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观山东省首届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有感600字
在家闲着没事,便打开电视消磨时间,这时,一阵婉转清扬的歌声吸引了住我,一瞧,原来是“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看后,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没想到,流淌在中华浩瀚历史长河中的经典诗文居然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整个诵读比赛真可用“精妙绝伦”来形容。它将音乐、诗歌、舞蹈、乐器演奏等诸多艺术表现形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杂而不乱。也许你会说,不就把几首古诗唱出来的嘛,没那么夸张吧!如果这么想,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只要你认真体会吟诵,也许你就会和我一样,有如此深的感受了。
古诗词文化源源流长,犹如一条流淌的长河,充满了无穷魅力,迎面袭来的是那浓浓的书香,让人回味无穷。诵读比赛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其中有好几次我被他们精彩的表演感动,后来听同学们谈论这件事,他作文们也提到被表演感动得差点流下眼泪来。看来被感动的不仅仅是我一个,台下的好多人都被感动了。
我相信,诗歌的种子已播撒在表演者的心田,优秀诗文的诵读,将陶冶他们的情操,美化他们的心灵,激励他们的人生。我想:古诗词这颗璀璨的明珠终于放射出属于它的夺目的光彩,如果我们能多诵读,多积累优秀的古诗词,让经典滋润我们的生活,生命的河流一定会更灿烂,更耀眼。
优秀的经典古诗词,升华了在场每一个人的情感,触动了每一个人的灵魂。这个节目在给了我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大大丰富了我的寒假生活,激发了我对诗歌的兴趣与热爱,加深了对诗歌的认识与理解。我们是经典文化名校,这类活动与我们的《弟子规》《孝经》诵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让我们一起吟诵经典,让我们与青春一起飞扬!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郝伟成 | 作者年龄 | 12岁零4个月 |
---|---|---|---|
在读学校 | 巴州区第四中学 | 在读班级 | 初一4班 |
性格特点 | 自立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玩网络游戏 | 平均成绩 | 105分 |
指导老师 | 包道格 | 老师职务 | 班主任 |
2、“青少年经典诵读大赛”观后感900字
国学是什么?看完了“青少年经典诵读大赛”,让我对国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大赛里的参赛者都非常棒,特别进入冠军赛的选手就更厉害了,一路过关晋级,对答如流,一定是看了非常多的书,而且对历史感兴趣。参赛的选手们一开始都很自然,轻松地回答问题,随着比赛的进行,每个环节都有人被淘汰下去,选手越来越少,竞赛越来越激烈,大部分选手都紧张起来,只有最后获得冠军的那个女同学还是一如既往的冷静,从容镇定,最终获得了冠军。
通过观看比赛,我觉得参加决赛的选手都看了非常多的国学经典,知识都非常丰富,最后的冠军不一定是知识最多,但是她的镇定、冷静帮助她战胜了对手。这种素质是从那里来的呢?——我想这正是长期学习国学的结果,国学经典中那些良好的品德陶冶了她,让她能从容面对竞争,答对了不骄傲,答错了不气馁。
国学是什么?就是比赛中的诗词、名言、名著吗?我认为这些只是国学的一小部分。正好,这个春节爸爸送给我一套他从台湾带回来的《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让我对国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从“有四只眼睛”的仓颉创造文字,伏作文羲看到“龙马”画出了八卦,竹简流出了“汗青”,“诗三百”在田野里传唱,到“老师中的老师”孔子写下《春秋》,国学就在中国的大地生根发芽了,从夏商周,直到现代的十多个朝代,二千多年里中国文化一点一点地增加,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部中国历史不就是国学史吗?
等等!国学可不止这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孔子、范仲淹、文天祥等数不胜数的圣贤、英雄,他们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从哪里来?他们的丰功伟绩从哪里来?——都是从国学里来的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来发扬国学只读书可不行,还得在生活中实践它,在学习中实践它,用国学的精神指导我们在家里如何孝敬父母,在学校里如何尊敬师长,如何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在社会上如何遵守公共道德,如何对国家奉献,让国学在我们身上重新焕发生机。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每个人都能自觉地按国学的要求去做,每个人都仁义礼智信,我们才能自豪地对世界说,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炎黄子孙!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关光烈 | 作者年龄 | 13岁零9个月 |
---|---|---|---|
在读学校 | 宁波市北仑区江南中学 | 在读班级 | 初一7班 |
性格特点 | 自信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十字绣 | 平均成绩 | 105分 |
指导老师 | 花悸 | 老师职务 | 任课老师 |
3、观《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有感
【篇一:打下明亮的人生底色——“国学小名士”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有感】
抓紧“国学小名士”的脉动和翅膀,拥抱国学的天空,打下明亮的人生底色,我在这个繁杂的世界中找寻到了经典的韵味,时代的风采!
——题记
这个寒假“国学小名士”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走进了视线,任性霸气地占据了我的生活,引领我在国学经典的宇宙中穿越飞翔!
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举办了这个大赛,就是要让我们在国学经典道德篇目的学习中,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润泽成长。活动历时半年,有力地推动了“学我经典思我经典,思我经典用我经典,且学且行”的热潮。坐在电视机前的我思考与他们的差距,只能“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啊!但我不忘初心,始终用一颗“高山仰止”的心,一路追“星”,感知、感悟、感行。
全情追星步步有光
这次比赛有一万多名青少年报名参与,“过五关斩六将”之后,60名选手参加了省复赛,可谓群星璀璨,良将云集。
我要为科学紧凑的环节设计点赞。比如,复赛中第一环节“我爱记诗词”的规则是:出一个关键字,围绕关键字,想出古诗,五秒内答不上来就会被淘汰,体现了底蕴与速度的比拼。第二环节“名家对对碰”中,由孩子们扮演李清照和李白、白居易等文学“大咖”,穿越时空来到现场,答对者加分,打错者扣掉对应分值,很有穿越感和带入感,我看得趣味横生、爱不释“眼”。第三环节“美德大考验”里,选手们要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经典中的思想理念来检验自身对于美德的实践。我喜欢“餐桌礼仪与节俭”、“摔倒老人扶不扶”等这些紧密结合当下社会热点的事件类考题,重在检验选手们对于传统美德的理解水平和运用能力,真接地气!
我要为我心目中的小“名士”点赞。通过复赛中“国学”和“美德”的双重考验,12名小选手脱颖而出,进入总决赛。两军相逢勇者胜。冲破初露锋芒、舞文弄墨、棋逢对手、楹联对决四重关卡,最终来自潍坊的选手刘康宁获得冠军,临沂的谢奕辰获得亚军,济南的冯浩然与东营的田艺萱分获季军,其他获得“国学小名士十二强选手”荣誉称号。活动以来,参赛选手们带动了大批中小学生参与到国学组织和公益活动中。据报道,他们在各地建立国学社团20多个,参与公益活动近3000人次,直接影响和带动周边人群,数量超过10万人。而我就是这学思践悟清新之风中最兴奋、最活跃的一份子,追随新星,找到了光的方向。
用心用情感悟感行
一个个寂静的午后,我常常闭上双眼,“国学小名士”们神采飞扬、慷慨激昂的吟诵一次次浮现在脑海,带我进入经典的美好意境……几千年来,我国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数不胜数,其庞大的储量和短小而精悍的话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语言可以相媲美。我的脑海如光芒划过——经典美丽而永恒,是不变的荣光,是千百年来祖先的精神积淀和传承,是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受益无穷的精神食粮。我们不但要走进经典,更要沐浴在经典的阳光雨露中,用心去汲取她的玉液琼浆、智慧力量。
学经典,要用心去真诚地感受才能拥入怀中。只有眼看耳听口诵,用古人“马上、枕上、厕上”的读书精神,日积月累,才能熟读成诵。这是国学小名士们的学习之道。尽管我还没有做到,但在我家,走到哪里都可以随手翻阅国学经典,父母也常常和我同读共享,飘逸书香,荡漾古韵,我也受益匪浅。我们耳濡目染地吸纳、感受之后,慢慢地必有所悟,内心必有所动。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品《离骚》,怎能不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所折服?学《论语》,怎能不按孔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谆谆教诲来反思自己?览《大学》,怎能不以“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来告诫自己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才能达到最好的境界?这一切美德和哲学都如春雨润物般从我们的诵读、思考中渗入血液,渗入生命感受的内心深处,与我们的灵肉融为一体。
学经典,干什么用呢?我坚信心学之祖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换言之,行动胜于言语啊!很多“国学小名士”都是知行合一的。冠军得主“刘康宁”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在学生会这个大家庭里做了很多贡献。做公益活动是她最快乐的事,作为校爱心基金会会长,她组织发起爱心捐助。在看看我的身边,就在我们神道口中学,同学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公益活动,走进福利院,走进社区……成为威海的文明小使者,为威海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弹奏出了亮丽的音符。在小名士的带动下,学国学,用经典,焕然一新的的变化让老师和家长们喜上眉梢。知与行,让我们犹如两肋生翼,在中华大地的万里长空御风而行,绽放风采。
“国学小名士”大赛虽然暂时落下了帷幕,但她却为我永久地打下了明亮的人生底色。期待这样的经典推广活动能更广泛、深入地融进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每个学子、公民都能成为国学小名士、大名士,用高尚的人格、深刻的思想和实际的行动,同圆我们的青春梦、人生梦、中国梦!
【篇二:观《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有感】
时不我待,一个快乐而又充实的寒假一晃眼就过去了。在这个假期当中,我做了很多事,但最有意义的、最令我震撼的当属我观看的《山东省首届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
通过观看《山东省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让我更加地领悟了经典诵读对我们的重要性。诵读、熟背诗文,不仅能培养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还能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修养,提升我们的语文学习水平。
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理性光辉的言论著作,那些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诗词曲赋,就像灿烂的星河,熠熠生辉,令人心驰神往。从《论语》到《孟子》、《荀子》、《韩非子》、《中庸》,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从孔子到陶渊明、孟浩然、贺知章、王维、李白、杜甫、苏轼、陆游、曹雪芹、龚自珍等等,无论是作品,还是诗人都是数不胜数,让所有华夏子孙为之骄傲与自豪。
作为拥有灿烂民族文化的子孙中的一员,我们在骄傲与兴奋之余,更应该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在我们这一代身上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山东省首届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让我们走进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让我们能够更快、更好地接受到中华经典的熏陶,让我们走进了“中华经典诵读”,走进那些流芳千古、掷地有声、令人回味无穷的佳作名句,激发我们去感受、去诵读、去背诵、去积累……
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接续国学薪火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然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一个国家的振兴,必须以国民素质的提高为前提。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国学是中国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国人应该以此为傲。我衷心地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国学学习的行列中,让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引领自己走出迷茫,让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能有更多人继承并发扬国学文化,让自己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让我们走进国学,与古代圣贤为友,让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篇三: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作文】
河蚌柔嫩的身躯只有被沙砾千万次打磨,珍珠的色彩才会如此耀眼。当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砾,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中华文化才熠熠生辉。可如今这光需要我们发扬传承。
在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明办、山东省教育厅、山东广播电视台主办,山东广播电视台少儿频道承办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国学小名士中,设置了“我爱记诗词”环节,通过轮流背诵古诗词中常见的某个字词来进行接龙,这既是考察选手对古诗词的背诵及运用程度,又是通过关键词传递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
选手们的回答大多是课本上的诗句,可电视机前的自己却没想到,由此看来学习知识一定要活学活用。
在比赛的第三个环节中,导演会给选手们设置不同障碍,观察选手们是否在生活能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作文在复赛中,诚实而不幸的四号选手郑元帅很遗憾没有通过考验。在自辩时,他说:“我来自农村,父母是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民,我是父母全部的希望,我注重的就是那个分。所以考试我只能全力以赴,心无旁骛。但这都不能算作原因,只能说我在独木桥上做得太远了,然而我只能走下去—农村的孩子别无他路。”
其真诚的言语,感动了很多人。是的,善的本质将决定事的为之,或许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传承中华文化。在语文学习中,触摸历史,感悟美好,让悠悠墨香伴随我们成长。
滚滚长江东是水,浪花淘尽英雄。或许那古老的青铜器早已锈迹斑斑,在书写在其中的中华文化依旧辉煌。仰望于诗词歌赋,沉醉于纸墨笔砚。让我们跨越时间和空间,去触摸千年前古人的心。
【篇四:学习经典,做个知行合一的人】
我怀揣着一颗虚心受教的心,看完了山东省首届“国学小名士”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的每一次比赛。看完之后,我受益匪浅。它教会了我如何修身做人,如何为人处事,告诉了我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告诉我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要有耐心……节目中,每一句话都蕴含了深刻的道理,细细地去品味,就会有一定的收获。
大奖赛把我带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古人历经千年总结出来的千古名句,每一句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句话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我之所以常常在口中念这句话,是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告诉了我读书很重要,书能给予我们很多知识,它是我们永远的老师;“积钱不如积德,闲坐不如看书”,让我知道了不要虚度时光,要多干些有意义的事,让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意义;“勤奋读,苦发奋,走遍天下如游刃”告诉了我,只有多读书,才能出人头地,才能在社会中立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告诉我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要做的事早晚都会成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值得我们学习的人。世界上没有最完美的人,我们能做的只有: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做到最好的自己。
人生就像一条没有尽头的道路,有很多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有时你会迷失方向,但会有人来提醒你,这个人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它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而且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来说读诵经典,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读诵经典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我们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更能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春风和细雨。在它的滋润下,我们的行为之花一定会开得更美!
【篇五:观“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大赛有感】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主题
看过“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节目后,感触最深的就是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魅力所在,也有对自己以及现在年轻人的一些反思,以及对社会发展的看法。
时代在飞速地进步着,而我们对于自己国家民族经典的了解却越来越少,当看到各个选手所积累古文古诗的可以脱口而出并且积累丰富,反观自己,因古文的繁琐,只是在课堂上的一点积累,而且不牢固,我想,这应该是当代青少年的通病吧。所以,为了从经典中陶冶自己的情操与道德,并将美德传承下去,我们也要学好经典,这也是我们作为当代青少年所应该承担起的责任。
当然,学会并理解经典也并非死记硬背,而应该知行合一,掌握方法。以小见大来看,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如此,只有拥有正确简洁的方法去学习,才能通向最后的成功。运用经典,也是一大难点。从节目中看到选手们从容不迫的状态,殊不知是他们积累了多少,运用得多好。所以,我们应当如此,不仅要学会,还要会运用。
这次大赛,也培养了选手的竞争意识,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更有利于发展自己,使自己进步。无论处在怎样的社会位置,总要去面对这种竞争,直面竞争,可能会给竞争双方带来巨大的进步。
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在密闭空间对选手的诚信检验。因为对于诚信,每个人嘴上虽这样说,但实际能够做到的人少之又少。这位选手虽然没有正确的诚信对待,但对于自己行为的不满意,知错就改,仍是一种难得的美德。毕竟人是有感情的,也许不诚信并非心灵的缺失,可能只是一种真情的流露。
社会发展,离不开知识以及科技的进步,所以更应该努力地学习。
通过观看节目,发现节目并非只是简单普通的诵读比赛,而是人生的课堂,给我们展现了许多——经典魅力,高尚美德,做人道理……这也是少有的诵读大赛可以带给我们的惊喜。
在我的心中,仿佛有一朵含苞待放的蓓蕾,也许就差一点雨露就可以绽放了吧……让我们共读经典,传承美德,让我们的心灵之花绽放的更加美丽!
【篇六:时代中一抹隽永的色彩——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响应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经典诵读活动号召,6月26日,“国学小名士”山东省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在山东广播电视台启动。这次大赛以“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为主题,旨在让青少年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诵读,把传统经典中的正能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该活动省级比赛分复赛和决赛。来自全省17地市的340名选手将于8月份在济南举行复赛,9月份进行决赛。比赛设置国学知识题和应用题。活动将带动青少年进一步学习国学经典中的思想,并用经典中的思想来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什么是诗词?如果让小时候的我来说,那就是那一句两句难理解的句子;或者说是,队形排列整齐的几十个字。而现在让我说,那就是中华文化中的颗颗珍珠,那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或者说,那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
经过重重考验有12为选手脱颖而出,进入总决赛他们舞文弄墨,各显神通。最终,刘康宁获得冠军,谢奕辰获得亚军,来自济南的冯浩然与来自东营的田艺萱分获季军。在我看来国学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就好比浩瀚的沙漠中的一朵艳丽的鲜花,湛蓝的天空中那个耀眼的太阳,漆黑夜晚里熠熠闪耀的烛光。它并不是光彩夺目,但却让人回味无穷。
“国学”,为的什么?这场比赛、之后可能会有的无数比赛,都不是目的。就像一个午后,醒来就知道是一片明媚。即使冻馁动荡,万里飘零,也能“风檐展书读,正气照乾坤”。它让人知道,自己从来都不是孤军。旅途中的芭蕉仰望佐渡岛上流泻的银河,圣芳济于雨夜中看到手足上显现的钉痕,炮火中飞扬的星条旗进入斯科特的视线,其情感大概皆出于此类——无边的寂静苍凉中漫上一丝喜悦。
所以国学就是时代中隽永的色彩!
我校也经常举办经典诵读比赛,明书讲堂等,还有专门培训的经典诵读的校本课程。这不仅体现了我校对国学文化的重视,还能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我国经典,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如果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国学是中国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国人应该以此为傲。我衷心地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国学学习的行列中,让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引领自己走出迷茫,让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能有更多人继承并发扬国学文化,让自己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4、读《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有感600字
其实青少年网络成瘾早在人群中扩大它的危害性,甚至父母劝说儿女,青少年不但不听,还产生叛逆心理、消极态度。这是一个对我们的未来和国家构成很大的危害。
这篇文章讲述的就是:我们青少年人群中有不少人网络成瘾,这让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很头疼。凡是网络成瘾的学生都会学习下降或者精神恍惚。原因是不少学生要不是整天玩电脑耽误了学习,就是对自己的目的产生了怀疑,于是成绩就下滑。
网络成瘾更重要的危害是:1、将网络中虚拟的角色带到现实生活中来,并用消极的态度去对待这青春的生活,这就是是角色的混乱。2、我们平时在网络世界中是无拘无束,放纵自己的,而且有些思想不正当的青少年会比较容易在网络游戏,黄色网络中放纵自己的欲望,这就是道德作文感的弱化。3、青少年人都长期沉迷于网络中时,会对身边的事缺少兴趣,和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减少,产生闭锁心理,这就是人格的异化。4、在我们的身边就有一些人因为迷恋网络而无心学习,学习成绩不好,产生失望心理,对学习有很强的挫折感,这就是学习的挫折。5、对于正在发育成长时期的我们更是危害不言而喻,有的人因为经常沉迷网络而没有进行适当的运动,身体抵抗力差,更严重导致猝死,这就是对健康的损害。
从这些惨痛教训的例子里,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在控制不了自己的时候,要坚决地对网络说“不”或者在没网络成瘾时,要适当地去上网并且要是合法的遵守青少年网络规则,让我们的身心不受到网络的危害。
在这里我要呼吁广大青少年们不要网络成瘾!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樊奇杭 | 作者年龄 | 12岁零7个月 |
---|---|---|---|
在读学校 | 南京回龙桥小学 | 在读班级 | 六年级6班 |
性格特点 | 办事认真细心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足球 | 平均成绩 | 99分 |
指导老师 | 龙乐豪 | 老师职务 | 副班主任 |
5、《山东省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800字
当我观看了山东省青少年经典诵读大赛,体验了中华古代经典诗文的美妙,感受了千百年来古典文化的深奥。而当这次诵读又一次地再现了千年的文化熏陶,谁能不陶醉在这奇妙,令人回味无穷的诗文里呢?
是千年的文化造就了如今一本又一本的经典书籍,是百年的历史打造了一首又一首的经典诗歌。“诗词像一缕阳光,有诗的地方,绝没有冷漠与寒冷。”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诗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是经过了作者的仔细琢磨,反复锤炼过的。读起来朗朗上口,真的就像一缕阳光,折射到心里的某一个角落。是它带给了我们光明,是他带给了我们温暖。
诗是声韵美和内容美的结合,诗是草木花鸟,诗是山川河流;诗是自然的恩赐,诗是天地的甘露,诗是生活,诗是渴望,诗是历史,诗是美丽的传说。
记得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无奈;还有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忧愁;更有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不屈。不仅如此,诗词还能表达诗人的情感,就像文天祥的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作文丹心照汗青”一样,表达了诗人如此坚韧的个性。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在我眼中,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之源,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非常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源头,是中华民族的根。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给予了我们现代文明的全部。从道德的反面看,我国古人就是提出了各种引导人们向着健康,有秩序的迈进。
我国的古典诗文博大精深,可以陶冶情操,让我们时刻保持着集齐智慧,聪敏于一身。这么多年以来,中国的古典文学一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如今,已经有许多人都不在乎这些文学中的经典和流传下来的名著了,也有很少人能喜欢国学了,所以我们应该继续弘扬国学文化,让我们和圣贤交朋友。
不论用哪一种语言写成的诗,都是感情充沛的,态度真诚的,声调优美的,不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的诗人,都是质朴的,富有观察力的,富于同情心的;灵感是上帝送给诗人最美好的礼物,诗人把他们收到的无形的礼物化为有形的文字,转送给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让他们一齐感受诗的美……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霍希文 | 作者年龄 | 13岁零9个月 |
---|---|---|---|
在读学校 | 台州市九峰高级中学 | 在读班级 | 初一3班 |
性格特点 | 勇敢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健身 | 平均成绩 | 100分 |
指导老师 | 赵立平 | 老师职务 | 任课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