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 那信》读后感_我21岁那年读后感

1、《那年 那信》读后感

《那年 那信》读后感

文/周桂荣

敬一丹在这本新书里,把敬家培养人才的秘诀献给天下父母;把战胜困难、健康成长的经验和哲理告诉青年。一个人的正确道路需要有明白人“点拨”。

“在同样的时间、空间里,在同样的角色关系中……人可以有不同的选择,而不同的选择来自不同的心和脑。”

人要有“偶像”。男性偶像是《春苗》里的方医生:“举止文雅,目光柔和,表情含蓄,声音悦耳,眉眼清秀。”这“淑男”,让我联想起了《关雎》中的“淑女”。

文章的字里行间,不加思索,错认为平平淡淡。仔细玩味则发觉意味深长。()

1968年11月25日那天,真的天灰、下清雪?小学生“变”中学生就在那一天?抄她家也在那一天?是艺术加工。

读者可从中学到写作方法,把不同时间的事集中到一天。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小学停课,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变”成中学生,而不是“升”。

文章,创造了多个富有哲理的警句,如:“记忆是功能;记录是自觉。”“不忘是为了不再。”词语清新、简捷,多处有排比句。条理分明,节奏和谐,感情洋溢,气势强烈,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有男性的豪爽,女性的缜密。

这书,是夜里的明灯,是登高的阶梯。当受到挫折,看看那信;当荣华富贵,看看那年。《那年那信》的读者将与日俱增。今天感动中国,明天感动世界。

2、我21岁那年读后感

我21岁那年读后感(一)

《我二十一岁那年》主要讲了作者在二十一岁那年时生病然后住院的事情。作者生病在医院里,并没有一味地抱怨生病为自己带来的的苦痛与无助,而是乐观地面对病痛的厄运,在病隙之间思索自己的人生价值。他用自我心理安慰的方式使自己快乐起来,不去想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他在病床上没有只是专心地养病,而是用了一些时间来冷静地观察着他周围的其他的病人,从他人身上看到别人人生的冲突与执着,然后消化理解成为自己的感悟。这是面对人生中的那些挫折的一种十分正确的态度。他在病中与他人聊一聊、看看风景,寻找着自己的快乐与轻松。他在病中知道了自己脊髓受损,将要残废,在做了徒劳无用的挣扎后心中感到十分痛苦。但医生和其他病人劝他好好生活,让他多读书,希望通过读书能让他振作起来,不再像以前一样的心灰意冷。他的朋友们也都来医院来看望他,使他终于感悟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有多么的美好和友情的真挚,最后,虽然他在以后的时光里仍多次生病,多次从死神的手里面死里逃生,但他已经有了坚强地活下去的信心。从此,他开始走出了人生低谷,并决定了走上写作之路。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就已经经历了如此的苦难,但是他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坚强地去面对。从作者的经历之中,我们知道了,人生之中,必定会经历许许多多的挫折、磨难与困难,但我们必须乐观的去面对它们,而不能从此一蹶不振、垂头丧气,更不能放弃自己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路途上走得更坚定、更有信心。

我21岁那年读后感(二)

《我二十一岁那年》这片文章,可以让读者感动肺腑。21岁对平常人来说是最辉煌、最珍贵的日子。可是上帝似乎在捉弄史铁生,那厄运降临在他的头上。

史铁生不以为然,认为他的病一下就好了,不碍事。可事实却不是如此,史铁生的病情恶化的很严重。那天正好是他21岁的第二天。破灭希望的史铁生十分绝望,连书都看不下去了。总是闷闷不乐或烦躁,有时甚至连自杀的想法都产生出来了。

母亲极关心史铁生,细心、小心地开导他、教育他,渐渐地抚平了史铁生自杀的心理,让他陷入抑郁的同时也开始了深刻的人生思索。

对史铁生来说,二十岁那年的厄运突降,不亚于让他的青春有了天崩地裂的毁灭。双腿的瘫痪,对于一个正享受美好、充满希望、怀揣梦想的青春的青年来说是何等的打击呀!他看着天上北归的雁群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他会把手中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不过现在,他想通了,人生不能总是这样沉沦,于是史铁生开始了他的创作之路……

读完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只有充满希望、乐观的面对生活,生活才会有意义。正如有这么一句话:从绝望中劈出希望之石,人生终将辉煌!

我21岁那年读后感(三)

《我21岁那年》,朴实的扉页上,史铁生温暖的笑靥依旧。这个平白如话的题目,如同一位很久不见的老朋友,在一个阳光充实的午后,拉你静静回忆生命中难忘的故事。我不禁假设,如果是我呢,我21岁那年,会在哪里,做些什么?身边会有怎样的风景,怎样的朋友?是碌碌无为的人流中一个不起眼的身影,还是会拼出一条道路,活出别样的精彩?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21岁,正是青春最恣意飞扬的时刻,是为梦想而奋斗而铺路的时期。但是命运如同一位冷静的雕塑家,流逝的岁月就是他手中的刻刀,他常把他的作品出其不意地展现在你的面前,让你目瞪口呆。对作家史铁生来说,二十岁那年的厄运突降,不啻于让他的青春有了天崩地陷般的毁灭。双腿瘫痪,对一个正享受美好的年华,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怀揣梦想的青年来说,是何等严重的打击!那一个个平常的铅字,记录的却是21岁的史铁生血与泪的回忆。刚开始,他也充满着希望。那天,恰恰是他21岁生日的第二天啊,这个稚嫩的青年对医学对命运还未曾了解。他傻傻地相信着,“十天,一个月,好吧就算是三个月,然后我就又能是原来的样子了。”可是,当整个冬天都过去了的时候,他却“倒拄着拐杖都走不到院子里去了,双腿日甚一日地麻木,肌肉无可遏止地萎缩”。他曾愤怒、咆哮,无法接受命运的残酷。危卧病榻,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他也曾虔诚地向神灵寄予一份期盼,愿上帝不要收走他直立行走的一双腿。慢慢地,他甚至失去了读书的兴致,他想到自己是父母负担,甚至想到了轻生。这是一种怎样深层的忧郁与痛苦的绝望!

所幸的是,他的身边存在许许多多善良的人们。一起插队的朋友常常来看望他,给他带来外边的消息,带来安慰与欢乐,使他暂时忘记了死神;医院里的医生们也将他视为自己的亲人,给他无微不至的照顾,时刻为他着想;而不同病房中不同病友的经历也使史铁生由对病情的忧郁转向对命运的深思。()

命运就如同一个童话,上帝为了锤炼生命,让我们永远得追寻着活下去,而在童话的结局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残酷而诱人的谜语。这个谜语,可以是童真,可以是爱情,也可以是对病愈的希望。21岁的终点,史铁生被抬着出了医院,揭开了童话残酷的谜底。21岁的他还处于迷茫与混沌之中,但这仅是黎明前的黑暗,因为在此之后,广阔的精神世界在等待着他。

3、《匆匆那年》读后感

《匆匆那年》读后感(一)

最近又重新看了九夜茴的《匆匆那年》,我又在想曾经困扰我的问题,为什么方茴不和乔然在一起呢?如果方茴和乔然在一起了会不会结局就不一样了呢?如果我是方茴会那样执着于陈寻吗?我不知道方茴有多痛彻心扉,不知道如何可以痛到这么麻木。在叙述过去那些快乐时,没有一滴的泪水,在现实面前,总是回忆最心碎。而且总是快乐,总是回不来挥不去的快乐最心碎。

他们是如何深刻到,在伤痛没有过去,还在流血的情况下。一字一句地说出他们在一起的过去,她想起来的时候,想到青春这样一点一点像流沙消失,想到快乐的他们将来的分道扬镳。

或许这是九夜茴的一个缺憾,或许她比我更加了解她塑造的角色。或许打从心底里我就是一个脆弱的人,我宁愿不去经历那些这辈子都不可能忘记的快乐。因为害怕伤害。

我不知道方茴想的是什么,我只是觉得,如果有个少年在我和一个男生相恋的环境下,说出了“不管以前、现在、还是以后我都不希望忘记的人,是你”这样的话。我会热泪盈眶,这样默默的送出一朵丁香花,我希望你快乐,我也希望你能得到幸福,或许那个送给你幸福的人不是我。

乔燃要出国的时候,他希望方茴拥抱他一下的时候。流水线条的剧情还是捉摸不透,在看之前我觉得,如果一个愿意把一朵丁香花的香气沐浴在自己身上的人,无法让自己爱上他,却连一个拥抱都无法给予。不公平,尽管方茴从来没有答应过许诺过要回抱他吧。

可是乔燃就像是慢慢融入黑夜的人,在一片伤感的乐章中离场。而且是,我们不断不断的远离才会让他无可奈何地离开自己的世界。

可是方茴流着眼泪她跑开了,乔燃在那片空地里,又是孤单一人。

后来,很久之后,方茴她对陈寻说:“我觉得这辈子我最对不起的人就是乔燃,他走之前想要一个拥抱,可是我都没有给他,因为我不想玷污我和你之间的关系。”

可是如果她早知道她和陈寻的结局会不会当初就不那样傻,那样执着了呢?终究是她舍不得陈寻,那样的喜欢过、那样的深爱过,直到最后她却只能选择原谅。我个人来讲比较喜欢乔然,至少这个温文儒玉的男子不会给方茴带去那么大的伤害,每个人都有青春,每个青春都有故事,每个故事都有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回味不尽的美,这就是贴近我们而演绎他们的匆匆那年。

《匆匆那年》读后感(二)

花了三天时间,于今天中午北京太阳很明媚的时候终于将《匆匆那年》看完。今天中午我终于也收到远方新疆亲爱的的来信,那是我等了很久很久的一封信,在我绝望以为中国邮政将它丢了的时候,却在学校收发室的最上面看见自己的名字,看见熟悉的字迹,我懵了,随即就颤抖着打开信、笑了……远方的亲爱的你感觉到了吗?我很开心……你说你陪了我一个高四,不确定还可以陪多久,亲爱的,你会陪我很久很久……很久很久……

匆匆那年、那年匆匆。文中的陈寻,文中的方茴,文中的嘉茉,文中的赵烨,文中的乔燃。不知道为什么,我最心疼乔燃。他对方茴的默默付出,他对陈寻的退让,他自己的难过。他对五个人友情的那份拼命维护。整个故事结束、陈寻得到过,也失去过。嘉茉得到过,最后也算是幸福的。赵烨那么活跃,他也疼,他也放不下,但是乔燃,他一直在付出一直在等待,却一直没有得到过丝毫……

陈寻说:“对方茴,我不会时常想念,却刻在心里,放不下、忘不掉。”

方茴说:”我求你回来,我求你回到我身边,你回来好吗?“

嘉茉说:”我喜欢你是我的事,跟你无关“

赵烨说:“可能过了今晚,我就再也不会继续喜欢你了”

乔燃说:“在永远的黑夜里,一直走、就是天荒地老。“

看完这五个人的故事,我想起了北爱,北爱里的峰子,北爱里的石头,北爱里的吴狄,北爱里代表了春夏秋冬的四个女孩。他们的故事不尽相同,可是他们在匆匆那年里留给青春的记忆都是一样的刻骨铭心。

我也想起了自己的那年。那一年、二中后操场里的运动会。那一年、三班教室门口的丁香花。那一年、第一栋教学楼前面花园的牡丹花。那一年、花园里粉色黄色的小花儿和开得满院灿烂的百合。那一年,二中门口马师饭馆的臊子面。那一年、陪在我身边的他们她们。那一年、属于我的刻骨铭心。

匆匆那年,那年匆匆。

二中校园的春天快来了吧,好想去看看,可是时光不再,留在时光里的那些人也不在,去了,会不会只是徒增伤感?我带着或多会少的悲伤离开它,现在在远方也满满的怀念它。在那里,埋葬着我最纯洁的微笑、最美好的年华。

心里满满的放着一个人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就是好的,会不会就因此失去了自己?就像《匆匆那年》里的五个主人公,他们的爱,他们的伤,他们最后的各奔天涯……都让我深深明白岁月会侵蚀掉很多很多的友情和爱情。昨天的誓言,今天的形同陌路。昨天的海誓山盟,今天的互相伤害。书中说每个男孩说出永远的承诺的时候,纵使他后来做不到,也不要责怪他,因为每一个男孩在说誓言的时候,说出来那一刻,至少他是真诚的。只是太年轻的我们,都轻易的相信了天荒地老。不知道所谓的天荒地老,其实根本不存在……天荒地老,天长地久,这些词都太美好,美好的也太假。

我不知道该不该相信爱情,我原以为所谓的爱情太奢侈,太遥远,太费神。可是现在感觉,原来也许它真的要降临到你身上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和他们一样无法抗拒。受伤的时候把自己伤的那么彻底那么痛,伤过之后仍然说:”要是时光倒流,我依然选择把爱重演一遍。“也许,这才是爱情的真谛。

所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匆匆那年》读后感(三)

我喜欢这部小说原因是:它的基本没有脱离现实性,以及贴近我这一代的迷茫与经历,我想窥视他们的成长,想窥视他们面临的问题以及窥视他们解决问题时的心态和途经,偶尔也违心的想窥视他们的以后他们的获得他们的结果!

而《匆匆那年》里的人和事可以恰如其分的安拓在我们身上,我们同样是80后,虽然比陈寻、方茴、沈晓棠、乔燃、赵烨、林嘉末他们可能小几岁,但我们经历了这样一个同样的时代,同样的教育环境,同样的情感历程,但他们的匆匆那年远比我的匆匆那年波澜壮阔,暂且用这个词来形容,我一时半会想不起什么更加恰当的词来形容他们的匆匆往事,其中包含了太多,值得回味的太多。

往事只能回味,正如《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那首时常会回荡在我脑海里的歌唱的,“时光已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忆童年时竹马青梅,两小无猜日夜相随……”匆匆那年,那年匆匆,这是一个回不去的故事,发生了这么多这么多的刻骨铭心,却永远也不能回去了,情感是这样,()人生其实不也是这样吗?

写了这么多,连带着语无伦次,一向讲求理性逻辑的我,也不修饰了,本来这就是一篇有感而发的读后感,包含的也全是人那酸甜苦辣的情丝万缕,也让我体味了一遍轰轰恋恋,体味了一下爱恨情愫,触发了一下我麻木已久的情感泪腺,我祈望我的人生也会这样的刻骨铭心!

淡淡的一句:真是一个让人回味的娓娓的动人心弦的故事,匆匆那年,你的人生有如此般刻骨铭心吗?问一问自己,已经拥有的别丢了,还没拥有的,一点一滴,一步一步让你的人生刻骨铭心吧

4、匆匆那年读后感

           匆匆那年读后感

“你有深潭的眼眸,

你有固执的臂弯,

你曾是少年。”

在听好妹妹乐队的《你曾是少年》。

总觉得“少年”是很美很美的一个名词,就如同我们的青春年华,有着任何人生阶段都无以伦比的美好。陈寻与方茴的遇见,便是在彼此人生最美好,最纯粹的年华。

果说相遇是偶然,相识是偶然中的偶然,那么相恋应该说是宿命,那相离呢?

这是我第一次对一个故事这么难以释怀。看完以后,我上豆瓣一篇篇的看别人的评论,每一个人都说很真实,都可以从他们的身上找到自己的青春的影子,方茴过,陈寻过,乔燃过,赵烨过,林嘉茉过,沈晓棠过····

九夜茴的《匆匆那年》,其实从文笔和勾勒方面来说,都很平淡,但是刻画的是那么的真实与细致。这也让我明白了,最打动人的文字,不是要文笔有多优美,故事情节有多曲折离奇,而是要真情实感,可以让读者把自己的经历往上套,那便是一种成功。

敏感,脆弱,忧郁的方茴,遇见优秀,扎眼,阳光的陈寻。陈寻被方茴身上别致的气质吸引,而方茴在最开始,是远远的在陈寻的世界之外的,她说,有那么一种人,身上会散发光芒,在这种光芒下面会感觉温暖而舒适,但距离太近的话,就会有些刺目了。耀眼的陈寻,只会让方茴觉得自己更黑暗。

也许是性格使然吧,所以乔燃错过方茴,陈寻得到方茴,而方茴最后失去陈寻······

陈寻与方茴在一起了,从他在黑板上偷偷写下“方茴喜欢陈寻”开始的“筹谋”,从电话那头传来“是”开始。方茴是逃不掉陈寻的追逐的,因为那个少年,是那么的美好。

方茴说,在一开始的时候,比起耀眼的陈寻,其实她更可能会喜欢安静的乔燃,但是陈寻长驱直入她的心,并占据的满满的,她就不能再贪心了。所以在高中毕业宴会上,乔燃要出国了,她连一个拥抱都吝于给乔燃,因为她怕这个拥抱会玷污了他与陈寻之间爱情。方茴在得知乔燃已经在国外之后,对乔燃深感愧疚,最终在空气中拥抱了他。那个时候的她,以极度虔诚的态度深爱着陈寻。

然而,流年辗转,只因年少。

我们终究输给的不是任何,而是时光。

大学后,安静,敏感的方茴终究失去了陈寻。高中局限的生活模式,再明耀的陈寻,也被掩盖于书堆中,所以陈寻与方茴始终可以在同一个世界里平行前进。但是到了大学以后,一切都变了,陈寻身上扎眼的光芒,注定了他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他平凡不了的。而方茴呢,依旧沉溺于两个人的世界,细心灌溉着他们的爱情。

想起了阿桑的《一直很安静》里的一句歌词:

我们的爱情

像你路过的风景

一直在前行

脚步却从来不会为我停

方茴的敏感、脆弱、哀愁无疑是让陈寻离开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似乎忘了,这也是陈寻一开始被方茴吸引的地方。

当初怎么赢得的他,最后也怎么的失去了他。

很多人说,方茴怎么就不与时俱进呢?但如果改变了,她就不是方茴了,就不是当初陈寻喜欢的那个样子了啊。她的懦弱,胆怯,猜疑使陈寻慢慢地走向了沈晓棠。

方茴对陈寻说过:“如果那天我们分开了,你也不会后悔曾经和我好过,这就够了。”

但是她做不到说的那么洒脱——正如阿桑唱的那样“以为自己要的是曾经,却发现爱一定要有回应。”

陈寻爱上了另一个女孩,那个女孩笑靥如花,明媚动人,她拥有开朗的性格,爽朗的笑容,使得陈寻一步步的沦陷。她带给陈寻的快乐是方茴从未带给过的,他们有一样的兴趣爱好,所以聊起喜欢的摇滚乐时,陈寻眼里满是倾慕;她开心时不加掩饰的笑,比起方茴安静地低眉浅笑,似乎更打动他。拿吴婷婷的话来说,沈晓棠“应该没有那一个男生不喜欢吧”.

方茴就像是一首安静忧伤的曲子,陈寻静静的听了三年,但是他是一个摇滚迷啊!

他们分手了。一句以“是”开始的爱恋,在365天后,也以一句“是”结束。陈寻曾信誓旦旦的对着方茴说,《匆匆那年》是为你写的,我只唱给你一个人听。然而,流年辗转后,陈寻已经忘记了那个誓言,也忘记了婆娑月光下,回望时,那个穿着白裙子的女孩。

只为你浮生的一笑误我的匆匆那年。

方茴说,他曾经那么那么的爱过她,她那么的默默无闻,可是陈寻依旧喜欢她;每天给她打电话;送她毛绒河马和写着他名字的石头;为了跟她考上同一个大学,物理最后的13分大题,硬生生的没有做。

陈寻曾经也以那么真挚的方式爱过方茴,那个时候的他所说的所做的一切,都是真心实意的,他也真的觉得可以跟方茴永永远远的走下去。

太美的承认因为太年青。

一切都在那个炎热的盛夏后改变了。

沈晓棠问陈寻,有多喜欢她,他说,喜欢得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众叛亲离。但即便如此,他也还是做了那样选择。

他对方茴说,你是我这辈子都忘不了的人。

但是方茴不想要当他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人,她想当一辈子被他爱着,一辈子都陪在他身边的人!

方茴自虐般的爱着,分手后,她每天站在楼顶窗口望着那俩人出双入对,看那熟悉又陌生的笑容绽放在别人面前,那宠溺的笑容曾经完完全全的属于她的啊!

在得知沈晓棠与陈寻同居以后,方茴一个人在他们住的租房下待了一个晚上,看到灯灭的时候,她对陈寻所有的爱也随之熄灭了吧。

她绝然的离去,瘦削的背影预示的是一个让他们再也回不去的悲剧的上演。

她怀了别人的孩子,只是因为她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陈寻可以跟沈晓棠做,而不能跟她做?她只是不明白,怎么她就凛然的被排除在陈寻的世界之外了。

方茴问他:如果我们曾经做是不是就不会分手了,如果我们现在再做,是不是来不及了?这一刻,方茴终于知道这个人是不再爱自己了,他们已经彻彻底底的回不去了。

方茴堕胎的那天,阳光明媚。器械的冰冷同钻心的疼痛,使得眼泪模糊她的视线,在短暂的眩晕中她说她好像看见了f中的那棵树,树下几个少年笑闹着环绕在一起,其中一个笑着走向她说:“先别走啊,一会我骑车送你回家!”

但是再也回不去了。

方茴说,如果这个孩子是你的就好了。

陈寻答,除了孩子我们什么都有了。

那是陈寻最后一次见到方茴。

2002年非典来临,每个人惊恐不已,闻风丧胆。然而当非典的势头终于被控制住的时候,方茴离开了,绝然而去了。她曾静悄悄的出现在他们四个人的生命里,一起走过一段最美的时光,最后却干净决绝的离开了,她没有给别人留下任何感伤的机会,把所以的美好与疼痛,都带到了陈寻不知道的地方。

“最爱你的人是我,你怎么舍得我难过”.电影里的片尾曲曾是他们最快乐时光的见证。

在方茴和林嘉茉抱头痛哭说再见后,却是再也不见。

后来,陈寻说,以前曾经天天呆在一块的同学,做同一道题,走同一段路,遇见同一个场景,但是后来大家就只剩下听说了,听说他怎么怎么样了,她又怎么怎么样了。然而方茴却再也没有出现在他的人生中。看到这里,猛然地想起了刘若英的《听说》,哀伤的旋律,惆怅的歌词,刘若英完美地吟唱了爱情与光阴的无奈。

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

情感这东西也许会凭空而来,却不会凭空消失。如果找不到出路,也许就会困死在心底里,永世不得平静。

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即使在爱情里,伤痕累累,遍体鳞伤,但是方茴不曾后悔,即使重来一遍,她说她也是做出那样的选择。近10年过去了,她一直活在回忆里,我总觉得不是她不能走出那段伤害,而是她不愿意,她愿意带着那段刻骨铭心的爱与痛一直走下去。

记得在微信看一篇短文的时候看到过一句话“走不出来就走不出来吧,因为我就喜欢那样。”

其实在这个故事里,谁也不能怪,因为说不上谁对谁错,但是我们就是会心疼方茴,那个傻傻地认真地爱着的女孩。

走出那个故事,似乎我们不再只是一个看客的身份,爱情里,谁对谁错,似乎真的不那么重要了。所以最后方茴和陈寻能不能够继续在一起也不是那么重要的事了。能遇见那个让你的青春闪闪发光的人,就已经是一个奇迹降临在你的身上了。起码对于我来说,方茴的青春,真的是美不胜收。()

爱过一个人和与她过一辈子,是两回事。终于我明白了,为什么会有人说,跟你结婚的那个人,未必是你最爱的人。但你最爱的那个人肯定是一个,不管经历多少个匆匆那年,依旧在你回忆里,闪闪发光的人。

不悔当初,不枉此生。

音乐调转到林宥嘉的《心酸》——

十六岁的夕阳

美得像一个遗憾

青春兵荒马乱

我们曾相爱

我曾拥有你

真叫我心酸

方茴说她做了一个梦,梦见他们在f中的操场跑步,她对张楠说,真希望就那么一圈一圈的跑下去。

我真的想过和你一起到老的,你也想过的,对不对?

心酸过后,就大步大步往前走吧,在下一个匆匆那年里,遇见那个陪你看细水长流的人。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