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篇第六

1、论语雍也篇第六

论语雍也篇第六

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译文】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译文】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译文】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有多的,)给你的乡亲们吧。”

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译文】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译文】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译文】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到中途才停下来,现在你是划定界限,停止不前了。”

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译文】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是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译文】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

16、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译文】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也没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比较艰难了。”

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致力于服务民众的义举,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译文】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文】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译文】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2、第六感生死缘影评

第六感生死缘影评(一)

人的一生就像走马灯一样随着轴轮的转动一幅一幅画面映在眼前而消失,一天,一年,丝毫没有感觉。而往往回想起过往的画面,给我的感触就是心痛遗憾,所谓表面乐观的家伙内心往往很脆弱,我想我就是那么一个人。活到了25岁错过遗憾的太多了,正如朋友说过一句话,如果每次离别,你心痛并不断缅怀,那么你一生将会活的非常累,过往的快乐也好,总是在想以前的美好,可是都回不去了,我们长大了,回不到小时候。现在摆在眼前的是现实与无奈,也许和好朋友一起打dota是种麻痹自己的行为。一天下来,累了躺在床上,盯了会手机就睡着了,此时一幅画面已经过去,早上起来,当然也不会去想有什么遗憾的事,毕竟还年轻啊才25岁,这种想法一直没能改变。

我想我不够成熟,至此还是有点幼稚却一本正经的样子,一晃已经25岁了,谈过的女朋友总是让她们心碎,谈自己的学习工作,也感觉是一塌糊涂,别人说这是过渡期,小时候的梦想和现在的处境差距竟然那么大,难以想象我65岁时会是什么样子,也许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了,唯一的感触就是害怕。

而这部影片给我的一种感触就是:生命如果能够没有遗憾的离开,便是美丽的。

第六感生死缘影评(二)

老姜向我讲了两遍这部电影,终于在某天她非常想看电影的情况下,我们一起看了这部长达3个小时的电影。

媒体大亨裴瑞许裹着安静的生活,直到某天死神开始与他对话。裴瑞许的二女儿苏珊的男朋友卓尔是裴瑞许的生意伙伴,裴瑞许一直觉得女儿不够爱他。裴瑞许用自己与妻子的爱来鼓励女儿,应该追求有激情的爱,有心灵悸动的感觉。就在当天,苏珊在咖啡店遇到了布拉德。彼特s饰演的一个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他们俩的谈话让对方萌生爱意。可是,告别的时候,由于矜持,谁都没有主动留下联系方式。两人向不同的方向离去,却又在不同的时刻频频回头,却总是没能遇上那双同样期盼的眼睛。彼特走到街上的时候,被汽车撞了。

死神借用彼特的身体,来到裴瑞许的家庭,并取名乔,跟裴瑞许形影不离。他认为裴瑞许的地位可以满足他的愿望,带他去感受这个世界。他们达成协议,等乔感受充分之后,就带走裴瑞许,但不许碰他的家人。裴瑞许的大女儿一直为父亲的65岁生日晚宴做准备。二女儿苏珊发现乔是父亲的朋友,深感惊讶,两人在逐渐的接触之后相爱。乔的身份遭到很多人的怀疑,卓尔利用这个消息,借机想达成公司合并,从中捞一笔,裴瑞许因此失去了董事长的职位。乔决定在晚宴之后带走裴瑞许和苏珊。但是,苏珊的话让他明白,苏珊愿意跟自己走,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是死神,她所爱的只是在咖啡店遇到的那个青年!

苏珊的姐夫告诉乔,爱一个人,是了解对方的一切,包容对方的一切缺点。

在宴会开始之前,裴瑞许设计卓尔自投罗网,董事会罢免了卓尔的职务,挽救了公司。宴会开始之后,裴瑞许与女儿们告别之后,跟乔走了。

当苏珊发现父亲与乔离去的背影,跟了上去,却发现在咖啡店遇到的青年回来了。生命的烟花绽放,爱情在瞬间迎来幸福。

也许爱的时候,就像苏珊一样的盲目,虽然不知道对方的身份,不了解对方,却可以因此而感受到爱的激情。可是,这种感情并不能持久,当神秘的面纱被揭开的时候,我们都害怕,恐惧真实带来的打击,承受不起。而只有当我们面对一个真正的对象,熟悉的恋人,我们才能携手,站在河岸看烟火的绽放,当烟火熄灭以后,我们还能一起去观望生命中更多的美好。

第六感生死缘影评(三)

一部灵感来自于一九三四年的电影“death takes a holiday”改编的作品,台湾译作“第六感生死缘”,另有一个精致的译名“情约今生”。遭遇brad pitt有一半的原由是为了“燃情岁月(legends of the fall)的大名,dvd片长约3小时,讲述“死神”来到人间,他决定带走anthonyy hopkins演的富豪之前,跟他亲身体会凡人的生活。

剧中的“死神”好似不晓世故的小孩哦,尝花生酱上瘾,开董事会旁若无人的扫荡茶点,渡假中充满对人间的好奇,至于医院那场戏只在生老病死面前,提到的那句“死神与赋税”真的让人无可奈何,死神才恢复展现了他另一面。几天游历人间,跟着“父亲”面临了事业的危机,家人的亲情,回忆了曾拥有的美好时光,最初的开始,一对男女偶然相遇小咖啡馆,感觉是在讲一场爱情;分手时候,一步步,互相错失的回头,正感叹过客的“聚散匆匆,不必相送”;紧接着就是遭遇撞车,唯有接受造化弄人,一切流逝得如此突兀且轻微。甚至不及回味咖啡的苦涩与香甜。

终了从月光照耀下的石桥慢慢走来的“joe black”,“女儿”在撞见“死神”的真情流露,狭路相逢而生的“迷乱”。场面充斥着让人不知所措的茫然,现在的你牵着遥远的他的手。自然想起“大话”里的尴尬,“周”,“朱”,“莫”饰演的三人也曾隔世的“迷乱”,第一次面对“大话”有隔着几百万光年里迷失的感觉,相遇先后原来还是左右着彼此的感觉。同样用别人的躯壳去爱抚一个貌似自己所爱之人的女子。对象和原我到头来都是虚假。“死神”得知女子只是爱上了自己借来的躯壳后;目睹父亲与家人了无遗憾的告别后;今生今世已领悟了人间真情但无法越过的他流下了第一滴泪,再次遭遇“燃情岁月”中的杀手锏祭出,让人不禁要问:“你是死神,又怎能如此流泪?”

故事另一条线围绕着“父亲”遭遇公司并购的抉择,在得知自己时日无多之后,想起那句古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来。生命弥留时可以推开挡着你面前的犹豫,发现另外一个自己。片刻的温情流露,是向家人摆脱冰冷的旋涡的时候,才顿悟往日的隔阂今生再粉饰掩饰是如此断续难言 。从“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到“情约今生”。()霍普金斯老而弥坚的演技魅力。面前这位长者凭借其如火纯青的言行举止,再次毫无争议的令人折服。可能人们为遭遇“死神”的爱情动容,但一定也为父亲的从容“云彩挥去却不去,赢得一身清风”而感动。

遭遇亲情,经典几乎都被导演马田伯斯特藏于生日宴上,告别的那桥段甚至掩盖了生命致词的精彩,父亲面对女儿的离别,不同以往的只是他明知再见无期,却平静的轻轻嘱咐,是怎奈生命中的承受之轻?全然不知的女儿最终对着重生的pitt缓缓哽咽吐出的那句:“可惜…你不曾见过我父亲。”明白与他已隔世今生,怎样止步于此的承受之悲?

遭遇爱情,很多人喜欢用平凡去解释浪漫,愈质朴愈纯粹,褪去今生虚幻易逝的那层包装,只等那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即使这世界已不是我所能了解的生活,少年时希冀年轻时的心meet joe black,总以为有大把的青春挥霍,有一场无需用投资报酬率来计算的爱情,即使死神总带着冷漠的表情,等你怎么样离开也不再有我所预知的结果。只许含蓄而内敛的牵挂,似一朵静静的睡莲认真等待一种感觉,道别再等,也未如愿即是叫做浪漫。

尾声那场烟花寂寞依然,回忆郁积在遥远的天空中,瞬间的繁丽化作深深的空泛,在那瞬间绚烂的背景下,消失的足迹,“那就是人生难以言喻……”来得安去也写意,一句世间沧桑已囊括其中。

3、论语感悟

 

论语感悟

有一本好书叫《论语》,有一种事业叫“治天下”,于是就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以前读《论语》,是希望语文考试不失分。现在读孔子,是期望生活得更有智慧。

孔子生存于春秋乱世,他的成长背景是平凡而贫穷的。在一切不利因素的夹击之下,孔子却激发了生命的潜能,乃至成为“圣人”。孔子的言论及行为,并无神秘色彩,人人可以效法,只要持之以恒,也会产生让人满意的效果。

孔子亲自教导的学生,自然成为《论语》的第一代受益者。学生们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人格的转化与提升可以达到如此高妙的程度,不免心悦诚服,且愿意随从孔子周游列国。甚至到了孔子辞世之后,众多弟子还在他的墓旁筑屋而居,守丧三年,回忆与讲述老师的教导,于是也就有了传世的《论语》。

孔子每隔十年就有不同的进展。如果人生只是一个平面的过程,由生到死,那样的人生非常无聊且毫无意义,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一切最后都会消逝无踪。人生惟一不会失去的,乃是由内而发的潜能,实现自我的要求。孔子就是由“知”的潜能开始,开拓心灵及视野,让自己的知、情、意得到充分开发,从一个平凡的人演变为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及使命,了解自己在时代中所特有的意义,再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得其乐。

孔子这样的人并不是神话,而是可以达到的具体表现。人生意义的重点不在于人是快乐的或痛苦的,而要看个人是否能善用机缘所带来的挑战,让自己成长。人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能让自己的人格成长。每个人刚生下来时,情况都差不多,但是到生命结束时,却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不断作出选择。

《论语》有很多切实可行的东西,比如教人如何交友。人的一生中,很多时候是因缘而聚,缘尽即散。聚聚散散,身不由己。所以,交朋友往往是被动的,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是很可惜的事实。人生无法选择父母,无法选择生辰八字,无法选择种族、国家、文化传统,无法选择成长的经验。如果连朋友也无法选择,那么这一生剩下能选择的实在很有限了。人的价值在于以某种方式突破限制,突破的程度越高,自主性也就越强。人生有许多无奈,但所有的无奈都比不上与和谐生存相去甚远。(人生感悟 )交朋友要化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且不要对朋友存有太多的幻想,不要渴望一定要结识到高度合乎理想、心曲完全相通的朋友。朋友少一些不要紧,寻觅不到完美无缺的朋友也不要紧,要紧的是相知投契、和谐相处。

读《论语》后,不免扪心自问,人的一生的目标是什么?我想,就是对自己的一种交代。交代什么呢?那就是我一旦觉悟自己是一个人,可以作出有限的选择之后,我就要去辨明我的选择应该往哪里发展。自我选择来自于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必须考虑人类共同的追求途径——真、善、美,以及个人特别的途径——志向与兴趣。我觉得,应该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努力在人的一生里既满足自己的志向和兴趣,又能够接近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

具体说来,就是努力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充分实现,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存在,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更复杂,更混乱。故此,人只要活着,就有一个内在的使命,这使得他在世间任何地方都不会觉得很委屈、很贫困、很失意。其实,外在的世界所借以判断的名利权位,种种所谓得意或失意的价值判断,对于内在自我的实现都没有必然性。人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社会意义上的,这差不多是命定的、必然的、难以选择的。人生在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世界——内心世界。所谓向善,当然不是抽象的虚无的,而要放在人与人的具体社会关系中来衡量。所以,儒家思想还是入世的,关怀人世的,是以人作为中心来思考的。

读《论语》,批判地领悟儒教思想,也会产生一种使命感,自觉有一种责任,努力想要使自己的存在而惠及身边的人。单单从这个意义上说,《论语》就堪称一本好书,它让我自省自律,让我更好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立足社会。

4、第六病房读后感

第六病房读后感(一)

契诃夫的在《第六病室》里引用了一句俄罗斯谚语——“谁也不能保险一辈子不讨饭和不坐牢”。这话非常警醒人,就像我们中国人说的“人有旦夕祸福”,谁也不能保证明天的自己会是什么样。也许一个灾难就让明天的我们衣食无着,只能沿街乞讨;也许一个事件就会让我们学梁山好汉“一时兴起”而提刀杀人。在后一个问题上可能有些人走得更远,比如我在马原的书里就看到过他探讨了一个我也想过的问题——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杀人?

人生的魅力可能就在于此,你永远不知道明天的海水会冲来什么。

然而,当我读完《第六病室》之后我的心里却更加凄凉,我把那句俄罗斯谚语加以了改动,让它变成了——“谁也不能保险一辈子不讨饭、不坐牢,不进疯人院”。

契诃夫的这篇小说从一开始就着重地去描写了“第六病室”——这个精神病患者所居住的病室的种种情形,同时也描写了住在这里的病人的情况,并且着重介绍了其中的一位,让我们感觉此人就是小说的主角。契诃夫在写这个人的时候似乎是顺便提到了一位医生——即第六病室所在的医院的医生,这个医生并不真的关心病人的疾苦,也不认为医学有用,他只是偶尔到医院例行公事。他每天过着一丝不苟同时又浑浑噩噩的日子:整天读书,到什么时间喝啤酒到什么时间吃饭都会严格地执行。他不关心任何人,他对医院里的种种弊端在心里深恶痛绝但决不会表露在表面上。这个人就像是混日子的市侩,对社会无害但也没什么好处,而对于他自己,可能我们既会同情也会鄙视他,同时还会为第六病室的病人遇到这样一位医生而更多了一份同情。

然而,契诃夫就是契诃夫,他的笔锋一转,就让这个医生同第六病室的一位病人聊起了天,而且医生居然觉得病人的观点非常有意思,进而迷上了这种聊天。他在病人对他的指责中看到了自己生活的问题,于是他开始了反思。他开始积极地探寻人生的意义,他不再迷恋读书和啤酒。他开始转变。

可是,更厉害的还在后边,他的这种转变,在别人的眼里却变成了反常。人们开始认为这个喜欢和精神病人聊天的医生的精神也不正常。于是,他的朋友们开始为他想办法,给他治病,带他出行。最后,他们亲手把他送进第六病室……

真是不寒而栗!

第六病房读后感(二)

这是一篇悲剧性的作品。肮脏的病房,破败的环境,尔虞我诈的医护人员,这一切因素使第六病房成为可怖的监狱。其实,这正是沙皇俄国的一个缩影。象征沙俄军警的看门人尼基塔,用暴力解决一切问题而自以为在维护“秩序”,表明这个“不道德,并且对住院者的健康高度有害的机构”正是沙俄帝国和一切黑暗专制的象征。而院方人员则是帝国官僚的体现。

伊凡德米特里奇是一位优秀的知识分子。他爱憎分明,出身贫寒的他对荣华富贵不感兴趣,他向往的是高尚的情趣与美德,哲学家一样的智慧与交谈,以及真正公正的社会秩序。社会的浑浑噩噩和达官贵人的腐化生活使他义愤填膺。然而,没有力量的他又不能改造世界。由于不能无视外界的黑暗却又无能为力,他对世界的印象完全变成了仇恨与恐惧,于是他选择了逃避,整日生活在自己虚构的危险中,他终于疯了。而进入第六病室后,他才真正意识到逃避的无用。他智慧而激进的言辞正是对《第六病室》这个大监狱的反抗,而对拉京医生的斥责不仅是反抗的一部分,更是告诫他不要步自己后尘。

拉京医生是个正直的人。医生的天职和人的良知使他反对第六病房这种阴暗荒唐的存在。可是,懦弱的性格和斯多噶派哲学使他深感自身软弱而企望自我麻痹。他对世界的逃避笔法风中的伊凡更甚:她已习惯了在自己虚构的自欺欺人的世界中生存。既然人必有一死,那么生存就毫无意义;痛苦、严寒只是生命体对世界的一种印象,努力克制便自然无事;一切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会在自然的新陈代谢中存在,人和石头没有区别;无论环境多么黑暗,只要自己内心光明,那么,无须斗争,邪恶会自行消亡,真理将自己来到。自我麻痹使他逃避现实,对医院的肮脏置若罔闻。而对光明的向往使他一次又一次与伊凡畅谈。他被关进病房并惨死其中的结局,彻底证明拉京那种第欧根尼幻想的破灭和“勿以暴力抗恶”理念失败的必然。

在这黑暗的环境下,邮政局长和其他病人依然继续着他们浑浑噩噩的生活。他们是麻木的国民的代表。正如鲁迅笔下的中国大众一般,他们的愚昧成了黑暗的帮凶,与院方一道形成扼杀主人公的网罗。

在黑暗的现实和世界观局限的影响下,作者没有给出一个光明的未来。但伊凡和拉京遭打时愤怒的吼叫,其实正是这座监狱毁灭的征兆。

第六病房读后感(三)

小说《第六病室》创作于1892年,是一部思想深刻和艺术完美的作品。本文以医生安德烈·叶菲梅奇·拉金为主人公,以第六病室里医生与“疯子”格罗莫夫的对话为主线,表明作者对当时俄国社会的感受与批评。

首先,契诃夫将对于“疯子”德米特里和“有头脑的”格罗莫夫的描绘巧妙地穿插起来,而且匠心独运地安排了“疯子”德米特里同“健康人”安德烈医生之间的争论,十分自然地给我造成一种印象:在当时的俄国,善于思考并敢于直言的人被认作是“疯子”,而洞察罪恶的恰好是这些“疯子”。

文章以介绍第六病室中的“疯子”为开头,并且着重描绘了本文的另一名主人公——“疯子”德米特里;随后,便是本文的主体:医生与“疯子”的对话;最后,作者写出了全文最悲哀的段落:安德烈医生自己被关进了第六病室。

从安德烈医生与“疯子”德米特里的几次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个所谓的“疯子”,其实头脑清醒。他与医生之间的交流,总是富有哲理,有思想,令医生也为他的话语表示叹服。可就是这样一个令医生感到可以交谈的聪明有趣的人,最后竟然使安德烈医生也被关进第六病室。

在小说中,“疯子”德米特里有这样一个场景:

伊凡·德米特里眼睛发亮,站了起来,朝窗子方向伸出双手,用激动的声音继续道:

“为了这些铁窗我祝福你们!真理万岁!我高兴!”()

就是这个看似演戏的动作,表达了德米特里向往自由的心情。他不认为自己有病,他认为成百上千的疯子行动自由,而医生分不清谁是疯子,谁是健康人,就把他关进了第六病室。

主人公安德烈·叶菲梅奇·拉金正直、善良,但不懂得生活。他的遭遇烘托和强化了我的印象:只因为安德烈和德米特里交谈过几次,他竟然也被视为精神病人而被关进第六病室直到惨死在那里。

在小说的末尾,安德烈和德米特里进行了最后一次交谈,在这次交谈中,安德烈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们软弱,亲爱的……我就垂头丧气……意识消沉……我们软弱,无用……我们软弱,软弱啊!”这句话以及安德烈的遭遇表明:一切鼓吹放弃斗争的主张势必遭到失败。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