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就是我们努力到拼命的意义
这就是我们努力到拼命的意义
文八命先生
1
我妈批斗我:太败家了!!
前阵子不少专柜搞活动,我托朋友从香港带了些彩妆,还给我妈买了套兰蔻的眼霜组合。
今天刚刚邮回家里,把小礼盒拿给我妈。白天她还乐呵呵地说,“有个闺女真好啊,知道心疼妈妈,这啥牌子的呀,好用不好用啊。”等到了晚上,崩了。
我妈洗完脸敷了贴眼膜,还闭目养神的跟我说,这眼贴感觉还挺滋润,比她平常用的要好多了,问这是不是得十多块一对啊?
我说是啊,那肯定的呀,这牌子挺好的,好多人都在用呢。后来我就没再说话,实际上我也不知道单拿出来一对有多少钱,反正好用就是了。
等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妈突然一惊一乍的说:“我的天啊,这眼贴这么贵啊,一对就要80块钱啊!你是暴富了吗闺女?”
(我妈还真是机灵,恨死万能的淘宝了。)
说着,她起身跑去洗手间看了看,回来跟我说,“还好还好,本来打算明天早上擦鞋用呢,放进冰箱里等明天晚上再用一次。”
突然间特别辛酸。
2
我赶紧跟她说,别介啊,你又不是20多的小姑娘了,真的到了好好保养皮肤的年纪了。该用点好的,就得舍得,反正我还能继续挣钱。
她不听,还是一个劲儿的叨叨我。又赶紧去查了查其他眼霜啊,营养液啊之类护肤品的价格。一边查一边怪我太舍得花钱了,真是有钱了烧的。
早就知道她会这个样子,所以之前没有跟她说价钱,也想到了她知道以后会是这个反应。但是那又怎么样,反正已经用过了,总不能退货吧。
真的,我就是想给我妈用点儿好东西。
年前的时候,我妈刚刚拉了双眼皮儿。说起来真愧疚,就这小的整形手术还是她在美容院搞活动的时候,集赞199个免费做的。
我知道我妈想去美容院很久了,但就是舍不得。我也劝过她,整天省钱真没用,人生苦短什么的。可她就是不听,总是对自己很抠。
那个时候我还没怎么挣钱,养活自己都费劲。想偷偷给她付了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当时就一遍遍对自己说:
要赶紧挣钱啊,给我妈在最好最贵的美容院办卡。
3
“妈妈是个美人,岁月你别伤害她。”
这句话完全就是在扯犊子,岁月在谁的脸上不会留下印痕啊?哪个女人不爱美?
我妈是真的真的特别爱美啊。并且她长得美,以前是三眼皮大眼睛,年龄大了皮肤松弛,就整天跟我念叨着,有鱼尾纹了,真是岁月不饶人啊。
我妈是个特别抠的女人。
抠到什么程度呢——
我带她去看25块一场的电影她都嫌贵;我买回来肯德基的全家桶她数落我败家;我不在家的时候她总是买些大白菜炒着吃。
总是跟我吵吵着好想去三亚玩啊,一辈子还没有做过飞机呢,等我真的通知她一周后要去旅行的时候,她又开始算计这算计那的,总是想着省省省。
我妈又是个特败家的女人。
败家到什么程度呢——
我学了8年舞蹈10年画画,又是请老师又是买工具,还时不时参加比赛,里里外外造了不下10万。上学的时候每个周末都要各种补课,花了多少钱我都不敢算。
我看上的衣服鞋子包包,她总会眨都不眨眼就给我刷卡买。我说想去哪里哪里旅行,她二话不说掏出一沓现金给我。
我妈就是这么双标。
4
这些年她总忙着挣钱,处理整个家庭大大小小的事情。多少个早出晚归的日子,多少个分外繁忙的周末,甚至于有几年除夕都在忙着追账忙着业务。
旁人总是羡慕我家条件不错,只有我自己清楚,是真的穷过,穷到连我学费都要去找亲戚借钱。如果我妈不那么拼,真不可能有现在的我。
以前每次听着我妈说她喜欢什么牌子,她想要什么衣服,她想到哪儿旅行,都只能默默记着。然后告诉自己,只要是她想要的一切,我都会尽力的去争取。
所以我总是把自己逼得很紧,我害怕自己成功的速度赶不上她老去的速度。所以我会焦虑,我努力的学习,拼命的挣钱。
等我真的给她转过去8000转过去两万,她又会像以前一样攒起来。我妈有个小本本,记着我每个月的开销,现在,终于不是“只出不进”了。
其实啊,全天下的妈都一样。舍不得给自己多花一分钱,却总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
昨天去一家西餐厅见客户的时候,还看见邻桌一个妈妈带着儿子在吃饭。别怪我以貌取人,如果说衣着和手机不足以判定她的收入,那脚上皱皱巴巴的鞋子一定可以。
她舍得花三百块带孩子吃好吃的,却舍不得给自己换双舒服点儿的鞋子。就算有一天你给她买了很好看的衣服鞋子包包,她也只是在重要场合才穿出来。我们这个年纪人的父母几乎都是这样吧,总是省。
所以现在我学聪明了,不能光打钱,更得买买买。既然她舍不得给自己买,那就直接买好了送给她。如果一双鞋她省着穿,那三双鞋还用得着省吗?
5
前一阵子特别拼,拼到闺蜜起床的时候,我还在电脑面前啪啪啪的做策划,斟酌合作。她问我,你干嘛要这么拼?
我想了想跟她说,为了给我妈用上2000块的面膜。
她瞪了瞪眼睛,不太能理解:你两张银行卡里加起来肯定不止四位数吧,怎么可能连2000块钱都没有?我叹气,有是有啊,可是......
买得起两千的面膜,可买不起两万的套装;
买得起两万的套装,买不起二十万的轿车;
买得起二十万的车,又买不起二百万的房。
我想要的,不单单是一盒面膜那么简单,而是给我妈买得起任何她需要的东西的能力。我想让她过上买东西不用看价格的日子。
尽管我知道,她想要的,只是我开心我幸福。但我总是觉得啊,老大不小的,总该要努努力,给爹妈更好的生活了。
这大概,就是我们努力到拼命的意义。
2、为什么你拼命努力,还是活在底层?
为什么你拼命努力,还是活在底层?
文 /周冲
今天讲三个故事,关于努力无效、阶层固化、底层人难以逆袭的原因。
第一个故事,来自一个姑娘的困惑。
姑娘很漂亮,在一个公司做前台。
工作也努力。做事也细心。对人迎来送往,客套周全。
有一天,她看着自己每月4000多的工资卡,感到人生无望,问一个经济学家:“为什么玛丽莲梦露收入那么高,我也很漂亮,也很努力,为什么我收入这么低?”
“因为玛丽莲梦露不可替代,而你,太容易被取代。”
美女不信。
向公司申请加薪,被拒绝。
她提出辞职,被同意。
一周之后,她离职。离职前三天,已有两个美女在待命了。
在自由市场中,一个人的收入与回报,与她的努力无关,与她的付出无关,与她的稀缺性有关。
当你的工作人人都能做,你的工资只会屈指可数。
当你的工作只有为数不多的人能胜任,你的收入就会凤毛麟角。
所以,清洁工早出晚归,快递员马不停蹄,服务员疲倦不堪,出租车司机含辛茹苦,中小学老师劳心劳力,农民工几乎在玩命……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一生都与贫贱为伍,少有人能逆袭成功。
为什么?
因为他们不具备稀缺价值。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从两个源泉得来的,一个是获取时所必需的劳动量,另一个是它们的稀缺性。”
你稀缺,你就是人才,你贵。
你能轻松被取代,你就是人员,你当然便宜。
而一个底层的屌丝,如果想具备稀缺价值,比如说,像乔布斯一样能创新,像刘德华一样能表演,像傅圆慧一样能游泳,都需要一个前提:充足的能力积累。
做不到这一点,你就只能从事一些专业技能需求低的工作。
专业技能需求低=替代性很高。
结果导致死循环:缺乏能力积累——无法变得稀缺——无法抬高价格——无法财富积累——无法投资自己——无法变得稀缺。
除了劳动缺乏稀缺性,穷人无法摆脱阶级固化,还有一个原因:信息的不对称。也就是我们说的“不懂”、“不知道”、“没听过”。
举一个卖肾的例子。
几年前,一个刚刚毕业的男大学生,想买房,没有钱,父母也穷,就在论坛中发出帖子:为了结婚,我想卖肾。
记者找到他,询问详情后,方得知,男孩还没有找到工作。
但买房的欲望令他焦灼不安,于是想出此招。
这着实令人悲哀。
卖肾对身体危害极大,稍不留神,非残即死。
但穷人处在消费的冲动中,看不见成本、代价和风险。
所以说,物质短缺不可怕。
信息短缺,才是穷人骨髓里的癌细胞。
他会让你忽略未来,忽略自我投资的必要性,不断交换出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时间、健康、心智、银行信用……导致一辈子都无法摆脱贫穷。
涸泽而渔,杀鸡取卵,卖肾求房,都是自杀式生存。
哪怕你不断卖肾、卖卵、卖血、卖身、卖房、卖老婆、卖孩子,也会被困在底层无法翻身。
你应该怎么办?
学习,思考,实践,获取充足而有效的信息。
拥有充足有效的信息,就会拥有超人的眼光;
拥有超人的眼光,就会做出牛逼的选择。
你会知道,哪个行业是未来的黄金产业,哪一个地段会在未来疯狂升值,哪一个人是未来的马云李嘉诚,然后,一直死磕,一直投资,就能在5年后,10年后,甚至20年后,拥有财富,走上人生巅峰。
当下的时代,是一个大数据时代。
信息之王,才是财富之王。
可惜的是,权贵阶层能轻易获取的信息,底层的穷人却难以触及,或视而不见。
这种信息的匮乏,会让穷人一边喊着“我哪知道会有这种事”、“我不知道啊”、“我以为……没想到……”、“我没办法,我只有这样做”……一边心智下降,失去甄别能力,看不清方向和机会,引发决策失误,导致错误选择。
于是,贫穷成为命运,一辈子难以逆袭。
前两个,都是自身因素。
现在要讲一个外在因素:缺乏社会资源。
前不久,我要买几套写字楼,向银行贷款。
过程很顺利。
后来和银行高层的人吃饭,聊到底层人何以一直贫困的原因,他说:有自身的原因,也有资本的原因。
比如银行。
银行是嫌贫爱富的。
你有钱、有名、有能力的时候,它对你特别大方,因为银行能在你身上赚回来:
“亲,你需要钱吗?行,你流水这么高,借你三百万吧!”
“啊,你名气这么大,每年代言这么多广告,借你五千万吧……”
如此一来,富人获得更多资本,投资更多项目,获利更多,更加有钱。
而穷人呢?
银行对你可没那么热情。你一无所有,怎么还?盈利能力那么差,银行怎么敢贷?
最后只有通过信誉贷款。
但穷人的信誉是不值钱的。最多能贷多少?几万块。能解决什么?不能解决什么。
甚至,据银行的朋友说,当农民们将贷款拿到手,其中很大一部分,都用于消费,甚至赌博打牌上。
这样一来,银行就不太愿意和穷人打交道了。
其他的社会资本呢?和银行一样,也有一双势利眼。
当你有超强的盈利能力时,资本自己会找上门来;当你穷得叮当响,资本会挥一挥衣袖,不留下一片云彩。
这也怨不得他们。
资本家可不是慈善家。我们希望他们救苦救难,但他们考虑的却是:钱交给穷人,盈利小,回报低,风险大,回收可能性低,保障性欠缺,这种投资不划算。那当然不愿意投。
贫穷的最大原因,是贫穷。
恰如富裕的最大原因,是富裕。
因为贫穷本身,会对你的身心,产生一系列限制。它会抢占你的大脑“带宽”,令你无法正确选择。
所以,努力很重要,但正确的努力更重要。
你要摆脱短视,不为今天的生活而是为10年后的生活而努力。专注学习,比身边人拥有更多有效信息。
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不断投资自我,增加稀缺价值,让自己财富增长,吸引资本,继而投资更多项目,慢慢地走出底层,和旧日的贫穷说再见。(本文来源:周冲的影像声色)
3、努力的意义是为了认清自己
努力的意义是为了认清自己
文/杨熹文
我在即将离职的前几周见到了来接替我职位的人,一个二十二岁的女孩,青春靓丽,是被宠坏的北京大妞,和我聊天时说道,出国六年没有打过一份工,当初被父母送出来留学是因为她拒绝参加高二会考,在那天清晨把自己锁在房门里蒙头睡觉,因而失去高考资格。出国后女孩在中介的建议下在一所收费昂贵的学校里学习酒店管理,在学到如何清洁酒店客房的时候,为了逃避艰苦的实习,她擅自休学回北京呆了大半年,后来被母亲劝回这里,又开始了第二次求学路。毕业之后闲在家中,和相处一年的男朋友结了婚。老公想要开发房地产生意,女孩撒娇从家中要来百分之二十的首付,买下一块七十五万纽币的富人区地皮,二十岁出头从未有过建筑经验的老公,踌躇满志地计划着,用半年时间建一座估价一百八十万的豪宅,说起来像儿戏般容易。北京大妞说,当初和男友结婚,和家中进行了许久的冷战,这回家人支援的十五万纽币,没办法让建成房子前的这半年日子和从前一般滋润,她被迫出来打工,极不情愿地讲:“哎,这下我们要过半年的苦日子了”。
我和北京大妞相处了几天,看着从未有过任何工作经验的她,姿态粗糙笨拙,遇见新的问题总是怨声连天,也开始可以理解,这种每周上五天班,每天做八个小时,普通人所养家糊口的工作,在北京大妞的眼中就是漫长而辛酸的“苦日子”。
北京大妞和我聊到住房情况,我向她展示种满蔬菜的小花园,她睁大单纯的眼睛难以置信地对我说,“你还没有房子呢啊?!”在她的眼中,二十六岁,差不多是可以退休的年龄,怎么会连个属于自己的房子都没有呢?为什么要浪费大好的青春每天去上班累个半死还不去求助父母的帮忙呢?我猜测着北京大妞言语中保留的内容,虽然已经习惯来自同龄人诸如此类的打击,但是心里还是被刺痛了一下。我很佩服大妞可以随便一撒娇就从家人那里得来一笔巨款去敲定一块七十五万纽币地皮的拥有权,可我也十分骄傲我的账户在三年里攒下的一万块,那是把多少清晨和深夜狠心地拿去工作,用多少顿方便面去替代珍馐美味,把多少逛街和聚会的时间用来在家中静静地写字,才一分一分得来这样薄薄的储蓄,那种滋味,多么辛苦也多么踏实。然而这些,我都没讲给北京大妞听,我想她不会理解,又或许她永远都不会理解。
我的另一位相识,是刚刚拿到绿卡的二十七岁男生,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他迷恋金钱的魅力,想在三十岁之前拥有豪宅香车和美女,而他想出的致富之道是每周上两天班,不打税只收取现金,同时向政府递上没有工作的虚假证明,每周得以拿到几百块福利,然后再报名去社区学校读书,和老龄同学坐在一起,每周在课堂上睡个大半天,就可以在兜里揣上政府发放的无息学生贷款。他很得意于自己的致富之路,每次见面都要和我显示无比悠闲又富足的生活方式,自己又去了什么地方旅行,买了什么样的电子产品,并且还不忘义正词严地教育我,“瞅瞅你这样,干那么多活,还没我赚得多。”
很久以前在《读者》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那时年纪小,只惊叹于城乡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如今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再读时却感慨作者为了更好的生活所付出的多年的不懈努力。作者说,“比较我们的成长历程,你会发现,为了一些在你看来唾手可得的东西,我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作为农民子弟出身的他,为了改变命运,能够去大城市里的好学校读书,连中秋节都要站在路灯下默默地背着政治题,家中为支付高昂的学费东拼西凑,他在校园中忍受同学的嘲笑,吃便宜的饭菜,努力拿奖学金,拼命打工,毕业后靠一份微薄的工资还助学贷款寄钱给弟妹读书,剩下只能勉强支付基本开销,这一路走了十八年,他才融进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中,能够和周围的白领朋友坐下来一起喝咖啡。从一个农民到一个白领,明知道有这样的差距,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过,也许有人会说,“十八年这么辛苦,这样的努力值得吗?其实一辈子做农民也很不错呀!”我想这样奋斗的十八年,不只是一杯咖啡的收获,还有那么多的辛苦,让你一点点认清自己的极限,自己的能力,自己能克服多少困难,创造多少机会,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能过上多么美好的日子,而不只是接受生命给予你的最初的可能,不做任何挣扎与反抗。
毕业后我一直在用最简单的方式衡量自己的价值:当我可以做一份工作每周赚四百块钱,那我就只有四百块的价值,而当我可以赚到六百块的时候,我就知道我的价值变成了六百块,当我只会在餐馆里擦桌子,我只有擦桌子的价值,当我可以调酒的时候,我就有了调酒的价值,当我可以教中文的时候,我就有了中文老师的价值,当我努力写字被人认可的时候,我就又多了可以写字的价值,而当我可以把一件件心中所想的东西搬进生活里的时候,我就知道我的价值可以让我拥有一张床,一个书架,一盏台灯,一部车子……而当我奢望着另一些还无法立即实现的梦想时,我就知道我必须继续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拥有足够的价值去实现这样的愿望。这样循环渐进的努力,在我看来是人生应有的步骤,让我看清自己的价值,审视自我的能力与极限,并且按部就班地成为更好的自己,可是身边的年轻人不再稀罕这样的品质,大家晒皮包晒车子,却从没有人提出这样的想法,“喂,我们晒晒努力吧!”
记得富二代朋友的爸爸对他这样说过,“我可以养活你,一辈子都没有问题,但是你这辈子一定要有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你要去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所以我看见朋友在富裕的家庭里,依旧做着同我一样的挣扎,他说,“小时候觉得自己家特别有钱,能够做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活起来特别嚣张,可是努力这件事,让我看到了那么多比我好却比我更加努力的人,自己越努力就越看得到和别人的差距,越感知到差距就越想拼命努力,不甘心一辈子做碌碌无为的人。”
前一段时间网上疯传哈里王子爱上了当年扮演赫敏的艾玛·沃森,粉丝们纷纷觉得这是至上的荣耀,意淫起艾玛戴上王冠变成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王妃的样子,而此时艾玛面对着粉丝“嫁给哈利吧”的巨大呼声,淡淡地在twitter上回应着,“嫁给王子不是唯一一个可以让你变成公主的方法。”我瞬间就爱上了这个倔强的小妞,原来不是所有女演员都在做着嫁入豪门的梦想。如果翻开艾玛二十五岁的人生,你会看到除去那些辉煌的荣誉和奖项,她在英国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十个项目中拿了八个a+,两个a,后来选择去常春藤名校布朗大学主修英国文学专业,在读期间所有科目都是a,担任联合国妇女署亲善大使,发表支持性别平等的“heforshe”的演说,视频观看次数达1100万次,社交网站讨论数量达到12亿次……这样的经历,让我想起另一位出色的女演员,娜塔莉·波特曼,在镜头前她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机灵少女,也是《黑天鹅》中的人格分裂芭蕾舞演员,而在镜头外的人生里,娜塔莉在高中就凭借《演示糖的氧气酶制法的简易方法》进入了英特尔科学天才奖准决赛,会讲六种语言,在哈佛获得心理学学士,还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
娜塔莉·波特曼说过,“比起当电影明星,我更喜欢当聪明人。”而艾玛·沃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坦诚地说,我有足够的钱让我的下辈子不用工作了,但是我不想这样,学习使我更有动力。”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几天前和北京大妞的一段对话。
我问北京大妞,“当初为什么出国呀?”
大妞说,“哎,高三多辛苦啊,每天晚上那么晚放学,周末还要补课!”
我又问她,“为什么那年的专业学一半就不学了?”
大妞理直气壮地说,“清洁客房多难啊,据说十分钟要搞定一间客房床单被罩的替换,而且还那么脏!”
我好奇地问她,“那你跑回北京大半年都干什么了?”
她心不在焉地说,“啊?就吃饭睡觉在家待着。”
人的一生为什么要努力?有一句回答说得非常动人——因为最痛苦的事,不是失败,是我本可以。我想,这一生,与其抱着“父母的财富足够我一生挥霍”或者“我老公赚钱很厉害”的心情,不如亲自去尝试下生活的味道,别轻易在苦难面前退缩,这一次学会对自己说“我能行”,“我可以”,“没问题”。你会发现,努力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了金钱和名誉,最重要的是,它让你认清自己,让你看见原来自己还有这样的一面——可以跨越重重的荆棘,可以爆发出巨大的潜能,可以没有听从命运的安排,也成为了这么好的人。
4、清华毕业也买不起北京学区房,那么拼命努力的意义在哪里?
清华毕业也买不起北京学区房,那么拼命努力的意义在哪里?
文/陈曦 复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
最近北京的房价非常火爆,火爆到我这个在上海读大学的人朋友圈都被刷屏了——也许是因为我现在正在北京的一家金融机构实习,朋友圈也积攒了一些北京的人脉。
对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高考金榜提名的大家来说,现在提到任何高考、学习、奋斗以外的东西,都显得极其不合时宜。
但是我必须告诉大家的是,在我的同学、同事中,在清华、北大、交大、复旦这四所人称“清北复交”的中国顶级名校的学生中,悲观的情绪正在蔓延,因为北京和上海的房价,因为这两个城市巨大的吸引力漩涡和无情的住房、教育成本。
北京的房子已经疯狂到什么程度了呢?
我的直接领导,本科清华电子系,硕士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老公清华计算机系本硕,两人均工作2年,家庭税后年收入近50万人民币,在北五环供一套70平米的小房子,总价500万。
这套小房子还有300万贷款没还,按理说这两个人再过5年也能还完,但是不幸(或者说幸运)的是,女方怀孕了,一咬牙决定要生小宝宝,而北五环是万万提供不了好学区的,于是我的领导和她老公,两个来自南方小城市,智商情商体能各种综合能力都是万里挑一的人,奔波于北京稍微靠近市中心的各大小区,希望能换个房子。
然后发现,兜里不揣个1000万,孩子还是不要想在北京读个好点的学校了。
我有北大本硕博毕业、美帝顶尖实验室做博后的师兄,回国后签了中科院某研究所,年轻有为,34岁就做到了副教授。我去听过他在某次国际学术会议上的演讲,当时坐在台下的国内外同行都被吸引,纷纷拿着手机抓拍他的讲稿。
那时候我看着站在台上的他,真的是意气风发神采飞扬,全身都洋溢着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自豪——不是炫耀,不是骄傲,就是自豪,整个人好像会发光。
然后他告诉我,他走下讲台之后,面对的就是每月占掉他和妻子两人月薪大半的房租;面对的是自己一年的收入,远远比不上北京某些很一般的楼盘一个月的涨幅;面对的是自己的孩子要上小学了,但是不在学区,没有房子,所以无法读好的学校,几乎沦落入打工子弟小学。
最后师兄选择了回到大连。那里刚好提供了一个对口研究岗位,只是能接触到的资源,跟北京比比,差的太远太远了。
二
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面对的现实。
经历了80年代改革开放潮,92年下海潮,2000年左右的房地产大潮,以及2006年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的it和互联网风潮,社会财富的分配已经大致定型,说是阶层固化也不为过。
早些年赶上了这些财富潮流的,现在都是成功人士;而没赶上的,虽然不能说就是loser,但其实也差不了多少——比如我们在六线城市工作了一辈子的父母,以及我们这些拼命努力走出小城市、读了清北复交、然后去了所谓大公司和名企做高级被剥削者的年轻人。
凭我的学习能力和学历(复旦金融本科,专业第一),如果毕业在80年代,估计一毕业就被分配去做省委领导秘书了;如果在90年代,就是企业家中弄潮儿的那一批了;如果在2000年前后,估计会成为最早的一拨开发商;如果在2006年,说不定会是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团队的一员。
然后我毕业在2017年,光荣地成为了一名金融民工,拿着20万年薪,租着每月3000块的15平米的卧室,挣扎在北京的地铁上——这已经是应届本科毕业生难得的高薪,难得的职位,难得的状态了。
我们能接触到的机会,比我们的父辈少太多太多了。在我们父辈的年代,国家百废待兴,到处都是资源,到处都是可能,职位俯拾皆是,只要你有才华肯拼命,北京上海都为你敞开大门。
现在不是了。现在的我们,付出当年十倍的努力,换回的很可能是我们父辈收获的十分之一。比如北京的房子,尤其是学区房,2008年是一个分水岭,之前进入的都是人生赢家,之后的就都是努力十倍换回十分之一的小白了。
现在还在中学读书的孩子们,将来会面临更残酷、更无情的现实。
所以有时候真的是一个悖论:我们拼命努力,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读了清华北大,然后发现自己的孩子因为没有学区房而无法接受好的教育。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清华北大毕业也买不上学区房,那拼命努力,努力到考上清北,意义又在哪里呢?
三
真到找工作买房子的时候,你很有可能会发现,你跟那个不努力不上进但是爹是煤老板是某处长是北京土著有拆迁三套房的家伙之间所有能力的差距几乎都被抹平了。
然后就开始崩溃:我读了985,读了交大复旦,读了清华北大,还是一无所有。
这种崩溃我也有过,大家以后也会有,或者正在经历。
崩溃过了之后想想,其实无非就是,之前所有的价值观认同都建立在“读书好=等于脑筋快=人上人”这个逻辑上,结果探出头去看看社会,发现之前不屑一顾或者从未意识到的金钱和权力才是普罗大众评判你是不是人生赢家的金标准,然后发现自己其实真挣不了多少,或者说挣再多在北京的学区房面前也是头破血流,然后就崩溃了,失落了,人生整个幻灭了。
我能从这种幻灭感中走出来,还是因为毕设时导师的一句话。
当时我跟导师吐槽种种对未来的担忧,年轻人生活的崩溃,导师慢悠悠来了一句:
“不就是嫌挣钱少了吗?”
我目瞪口呆,然后点了点头。的确——我们不就是嫌挣钱少了吗?
然后导师又说:
“复旦承诺你毕业之后发财了吗?”
我摇了摇头。
“复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复旦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培养你们的。你们学到了专业的技能,高效的学习方式,面对工作和合作正确的态度。但这些都不与金钱直接挂钩。你如果想挣钱,尽可以凭这些本事去兑换成金钱,看你自己的悟性;你如果喜欢学术,也可以凭这些知识和态度继续深造,成为优秀的学者。这是复旦打算教给你们,并且的确教给了你们的东西。不仅仅是复旦,清华北大交大浙大,没有一家大学的校训是让你们发财,没有任何一家大学致力于教给学生怎么去挣一年几十万人民币。”
我豁然开朗。
正如导师所说,没有一所大学是以教学生发财为己任的。清华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哈佛大学校训是“真理(veritas)”,斯坦福大学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吹拂”。所有的大学,都致力于教给学生经世致用之学、完善人格之道,而非升官发财的门路。
四
我们准备高考的时候,老师和家长总是说:你们只要熬过这个考试就好了,考上大学就轻松了,自由了,开心了。于是我们抱着“这次努力可以一劳永逸”的想法拼命挣扎,等到上了大学之后,又莫名其妙地拥有大学生优越感,总觉得自己毕业之后就能找到薪水丰厚的工作,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结果在现实中稍微碰壁就惶惶不安,然后开始骂学校,骂985,妄自菲薄,不明白努力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意义。
我知道如果写些粗暴鸡汤,诸如我读了清北复交之后找了年薪百万的工作,这都是归因于我高中时代不断努力,一定会成功地煽动起大家的情感,然后这篇粗暴鸡汤就算成功了。
但是我不想这样。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努力这件事,跟你想象中的一劳永逸、潇洒多金其实并不挂钩,无论是你在高中时代的努力,还是在大学时代的努力。
努力是一件持续的、没有终点的事情。努力的唯一意义,就是让自己不断进步,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深入、完备,做事更加认真、负责,知识更加系统、广博——然后你就会更努力,并且享受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得更充盈的感觉。
所以面对高考,我们最应该做到的心态,不是每天持续注入大量鸡血,不是把这个考试当作一个挤过去就光辉灿烂的独木桥,不是每天强制灌输给自己成王败寇一劳永逸的想法,不是有一点分数上的变化就沾沾自喜或怀疑自己;而是将高考当作一个督促自己真正掌握中学知识的鞭策,一个努力道路上的里程碑。
每个人走过高考,都会带上她给予的印记,那是我们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勋章。
放平心态,放低姿态,在每一次考试中尽自己所能解答问题,不纠结于这个错了丢几分,那个对了又能排到多少名;在平时的学习里,不囿于分数,认真、深入地思考每一个知识点,以理解、严密和熟练的应用作为自己学习的目标。这才是面对高考,最平和、最坦然、最能发挥好的态度。
而读大学甚至工作以后,我们不断的努力,也许最终真的换不来一套能在北京留下的房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见到了无比优秀的人,说不定就有人生中志同道合的伴侣,比如顶尖的北大学姐和聪明的清华师兄;我们为自己的梦想燃烧过、发光过,即便最后没办法在最想呆的地方做事,终归还是会有不错的归宿,让我们继续梦想,继续燃烧,比如从北京回大连的师兄,现在在中科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也做得风生水起。
也许有一天,你发现这个世界就是超级残酷,高考完了还有一大堆连续不断的考试,时时刻刻的竞争;工作中随时可能出bug,老板要找碴,同事要排挤,你什么都改变不了。
那么至少,你还可以拼命努力,改变自己。
距离高考还有76天。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放平心态,认真努力。加油,高考可能是你一生中,能遇到的最公平、最不看附加条件、最光明正大的考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