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逍遥法外造句
逍遥法外造句
1、这个长期逍遥法外的歹徒,终于在今晨落网了,真是大快人心!
2、我们绝不能让这个大贪污犯长期逍遥法外。
3、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犯罪者绝无法一直逍遥法外。
4、其次,在有配偶的一方多处重婚的情况下,若赋予自诉人选择起诉权,其配偶可能通过各种途径与自诉人达成妥协,导致自诉人放弃控告,从而给有配偶的重婚人以规避法律的机会,使其逍遥法外,而且这些人可能继续恣意妄为,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
5、媒体在报道依据正当程序所作判决方面有很多问题,其间,依正当程序所作的判决往往给人以法院让罪犯逍遥法外的印象而触犯众怒,帕克意识到,依据正当程序作出的判决是经不起检验的,它受制于司法和立法的细微变化,依正当程序所作的判决从间接和略显新奇的角度使得对罪犯的刑事制裁更为公众所接受。
6、他收买警方,企图湮灭证据,逍遥法外。
7、将这种犯了时代错误的结论重又当成研究传统法律和司法的当然前提,那是对传统的双重不公,以致于妨碍学术研究尚属事小,更重要的是让那些现在真正阻碍司法独立和专业司法的因素躲在一边逍遥法外,使现代社会需要的以司法独立和专业司法为核心内容的新司法制度建设更加艰难。
8、多年来,通过检察机关对开展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公安机关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不应当立案而乱立案的现象,使一些性质较为严重的犯罪案件不能及时立案侦查,造成犯罪嫌疑人长期逍遥法外,被害人反复上访,严重影响了政法机关的良好形象,降低了司法机关的公信力,损害了法制权威。
9、赋予被追诉者沉默权后,他就可以据此不提供明明知道并且对于查明案件事实有重要作用的大量证据,()这就必然造成司法人员本来完全可以收集到的证据而收集不到,同时,在客观上还增加了司法人员的办案难度,重者出现疑案,使有罪者会逍遥法外。
10、由于法纪严明,罪犯逍遥法外的情形已经大为减少。
11、你做了这等恶事,还以为自己可以逍遥法外吗?
12、他以为自己能逍遥法外,所以铤而走险,犯下滔天大罪。
13、此案由于牵连甚广,官官相护,嫌犯至今仍然逍遥法外。
14、而要确认沉默权,就必须要保证大多数案件能够完全不依赖被告人口供定案,就目前我国的侦查能力,人员素质来看,远远不能满足推行沉默权的要求,相反,倘若推行沉默权,极有可能造成大批真正的罪犯逍遥法外,给社会的稳定产生严重影响。
2、逍遥游读后感
逍遥游读后感(一)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本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风格。“逍遥”“逍遥”何为逍遥之说?“逍遥”,作为一个复音词,始见于《诗经·郑风·清人》篇“河上乎逍遥”与“河上乎翱翔”对举。自然逍遥游即不受任何束缚与约束,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活动着,生活着。
文章以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将我们引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尽管知道世上并不存在这样的事物,却仍被想象力丰富的庄子所迷惑。接着庄子又借《齐谐》来证实自己的看法,一番深刻而形象的描写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想像了。然后一系列的比方,比喻论证小大之辩,表明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但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的境界。而后假托古人的话再次形象地描绘了鲲鹏,与前文似有重复之意,确是着重强调,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与开头呼应对照。最后在进行了上述那一番奇异无比的比喻和描述之后,逐次展开了对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几种人的描写和评论强调了一种绝对化的自由世界。
庄子推崇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这是天地间根本不存在的。在庄子看来,大鹏鸟还算不上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自然到了我们这个时代都知道自由都是相对而言的,哪里有绝对的自由呢。任何的自由都是有条件的,人怎么可能脱离这个社会,没有依靠呢。可对于庄子这个理想主义者而言,这是他的精神寄托与生命支柱。
有着这样思想的人从古至今,不是少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甚至构想出一个桃花源,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简简单单,“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的只是悠然,只有自在。他追求的是一个理想化的境界,既然这个世上找不到,那我只有逃避这个世界,归隐桃园;只有借助手上的笔,自己描绘出这样的风景。在《桃花源记》的最后,陶渊明还列举了几个人去找寻的例子,似是逼着自己和其他人都相信有这样的地方,不若说隐含着自己深深的失望之情。
前几天与同学去平江路玩时,遇到了这样一个人。他留着清式的长辫,装着挂衫,在凿石头。别人与他交谈,他说刻得是听琴的牛。我们都知道对牛弹琴的涵义,他却硬是颠倒了它,加注了自己的思想,似乎有些“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谓。他是这样说的世界上为艺术献身的人很多,我愿意做那一个。他说,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富人,百分之八十的穷人,为什么我们不能从那百分之二十中到百分之八十里去呢。他说,现代的人都说艺术好,却为什么不让孩子去干这一行呢。很明显,他将生活理想化了,他一个在一群咖啡店中嗒嗒嗒的砸着石头,敲着自己的理想,却好像与这周围格格不入,他却依旧不以为然,固执自我。或许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傻子,是个异数,但在他自己的眼中有着一个五光十色的美好世界,由自己的意志所控制。就如庄子,陶渊明,明知不可能却依旧努力着,渴望着,用自己的行动创造着,实践着。
对于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唯心主义者,我们要做的或许并不是批判或是讽刺,应该给予的是理解与宽容。他们有着自己的一片天地,别人无法理解的空间,却是他们独有的魅力与完美。
逍遥游读后感(二)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名周,约前369-前286)的代表作。庄子散文想象奇伟,言辞瑰奇,设喻贴切,句式灵活,汪洋恣肆,别具一格。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高度评价庄子,说他“着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当代文化学者余秋雨在《何谓文化》将庄子列为先秦诸子文学作品的第一等级,盖源于此。
《逍遥游》旨在论证达到绝对自由境界,既追求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也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逍遥游》启示我们,任何个人,在万物纷纭的现实世界中,要进入自由的境界,从客观上来说,“犹有所待者”,也就是要依赖客观条件;从主观上来说,要不断加强理想人格的修养,以至臻于“无己”(顺应自修,忘掉自我)、“无功”(不求有功)、“无名”(不求有名)的思想境界。
巨大的鲲,变化为鹏,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之所以能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就是它只有凭借九万里风才能起飞。所以《逍遥游》中说:“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大鹏离不开“海运”,即“海风动”。宋人林希逸解释“海运”道:“海运者,海动也。今海濒之俚歌犹有‘六月海动’之语。海动必有大风……”言必有此大风,而后可以南徙也。蜩与学鸠是小虫、小鸟,力气不够,“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蜩与学鸠碰到榆树、枋树就停落在上边。有时力气不够,飞不高,飞不远,落在地上就是了。因此,庄子的结论是:“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没有一定的客观条件,主体自然不可能到达自由境界。
就主观上来说,任何个人要进入自由境界,必须摆脱现实世界种种物质上、思想上的束缚。庄子所以说的“至人’是他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神人”,次于“至人”;“圣人”,又次于“神人”。庄子《逍遥游》中列举了传说中古代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宋荣子“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宋荣子对于世俗的名誉,是未曾汲汲追求的。列子“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列子顺应自然而能不热切于求福,如此者,世间亦不见多。尧知高士许由贤明,以“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时雨降矣,而犹浸灌”为喻,“自视缺然,请致天下”,树立了至人“顺应自然”“忘掉自我”的崇高理想人格的理念。许由以“名者,实之宾”“予无所用天下为”(“名是实的影子”,“天下对我是没有用的”)辞谢尧的禅让。庄子以宋荣子、列子、尧、许由等传说中的人物“无己”“无功”“无名”的具体而又生动的传说,形象地说明了要达到自由的精神境界,就必须摆脱对物质、名誉、地位、金钱的汲汲追求。
既然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人类,要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臻于自由境界,要依赖客观条件,那么当客观条件还没有具备,或者还没有完全具备的时候,个人与人类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从而进入自由境界;既然个人与人类要进入自由境界,要有高尚的品德,那么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养成理想人格。
《庄子·逍遥游》所宣扬的是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我们在阅读时应该认识到,任何个人,乃至整个人类,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之下的。因此,超越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逍遥游读后感(三)
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
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小时候,曾在语文书上读过简化版的《鹏程万里》,却从没有真正感受过“乘物以游心”的逍遥,从没有真正感受过那种“独于天地精神往来”的淡泊。
上个世纪末,有一首歌叫做《潇洒走一回》,潇洒来去天地间,是少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声叹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当年……”。逍遥的脚步总是来去无踪,沿着中国千年的历史长河,顺流而上。有武陵桃园,遗世而独立,自在悠闲。再往前,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有庄子,也只有庄子。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逍遥游》是全书的精髓,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看庄子的《逍遥游》,首先就要看一个“大”字。“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巨鲲大鹏,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磅礴。“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大格局、大气量、大胸怀是逍遥的第一步。
其实,生活都一样,只是每个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个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对。所以,胸怀博大是庄子、是《逍遥游》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够深,那么则无力承载大船。同样的,在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声就是人生鸣笛启航的标志。我们在书海中、在困难中逐渐成长,小船历经风雨,变成了大船。倘若没有在学习生活中的知识、能力、经验的积淀,水不够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里航行,必然危机重重。当然,内涵深度的积累无疑是一种漫长的过程,需要锲而不舍的坚持,这也是一种逍遥游的前提与资格。()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当感受到心灵的疲倦与束缚时,让我们静下心来,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3、《逍遥奇侠》读后感
《逍遥奇侠》读后感
放暑假了,妈妈带我去图书馆借书。我一进少儿图书馆,在整齐摆放有序的书架前,我选中了《逍遥奇侠》,嘿嘿,说不定我读过以后变成“小姚奇侠”!
《逍遥奇侠》是由一个叫村人·阿尤的团队创作的,是新武侠漫画的开路先锋。
书中主要描写少侠白云飞为寻身世之谜闯荡江湖,遇见勇猛的刀客韩涛,两个人不打不相识,从此一刀一剑兄弟情,互帮互助携手向前。
小山贼贾超爱念古诗,小乞丐西门啸偷偷捣乱,迷糊小跟班大牛与xx耍“花拳秀腿”……热闹哄哄的江湖笑史,曲折离奇的武林历险,带你穿越现实生活,感受正义和邪恶、友谊和斗争交织的江湖之险。
读完之后,我热血沸腾,()仿若自己都成了一名小侠,武功高强,行侠仗义。掩卷沉思……觉得团结就是力量,在一个团队中团结是必要的,一定要有团队合作精神。
4、逍遥法外影评
逍遥法外影评(一)
李叔和汉克斯携手演绎的电影,果然演技是没的说了,尤其是在斯皮尔伯格的指导下,我只能说这种类似传记式的电影比那些科幻大片和劲爆的动作片带劲多了,两两对决,惺惺相惜,又适可而止。
电影用倒叙与插叙交替的方式来讲述这个传奇的故事,虽然这个电影中的主角也不是什么正派人物,但是足以让我看的佩服不已。电影充分还原了弗兰克的形象,自然李叔比那位真实人物要帅气的多,不过也温和了很多,应该是比原型更加有魅力和技巧。
弗兰克的人生确实是太过于传奇了,从16岁开始诈骗,在短短五年内就得手了近2500万美元,那个时候还是上个世纪6、70年代,美元的价值应该还更高,所以他拿到手的钱估计有一亿,这个天文数字完全来自他伪造的支票,和各种证书。当他拿着整整两箱装满美金的手提箱,逃跑的时候,我愣住了,诈骗居然也可以这么成功!当弗兰克说出用两个星期的学习,就能通过法律考试,脑子真是灵光,让我们这种普通人情何以堪啊!被美国联邦监狱关了几年,又凭着超强的辨别能力得到了保释,还能在fbi工作,这个经历用传奇已经不能形容,简直就颠覆了普通大众的想象,不过真人也确实存在,忽然很悲哀的想到:脑子不好使没办法。
若不是他如此聪明,怎会一次又一次地兑换假的支票,还能躲过别人的追查,在诈骗期间,他的理智总是胜于情感的,因为他任何人都不相信,就算是面对将要结婚的妻子,也可以用假姓名。然而最后却败在了那位追查他多年的fbi警官手上,这也仅仅是因为他和那位探员的多年交手,两人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渐渐了解对方,抓住了彼此的弱点。可以说在被抓住之前,弗兰克从来没有相信过任何人,因为他的母亲可以当着他的面和别的男人偷情,而父亲在其价值观还没建立前会使用手段得到想要的东西,他便开始不再相信任何人,直到和探员的几次交锋,两人一开始是很有差距的,然而探员在多次交手后掌握了他的习性,懂得了他的孤独和寂寞,然后便上升成为了游戏中的主导,最后终于将这个骗子抓到监狱。
与其说是他理性渐渐缺失,不如说是他更渴望别人的关注和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于是乎自动放弃了理智。第一次被捉时,弗兰克应当可以确定的是外面是没有所谓的法国警察的,然而他却自己乖乖戴上了手铐,仅仅是因为他对这个探员的相信,在情感和感性主导的时候,他丧失了理智,投向了牢笼。而第二次,他可以大摇大摆地离开,但是最终选择回来,出于道义和情感,他必须对这个保释他、并且对他如此有责任心的探员负责,于是在星期一将近中午的时候,回到fbi继续工作,然后便开始了如同常人的生活。
电影中,弗兰克每每在圣诞节前夜和那位探员打电话,而被其猜中他是真的没有人可以联系了,这种重伤和看穿的话语,让弗兰克的内心激起了涟漪,他想到父母的离异,父亲对自己的漠不关心,而母亲则是对自己不闻不问,只有这个探员一直在绞尽脑汁地抓捕他,和他玩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原来他是这样的寂寞和孤独,没有人会在这种特别的日子里想到他,这种来自内心的孤独渐渐转化成一种恐慌和绝望。
对于弗兰克而言,没有会比那个素不相识的探员更加了解他了,探员追踪他的一切行踪,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和情感状况,在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中,其实弗兰克已经输了,输在他没有心灵寄托,而他唯一可以等待的便是探员来抓他,他是等着被抓的,只是想要延长玩游戏的时间罢了。于是乎和那位可爱的探员整整五年,最终是半被抓半自首的形式锒铛入狱。
现实中的弗兰克是个内控设计的天才,能够用伪造的支票屡次成功骗钱的人,自然也是熟识那些复杂的操作,所以在之后的查伪支票中如此驾轻就熟。这种天才型的人物,要是将其才能用到不合适的地方,便是像弗兰克这样的下场,而幸好有个探员,一直对他如此负责,硬是将他拉回正轨,从此洗心革面,为政府服务了。但是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好心的警察,也没有谁会去关心那些误入歧途的人,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只是只有弗兰克能够这么幸运罢了。
电影中的伪造支票的情节,回想起课上老师一直强调支票的使用能够提高内控,而这部电影让我的思维颠倒了,支票反而增加了欺诈的可能性。让我想到内控的重要性和信息保密的必要性。如果说任何人都有途径能够得到那么一台印刷机,都能知道内部的操作系统,随便充当记者或者是学生就可以获取需要的信息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就会乱套了。弗兰克的成功主要是凭借聪明的脑袋,但是更主要的是因为当时的年代中人们没有内控的观念,也没有保密重要信息的原则,银行职员的工作也没有向现下如此森严,所以弗兰克如此奇幻的人生估计在当今的年代是不会再有了。
逍遥法外影评(二)
steven spielberg,leonardo dicaprio,tom hanks联袂,影片质量自然不会差。不过美国牛人还真是多,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哈哈。frank abagnale先是父亲的商店因为偷税被政府查处,名声扫地,优越的物质生活一落千丈,frank的父亲试图向银行贷款东山再起,但屡遭拒绝,然后母亲有了外遇,终于走到与父亲离婚的地步。16岁的他伤心地离开了家,他靠着坑蒙拐骗,能说会道,骗了一个又一个人,他可以随时根据现实情况改变自己的身份,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他会造假支票,他造的支票连银行都分辨不出来是假的,用伪造支票骗得四百万现金,那些都发生在他19岁生日之前。fbi特工carl hanratty是个有毅力的人,他下定决心要将frank捉拿归案,但一不留神还是会被他溜掉,最后还是在再婚后的母亲门外被捕,在他被捕时,他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和最大胆的骗子…
蹲进监狱的他,因为对支票有着深入的研究,被fbi担保出狱,成为了fbi的一个雇员,是carl花了四年时间才把他弄出监狱,说服fbi头子和美国首席检察官能相信他不会逃跑。现实中后来frank帮助当局破坏了世界上重大的银行欺诈和伪造案,还未银行和财富500强公司设计了许多每天都在使用的安全检查,而这些公司也给了他数以百万计美元的报酬,frank和carl至今仍然是非常亲密的朋友…
在看过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工作成果后,角色原形即真正的frank abagnale jr.认为迪卡普里奥扮演他的时候并没有那么“温和的”。飘动的美元钞票是模仿阿甘正传forrest gump (1994)中那根飘飞的羽毛。
父子关系是该片的内在主线,连跟捉拿他的联邦调查局探员汉拉蒂和他之间,其实也是一种变异的父子关系。他俩之间的猫捉老鼠是影片的主要情节,仿佛是《亡命天涯》的喜剧版。这可能是莱昂纳多成年后扮演的最能发挥他本色的角色。影片的主题对白是通过一个重复了三次的小故事体现出来的:两只老鼠掉进牛奶里,其中一只放弃了希望,便淹死了,另一只则不停地挣扎,直到把牛奶搅成了奶酪,得以逃生。可以说,弗兰克身上散发着传统的“美国精神”。
《逍遥法外》一片只花了短短的五十六天就拍摄完毕,全片用了超过一百四十个场景,外景地包括洛杉矶、纽约、蒙特利尔以及魁北克市。导演斯皮尔伯格说:"我们出了很多外景,有时候一天要赶三个外景地,我这辈子导戏没导得这么快过,不过这么赶的进度让演员和工作人员保持了很高昂的士气和动力。"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也说:"这是我拍过拍片进度最赶的制作,我们不断在移动,不过这是好事,就像是巡回剧团一样,每一个新的地方都有全新的表现,密集的行程也让整个制作团队充满了活力。"
这么匆忙的拍片进度也反映了六十年代快速的生活节奏,汤姆·汉克斯说:"那是喷射机的时代,你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搭飞机飞到世界的另一边,对我这一代来说,那个年代总是光鲜亮丽,一切事物都是色彩鲜艳、大胆时髦。"
逍遥法外影评(三)
与其说这是一部警匪片,倒不如说是一部教育片,虽然carl和frank之间的关系并不如《心灵捕手》和《闻香识女人》般明显,但全片却始终在围绕frank的心路历程,而用他的犯罪的足迹作为显现在外的主线。
一个不完整的家庭以及父亲的行为和经历成了他打开犯罪之门的起因。()在动机上,他多少是为了报复,这源于父亲一直向他抱怨的国家的贪婪,而实质却是自己的偷税漏税。而他的第一步计划其实也源自父亲的真传,欺骗以及用项链贿赂和引开他人的注意力。随着计划的一步步深入,他发现父亲的技巧不再够用,除了那次路德教的祷告蒙骗过关外,就像一个学习的新手,行骗对于frank而言只是一种技术,在享受了金钱和美女带给他的满足感和被人追捧而出尽风头之外,其实他并没有更深入地思考犯罪本身的问题。他希望成为父母的骄傲,或者也希望通过此让母亲回心转意,这中间其实一直包含着父亲的怂恿和包庇。贯穿全片,其实frank的技术并不高超,虽然这与他的智商无关,至少在识别和制作假支票时他还是有一定的技术功底,但对于那些他所装扮的职业而言,其学习渠道可谓太过低劣,且很多都是他人一带而过的话语,如007电影、电视剧等等,所以非常奇怪为何那么久居然不被身边人识破。而作为fbi的警察一直抓不住他的原因,也并不是他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而是生活的巧合让他不断转化扮演的角色,除了说这是运气之外,我从不觉得还有其他什么。
至于最后他能够与fbi达成妥协,不再继续原先的道路,我觉得至少他找到了自己的落地点以及可信任的人,在父亲过世、母亲另组家庭之后他总是希望能有一个可以说话、说实话的人,其实这在之前就已经体现出来了。过往的对手心心相惜,似乎还有一点忘年交的味道,正好契合了身为父亲的角色,因此故事自然而然终结。
从整部电影而言,其实无论是情节、结构还是其他方面都是比较成功的,但总觉得一部汇聚了steven spielberg、tom hanks、leonardo dicaprio等名导名演的电影,似乎还达不到一贯的层次,相比之下更喜欢《天才雷普利》。matin sheen的出场对于我而言是
一个惊喜,一如既往的绅士派头,但在本片中也脱离不了被愚弄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