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回归影评
回归影评(一)
我手头的《回归》译成《浮花》。我一直期待这部今年嘎纳最佳编剧和集体最佳女演员大奖归主。这部电影还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闭幕影片。我一直认为,当年阿尔莫多瓦把《对她说》带给上海,捧得金爵奖,是上海电影节的一次荣幸。
西班牙第一美女,阿汤哥前女友佩内洛普@;克鲁兹的确名不虚传,曼妙的身段,性感的嘴唇,再高歌一曲虽不知何意仍能令人动容的西班牙民谣,为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开始于大风中的小镇,住在马德里的莱曼达和索尔姐妹按照当地传统在墓地为父母扫墓,随后匆匆看过婶婶,和照顾婶婶的邻居女伴后,回到西班牙,忙碌而简单的工作、失业却粗鲁的丈夫让莱曼达生活的并不开心,就在这样的乏味生活中,一个巨大的事件发生了,丈夫要强奸并非亲生的女儿,反被女儿失手杀死。莱曼达表现出了让人惊讶的果断。她承担起了杀死丈夫的责任,把丈夫的尸体隐匿进了恰好离开的邻居饭馆的冰柜里。她利用邻居餐馆承接了一个剧组一周的就餐任务,并因此未能参加突然去世的婶婶的葬礼。而去参加葬礼的妹妹索尔却意外地遇到了死去的母亲,并把她带了回来。
能干的莱曼达顺利完成了剧组一个星期的就餐任务和庆功酒会,酒会上她不由自主地高歌一曲,那是她童年时发行的第一张唱片里的歌曲,这歌声是如此高亢动人,躺在门外车里的母亲不禁泪流满面。几经周折,莱曼达终于发现并见到了母亲,可是当母亲说回来是向她道歉时,她却不可抑制地哭泣着,拉着女儿离开了。
母女最终还是拥抱在一起,从母女的对话中,我们才了解,莱曼达的女儿,竟是莱曼达与父亲所生,父亲一直胁迫着莱曼达,而母亲却对此一无所知,直到莱曼达生了孩子。母女之间的怨恨因此而生。生性放浪的父亲同时还与邻居有染,后来在与另一个女人同居时被母亲烧死。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莱曼达对女儿杀死丈夫表现出少有的冷静。两代女儿,两代母亲,莱曼达一个人竟然承担了如此悲惨的命运,回想她那首伴着木吉他的激越的歌谣,便愈发让人落泪。
阿尔莫多瓦永远是温情的,死去的母亲回来了,先是陪伴照顾着生病的婶婶,如今来庇护两个女儿,他们回到老家后,母亲又去照顾与丈夫有染的邻居孤独病重的女儿。作为母亲,她是这几个女人的庇护神。作为母亲,所有的女人都是庇护神!
看阿尔莫多瓦的影片,总让人感慨:阿翁温情催人泪,细腻能有几人比!
回归影评(二)
《回归》讲述了一个离家12年的父亲带着两个儿子出游发生的一些事情,由此来传达一个父与子的故事。
导演安德烈萨今塞夫生于1964年,1990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戏剧大学,主修表演,曾参与多部独立电影的演员工作。2000年,担任数部电视电影及连续剧导演,期间认识了电视台创办人迪米哲里斯尼夫斯基,并邀请他开拍《回归》。获奖后,各地传媒争相采访导演对此得意之作的看法时,他认为自己的诠释会影响观众对该片的观感以及当中的启发,所以拒绝回答相关问题,但由其亲自撰写的短文中指出,故事以寓言的方式透视人生的处境,观众只要循着这个方向欣赏,定会看出真正的意思。
弗拉迪米尔·加林饰演哥哥安德烈,导演花了六个月时间,于首都莫斯科及圣彼德堡进行多次遴选,15岁的加林就是600应征者其中一位获青睐的男孩。加林是当地戏剧界的明日之星,正准备修读有关声乐的课程,立志要成为一位歌剧演员。影片开首要求加林从高台跳进湖中的一场,畏水的他仍坚持亲身上阵,其专业精神令导演深受感动。2003年6月,加林到圣彼德堡一个湖游玩,再次在友人面前表演跳水时发生意外,不幸遇溺身亡。而他出事当日,正是《回归》开镜的一周年,地点就正位于加林拍摄高台跳水的湖泊附近。
万·杜布朗拉沃夫饰演弟弟伊凡,拍摄时只得13岁的伊凡参演《回归》之前,已经有演出舞台剧及电视剧的经验。年纪小小的他已能够适应拍摄电影的非人生活。片中大部份场景都在俄罗斯北部,适值夏天,当地的日照时间差不多是24小时,工作人员可以有更多时间 拍摄,当然工作时间也随之而拉长,但伊凡亦无半句怨言。
由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导演在选择主演的时候,是通过层层筛选才选定的,三位男主角分别代表了权威、顺从和反叛。在整部影片中,我们没有看到演员在戏中有过多少什么嬉戏的场景,大多是冷漠、严肃的场景、表演,这和整部片子压抑的色调紧密的结合起来。
康斯坦丁?拉福霍南科演父亲角色,在一开场,他躺在床上的那个表情就是一副很严肃、认真的表情,让人不敢去打扰他。他在整部影片中,他的眉头都是一直紧锁的,到后来,父子三人出游的时候,他的台词也并不多,100分钟长的影片里,我们也并没有看到过父亲有过多少笑容,唯一的几处还是那么的简短,比如说:在沙滩上父子三人一起共进午餐时,大儿子安德烈和父亲说笑话讨好父亲的时候,几他有过那么一声微微的笑容,但在安德烈再接着要说第二个笑话的时候他打断了他,台词很简单也很冷漠:好了,够了……不论什么情况,他对儿子的都是严厉但又对儿子充满了信任,就像在下雨时车子陷住时,他让儿子用树枝垫车轮,在安德烈做错的时候,他并没有仔细教导他,而是直接就打他,鼻子还流血了,但他对安德烈又是那么的信任,在车子还是爬不起来的时候,他对安德烈说:去握好方向盘,油门在右边,离合在左边。
父权,可以寓指上帝,也可以是一个政权、一个领袖,或者一种意识形态。或者只是一个没有感情的血肉之躯,令人膜拜、恐惧、厌恶、反抗。无论如何,他终究还是会死去。在影片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外表严肃的父亲其实对自己的孩子是充满了关怀与爱护,而两个孩子,不论是一直讨好他的安德烈还是一直在和他作对的伊凡,两个孩子心中都充满了对父爱的渴望。
弗拉迪米尔·加林饰演哥哥安德烈从外表看就是一个温顺的乖乖男,对外界并没有什么反抗。他看似勇敢,和弟弟伊万相比,他敢和别的孩子一样从高台上跳下,其实他这样做只是一味的服从。他怕自己如果不从高台上跳下,就会被其他孩子嘲笑叫做胆小鬼。其实他自己已经胆小到弟弟受人欺负时不敢反抗,他和别的孩子一样叫弟弟胆小鬼,是为了掩盖自己内心的恐惧。而伊凡相反,虽然他没能抗拒恐高做高台跳水的动作,但他内心的反叛精神不允许自己被别人欺侮,胆小鬼不该是他应有的称号。但这些人物内心的冲突,在我们看来这是可能在演员身上发生的,我们并没有感觉这个人物在影片中存在什么不真实。弗拉迪米尔·加林的死,使得悲剧在影片和现实中相互辉映,让人一时无法负荷这生命无常的悲哀和无奈。
在整部影片中,观众更多的情绪变化是随着伊凡走的。饰演弟弟伊凡的演员万·杜布朗拉沃夫在影片中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真实,他的演艺技术是那么的成熟老练,包括他每一举动,每一个眼神。这些举止、动作、情绪里我们都能真切感受到一个孩子对父亲、对权威的一种反叛,但作为一个男孩子,我也能感受到,这一切的行为他都是为了吸引父亲更多的注意力,让父亲给自己另外的一种关爱。其实所有的观众都能感受到:伊凡也想和父亲亲密、渴望得到亲爱的。
导演金瑟夫在这部电影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情感气氛和奇异的审美情绪,并在叙事和摄影上完美地表达了这种情绪。在影片中导演也极办追求前呼后应:高台,照片,父亲平躺的姿势,海……这部电影的到结束导演都还留给了我们好多的悬念,如果按分类这应该算是小情节电影,但即使还有众多的疑问我们也不觉得电影是残缺的,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整部电影的理解。在影片里,没有复杂的画面和人物关系,就连在兄弟俩奔跑的街道上,都是冷冷清清的,并没有过多的群众演员,在旅途中的画面更是简单,但画面并不因此而空洞感觉没有内容。冷色的画面基调,这就预兆了可能有悲剧的产生,宽阔的外景,让我们感觉人物中这个自然界中是那么的渺小、单一。但画面人物多数时候都处于画面黄金分割线上,让人觉得画面除了既有美感之外不缺稳定的感觉。
回归影评(三)
西班牙人连哀伤都是浓烈和绚烂的吧?还是只有佩德罗·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 )的电影才喜欢这样浓而艳的色调?我相信他们的骨子里真的无比乐观和坚韧,所以面对苦难永远可以从容,从《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到《浮花》。
很喜欢这个导演的作品,看的越多这种喜欢也越多。故事都很精彩,讲述的方式不管是曲折回环还是娓娓道来,让人看的很流畅不会觉得生涩。音乐和色调极富西班牙的特色。讲述人生的无奈和苦难也是哀而不伤的感觉,让人逐渐动容却又不十分伤悲,暖暖的感动或者掉泪。
《浮花》亦是如此,佩内洛普·克鲁兹饰演的雷曼达其实从来都是不幸的。()年少时不可言说的隐私,年青时的际遇,和母亲女儿丈夫的关系都有着很大的障碍。年少时曾有过唱歌的天赋和理想但是落空了,餐馆的段落还有她家没有汽车都说明她的经济状况并不好。但她依然是腰板挺直脸带笑容的,最多有些焦虑,但是绝对不憔悴。就算后来面对姨妈的去世,亲生女儿杀死了她的丈夫,已经去世的母亲突然还魂几重事件,她也还是不慌乱的应对着。
我甚至觉得这电影有一些幽默的段落,比如村子里那些神神叨叨的邻居。比如她的妈妈,她的妈妈实在太可爱了,假扮鬼魂,假扮俄国人,还钻到了床国下。不过起先我还真的以为她是鬼魂呢,心想西班牙的鬼就是老道,又不怕见人又不怕太阳晒还能做饭,还能帮人洗头还要染头发臭美。还能放臭屁!
用色的大胆可谓匪夷所思。注意到有三处的颜色,一是乡下姨妈家进门时墙上的蓝色瓷砖,配合着厚重粗糙的木门。二是娥姐去参加电视节目时背后的布景和灯,居然是鲜红和深蓝的搭配。还有一次,佩内洛普·克鲁兹穿了件大红和深紫镶色的外套。这样的配色,俗到极点,艳治到极点,如果放在别处简直不可思议。但是这里,却觉得无比和谐和气质不凡。
也许只有佩德罗·阿莫多瓦,才敢于拍摄几乎全是女性的电影,才喜欢将女性当作永恒的题材。除了雷曼达的老公和餐馆老板摄制组人员,做为男性短暂得出场。这电影里从头至尾都是女性,但是一点都觉得单调和罗嗦。
听到过这么一句话: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如果性格之中带一些异性的特质,通常这样的人会比较突出和优秀。当时我马上联想到的是张国荣,尔后看这个电影,我马上认定佩德罗·阿莫多瓦也是这样的人物。
2、不要难过,你失去的都将以另一种形式回归
不要难过,你失去的都将以另一种形式回归
文/伊心
有好多孤独而难熬的时刻,我是靠着这句话来支撑自己。希望它也能安慰你,“不要难过,你失去的,都将以另一种形式回归”。——伊心
最近工作太忙,下班之后还得复习考试,困得要死的时候简直觉得生无可恋。考友们的微信群里,大家都差不多。睡前总有人讲几条段子,一堆人回复着乱七八糟的符号和表情排遣压力。
我的高中同桌小悠也在群里,她从不讲段子,也不回复“哈哈哈哈哈哈哈”,还老是在我们聊得最开怀的时候问一句“都复习好了吗?”别人都不认识她,只有我太熟悉那感觉,简直和十年前在教室里一样。
上高中时小悠数学差到了一定程度。全班六十个人,她的总分排名前十名,数学却能排到倒数前十名。
在数学老师屡次恨铁不成钢地将小悠叫到办公室里,一遍又一遍地讲解那些题目,小悠仍然一脸困惑之后,连数学老师也放弃了。
又一次期末考试结束,小悠看着成绩榜上那个乍眼的不及格的数字,沉默地拉着我到操场上跑步。红色的塑胶跑道上,风声强劲,所以我没看清她脸颊上一滑而过便被风吹干的是不是眼泪,只记得两个人在北方初春咋暖还寒的干燥空气里,哼哧哼哧的喘气声。
我们那时候都挺痛恨青春的。青春太难了,数学差的人青春更难,数学差但是上进如小悠的人青春真是难上加难。我知道最令她伤心的还不是那个不及格的数字,而是老师彻底放弃了的表情。
那天之后,小悠像变了一个人。从前不敢进数学办公室的她每到自习课就赖在那里,央求数学老师给她讲解题目。她用了最笨的方法——背公式,做题,背公式,做题,背公式,做题……
她每天带一个饭盒,晚自习之前不再回家吃晚饭,节省下来的一切时间都在做数学题集。她下课很少休息,连上厕所都是一路小跑。因为还有其他好几个科目的复习任务,所以她只能挤出下课时间和其他别人的休息时间补习数学。
我险些都忘了高中生活是如何度过的了,但仍然记得每一个时刻进教室小悠都伏在课桌前的身影。无论我们怎么在旁边吵吵闹闹,她都一副心如止水的模样,不是盯着她面前一堆错号的试卷,就是盯着她面前又一张空白的试卷。
小悠的高考成绩里数学仍然是拖后腿的学科,可是她考出了高中三年最高的一个分数,也是唯一一次及格的分数。这个对于很多人来说信手拈来的成绩,却意味着小悠无数不眠的凌晨和雕塑般枯坐在座位上的课间休息时间。
后来我们上了不同的大学,我在国内读研,小悠去了美国,我们的轨迹渐行渐远,联系慢慢地变淡了。
直到前段时间,我们俩加了微信,我才知道读研时从工商管理换到了国际会计专业的她,现在就职于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成为一名“以数字为生”的注册会计师了。
她常常加班至凌晨,极度忙碌,但是充实。她跟我说:“你知道吗?每次深夜,看着城市流光灿灿的夜色,枕着遥远的若有似无的涛声,我才知道好多年前,我在课间休息时为了省下上厕所的时间连水都少喝,那样傻里傻气地做数学题的时光,终究没有白费啊。命运没有负我,我终于等到了收获,虽然等了那么那么久。那些为了数学而付出的一切,甚至失去的一切,都悄无声息地回归了。”
我为着她这段话险些落泪,因为我们都有过多少傻里傻气的时光啊,还有沉闷又绝望的坚持,命运从没给过一个清晰的预兆,也未曾许诺过一个狂风暴雨之后的碧海蓝天。幸好,我们失去的、付出的都以另一种形式回归了生活。
我在微博上关注的一个女孩r_xu_,外表像可爱的萝莉,却有着钢铁侠一般的意志。
从读书时400米都跑不下来的“运动小白”,到马拉松也能轻松完成的“健身达人”,从弱不禁风的小女孩,到国际空手道联盟会员,她说自从决定要改变,这其中的一路辛苦与磨砺只有自己知道。
别人问她怎么有那么多的时间健身,她坦言自己是一名忙碌的空姐,常常凌晨飞机降落后才赶回家中,可是即使这样,她也一早醒来就赶到健身房锻炼。她从没标榜和号召过一票粉丝们早起,她只说:“就算凌晨睡得再晚我也会八点之前起床,因为我不想辜负每一个美好的清晨。”
她晒的微博图片里除了自己年轻又美好的身材,还有自己为了练习而长满血泡的双手。可她从未以此为苦,反而以此为磨砺意志、自我解压的方式。她不是运动员,只是普通人,可她说“当我用40kg的身体扛着70kg的杠铃还能站起来的时候,还有什么压力不能面对?”
当有粉丝坦言健身的辛苦时,她说过的一段话治愈了不知多少人。她说:“不要去计较别人在喝啤酒吃炸鸡,而你只能吃无味的健康食物,别人在逛街看电影,而你却在健身房流汗。不要难过,你失去的都将以另一种形式回归。”
我知道的,回归的是她像樱花花瓣一样柔美的面庞、窈窕有致又健康强壮的身躯,还有无数健身粉丝们真挚热烈的爱意。在所有美貌如模特、演员、歌手的阵营里,她清新亮丽,是那么独特又强大的存在。
所以看着这么多强大又勤奋的人,我又悄悄地打开了复习参考书。
曾经我们痛恨青春,觉得青春太难了,可现在回想,如果没有那些熬夜啃书的时光,没有那些在异乡孤独漂泊的时光,哪里能变成今天的自己?虽然今天的自己仍然不完美,可已足够撑起从容地生活。
是的,无数亲爱的孩子们,纵然要披星戴月,纵然要一无所依,你还是要勇敢地走下去。不要难过,你失去的都将以另一种形式回归。
那些疼痛与心碎,那些疲倦与绝望,都已被命运一声不响地记取。它好没来得及回赠你等价的嘉赏与掌声,赞叹与光荣,但是千万别放弃啊你,它们总会回归,以你曾梦寐以求的方式。
3、香港回归读后感200字
香港回归读后感200字(一)
香港,在英国殖民者统治百年后终于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在这百年中,香港的人民无时无刻不想念,远在祖国疆土的亲人们,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只能隔海相望,97年的7月1日香港终于向祖国母亲,投向那个期待百年的拥抱。
今天,是香港迎来回归10年的大庆,在这个大日子中,全中国人民和全海外的同胞共庆这个期待好久的日子,在个举国欢渡的日子中,全国人民欢歌载舞共同迎来香港回归10年大庆,在这10年中香港经历了许多的困难,金融风暴,禽流感、sars……每遇到一次危机,中央伸手帮助香港渡过难关,中联办都亲历其中。每一次的危机”母亲”时刻都没有忘记这个晚归的儿子,香港在这些危机中,一直有一种毅力在支撑这它,这种毅力就是全港人的精神力量。
10年了,有一个老爷爷是这样说的,”10年前我们庆祝回家了,10年后我们庆祝我们回家10年了”,相信这一句话也是全香港人先说的心里话吧,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欢渡,在个回归10年的日子吧。
香港回归读后感200字(二)
十年树木,今年春天紫荆花盛开了,花开得绚丽、灿烂、芬芳,因为它们还要以更加鲜艳的色彩,庆贺“香港回归十六周年”。春华秋实,衷心希望香港更加繁荣,更加开放,更加和谐。
香港就像是祖国的儿子,在找到妈妈之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香港不要害怕,这里不再是多事之秋,从世界涌来的惊异的目光中,我读出了你和祖国的希望。
我还记得那时候我刚上小学一年级,从电视上看到香港回归的直播节目,那时候爸爸对我说,中国站起来了,把我们祖国的一部分,香港收回来了。看到爸爸脸上洋溢的笑容,我知道,领土完整对一个国家有多么重要。今年,香港回归16年了。这16年来,祖国和香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百年前,香港这块美丽的弹丸之地是帝国主义列强强行从母亲身上割去的,多少屈辱之泪,多少思乡之情,那具有中英特色的“中英街”成了这段屈辱历史的见证,让每个中国人都铭记在心。
香港回归读后感200字(三)
看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个故事后,我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同志提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的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中英首次揭开了香港前途谈判之幕。
1984年9月26日,中、英双方终于在北京草签了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能回归,是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祖国变得更加强大的结果。
4、让管理回归简单读后感
让管理回归简单读后感(一)
最近在读《让管理回归简单》一书,感触颇多。
宋新宇博士说:管理,最重要的就是排序,所谓的领导力,就是给别人排序的能力。我经常听很多企业领导人说,自己很忙,没有时间,从表面上看这是工作量的问题,而从实质上看,这是管理能力的问题!
他还说:“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员工的潜力,达成企业的目标。而企业目标是什么?是为客户提供一流的价值。拉动企业这根绳子,唯一正确的做法是从客户那一端发力。但我发现,差不多有超过半数的企业只把客户挂在墙上而未放在心里。”张瑞敏认为:在企业里最难的工作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化,如流程再造就是简化流程。做好管理最根本的做法无外乎监管、管教和梳理。
管理就是“管”+“理”。在通常管理现实当中,当员工出现矛盾时,管理者经常把不听话的和不顺眼人赶走,企业缺少了不同的声音和竞争的动力,公司业绩随之跟着下滑。“管”的着力点在于改变人,改变人的态度,改变人的能力;而“理”的着力点在于改变事,改变流程,改变不合理的做法。“理”是梳理,是总结经验、教训,是重新制定规则,从规则的角度根本上改变一件事情或彻底消灭问题,
真正的人才不是能够评判是非、指出对错的人,因为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真正的人才是能够让事情变得更好的人。管理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做决定、做决策。管理者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给自己确定原则的过程。管理做决策时知道不同的意见很重要。如果别人都附和管理者一人的意见,那么其他团队成员还有什么存在意义呢?因此,能够使决策正确的前提就是将不同意见充分表达出来。每个管理上的决定都会有缺点,关键是要找到效果最大,问题最小的解决方案。与企业管理相比,如果是自己家的事情,天底下没有难算的账。我们算不清,是因为我们不认为这个账是自己的账。
德国伟大的农学家利比希发现了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短缺元素定律:任何一个植物的生长都需要一定元素。在某一个时期植物只是缺少某一种元素。只要增加这个短缺元素,植物会有一轮新的生长。人们不必去做任何其他的事情,植物就能依靠自己的自我组织能力成长。不缺少的元素即使增加再多也是没有用处的。同理,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去发现自己企业在某一个时期内的短缺元素,并集中所有的力量补充它。
管理者要切记不要让自己成为公司发展的瓶颈。如果一个管理者意识不到这个问题,不明白为公司培养人的责任,就很可能成为公司的瓶颈,极强的个人能力就会成为公司的一个负担。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要学会“授权”,学会把大部分自己紧抓不放的事情下放给部门内其他人去做。
让管理回归简单读后感(二)
宋新宇博士的《让管理回归简单》,其实是帮我们理清了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可能模糊或摇摆的概念,认清了一些管理的本质,因此,可以避免在管理中走些弯路。
全书共分六篇,分别从目标、组织、决策、授权、人才和自我管理进行了解读,更多是一种管理感悟和拾穗,同时,通过浅显易懂的话语或例子来阐释,让大众都看的明白。
下面我们简要摘录几个我们经营管理中常犯的错误观点分享一、二。
1、定目标:只做第一,不做第二,管理就是指出目标和方向,以市场/客户为导向,同时可以考虑以终为始。
2、明模式:组织强调以客户为导向,分而治之,强调内部竞争,同时,要积极倡导“井冈山精神”,艰苦创业,正面思维,积极行动,每天进步一点点。在实验中提升。
3、组团队:学会授权和信任,同时,做好监督和控制,用数据说话。()在“战斗中锻炼队伍”,培育人才。在这个过程种,自我的管理和标杆、示范作用明显。
4、理机制:包括流程、绩效、决策、授权与监督,以及激励等。
后记:阅读经典,筹策当下。读古是为通今,是为突破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困境,实现倍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做一份微薄之力。后续笔者将陆续将自己阅读的经典书籍总结推荐给大家,希望与读者一起共修。
下期为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