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往历史 知见未来 ——《金瓯缺》读后感

1、观往历史 知见未来 ——《金瓯缺》读后感

观往历史 知见未来 ——《金瓯缺》读后感

文/落花时节乃逢君

花了很长时间,耐着性子读完了185万字的《金瓯缺》,我终于可以长长地舒上一口气了。这是一部倾心描绘的历史画卷,珍贵无比。

由于对宋朝的历史不甚了解,初读《金瓯缺》第一卷,我就感觉到了吃力,主要有三点:内中有大量疑难生僻字,如不依靠电脑和字典恐难顺利读完;书中人物众多,必须在读第一卷时先捋清关系,熟悉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读后面三卷才能不费力气;作者写作手法十分独特,多处运用冷静客观的犀利语言描写,深刻地揭示人性的丑陋,在读第一卷时要花些时间逐步适应,而不要急于弃书。愚以为,李师师这个人物一出场,才算真正拉开了故事的大幕。

对于这部作品,网上的评论褒贬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看来,它堪称上是鸿篇巨制。作者把历史掰开了、揉碎了讲给我听,让我看到了社会万象、历史变迁,引发的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深深思考。所谓大醇可以掩小疵,就像书中人物的人生结局随着国家的动荡而留有遗憾一样,我们也不必对一部书苛求完美,只要这部书使读者有所悟、有所省,即是拥有了超越黄金的价值。

历史就是这样,如甄士隐的好了歌解:“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北宋两次伐辽其实都算是失败的,最后虽然收复了燕京,但其实赎回来的是一座空城。辽亡之后,金军两次攻宋,两次东京(今开封)保卫战,东京人民英勇抗金。金虏打到家门口,徽、钦二宗与奸臣却卖国求荣、觍颜事仇。东京城破后,金人洗劫一空,掳走徽钦二帝,蒙受巨大耻辱,百姓也陷入了万劫不复的苦难深渊。我认为,北宋灭亡,其咎在己。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北宋君臣苟且偷安、不思进取,临难只知谄媚事敌、卖国投降,牺牲国家利益,保全一己私利。他们难道不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更可笑的是,北宋君臣被金酋掳走北上后,还在百般讨好金人,以图苟活。北宋自身怯懦,任人欺凌,注定灭亡,可南宋建立后,赵构仍是个偏安一隅的阘茸货,在江南苟延残喘,不思进取,只求享乐。金人的铁蹄并不可怕,他们每攻一座城,必要屠城根刮,始终是不得人心的,况且金人贪鄙成性,内已腐化堕落,何足惧也。而赵宋王朝虽惨败,但未尽失人心,百姓爱国,英勇抗金。如果大宋君臣能够齐心协力,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矢志卫国,则不至于耻辱丧国。宋朝军事的落后也是其灭亡的一个原因。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作为一条引线,宋朝重文轻武,不重视军队建设,削弱武官权利,防止拥兵自重,更别提丢失燕云十六州,缺乏北方屏障,遇外敌入侵根本招架不住。如果说朝代的更迭是历史的选择,那么只是可怜了那些企盼金瓯无缺、日月重光的百姓。

天理昭彰,报应不爽。古人认为靖康之耻是对赵光义的报应,说宋太宗赵光义夺权后,逼死了赵匡胤子孙。吴乞买正是赵匡胤转世投生,兴师动众,灭掉北宋,把赵光义的子孙全部俘虏北去,千方百计凌辱至死。金朝的军队将宋太宗的子孙几乎搜罗殆尽,只留下赵构这根独苗,而赵构又深信金人将宋太宗的后代俘虏押送北面冰天雪地里当奴隶,是夺了宋太祖赵匡胤一系江山的报应,于是册立太祖的后代为太子,把江山交出来,宋朝的江山又延续了110余年。这个故事听来毕竟有些荒唐,但查阅史料,金被蒙灭的凄惨却真正可以当成“天道轮回”的佐证。在成吉思汗的铁骑下,金国失陷,蒙古兵在城内烧杀抢掠,尸横遍野,到外残垣断壁,与当年的东京如出一辙。蒙古人将金国两宫太后、皇亲国戚、王宫贵胄、妃子公主等人扫数押往蒙古,并将金城内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全部洗劫一空,与当年北宋灭亡时的状况何其相似。天道好还,报应不爽。一饮一啄,皆有前定。今人在读历史时,实际也应该能看到未来,不管是否相信因果循环,都应从内心深处敬畏天道,止恶行善,同时也要珍惜当下,心存感激,敬天爱人,在现世多存一份福报。

展读《金瓯缺》这幅恢弘的历史画卷,我时而扼腕叹息,时而义愤填膺,时而泪盈眼睫。其中,我为李师师掉过两次眼泪。一处是师师抄经回向给在战争中保家卫国的国殇,我对师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感动的泪水也就随之而来。在战争中,师师考虑的不是她自己,更不是个人感情,而是国家利益。她毁家纾难,将赵佶赏赐她的钱财全部捐出,充以军饷,资助前线。在东京城破后,她又在赈济所烧粥蒸馍、洗锅刷碗,救济难民,一片赤诚爱国之心。另一处是师师被掳金营后,怒骂金酋,拔簪刺喉自杀,颈血化长虹,我立时心疼得泪眼婆娑。作者最后为李师师留了活口,书中的结局是她被人救下,流落民间,而历史中真正的李师师究竟是何命运就不得而知了。师师,世间绝无仅有的女子,她风华绝代,却不肯折腰事权贵,她美艳绝伦,却不为求荣而卖身。她的爱国行为被民间传诵,令卖国贼无地自容。这部书让我认识了一个具有慈悲心肠和爱国信念的奇女子。人生若如初见时。一如当年赵佶与李师师第一次见面的那个场景,我反复看了好几遍,记住了她出场时的模样:我的记忆里,永远是你最美的样子。

观往历史,知见未来。感谢《金瓯缺》这部颇有价值的著作,让我结识了这段历史,也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2、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一)

《三国演义》中,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历史人物,有武艺高但又自负傲慢的关云长,绝顶聪明似乎无所不能诸葛孔明,阴险狡诈却又狡猾的董卓,志向远大而又知人善任的孙仲谋等。我但最是??。我但最是??当然是忠厚憨实得关云长了。

关羽为什么使我着迷,当然是关羽玉树临风,英俊萧晒,重情重义,勇敢坚强的关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羽长着一头乌黑的头发,两颗炯炯有神的眼睛,镶嵌在扁长的脸颊上,一个柳叶似的眉毛,贴在眼睛上面,耳朵赤红赤红的,他的双臂挥舞宝剑,真有绅士的感觉,而且一生气脸就会赤红赤红的,你一定听入迷了吧,那就听我继续讲下去。

关羽很勇敢,我相信你也提过一个故事吧;关于在战场是为了救一个伙伴自己中了一根毒箭,毒气逼人所以他去请华佗来治疗。华佗说:“需要把肉割掉,把骨头刮一刮”,于是他又说:“会很疼的”。关羽说却说:“我不怕!”说着,他伸左手出,又叫人找了一个棋盘,叫军师同他一起下棋,棋刚开始,华佗的刮骨疗伤也开始了。关羽一边下着棋一边忍受着莫大的痛苦,有时还会流出汗来,眉毛就会皱起来让让人忍不惨睹呀!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二)

我是个很喜欢读历史人物传记的人,在我所接触过的历史任务人物中。我认为综合能力居首的是建立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每个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功过得失,所以李世民也不例外。可惜他死得太早,只做了二十三的皇帝。这个集政治,军事,文学,武功,治国,平天下等才能于一生的英主,留给后人太多的思考,如果说李唐天下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那其中的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李氏宗族里面出了李世民。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词语去赞美他,或许任何词语都不为过。这个五十四年生命中充满传奇色彩的男人,究竟有这什么样的惊人的能力和天赋,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更多的人想到李世民第一反应就是玄武门之变。其实我觉得李世民早期的生活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和了解。李家在当时也算是达官贵族。李世民之父李渊是世袭的王爵,而李世民更是因为才能出众成为隋炀帝钦点的秦王,但是雄才大略的李世民远不会满足这样的王爵。所以他在天下大乱的"黄金时段"劝父起兵。在深刻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后,他选择了勤王保政,进驻长安的第一步策略。这样既可以获得民心和休养的时间,也可以使各路反王相互争斗,消耗实力,李唐却可以坐收渔利。第二步打下洛阳,作为发展的根据地。在当时,洛阳是各家反王都想得到的地方,"得洛阳者得天下".有着出色军事才能的李世民当然会清楚这一点。第三,招揽人才,以为己用。打仗除了实力,更重要的是人才。李世民对人才的渴望和他出色的首领气质 ,使得投奔的英雄人物不计其数。当然,最终李唐的统一根本就是取决于李世民的这三点政策。所以没有李世民就没有李唐天下,更不会有后来的强盛王朝。完成统一大业的李世民只有二十二岁。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三)

当我阅读《宋庆龄传》时,我的手仿佛被宋庆龄奶奶牵去了,宋庆龄奶奶每每有空的时候就教我:爱祖国高于一切;人生是花,而爱是花蜜;以耕读为本,以勤俭为德……宋庆龄奶奶的话时时刻刻激励着我。

我们要学习宋庆龄奶奶爱国的精神。一支叛变的军队想逮捕孙中山 ,并要攻打孙中山的住处。孙中山接到秘密报告后要宋庆龄跟他一起转移,宋庆龄不同意,她想的是如果她还没走,敌人就一定以为孙中山也在,这样孙中山才能安全撤离。宋庆龄对孙中山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先生。为了中国,你先走。” 宋庆龄奶奶的爱国精神激励着我,虽然我们还小,还不能为建设祖国出力,但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学得更多的知识,将来把祖国建设的更美好。

我们要学习宋庆龄奶奶仁爱的品质。宋庆龄因为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国际和平奖金,用这些钱,她完全可以过上十分舒适、十分体面,甚至是豪华的生活,但是宋庆龄看到山区的环境、医疗设施都很差,孕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她不忍心看到这么多孕妇因为难产和肚子里的新生儿一起死去。所以把斯大林 国际和平奖金全部捐给了中国福利院,建造了一座“上海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见到有困难的人,我们要像宋庆龄奶奶那样,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把它发扬光大。

我们要学习宋庆龄奶奶勤俭节约的美德。宋庆龄有关节炎,所用的护膝 是用三种不同颜色的毛线头自己编织的;她的睡衣,是补了好几次的;她用的手绢还是她在解放前定做的,虽然已经有了破洞,但仍在使用;晚年她发胖了,旧衣服穿不下了,她就在旧衣服的衣腰、裤腰上加条,整理好以后再穿……在宋庆龄奶奶等革命先辈的努力下,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变的非常好,可就因为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许多人没有做到省吃俭用,我们经常能看见垃圾桶里被小朋友丢弃的娃娃,被浪费的粮食。这能对的起先辈们的流血牺牲吗?我们要把宋庆龄奶奶当作榜样,做到勤俭节约,节省每一度电,节省每一滴水……

让我们沿着宋庆龄奶奶的足迹向前走,早日做合格的接班人!

3、有关历史的书读后感

 

有关历史的书读后感(一)

近日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可直译为“平淡的1587年”。黄仁宇,只是依稀记得他的“大历史观”。由于孤陋寡闻,不能从专业的角度解释“大历史观”。最初我觉得历史是由一个个事件组成,既然是发生过的事实,那么历史书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历史事件罗列出来告诉人们过去曾经发生过些什么。人们掌握的史料越详细,就越接近历史"真相"。后来才知道书写历史时还有所谓的"历史观"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对历史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眼中的史实是不同的。大概这也就是方法论上的差别。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中很明白地指出他所持的是大历史观。所谓的大历史观就是注重历史事件背后的大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而不纠缠于具体的人人事事,因为所有人物的"贤愚得失不足以更改上述历史发展的程序"。

以前,屡次在书摊上和那本书擦肩而过,直觉固执地认为《万历十五年》如传统史记般琐碎地描写该年事记。其实该书是以1587年为支点,将明后期的历史支撑开来,更大的意图在于从人性角度阐释中国文明史。

书,特别是一本沉淀了历史精髓的书,是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解读。拿到书的时候,装帧显得很朴素。相对其他小说类读物,淡淡的封面不禁渗透出深邃的历史。于是就一天看一点,渐觉历史大潮从心中涌过。从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模范官员海瑞、将军戚继光、哲学家李贽到活祖宗万历皇帝,无不叙述了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饱受煎熬,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这些人最终都没有功德圆满,甚至身败名裂。张居正最终被查没,万历自己死后也无法同最爱的郑氏同陵,海瑞则在大家的摒弃中挣扎……“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引自书中的话。

有关历史的书读后感(二)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荣幸的,这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神秘国度,这是一个物华天宝的泱泱大国,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文明古国。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在茫茫书海中寻觅古贤人的踪迹,感慨曾经的惊心动魄,思量曾经的纷纷扰扰,而作为华夏儿女的我在品读《史记》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历史中充塞的豪迈、悲壮与辛酸。不过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同时更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读书,读史,读人,亦是解读一种精神,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坚毅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凛厉。品味全书,我心中只有一个人可谓为英雄——项羽。是的,就是那个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但我想项羽是个例外,遭汉军重围,一人杀敌数百,死战到底。乌江亭长敬他为豪杰请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然“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岂能苟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遗恨千古。然而,刘邦违背鸿沟和约终究成为其一生难以拭去的污点,他终究是个不顾手足之情的刽子手。于他,项羽不过就是冗长而虚渺的过渡之梦。梦醒之时,天下尽在咫尺。于我,他终只是个鸟尽弓藏、为权势而活的枭雄。成王败寇,战争俨然成为解救之法,英雄与枭雄无数次站在风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败便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成功。然而英雄无所谓清贫抑或富贵,不为名利所趋,所欲追寻的不过“正义”二字,为的只是黎民百姓与江山社稷安危。姬昌父子起兵反商,为的是因炮烙之刑无辜惨死的冤魂,为的是不让比干一颗赤胆忠心付诸东流,为的是维持天下秩序,国家需要周武王这样一位领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刘长醉心权势,不满已有的封地,引发战乱,最终也不过是不成气候的“过江龙”。

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迷离了我的双眼;百转千回,人情冷暖,一点点冰封我的思绪。可我从不曾怀疑这个缤纷的世界,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载,却终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报了灭国之仇;孙膑膑足,撰述了《孙膑兵法》;吕不韦流放蜀地,留下了《吕氏春秋》……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战争亦有和平,事物总有两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

有关历史的书读后感(三)

今日,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沾满灰尘的书《历史的天空》,这本书以前看过好几遍,电视也看过。书中的姜大牙、东方闻英、陈墨涵、韩春云,这些人物的音容笑貌,一一展现眼前。

荣获第三届"茅盾人民文学奖"

在没有看电视以前,我并不知道《历史的天空》这本书。后来看了电视以后,特意查了一下,才知道这本书获得第三届"茅盾人民文学奖"、第十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也就赶紧买了一本。

今天处在歌舞升平的我们,还曾记得我们的先烈们那挥刀拼杀的场面吗?

也许是由于我的祖辈,也曾扛过枪,参加过八年抗日战争以及抗美援朝的战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负了重伤,子弹打在肚子上肠子都流出来了,右手也被打掉三根手指头。幸运的是没有牺牲,飞机空运到现在绥远(今日的呼和浩特),经过抢救保住了性命。所以对于军人,尤其是战争年代的军人,我内心有一种天生的好感、尊敬感。战争的年代,铸造了姜大牙他们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人生。今天的我们,处在歌舞升平的年代,还曾记得我们的先烈们那挥刀拼杀的场面吗?

昔日的姜大牙

我喜欢梁大牙,我是一个男人,当然喜欢具有血性的汉子。姜大牙从一个满嘴脏话、无赖式的小混混,在东方闻英爱情的滋润下,在战争炮火的锤炼下,成为一名智勇双全的将军。历史的车轮在前进,创造历史的主人也在不断的进步。他的大牙,让我们很多人都记住了;至于他的小聪明,尤其是在当大队长的时候,可谓发挥的淋漓尽致,典型的草莽英雄。

美丽、聪明的小东方

在战争年代的特殊环境,好多军人的婚姻都是由上级安排;但是姜大牙的爱情,这个粗犷豪放、野性十足的汉子,用自己独特的男人魅力,一点一点感化、征服了美丽、聪明的小东方。爱情的种子不仅可以在温室里发芽,即使在战争年代同样可以茁壮成长。

一颗无情的子弹,击倒的不仅是美丽的东方闻英,还有铁骨铮铮的姜必达

至今,我不愿意看书中东方闻音的牺牲那一段。这颗无情的子弹,击倒的不仅是美丽的东方闻英,还有铁骨铮铮的姜必达!姜必达,东方闻英为我们可爱的“大牙哥”取的新名字。为一个人取名字,想必那时的小东方,已经开始爱上了这个性情彪悍的男人。书中最纯最美的爱情,被一颗无情的子弹破坏掉了,我曾不止一次为之扼腕叹息!

爱情的种子在温室里发芽,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同样可以茁壮成长

对于男人来讲,一个好女人就是世界上一所最好的学校!

有时我在想,如果没有东方闻音的出现,姜必达的命运会是什么,他以后的人生命运,极有可能改写。如果没有东方闻英,他不会留在麒麟山,不会加入共产党。即使加入了,他的鲁莽和粗野,在当时斗争形势严峻的环境里,极有可能过早的成为斗争的牺牲品。正是东方闻英的美丽、纯洁、善良,降服了这头难以驯服的雄狮,使姜大牙收敛了自己的鲁莽,成为男人中的精品。对于男人来讲,一个好女人就是世界上一所最好的学校!

男人之间的生死之交情谊()

在《历史的天空》里,不仅能看到美丽的爱情故事,还能看到男人之间的生死之交情谊。杨庭辉、王兰田、以及姜大牙和朱一刀的兄弟情。这里,我特别想提的是杨庭辉司令。什么叫领导?什么叫管理?看过《历史的天空》,人们对杨庭辉的决策、用人、激励的领导艺术,不得不佩服。如今好多企业老板管理一两百号人头的企业,都感觉人心难测,不好管理,建议这些老板多学习一下杨庭辉的管理艺术,对人心的深刻洞察以及作为领导人应具备的宽阔胸襟、善于用人的肚量和气魄。

这篇读后感就写到这里吧,想必作者徐贵祥先生在写《历史的天空》这本书的时候,思绪常常回到那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那一声声喊杀声,在提醒我们今日的和平年代,是用祖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需要珍惜!写书不易啊,在此,笔者也向辛勤耕耘的作者致谢!

4、让历史告诉未来读后感

让历史告诉未来读后感

今天,在我对党满怀崇敬的心情下,我阅读了《让历史告诉未来》这本书,厚重的一本中华历史故事,记录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茫茫革命岁月中留下的令人难忘足迹。看着一个又一个英雄们舍生忘死的经历,我感慨万千:黄继光,一位令人敬佩的中国共产党员、一名牺牲的抗美援朝的英雄,因为一次不平凡的经历,让祖国千千万万的人为他感到无比自豪。1952年,美帝国主义向黄继光所在6连坚守的上甘岭前哨无名高地发起猛烈的攻击,从而打响了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敌人疯狂的进攻,我军拼死狙击,在上甘岭展开了反复争夺每一寸土地的艰苦战斗。阵地上,到处是火、烟、钢铁碎片、血肉横飞。激励的战斗一直打到第2天早上,这时候六连接到了反击的的命令,然而,敌人密集的火力使他们无法前进一步,这时候,黄继光挺身而出,巧妙迂回,从而把手雷塞进敌人的暗堡,炸毁了暗堡,自己也负了重伤,战友们刚要冲锋,敌人的机枪有响了,原来敌人的工事坚固,没完全炸毁,冲锋受阻。这时候,为了少让战友门牺牲,只见黄继光艰难的抬起了头,爬了起来,毅然用自己的胸膛扑向喷吐火舌的敌枪口上。战友们冲了上去,全歼了敌人。黄继光没有死,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书中悲壮的文字,让我仿佛看到了那几十年前的战斗阵地上烟火迷漫,血肉横飞,凄凉惨壮的场面。也让我想起了黄继光、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等这些中华民族的革命先烈们光辉事迹,我敬佩你们!你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打开现代人民美好生活大门的持匙者!

读完了这本书,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革命先烈们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历史告诉了未来,这发生的一切又一切,足以证明我们中国的掘起,都是因为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就像歌中所说“没有共产党,哪有新中国!”正是因为这些,从今天开始,我们更要好好学习,为中华文明再创辉煌!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