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读后感_登黄鹤楼的诗意

1、黄鹤楼送别读后感

黄鹤楼送别读后感(一)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李白为孟浩然饯行,双方依依不舍,孟浩然乘舟下扬州时,李白凝视着那架孟浩然乘的船,写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事。描写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友谊,描写了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感人场面。

何为朋友?朋友就是可以与你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的人。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很注重友情的,歃血拜兄弟、桃园结义等拜兄弟的事并不少见,成为一个个千古流传的佳话。

相反而言,那种表面亲和,和其他人称兄道弟,而内心奸诈贪婪,时不时给你插上一刀的人,也并非少见。他危险时,有些人铤而走险救了他,却熟视无睹,不知感谢。

记得四年级的课文《九色鹿》里的内容:有个人叫调达,他掉到了水里,九色鹿把他救了上来,九色鹿不要厚礼,让调达不告诉别人它的住处,没几天,调达就把国王带来捉九色鹿了,九色鹿十分气愤,说调达不守信,国一把他给流放了。

凡此种种,告诉我们交朋友时一定人清“真”朋友和“假”朋友, 我们要像李白和孟浩然一样做个知己。

黄鹤楼送别读后感(二)

《黄鹤楼送别》这首诗言简意赅,凝炼而跳跃,美之极。诗中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意无穷。在执教中教者巧妙地将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引发学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

“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

“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

作者运用清丽自然的语言,创设出雄浑开阔的意境,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在读古诗时,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再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

黄鹤楼送别读后感(三)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每当读起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时,我头脑中总会情不自禁地浮现这样一种画面,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饯行。

虽然两人即将要分别了,但都装得若无其事的样了,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这情。

文中有句话说得好:“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我总会想起我的好朋友薛柏宏。”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多美的景色啊!此时的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遥望着远方……难道李白是想孟夫子的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要是能和你一同前往扬州,那该多好。孟夫子,我想你当我的兄长,与我吟诗作对。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受到:李白,孟浩然两人朋友情谊深,有着依依惜别的感情,正如我和我的好友薛柏宏,我们一同上学放学,一同学习,有问题互相探讨,有困难相互帮助,在学习上互相激励又互相竞争。我们天天在一起快乐的学习。

2、登黄鹤楼的诗意

登黄鹤楼的诗意

《登黄鹤楼》

作者:崔灏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平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诗意: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

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

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

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

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

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赏析:

(一)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二)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3、描写黄鹤楼的诗句

描写黄鹤楼的诗句

1、楚思渺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白居易

2、西辞黄鹤去,不尽古今愁;夕照孤舟远,滔滔碧水流。--《别江城》[原](五绝)

3、依稀闻鹤唳,楼上觅仙踪;翘首眺江汉,低头见彩虹;两江浮广厦,三镇耸云中;渺渺千帆尽,滔滔碧浪东。--《登黄鹤楼》[原](五律)

4、九省通衢会,中南繁华京;两江汇夏口,三镇矗江城;高厦岸边逼,长桥江面横;争先为改革,商贸更峥嵘。--《船至武汉》[原](五律)

5、长天搂上凭栏处,十里东湖雨色朦;天问阁前参屈子,磨盘碑下拜朱公;遥村近郭云山外,暮霭晨烟碧水泷;雨后岚光亭榭绿,风摇树影透花红。--《游东湖》[原](七律)

6、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7、因谗遭放逐,汩水怒涛扬;卓绝传千古,离骚一曲殇。--《拜行吟阁》[原](五绝)

8、城下沧浪水,江边黄鹤楼。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唐·王维《黄鹤楼》

9、高山流水古琴台,一曲知音动地哀;初遇却成生死别,抛残玉轸绝琴骸。--《古琴台》[原](七绝)

10、汉川门北彤崖峭,豪放苏公逐浪东;两赋奇文传永世,一词名句遗寰中;古今往事浪中去,风月秋怀杯内踪;不是周郎挥扇处,更胜烈焰照苍穹。--《东坡赤壁》[原](七律)

1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12、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刘禹锡

13、水碧翠微秀,花繁松柏森;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绝妙两经佛,神奇五百尊;汉西第一境,楚国佛丛林。--《游归元寺》[原](五律)

14、乐平里上啸声湮,漫步沅湘热泪潸;万古悲歌汩水怨,千年祈祷屈平冤;披坚夜行星当烛,仗剑晨游云作骖;一曲离骚唱永昼,九天之上彩螭翻。--《拜屈原像》[原](七律)

15、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汉江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陆游

16、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跨黄鹤。--岳飞

17、城下沧浪水,江边黄鹤楼。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王维

18、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19、谁家笛里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汉树有情横北斗,蜀江无语抱南楼。--南宋·范成大《黄鹤楼》

20、谁家笛里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汉树有情横北斗,蜀江无语抱南楼。--范成大

21、吴头楚尾雨湖滨,不息人流拜时珍;玄妙观前赞济世,昭皇寺里谒僧身;卅年涉险成医着,万代施恩感药神;人杰彬彬教授县,东风拂拂又逢春。--《游蕲春古城》[原](七律)

22、楚思渺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唐·白居易《黄鹤楼》

23、黄河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黄鹤楼》

4、黄鹤楼读后感

黄鹤楼读后感(一)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相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黄鹤楼》就是唐初诗人崔颢所写的着名诗篇。

最近,爸爸在午饭后都在家里阳台一边喝茶,一边用毛笔书法给我讲解一首古典诗词。几天来,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首《黄鹤楼》了。这不仅是因为这首诗确实写得好,名气大,更因为我最近刚从武汉探亲旅游归来,有幸登上了历史名楼——黄鹤楼,亲眼饱赏了登楼极目远望长江的壮丽感受。这样一来,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和我亲眼所见之景色一一对照,就使我对诗中所写的情景有了切身的感受。诗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四句,意思是说: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可以隔着长江看到汉阳城的树木,还可以看到鹦鹉洲上的草儿,它们长得非常茂密,一片碧绿。太阳快要落山了,我的家乡在何处?望着江面,不由得让我愁苦满心。前两句不仅写出了美丽的景色,而且“晴川”对“芳草”、“历历”对“萋萋”、“汉阳树”对“鹦鹉洲”,形成了佳对,也就是古诗所讲究的“对仗”艺术。后两句从前两句的写景中自然引出了思乡之情,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自作者崔颢在此发出“鹤去楼空”的感叹,历代文人墨客也纷纷登楼吟诗作赋,代不乏人。其中诗仙李白也曾想在黄鹤楼题诗,但看到了崔颢的诗后自愧不如,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没有留下他的诗作。

黄鹤楼读后感(二)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每当读起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时,我头脑中总会情不自禁地浮现这样一种画面,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饯行。

虽然两人即将要分别了,但都装得若无其事的样了,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这情。

文中有句话说得好:“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我总会想起我的好朋友薛柏宏。”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多美的景色啊!此时的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遥望着远方……难道李白是想孟夫子的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要是能和你一同前往扬州,那该多好。孟夫子,我想你当我的兄长,与我吟诗作对。

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受到:李白,孟浩然两人朋友情谊深,有着依依惜别的感情,正如我和我的好友薛柏宏,我们一同上学放学,一同学习,有问题互相探讨,有困难相互帮助,在学习上互相激励又互相竞争。我们天天在一起快乐的学习。

黄鹤楼读后感(三)

何为朋友?朋友就是可以与你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的人。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很注重友情的,歃血拜兄弟、桃园结义等拜兄弟的事并不少见,成为一个个千古流传的佳话。

相反而言,那种表面亲和,和其他人称兄道弟,而内心奸诈贪婪,时不时给你插上一刀的人,也并非少见。他危险时,有些人铤而走险救了他,却熟视无睹,不知感谢。

记得四年级的课文《九色鹿》里的内容:有个人叫调达,他掉到了水里,九色鹿把他救了上来,九色鹿不要厚礼,让调达不告诉别人它的住处,没几天,调达就把国王带来捉九色鹿了,九色鹿十分气愤,说调达不守信,国一把他给流放了。()

凡此种种,告诉我们交朋友时一定人清“真”朋友和“假”朋友, 我们要像李白和孟浩然一样做个知己。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