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百年读后感_百年恩来读后感

1、清华百年读后感

清华百年读后感(一)

初夏时节,满怀崇拜敬畏之心,踏进百年清华学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经典校训激励着莘莘学子刚毅坚强,不断追求卓越。我们认真聆听博学智慧导师的谆谆教诲,体验着严谨、勤奋、蓬勃向上的学习氛围,吸收着前瞻、全面的知识精髓,短短一周的培训,受益匪浅。

一、面对困境,永不言弃

纵观革命历史轨迹,从辛亥革命到南湖船头,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整风,从文化大革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每一次革命转折,都艰难困苦,蜿蜒曲折。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挫折、困难只是我们前行中的必要过程,它不能影响我们奔向既定的远大目标。用辩证的眼光来看,挫折困境给我们带来阴暗迷茫的同时,也会引领我们重新反思,正确抉择,走向光明。因此,我们要目标明确,坚韧不拔,有一颗永不言弃的心,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会正确取舍,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才有可能历经磨难后,最终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

二、关注热点,惠及三农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时期,住房、教育、医疗、环境、腐败、贫富差距等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患寡而患不公",其问题的核心就是利益分配。我作为从事基层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一员,与乡镇、农民打交道多,对农民有着朴实、深厚的感情。过去人民群众为革命胜利付出太多,如淮海战役就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用小车推出的胜利战役;但是改革开放几十年后的今天,城乡二元结构下的部分农村依然还是处于"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状况,的确会令我们不安。身在基层,面对经济体制变化和复杂的经济发展进程,尽管我们无法引领改革进程、决定财政资金分配大方向,但通过学习,使我们关注民生的理念有了进一步提升。我们有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按照十八大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村、不断实现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与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让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造就一个经济发展,生态环保、"看得见山、望得到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三、不断学习,创新思路

为我们授课的教师,有年近古稀的昔日领导,也有风华正茂的精英教授,教学方式不同,教学观点各异,但其共同点是治学严谨,底蕴深厚、灵气四溢。他们为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孜孜不倦,积极探索,利用心理层面、数学模型等方式来解读现象,抓住本质;他们不放过枝节叶末的疑难点,查资料、找依据,佐证观点……,教学的点点滴滴,汇集了清华人独立人格、创新理念、海纳百川的气度,为我们工作和学习树立了榜样。我作为一名年龄稍大的学员,日常工作和学习常有懈怠之意,对照清华老师、清华人不断寻求真理、勇于创新、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深感惭愧。作为财政干部,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光荣使命,不断适应新常态下的财政工作,依法行政,廉洁自律,创新思维。要按照新修订《预算法》的要求,把加大民生投入与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结合起来;将绩效评价贯穿支出各环节,加大对财政支出管理的行为规范和跟踪问效,优化资源配置,构建科学高效的财政运行新秩序;落实惠农资金,做好财政资金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工作,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清华百年读后感(二)

承蒙组织的关心,8月17日至21日,我参加了清华大学《2015年县域干部媒体管理专题培训班》,有幸与来自全国10省份不同县市区的78名同志一道,感受名校的厚重文化氛围,领略名师的智慧和风采。短短的五天,我们在校园里穿梭,在教室里聆听,收获颇多,受益非浅。回顾期间的学习生活,有几点初浅体会。

一、初到的感觉

清华校园历史悠久,名声享誉国内外,是无数学子心中梦的彼岸。我对清华的印象一直停留在网络、电视、报刊的介绍和身边朋友的言谈,自己多次到北京出差都没能亲身体验清华的魅力。今天来到清华学习,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走进校园就感受到了这所百年名校厚重的文化氛围和独特的魅力与底蕴。学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始终引领学生们走“爱国、成才、奉献”的道路,为国家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校园内绿茵草草,树木成荫,湖光山色,景色别致优雅。不同时代的建筑物,购成了独具风格的建筑群落,为师生们创造了优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学习的感受

为期一周的培训,紧张而有序,快乐而充实,让我内心满满,感受颇多。一是生活有规律。培训的安排周到而详尽,一本印刷精美的培训讲义,内容包含了清华简介、学习生活指南、课程安排、课程讲义,给我们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尽管每天是学校、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模式,但是大家学习得很认真、生活得很开心。严肃紧张的学习之余,有许多学员结伴同行,游校园、看夜景、逛胡同等不亦乐乎。二是讲师有水平。这次给我们讲课的有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原吉林省委副书记林炎志,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科技传播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央电视台等8名资深教授、专家,他们博大精深的理念,高屋建瓴的评论,切中要害的分析,极富个性的教学,使我们的心灵为之一振,耳目为之一新。三是学习有广度。本期学习的专题是媒体关系管理,8个课程的设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内容涵盖了政治理论、社会经济、文化宣传等方面,如《十八大后的国情和使命》、《廉政与勤政》、《党史国史》、《经济社会热点问题》、《领导语言艺术》等,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新闻发布会的模拟演练》、《突发事件媒体沟通的原则》这两堂课,重点突出、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老师与学员互动,交流探讨,课堂上时而欢声笑语,时而掌声阵阵,同学们都听得全神贯注,津津有味,真正让我们体会到了一流的大学、一流的教学。四是自我有收获。身处全国一流学府、听到高水平老师讲课,接触到全国各地党员干部,我认真反思,正视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深深感这个学习平台不仅让每个人在重视不足的同时,更是使大家增长了知识,理清了思路,更新了理念,开拓了视野,提升了水平,这将是每个学员一段宝贵的学习经历。

三、内心的感谢

短暂的学习,让我们吸取了养份,收获了友谊,内心无比感激。首先,要感谢清华大学扶贫办创办了这个扶贫教育项目,给了我们学习的平台和机会,并对学习生活所作出精心、周到的安排,特别学校发给我们的清华校徽、学员证、通讯录、集体照、结业视频等,这些都将是美好的纪念,我将珍藏,真是“走进清华门,就是清华人”,谢谢老师们的辛苦付出。其次,要感觉我们湘潭市一行的同学们,一路下来,大家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从10人微信群的建立、往返车票的购买、闲暇之余的玩乐,我们的何老大、尹姐姐、小玲、小文子、2个小帅哥、同事姐姐,还有我们的组长文妹妹,热心、费心的操办着很多事情,在这五天里,我们同吃、同住、同学习,开心快乐,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15年8月清华之行,不虚此行。

学习虽然短暂,但是弥足珍贵。我深知学习永无止境,我会把在清华的学习当作新的起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学修为,勤奋工作,为我市老干部工作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清华百年读后感(三)

入春的清华园,阳光明媚,生机盎然。走过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古老的清华园即将迎来百年华诞。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副主席习近平纷纷来到清华大学视察。他们高度评价了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为国家作出的突出贡献,殷切希望母校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努力争先,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创造更多的重大成果,为国家、为人民、也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清华的一份子,我也感到非常的荣幸与自豪。

诞生于1911年的清华,在走过的这一百年里,见证了中国历史中最为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个世纪。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传统,“四大导师”的故事和精神,早已和清华的一草一木交融在一起。

清华精神最初源于梁启超1914年的一场题为“君子”的演讲,这场演讲在清华人心中激起层层波澜。自此,清华人将浓缩于《周易》的八个大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铭记于心。学贯中西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皆为我国近代杰出的学者。由他们倡导形成的“会通古今,会通中西,会通文理”的清华学派,在学术界开创出新的天地。而后又有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为这个承载着莘莘学子梦想与热血的地方百尺竿头。

而回想我个人在清华的这十四年,是与大家共同成长的十四年,也是充实的十四年。清华虽系从留美预备学校发端,但其崇尚体育精神的制度与文化,除了来自美国大学的传统外,却恰似在与中国的一种隐而不彰的传统相接榫—体育除了锻炼身体、调节心灵之意义外,()尚可培养协作之意识、勇敢之精神。这可以说是清华的另一种精神传统,即与人文精神相对应的尚武精神或体育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与传统,无论是对我们在高素质跳水人才的培养以及体教结合的探索上,都带来源源不断的力量与信念。

因为大学之大,就在于校园之开放,海纳百川;而大学之学,更在于明理格物,中国传统教育与现代西方大学文化在清华大学自然融为一体。

而在这百年诞辰之际,祝愿清华继续用一百年的黄钟大吕敲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能够让每一个学子,每一位过客都有与众不同的谈资和共同的仰视。

2、百年恩来读后感

百年恩来读后感(一)

1976年1月8日9时57分这时一个令人难忘而又窒息的时刻。就在这一天我们伟大的总理周恩来同志与世长辞了。从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人,国家失去了一个好总理,人民失去了一个亲人。

看过《百年恩来》之后,使我更加了解了这位人民的好总理。他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啊!他和人民 ,工人一起生活,一起吃饭,帮助大家尽快富起来,可谓是用心良苦啊!这一幕幕时时回荡在我的脑海,久久不能消失。我为中国人民能拥有这样的总理而自豪。它能让中国人民几十年来如一日的思念他,可见他在人民心中的分量啊!思无涯,因为爱无涯,他爱我们无涯,我们思念他也无涯 。百年恩来,百年不了情。人们对他的爱与思念荣无尽头。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国家和人民。在延安,大庆等地无处不留下他 的脚印。他不怕吃苦,勇挑重担,始终心系群众,为人民服务。

灵车在长安街上缓缓的前进,街道两旁的人行道上早已挤满了男女老少,他们哀声痛哭,泪洒衣衫用哭声和泪水来送总理。当时看到这里我哭了。心想这么好的人为什么要把他带走,难道是上帝不疼爱人们了吗?我知道我问了一个很愚蠢的问题,但这是真心的。生死两相送,万物亦真情 两车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百年恩来世纪情愫。百年不了情,世纪不了情,天地不了情,岁月不了情。人们对总理的思念是永恒的,达到了一种鱼水情谊深,永远不能分的境界。

周总理在身负重病时,却依然坚持工作和提前与人们告别,位的不让人民为他难过。他始终为别人着想却从不为自己考虑。拖着并重的身体来到人民大会堂 与同志们话别,来到长安街与这个曾经经常穿梭的接到话别。到了这个时候还是那么细心周到让人震惊。临终前特别交代把自己的骨灰洒向不与他的江河,洒向生长他的大地。他要世世代代与中国人民在一起,与中华民族在一起。

灵车继续缓缓的向西,向西。刑事在深冬的路上 ,更让人心寒。人民得分好总理,国家的好领导,山山因你而脉搏跳动,水水因你而波涛汹涌。你的去世给中国人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中国只有一个周恩来,我们永远思念你。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怀念你。我们又是会埋怨老天,为什么要把你带走。或许是老天太疼爱你了才不愿留你在人间继续操劳吧。我有时会觉着是不是我们太自私了。上天把你的身体带走了,但它无法将你的灵魂从我们心中带走。敌人怕你,我们爱你。我们会把你的精神发扬光大 ,彰显中华人民的傲骨和灵魂。

百年恩来读后感(二)

我读了一本名叫《百年恩来》的书。虽说,这本书是随着一部电视专题艺术片《百年恩来》而诞生的,但是,相对于电视来说,它又是具有不同审美价值的一部作品。作为一本书,它不仅仅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是电视节目的附属品,同时它也有很大的可读性和欣赏性。打开这本书,静下心来,可以更充分地获得对于开国总理的感受。最近,我又重读了这本曾经令我爱不释手的书,依然有口角余香的感觉。

《百年恩来》包括十二个章节,通过历史回顾、名人专访、诗歌创作等形式,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周恩来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心。而它的内容上所具有的几个特点,也使我觉得这本书与以往读过的描写周恩来的书籍有很大的不同,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值得思索,值得回味。

特点之一是它的散文体裁和贯穿于文章之中的大量诗词、歌曲。《百年恩来》的文字之优美、感情之细腻、辞藻之丰富,让读者在了解周恩来的同时,还有一种文学上和艺术上美的享受。许多段落,许多章节,许多诗歌,朗朗上口,铭记于心。我记得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他不会离开我们,因为他是周恩来;我们也不会离开他,也因为他是周恩来。世界上只有一个周恩来,却是一个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可以感到美好与爱的周恩来。”从历史观点来说,这句话未免夸张,但从文学角度来看,它的字里行间,蕴含的是一种真挚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书读至此,令人怦然心动,感触良多。这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表述拉近了历史人物周恩来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类似这样的句子在书中还有很多,而它的主题曲《你是这样的人》,磅礴大气,深沉凝重,在今天也已经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了。

这本书的特点之二是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象征意义的主题。这个主题有的是一件物品,有的是一段话,有的仅仅是一个字。例如《肝胆耀古今》这一章,文章的自始至终贯穿了雄鹰和鸽子的形象,周恩来鹰的机警与鸽的平和的性格跃然纸上;又如《挚爱感苍穹》,通篇讲述着一个“爱”字,周恩来对人民的爱、对亲人的爱、对普通百姓的爱、对烈士子女的爱……不胜枚举。这一个个主题各有特色,综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周恩来。同时,又因为这一个个主题都取材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以小见大,寓伟大于平凡之中,又让读者觉得作者所抓住的主题距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百年恩来》中的周恩来不是一个让人顶礼膜拜的“神”的形象。相反,周恩来是一个人,是一个为中国人民做出了丰功伟绩的人,一个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人,一个可敬、可亲又可爱的人。()

《百年恩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在寻找机会争取完整地看一次这部电视片。2002年,我终于看到了《百年恩来》的vcd光盘。不出所料,电视片拍摄得也十分精彩。它是第一部让我为周恩来这个人流泪的作品。

这本书是对描写周恩来方式的一次突破,是一次新的尝试。它不同于过去的那种政论式讲述历史的书籍,而是将周恩来的形象很亲切、很抒情地娓娓道来,既充满了文学性的美感,又不脱离历史和现实的真实性、严肃性。以史育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可以说,《百年恩来》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周恩来纪实方式:原来像他这样一位历史人物,也能如此艺术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可以说,这本书对我后来编写周邓馆基本陈列面向初中生的讲解词是有很大影响和启发的。在写讲解词的过程中,我运用了这本书的某些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把讲解词尽量写成散文体,运用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周恩来、邓颖超一个个平凡的小事树立两位伟人的形象。例如在写西花厅模型和总理办公室复原场景这一段中,我就描写了西花厅中的海棠花,这一段文字本来没有实际的历史意义,也并不是对周恩来、邓颖超个人的史实介绍,但我觉得这段对海棠花的抒情描写,会增加讲解词美的内涵,会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让他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陶冶情操,放松心情,得到美的享受,让我馆的讲解词不仅有教育意义,而且有欣赏价值。

总之,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文学角度来衡量,《百年恩来》都是对传统模式的一次大胆突破,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百看不厌的好书。

3、百年情书读后感

百年情书读后感(一)

看罢《百年情书》,这乱世之中的爱情、亲情与革命所演绎而成的纪念辛亥革命的一部电影,总是无法忘怀,“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人都成眷属”,然,“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计数,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是怎样的一种大情大爱,因为明白自己对妻子的深爱,所以理解“天下人”生离死别的苦难,所以愿意牺牲自己去成全更多后来人的幸福……

“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乱世中的爱情,终是不忍独善其身,也方显其爱之深,思之切,然终是无法两全,国家不幸,个人之安逸又来自于何方?这是必然,但又是无奈的,如斯乱世,身为一名中国人,你又能如何,为了革命大业,纵使烦乱又怎样,倾吾所有又何妨?相貌如玉,然肝肠如鉄,心底光明如雪,为了自己心中的光明,愿意为之而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还记得黄兴说的:“我们就是要用我们的血去浇灌自由之花”。觉民也曾言:“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起义,必不远矣。”于是广州起义,于是武昌起义,于是辛亥革命。

明明就还在用文言,明明还在清廷的压迫下,本是书生一辈,却能扛起国家大任。

还记得你说“死有何惧,我等莽撞书生,奋起一击,唤醒亿万炎黄胄裔,虽头断血流,暴尸街头,但华夏大地少了一干英杰,黄泉路上多了一群鬼雄,我等一死,死得其所,血洒神州,快哉,快哉”家与国之间,你选择了国;笔耕与枪战之间,你选择了为国而枪战,而牺牲,只因一句,良心未泯,国事不平,何以为家?是的,死有何惧?当林文喊“新军兄弟们,当同我们戮力同心,推翻清……”廷字都还没说出就被打死的时候,你们就应该已经真正无畏了,当新婚的声洞执意要参加敢死队时,当骁超与元栋双双就义,元栋的眼镜被踩碎,珺瑛在城门外留下了伤心的眼泪,同生共死的誓言,得到了热血的回应。

还记得你们两人,意映与你在院中跳舞,放着sakura的音乐盒;海边放纸鸢,意映说你是高高于天的鸢,但你却把舵放入其手中;还记得你们一起相拥于竹林;你给她梳头,看京剧,意映等着你,从初为人妇,到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从齐刘海到头发长长,不梳刘海。

还记得待你如亲生的父亲,虽然气你在考试中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但其实心里何其庆幸你不愧于祖宗社稷,虽然打你打在手上,但却也痛在心里,虽有些迂腐,希望你好好念书,但在我看来,却有更多的开明,愿意放你走……

百年情书读后感(二)

《百年情书》,从字面上理解,可以说是一封历史久远的爱情信件,但就其中的内涵而言,《百年情书》无疑是一封赞扬一代革命勇士的篇章。这部电影以林觉民和陈意映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衬托了一群广大青年为了广州起义的胜利,为了反抗封建桎梏,为了追求真理而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马关条约》的签订,国家国土的割让,使一群热血青年愤愤不平,忍无可忍,为了洗清国耻,为了与清廷政府对抗,一群英雄志士万死不辞。1911年,温生财刺杀广州将军孚琦事件的成功,更是引起了清廷的警惕。再加上林觉民等一群爱国青年的多次出击,清廷政府更是严加警戒。为了干一番大事业,林觉民毅然离开妻子和父亲,留学日本。在日本,他们始终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信念而坚持不懈地奋斗着,始终铭记“勿忘国耻”的教诲。最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壮烈牺牲,更是令人惨不忍睹,尤其当超骧,元栋被一箭双雕而打死时,林觉民悲痛欲绝,革命者们看着同伴依次惨死,更加拼命地攻击敌人。虽然他们牺牲了,但这种万死不辞,为国捐躯的精神却深深地影响着后人,使更多的中国人开始觉醒。

《百年情书》,可以说它既是一封情书,又是一封遗书,在细细地咀嚼其中的内涵之后才发现,这其中蕴含的哲理涉及面非常广。无论从爱情的角度或是亲情的角度亦或是友情的角度这三方面来说,都是塑造的非常成功并值得称赞的。

在爱情方面,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便是以林觉民和陈意映为主线展开的一场恋情。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觉民对意映说的一番话了:“与其让你先我而死,不如让我先你而死”,当意映问她为什么时,他却说:“因为你太柔弱了,所以我不想留你一个人承受所有的痛苦。”这出自肺腑的话语,这浓浓的情意,教人如何不感动,他们的相濡以沫,他们的相敬如宾,无不催人泪下,更是我们用言语无法形容出来的。他们的爱可以说是一种简单,一种清新。

林觉民与陈意映的爱情,产生于乱世中,好似一个童话故事,虽然不真实,但很美,很感人。这部电影虽说不上是一部传记,而且片段比较零散,但我更愿意称它为一部唯美的爱情片。在那个跌宕起伏,战火纷飞,为国效命,万死不辞的年代,这种真情有多难得,可想而知。还记得新婚之夜,当意映嘴唇上粘了一小块枣子皮时,觉民便温柔地笑着递给他一块手帕,两人便相视而笑。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总是相敬如宾。记得意映在觉察到自己的丈夫所做的事业危险性极大时,便常常拜佛求菩萨保佑觉民。在觉民闯祸时,意映处处为觉民隐瞒,并在觉民挨打被罚时偷偷送饭。记得影片中还有一个放风筝的画面,那是觉民准备偷偷跑去日本,可恰巧船票卖完了,最后意映找到了他,觉民就带着意映去海边放风筝,觉民手中握着线,风筝在另一头飞得很高。意映便说觉民就像这只风筝,想要飞多高就能飞多高。而觉民不语,默默地将手中的线递到意映手上,并郑重地说:“我飞得再高,但风筝的这一头始终攥在你的手里,”意映会心地笑了。这温馨的画面,只觉得暖暖的,很清新,又很惬意。

在觉民决定参加黄花岗起义的最后阶段,回了一趟家,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礼拜,但他明白,自己所剩的时日已经不多了,在这段期间,他常常喝得醉熏熏的来掩盖自己的罪过,而回家后意映也并没有抱怨,或许她也能感受到觉民内心的痛苦。看见妻子怀着他的第二个孩子,他何尝不想亲眼看见自己的子女出生,尽一个做父亲的责任。而他有更重大的任务在身,他必须舍小家以保大家。尽管有太多的无奈,尽管有太多的不舍,但他还是决绝地离开了。他的这种做法,我们都能理解,因为觉民在我们大家心中永远是伟大的。

在日本同盟会期间及一系列的活动中,觉民的表现尤为突出,这其中浓浓的兄弟情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他们知道,此时,祖国大地正在痛苦的呻吟着,觉民明白,若想洗清国耻,实现梦想,便只有一条道路可选,即只有革命。即使头断血流,即使暴尸街头,他们也无怨无悔。大不了现实生活中少了一群英雄,黄泉路上多了一群鬼雄。在林觉民被捕入狱时,审判官对他的评价是“相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看他一表人才,劝他投降,而觉民宁死不屈。“吾等愿杀身成仁,唤醒国民觉醒”,在黄花岗起义之前,兄弟们纷纷报名参加敢死队;在战斗中,为了占领制高点,弟兄们一个个英勇牺牲;在最后的冲刺中,已经伤痕累累的觉民和伙伴多次尝试冲击。当看到同伴牺牲,他们更是拼了命地战斗。这种兄弟情,这种友情,更是令我们钦佩。

觉民在起义前曾说过,“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们明明知道这次起义凶多吉少,可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换取国家的光复。黄兴说:“用我们的血去浇灌自由之花,让所有人都能够生活在民族,平等,自由,博爱的世界里。”这种伟大的理想可歌可泣,敢死队的英雄们,在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后,纷纷走上了不归路。子弹是不长眼睛的,一眨眼的功夫,当觉民再次呼唤新军里的兄弟们时,林文已经英勇牺牲了,就这样,他们生在一起,死在一起,在同生死共患难的誓言里勇往直前。

说起亲情,林觉民应该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虽然幼小时丧母,但他有幸过继给了他的叔叔,叔叔将他视为珍宝,把觉民当作亲生儿子来抚养。从他的回忆中可知,觉民小时候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无论是诗书礼仪还是诸子百家,他总是过目不忘。在全家人一起吃最后一次团圆饭时,觉民的养父说起了一件觉民小时候去参加童子试时发生的事情,那时小小年纪的他就知道“少年不忘万户侯”了,可见他的志向有多远大。

最终,离别的前夜,意映连夜把平安符缝在了觉民的衣服里,虽然阻止不了他前行的道路,但她只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平安归来。而那封“与妻书”,则是觉民在一个雨夜里悲痛欲绝地写下的。窗外的雨哗哗地下着,觉民流着热泪,纵有万般无奈,万般不舍,怎奈乱世之中,只能用一封信来了解自己此生的遗憾。

“意映卿卿如唔,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充吾爱汝之心……”默默地看着,深深地感触着,不知不觉,泪水已划过脸颊,百年的情书,情系百年,催人泪下的亲情、友情、爱情……

百年情书读后感(三)

看完《百年情书》这部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曾经的记忆在脑海中再次被唤起。记得在高中时,我们学《与妻书》时,语文老师给我们读这篇文章时很有感情,读着读着她眼睛都泛起了泪珠,我们当时感觉很奇怪,为什么老师会有这样的反应呢?直到我那天晚上我在看《百年情书》的时候,看到林觉民写《与妻书》的画面,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才明白当时语文老师为什么会流泪。当时学习《与妻书》时,我们对当时的历史背景都不是很了解,很难想象当时情景是怎样的,也就根本体会不了作者当时想要表达的情感,但是《百年情书》这部电影把这封情书完全画面化在我面前,形成一种不能抗拒的情绪,好像让我回到了那个时代。

当我看到林觉民含泪给他妻子写信的那个情景时,我情不自禁的流泪了,明白了信中“吾爱汝至”到底有多深,也明白了为何“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林觉民那种“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 为天下人谋永福” ,而置生死于度外,抛却与爱妻的儿女情长而“ 勇于就死” ,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地积极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统治的武装起义中的革命精神让我佩服。爱情因为战争、动乱、自我牺牲而升华,而牺牲又为爱情添色不少,即使是在梦里遥望,依然低低切切,无悔无怨。他们的爱情故事实在让我感动,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爱。虽然他们牺牲了自己的个人私爱却成全了大爱,这正是革命者才有的风范啊。

当我看到新婚的声洞执意要参加敢死队时,骁超与元栋双双就义时,元栋的眼镜被踩碎时,珺瑛在城门外留下了伤心的眼泪时,我的心中涌动着一种莫名的情素。他们当时的年龄就和我现在的年龄差不多,他们本可以像我一样享受这一年纪应该享受的事情:读书,谈恋爱……这些美好的事情,但他们却把这美好的一切都抛弃了,偷偷地背着自己的父母去做他们父母最不想他们干的事情,去承担了不是他们这年龄应该承担的事情。即使受到当时政府的严厉打压,即使受到生命危险他们都没有退缩,而是越挫越勇。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做那样的决定呢?是什么能够让他们这么无畏的牺牲呢?是爱国的力量支撑着他们做那样的决定,他们不想自己的国家任由别国欺负,任由别人蹂躏自己的同胞,所以他们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打倒与列强同流合污压榨百姓的清朝统治者,推翻腐朽的封建清朝,建立民主,自由的中华民国。虽然起义失败了,但是他们的这一举动却唤醒了沉睡的国民,影响很大,激起了很多人勇敢的站起来反抗,才有了后来的辛亥革命,才有了后来的中华民国和新中国,()才有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生活。是他们用他们的青春和血液浇灌了我们今天的幸福之花!

今天我们能享受这样安逸而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感谢那些革命先辈们,是他们用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这一切。所我们在享受今天这美好的生活时,我们要不忘历史,不忘他们。同时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那种大无畏,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要关心时事和国情,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不断完善自己,努力成为“四有”公民,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管理百年读后感

管理百年读后感(一)

管理的历史很显然不是只有这一百年,只是在这过去的100管理得到了更深的认识、实践和学习并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但正如作者克雷纳所告诉我们的,管理没有终结答案可寻,惟有恒久的问题存在,管理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发展;因此他就要带我们对20世纪管理思想与实践进行批判性的回顾。虽然这是个极其严肃的课题,但这本书却是用轻松甚至略带诙谐的笔调,将这百年的管理历史清楚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并且明确的指出了诸多管理名人和理论的可取和不足之处。

对于所过去的管理百年,克雷纳将他们概括为“有趣, 创新和进步的100年”。因为在这百年里涌现了无数的管理名人和各样理论,有对过去的创新、补充以及批判,但无论怎样他们的出现,都使人们对管理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使管理的实践更加有效。从泰罗以秒表计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到摩登时代福特的t型车装配线生产,到斯隆对组织的思考和管理,到诸多研究者对人对劳动者的探索,到在二战中吸取教训寻求企业发展,到着名的麦卡锡营销4p组合理论和麦格雷戈的x-y激励模型理论,到对源于军事的战略的研究和运用,到在面临组织危机时对管理理论和模式的不断创新,到曾帮助日本经济复苏的戴明质量管理理论在西方的风行,直至各种管理模式的实践和兴起。

不难看出,这些理论的产生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这些理论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代的难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理论存在的不足也被一一的展露出来,就如科学管理中对人性的忽视和流水线生产对人机械化的控制等。但我想也正是因这些隐藏的不合理让人们对管理有新的认识和补充,并催生了新的理论,就像霍桑实验对人关注的开始和组织的发现与发展。()这也同样可以作为我们现在学习管理,了解管理历史的重要原因。而且作者也在最末了一章中也讲到,仅仅只有那些高层学习研究管理是不够的,仅仅只有一时的管理知识而不会吐故纳新是不够的,仅仅只会学习只能坐在办公室而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也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在学习的同时更当学会思考,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并实践应该是更能让我们在现在这个社会中立足的方式。

在这本书中还有一个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在里面找到的仅有的与中国相关的便是很久以前的《孙子兵法》。虽然我们的工业发展比西方晚了很多,我们的管理学也还是个年轻的学科,但我想这不会成为我们在这方面发展的阻碍。书中讲到的日本企业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虽没有本土的理论,但却用锐利的眼光发现了甚至未被西方认可的戴明理论的价值并能加以实践。所以说,我们也同样需要学会大胆的运用对我们来说合理有价值的理论,自己缺乏理论并不意味着其他人没有适合我们的理论。

世界在不断地更新,管理也在不断地更新,我们人更需要被不断地更新。

管理百年读后感(二)

身为管理类专业的我,总对“管理学”是那样的心虚。上次复试时,就有关于法约尔、泰罗等问题,除了知道他们属于“管理世界”外,真的想不起别的什么了。

今天花了一天读完了一本书——克雷纳的《管理百年》,如果你想了解管理,我极力推荐这本书。绝对比你看一遍比这厚得多的罗宾斯的《管理学》收获更大!

管理第一人,我们总喜欢提泰罗,其实法约尔与他的行政管理更早,只是他是法国人。

福特的t型车,将泰罗的科学管理发挥的淋漓尽致,科学管理提高了体力劳动者的效率,对于脑力劳动者的效率实际上是降低了的;

质量管理戴明,在40年代就在日本受到尊重,并影响了日本的战后崛起,美国人,却在40年后陷入困境时才关注戴明,于是,80年代的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才开始风靡。讽刺的是戴明是一位美国人!

很多人知道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也知道威廉·大内的《z理论》,其实z理论最早就是由麦格雷戈提出的;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多么顺口的一句话啊。这是在彼得斯和沃特曼的《最求卓越》中才被提出来,只因为泰罗的科学管理影响太深远了。

60年代就有的目标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这只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因为在当时“整个世界似乎都是可以预测的,未来可以被计划”;而现在一切都是混沌的,未知的,目标管理也值得深思。

“管理只有恒久的问题,没有终结的答案”。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