细胞还不一定就先前常用的好。
减少无意义的频繁决策,在我看来就是能偷懒的时候就偷懒。马云,乔布斯,扎克伯格这些人就是长期穿着一件一样的衣服。
拓展自己的视野
适当做一些眼前“无用”的事,防止进入只关注当下的“管窥”状态,建立长远规划的战略意识。
感悟:很多时间,我们做一些事情,不一定都会有用,可能只是巧恰而已。比如你现在的爱好,现在的兴趣,可能只是一个消遣的事情,但是你会你知道你了解,什么时候会用的,你却不知道。兴趣爱好很广泛的人是什么人呢?应该就是现在说的狐狸型人才吧。比如公司里面被当成百科全书的人。拓展自己的视野就是见多识广。
4、贫穷不可怕,贫穷的思维才最可怕
贫穷不可怕,贫穷的思维才最可怕
文/蓑依
我有一位大学同学,刚开始认识她时,只是觉得她这个人性格真好,会照顾人、不发脾气,关键是沉得住气。深入交往之后,她告诉我,“其实,我性格好,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自卑,生怕得罪什么人,所以,只能对所有人都好。”我问:“为什么自卑呢?你学习这么好?”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家很穷,上大学来的钱都是借的。吃不好、穿不好,尤其到了大学,看到那么多光鲜亮丽的人,觉得自己卑微极了。”
也是,学校里几乎每个人都有笔记本电脑,大多数的人也已经有了智能手机,而她,电脑没有、手机没有,她联系外界的唯一途径就是道听途说。这样的好处是她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她做得也相当不错,每年都能得到国家奖学金。
第一次听到她拿奖学金的消息,我比她还要高兴,我暗自思忖,她可以把这些钱拿来买一台普通的电脑,或者买一个智能手机,这样,她就可以上网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了。但结果是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她什么都没买。
有一天,我问她:“你的奖学金怎么花的啊?”她一副惊讶的样子说:“怎么花?还账还来不及呢?除了学费以外,还有我爸妈过去借的钱都得还上。”想想也是,借钱的滋味不好受,先还上也是不错的方案。
等到第二年,发了奖学金,她的生活依旧没有什么起色,闲不住的我,又问她钱怎么花了,她有些骄傲地说:“我哥哥结婚,买房子缺钱,我把一万多块钱给他了。”我气急败坏地说:“如果你哥哥没有你那一万块钱,是不是就买不起房子了?”她说:“当然可以买得起,只不过还得借别人的,我有钱,先给他就是了,又不用还。”到第三年再发奖学金时,我没有再问她。
大四那一年,她决定考研。学习这么优秀,而其他的技能都没有,好像也只有考研这一条途径了。考研需要买报考学校的真题,因为那个学校保密比较好,所以网上的试题不多且不全,通过一些辅导机构是可以买到的,只不过价格贵很多。
她愁眉苦脸地对见到的每个人说:“怎么办,真题都找不到。”别人劝她说:“花二三百块钱买一套得了,多省事儿。”每次她都说:“太贵了,买不起呢。”于是,她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去学校的电子阅览室,七零八落地找全了资料。她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用一个月的时间省掉了二三百块钱!
考研结束,她的成绩在边缘上,只能等复试通知下来。按说,在这种时候,你得一刻不停地盯着电脑,刷新页面,看有没有最新的消息出现。可她没有电脑,很不方便,只能有空的时候就去学校的机房去看看。那一天,学校出了校内调剂的信息,但是下午两点出的,让四点之前就得把信息发过去,也就是说你必须在两个小时之内完成。
午睡后,我醒来时,在考研网站上看到了这个消息,当时已经三点半了,我给她打电话,她说她在自习室,没有看到。然后,我给她招生办的电话,让她直接先报上名,没想到的是,名额已满,就算分数再高,因为时间晚了,也不行了。她哭得昏天暗地,埋怨学校给的时间太短,却没有想过:在那个关键的节点,及时得到信息要比多学几个知识点重要得多。
幸运的是,因为分数高,她有好几个很好的学校可以调剂。她选择了北京的一个,然而面试时被刷了下来。我说,你再尝试几个吧,那么多好学校可以去呢,她的第一反应是:“去北京这一趟,花了五六百块钱,还失败了,白花了。再去别的学校,花了钱,再考不上,怎么办?”
这是什么逻辑?在未来和金钱面前,她最先考虑的就是金钱,此时的她,似乎忘记了一年的挑灯夜战以及白白浪费的那么高的分数。当时我想,也许她可能读研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烈吧,放弃也未必是件坏事儿。
毕业之前,她一直在准备考她老家的教师。聊天时,我说:“当老师挺好的,可以解决家里的负担了”,一向稳重的她,突然说:“我可以一边上班,一边考研吗?”我很惊讶,“你既然那么想读研,为什么当时不选个学校?或者,你就留在学校半年,全身心地备考就得了。工作了,哪还有时间复习啊?”她依旧用钱来回答我,“在学校还要花钱,当上老师后就会有工资,可以养活着自己再考啊。”想想也是,如果没有钱,毕业之后真是挺不好意思再花家里的。
后来有一天,她的钱包被偷,我问:“你的银行卡在里面吗?”她说在。我随口又问:“里面有钱吗?”她说:“有,但小偷应该取不出来。”“为什么啊?”“里面的五千块钱,我存的是定期,不容易取出来。”然后,我就瞬间石化了。
如果五千块钱没有存定期,如果五千块钱可以花,那么就不用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去找资料了,用这一个月用来备考,可能分数就会多几分;就可以多去几个学校复试,说不定,能去个比第一志愿更好的学校;就可以不用跟家里要钱,在学校继续备考半年,全身心投入,一次成功了;当然,更可以买个哪怕几百块钱的智能手机,刷新一下网页,就不会错过调剂信息了。
我们老家评价这种人就是“穷怕了”。因为穷过,所以做什么事情都是先考虑钱的问题。殊不知,越是先考虑钱,越是丧失了赚更多钱的机会。
我身边还有一个比她贫困很多的好朋友,学习不如她,奖学金拿的也不如她拿得多。但是他把这些钱全用来投资自己了。那一年,他决定考北京电影学院,他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去北影上了很贵的辅导班,坐火车来往于学校和北京十几次,然后一次考中。
现在,他写一篇影评的稿费至少一千多,一年以后,基本上就可以有剩余的钱补给家里了。很多人说向北影、中戏这种学校得是富家子弟才能上的,但是我这个穷得很彻底的好朋友,一点都不畏惧,硬是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了自己的华丽转身。
贫穷的人总爱谈论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可归根结底,那都是自己一次次选择的结果。如何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做出最大的成绩,才是我们真正要思考的,而不是只想着如何去丰富物质财富。一个再富有的人,如果没有阔大的格局,也会有衰败的一天。格局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我们人生会有怎样的走向。以少胜多,才是大本事。赚钱比省钱重要得多。
“金钱至上”固然是贫困思维的一种,但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贫困思维方式,那就是“仇富”。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个帖子。一个女生控诉宿舍里另一个富有的女生,列举的不满主要是:“大一时就用着苹果电脑和苹果手机,简直就是在炫富;男友开着车来接她,真是不要脸;去大商场购物后,把购物袋放在桌子上,就像是故意摆给我们看;花钱如流水,一件衣服的价钱都赶上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了……”
整个帖子里对那个女生恶语相向,宣泄着各种仇富的心情,穷人看富人什么都不顺眼,似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位正在上大学的姑娘,或许还不知道,毕业之后,她会遇到更多更富有的人,有时,他可能是你的邻居、是你的同事,甚至是之前不如你的同学,那日子还怎么过?
如果你的心态是错误的,那你眼中的一切肯定也好不了哪里去。倘若,我们换种心态呢,日子是不是会好过很多。
比如,她用的是苹果电脑和手机,我们是否可以借此多了解一下乔布斯的成就,有哪些有趣的app,它和其他的品牌有什么不同,宿舍有一个人使用不同牌子的手机,在我看来是好事儿,总比大家都清一色地用三星好;比如她买衣服都是名牌,我们女孩子是否也能借此来了解一下各种女装品牌,说不定将来我们去参加晚会时,就用得上那个牌子的晚礼服;再比如她每日都化精致的烟熏妆,我们也可以跟她学一下,出了大学之后,就不太有人愿意教你这些了。
既然生活已经做了这样的安排,与其仇视,不如学习。人都有好的一面,能够在不同的人身上都能学习到对自己有营养的东西,这才是能力。
贫穷会很轻易地让一个人的眼光变得倾斜,但贫穷也很容易塑造一个人。关键是不要沉浸在贫困之中,用贫困的思维来思考一切。任何时候,都要记得:唯一摆脱贫困的方法就是学习,从各种事情、不同的人身上学习,给养自己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