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写鸿门宴](http://www.wenzidahui.com/tu/824.jpg)
1、改写鸿门宴
改写鸿门宴(一)
公元前209年,年仅24岁的项羽被动乱的局势推上了政治暴风的尖端。
同年48岁的刘邦也于沛县斩白蛇起义,并于公元前208年投靠了当时最有实力的义军的首领项羽的叔父项梁。项羽和刘邦曾当着楚怀王的面约为兄弟共同抗秦,楚怀王也曾与他们约定“先入咸阳者王之”。公元前206年因为项羽杀宋义围巨鹿救赵国所以刘邦先到咸阳并与百姓约法三章还派兵把守涵谷关“拒关无内诸侯”。项羽破涵谷关并于同年也入咸阳,着名的“鸿门宴”也由此而生,并拉开了长达5年的楚汉战争的序幕。
刘邦被封为汉王甘心回封地并听张良计烧毁栈道以消项羽疑心。一开始的楚汉战争项羽一直处于优势,其中最着名的战役就是彭城之战,公元前205年刘邦乘项羽前去齐地平齐王田荣造反之乱,勾结其余诸侯杀入楚国都城彭城。
项羽当机立断仅凭三万铁骑就杀得刘邦56万大军大败,连刘邦的妻子父母都被项羽俘虏了。但是项羽念在与刘邦是结拜兄弟份上一次次放过了刘邦,并未将他赶尽杀绝。在公元前203年齐王韩信回师与刘邦会合,刘邦才形成了足以与项羽抗衡的力量。
公元前202年项羽为平息干戈不惜与刘邦订立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并归还了刘邦的妻子父母,但是刘邦却背信弃义乘项羽东归不备偷袭楚军。项羽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霸王别姬,最后乌江自刎,一代英雄实在悲哀…
改写鸿门宴(二)
自主公入咸阳以来,不觉数月。主公本贪财货,好美姬,然今入关以来,与民秋毫无犯,约法三章,民皆箪食壶浆迎之。主公曾谓吾曰:“子房,乃公意欲与项王一争天下,何如?”吾曰:“善。兵法曰:得民心者得天下。今主公布仁德于百姓,民心已得之矣。项王残暴不仁,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民皆恨之,不得生啖其肉。然敌众我寡,倘若交兵,必玉石俱焚也。故主公需暂称臣于项王,俟羽翼渐丰,方举大事焉。”主公抚吾背曰:“子房之言甚是,真吾师也。他日事成,必有厚待!”
一日,正与主公饮,忽探马来报:“项伯前来,有甚急之事以告主公。”项伯者,项王之季父也,与吾总角之交。秦时,项伯年二十,杀人,吾散尽家财赎之。伯拜伏于地,泣曰:“君宅心仁厚,救某于水火,某感激不尽。他日但凡君遣之,项伯万死不辞!”遂与吾撮土为香,结为金兰之交。现项伯于项王帐中谋事,虽然,亦念金兰之义,常与吾书信来往。主公曰:“今项伯来者,居心是善?是恶?”吾曰:“项伯与臣乃生死之交,料不会负臣。”主公甚喜,令左右备酒席。吾自退入帐中。
须臾,项伯私入吾帐,叙别来之情,曰:“子房吾弟,甚急!项王听小人言曰沛公欲王关中,怒而欲起兵伐之。今项王有精兵四十万,汝家主公不过十万,此诚不可与争锋。夫良禽择木而栖之,沛公者,不过酒色之徒耳,料也难成大事。子与我速去,共事项王。贤弟智计过人,必得项王赏识,他日项王帝业成,何愁万世之名乎?”吾作色曰:“兄此言差矣。沛公待我甚厚,以师事之,食则同桌,寝则同榻。今沛公有难,安忍叛之?居高位而事二主,是不忠;主有难而背弃之,是不义。如此不忠不义,岂是吾辈所为?兄长休矣!”项伯面有惭色,曰:“贤弟所言极是,兄不敢复言也。然项王发兵,贤弟必危矣。昔日贤弟有恩于我,今有急,安忍坐视不救?”吾曰:“不如兄与我俱见沛公,以利害说之。”
于是入主公帐,曰:“客乃吾兄项伯也。”主公大喜,执其手述情谊,全不提军国大事。吾以眼色示之,主公会意,乃奉卮酒与项伯,曰:“吾入关以来,与民秋毫无犯,遣将守关者,实为项王也。吾等日夜盼项王至,如婴儿望父母。项王天威,英名过人,臣等岂敢反乎?乞公言于项王,曰刘邦不敢倍德也!”项伯曰:“吾知之矣,必言之。然王忿恚,公其亲自旦日蚤谢之,使项王鉴公之诚。”主公允之。主公有女,年十七,甚贤,主公深爱之,愿许配于项伯之子。项伯谢之,约为婚姻,乃辞。
项伯既去,主公谓吾曰:“谢项王之事,去则危矣,亡去恐人耻笑,为之奈何?”吾慨然曰:“项伯乃项王季父也。项伯说于项王,王必听之。且项王不过一介武夫,常有妇人之仁,何惧哉!”
旦日,主公从百余骑见项王,樊哙、夏侯婴、纪信等与吾皆随之。及鸿门,项王于马上等候多时矣。主公乃谢曰:“臣与将军戮力攻秦久矣,将军天威,臣等岂敢有悖心?今臣等特来谢将军!”项王按辔徐徐曰:“此沛公军中左司马曹无伤之言,曰公欲王关中。不然,籍何以至此?”主公汗流浃背,下马躬身曰:“乞将军明察!邦若有反心,天诛地灭!”项王笑曰:“沛公不必如此。此小人之言,不足以为信,令籍与公有郤。窃以为今天下英雄者,不过籍与君耳。若君不弃,与籍痛饮数日,何如?”主公曰:“谨遵将军令。”
于是设宴鸿门,饮酒乐甚,弹铗而歌。席间,亚父范增抚玉珏而饮,时而举之,侧目以示项王。吾料其必有杀心,乃扯主公衣袂警之,主公会意。范增见项王默然,出而召项庄——项庄者,项王之族弟也。吾闻范增密言于项庄,声若蚊鸣,但闻“舞剑”“击杀”等字。须臾,项庄出,入前为寿,寿毕,曰:“军中无以为乐,末将愿为剑舞以助大王及沛公之兴。”一言甫毕,拔剑而舞,青光四射,寒气逼人。项庄愈舞愈快,时时近身于主公,颜色狰狞,杀气尽显。吾大窘,以眼色示项伯。项伯会意,亦拔剑而舞,以身蔽主公,二人两剑相撞,铮然有声。项庄脸色微变,却不敢违父,虽欲下杀手于主公,亦不得击。
吾恐生变,起而至军门见樊哙,曰:“甚急!今项庄舞剑,其意常在主公也!请将军速救之!”樊哙曰:“此迫矣!哙请与军师同入,与主公同命!”言未毕,跣足佩剑拥盾入军门,吾随之后。交戟卫士见樊哙,叱之曰:“来者何人?擅闯大王帐者,格杀勿论!”樊哙既不答话,以拔山倒树之力侧其盾撞之,两卫士仆地,肋骨十断其八。哙乃入,昂然而立,怒发冲冠,目眦尽裂,厉声大喝,声如洪钟,满堂之士皆以手掩耳,唯项王面不改色,按剑而跽曰:“客何人也?”吾曰:“大王勿疑,此敝主之参乘樊哙也,本是屠狗者,有万夫不挡之勇,敝主怜而收之。此人行事莽撞,乞大王勿怪之!”项王叹曰:“沛公手下,亦有如此这般英雄者!”乃赐卮酒彘肩。哙拜谢,先尽其酒,复拔剑切彘肩而生啖之。项王赞曰:“真壮士也!能复饮乎?”
……
主公既去,吾返至项王军中,拜而谢曰:“敝主不胜酒力,恐酒后失态,伤故旧之情,故辞去,谨使臣谢于大王。今献白璧一双与大王,玉斗一双与亚父。再拜大王足下,愿大王终成千秋大业。大王但凡有所令,臣等万死不辞!”项王曰:“善。”乃受白璧。范增夺过玉斗,掷之于地,拔剑撞之,顿足曰:“今日不杀之,更待何时!大事去矣!汝等竖子皆不足与谋!他日夺项王天下者,必刘邦也!终有一日,吾等尽丧于沛公之手也!”恨恨而出。项王羞愧满面,赐吾黄金百两,使人送吾出寨。
至军中,主公已在帐中等候多时矣。见吾无恙,执吾手曰:“天幸子房无恙!今日若不是子房助我,吾等皆为刀下鬼也!”吾拜伏于地曰:“此主公洪福所致也,臣等不敢居功。”主公乃传令,重赏樊哙与吾,并缚曹无伤于帐中。无伤曰:“无罪!”主公怒极唾其面曰:“咄!汝等小人,害吾今日险丧竖子之手!吾待汝不薄,何叛之?”遂拔剑而斩之,悬其首级于军门,以示三军。
改写鸿门宴(三)
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你,平时和留候张良友好。张良这时候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说:“不跟我走将会一被杀。”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沛公现在有急难,我逃跑离开是不讲道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
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样应付这件事呢?”张良说:“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立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2、鸿门宴的读后感
鸿门宴的读后感(一)
《鸿门宴》所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曹操,历史上的奸雄。这是基于人们个人爱憎基础上给予他的名字。让我们正视历史:“曹操,字孟德,诗人,军事家……”这些是什么?——这没有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当断则断,遇事有魄力,当他诛杀孔氏后人时,正是因为他的铁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统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诗篇。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就个人观点而论,项羽——我崇拜,但只有一个叹惋——英雄短命;刘邦,曹操——我尊重,但他们也只有一个评价——书写历史。
好的个性=好的人生,让我们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鸿门宴的读后感(二)
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吗?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首先从当时军队的实力上看,显然刘邦处于劣势,可以说如果项羽决心杀掉刘邦,那简直轻而易举。即使失去了鸿门宴这一次大好机会,以当时项羽的实力,机会多得去了。可项羽却没有这么做。一是因为项羽优柔寡断,没有主见,听了曹无伤之言便要杀刘邦,却又听项伯之言便又认为刘邦有功,而没有听从谋士范增的告诫。二是因为项羽本是贵族后裔,自视甚高,认为做事当光明正大,在宴会上杀人是小人行径,不屑为之。相反的刘邦却阴险狡诈,心狠手辣,听从张良,收买项伯,对项羽毕恭毕敬、俯首称臣,却心怀异志,可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从用人的角度看,刘邦懂得让手下人尽其才,樊哙张良对他忠心耿耿,连项羽的叔父项伯也被他收买过来,还有后来的陈平,以及决定楚汉之争胜败的韩信,皆由项羽麾下转投刘邦。而项羽众叛亲离,不但叔父出卖了自己,还把自己在刘邦那里的间谍给出卖了。这叫其余部属如何对其忠心?韩信陈平这样佼佼者不知重用,致使帐下人才匮乏,从前部属对他反戈一击。
试看鸿门宴上诸人的对照?同是武将,樊哙粗中有细,关键时刻力挽狂澜,项庄却因项伯阻扰未能成功击杀刘邦;同为谋士,智者张良始终掌控全局,范增却无法说服项羽依计行事,徒然发怒,撞碎玉斗泄愤。这场较量,谁胜谁败,还用说吗?
刘邦能迫使项羽自刎乌江,靠的是善于用人,因为自己不过是一介平民,想夺取天下,必要仰仗他人。所以他对属下虚心,换得属下对他忠心。而项羽自恃身份,又挟大破秦军主力之威,根本没把刘邦这对手放在眼里,对部属也非常高傲,且无主见。
所以项羽虽能称霸于一时,却终于败于刘邦手下,不是因为鸿门宴没下决心杀刘邦,而是他缺乏作为君主的政治品格,不善用人才。
鸿门宴的读后感(三)
读《鸿门宴》,往往抑项扬刘,说项羽有勇无谋,女人心肠,不该放走刘邦,以致后来败走垓下,皇帝没做上,连命也丢了,真是大傻一个!其鄙夷不屑之情,溢于言表。而对刘邦则赞美有加,说他有头脑,会办事,能屈能伸,皇帝本该他做。英雄被视为傻瓜,小人倒成了崇拜的对象,美丑错位,善恶颠倒,实令人匪夷所思,不胜感慨。
项羽本是一个英雄,这是古之定论。但项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且不说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着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之?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大敌当前,岂容内讧?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樊哙为救其主,敢做敢当,可见其忠;生吃彘肩,可见其勇。忠勇皆备,堪称好汉。项羽壮之,可谓好汉惜好汉。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不仅不在意,还网开一面,助其逃脱,这是他的仁义而非不智。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与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两样?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这就是历史上项羽,一个集世间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这些伟大人格如日月经天,光华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仪。这是他为人的大人格,作为一个英雄的大人格。
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一个具有帝王气质、君子风范的英雄。
项羽的人性美还在于它的本真和纯朴。项羽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但仍然是一凡夫俗子,具有人之常情。兵败垓下,退守乌江,走投无路之际,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让我们窥见了他心底最真实的一面,这里有他的自责,有他的反省,更有他对江东父老的深深歉疚。他宁死不肯回江东,源于他的自尊,也是他心地善良的诠释。他爱江山更爱美人,而且爱的轰轰烈烈,荡气回肠。他是一个硬汉子,但也有软弱无助孤寂难奈的时候,也需要女人纤纤细手的抚慰,也需要爱情的滋润。一幕“霸王别姬”,把一个男人爱的情怀爱的无奈展露无遗,让人心碎。他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大火三月而不灭,虽然有些过分,但我们可以理解。秦的暴政,已经天怒人怨,彻底埋葬这个罪恶的政权,是人心所向。熊熊燃烧的大火,无宁是他心中的怒火,他在宣泄对暴秦的愤怒。分封诸侯,他不做王侯,不做皇帝,做了个徒有虚名的“西楚霸王”。别人都忙着抢地盘,而他却衣锦还乡,陶醉在乡亲们赞美的旋涡里。他在乎的不是实惠,而是名声,如同小孩做游戏,要的就是名分。他敢爱敢恨,心地透亮,活的本真而洒脱。这是项羽的小人格,一个平凡人所具有的善良纯朴的本性。项羽,一个洋溢着人性美的英雄形象!
项羽本来应该创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泽被后世,()名垂青史。但他生不逢时!他的优秀品质,没有帮助他成就大业,反而成了他的致命弱点,被他的对手利用,以致功败垂成,遗恨千古。鸿门宴上,除掉刘邦还不容易?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而已,但项羽愣是没这样做,他相信了刘邦的花言巧语。在卑鄙奸诈的小人面前,高尚者鲜有不失败的。这并不值得奇怪,因为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斗,如同一个职业拳击手面对一个不守规则的市井无赖,二者的道德水准差距太大,根本无法对决。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历代的皇帝老儿,无不心狠手辣,奸诈多端,刘邦原本不就是一个乡里无赖么?我们往往把项羽的悲剧看成其性格的悲剧,这是对英雄的蔑视和侮辱。项羽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过错,而是源于社会的黑暗无序、百姓的愚昧无知、道德的粗糙低劣。他的大人格过于美好了,以致不能被那个时代所接受。他的诞生,实是时代的错误!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是统治者的欺世盗名,是庸俗小人的势利偏见。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仍然是一个英雄,一个光彩夺目的英雄。刘邦虽然胜利了,但他仍然是一个小人,一个十足的小人!
黄钟被毁,瓦釜雷鸣。好人受欺,小人得志。这是人性的异化,审美的错位。今天,刘邦一类的奸诈虚伪之徒仍然大行其道,被顶礼膜拜,项羽这样没有城府心地善良的英雄,仍然被揶揄,被歧视。历史的脚步已踏入了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但人类的思想还停留在公元前的蒙昧时期!这无疑是社会的悲哀,这说明社会的无序,道德的低下,较两千年前,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观。道德文明的重建,任重道远!
3、《鸿门宴》读后感
《鸿门宴》读后感(一)
今人读《鸿门宴》,往往抑项扬刘,说项羽有勇无谋,女人心肠,不该放走刘邦,以致后来败走垓下,皇帝没做上,连命也丢了,真是大傻一个!其鄙夷不屑之情,溢于言表。而对刘邦则赞美有加,说他有头脑,会办事,能屈能伸,皇帝本该他做。英雄被视为傻瓜,小人倒成了崇拜的对象,美丑错位,善恶颠倒,实令人匪夷所思,不胜感慨。
项羽本是一个英雄,这是古之定论。但项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且不说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着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之?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大敌当前,岂容内讧?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樊哙为救其主,敢做敢当,可见其忠;生吃彘肩,可见其勇。忠勇皆备,堪称好汉。项羽壮之,可谓好汉惜好汉。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不仅不在意,还网开一面,助其逃脱,这是他的仁义而非不智。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与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两样?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这就是历史上项羽,一个集世间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这些伟大人格如日月经天,光华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仪。这是他为人的大人格,作为一个英雄的大人格。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一个具有帝王气质、君子风范的英雄。
项羽的人性美还在于它的本真和纯朴。项羽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但仍然是一凡夫俗子,具有人之常情。兵败垓下,退守乌江,走投无路之际,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让我们窥见了他心底最真实的一面,这里有他的自责,有他的反省,更有他对江东父老的深深歉疚。他宁死不肯回江东,源于他的自尊,也是他心地善良的诠释。他爱江山更爱美人,而且爱的轰轰烈烈,荡气回肠。他是一个硬汉子,但也有软弱无助孤寂难奈的时候,也需要女人纤纤细手的抚慰,也需要爱情的滋润。一幕“霸王别姬”,把一个男人爱的情怀爱的无奈展露无遗,让人心碎。他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大火三月而不灭,虽然有些过分,但我们可以理解。秦的暴政,已经天怒人怨,彻底埋葬这个罪恶的政权,是人心所向。熊熊燃烧的大火,无宁是他心中的怒火,他在宣泄对暴秦的愤怒。分封诸侯,他不做王侯,不做皇帝,做了个徒有虚名的“西楚霸王”。别人都忙着抢地盘,而他却衣锦还乡,陶醉在乡亲们赞美的旋涡里。他在乎的不是实惠,而是名声,如同小孩做游戏,要的就是名分。他敢爱敢恨,心地透亮,活的本真而洒脱。这是项羽的小人格,一个平凡人所具有的善良纯朴的本性。项羽,一个洋溢着人性美的英雄形象!
项羽本来应该创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泽被后世,名垂青史。但他生不逢时!他的优秀品质,没有帮助他成就大业,反而成了他的致命弱点,被他的对手利用,以致功败垂成,遗恨千古。鸿门宴上,除掉刘邦还不容易?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而已,但项羽愣是没这样做,他相信了刘邦的花言巧语。在卑鄙奸诈的小人面前,高尚者鲜有不失败的。这并不值得奇怪,因为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斗,如同一个职业拳击手面对一个不守规则的市井无赖,二者的道德水准差距太大,根本无法对决。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历代的皇帝老儿,无不心狠手辣,奸诈多端,刘邦原本不就是一个乡里无赖么?我们往往把项羽的悲剧看成其性格的悲剧,这是对英雄的蔑视和侮辱。项羽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过错,而是源于社会的黑暗无序、百姓的愚昧无知、道德的粗糙低劣。他的大人格过于美好了,以致不能被那个时代所接受。他的诞生,实是时代的错误!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是统治者的欺世盗名,是庸俗小人的势利偏见。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仍然是一个英雄,一个光彩夺目的英雄。刘邦虽然胜利了,但他仍然是一个小人,一个十足的小人!
黄钟被毁,瓦釜雷鸣。好人受欺,小人得志。这是人性的异化,审美的错位。
今天,刘邦一类的奸诈虚伪之徒仍然大行其道,被顶礼膜拜,项羽这样没有城府心地善良的英雄,仍然被揶揄,被歧视。历史的脚步已踏入了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但人类的思想还停留在公元前的蒙昧时期!这无疑是社会的悲哀,这说明社会的无序,道德的低下,较两千年前,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观。道德文明的重建,任重道远!
《鸿门宴》读后感(二)
写了一篇《枉为小人》,主要是针对学生不会写读后感,有意强化感与引与述与评与析相关,但不同,从所感的内容上看,部分也是阅历性的话,学生写不出很自然。文章似乎别有怀抱,可以一读,但整体没有深度。还不是天天新的水平。
于是再读,三读。觉得读书不仅用眼,更要用心。可以说要用所有的感官。比如朱自清写《荷塘月色》那淡淡的幽香,需要我们用嗅觉去体味。其中作为《史记》中名篇的《鸿门宴》,也可以用嗅觉去读。
驻扎军队就驻扎军队吧,古书上常常说“军”。说:您这样做不好吧,如果是我,我是不这样做的。偏偏说“窃为大王不取也。”一嗅就是老古老古的事儿,所以用嗅觉最适合读不寻常的文字,像古文,像外文,一个古里古气,一个洋里洋气,古色古香,需要用嗅觉去嗅。
一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因为古,所以还能感觉到暗。长夜的味道也能嗅。夜里能生鬼,所以说鬼见生人要躲避,因为有生人气。现在叫活力。这篇文章因为古,也有此地鬼气。刘邦呀,项羽呀,现在不都成了鬼了吗,广义地说,《史记》也是《录鬼簿》,里面的所有人都成了鬼。曹无伤使人给项羽传话,想必是暗中行事,暗之暗者也,就像今天的爆炸事件当事人一定不想让你我知道他们的行事。范增给项羽示意,没有直接说话,而是用所佩玉向人示意,也是明中之暗。现在叫暗号。项伯“夜驰之沛公军”,一个夜字出这是黑暗中的勾当,一派夜幕遮掩了一切丑陋与背叛。人为什么为有胜有败,原来其中有阴谋诡计呵。阴谋之所以成功就在于阴。阴就是暗,所以鬼气冲天,阴气腾腾。中国历史原来就是阴谋的历史呵。
人为什么怕鬼,就在于鬼在暗处。读《鸿门宴》次数多了,就会感到害怕,鬼气里还有一种气,叫杀气。项羽是谁?在新安坑秦卒四十万,部队一个个都凶神恶煞的,以一当十,是个杀人不眨眼的主儿。他说“为击破沛公军”,那可不是玩笑,是要接近于“伏尸百万血流成河”的“天子一怒”。这个杀人的大计,范增在旁只是加油,古话叫:“急击勿失”。杀人还不能错过机会。所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既然是娱乐,也充满杀气。也是范增的阴谋诡计之一。杀人是高招。是范增作为谋士实现自己理想的必要途径,所以项羽为人不忍,让他即气冲天,拔剑无处使,就碎玉斗。汉语有个词,叫杀人不见血。《鸿门宴》就是杀人不见血的一场戏。项伯杀人,只是提到,血已经化成碧了吧,鸿门宴上,杀人不成。樊哙就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那里的人命果然就像鱼肉一样。鲁迅先生说中国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我都不敢细细考证,而柏杨说是杀人的历史,其实意思是一样的,鱼肉可不是杀了吃的么?刀下鬼与口中食几乎是一样的。
这种杀气最突出的要数樊哙了。他是杀狗出身,杀人无数,也毫不畏惧。所以有闯帐一节,好像是义正辞严,其实是壮士一怒。眼看就要流血了,但项羽还很欣赏他,所以终于还是不见血。
杀气不等于血,正如恐惧并不是死,而是死之可能正在临近。最后沛公逃了出来,回到了自己的军中,那里才真正出现杀人,不过太史公笔下也很轻松,叫“立诛杀曹无伤”。死即死耳,如此而已。几个小小的人物的鲜血,甚至于没有胜味,没有颜色。但用鼻子读书,还是能嗅到杀气的。
由此再想想中国人,主体民族即是汉族。汉族之汉源于刘邦封为汉王,建立汉朝。大汉民族,哪一年没有杀人的事,哪个英雄不是杀人多才成功的。江山代有英雄出,各杀生民若干个。如此而已。
鬼气,杀气,最后感觉钝化了,只剩下一声叹气。是为感。
《鸿门宴》读后感(三)
文/黄远丹
从古至今,世人皆喜欢歌颂那些“重情义”的人。但我觉得“重情义”并非好事。
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典例。
在秦朝统治时期,项伯因杀人而触犯秦律而惹来杀生之祸,后因张良动用关系把他救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当项伯知道项羽攻打刘邦的计划的时候连夜敢去刘邦的军营中向张良告密的原因。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项伯是一个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人。这也完全符合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的传统美德。“重情义”的人往往会拥有许多的好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有较多的人愿意为他伸出援助之手;“重情义”的人可以让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提升:“重情义”的人在社会上是很容易取得到别人的好感,这样有利于自己在社会上“站稳脚”。但是“重情义”并非好事,就拿项伯来说,如果项伯没有因为“重情义”而跑去张良那里告密,那没我觉得项羽就不会输的这么惨,到最后还要以“乌江自刎”的方式来了解自己的生命,甚至,到最后在关中称王的不是刘邦而是项羽呢。因为项伯“重情义”而加速了项羽的悲惨的结局;因为项伯“重情义”导致了他变成了军中的叛徒;因为项伯“重情义”把项羽军中成千上万的士兵的安危推向死亡的边缘。
所以,我觉得“重情义”这种品德固然是值得发扬的,可是“重情义”也要分清场合,不然“重情义”就会适得其反。
时至当代,古人有因为中“重情义”而坏事的例子屡见不鲜;今天生活在激烈竞争和毫无“情义”可言只重视利益的社会下,也出现了一大批“重情义”的好人,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为自己的“重情义”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就像,有位好心人看见老人摔倒在地上,他就连忙把老人扶起来,但是当他送老人回家后老人的家人不感谢他反而说是他故意撞倒老人的,硬是要他赔偿;另一位好心人,在回家的路上发现发生老人车祸晕倒了,他急忙打电话叫救护车把老人送到医院,一直等老人醒来。()可是没想到老人一醒来就说是他把自己撞伤的,并要求他赔偿医药费及一大笔精神损失费。
像上述我说的这类事件还有许许多多,这些“重情义”的好心人因自己善意的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所以,我说:“‘重情义’并非好事”。
4、鸿门宴改写
鸿门宴改写(一)
“好个自不量力的刘邦。竟想跟我争天下!”我按捺不住怒气,不禁拍案而起。
“不过,曹无伤,你又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
“回项王,这天下将来必定是您的,刘邦他妄想和您争天下。为了减少项王您不必要的麻烦,我特意来禀告您这件事。日后您称霸了天下,我也可以……”
看着他一副贪婪,虚伪的嘴脸,我不禁心生厌恶。“好了,你退下吧。”
一想到刘邦竟如此轻易的就进了咸阳,还要争夺我打下的天下。一股怒火在我心中骤然燃起。站在一旁的亚父走近我,说道:“藉儿,你还记得吧。当日沛公在那山东时,贪爱财物,日日沉迷于美色。现如今他进入函谷关后,不仅财宝分文无取,也没有宠幸任何美女。这就说明他此次志向决不在这些小事之上,他这是要和你争夺天下啊。我之前曾让人观测他的云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乃天子的云气!所以我们一定要借这个机会打败他,绝对不可以错过!”
“好,明日犒劳所有的士兵,然后把沛公的军队给我全部歼灭!”我望着亚父坚定的目光,用怒吼般的声音命令道。
冷光穿透了夜晚的薄雾,朔风萧瑟。
现在只剩我一个人在营中歇息,方才的怒气也已平息了不少。自斟了一杯清酒,在口中温含了片刻,仰头咽下。清凉却有几丝冽辣。营外夜色很深了,透过厚厚的帐布依然可以看到跃动的火光。真的要杀了他么?我向前踱了几步。虽然我有大军四十万,远远超于刘邦的十万。但我知道,其中不少诸侯的部队并未全心归属与我。秦患未灭,还需他的配合,我擅自杀了他,则势必引起诸侯的不满。这对我建立霸业不利阿。我停住脚步,将酒杯在手里缓缓转了几下,又转过身,放在了案台上。若是不杀他,且不说难平我怒气,亚父也定会发怒,刘邦的确有可能成为后患。我,该怎么办呢……
“报,项伯求见。”
守卫的通报声惊扰了我的思绪,“怎么,叔父深夜找藉儿何事?”项伯一面缓和着吁吁的气息,一面示意守卫退下。
“今日之事不可!”
“叔父可是指攻打沛公之事?”
“没错。你不可无义啊……”
“此话怎讲?”
项伯向我走近几步,又压低了几分声音说道:“你看,沛公虽先入关中,却未据守咸阳。咸阳珍宝无数,谁不想据为己有?沛公他不仅分文无取,还派人防守盗贼等,发生不必要的意外。这是在等待藉儿你入关呐。并且城中百姓也都安然依旧啊。秦患未灭却私杀沛公,此乃不忠;沛公破关有功,我们反过来攻打他,这义又何在啊!”
义,是我项羽这辈子最看重的,如此杀沛公,的确不应是我项羽所为。有了叔父这一番话,杀与不杀,我不用再犹豫了。叔父考虑得很周到,想出鸿门请宴这一妙计。
这一晚,月亮很圆。
清晨,天空还是青灰色。我穿好衣装,饮了一杯温酒,去见亚父。
“藉儿,我们今日几时出发?”
“……这样如何?”我对亚父低语道。
亚父思索片刻,向我点点头。“也好,这样更稳妥。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你看这样如何,鸿门宴上我们见机行事。只要你看到我举珏,就挥手下令。刘邦他就是插翅也难逃一死了!”
“嗯”
午时,营卫来报,刘邦及其一百随从已来。
“好呀,我还担心他会不来。藉儿,我们一定要按计行事。”亚父同我迎沛公并嘱咐道。沛公一进营门,便直向我而奔来。揖手,深鞠躬,满脸歉意地赔罪道:“臣与将军您合力攻打秦。按着约定,您从河北面攻打过来,我攻打河的南边。没想到我竟先进入了关中,使得今日在此地拜见将军您。但这灭秦的大功的的确确都是您打下的阿!现如今一定是有卑鄙的小人挑拨我们的关系,才使我们之间有了隔阂,到了这种地步……”看来叔父说的是真的了。不管怎样,曹无伤都是个不忠不义的小人,留着是个祸害。于是我打断他的话:“沛公不致如此,此人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不然我怎么会如此做呢?你们既然已经来了,不如留下一起喝杯酒,忘了这件不愉快的事吧。”转身间,仿佛看到亚父眼里有几分不悦。
宴上,我和叔父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中间几位舞姬伴着琵琶声翩翩起舞,我只饮酒不语,注视着。一旁的叔父端着酒杯只泯了几口,微笑着。亚父也斟了半杯清酒,拿在左手,目光却从未落在餐桌上。沛公左手抓着还烫手的烤羊腿,右手的筷子在盘子里夹菜,往碗里放,嘴不停的嚼着,仿佛没有空闲的时间,眼睛死盯着几位姿色不错的舞姬,还不时地喊几声好--这种人怎么可能与我争天下,呵我真的多余担心了,我心里暗笑着。在沛公一旁的张良却未动分毫,神情上也在打量着宴上这些人的举动。这令我蓦然意识到,亚父举珏的意图定会被张良发现。果然,亚父意不在酒很快就被他意识到了,他总是向亚父望去。一曲毕,亚父拿起酒杯饮下,同时右手举起那块佩在腰间的玉珏。“沛公慢慢吃啊……”我装作没看到。亚父又斟一杯,同时再一次向我示意。我依旧默然。“藉儿,喝啊!”亚父面带怒容的对我说。我看到了,这,是他第三次举起那块玉珏了。但依然,我无动于衷。自然,张良也看到了,从他眼睛中闪过一丝不安,转瞬便消失了。
亚父离席片刻,与项庄同入。
“您与沛公设宴饮酒,只看歌舞不足以为乐,我略懂几分剑术,恳请您允许我舞剑以给您助兴。”……“藉儿!”
“诺”
看来亚父意已决,这刘邦,是杀定了。项庄的剑舞的甚好。沛公忙于享受佳肴,偶尔抬抬头。猛然间,脚下似乎被绊倒,项庄的剑锋突转,直指沛公的喉咙,飞速的刺了过去--我闭上眼,摇了摇头。哎,非我不为,非我不能为阿--“当”的一声,不仅我一惊。一把亮闪闪的剑抵在了项庄剑的下方,只差一寸,便次破喉咙。
“庄儿好剑法!”
“还远不及叔父!”
两人眼中都带有愠色,项庄拂袖离去。我舒了一口气,这刘邦,命不小。我不敢再看亚父,不用看我也知道,他必定已怒不可忍。忽的我发现,张良不见了。回忆之前的情形,好似项庄舞剑时他已离去。
不久,张良回来了,却紧跟进一彪形大汉。两眼狠狠地嗔视着我,眼角近乎爆裂,头发因怒气几欲竖起,右手紧紧地握着剑,左手叉腰而站。这是?我立即跪直身子,握起剑:“来者何人?”张良答道:“这是沛公车右的警卫,樊哙。”哼,好个张良,私自带人闯入我的营地,还如此不逊。不过看他也是条硬汉子。此时沛公也停下吃喝,一语不发的看着张良。“来人,赐给这位壮士一杯列酒,一整条猪前腿!”樊哙一把将盾扔在地上,接过猪腿扛在肩上,拔出剑切下猪肉大口的吃掉。此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好个壮士!你还能再喝得了一杯么?”我说道。这人,有点意思。“我死都不怕,一杯酒算什么!秦王如虎狼一般狠毒,杀人不可胜数。于是天下的人都背叛了他。您应该记得怀王和诸侯约定,先破秦打入咸阳的人可以称王。现在沛公先做到了,不仅对咸阳毫发未取,封了宫室,退还驻军在霸上,等着您到来,还为您看守咸阳。我们这些劳苦功高,您不但没有给我们封侯之赏,反而如此轻易的听信小人的馋言,想要杀了沛公,我认为您最好别这么做得好!”樊哙怒气冲冲地说道,并将剑紧紧地握在手中。好个樊哙,有胆量。虽然略感他有几分无礼,但从他的话,我更确定刘邦并无二心。我,自然是这西楚霸王;天下,自然是我囊中之物。至于刘邦,呵,杀之无用。
片刻后,张良随沛公去如厕,并招樊哙一同出。他三人走后,亚父怒起,质问道:“项藉,你为何不守约?刘邦不除必有后患!”我只是目视旁侧不语。营内气氛十分微妙,大家也都只是不语。
一炷香之后,沛公还未回,亚父急忙命人去找。恰这时张良掀帘而入。揖手谢曰:“沛公不胜酒力,没办法亲自告辞以感谢您的招待。特意嘱咐我将带来的白壁一双送与大王您。玉斗一双,送给大将军范增您。”
“沛公何在?”
“回项王,我们听说您今日有意责备沛公,于是他已经走了,现在估计已经到军中了吧。”沛公就这样有惊无险地逃过了由我坐庄,却由亚父摆下的鸿门之宴。
“不足与你同谋!将来夺走你天下的必定是沛公!”亚父揭案而起,将那双玉斗摔得粉碎,对我怒骂道。
哎,不管了。
鸿门宴改写(二)
由于有了刘邦这个强大的对手,项羽每天叹气改写《鸿门宴》,心想如何打败他。
这天,项羽还是使用常用台词“嗨……”有人问:“将军天天嗨嗨嗨的,不用计怎能打败他?”()“你说,那该怎么办?”“我有一计,……”“哈哈哈哈改写《鸿门宴》,好主意!”。
刘邦按信上说的,去鸿门参加宴会,刘、项高兴的说了一会话后,宴会就开始了。项羽为了让自己的计划成功,就让人用ak-47对人一个劲的扫射改写《鸿门宴》,有几次差点扫到刘邦,刘邦心想,小子,想打死我,好呀!来玩玩吧!刘邦拿出n多个手榴弹,对项羽一个劲的扔,张良说:“哇,沛公好帅!”最后,刘邦在一片哭爹喊娘、烟雾弥漫的气息中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