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作者:刘长卿

原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

1、逢:遇上。

2、宿:投宿;借宿。

3、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4、日暮:傍晚的时候。

5、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苍:青色。

6、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

7、犬吠:狗叫。

8、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翻译:

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

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

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赏析: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从这一个字可以推知有行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时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即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语言朴实无华,格调清雅淡静,却具有悠远的意境与无穷的韵味。

2、刘长卿:弹琴

《弹琴》

作者: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释:

1、泠泠:洋溢貌。

2、七弦:古琴有七条弦,故称七弦琴。

3、松风寒:松风,琴曲名,指《风入松》曲。寒:凄清的意思。

译文:

凄清的音乐发自七弦古琴,

静静细听是风入松的古音。

我就爱这令人神往的古曲,

只可惜如今世上不太流行。

赏析:

这是一首借咏古调的冷落,不为人所重视,来抒发怀才不遇,世少知音的小诗。前两句描摹音乐境界,后两句抒发情怀。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了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

3、“能驴”和它的主人

“能驴”和它的主人

译/邓笛

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头驴和一条狗。一天晚上,这个人睡着了,家里摸进了一个小偷。小偷蹑手蹑脚,没发出什么动静,而这个人又睡得太沉了,全然不知家中财产即将被盗。所幸的是,驴和狗还都没有睡觉。不过,狗不打算吱声,因为它感到主人对它不够好,它要借此机会给主人一个教训。

驴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它想,如果狗不尽看家之责,它这头驴子,虽然职责是拉磨,也不应该眼睁睁地看着主人的财产遭受损失。所以,它决定挺身而出。狗劝阻不了驴。驴“咿啊,咿啊”地大叫起来。

听到驴子的叫声,小偷仓皇而逃。主人惊醒,不问就里,只气好梦被搅,把好心的驴痛打了一顿。这是一则老故事,有责备主人简单粗暴遇事不调查研究之意。但是,如果这个主人是一个细心的人,又会如何呢?

让我们重新安排一个结尾:主人惊醒后,通过仔细察看,发现大门有被撬的痕迹,地上也有陌生的脚印,明白了是驴子做了分外的工作。从此,他知道驴子不但拉磨的工作效率高,工作质量好,而且还有看家护院的本领,一专多能,任劳任怨。他称驴子为“能驴”,赏给它更多的干草和胡萝卜。

一开始,驴子感觉特别好,因为能够得到主人的认可,是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半年后,驴子开始苦不堪言:自己白天要拉磨,晚上要看家,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了,而那条狗却逍遥自在,四处闲逛,无忧无虑。

再过半年,驴子痛感“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看家护院,占据了它的休息时间;它拉磨的本职工作受到影响;工作做好了是应该的,“能驴”嘛,做不好就要被议论,“这也叫能驴?”

于是,驴子似乎只能有三个选择了。一是隐藏锋芒,推脱看家护院的工作,做一头平凡的驴子;二是跳槽,凭自己的能力,找一个更好的主人,但要重新熟悉新的工作环境;三是跟主人谈一谈,但是那样就等于逼宫了。

亲爱的朋友,以上故事看似虚构,其实不完全是,因为类似的问题许多人都曾碰到过,只不过如何解决却不容易。你不妨也试一试:驴子应该如何抉择?驴子的主人又该如何面对?

4、刘长卿:送灵澈

《送灵澈》

作者: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1、杳杳:深远貌。

2、荷:负。

译文:

在苍翠的竹林寺院中,

远远传来深沉的晚钟。

他身背斗笠披着晚霞,

独自归向青山最深重。

赏析:

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