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少功:天安门
韩少功:天安门
我重访马桥之前,很多人告诉我,马桥有个天安门,差不多成了个着名景点,连上面来了一些出公差的官员,看了屈子祠和县革命纪念馆以后,也总是驱车到那里去看一看。
严格地说,天安门其实不在马桥,在张家坊地界,靠近后来的107国道,但它是马桥人盐午的产业,就与马桥有了关联。这实际上是一个大宅院,占地几十亩,里面亭台楼阁,有荷塘,有花园,有竹林,有水上回廊和假山假石。园内分园,并且各有命名,有的叫“伊甸园”,有的叫“潇湘馆”,中西合壁,不伦不类。建得有些粗糙,没有几块瓷砖是铺得匀整的,面目清晰的,总是歪歪斜斜,枯结着一些水泥浆没有刮去。也没有几个窗子是推得开的,总是被什么东西卡住。这就不得不让人忧虑,园子里的林黛玉光是推窗子关窗子就会成天忙不过来,还有工夫愁肠百结地葬花焚诗?日子长了,顶多也只能喊两声卡拉ok。一个两层楼的西式小宾馆正在搭架子施工,据说建好以后要从江浙一带招十个女子来当服务员,专门接待记者和作家,接待参观的客人。
我没有见到主人,据说盐午主要住在县里,偶尔才回来转一转,关照一下这里的两个厂子。我只远远看见了他的住房,在荷塘的中央,是同层楼的一小栋。环看一周,可见它的每一面墙上都冒出三、四个窗式空调机,多得有点无道理,想必厕所里也会有寒风刺骨之虞。整个房子像长满了铁瘤子的水泥怪物。
早些年,我只听说这里的农民有的发了财,一买电扇就是七八个,没地方可装了就往猪栏里装,想不到一眨眼又是空调机时兴起来了。导游者一个劲地要我数一数空调机的数目,见我没在意,就代我一五一十数起来,每一个数字狠狠地咬出口,透出暗暗的嫉恨,又不无自豪感,响亮地灌向我的双耳,好像这些铁瘤子同他们也有什么关系,好像要用富民政策的这一耀眼成果,非让我佩服起来不可。
导游者觉得还不够,不知何时又找来了一个管家,一个后生,据说是认识我的。当年我到学校代过几天课,他就是我的学生。他拿来了钥匙,要领我到房子里面去参观一下。我却不过盛情,只好跟了上去,穿过曲折回廊,穿过两三个闸门,走入了咣咣当当的水中豪宅。里面装修得确实不错,一片金碧辉煌的吊灯和墙纸。可惜电压不够,空调机打不起来,管家只好给每人发一把蒲扇息汗。电视机也收不到节目,据说附近的差转台还没有建好。电话有两台,一台黑的,一台红的,从摇把话机的模样来看,这里也还没有程控化,再多几台电话恐怕也听不到多少声音——人们说乡政府那个接线员总是不守店,大部分时间用来带她的娃崽。
“你吃茶,吃茶。”有人对我客气了一番。
“好的。”其实我更想找水洗一把汗。
“你看电视,你看。”
“好的,我看。”
管家转着屁股调试了半天,电视里的斜纹布总算少了,浮出花花的图象,是一个外国广告性歌舞的什么录相带。放着放着又出了斜纹记我说可能是带子坏了,想给大家换一盘好的。找了半天,发现没有其它的带子可看,另一盘香港武打片,露得更加厉害。
我已经满头大汗。四周荷塘里蒸腾着热汽,脚下热烘烘的腥红色地毯,简直让每个人的身上都冒出熟肉的气味。我只好躲到门外大口喘气,等其他人把七零八落的歌舞看完。
我后来才知道,把这里叫作“天安门”,是指院子的大门楼,确实是仿天安门建筑,只是微缩了而已。一只被追急了的鸡,大概可以扑扑地飞跃到门楼上去。门楼左右有拱形门洞,有护城河及其跨桥,仿宫墙也一律刷出了深红色。大门前还有两座呲牙咧嘴的石头狮子。遗憾的是,护城河里没有水,只有杂草和偶尔蹦出草丛的一两只癞蛤蟆,站在门楼上的时候,前面没有广场,也不会有纪念碑,只有一排鼻子下面的商业小街,聚列着生意冷落的粉铺和杂货店一类,还有一个蒙着黄尘的空台球桌,有一群群在屋檐下的后生,包括几个蹲在条凳上的,像一些栖息的鸡,无所事事。
那里有一间房挂着大招牌:“天子国际文化俱乐部”,据说是天安门的主人无偿为乡亲们提供服务的。
作为俱乐部的一部分,在门楼的左侧,还有一个大戏台。导游说,今年三月间,县里的剧团到这里唱了整整三天的戏,也是盐午一个人出钱,让乡亲们免费娱乐。
随行人谈论着县剧团一个旦角的什么事。他们的争论被屋檐下蹲着的鸡们关注着,一道道发黄的目光总算有了目标。
我当然惊讶盐午盖起了()这么大的宅院,也惊讶他盖出这么可忧的式样——要是早盖十多年,岂不犯下了抗君谋反的杀头之罪?我后来碰到老熟人志煌,才知道其中的原委。志煌说,盐午读中学的时候,家庭成分大,做不起人,有一次在床头贴了张天安门的画片,也被班干部没收。班于部说,贫下中家子弟都没有这样的照片,他这样的地主崽子还有什么资格想念毛主席?天天看天安门?是不是想拿炸药包去谋害伟大领袖?
想必是这件事太让他伤心了,太让他刻骨了。他现在有了钱,什么事也不做,先做一个天安门再说。
他以前没有权利看天安门,好吧,他眼下要让人们知道,他不但可以看,甚至可以造出一个来,就造在你们大家的鼻子前。他可以让他的婆娘和两个娃崽在天安门上耍蛐蛐,耍狗,吃香油饼,打喷嚏。
他为了这个工程欠了不少债,好几次被追债人抓住要割脚筋,还被检查院的警车带走过一回。
2、天安门升旗观后感
天安门升旗观后感
文/邵润盈
天安门广场,古往今来,多少国家领袖驻足于此;年复一年,多少军人踏着方正步走过长安街;日又一日,多少游客为了瞻仰国旗之美不惜挤破门槛,踏平了广场上一块块墨色的砖……中国的核心,万民的圣殿,每天太阳升起,广场中央的旗杆上,都有那面五星红旗;她缓缓上升,她徐徐飘扬。
四月九日,月朗星稀的凌晨,我们出发了。车子沿途,高楼大厦反射出冰冷的光,可楼间隐处,不经意勾出了曲折的小胡同,平房低矮,京味四溢。我意识到这就是北京城了。
等待了一般时间,终于进入了天安门广场。我儿时也曾随着家人一同来过,此时再见,却并无故地重游之感。玉砖铺砌的自桥,红漆所饰的殿宇,在我眼中更镀上了一层神圣的金色,与儿时的稚嫩早已大相径庭。凝望着毛主席画像上慈祥的面容,我的心中竟充满了自豪,寒风中不自觉上扬了嘴角。
由观礼台上俯瞰广场,何等浩大,何等气势恢宏!在紫蓝色的天空村托之下,一切都睡着一般安静祥和。天边一角渐渐泛起了深蓝,淡蓝,鱼肚白,直到云层之中倏忽刺出了一抹红光。
太阳要升起来了,地面上的人群忽地喧腾起来,手指方向,是气势恢宏的升旗班;绿、白、蓝三色和谐,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大踏步走上白石桥,皮靴每每踏落于地,使在场的每一个人心中泛起了激动的狂澜。国歌声在这庄严的气氛中响起了,伴随着激昂的旋律,五星红旗被高高抛起;我们激动地举起右手向国旗敬少先队礼,看着国旗在太阳升起的金光中徐徐上升,仿佛中国是那升起的太阳……
五千年的历史,十四年的抗战,新中国成立七十三年的熠熠辉煌,一瞬间凝融入这旗杆顶端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我的心中刹那间百感交集,这感情不必言说……
中国,五干年历史之国;北京,元明清三朝之都,天安门广场,中华核心,人民殿堂。今天的国旗升起,明天,后天,明年,后年,那面国旗依旧会升起,在天安门广场的中心;而中国之强盛,愿也会升起在世界的中心。
让我们努力学习,共同进步,让中华大国鼎立世界,名扬世界,震憾世界,让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在世界的东方!
3、茅盾:天安门的礼炮
茅盾:天安门的礼炮
天安门的礼炮声庄严地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五周年。
天安门的礼炮也回响着六万万人民的同心同声的欢呼,——为了庆祝这节日,为了庆祝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胜利成功,为了庆祝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人民宪法的诞生。
无线电波把天安门的礼炮声带到祖国的广大疆土的每一角落:
带到了这五年来扩建和新建的规模宏大、拥有最新装备的各种类的工厂,就在昨天,我们的勤劳、智慧而富于创造力的工人为了迎接这一个"三喜临门"的节日而超额地完成了生产任务;带到了密布在平原上的和平伏在丘陵地区的上千上万的农村,在那里,先进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正在以它的稳健而坚定的步伐带领着广大农民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带到了祖国的辽远的边疆,——沿海的岛屿和高山峻岭,在那里,我们的忠勇的"最可爱的人",不分昼夜,不怕风霜雨雪、炎热毒瘴,提高着百倍的警惕,在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祖国的和平建设。
无线电波也把天安门的礼炮声带到了全国各地的学校,在那里,新入学的工农子弟们为了不但已在数量上超过前一班,而且在质量上也要超过前一班,而展开了"三好"的热潮。
无线电波也把天安门的礼炮声带到了每一个家庭,在那里,白发如银的祖母含着愉快的眼泪对着新带上红领巾的小孙儿讲述旧时代的苦恼,刚进了初中的妹妹怀念着她的为祖国探寻资源而爬上拔海数千尺的高山,并且想象着自己将来怎样驾驶着拖拉机、开垦着处女地,为祖国生产更多的粮食。
天安门的庄严的礼炮声,也将通过无线电波而激动着台湾的同胞。在美国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卖国贼双重压迫之下的台湾人民,坚强不屈、具有光荣的斗争传统的台湾人民,从这一声声的轰鸣中听出了六万万祖国人民的热情的召唤,感觉到温暖,加强了力量和信心;义正词严、一定要解放台湾的《联合宣言》现在是一字一句地又体现在这礼炮声中,多么严正,多么神圣,台湾——是祖国领土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庄严而威武的礼炮声也必然沉重地打在跟随蒋贼逃在台湾的人们的心头。政府的宽大政策给他们一个赎罪自新的机会。至死不悟地给蒋贼殉葬呢?还是弃暗投明、从新做人?这是最后一个机会。
无线电波也必然把天安门的礼炮声送到世界的每一角落。万千的海外华侨想象着天安门前壮丽和热烈的历史性的场面,感觉到"我是中国人"的自傲和光荣。
无线电波传送天安门的礼炮声,飞过五大洲,告诉我们的遍于全世界的朋友——善良的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日内瓦会议表示了和平力量的胜利,中国人民将为巩固这一伟大的成就,为进一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为政治、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间的和平共处,而奋斗到底。
天安门的礼炮声,在首都的晴碧的上空,隆隆地回荡;激动了的无有边际的空间,殷殷然响起了快乐的合唱:这是六万万人民的呼声,这是六万万人民的脉搏。
礼炮声隆隆地飞到首都的西郊,在美丽、雄伟的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的建筑群,凭着共鸣;在这里,有中苏人民的兄弟友谊的印证,有伟大的苏联人民大公无私地援助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印证;在这里,万万千千的中国人民看到了自己的美好、和()平生活的前景!
天安门的礼炮声庄严地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五周年。这是要在历史上用辉煌的金字来大书特书的一年。
因为,这是我们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一年,这是通过我国第一部宪法的一年,这是国家建设取得了进一步成就的一年,这是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重大胜利的一年。
天安门的礼炮声庄严地代表着全国人民从心坎里发出来的欢呼:
光荣归于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和幸福的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
4、沈从文:天安门前
沈从文:天安门前
近几年来,我因工作关系,无论风晴雨雪,每天早晨晚间都得进出天安门几次。可是试想拿起笔来写写天安门,倒不知从何说起了。
三十年前到北京来观光的人,在城郊各处都常有机会看见成串的骆驼队伍,从容不迫在灰尘扑扑的道路上前进。每只骆驼背上必驮载两大袋杂粮或煤块。末尾照例还有只小骆驼押队,颈脖下悬个筒子形大铁铃,走动时当当地响。这些铃铛大致是世代相传,经历了许多年月风霜,声音有些已经哑沙沙的了。若机会凑巧,还可以看到一种用两只骆驼组成的驼轿,一前一后斜斜地排着,抬着个大木轿笼,摇摇晃晃地走着,它也许正从蒙古、热河长途远道前来,恰好停顿在城外一个店铺前边。那店铺门口屋檐前挂有一块“某某镖局”的招牌。原来《七侠五义》、《小五义》中提起的镖客,还有人在继承事业,又还有主顾上门求教。这个古老城市里,当时就还留下许多这类古老社会的标本。有的属于两百年前的,有的属于七八百年前的。骆驼队本来是沙漠中的舰队,在市中心的天安门前发现时,就更加显得这个城市的古老。当时北京电车开行还不多久,若遇骆驼队伍横贯马路时,电车司机照规矩还得暂时停车,等待一会儿,象是人人都得承认这是八百年前北京建都以来的成员,对待它们应当表示一点客气或尊重。
在天安门前,还有青年学生、工人、市民,在这里举行示威游行前的集会。“五四”、“三一八”、“五卅”、“九一八”……除了这些大的登报上书的集会以外,还经常有小规模的,每次虽然不过两、三千人,或七、八百人,已使得旧军阀官僚感到心疼心烦不好办。因此天安门前有一时曾经各处都种满了白丁香和黄刺玫,不知道的还以为军阀官僚在美化旧都,事实上原来只是有意把广场面积缩小,消极防止爱国青年的示威活动。
三十年来,北京城经历过了许多重大事变,终于解放了。
天安门成了人民争取持久和平的象征,共同努力走向幸福美好生活的象征。每逢节日,几十万群众集会游行已成平常事情。时代不同了,骆驼队伍再不容易在这里出现了。现在什么人想看看这神气庄严、体魄壮伟、耐劳负重的生物,大致得到南口居庸关一带,才有机会偶然碰上。至于住在北京市的小朋友们呢,只有到动物园或地志博物馆去,才有希望知道真正骆驼究竟是什么样子,并且明白成串骆驼由长城外来到北京的种种情形。北京动物园如今若还没有骆驼的位置,我建议不妨加入两三只,并且把它们祖先两千年前就经常载运了各种重要物资,横贯西北大沙漠,对于沟通中原和西域各民族关系,以及在中西文化交通史方面所作的伟大贡献,和二千年来在华北一般交通运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加以适当的说明。更好的自然是将来地志博物馆陈列中表现城乡关系时,能够把三十年前成串骆驼在暮色沉沉时通过天安门前的景象,和解放后几十万群众在这里看五色焰火上冲霄汉、歌舞狂欢的景象,作一个鲜明对比,可见出两个时代,两种社会,如何截然不同。
天安门前大路上,成串骆驼迈着大方步过路,这种古色古香的、同时也是暮气沉沉的时代,已经完全结束了。代表今天、象征明天的各种新事物,却在不断出现。天安门大白石桥、石狮子前边,我们经常都可发现一群群年纪四、五岁的小朋友,两颊红都都的,双双()拉着手排队上公园去,随着阿姨的指点,一齐暂时停下来欣赏面前那个高大的天安门楼,欣赏毛主席六年前站到那上面向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那个地方。这个庄严壮丽的大门楼背后,正衬着一片透蓝的天空,一群白鸽子和银星点子一样,在这个蓝空天幕下绕着门楼回旋飞翔。回过头向南边望望,人民英雄纪念碑大棚架已经撤去,全部工程过不久就要完成了。
要使得这个纪念碑更加庄严好看一些,扩大四周空地,更新的待施工的建筑群蓝图,应当已经在准备中。
前一代的流血牺牲,为这一代青年学习和工作开辟了无限广阔平坦的道路,这一代的勤劳辛苦,又正在为幼小一代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环境,全中国人民——老年、壮年、青年和儿童,就活在这么一个新的社会中。革命纪念碑全部落成后,夏天黄昏时节,会经常有各种音乐团体,来在纪念碑前边石台上,向市民举行公开演奏会。在这里我们不仅可听到热情优美的民间音乐,还有希望可听到世界各国伟大作曲家最健康悦耳的音乐。到三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天安门前的广场,可能已经完全改变了样子,所有看台都用汉白玉石作得整整齐齐,纪念碑附近已展开极宽,四周六七层高的新建筑群,也大部分用汉白玉石装饰,作得十分华美。这里是革命博物馆,那里是祖国自然资源馆,第三是民族文化馆,第四是工业建设馆,第五是……到晚上,这些大型建筑物里边,都光亮得和大白天一般,有万千游人进出。纪念碑前却有了二十丈大的巨型新式银幕,用新的电视方法,放映国家歌舞剧院正在上演的音乐舞蹈节目,免费供给三万市民群众欣赏。
也还会看见成串骆驼,正在慢慢地从天安门前边走过,而且押队那只小骆驼,颈脖下那个铃铛,依旧当当地响着,把多数人暂时都吸引到半世纪前北京旧风景画中去。原来这是历史博物馆工作组在用电视教育回述天安门前的种种历史!
一九五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