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生活亦如你所愿
生活亦如你所愿
“这不是我要过的生活!我要过的生活是如何如何的!我好想改变,可是不能!”
“这是我要过的生活!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我不会放弃的!”
“我也曾经有过想要的生活呀,但是我最后撑不住了,只好向生活投降了……”
“你应该过这样的生活呀,(省略描述若干)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可是每个人正过着的生活,都是自己选择的。
萨特说人有选择的自由,又说他人即地狱。借他这说法,往极端点,人的确是自由的。比如说,你在牢狱里等着秋后问斩。你可以选择等一个月后吃顿断头酒然后死,也可以选择逃狱——哪位说了,逃狱成功概率极低,而且抓住就当场斩首,断头酒和一个月时光都没了。这就属于后果,是你需要承担的。但理论上,你还是有选择的自由。
换个温和点的例子。五年前,我有个朋友陷于左右为难。爸妈逼结婚,他不愿结,真觉得生不如死。我在一边帮着出馊主意:“那就结呀!”
“我又不想结!我跟那姑娘和那家都处不好。”
“那就跟爸妈闹翻。”
“那我爸妈得多生气啊,我妈心脏不好!”
最后他还是结婚了,挺简单:他最后还是放不下爸妈。他试图过沟通和说服,但用他的话说,“我爸妈不像你爸妈那么开通。”所以最后,他也只好这么做了。我说这个,不是想宣扬愚孝或包办婚姻可悲不敢付让爸妈心酸难过的代价,只想说明:对他来说,结婚很苦,但已经是可选择范围内的最优选择——比起让他那对无法说服的父母伤心断肠闹翻来说。(人生感悟 )没有完美解读时,人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管仲有段名言: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简单说:管仲以前做啥丢人事,鲍叔牙都不责备他,因为知道他做此选择,必有苦衷,必有舍不下的。
有句话流传过,所谓“幼稚的男人可以为梦想壮烈的牺牲,而成熟的男人则可以为梦想屈辱地活着”。当然这话未必精当。唐睢阳失陷,南霁云本来“欲将以有为也”——我理解是,他想留下命来,诈降,当无间道——但张巡喊他一嗓子“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南八便慨然就死。这是南霁云的选择:他本来打算为一些高尚的目的屈辱的活着,但显然,张巡这一嗓子喊过,他宁愿干脆牺牲,不愿负了张巡。
所以,也有些男人壮烈牺牲,并不是因为他们幼稚。
世上南八这样的烈汉和睢阳这样的传奇很少,但大体上,众生皆苦,每个人都有些放不下的,有形无形的东西。佛家说“求不得”是苦,所以教人“放下”。但到那地步,谈何容易?
我有个很好的动漫控朋友,自己还没什么爸爸样子,就要了儿子。当了爸爸,忙得涛走云飞,寻一清闲下午看两小时漫画就是他人生至乐了,但时常求不得。跟他瞎聊时说,有法子没?有。
——当初不要孩子?那样会开心些,但长辈那边会有压力,自己也会觉得哪不对劲。
——对孩子马虎些?自己会对太太歉然,而且觉得很没责任感。
——所以归根到底,他说,养着孩子,累归累苦归苦烦归烦,但心情还算平静,没什么愧悔之处。当然他也苦笑:如果脸皮厚一点,就好了。
有些嫁娶了非如意对象的人,是因为豁不出去和爸妈吵翻;有些在大城市拼命不愿回故乡纳福的人,是因为不想受“不甘心”的煎熬;有些敢于辞掉稳定工作去做点什么的人,是因为日夜被梦想与流逝的时间催逼不过。每个人的生活和苦衷,只有自己能完全了解。人生时刻在做选择,大多数时候又偏鱼与熊掌无法兼得。
所以,每个人此刻所经历的生活,都是自己选择出来的——每个人必然都有未竞的梦想,但实现那些梦想的生活,必然要舍弃许多现有的东西。
每个人所珍视的东西千奇百怪,子非鱼不知鱼之乐。我的某些朋友认为理想高于一切,我的另一些朋友认为父母比理想重要得多,我的一个朋友觉得开家西北风味凉皮馆比工作有意义得多,我还有个朋友觉得出国留学固然是好但她喜欢能够每天按时上班按时去某一家喝巧克力陪男朋友的生活。每个人所不肯放弃的东西如此不同,于是世界多种多样。
我一直尊敬对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无论多么奇怪)持之以恒的人——实际上我自己有许多幼稚呆傻的理想一直在践行着——但用句菲茨杰拉德的话,“当你想批评人时,记住,并不是世上所有人都和你有一样的条件”,我觉得,过着违背自己心愿生活的人(为数不少吧?),说到底只是价值观不同。一个人肯放弃理想,并承担内心的失落感,一定是因为命运给他安排了更割舍不得的东西(比如,我那位被迫结婚的朋友,那对不那么好沟通的双亲)。也只有你自己知道,你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价值观里,那对你究竟有多重要。
这个世界并不公平,许多时候造化弄人还很混蛋。甘苦取舍,放不下的东西为何重要,有多难放掉,只有自己知道。弗罗斯特的诗说,“抱歉我没法同时选两条路”。无论你选择过什么或将要选择什么,无论别人或你自己偶尔也哀怨说你没选的那条路看上去如何动人,当初应该如何如何或者将来应该如何如何,都没什么值得愧悔的。选择一种生活,就是选择了不去冒另一种生活的风险。无论他人或你自己如何说,你至少选择保留了一些你不肯割舍的某样东西。不管是父母、亲人、理想还是安全感,抑或是许多他人完全无法理解的事物。也只有你自己知道,你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价值观里,那对你究竟有多重要。
2、像自己这样生活
像自己这样生活
文/崔修建
他从小就非常崇拜那些成功人士,读小学时,写过一篇题为《像比尔·盖茨那样进取》的作文,老师当作范文朗读,并赞许他志向高远。进入大学后,他更是迷恋上那些励志图书,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像伟人那样思考》、《像强者那样行动》、《像智者那样探索》、《像明星那样经营》之类令人热血沸腾的书籍。
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去做保险推销员。只因《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那本书,点燃了他从零开始的激情。他要磨砺意志,渴望在不断地遭遇挫折后,也能够像那位杰出的推销员一样赢得堪称奇迹的成功。但是,四年艰苦的打拼过后,他并没有拥抱想象中的辉煌,依然只是一个整天为温饱忙碌奔波的小人物。
苦恼过,叹息过,焦虑过,不甘碌碌无为的他,又开始了多方尝试,多方探索,似乎每一个成功者走过的路,对他都是很大激励。结果,十几年过去了,人到中年的他,仍旧囊中羞涩。成功,似乎有意疏远他,难为他。
那年秋天,他回到那个僻远的小山村。家乡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许多孩子也跟着父母进城了,村子里多是一些老人、妇女。春种秋收也大多机械化了,几乎没有人再积肥保养土地了,因为大家更相信化肥的威力。也很少有人再挥锄“汗滴禾下土”了,因为有了便捷的除草剂,一喷洒就基本解决问题了。大家自然地都那么做,因为那样的耕作方式,省时、省力,虽说成本较高,粮食品质较低,对土地的破坏较大,但明显的高产量,却鼓动着大家毫不犹豫地如此选择。
难道在农村老家,也吃不到真正的绿色食品了?他有些悲哀地问父亲。
父亲告诉他,只有邻村那个老耿头,种地还像从前一样,养猪养牛,从不买化肥。他还用牛耕地、耙地,靠人力一锄头、一锄头地除草。只是,他种的粮食产量不高。
他惊讶于老耿头的固执,问他为什么不像别人那样种地?老耿头淡淡一笑:“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活法,为什么要像别人那样呢?我觉得像自己这样种地最好。虽说辛苦一些,收入少一些,但保养了土地,还种出了更益于健康的粮食。”
真的这么简单?他很难想象别人都在图轻松、图多获利的时候,老耿头仍能不为别人的轻松成功所动。
“就这么简单,像自己这样生活,我感觉很知足,也很幸福。”老耿头朴实的话语里透着深刻的哲学意味。
“像自己这样生活。”他轻轻地重复了这一句话,心田里陡然洒入了一缕阳光。
后来,他听说老耿头不盲从他人的种地方式,被记者报道后,受到许多人的关注,很多经销商争相上门出高价订购他的粮食,他的收入比那些高产的粮食大户还多了。
没错,每个人都可以有许多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但是,不管怎样虚心地学习别人,都千万不要迷失了自己,不要企图把自己变成别人的样子,不要简单地抄袭别人的生活。你要知道,像自己这样生活,才能准确定位,才能从容淡定,才能品味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3、生活
生活
[阿富汗] 乌尔法特
同是一条溪中的水,可是有的人用金杯盛它,有的人却用泥制的土杯子喝水。那些既无金杯又无土杯的人就只好用手捧水喝了。水,本来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差别就在于盛水的器皿。君王与乞丐的差别就在“器皿”上面。只有那些最渴的人才最了解水的甜美。从沙漠中走来的疲渴交加的旅行者是最知道水的滋味的人。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而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荫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旅行者和牧羊人那样的干渴,没有在烈日当头的。
中午耕过地(),所以他不会觉得那样需要水。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与渴是什么味道,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饭与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
4、愿每一个追寻梦想的人都能得偿所愿
愿每一个追寻梦想的人都能得偿所愿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90年的湖南小伙,我叫他老谢。
念大学的时候,我和老谢在一个天气阴沉的星期五,骑车从学校一路奔到河师大。那会儿,老谢没车,我从另外一个大学同学那里给借了辆捷安特山地车,自个儿骑着,老谢就骑着我从旧货市场260块钱淘来的捷马公路自行车,俩人就这么出发了。
最开始,老谢其实是有车的,那是我、老谢和他宿舍一个甘肃的哥们儿一起去北环旧货市场买的。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我们仨回来的时候为了抄近路,迷了路,骑着刚买的车回到学校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老谢的车骑了三天,丢了,甘肃哥们儿的车,骑了五天,也丢了。
那天,我们都逃了课,计划是跨过黄河,到新乡玩儿两天,周末再骑回来。我记得那一周的天气都是阴沉的,但就是不下雨,我琢磨着周五也不太可能下雨,刚好又趁着天气凉快,就决定出去晃荡一圈。
决定得很突然,也就是周四的晚上,我在楼道里晃悠,遇着了老谢,就突发奇想的问他有没有兴趣和我一起出去一趟,我把计划告诉了老谢,老谢当时好像是不大情愿,说是有课,我说那就逃了呗,不就一节课嘛。老谢也是个爱折腾的人,于是俩人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决定了。
第二天清晨,天气一如既往的阴沉,走之前我们还在想要不要去了,万一半道上下雨了怎么办。不过到后来到底是上了路。
我们从郑州西四环的学校,沿着科学大道一直走,然后上了北环,再到花园路,最后拐到107国道,直到15公里外的花园口,天气都还好好的,然后我们就安心的上了黄河公路大桥。老实说,作为母亲河,黄河的水并不干净,黄河公路大桥作为107国道的一部分,也是脏得出奇,一路上的栏杆布满厚厚的灰尘。卡车经过的时候,大桥会有一阵阵的震动。我们没有过多的停留,就上了大桥。
那会儿大概是早上***点的样子,刚上大桥没多会儿,就开始起风,然后开始下小雨,然后接着就变成了下大雨。二杆子式的冲动战胜了我们退缩的心,我和老谢怀着“风雨无阻”的坚定信念,一路北行。我们俩商量着过了大桥,先找个地方避避,然后雨小了再走。一路上的各种艰苦就不必细说。等我和老谢下了桥,从头到脚,都湿透了。我们俩在加油站大棚下避雨,等了大概有半个小时的样子,雨就稍微小了些。于是我们问了路人附近哪里有卖雨衣的地方,打算穿了雨衣再走。
我们到路边的村庄买了雨衣,虽然已经浑身湿透,但雨衣多多少少起到了些作用。大概中午十二点多的时候,我们骑到了一个已经废弃的收费站,收费站旁边有家破旧的餐厅,我们去买了水,就着压缩饼干,就这么解决了午饭。
接下来就比较顺利了,雨停了,我们俩下午四点多的时候,终于到了目的地。算起来,一百多公里的路,我们一路顶着风雨,花了将近9个小时。河师大的高中同学把他的衣服拿过来给我和老谢换下,然后一起吃了顿饭,我和老谢就就近找了个旅馆住下了。
周六去见了见河师大的几个同学,也没做过多的停留。
周末上午,老谢说,要不我们坐城际公交回去吧,不骑了,于是我们俩就去汽车站,结果售票员死活不让我们把自行车带上汽车,还带着怪怪的表情,怂恿我们再骑回去。我们那会儿甚至绝望的想到了找托运,结果托运告诉我们,我们回到郑州后,要到城东的托运点去提车,我们学校在城西,将近30公里的路。我和老谢大眼瞪小眼的瞅了半天,唉,算了,骑回去吧。
好在回去的路上,顺风,天气也比较好,又轻车熟路,我俩花了不到五个小时就回到了学校。回到学校的那一刻,亲切无比。
这一次回来,不害臊的说,蛋疼了好多天才恢复过来。后来才意识到,我的情况算好的,我骑的同学的山地车上有软垫,车又有减震,还算比较舒服的。老谢却被我的无减震纯硬座公路车硌的不轻。
大学毕了业,大家各奔东西,基本上再无联系,只是从网上看到老谢后来去了杭州,好像是给一家山地自行车店打工,有事没事儿的就和一帮车友们来个环西湖骑行,好不惬意!
2014年年初春节前,老谢也许是独自一人,也许是和一帮车友,骑车回家,从杭州到湖南娄底,有一千多公里的样子,具体走了多久我没有去关注,只是看到他发的状态,想起了我们大学那次难忘的风雨之旅。()我们的那一路上,有无妄的风,有凶猛的雨,有扬尘而过的大卡车,还有无所畏惧的青春岁月;他的这一路上,大概会有白白的雪,有凛冽的北风,有顽强的斗士,还有勇往直前的未来。
念大学的时候,我曾经无数次的想要骑回家去,不长的路,三百多公里而已,可是我始终是个空想家,一直未曾这样的走过。
后来,开春了,老谢回到了念了四年大学的郑州,在河工大老校区的工人路上开家自行车店,叫“凯路仕自行车专卖店”,已经开业。
我不知道老谢是在人生中的某个时刻萌发了这样的想法,还是他骨子里的那股劲儿就注定他有一天会这么做,这样的人生,没有人可以评判,我们只能去看。
我从不觉得我的人生会比别人好到哪里去,但我从不觉得我的人生会比别人糟糕到哪里。和别人闲扯起未来的时候,我喜欢讲我的那些朋友们的故事,问起自己的未来,目标?哪里会有什么标标准准的目标!人生那么多可能性,那么多的选择,我想我在平淡与精彩之间,选择了后者,所以,可劲儿的折腾呗!
谨以此文,送给老谢,也送给每一个正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努力拼搏的人,愿你们都能一路坚持的走下去,愿你们都能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