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幸存者:这一秒钟,我不要死_孤独的幸存者读后感

1、汶川地震幸存者:这一秒钟,我不要死

汶川地震幸存者:这一秒钟,我不要死

2008年,5月12日,那时,我是四川省绵阳中学高中三年级的一名学生。

2013年,4月20日,凌晨,今天的我已经从浙大毕业快1年,距离当年那场地震,竟也过去5年。

我无法去表达,作为一个四川人,对于同胞们在两次地震中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让我有多么感激。今天,我想讲的,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故事,却是一个改变我一生的故事。

所有灾难的力量,并不仅仅是让人们更加团结,让人与人之间的同理心与共鸣彼此温暖,它展现人性的恶,却更彰显人性的善与光明。而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灾难,是一种如此直接而出乎意料地方式,把我们每个人都必定面对的人生终点——死亡,就这样毫无防备地赤裸裸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在不到10秒的时间内,突然切换到频临死亡的模式,突然人生十年二十年的长远规划,在瞬间灰飞烟灭只剩下一个念头——这一秒钟,我不要死。

那一年,下午2:28分,距离上课还有2分钟,我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教学楼的第6层,做着等比数列的一道题目。忽然楼道开始晃动起来,所有的同学都开始惊慌失措,跑到走廊上一看,大批的同学正在冲向楼梯,而三楼、四楼随着人们的惨叫开始有人跳楼,大概只有3秒钟的反应时间,我头顶上的一盏灯忽然砸下来,在我的脚边砸得粉碎,随之而来的是整个班的同学更加失控地一起拥向楼梯。

从6楼,跑到1楼,那段距离,30秒。

整个楼道剧烈地晃动着,粉尘弥漫,记忆中是刺鼻而模糊的味道,前前后后全都是人,我们就这样彼此紧紧地扣着双手向下跑,速度并不慢,双手都扣得那么紧,生怕旁边的人滑倒。直到跑出教学楼,一路狂奔到操场,很远,回头,看着还在晃动的教学楼,墙壁上竟然已经被撕开了明显的口子。

所有的学生,都站在了操场上集合。整个学校没有任何人伤亡,也没有建筑物的倒塌。然而,在接下来的30分钟内,整个操场弥漫的,竟然是一片哭声,同学们彼此抱头痛哭。

刚才来不及反应的恐惧,竟然在逃离后被释放,如果,就在那一刻交代了,我们此生还有多少未完成?如果,刚才那一刻,有任何一点点不测,我们现在恐怕就见不到阳光了……

死亡,就以这样蛮横而霸道地方式,活生生地摆在了距离高考还有不到1个月的我们面前。(人生感悟 )那是一种如何令人震惊的方式,当我们的脑海里已经填满的是对于整个暑假的放肆憧憬,对于未来大学生活的慢慢期待。一场灾难,却可以瞬间把这一切都掏空,把生命冰冷而脆弱的本质,毫无保留地暴露在我们面前。

哭过,一个朋友问我:“在跑下来的那30秒里,你是不是一直想着因为要上自己心仪的学校。所以你不能死?”

那个瞬间,我愣住了。

在那30秒中,所有关于梦想、抱负和那所被念叨了很久的目标大学,没有分毫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那30秒,我的思维几乎是完全空白的,空白的如此彻底,我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我要活着”这个念头。我所唯一能回想起来的事情是,我的整个身心灵,都调动了所有的能量,只是想多撑,哪怕一秒。

也就是在那一刻,我人生中第一次触碰到了一种东西——生命,只是那么纯粹那么纯粹,本质的盛名——与我当天穿着什么无关,与我未来要上什么大学无关,与我那教室里所有做满了未做满的习题无关,与我所有关于未来的设想和抱负无关。它只是生命而已,活着,一口气,能呼吸,能挺能看,就是生命。

也就在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许多我曾经那么看重的东西,竟然都像灰尘一样,轻飘飘地,落了下来。

走向体育场,当时的灾民避难场所。捐赠的衣物像小山一样堆积起来,好心的市民在家煮了上百个白水鸡蛋,用水桶拎着走到体育场一个个发给灾民。医院,伤病员还在不断地被运过来,那些血肉模糊的场景,至今在我的脑海里被有意识地打上了禁区,请让我不要回忆。至今,我仍然害怕恐怖片,害怕血腥的场景。切肤之痛。

后来……后来……我上了大学,仍然会把假期投给故乡的灾区。义无反顾。后来,2011年的3.11日本地震后,我在那个暑假去了日本,走到仙台,矗立在那所被海啸冲垮的小学前,看着堆积如山的安魂菊。我几乎能看到最后一刻发生在这里的所有场景,我几乎能听到那些呼喊,看见那些紧紧握在一起的手。生,抑或是,死?命运的无常,就在于你可能将心都已经装满了对明天所有最美好的希望,却在今天画上了全部的休止符。

于是,我们只能学会去抓住所有稍纵即逝的美好。

的确,在那么一段日子里,那种对死亡的恐惧仍然会让我在睡梦中惊坐而起。自我确认,我还活着。

的确,在那么一段日子里,我把所有的今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来生活。我不能像励志书一样说,我每一天都过得很没有遗憾。但我知道,当我选择用这个方式生活的时候,我开始和最深处的自己对话,我开始问自己的生命是否在当下的生活里绽放,我不沉迷于任何的光环,我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我知道,我只活一次。

如果明天,就是告别日。今天的我,是否还会沉迷最后一集电视剧?是否还会愿意在抱怨和牢骚中度过?是否还会害怕失败,害怕受挫,害怕被人嘲笑?

我是如此热爱生命里的那些源泉与光。用超出常人数万倍的热情,去爱着,那些闪光的瞬间,那些令人迷醉的美好。

不过是,活得很用心。毋宁说,用心在活,而非walking dead.

今天,2013年4月20日,8:20分,微博上的爱心接力,家门口的成雅高速公路已经被作为生命通道,来自四面八方的物资正在涌入灾区。爱,一直都在。我们的文明在这个时候仍然会爆发它最强大而团结的力量,超越所有的制度和牢骚。

而我只能讲这么一个俗套的小小故事,作为回报。

如果,正在读这篇日志的你,愿意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当四周寂静的时候,忽然感觉自己将要在1分钟后死去,去真正感受那种死亡的悲鸣与恐惧,去想象此时此刻的你就身处在地震中的一栋楼里,倒塌、惨叫,你却无能为力。

就在那一瞬间,去抓住本真的那个你,去抓住你最内核的那个生命,再也不要把它放开。

此谓,向死而生。

——拜谢大恩,愿神保佑善良的你。

2、孤独的幸存者读后感

孤独的幸存者读后感(一)

书,智慧的钥匙;书,时代的生命;书,饥饿时的“美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书。下面我就来说说我最钟爱的书——《孤独的幸存者》。

《孤独的幸存者》的作者是美国畅销书作家帕崔克·罗宾逊和美国海豹突击队队员马库斯·鲁特埃勒。小说的主人公是美国东德克萨斯州的马库斯·鲁特埃勒,他1999年3月加入美国海豹突击队,进行了长达五周的海军新兵训练后,又接受了海豹基础水下破坏训练、跳伞训练、战地医生训练、海豹突击队资格训练、潜艇训练、狙击训练、通讯训练、联合战术空中指挥训练等一系列高强度的训练。这些训练极其残酷:凌晨四点穿上水下爆破小组的帆布游泳衣到冰凉的喷水口下“冲凉”;为了吃一盘面包片、鸡蛋和熏肉就得跑两英里,每天为了吃饭就要跑六英里,每天除了做上千个俯卧撑外还有八英里的跑步训练;在冰冷的太平洋里游泳后,还要在沙滩上打滚;爬绳、六十英尺索网、障碍墙、平衡木、缅甸桥等都是每天的必修课;在荒凉的原野上花几个钟头向一千码以外的目标移动,在教官没有发现的情况下进入最佳射击位置并一枪命中金属标靶的靶心,然后悄然返回……

要成为海豹突击队员需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呀!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也从来没有终止过训练。正如书中所说:“每个海豹突击队员都极其自信,因为我们的信念就是不惜一切代价赢得胜利,坚信世界上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抵挡我们雷霆般的攻击。”这是最值得我们欣赏也是我们大多数人所缺乏的。

这本书全景式地展露了美国特种兵的生存状态和作战能力。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在这种完全孤立的处境中,面对最绝望的生存环境,即使有最压抑的恐惧,面对困难,也应该永远自信、永不言弃地坚持下去。

孤独的幸存者读后感(二)

寒假时我读了被誉为美国三大军事小说之一的《孤独的幸存者》,本来把它当作野外生存科普读物,但读完后却有了不同的感想。

作者马库斯是一名特战队员,这本小说讲述的就是发生在二零零四年,由美军海豹突击队策划的“红翼猎杀行动”。马库斯受他家乡许多退役特战队员的熏陶,从小就有成为一名特战队员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他甚至做出了每天扛着混凝土块跑几千米这种令人看起来疯狂的举动。正因为他的坚持,所以他才能通过艰难的海豹突击队的选拔。一个人产生了梦想就要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不然他的梦想就永远不会实现。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胜利往往属于坚持最后一分钟的人。永远不要怀疑自己的实力,坚定的对自己说:我能行!海豹突击队员的选拔测试是极其严酷的,但放弃的人往往是晚上休息时间选择退出的。这是因为他们产生了对未来的恐惧,认为自己没有能力通过测试,但马库斯坚持了下来。()只要你遇到困难时坚持下去,你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因为困难往往是人自己给自己设下的,只要坚持下去,你就会发现,对自己来说不可能的事自己竟然做到了。

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有一点,那就是责任,军人的责任感往往是最强烈的。当作者所在的战斗小组被三个牧羊人发现时,处于对枪杀平民的罪恶感,他们释放了这三个牧羊人,但却因此暴露了潜伏的位置,被百倍于自己的塔利班武装人员攻击,出于军人的责任感,他们顽强的战斗着,直至最后一个队员肩负着把队员最后的消息传递给队友家人的责任,或许是因为这个承诺的责任,才使他奇迹般的回到了美军基地,这就是这本书的作者——马库斯。

生活中有许多不负责任的行为,如值日生打扫卫生不彻底,并不想认真去打扫,只是应付了事,他们应该感到羞愧,马库斯因为责任二奇迹幸存了下来,并不是因为他是特种部队队员能力多么强,只因为使命感,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做到了最好,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他吗?

这是泓宇的一篇读后感,虽避免了仅仅是概述情节,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但这篇文章的失误显然是书与自己感悟的脱离。必要的过渡句过渡段应该好好琢磨。

孤独的幸存者读后感(三)

肉体几乎可以承受所有磨难,需要锻炼的是精神。全文带给我震撼最大的一句话,是否可以这样衍生理解,人很容易受到肉体的折磨之后就屈从于现实,而最最让人类屈服的其实是精神方面的压力。海豹突击队的训练淘汰了一波波的人,很多人都是意志力上承受不住而退出,很多人甚至不是在训练过程中,而是在休息、吃饭的时候走掉的。里面的教官提供给队员们的一项不错的建议就是,不要想太遥远的事情,注重当前。这也就是我们平常分解目标的一个理由吧。目标太遥远要不让我们轻视它,要不让我们放弃。

全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只要写主人公马库斯如何通过海豹突击队的训练,后一部分是讲那次重大的行动失败的前因、过程和后果。所以前半部分是励志剧,后半部分是悲剧。虽然最后马库斯逃出生天,但是一想到他的3个战友和其他为了营救他而牺牲的人,我就高兴不起来。虽然我是中国人,但是我也是人,希望战争的只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看到马库斯的战友,在临死前不断哀求马库斯救他的时候,我是痛恨战争的。联想到中日最近的局势,我更加没有理由支持所谓爱国者们的宣战情节,更何况,如果真的开战,谁的损失更大,还真不好说。

3、一秒钟逆转成败

一秒钟逆转成败

文/陈凤兰

非洲草原上,一只雄劲的花豹已在草丛中蹲伏了许久。不远处,一群腿脚细长、背黄肚白的羚羊正悠闲地吃着草儿。羚羊们时而低下头细细密密地啃啮,时而又仰起修长的脖子四处察看,翕动的鼻子似乎想探析出空气里每一丝危险的气息。

突然,有一只羚羊做出了沉下身子、准备起跑的姿势,其他羚羊立即停止了咀嚼,定定的,似乎在等待一个决断。“呼”的一声,花豹应声而出,朝向自己最近的一只母羚羊急奔而来。刚才还伸长着脖子的羚羊,立即四腿一低,腾越而起。但是,瞬间起跑的花豹像刚出枪膛的子弹,“砰”的一声就到了猎物的眼前。一场生与死的较量就此拉开。

对于没有任何致命武器的羚羊来说,要能活下来,只有一招才能制敌:比捕食者跑得更快。只见母羚羊前后细腿大幅展开,连跑带跃,每一步都达数米之远,几秒之后,竟然拉开了与豹子的距离。但是,豹子是草原上跑得最快的动物,4秒之内,它可以迅速地从静止状态,提升到时速100公里。豹子在急速奔跑时,腰部塌陷下来,前肢一落地,后肢就紧跟收起、落地,而后,前肢向前伸直、打开、平展,再次蹬地。就这样,两个冠军级跑步选手,一下子站在同一条跑道上,谁输谁赢,没人可以下定论。豹子的起跑优势渐渐发挥作用,羚羊的小命危在旦夕。2米,这是输与赢的距离,也是生与死的距离。

距离越来越近,羚羊似乎已经感觉到身后豹子的喘息声。它忽而一扭身,来了一个90度的急转,让后面的豹子猝不及防,差点摔了个趔趄。也许,对于羚羊来说,身体的灵巧是自己这会儿的唯一优势。但是,重新起身的豹子依旧紧追不舍,似乎它就认定了这只母羚羊就是自己的午餐。十几秒之后,羚羊的奔跑依旧轻快奋力,而豹子的飞奔却显得有所减缓。其余旁观的动物,都停住了脚步,怔怔地看着这场生死的角逐。它们都知道,只要这只母羚羊多坚持一秒钟,哪怕就是一秒钟,就能带来一线生机。因为豹子的爆发力极强,但是耐力却比不过羚羊。距离越来越大,3米、4米、5米,所有旁观者都为羚羊高兴,因为成功在望了,一切都会是虚惊一场。

但是,就在这一秒钟之内,豹子突然做出了一个骇人的举动:它用尽全身力气,向几米外的羚羊的上空腾起,又以自己的重量像泰山压顶似的把羚羊扑倒。随后,羚羊连续翻了几滚,最终还是没能站起身来,豹子已经用锋利的牙齿咬住了它的咽喉。豹子衔起自己来之不易的午餐,直起身子,呼呼地喘着粗气,眼睛里满是成功后的傲气与轻蔑。

平静后的豹子要把猎物拖回家——几十米开外的一棵大树上。它叉着前腿,努力用嘴拽着羚羊的尸体,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家挪,全然没有了草原之王的霸气,也没有刚才追赶羚羊时的那种激情与力量。还没走出几米,草丛里竟然冒出了许多乱蓬蓬、黄乎乎的脑袋,原来来了一群非洲野狗。豹子一转身,才发现自己已经被包围。前一秒钟,它还觉得自己是个旗开得胜的霸王,后一秒钟,它竟然就狼狈得无法脱身。包围圈越来越小,野狗的哼哼声越来越低沉,豹子知道,如果再不放弃嘴里的食物,也许自己就会成为这些凶残又惹人烦厌的野狗的食物了。一松口,豹子轻松地逃出了包围圈,然后一口气奔到树下,一纵身,爬上了树顶上。不远处,野狗们正欢快地撕咬争食着羚羊的尸体……

一秒钟,太短的时间,但有时却会发生成与败的惊天逆转。就像一秒钟前,羚羊以为逃脱在望,自己用耐力打败了豹子的爆发力;一秒钟后,豹子拼命一跳,结束了羚羊所有美好的幻想。一秒钟前,豹子还想着怎么享受这顿鲜美的午餐;一秒钟后,自己却差点成了野狗的午餐。所以,永远不要说成功与失败是个定数,更多的时候,一秒钟这样的时间魔鬼,才是上天派来的最好的裁判。

不要问下一秒钟是成功还是失败,因为一切皆有可能。(励志故事)

4、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