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英文读后感_书虫读后感英文

1、十日谈英文读后感

十日谈英文读后感

during the second term, i read a novel that is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writer boccaccio’s the decameron.

this book is mainly described the plague epidemic in 1348 in florence, when people infected with plague in order not to, even if their loved ones will be ignored, there are a lot of people are suffering from mistaken being buried alive and died of the plague.

in such a situation, three boys and seven girls came together in the church of saint marie, with refuge in a villa in the countryside for two weeks. apart from enjoying the scenery, feast dance, there are the stories will be open, in which the 10-day period, per person per day to tell a story, by the alternation of power between "the queen" or "king" theme of the provisions of the story, then  one sing a song as the story will end. they say a total of 10 days of 100 stories, named the decameron.

according to boccaccio, the story is to describe and praise the earthly life, to honor the noble love is the source of wisdom, praise free love is precious, so certain people's intelligence. it also revealed the brutality of the feudal emperors, christian sin, hypocrisy and so priest’s nuns.

in the book there is such a story, a wicked person called chappelet prat , he had done many bad things of his life ,when he worked for musciatto , he became ill .he invited a pure monk , he was afraid of not pardon his crimes, so he deceived with a long list of lies . later, chappelet received blessings from the monk, and then he weakened and died not long. the monk believed his lies of confession. so monk tells people his actions, his reputation growing well, and then he became a saint. although he lives all kinds of evil, but in the dying moment, he sincerely repents and be forgiven of god, he is received into the kingdom of heaven.

the book can not help but also reflect such a tru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ood and bad nature of a leopard change its spots, it is not easy to change. the good guys and bad guys, although the quality of different, they have a similar nature. the thoughts, methods and objectives are different between good and bad people.

i think these stories are humorous and sarcastic. this book is a good reading.

2、书虫读后感英文

书虫读后感英文(一)

in the winter holiday.i read a book.it is very wonderful.it's name is "the monkey's paw".the book tells about the whites and a  paw's story.mr.white's friend gave him a small and dirty paw.he said "it can makes your dreams come true.but you'll feel unhappy."mr.white wanted ?3000.and after some days,he got  ?3000,but his son deid.the end is mr.white and his wife were very sad.

i think “the monkey's paw” is very useful.because it tells us some important things.such as "get something for nothing." is impossible.we must do every things by ourselves.and we must know learn by doing.

when i was 10 years old.i was not good at math.and i had tried to find many escape solutions.but no one is  good for me.my mother tolds me,"learn by doing",and i did some test questions.now,my math is ok.i think my story likes "the monkey's paw".and in the new future,i will do every things by my self and do not rely on my father and mother.i know i am the best.

what a nice story!“the monkey's paw”is perfect,and i will learn more and more in it.

书虫读后感英文(二)

this winter vacation,i read agreat book《bookworm》。in gread 1,i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the moon,and,i know mary,queen of socts's story……in a word,ibenefited a lot of in it.i really like this book.

among them,my favourite book is《love or money》。it tells a rich women death without.everyone is suspect,and they greeted her moneys mouth water.her little daughter threatens her,to obtain money;on the surface seems to love her big daughter to reasons but hater mother;her son to a piece of land and mother fell out……

results a murderer is her big daughter!reason have

to her the person i love !

i was very sad.a girl,actually killed her mother,is really too not filial piety.i know people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will kill your most close.so,we should control oneself,avoid incentive,not reckless things……

the《book worm》 has taught me a lot.

3、《十日谈》读后感

《十日谈》读后感

文/ m

《十日谈》,谈了什么呢?我就随便说说吧,好人读了坏书不一定变坏,坏人读了好书则不一定变好。这里为什么要用不一定?因为有可能他就变坏了。荀子说:人性本恶,这点我是极为苟同的。因为贪婪、自私、爱、恨这些人都具备,如果你没有,那极大可能你是外星人。凡人总是要过凡人的生活,他会因为一些琐事而烦恼,但是当你的心灵解放,也可让心灵像上帝一样在天堂生活。(这里我并没有玷污上帝的意思,也不是什么改变自身信仰。毛主席说过,这些别的宗教的书,我们都要拿来读一读,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他们的思想,才会更有利于我们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当你的心灵在天堂回到现实接收友情、亲情美好的一面,也接受爱情恶毒的一面,好与坏我们都要面对。但是请记住,善良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终归是正义战胜了邪恶。

痴情总会博得冷淡,忠贞有时在爱情面前显得无力,友谊在金钱面前变得苍白,命运在现实生涯中很卑微,一切都靠我们的智慧和勇气,外加一丁点的运气。所以天马行空才可抛开现实与宿命的羁绊。没有谁能成为谁的神仙,,一切都靠我们的双手。所以回到现实,我们就像那十个人一样,又回到有瘟疫的佛罗伦萨。

此书中还有一段话,讲的是亚伯拉罕改信天主教,原因是他认为教皇等人虽然荒淫无度,行不齿之事。但是天主教还是日渐昌盛,所以他选择了天主教。

当然这是乔万尼在1638年写的,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的新中国。一些已经不用考虑了 。不写了,电脑太卡了 ,每当我打开qq浏览器时,他好像就要强行互联网加,所以就这样,有些东西并不能互联网+,我知道微信后台会审核敏感词汇的,所以我建议大家用自带的浏览器阅读。

4、十日谈读后感

十日谈读后感(一)

《十日谈》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作家卜伽丘的短篇小说集。全书近70万字。其主要内容是抨击14世纪意大利的黑暗先是。主题是揭露教会、僧侣的腐败和虚伪。还有很多一部分故事提倡人性、人道,反对禁欲主义,同时也有小部分作品赞扬商人、手工业者的才干、智慧和进取精神。这些优美动人的故事,体现了作者对尘世欢乐的追求和对生活得无比热爱,既鞭挞了禁欲主义,又揭露了教会上层人士的奸诈和虚伪,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彩。

这本书说的是1348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大瘟疫,从3月到7月的短短几个月内,就死了十万多人。有一个礼拜二的早晨,几个侥幸没有被瘟疫感染的青年男女(7女3男),在圣马利亚诺维拉教堂不期而遇,他们相约去郊区一座别墅居住以躲避这场瘟疫。他们带着7个男女仆人,每天在这座环境幽静、景色宜人的别墅里祈祷、散步、玩耍、唱歌跳舞。为了排忧解闷,在天气最热的时候,他们围坐在荫凉之处开故事会,约定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人10天共讲了100个故事,所以这本书取名《十日谈》。

《十日谈》对十六、十七世纪西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例如,纳法尔《七日谈》,贾姆巴蒂斯塔的《五日谈》。莎士比亚的《辛白林》和《善始善终》、莱辛的《指着纳旦》等都受到其写作格局和写作思路的影响。

这本书十天故事中每一天各有一个主旨,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写作手法的巧妙。第一天,作者以讽刺的手法描述了上流社会的丑陋和罪恶。像第一则故事的切帕雷洛,一个靠编造假文书发财的公证人,最后通过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和无耻之心,骗取了神父的信任反而成为了“圣切帕雷洛”。第二天,作者先是了命运对人们的束缚。像第三则故事开始女郎说的“如果要探明运作弄人这个题目,那真是越谈越有话说。第三天,作者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智慧来战胜命运。像第九则故事中,吉莱塔的命运,虽然自己和心爱的男人节了婚,但是丈夫不爱她,而是其他女人,吉莱塔却不屈服命运,利用了骗局使自己怀孕,从而重新赢得了丈夫的心。第四天和第五天,作者强调了爱情的悲欢。像入狱,情人去世,但是我们看到最后结局都是大团圆。第六天,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像第二则故事奇斯蒂的那句“找阿诺河啊”,第三则故事诺娜夫人的反唇相讥,都是辩论的技巧典范。第七天和第八天,说的是人们之间相互捉弄。第九天没有固定的主题。第十天则宣扬人们的宽容和忍耐等等。像第二则故事中基诺十个臭名昭著的残暴强盗,但是得知院长有胃病时基诺盛情款待并只好了病。院长也非常高兴向教皇说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个故事的开始作者都有通过十个人的话语表达自己对人生的哲理和思考。可以说是故事的主题思想的最佳归纳。

下面就以第一天第二则故事为例介绍一下。

亚伯拉罕和贾诺托:巴黎有个善良正直的大商人贾诺托,他有个忠诚老实的好朋友犹太人亚伯拉罕。因为亚伯拉罕不信天主教,贾诺托担心他死后会入地狱,就劝他抛弃犹太教,改信正宗的天主教。但亚伯拉罕认为世上只有犹太教才是最正宗最神圣的,坚持自己的信仰。最后,亚伯拉罕经不住好朋友苦口婆心的劝说,只好答应先去罗马看一看再说。亚伯拉罕到了罗马,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和调查研究后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教皇、红衣主教、主教等一伙,从上到下,无一不是寡廉鲜耻男盗女娼的家伙,全是一群酒囊饭袋。进一步观察和调查研究后的结论是:这伙人嗜钱如命,贪得无厌,什么都可以拿去卖钱——人口、天主教徒的血肉、教堂上的职位、祭坛上的神器……其贸易之大,手下经纪人之多,连巴黎的巨商大贾也望尘莫及!他非常吃惊,非常纳闷,同时也非常神往。回到巴黎后,好友贾诺托问他对天主教的感觉。他说,照他看来,罗马已经成了一个藏污纳垢之地,它容纳了一切的罪恶:奸淫、贪婪、自私,那些修道士们可以说全是无恶不作的恶棍,但这么一个乱七八糟的腐朽透顶的教会不仅没有任何衰败的迹象,反而人气越来越旺,队伍日益壮大,看来这一定有神灵庇护着它的!他感叹:这么说来,你们的宗教的确是比其他的宗教更加神圣。现在,再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做一个天主教徒的了,请你们按照圣教的仪式给我行洗礼吧!

阿们!“一个乱七八糟的腐朽透顶的教会不仅没有任何衰败的迹象,反而人气越来越旺,队伍日益壮大”,这种现象,忠厚老实的亚伯拉罕怎么能理解?我们这些可怜的普通平民百姓怎么能理解?看来除了将之归结为“这一定有神灵庇护着它的”以外,实在是没有更好的答案了。

任何一个地方,若要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就必须有可靠的法律来作保护。反之,凡是个人(哪怕是非常“圣明”的人)说了算的地方,迟早都是腐败丛生的。每个人的天性中都有自私卑下的内容,所以他日常生活中少不了法律对他的规范、约束、震慑、保护,缺少了这个条件,仅靠个人的自觉努力的道德修养是不可能安稳生活的。根据政治学的经典理论,法律条文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那么,如果所制订的条文对那些制订条文的人没有好处,就不可能会有这些条文了。罗马天主教廷不可能没有法律,但在这政教合一的地方,教廷是不可能不庇护自己信徒的。所以,加入了这个团体的人,无形中都有“安全感”。当然,事实上并不是天主在保佑他,而是教皇,而是这个团体在保佑他。谁在保佑教皇这个团体?当然是不计其数的信徒们。任何人都是“趋利”的,当加入某个团体对他们来说是无一害而有百利甚至可以带来一本万利之好处的时候,出现趋之若鹜,如过江之鲫的场景也就很正常了。这样,教廷越庇护自己的信徒,信徒就越信任教廷,信徒就越来越多,所谓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大。因为大家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唯利目标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来的,所以也就显得格外齐心协力,团结一致——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壮大了队伍的力量。在这里,没有法律的监督制约,没有心灵的自我规范,只有肉体恶魔的放纵肆虐,试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团体?狼群里要学会狼叫,人们为了自保——当然,更多的人可能是为了获取某种利益——就必须加入这个狼群,并在其中学着“狼叫”。因为有强大的惯性力量,所以亚伯拉罕看到了这么一个腐败透顶的团体却“人气越来越旺,队伍日益壮大”的奇怪现象。

“腐”的必然结果是“败”。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这一逻辑推理的正确。

关于本书的最大特色,我总结了三点。

第一,此书肯定了人性,宣扬了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痛批了当时欧洲教会的阴暗面。欧洲在专制和教会的统治下,“人性”受到摧残,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和性欲之事,也被视为是亵渎上帝和神的行为而打压。而《十日谈》中,却随处可见青年男女为了忠贞的爱情,克服了种种磨难,摆脱了种种障碍,终于获得了自由和幸福。而对宗教的批判和讽刺,则更加辛辣和厉害。

第二,作者薄迦丘尊重女性,维护女权,提倡男女平等,这在之前是无法想象的。在男性作为社会主导的中世纪,薄迦丘的这种女权思想却是很另类。在本书的序中,作者就开门见山地说:“有谁能够否认,把这样一本书献给美丽的女郎们,比先给男人们更合适呢?女人们因为胆怯、害羞,只好把爱情的火焰埋藏在自己柔弱的心房里,这一股力量比公开的爱情还要猛烈的多,凡有切身体验的人,对此都一清二楚。此外,她们又得听从父母、兄长、丈夫的意志,顺他们的心,受他们的管教。他们大部分时间总是带在闺房的小天地里,闲坐着,百无聊赖,情思撩乱,老是怏怏不乐。”又说:“对于像柔弱的女郎那样更加迫切需要安慰的人,命运女神却偏偏显得特别吝啬;为了部分的弥补这一缺陷,我打算写着一部书,给怀着相思的女人们一点儿安慰、帮助和消遣。”由此可见,作者对妇女们的同情,而《十日谈》这部书,主要是为了妇女而写作的。

第三,可以说,《十日谈》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推动了整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展。薄迦丘的《十日谈》第一次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绘声绘色的勾勒出一幅庞大而壮丽的社会生活图景。记得老师上课说过《十日谈》与《神曲》相媲美,被誉为“人曲” (或是“人间喜剧”)。可以说爱和智慧是整部书的两个基本中心思想。

十日谈读后感(二)

在书本的开头所描写的是一八三四年在佛罗伦萨的一场瘟疫,那时候的人民为了不感染上瘟疫,即使是自己的亲人也会置之不理,还有不少人是被误以为患上了瘟疫而被活埋而死。就在这样的景况,七位年轻少女和三位年轻青年走到了一起,一行人朝着一栋远离瘟疫的别墅前进着。他们选出了伯姆皮内娅当他们的女王,就在这样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地方,一个个故事拉开了序幕。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优秀文学作品就以神为中心转为了以人为中心。本书正是宣传了符合时代的人道主义精神——由高高在上的神的缥缈,转为了人得实实在在。况且,以前我总觉得,高深的、赋有深刻思想的宏大作品才能成为传世巨著,现在看来,真是错了。再者,如果恰恰是因为书中故事的短小、浅显、易懂,而对它不屑一顾,则更是大错特错了。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作品,才可能走进更多人的心,而宣传普通人的智慧,又是最能引起共鸣的。安徒生童话让世界各地的人一遍遍品读,而类似《世界是平的》之类的书让部分学生读到一半就不得不放弃,这是一样的道理。

《十日谈》还抨击了封建特权和男女不平等。薄伽丘确信,人的高贵并不取决于出身,而是决定于人的才智。即便是伺候国王的马夫,其仪表和聪明同国王相比,毫不逊色。不少故事叙述了在争取幸福的斗争中,出身微贱的人往往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薄伽丘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贫穷不会磨灭人的高贵品质”,穷人家往往出现圣贤,倒是“高贵叫人丧失了志气”,帝王家子弟只配放猪牧羊。他还摒斥中世纪僧侣主义污蔑女人代表罪孽的陈腐观念,赞美妇女是自然的美妙造物,主张妇女应该享有跟男人平等的地位。

薄伽丘在许多故事里把抨击的锋芒指向天主教会和宗教神学,毫不留情地揭开教会神圣的面纱,把僧侣们奢侈逸乐、敲诈聚敛、买卖圣职、镇压异端等种种黑暗勾当,统统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值得注意的是,在《十日谈》的头两个故事里,薄伽丘就以犀利无比的笔锋,辛辣地嘲讽了教会的腐败堕落。一个作恶多端,丧尽天良的公证人,临终忏悔时一通胡吹,死后竟被教会封为圣徒。一个犹太教徒,在教廷驻地罗马暗中察访,耳闻目睹,了解到从教皇、主教直到教士,个个都是酒囊饭袋,寡廉鲜耻,贪恋女色,还买卖人口,罗马已成为“容纳一切罪恶的大洪炉”,“基督教充满罪恶、黑暗”。这两则故事为整个作品定下了基调。

薄伽丘也不止于对僧侣的个人品质进行抨击。他的批判要深刻得多。他刨根究底,毫不留情,矛头直指教廷和宗教教义。他在一些故事中展示出,僧侣们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骨子里却男盗女娼,是十足的伪君子。其根源盖出于教会的教规,出于教规的虚伪性和反人性。薄伽丘对教会的批判,表达了当时的城市平民阶级对神权的不满。

十日谈读后感(三)

中国的古典作品里充满了各式英雄形象,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温酒斩华雄的关羽,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不过奇怪的是,这些英雄居然没一个是男人:

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修了仙术以后长生不老,且不说一只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猴子是否具有正常男性的生理功能,反正齐天大圣从来都是不近女色的,当然也不知道母猴在他老人家眼里是什么感觉,总之能和唐僧一路西天取经,就女色问题来看,不得不说是与佛门有缘的;

关羽关将军,武圣,是个店开张都要把关老爷的小铜像请来。张飞好歹爱喝口酒像个人,刘备没有四妾也有三妻,眼泪是多了点,也算个正常男人,唯独关二爷不好酒不爱女色,更不用说金银财宝,我都开始怀疑他老人家是否要吃饭了,摆在各大小店铺各大小庙宇里边的武圣,终于从人变成了神,想来云长兄可以不吃饭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豹子头林冲,就是和力能拔树的蛮和尚打个三五回合也不落下风,“林家枪法”举世无双,更不用提其八十万禁军教头的身份,怎么看也算得上个人中龙凤,可是老婆被上司儿子调戏以后,整个人居然啪嗒一下软了,闹到最后终于赔了夫人又丢了官,被逼得上梁山,奈何中国人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以上三位仁兄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国男人的典范,所以中国的男人打小就生活在这些男人的伟大形象之下,做司机肯定是可耻的,开公交车那是人生的耻辱,一定要去开坦克,最好能开飞机,更好的就是开宇宙飞船环游宇宙,要像孙悟空一样神通广大,并且不近女色不食人间烟火,要吃只吃人参果;

男女授受不亲,想女人是可耻的,看女人更可耻,喜欢女人就是无耻,君不见杨贵妃陈圆圆之流不是导致覆朝就是灭国,要和关二爷一样不近女色不食人间烟火,练就一身好武艺死心塌地给人卖命那才是真男人,后世不给你修庙烧香那都是人生的失败;

在中国不做官的人生都是不完整的,要像林教头一样,不但要做官,而且要做大官,打从刚进小学开始,中国的男人就被肩头的三条小红杠分成了三级,尔后越分越细,不是少先队员,低一级,不进共青团,又低一级,不入党,至少低八级,老婆被上司调戏怎么办?老祖宗教导我们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孩子呀,一切以仕途为重,有钱了就有老婆。

《十日谈》中有这么个故事,国王的马夫爱了上了皇后,马夫虽然地位低贱,但是生得高大漂亮,和国王身材差不多,他爱上了国王的皇后,但是皇后并不知道,他也不敢表现出来,到最后马夫觉得这种单相思太痛苦,不如去自杀,反正都是死,索性冒个险,如能一亲芳泽自然死而无憾。马夫夜里就在皇后的寝宫外观察国王是怎么进去的,第二天如法炮制成功进了皇后寝宫,黑灯瞎火之下马夫不说话皇后也不知道是其他人,二人玩得很开心,马夫担心性命,还是连夜赶回了房间,他离开之后国王也去了皇后寝宫,知道有人假扮他和皇后睡了觉,但是国王为了自己的名声并不声张,当下就去了马夫所在的仆人房间,发现马夫心跳很厉害,就把马夫的耳边的头发割掉一段做了标记,第二天国王召集了所有仆人,想找出耳朵旁少头发的那个,然后悄悄杀了他,可是仆人们都到了以后国王却傻了眼,原来聪明的马夫在国王离去后将所有仆人耳边的头发都削了一截。

马夫的行为是得到了作者薄伽丘的赞赏,但是这样的人在中国肯定是个流氓登徒子十恶不赦之辈,因为中国的男人都要讲礼仪廉耻并且不近女色,去偷他人的老婆简直是人神共愤天诛地灭。想来想去,在中国除了用钱吸引女人,还真的很难找到第二种官方的恋爱方式,谈恋爱先问收入,相亲先问房车,没钱不结婚。

中国的男人都知道梁山泊和祝英台,没钱的书生到最后只落得个写情书写到吐血而死的悲剧结局,所以在中国有钱才有祝英台,书读再多也只能吐血。

然后中国的书生都很聪明,既然有了前车之鉴,现如今就拼命找钱吧,有钱就才有祝英台,有钱就才有礼仪廉耻,有钱就不用爱到死。用钱追求爱情成了中国男人唯一的方式,最后奇怪的现象产生了,北京王府井大街,一胖嘟嘟的外国佬嬉皮笑脸地不断搭讪中国姑娘拿电话,而所有的中国男人这时候都成了道貌岸然圣人,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笔者在香港去外岛的小轮上经历过这么个有趣的事件:

当时船上人很少,一对母女面前坐下一个胖子黑人,我呢正好在他们的后方吹海风,所以整个过程看得很清楚,阳光明媚的小轮里一段不怎么圆满的搭讪就这样发生了,黑人老兄带着些许腼腆扭过头来和母女交谈,母女二人被吓得够呛,不自觉地往旁边挪了挪,也没回话,外国友人这时候只能尴尬地扭回头去。笔者在一旁可看乐了,想到自己在维多利亚公园被金发美眉微笑拒绝,又看到这位外国朋友在船上被中国母女拒绝,同样是搭讪外国女人失败,一种英雄惜英雄的感觉油然而生,就走上前去和这位朋友攀谈起来,他叫罗宾。罗宾说身后的母女似乎不懂英文,我很好奇,就用普通话扭头打了个招呼,二人本来惊魂未定,这下干脆离开了座位。

中西方文化固然有差异,一个内陆农业大国的文化起源,一个古希腊古罗马西欧的岛国文化起源,本身就注定了前者的集体主义和后者的个人主义的巨大差别,前者耕田种地做得多收得多,后者的海洋文化付出和收入却不成正比,发展到后来,前者都成了完美主义者,事情没有百分百把握就不做,而后者更善于冒险,因为他们明白准备永远不充分。

所以西方的马夫可以冒死去找皇后,而中国的男人只能等到有了车有了房以后才敢去找皇后,得到皇后以后又鄙视女人说她有过很多马夫不懂得礼仪廉耻,那些中国男人早的时候你干吗去了?

马夫很聪明也很勇敢,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成为国王,所以剑走偏峰,最后成功;中国男人当不了国王,也要先当个大臣,有钱有势以后再去打皇后的主意成功率更高,女人和爱情在两种男人眼里的地位显而易见。

所以在中国,相比金钱和权利而言,女人和爱情永远是被他们瞧不起的。

《十日谈》中还有这么个故事,一个男人死了老婆以后痛苦万分,带着幼子去山上隐居,为了避免孩子以后经历同样的痛苦,就试图让孩子不接触女人,以这种方式来断绝其对异性的爱慕,许多年过去以后,似乎这个方法很见效。孩子终于成年了,男人也逐渐老去,老人下山化缘不得不多带个帮手,就把儿子一路带了去,儿子在山下第一次看见女人,问他爹这漂亮的生物是什么东西,老爹慌张地回答说是鸭子。回家以后,孩子对鸭子恋恋不舍,就乞求父亲说,给我买只鸭子吧,我会好好饲养它的。

山下的女人在中国是老虎,到欧洲成了鸭子,所以在中国人的眼里,老虎更具侵犯性,小是家亡,大到国破,无不以女人有关,当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女人身上以后,中国的男人似乎终于解脱了,并且有充分的理由来对女人不屑一顾,所以在中国,从来不缺乏对女性进行侮辱的单词,并且很奇怪,这些词语的侮辱对象大多是美女,您要是长相比较谦虚,连被语言侮辱的权利都没。

文艺一点的有“祸水”,市井一点的有“骚货”,小资一点的有“二奶”或“小三”,南方一点的有“婆娘”,常用一点的有“贱人”“贱货”,港台更有“马子”一说等等,举不胜举。

所以,中国的男人喜欢在语言上侮辱女人,而且对象一定是美女,并且通常是当事人不敢追求或者追求不到的美女,所谓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基本上即使这个道理,很奇怪,在这一切的同时又可以看出来,中国的男人在潜意识上其实很在意美女。

对异性的需求是自然法则,对美的追求本来就有的天性,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在中国这一切从来都是猛虎野兽,学习成绩好的乖孩子永远无法和野兽打成一片,因为从来没人告诉他们怎么去爱,只有不厌其烦的声音告诉他们怎么去开坦克开火箭开飞船,开到出亚洲冲向世界,等你上了月球的时候,老虎就来和你睡觉了,并且是漂亮老虎。

然后乖孩子们逐渐长大,并且学着父辈和书本里教的那样,去鄙视女人,聊到女人就是钱,因为有钱有女人,所以除了用钱找女人,男人们不知道怎么去吸引女人。终于憋得不行了,只好去相亲,对象不满意却聊胜于无好歹是只老虎,相亲也没话说,你叫什么名字我叫什么名字你做什么工作我做什么工作无聊透顶的对话,最后只好约上一群人去酒吧,胡乱灌些黄汤,借着酒精和灯光的暧昧,终于艰难的坐上同一辆车回家。

在后来的生活里女方总是抱怨,男方依旧木纳,我不知道这种靠酒精所建立起来的关系能够维持多久,但是我知道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并不满意,这是笔者身边的真实故事。

类似的例子很多,不必赘叙。()在英雄教条主义的教育之下,男人们虽然开不了宇宙飞船找不到山下老虎,好歹也要弄台私家车,在学校的时候小红杠给男人分等级,进了社会私家车给男人分等级,杂牌的低一级,没车的至少低八级,最后导致现代人的生活开始功利快餐化,吃得很快餐,活得很快餐,爱得很快餐,男人们除了用钱去吸引女人,心灵已经被社会麻木。

很多年前笔者去请教一个很讨姑娘喜欢的朋友,当时我的问题是这样,和姑娘牵了手以后该说什么才能接吻。

友人笑得前仰后翻。

西方文化也好,中国传统也罢,源头不同,各有各的特点,或许你的特点是我的优点,我的优点是你的缺点,对错总是相对的,客观来说都没有优劣,只是环境不同。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社会生活再怎么变化,男女两性问题永远是说不完的话题,谁让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男人和女人。

人和动物不同,除了吃喝拉撒还有喜怒哀乐,思想被社会挤压成一块批萨,做人做得像一个汉堡,爱情被量产成一杯调味的可乐,生活到最后终于成为一顿快餐。

《十日谈》读罢颇有感慨,遂着此文自勉。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