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讲有脑子的故事](http://www.wenzidahui.com/tu/958.jpg)
1、讲有脑子的故事
讲有脑子的故事
文/kelly
《爱迪生救妈妈》这个故事的主题谁都知道:只要多动脑筋,熊孩子也能救母亲。不过,有天晚上,我检查儿子的家庭作业时。一个念头冒了出来:手术对光线的要求那么高,油灯的灯光经过镜子的反射真的能支撑做手术吗?
我把这个疑问告诉儿子。儿子比看课本上的故事兴奋多了,马上去网上搜资料。很快,在百度百科下面跳出来一篇对《爱迪生救妈妈》的颠覆性解读。
第一,爱迪生虽然是美国人,但美国人都不知道这个故事。
第二。有人去图书馆查阅过《爱迪生传》,并没有关于他“救妈妈”的记录。
第三,医学史上对于阑尾炎手术的最早论述是在1886年。而爱迪生生于1847年。也就是说,爱迪生7岁时的1854年,不会有阑尾炎手术的说法。
第四,询问外科医生,油灯反射属于“有影灯”,这样的条件根本无法进行阑尾炎手术。
所以,网上的结论是。这个故事是假的。
儿子看完后的表情像是惊呆了,又像是喜呆了。我知道颠覆权威的感觉是很奇妙的。
但是,先别着急。我问儿子:“虽然课本上的故事可能有假,但你觉得网上那4点说法可信吗?”
儿子想了想说:“我没有去过美国,也不认识所有的美国人,所以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美国人都不知道这个故事。而且我们家没有《爱迪生传》,所以我也没办法查里面是不是真的没有他救妈妈的记录。”
所以,我们马上能做的,是在网上搜索世界最早的阑尾炎手术究竟发生于哪一年。
网络信息很混杂,比较起来科学松鼠会翻译的一篇文章看起来比较严谨:1886年,美国医生雷金纳德·希伯·菲茨第一次提出了阑尾炎这一术语……这距离目前已知的人类第一次阑尾切除已有151年了。
儿子做了一下减法:1986-151=1735。如果第一次阑尾切除是在1735年,那么爱迪生的妈妈1854年做阑尾切除也没什么稀奇,虽然那时候这个手术可能叫一个别的什么名字。
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但这个质疑再质疑的过程让儿子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不用我提示,他自己开始搜索第四条中的油灯反射。“有影灯”,然后又搜索了无影灯等等。最后,儿子得出的结论是:“妈妈,我认为,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有可能是真的。无影灯是在电灯发明之后才出现的,而电灯是爱迪生发明的。如果非要有无影灯才能做手术的话,那么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难道所有医生都不做手术了吗?”
一直很喜欢一个神一般的问题:眼镜发明之前,眼镜蛇叫什么名字?我觉得,儿子问的关于爱迪生的这个问题,跟那个神一般的问题一样好。跟爱迪生发明电灯一样令人激动。
2、千万不要脑子一热,跟风辞职去创业
千万不要脑子一热,跟风辞职去创业
文/留几手
现在身边不少人,特别一夜之间冒出来的所谓“产品经理”,看了新闻报纸铺天盖地的炒作,大学生三五个人做了个网站,被大公司几个亿收购了;哪家淘宝上开店的都要上市搞ipo了;卖鞋卖袜卖裤衩子的都进电子商务一年盈利几个亿。
再加上微博上人生导师的忽悠,坐不住了,急的抓耳挠腮,在地铁上左手拿着财经杂志,右手拿着灌饼吃得满嘴流油,振臂高呼:“我要创业,我要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门票。”啪一下子,灌饼甩金链大哥身上了,让人一顿胖揍。
社会上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种场景,一些混进互联网公司做了没几天的产品经理一没钱二没人脉最坑的是连产品都没有,就找到传统企业的土鳖暴发户土大款,什么做纺织的,卖床单被褥的,倒腾煤矿的老板,搞一沓子计划书,策划案,忽悠骗投资。
来自某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张先生,去给老板点一支红梅,就开始忽悠了:“现在是互联网大潮,淘金的好时候,知道啥最赚钱吗?电子商务,c2c你听说过吗?懂垂直吗?知道啥叫云商吗?传统行业不行了,日薄西山了,抓紧抢占移动互联网门票啊。”
土鳖老板一听犹如打了一针鸡血,兴奋的不得了,赶紧投钱投物,工厂也不管了,煤也没倒腾了,说啥也要做一把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跟着这个瞎b忽悠的产品经理开始策划创业了,最后砸进去一堆钱,鸡毛都没做出来,这产品经理感叹一声:“大趋势不好啊。”拍拍屁股走人了。
这股创业热潮,无论是啥学历,学背景的,昨天放下挖大坑的铁锹,耕田的锄头,今天就能给你来谈创业。哥简单分析了下这帮盲流子为啥要创业?
1、天天上班坐办公室里看别人开跑车,住别墅,泡野模,自己在做ppt,写策划,编代码,领了工资交房租水电,吃两顿kfc,分分钟就月光了,心里这个捉急啊。心一横:操,辞职,创业去吧。于是乎,啥计划目标都没有,就加入了创业大军。
2、还有些人本来生活条件挺优越,算是中产吧,住公寓房,开日本车,没事就在办公室里刷刷微博,被那些人生导师忽悠的热血澎湃。“此时不搏更待何时”、“宁做创业狼,不做打工狗”……
3、看了几篇互联网文章,觉得遍地是黄金,就等着自己去捡呢。以为自己比别人都聪明,有创意。啥玩意都没有,光着膀子就准备下海创业了。
这帮人创业过程大体都是这样的:在大it公司打两天杂,挂个产品经理的名号,写过几页word,做过几张ppt,吹牛逼不上税的一群人,做个手机贴膜就敢说自己设计过手机;画个搜索框就敢吹自己开发过搜索引擎;弄个流程图,就能说自己搭建过sns社区能和facebook一争高低。总之就是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理论一大堆。
杭州郊区菜农李老板和朋友们,在产品经理的建议下要搞电子商务,其实就是从义乌进一堆破烂裤衩子到淘宝开个店,不然就是批发点号称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你说你tm一个小学六年级文化的半文盲,家里农作物种多了,你就拿农贸市场卖呗。你tm整几个老破土豆子也敢自称电商啦?
上海张江的某公司的中层干部王先生,打算进军移动互联网,不知道从哪偷了个破app,别人愤怒小鸟,他搞个愤怒小鸡,换套皮肤就是产品了。啥可玩性都没有,点没两下子就让你充钱,你当别人都是傻逼吗?谁他妈玩你这老破app?
来自中关村的刘先生准备创业了,产品没有,理念先行,开个发布会,搞个大新闻。吹的玄玄乎乎,然后找几个枪手,个大it杂志网站写文章,写评测软文。骗风投,骗到点钱也不用在产品开发上。全用在了宣传,营销,写枪文。鸡毛产品没有,就敢开个发布会,弄个倒计时,全球发布。
民宅里租个套间,弄几把老年活动室偷来的破椅子,咔咔开始创业了。天天弄个破鸡巴投影仪,俩胳膊拄台子上,对着下面三四个刚从农村进城的农民工放ppt,洗脑,讲激励。张嘴就是“社交、移动、电商、垂直……”书架里上摆基本《人性的弱点》、《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狗鸡毛产品都没有,天天忽忽悠悠,上过两天学的就炒概念,没文化的土包子炒技术参数,在各种小报、小网站、微博上找几个互联网小编写软文吹捧,吹热了,找土鳖暴发户投资,实在不行,就拿身边七大姑八大姨,亲戚朋友下手,美其名曰天使投资。
凑个仨瓜俩枣,做个app就觉得自己创业了,天天各种战略峰会、股权激励、统一思想。办公桌上摆一堆饭盒,每天发励志微博,灌心灵鸡汤,晚上到星巴克喝被咖啡记录创业的疲惫,把自己感动的泪流满面。
工作的时候喜欢画大饼,公司啥都没有,穷的叮当乱响,为了忽悠住员工,天天扯一堆美好的愿景,买车买房分期权,三年融资,五年上市……激励口号一般是:“你想做人上人吗?”、“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等,此类老板一般都是刚从广西北海海龟回来,被骗了个精光净,剩了一身子鸡血。
这帮所谓的“产品经理”,实际上啥产品都没有,就靠着一脑门子热血创业,你说谁会买他们的东西?谁会用他们的app?现在app市场上一天就成千上万的垃圾app,全是这帮子产品经理像灌大粪一样灌进去的,谁他妈玩你那老破坑钱的玩意?
这帮人结局必定是失败。到最后,树倒猢狲散,还欠了一屁股债,搞不好还得砸锅卖铁,妻离子散,自己坐在电脑前面灌酒,哭的屎尿横流,还不忘发条微博激励自己“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
创业是一件好事,年轻人嘛,就应该干点事情。可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落在实际行动上。千万不要脑子一热,跟风辞职去创业,到头来亏得血本无归。工作也没了,创业也没成功,两手空空,啥也不剩。
3、你成功不了,不是你脑子笨,而是你喜欢做这件事
你成功不了,不是你脑子笨,而是你喜欢做这件事
我要开始减肥了!
我决定每天背30个单词!
我想要学跳舞!
……
口号喊得响,行动却迟迟没开始。
或者开始了一两天,就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又放弃了。
比如今天好累啊,还是从明天开始吧;
比如今天我吃的少,就不运动了吧;
我玩会手机再去练舞,结果玩手机玩到犯困。
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比别人差,
希望自己越来越优秀,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
但是却缺乏行动。
你成功不了,不是你的脑子比别人笨,而是因为你喜欢拖延。
喜欢拖延的人都有什么特点:
1、和比自己拖的人比较
当自己有任务没完成,deadline又快要到了的时候,
当事人很焦虑,但是还是不想干。
这时,他们会做一件什么事?
查看周围人的状态,
当他知道其他也有很多事情没做时,他就淡定了。
要是有人的拖延情况比他还拖,
他还有种自豪感呢,觉得自己比别人厉害。
2、逃避真正需要做的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
明明是需要做文案、做ppt、复习等重要的事的,
但是坐在桌前却先选择了收拾书桌、办工桌,
还有的人会选择吃东西、打水等活动。
3、喜欢说,却不喜欢动
还有的拖延的人则是在没有完成任务时,
会一直说自己没有干完,但是就是不好好静下来做任务。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拖延?
1、自我效能感低
有的人可能因为经常性地受到挫败,
所以后面遇到事情都觉得自己做不好。
当然,这也是一种害怕结果的表现,
害怕自己付出了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害怕被人笑话。
2、追求完美
还有的人是喜欢追求完美,
在开始之前喜欢构想,
构想了半天都觉得不行,不肯开始。
3、根本不想做
这样的人可能是因为事情本身不是自己喜欢的,
所以不想做。
当然,也有人是因为太懒了,
觉得不做也没什么关系或者觉得最后会有人帮自己做的。
我们怎样改掉拖延的习惯呢?
1、提高自我效能
可能由于之前的失败经历使我们止步不前,
但是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比如每天只背一个单词,
每天只看一页书,
坚持一个月,
你的自我效能感就会有所提高。
2、拆解任务
如果你喜欢追求完美,
工程量太大,
让你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不肯动手。
那么你就把整体的任务分解,
一个一个的完成,你的头脑就会清晰很多。
3、认清现实
没有人能帮你,
就算这次有人帮你,下次还会有人帮你吗?
人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
最后用蔡康永说过的一段话共勉:“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丢掉拖延,立刻去行动,你的人生会好很多。
你有过拖延症吗?你是怎么解决的?
4、周鸿祎:只要肯用脑子,就不是简单的重复
周鸿祎:只要肯用脑子,就不是简单的重复
有不少年轻的同事觉得工作重复,琐碎,没意思。但我觉得重复里存在价值,关键是你能不能用脑子找到。无论勤能补拙,还是熟能生巧,持之以恒,都是重复。没有重复就没有专业化的社会。用脑子去重复就是为自己的未来打基础。
——周鸿祎
持之以恒就是重复。用自己的头脑,在重复的基础上,形成有价值的积累,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基础。
我记得八十年代初有一个高考的作文,是一个图,一个人要挖井找水,在地上挖了很多坑,深浅不一,有的地方都快要挖到水了,但因为他浅尝辄止,没有在任何一点上真正持久地挖下去,结果是他一点水也没有找到。
直到现在这个图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我逐渐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伟大的事情都是由很琐碎的、点点滴滴的事情组成的。要把事做成,就要在一个地方形成足够的压强,我们缺少的不是策划,不是点子,需要的是持之以恒地把一个事情做得非常深入。
什么是持之以恒?简单地说就是重复。有一本书叫《变异》,我建议没读过的都买一本看看。这本书提出“一万个小时定律”,他分析了很多有名的成功人士,发现无论是比尔·盖茨,还是打高尔夫的泰德·伍兹,要想成为高手中的高手,在某个领域成为杰出的专家,一万小时是最基本的投入。我发现编程序也是这样。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程序员,怎么也要写个10万到15万行以上的代码。如果你连这个量级的代码都没有达到,那说明你还不会写程序。在学校里你写点几千行代码的课程设计、一万行代码的毕业设计,这都不算什么。
运动员更不用说了。无论是学跆拳道,还是打网球,都有很多动作需要不断重复,可能每天都重复成百上千次。有些年轻同事抱怨说工作重复,枯燥无味没意思。我个人觉得,如果你觉得这种重复毫无必要,是简单的重复,那你应该想办法优化它。现在很多计算机软件设计之初就是为了解决重复劳动的问题。但如果这种重复是必要的,比如像打球一样必须重复才能找到直觉,那你就要想一想,怎么用你的头脑,在这种必要的重复的基础上,形成有价值的积累,为你的未来打下基础。武侠书上说大侠气沉丹田,猛出一拳,势大力沉,非常厉害。但如果你马步还没有练好练扎实呢,光记这些口诀有用吗?还是没有用。新的领悟、新的发现,都是在不断重复中得到的。
微博上流传着一个故事,说的是1948年辽沈战役的时候,林彪每天深夜都要求汇报每日军情,其实都是重复着一堆枯燥无味的数据:每支部队歼敌多少、俘虏多少、缴获的火炮、车辆多少、枪支、物资多少,还要统计出机枪、长枪、短枪,击毁和缴获尚能使用的汽车,也要分出大小和类别。这种工作很繁琐,很累人,看不出有任何价值。然而,1948年10月份,林彪发现缴获的长短枪比例、大小车比例、军官与士兵的比例略微有些异常,从这些微妙的数字变化中他判断出国军司令廖耀湘的指挥所就在附近。
以前我也在微博上推荐过一篇文章,叫做《我的助理辞职了》,相信你们很多人都看过。它说的是有个助理帮总经理贴票据的事儿。在多数人看来,这个工作既繁琐,重复,又没有意义。但这个助理建了一个表格,把所有报销的数据按照时间、数额、消费场所等记录下来。时间一长,她就发现这些商务活动背后的规律,总经理没交代到的工作也能处理得很好。实际上,她对于重复的态度和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方法,让她的工作不再局限于贴票据的助理工作,她实际上拓展了她的职业生涯。
中国有句俗话:勤能补拙是良训。“勤”里面就有对重复的态度和重复的方法。我早期创业的时候,也做过很多重复的事,有时候也会厌倦,退缩,想打退堂鼓。比如,年轻的时候我要发展代理商,一天要跑两三个城市,跟每个客户重复讲代理政策,为什么要做代理,最后累得几乎要虚脱了,话都说不出来了。我也不想干了,但当时我看了一本书,就是中国首富宗庆后的《非常营销》。书里有一段,恰恰写到他不厌其烦地在全国走访上千家经销商和代理商,一遍又一遍地讲重复的话,一遍又一遍打动每个经销商和代理商。我看完以后,什么也不说了,接着去跑下一个城市。
我是一个坐不住的人,但我在编程的时候,比谁都能坐得住。别人顶多编两三个小时就得出去透透风,吸根烟。但我坐在那里,除了吃点饭喝点水,可以十个小时一动不动。编程的时候,如果有人在旁边玩游戏、看电影,别人总会忍不住溜一眼。但我可以做到完全无视。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你如果坚持下来,你就可能做到了。很多人只看到人家成功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他为成功做出的积累。有个七个馒头的比喻很恰当,你吃了第七个馒头以后终于吃饱了。别人就开始研究,你吃的第七个馒头是用什么面粉做的?为什么吃了这个馒头就饱了呢?他们没有看到你前面还吃了六个馒头,这六个馒头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一万小时”的积累。
有本管理学的经典叫做《从优秀到卓越》,书中提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企业都像一个巨大的飞轮,特别重。我们每个人去推,一下两下,这个飞轮纹丝不动。但大家坚持,咬着牙不放弃。突然有一天,这个能量积攒到一定数量,飞轮就慢慢动起来了。一旦这个飞轮动起来,自己就有了势能,后来大家再推,它就会越转越快。大家不要觉得自己每天做的事很枯燥,公司每天也有无数的琐碎的事,我也经常要开很长的会,要跟很多人谈话,每天要把讲过话重复一遍又一遍。
不要怕重复,我和大家一样,都是360推轮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