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特殊的旅行——读《十岁那年》有感
特殊的旅行——读《十岁那年》有感
文/杨滢
十岁那年的特殊旅行,一场美丽的成长蜕变。一碧如洗的天空,飘着片片不成形状的彩云。茫茫的绿地上,一颗木瓜树,一个小女孩,互相依偎着,风一吹,叶子便翩翩起舞,如蝴蝶似地飘落下来。它,便是我翻了许多遍的《十岁那年》。
河是一个十岁的女孩,家乡中有着她熟悉的生活,热情的朋友与她最爱的木瓜树。这一年,一场战争迫使她与她的家人离开了美丽的家园。前往了美国东南部。然而,河经历了种种磨难与艰辛,适应了新的环境,新的事物,新的邻居,新的生活……最终在亲朋好友的鼓励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了这个崭新的城市。
战争的气息是不会最早被河捕捉到的,而战到最后,她最关心的还是那失踪已久的父亲与她无意间种下的那棵木瓜树。她的哥哥们都各有各的打算,而家中最小的女孩河的心中却充满了疑惑。读到这里,我感受到河的心中十分复杂。
河在逃难中虽然可以苦中作乐,但是离开家乡的恐惧已经开始侵蚀她那幼小的心灵。接下来,河在他们牛仔的家中住下后,便有了一所新的学校。在新的学校里,河每天都会被新的同学欺负,使我感受到她原来活泼开朗的性格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勇敢去面对生活的人。例如那些残疾人,虽然残疾却每天像正常人一样在创造生活,比如那些孤儿,虽然没有了父母的呵护,却依然顽强地活出了自我……如果我们遇到了河一样的灾难,一定要勇敢的去面对,不要生活在自己的阴影中而不能自拔。
简单、明快的节奏,美国作家赖清河用纯净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并不轻松却充满希望的故事。这就是《十岁那年》,一个讲述了关于勇敢和自信的故事。
2、我二十岁那年过得很不好,但我不会一生过得都不好
我二十岁那年过得很不好,但我不会一生过得都不好
文/伊心
01
去年冬天,冷空气格外漫长,我裹在被子里开一盏昏黄的小台灯看《白色流淌一片》,蒋峰写的。一个长春人,写着似乎和“白色”毫无关系的一切。
我太喜欢这本书了,好多人和我一样,对封面上的那句文案念念不忘。
他说:“我二十二岁那年过得并不好,但我不会一生过得都不好。”
看那本书的那几天,我夜夜沉入深重的梦境,梦境里全是自己的二十岁。是的,如果将这句话代入到我的身上,那便是——我二十岁那年过得很不好,但我不会一生过得都不好。
你还记得自己二十岁的时候吗?
我大概永远都不会忘记。
不会忘记自己像溺水的人一样泅渡的经历,不会忘记每一分每一秒被迷茫、困惑和痛苦绑架的光阴。
前天,我发了文章《此人有毒,趁早绝交》,看到好几条留言里说:“终于不是只有自己在二十岁时过得那么自卑和迷乱了。”还有人说:“我的二十岁也这么糟糕,以后会好吗?”
你看人人都说青春好,可青春的好大概只在于年轻吧。可青春全部的不好一定也在于年轻——贫穷、慌乱又不知所措的年轻。
因为太年轻了,所以任何微妙的微小的微不足道的情绪都会变成惊雷,轰隆轰隆,经久不息。你听到别人否定了你,就再也不相信自己的光芒和荣耀。你因为别人不正视你,便轻易地开始怀疑自己。
因为太年轻了,你以为身边相拥之人可以走到永远里去,可一转身,大家连影子都模糊殆尽,多少轻飘飘的告别就此成了永别,而你从不自知。
也是因为太年轻了,胆怯和畏惧的时日总比勇敢的时日要多,而你明明知道的,人生不应该这么度过。可人生究竟该怎么度过,你又完完全全了无答案。
传说中的“最好的时光”就是这样消磨殆尽的,你慢慢的沉入漩涡中,每一秒都带着挣扎和惶恐。
而最好的时光?——最好的时光好像都只在别人身上。
02
四月最晴暖的一天,我出差路过我的研究生母校,尽管行程紧促,但仍然以最快的速度在学校里逛了一圈。
每一次旧地重游都是一次回忆里的冒险。
因为上学早,我读研的时候二十岁,毕业的时候二十三岁。回忆起来,二十岁那一年全然昏暗无光。
那一年课程无比紧张,几乎全天都在教室里泡着,不是上课就是上自习。数学不好的我被“三高”(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折磨的头痛至极,每一秒钟都想从教室里逃出去。
短暂的寒假里,我在银行实习,日日站在大堂里看着门外的街道。由于修路,天气越晴朗,它越灰尘弥漫。我穿着高跟鞋,站得两脚胀痛,小心翼翼的露出笑容应付领导和刁蛮的客户。生活的真相猝不及防地扑向了我,而我毫无准备。
我在那一年里变成了一个“一无是处”的人。
在学校成绩不好,被老师当众批评,在大学四年里辛辛苦苦建立的自信瞬间崩塌成粉末,我才意识到在别人的眼里我简直不如任何人。
实习时业绩不佳,银行的一个正式员工几乎从来都没有用正眼看过我,就连她安排工作都是:“哎,那谁,你过来一下。”
那时好友小煜已经远走美国,另一个好友也远走非洲,我孑然一身走在路上,心中几近空无一物。
二十岁时最大的痛苦,除了“一无是处”,还有“无可诉说”。
就像四年之后,我终于能够走在那个校园里向朋友讲述过往的一切,一切当时我羞于启齿,认为所有其他人都那么强大唯独我这么不堪一击的事情。
当年在那么漫长又焦灼的一年里,我假装和他们一样强大,就连笑容都尽我所能地保持露出八颗牙齿。
你无法向任何人诉说,诉说这毫无来路却迟迟不走的一切痛苦。
四年之后,我和朋友走在校园里,它的花开得热烈而灿烂,就像我迟到的最好的时光一样。
我跟朋友说,你看在这间教室里,我被狠狠地训了一顿,在所有人都走了之后一个人边收拾东西边强忍着眼泪,告诉自己哭了就输了,你决不能哭。
我还跟他说,你看在这栋楼上,多少次我站在十七楼的窗边,幻想着自己能够像一片羽毛一样飘落。
那个校园好像变了,又好像没变。而事到如今,我终于可以承认,我从来没有爱过它。
我也终于可以承认,我从来不感谢那些痛苦的岁月,只感谢那个一路狂奔终于将痛苦远远甩在身后的自己。
我不爱它,但我爱那个在图书馆的二楼窗边看掉了几百本书的自己,也爱那个在面试前通宵熬夜准备几十个即兴演讲题目的自己。
我的二十岁很不好,甚至很糟糕。那一年里,我甚至以为,自己的一生也许永远都不会好了。
但日子还是一天又一天得好了起来。
我遇见了东野圭吾,在八月盛夏,一个人坐在窗边看他的书。他给了我多少充实和快乐,让我多年之后,指着那扇曾经的熟悉的窗,仍然有好多感慨呼之欲出。
我遇见了更多的优秀的导师。苏格拉底曾写过:“教育的目的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而我的导师说:“我们都应该庆幸自己走入了经济学这个学科,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揭示了人类生活的本质。”听课的人都目光灼灼,几年之后,我们仍是挚友,紧拉着手走入社会汹涌的潮水中。我们的情意因此而更加珍贵,因为那不是少年时的玩伴,而是成年后的战友。
但我还是心疼那个曾经哭不出来的自己,让我更珍惜如今终于云淡风轻的日子,甚至更珍惜自己对自己的爱。
是的,我终于爱上了自己。不再轻易因为别人的否定就坠入自卑的深渊,挣扎着从一件又一件的小事里寻找光源后的方向。
那天的最后,我重新走入图书馆,看到的是米沃什的诗。
一切都像一场梦境般的隐喻。因为他说:“你因梦想而在这个世上受苦,就像一条河流,因云和树的倒影不是云和树而受苦。你爱过,希望过,但没有结果。你追求过而且几乎抓住,但世界比你更快。现在,你终于能见到你的幻影了。”
他还说:“眼泪,眼泪,但是我们后来才哭,在光天化日之下,决不在那个时候。”
03
我收到无数的来信,来自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
选错了专业,找错了工作,爱错了人。被人轻视,被人忽略,被人弃绝。
要不要远走他乡,要不要回到旧地,要不要和谁谁谁相拥、相恋或者告别。
我知道对于当下的你,每一个问题都那么困顿那么庞大,可是你若能看到我的邮箱里密密麻麻的倾诉,便会知道,日光之下其实全无新事。
我们都在经历的,是大同小异的痛苦,而我只能告诉你——会好的,真的会好起来的。
回顾我过去的三四年,如果非要总结一点经验,如果一定要提供一些方法论的东西,那么大抵有以下几条:
读名人传记,读一切伟大的人的传记,感受他们是如何在漫长的一生中痛苦然后蜕变。随后,想象若你的一生也可以变成一部传记,那么你如今度过的一切不过是一个篇章里面微不足道的一页,甚至一句。眼下的所有不堪,都是未来可以“一笔带过”的事情。你要有宽宏的视角,去学着俯视这渺茫的众生。
找到自己的兴趣,不管这个兴趣是多么微小的东西,钻研它,享受它。如果愿意,要争取一切可能,让它可以带来收入、带来财富。最美好的工作必然是和兴趣相关,这是毋庸置疑的。
远离负能量的源泉,尽可能的远离让你不快乐的人。如果无法远离,就要调整心态。你可是自己故事里的主角啊,千万不要被那些路人甲乙丙丁轻易挫伤和打败。
放下手机,多出门,看花看草看天空,看一切开阔的美好的事物。你要发现这世界多么值得深爱。
当然了,最重要的事情还有一件,就是你要非常非常努力,为自己找到出路。出路不是等来的,你要往前走,东西南北,四面八方,能走的路都去试试,总有一条,可以走通。
如果都走不通,那么立地成佛,潜心修炼,修炼学业学历,修炼职场技能,待到功成,一定有路。
04
我二十岁那年过得很不好,甚至很糟糕。我质疑这世间所有的爱,却对丑陋和恨意深信不疑。
但后来,一切都好了起来。我甚至很难再对生活绝望,再也不像当年,想从高楼上跃下变成一根羽毛。
那时候,我觉得做羽毛多好,多轻摇和自在,但我如今终于明白了那句话“你要像一只鸟一样轻,而不是一根羽毛。”
是的,我终于变得像一只鸟儿一样轻。它有负重,要在恶劣的风暴中挥展翅膀,但它那么自由,不再心心念念于他人的肯定来印证自我的荣耀,靠自己的翅膀去最想抵达的湖和山海。
《白色流淌一片》里的最后一句,写的是:“从此以后,没有人再见到许佳明”。
也许这就是成长的真相吧——我们原谅了过去一切不可原谅的事物,终于一身轻松,走向远方。
我重新站在四月如水的春夜里,稀薄的月色从紧闭的窗边溜进来,落尽一盏星光。我听到天空在酝酿一场雨,就像我每天都酝酿新的命运一样。
而我只想跟你说,不管你现在是多少岁,不管你现在过得好不好,都一定要相信,我们的一生不会过得都不好。
3、只要坚持就能成功——观《特殊的哈佛男孩》有感
只要坚持就能成功——观《特殊的哈佛男孩》有感
文/韩佳琪
上个星期五,班会课上,我们观看了《特殊的哈佛男孩》这个传奇故事,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特殊的哈佛男孩》主要讲了一个脑瘫男孩丁丁在母亲的精心的陪伴和教导下,在他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以660分的高分考上了北京大学,又考上了哈佛大学的国际法学院。
《特殊的哈佛男孩》对我有很大的启示: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我们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以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去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一定能够创造出奇迹。
古今中外,有许多名人之所以能够成功,靠的就是坚持不懈的努力。
达·芬奇在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画画,于是他的父亲就让他拜费罗基俄为师。费罗基俄让达·芬奇画蛋。达·芬奇画了一天就厌倦了,但是老师却让他一直画蛋。达·芬奇画了一天又一天,感觉枯燥乏味极了。他画腻了,心里想:“有什么好画的呢?一笔下去画一个圈儿就行了。”老师仿佛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思,对他说:“别以为画蛋很容易,在一千个鸡蛋中没有两个蛋的形状完全相同,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形态就立即不同了,所以,要准确的把它表现出来,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达·芬奇记住了老师的话,从此持之以恒地刻苦画画,终于成为了一个大画家。
达·芬奇的成功离不开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回头看看自己,我很惭愧。
在我小的时候,我想学舞蹈,妈妈就给我报了一个舞蹈班。我刚练了几天就喊疼,所以就不练了。由于我的不坚持,导致我与舞蹈失之交臂。
我们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无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应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然就会半途而废,一事无成。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让我们一起为了梦想,坚持不懈的努力吧!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都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4、三十岁那年,我的梦想是年薪十万
三十岁那年,我的梦想是年薪十万
文/小川叔
三十四岁那一年,几个朋友一起庆祝我的生日,我这才发现,原来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实现了当初的“心愿”。原来以为高高在上的十万年薪,现在看来只是一个小小的山丘,不过如此啊。
如果哪家公司能给我年薪十万,我可以在那做到死为止!
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是一个广告公司的小职员,月薪五千,这数字在我过去的工作履历里比任何一个公司开得都高,甚至它在我的人生里都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那是2008年,那一年我29周岁,虚岁30岁。
我不知道有多少男生在意“三十岁”这个岁数,至少我在没有到达三十岁之前,我都非常在意,我总觉得那对一个男人来说,是一个门槛。
古语说三十而立,这句话让很多男生都把三十岁当做一个蜕变的仪式,仿佛到了那个岁数自己就真的进化了一样。因此,我在三十岁之前一直都很纠结于周岁和虚岁这种问题,我努力地去认定自己的周岁年纪,觉得似乎这样就小了一岁,可以让中年危机来得更晚一点。
2008年,那一年物价和房价还没有飞涨到现在这么厉害,我到手的工资只有4300块,和一帮子朋友去吃饭的时候偶尔还会冒出一些小自卑,认识的朋友里有做销售的,买了好几套房子,有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金领阶层光芒万丈,有五百强企业的经理,有知名服装品牌的中高层,我那时候话不多,因为总怕自己说错,蜷缩在人群里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听他们扯淡聊天,陪他们吃饭喝茶。
小伍和小天这两位朋友都是在那时候认识的,认识的最直接的理由大概是他们不做作,很少提自己的存款和房子,也不炫富,全身上下你看不见几个带着大logo闪瞎狗眼的牌子,随和的人多少会让我觉得放松一些。当然这些因为爬山而认识的户外驴友里,也有类似我这样的穷人,薪水不多,但是很多都是北京人,混的也都是国企单位,只是图个清静而已。
一个人到底要有怎样的自信,才可以一直给自己加油打气让自己走很远?一个人到底要有怎样的勇气,才可以毕业后在陌生的城市,面对茫茫的未知,蒙着眼摸索前行而且一走就是五年?你要拿什么对向前走的自己去鼓励说,你可以,你一定行?
我没有那么多的勇气和能量。
2008年,那年我毕业整五年,五年对于别人来说是一个成熟的过程,对我来说,却是一个一直迷茫纠结的过程。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我不知道做些什么,什么才是我的擅长,在这个城市我看不到希望和未来,我甚至一度很怕,怕再过一个五年,我依旧还是一个月薪五千的穷光蛋。
人生最纠结的事情不是你甘于平淡,而是你明明不希望平凡却不知道未来应该怎么办。
这种迷茫,就好像在浓得看不见前方的大雾里穿行,磕磕绊绊,你想一直向前走,却又怀疑自己一直在原地打转。
我说那句话的起因是因为不知道谁提起了一个话题,你的梦想是什么?
有人说梦想是买块地,自己过着美好的田园生活。有人说梦想是可以辞职去周游世界。我说,我的梦想是希望有一天公司可以给我开到年薪十万,然后我就可以在那工作到死。
我听到有的人笑了起来,我知道那笑声背后的意义,就好像一个富人在说远行说志向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穷人说,最大的理想就是可以吃上一碗白饭一样。
我知道,在他们看来,或许这算不上是一个梦想。
我不知道今天的你如何看待年薪十万这个价码,因为随着通货膨胀和见识的增多,你会对数字越来越不敏感。就好像我才来北京的前两年,买一件五百块的棉服都要纠结半天,而现在觉得好一点、厚一点的衣服不可能会有低于七八百的价格。每一年看到毕业生投递的简历,期望的薪资待遇从过去的不足两千变成了两千多、三千多,如今应届毕业生已经开价四千多或者五千了。
有时候真的不知道到底是人越来越值钱,还是钱越来越不值钱。
年薪十万在我当年的概念里是月薪八千多,八千多的工资等同于当时公司里的高级经理或者副总监,我当时就想,那个职位也许是我要努力拼搏很久才有机会去碰触的吧。
2009年,因为金融危机导致公司效益下滑,好几个大客户都压缩了广告运营预算,很多小客户则直接取消了广告业务,作为服务商的我们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是裁员。
我很幸运的没有被裁掉,但是原本的部门人员解散,我被调去了公关部。
那一年,我30周岁。
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公关行业,我不懂任何公关术语和流程。
我在活动现场就像个傻子一样,不知道自己应该干吗,像个等待指令的木偶,任何人都可以使唤我。
我在现场找不到自己可以发挥价值的地方。
部门同事把所有现场执行、看场子的活都交给了我,我全年没有休息日,因为很多客户活动都是在周六、周日、节假日、晚上完成的。
我从什么都不懂,到开始懂一点点,到最后一个人操盘。我从一个内向型的人逐渐变得外向。
我原本是一个不爱说话、存在感很弱的人,但是职业要求我必须要说话,而且是不停地说。一个五百多人的客户答谢活动,只有两个人负责,一个人负责室内,风吹日晒的室外当然是由我这个新人负责,我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不停地接打电话,桌椅到位了没有?餐饮到位了没有?供应商的服务人员到位了没有?模特礼仪到位了没有?饮料水果到位了没有?乐队演奏到位了没有?
桌椅到位了要立刻安排摆放位置;餐饮到位要交代冷餐发放的时间和每一组的顺序,对于一个一天的活动,发放节奏是很关键的;礼仪模特要进行基本的流程培训,谁拿证书,谁拿红酒,乐队就位要开始进行音响调试,现场每一个环节流程都需要你不断地去对接。()这期间最要命的是,你要随时恭候客户新的调整指令,不管对方的职位大小,你都要应变自如。
每个客户不管专不专业,都想发表点自己的意见,比如鲜榨果汁不够甜,冷餐造型不美观,桌布配色不好看,为什么没有桌花等等一系列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些都会让我觉得很崩溃,最可怕的是你要随时百分百接受客户担忧的情绪,解答他们的担心,安抚他们不安的情绪。
那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每次接电话无论任何情况,都可以保证是一声足够元气阳光般的问候。
我三十周岁的生日是在忙碌的活动现场度过的,那一天几乎是鸡飞狗跳状况频出:先是室外的小型音乐会,附近的居民带着孩子看到有活动就来蹭吃蹭喝;之后是一个熊孩子非要钻过警戒带去喷泉池玩耍,最后掉到水池了,然后熊孩子的家长就冲出来不依不饶索要赔偿;最后好不容易处理好了突发状况,室内开始的青花瓷赏鉴活动又状况频出,两个家长因为孩子互相争抢白瓷胚而大闹,大人之间发生了口角,其中一个还差点撞烂了前来展示的珍贵的展品。
晚上十点半彻底收工之后,我打车回家看了看手机才发现原来今天是自己的生日。
我在小区门口楼下小吃摊点了一碗青菜面,要求老阿姨帮我加一个荷包蛋。我对自己说,你看,过了今天你就真的彻底三十周岁了。这些年你忙忙叨叨到底为了什么呢?
每一次在面对社会和外界的变化,你都把头埋得低低的,逆来顺受。
你总觉得人生看不到希望,就好像溺水一般拼命挣扎,然后……到了今天,这就是你想要的结果吗?
你并不知道未来还要走多远,你也从来不敢去奢望自己这辈子可以赚多少工资。
那么人生也好,活着也好,这意义到底是什么?
你一直都希望可以做自己,可你真的知道自己要什么吗?
你觉得你每走一步都身不由己,都小心翼翼无比害怕,你以为你会被这个汹涌的洪流冲走,可是你看,事实证明你到哪都能扎根,活下来,对吗?
如果说毕业的六年里,生活从来没有给予过你任何机会和道路的话,那么至少它教会了你一套活下去的本事,它让你在困境面前变得极度谦卑,它让你明白生活的辛苦、不如意,以及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付出。
或许你可能注定就是一枚杂草,在这个高楼林立的大城市里永远没有出头的那一天。
哪怕年薪十万对你来说一辈子都只能是一个梦想,但是带着这个梦想活下去,终究也会有心愿达成的一天吧!
三十岁,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你不能再任性,不能轻言放弃。
这是你的人生,你总要学着坚强,学着坦白,学着面对。
那天,路边摊的灯光昏暗,吃饭的只有我一个。老阿姨已经在收拾东西准备收摊,我看着热气腾腾的长寿面,自己对自己叨咕了很多,之后在心里默默许下了一个愿望,从今天起忘记年纪这回事,忘记生日这回事,心愿不达成就不吃这代表成长的生日面。
从那天起我改变了很多,也开始思考很多,包括人生与未来。
我把被动的改变变成了积极的转变,如果生活需要我变成什么样子,那么我就索性去试试看。
我开始把工作当成乐趣,尝试着把压力化解。
我开始在备场前尝试着放松精神,甚至从咖啡师到礼仪我都可以从容地打个招呼,开个小玩笑。客户开始对我觉得放心,来宾能够在这里尽兴,活动能够圆满成功,这都是我最想看到的。
我没那么多时间沉浸在负面情绪里,开始懂得自我调节。
我不再刻意区分自己的周岁、虚岁,统一把虚岁当做了真实年纪,只是因为听人说,虚岁是算上了你在妈妈肚子里的那一年。
那是宝贵而伟大的一年,我应该尊重它,并且认可它的存在。
三十四岁那一年,几个朋友一起庆祝我的生日,我这才发现,原来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实现了当初的“心愿”。原来以为高高在上的十万年薪,现在看来只是一个小小的山丘,不过如此啊。
只要你一直在行走,你就会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所有的弯路和目标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没有过去的那些坎坷,就不会有今天的心态与能力。
向前走,哪怕你看不见光亮,哪怕你不知道方向,只要你不停下,总会走到曙光来临,走向光芒万丈。
摘自小川叔《扛得住,世界就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