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养我一辈子,为何从小如此娇惯我(望每位家长深思)

1、你不能养我一辈子,为何从小如此娇惯我(望每位家长深思)

你不能养我一辈子,为何从小如此娇惯我(望每位家长深思)

前些天电视中有一则新闻:一个妈妈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很快就有了工作。

可是,他每每干不到一个月就辞职,总是抱怨工作任务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

两年了,儿子心安理得地赋闲在家,要么上网打打游戏,要么用妈妈不多的工资去社会上消遣时日。

对于妈妈的指责,他振振有词地说:“如果你不能养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惯?”

这个节目播出后,很多家长陷入了深思,自己家里有没有这种潜在的危机?

小时候,老人们跟我们说:“小亏不吃吃大亏,小苦不吃吃大苦。”

就是说,孩子在小时候,吃一点苦、遭遇一些困难,是好事。如果我们怕孩子吃苦,而承担孩子的责任,虽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闹和纠缠,却剥夺了孩子培养良好品格和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这就是很大的危害了。

我们总在说现在的孩子不懂事,可是却不知道是因为我们保护的太好了,不让他们懂事。要想让孩子从小明事理能为他人着想体谅父母,就应该从小让孩子吃点苦,让他们识得人间疾苦,懂得珍惜懂得体谅。

现在的孩子大都很聪明,但他们大部分最后都没能获得意料中的成功,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意志力,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

儿童和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父母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条件,对孩子开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也有必要。

“吃苦”是一种心理承受力。

如何让孩子吃苦,吃什么样的苦?搜集总结了以下几点,和家长们分享。

01. 父母要有让孩子吃苦的意识。

例如孩子学走路时,不要总是扶着她,有心的父母可以发现,那些总是由父母扶着练习走路的孩子学会走路所花的时间比那些自己去练习走的孩子所花的时间要长。

孩子三岁,上街的时候就要让他帮你提东西。

孩子到了五六岁,就要让他扫地擦桌子,并告诉他如何节省用电,还可以教他们整理自己的房间。

孩子上学,告诉他们一些简单的安全知识,要他们自己走路上学,放学自己回来,要他节约文具的开支。

孩子放学后,要他顺便到菜场去买菜,以便减轻父母的压力。

节日里让孩子洗洗马桶,知道臭和脏是生活的一部分。

适当让孩子干粗活和重活,知道父母需要他们照顾。

父母要舍得让孩子去吃这些苦。

02. 孩子要自立。

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志,减少对他人的依赖。也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在家里,自己独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扫自己的房间,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学习上,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心理上要独立。

家长不能代替孩子去考虑问题,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能独立思考问题,能有主见,从而为孩子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

03. 父母主动与孩子一起吃苦。

要知道,只知道享受的父母,是不可能培养出一个能“吃苦”的孩子的。所以父母可以与孩子参加晨跑,参加体育运动,如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旅游,这样可以增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同样让孩子得到了锻炼。能吃苦来自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来自一件件没有妥协退让的小事情。

比如,天气很冷,孩子今天不打算去幼儿园。父母不迁就孩子,顶着寒风带着孩子去幼儿园。

烈日炎炎,晚上回家很累了,父母会和孩子像平常一样去冲凉,而不是倒头便睡。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在锻炼磨砺着孩子,使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使他们能吃苦。越是爱护孩子,就越要加强他的“吃苦”教育。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罪,才是真正的爱护与负责。

04. 能吃苦来自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来自一件件没有妥协退让的小事情。

比如,当孩子在寒冷的冬天不愿起床的时候;当孩子难以完成一件手工制作的时候;当孩子跳绳跳到最后筋疲力尽的时刻;当孩子正在完成份内的家务活,小伙伴来找他出去玩的时候……

这些都是锻炼吃苦的场合。

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父母家人的鼓励、诱导和鞭策。要求孩子坚持做完正在做的事情,要求孩子坚持与困难作斗争。

实际上,吃苦的精神就来自这最后的咬牙坚持之中。

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折腾,是为他们将来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稳顺畅,所做的储能蓄势的准备。让他们踏入社会后,在风雨人生中,充分实现自身价值。(来源:凤凰网)

2、我忍你,一辈子

我忍你,一辈子

文/辉姑娘

坐船从香港去澳门,看到一个女孩在船舱里呕吐,看上去难受得撕心裂肺。我过去帮她换袋子,她虚弱地说“谢谢”。

看她面色苍白,我不忍心离开,于是拍着她的背,努力找些话题陪她聊天,想分散她的注意力。

女孩说自己是香港人,去澳门是为了看男朋友。我说,他怎么不来看你?她叹气说,他父母都有很严重的疾病,需要卧床护理,不能长时间离开。我又问,那你怎么不干脆跟他一起生活呢?女孩说自己家里目前也有事情,暂时还不能彻底放下。

我皱眉:“你的晕船症一直都这么严重吗?”

她说:“是。每次都吐,吃药都没有任何改善。”

我说,那你还经常去澳门?她说,每周都去看他,风雨无阻,去的时候吐一次,回来时再吐一次。

我惊讶地问:“你们恋爱多久了?”

女孩想了想:“我们18岁恋爱,今年我28岁,这已经是我们恋爱的第10个年头了。”

我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周两次呕吐,一月8次,一年96次。10年,她折腾了自己近千次。

女孩看着我怀疑的表情笑了,说:“我没有骗你。不过还好,下个月我们就可以结婚了。这样的日子也终于熬到头了。”

我问她:“是什么力量让你坚持了这么久?”

女孩还是笑着:“每次我吐得想死的时候,我就想,只要忍一会儿就能见到他了。忍啊忍的,船就到了。忍啊忍的,一眨眼就过了10年。”

一对老夫妻,妻子有严重的洁癖,丈夫却相反,很不讲究个人卫生,又不喜欢做家务,两人经常为这事吵架。妻子骂丈夫,什么难听的词都用上了,丈夫却依然故我。

所有人都没想到,在生活上这么不合拍的一对夫妻,始终没有离婚。几十年过去,在他们过完银婚纪念日的第二天,老太太忽然被送进了医院,经过诊断,她患上了帕金森综合征。

儿女都劝父亲把她留在疗养院里,他们很清楚父亲被母亲照顾了一辈子,连起码的清洁房屋都不会,又怎么伺候病人?谁知父亲十分坚持,将老太太接出医院,带回了家。

多年过去,再到他们家做客的人都深感惊讶。那间小小的二人居所被打扫得窗明几净,老太太丝毫未见消瘦,面色红润健康。虽然坐在轮椅里目光呆滞,流着口水,老头儿却耐心地一再帮她擦干净。老两口身上的衣服十分整洁,散发着老太太最喜欢的柠檬香皂味道。

亲友都佩服他,老头儿却一本正经地纠正说:“我老婆才值得佩服,我想到自己以前那么邋遢,她居然可以忍我那么多年,就觉得她是真的爱我。所以我还她多少,都是应该的。”

他掰着手指头给大家算。“她忍了我半辈子,我再忍她半辈子,我俩凑到一起就是一辈子,这才是圆满。”

这世上从来没有轻松的忍耐,所有的恒久都意味着漫长、枯燥和克制。

最初,爱是甜蜜的麻药,让人变得任劳任怨、拼尽全力,可以大幅度提高痛苦的耐受力。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药力退去时,痛苦将会被敏锐地感知到。更重要的是,那时才会发现忍耐已成为一种习惯,在苦涩中悄然品出人生的种种滋味,如茶般回甘。

这让人无法自拔,也让人心甘情愿。

被求爱时,听到的无非是“我想你”“我等你”类似的誓言,又有几人敢信誓旦旦地说出一句:我忍你,一辈子。

我愿意忍你的懒惰与笨拙,而你愿意忍我的聒噪与挑剔。

更重要的是,因为心疼对方忍耐时的痛苦,我们愿意为彼此尽力修正自身的缺陷,从而变成更优美默契的对手戏,这才是诗一般的结局。这谈不上完美,却是极致浪漫的深意。

3、父亲这一辈子

父亲这一辈子

文/周齐林

以木匠为生的父亲,是我6岁那年第一次外出打工的。他临走时进屋摸了摸我的头,笑了笑就走了。母亲送完父亲回来时,眼角挂着泪。

父亲外出打工的日子,每个月会打一次电话回家。每次,他都把电话打到一里之外的张大婶家,然后让她帮忙通知母亲前来。母亲一听到张大婶通知几点几点去接电话的声音,总是满脸高兴。去接电话前,母亲总要在镜子前站一会儿,然后心情舒畅地带着我们哥儿俩朝目的地奔去。

父亲总给我们带来好消息。他嘱咐我们哥儿俩好好读书,还说等他暑假回来就给我们带康师傅方便面吃。入冬时分,他会说给我们带博士登跑鞋穿。博士登跑鞋?幼时的我们还不知道这是什么鞋。父亲便在电话里笑着解释:“这种鞋可好了,穿在脚上还会闪闪发光。”

1996年那个飘雪的除夕,我和哥缩在被窝里等着父亲的方便面吃、等着闪闪发光的博士登跑鞋穿。可一直等到夜里12点,我和哥哥都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依然没看见父亲的身影……

初一早上醒来,我惊喜地发现床脚摆着两双崭新的博士登跑鞋,不远处还放着一箱康师傅方便面。我望了望一旁,看见一脸疲惫的父亲睡得正香,还发出均匀的鼾声。

那天,父亲告诉我们,他在外面每天早餐都有肉包子吃,5毛钱一个,有一个碗那么大,咬一口两嘴都是油。他还说自己回家坐的是200块钱的卧铺,不用担心睡过头,到站时乘务员会把他叫醒,一觉睡到站,很舒服。那些年,父亲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精彩的世界:北京的天安门、福建的鼓浪屿、南京的中山陵……在他眉飞色舞的讲述中,这些地方种进了我们兄弟俩幼小的心灵中。

父亲一个月900元的工资,通常会寄800元回来,剩下的100元当零用钱。有一次,父亲一连几个月没寄钱回来,家里连买菜的钱都没有了。在一个凉风习习的秋日,母亲带着我们哥儿俩去田埂上摘了一下午毛豆,晚上3个人就蹲在昏黄的灯光下剥毛豆。我第一个支撑不住先上床睡了,懂事的哥哥尽管困得睁不开眼了,却一直陪着母亲把毛豆剥完……

最终,那些毛豆卖了50块钱,这50块钱让我们支撑到了月底。次月,母亲才从邮递员手里接到父亲的汇款单。后来我们才知道,父亲之所以一连好几个月没给家里寄钱,是因为包工头在他们完工的前一天偷偷跑掉了。一个星期后,父亲跟着一帮人又辗转到了另一个做工的地方……‘

就这样,在父亲的走南闯北中,我逐渐成长起来。

大学毕业那年,工作稳定之后,趁中秋节放假我去看望了父亲。为了给父亲一个惊喜,我没有提前告知他这个消息。那年父亲在广州,下火车时,已是晚上7点。当我告诉父亲快到他那儿时,电话那边的父亲语气里露出一丝惊讶。

父亲带我去了个小饭馆吃饭。“我是东道主,得好好款待你。”父亲幽默地对我说。知道我喜欢喝啤酒,他特意要了6瓶,但能喝8两高度白酒的他,喝了一瓶就喝不下了。

吃饭间,我不时注意着父亲碗里的饭。当父亲准备起身时,我赶紧把他手中的碗抢了过来:“爸,我帮你叫服务员吧。”父亲望了我一眼,说:“好。”不善言辞的我,只能以这种方式去表达心中的温暖与心疼。

饭后,父亲带我去了个大型专卖店。一进去,顿觉凉爽。父亲说他下班没事时就在这里凉快一阵,看看电视。我看了父亲一眼,父亲好像意识到什么,赶紧解释:“待多长时间,他们也不会说你什么。”

那时,父亲和一帮老乡在一个高档别墅区搞装修。进小区前,父亲叮嘱我不要说话,尽量表现得自然一点儿。快走到住处时,几个穿着制服的保安急速走过来。“你是哪个部门的?”一个保安问父亲。“装修部的。”父亲有点儿忐忑地说。那个保安又指了指我,父亲赶紧说:“他也是。”“没事不要走来走去。”说完,保安面无表情地离开了。

几天后,送我去车站时,父亲走在我前面,晚风吹乱了他的头发,我清晰地看见了他发丝中间那些耀眼的白……

回去后,同事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说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可以用钱来衡量吗?”我突然就想起了父亲,想起他们这一辈人。有的人一年甚至一天就能赚个几十万,而像父亲这样的打工者,穷尽一生,可能也赚不来那么多钱。但正是父亲这样的人,用他们身上的汗水与疼痛支撑起了一个个温暖的家庭。

4、如果你不能养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惯?

如果你不能养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惯?

看电视,有一则新闻说:一个妈妈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很快就有了工作。可是,他每每干不到一个月就辞职,总是抱怨工作任务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两年了,儿子心安理得地赋闲在家,要么上网打打游戏,要么用妈妈不多的工资去社会上消遣时日。对于妈妈的指责,他振振有词地说:“如果你不能养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惯?”

看了这个节目后,我陷入了深思,自己家里有没有这种潜在的危机?……

小时候,老人家们跟我们说:“小亏不吃吃大亏,小苦不吃吃大苦。”就是说,孩子在小时候,吃一点苦、遭遇一些困难,是好事,如果我们怕孩子吃苦,而承担孩子的责任,虽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闹和纠缠,但却剥夺了孩子培养良好品格和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这就是很大的危害了。我们总在说现在的孩子不懂事,可是却不知道是因为我们保护的太好了,不让他们懂事。要想让孩子从小明事理能为他人着想体谅父母,就应该从小让孩子吃点苦,让他们识得人间疾苦,懂得珍惜懂得体谅。

现在的孩子大都很聪明,但他们大部分最后都没能获得意料中的成功,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意志力,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儿童和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父母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条件,对孩子开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也有必要。知心姐姐卢勤也曾说过:“吃苦”是一种心理承受力。是啊,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一个人都要接受优胜劣汰的“考验”,不仅仅是智力的较量,更是毅力、意志的较量。

如何让孩子吃苦,吃什么样的苦?总结思考了以下几点,和朋友们分享讨论。

1、父母要有让孩子吃苦的意识。

例如孩子学走路时,不要总是扶着她,有心的父母可以发现,那些总是由父母扶着练习走路的孩子学会走路所花的时间比那些自己去练习走的孩子所花的时间要长。孩子三岁,上街的时候就要让他帮你提东西;孩子到了五六岁,就要让他扫地擦桌子,并告诉他如何节省用电,还可以教他们整理自己的房间;孩子上学,告诉他们一些简单的安全知识,要他们自己走路上学,放学自己回来,要他节约文具的开支;孩子放学后,要他顺便到菜场去买菜,以便减轻父母的压力;节日里让孩子洗洗马桶,知道臭和脏是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干粗活和重活,知道父母需要他们照顾;孩子上中学,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费,钱就这么多,超支了只能挨饿。鼓励孩子参加公益活动,让他们懂得奉献的快乐;培养孩子各种生活技能,让他们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孩子十五岁左右,要他在家里或到外面打工,锻炼自己,接触社会,培养吃苦精神。父母要舍得让孩子去吃这些苦。

2、孩子要自立。

也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在家里,自己独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扫自己的房间,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学习上,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心理上要独立。家长不能代替孩子去考虑问题,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能独立思考问题,能有主见,从而为孩子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日本的孩子从小家长就灌输“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所以日本孩子出外自己背包,再重也要自己背,如要别人来帮忙,那是别人看不起的。有的男孩从小就洗冷浴,一年四季洗冷水,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和吃苦精神。在教育观念上,日本也从小灌输孩子,自己国家资源稀薄,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去生活。

3、父母主动与孩子一起吃苦。

要知道,只知道享受的父母,是不可能培养出一个能“吃苦”的孩子的。所以父母可以与孩子参加晨跑,参加体育运动,如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旅游,这样可以增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同样让孩子得到了锻炼。能吃苦来自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来自一件件没有妥协退让的小事情。比如,天气很冷,孩子今天不打算去幼儿园。父母不迁就孩子,顶着寒风带着孩子去幼儿园。烈日炎炎,晚上回家很累了,父母会和孩子像平常一样去冲凉,而不是倒头便睡。孩子和父母跑步,再有十几米就要到达预定的终点了,孩子喘着气不想再跑。父母鼓励着孩子,一起奔到终点。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在锻炼磨砺着着孩子,使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使他们能吃苦。越是爱护孩子,就越要加强他的“吃苦”教育。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罪,才是真正的爱护与负责。

4、能吃苦来自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来自一件件没有妥协退让的小事情。

其实,让孩子吃苦应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父母抓住一点一滴,不在一件件小事上让步,这都是必要的。比如,当孩子在寒冷的冬天不愿起床的时候;当孩子难以完成一件手工制作的时候;当孩子跳绳跳到最后筋疲力尽的时刻;当孩子正在完成份内的家务活,小伙伴来找他出去玩的时候;当孩子感冒发烧的时候;这些都是锻炼吃苦的场合。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父母家人的鼓励、诱导和鞭策。()要求孩子坚持做完正在做的事情,要求孩子坚持与困难作斗争。实际上,吃苦的精神就来自这最后的咬牙坚持之中。

对孩子的吃苦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我觉得“虎妈”、“狼爸”、“鹰爸”不足学。父母需先估量孩子吃苦之力而后才行吃苦之教;需尊重孩子意愿而不强迫命令;需身体力行发挥榜样的作用而不能只动嘴不动手。需持之以恒而不可一曝十寒。

人生漫长的路要靠他(她)自己走,困难也得靠他(她)自己解决。尤其是男孩,对一个未来的男人来说,吃苦耐劳是他的立世之本,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他注定难以面对日益竞争的社会竞争。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折腾,是为他们将来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稳顺畅作加油充气、储能蓄势的准备,让他们踏入社会后,在风雨人生中,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