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竭尽全力 告别“三闲”——写给高三同学的第19封信
竭尽全力 告别“三闲”——写给高三同学的第19封信
同学们:
不断有同学过来告诉我说,作业太多,时间不够用,压迫得自己没有了一点自由时间,连整理错题本、回顾课本的时间也找不出来。听了以后,我进行了深入地观察,感觉同学们作业是不少,压力也很大。但是,在时间的利用上,却普遍存在大量浪费的现象,看得见的,有人课前饭后在教室嬉笑打闹,下课铃声未响已经冲出教室,甚至自习逃课。迟到似乎是永远的风景,课堂上昏昏欲睡的人总有那么一两个……这些同学,很难说课堂上在作什么,他好象是时间的富翁,时间于他似乎永远流逝不尽,百无聊赖、漫长难捱。这些现象也许与你无缘,那么,你的时间真的已经充分利用了吗?
静心思考一下,你有“三闲”吗?
读一下魏书生老师的经典文章吧:
《控制“三闲”》
我经常要求学生计算“三闲”的数量。从1979年起,我便建议学生每天像原苏联生物学家柳比歇夫那样,细致地计算时间的利用率,然后统计一下今日“三闲”有多少。
后来我便要求学生,每天写完日记以后,便在最末一行记下当天“三闲”的数量。
所谓“三闲”,即闲话、闲事、闲思。
我发现,凡学习不好的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是他们控制了“三闲”,而是“三闲”控制了他们。
不只学生,就连自以为有点自控能力的我,也常常某一段时间无所作为,明知有许多实事可做,但脑子就是不配合,不知不觉地或很不情愿地任脑子闲思,任手不由自主地做闲事,也有时不由自主地成了清谈俱乐部成员。
应该说,我算是一个比较忙的人,但即使在完成较多任务之时,我觉得自己脑子仍不自觉地向闲思贡献两三个小时的时间。
由此我想到缺乏自制力的中学生们,被“三闲”控制的时间一定比我多。
统计“三闲”,先要具体分析什么叫闲话、闲事、闲思。
闲话,指没用的话和有害的话。没用的话是指人家在那上自习、看书,他在那说笑话,说玄话,说大话,说课外的话,当然都没有用。公共场所,如阅览室、科技活动室,他竟说电子游戏厅的事,当然没用。人家在听广播、看电视、参加会议,他讲起了吃零食的事,自然没用,这类话,不说为好。另一类是有害的话。人家学习,他故意干扰别人,分散人家注意力;人家进步,他编了瞎话,造了谣言伤害人家;别人团结,他背地里传话,搬弄是非,背后说人家短处,即使无意,也是有害的话。
闲事指无用的事或有害的事。如一个中学生,并非研究电子游戏机的专家,却把课余时间消磨在电子游戏厅里,这显然是没用的事。老师正在讲数学,个别人数学成绩不好,却在下面看武侠小说,当然无用。同学们都在上自习,他却在那里做学龄前的事,叠纸船,画儿童画,有用吗?一位同学并非对服装设计有兴趣,却用相当多的时间跟父母要钱,逛市场,买花样翻新的服装。如此支配精力,显然也没什么用处。
对中学生有害无益的事也不少,个别学生逞强妄为,想称王称霸,满脑子计算怎样打别人和怎样逃避别人的打,并付诸行动。人家上自习,他哼小曲;人家用下午第三节课活动、跑步,他偷偷跑去买糖果吃;还有不少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事,都应在控制之内。
闲思困扰人的时间就更多了。有一类闲思只是没用,耽误做实事,闲思本身并无直接害处。如:正听着历史课,思路不由自主地从课堂教学讲的晚清文学,联想到《三国演义》,又联想到《封神演义》,联想到姜子牙垂钓遇文王……不知不觉,下课时间到了,毫无用处的闲思统治了这位同学半节课。也有的同学正听着英语课,思路不知不觉到了前面同学的衣服上,随着衣服又到了服装厂、纺织厂、印染厂、服装店……这样的联想倘是有目的,为了创作,为了训练自己有意的联想能力,当然有用。倘在不需要联想的时候,联想却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这至少可以说没有用途。认真统计,细心观察,会发现许多后进同学的大量时间便是在这类闲思中糊糊涂涂地度过的。何止学生,就是我本人,昨天一天,今天下午,至少有4个小时的时间被这类闲思夺走了。
另一类闲思则是有害的。如学习、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忧虑就担心同学们怎么议论自己,父母怎样批评自己,邻居又会如何瞧不起自己。结果越陷烦恼越深,越不能平心静气地分析失误的原因,更谈不上采取积极有效的纠正失误的措施了。这样便形成了恶性循环链:考试失误情绪低落无心纠正成绩更差。不少后进同学就是沿着这条恶性循环链,使自己从中等甚至上等的位置,滑到了最底层。这类闲思尤难控制。
由自己,我想到学生经受挫折时,产生的闲思一定多于我,倘不有效地控制,确实贻害无穷。
引导学生控制“三闲”,就使学生较明确地将无用有害的言、行、思和有用有利的言、行、思区别开来。一旦有了区别,下意识和潜意识就会起作用,不知不觉地对其加以限制。区别之后,又提出千方百计控制,虽不至于完全控制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控制比不控制要好得多,“三闲”数量一定要少得多,学生的言、行、思要理智得多。
一位同学从别的中学转到我班,到这以后须写日记和统计“三闲”,我看他刚来时的日记最后一行写道,今日“三闲”数量:闲话280句,闲事13件,闲思3?郾5小时。能有这么多吗?据我观察,他实际“三闲”数量,只会比这多,不会比这少。
过了半年,我再看他的日记,确实写得比过去好多了,看他写的《自我教育计划》,感到他想问题较全面,一个月中自己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有较明确的追求目标。
谈到控制“三闲”中闲话这个细目时,这位同学这样写道:“这个月我要努力把自己的闲话控制住,目标是每天控制在52句以内。”我从来没要求他具体规定自己闲话的句数,没想到他竟提出了这样的目标,便问他:“这52句是怎么回事?”他回答:“经过控制,我闲话比以前减少了一半多,但和同学们比仍然比较多,要全部去掉,显然不可能。我计算了一下,自习和上课我能控制住自己不说闲话,但在家里和校内课间活动时,还不知不觉说些使别人不痛快的闲话。每堂课间6句便是36句,早晚还有那么长时间,不由自主地各说8句便是16句,合计52句。”我听了,没说好,也没说不可以,只是说你可以试一试。效果好,就继续试。
又过了一个月,我再看他的日记本,这位同学在本月《自我教育计划》谈到闲话这一项时写道:“经过上月努力,我已达到了把闲话控制在52句以内的目标,本月要继续努力,把闲话控制在每天39句以内。”
一年以后这位同学纪律明显好转,基本控制住了自己的闲话,成了全校书法和美术活动小组的尖子学生。
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一个能够控制‘三闲’的人,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能是一个幸福的人,快乐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控制“三闲”要注意,一定要引导学生弄清“三闲”的概念,个别同学以为学习以外,特别是学习课本知识以外的所有言、行、思都是无用的。这是偏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这种偏见的学生甚至不愿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不愿参加体育锻炼,拒绝参加课外活动小组。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有害的闲思,倘不加以控制,学生长大以后将难以在信息多元化、交往广泛化的现代社会生存。
具体控制“三闲”的办法应当有几十种、上百种,每位同学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方法。( )我感觉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尽可能多地做实事,明确做什么事,做几件,用多长时间做一件。心情不好时,做喜欢做的、难度小的事。实事做多了,形成较牢固持久的兴奋中心了,“三闲”便不容易侵扰了。
时间的利用率是看不见的竞争,而这种竞争才是最有价值的。有很多同学对自己的状态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他制定了周密的学习计划,然后有条不紊地去完成计划,时间被合理地充分利用,连边角余料也有效利用了,这样,他就在充实中享受到了不断进取、不断进步的快乐,享受到了知识本身的乐趣,希望在前,他前进的道路越来越宽,脚步也越来越快。
你对于时间,不要有任何的侥幸心理,就像对高考永远部要有侥幸心理一样。
一年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击中了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地逃生,猎狗在后面穷追不舍。可是追了一阵子,兔子跑得越来越远了。猎狗知道实在是追不上了,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生气地说:“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解释:“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呀!”而兔子带着伤成功地逃生回家后,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受了伤,是怎么甩掉它的呢?”兔子说:“它是尽力而为,我可是竭尽全力呀!它没追上我,回去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竭尽全力地跑,可就没命了呀!”
那只猎狗,并不是没有追上猎物的本事,而是只满足于尽力却没竭尽全力。甚至,有时还心存侥幸,能偷懒时就偷会儿懒,你以为凭自己的素质和努力,考个本科应该是很有希望的。当面对冷冰冰的高考结果时,才清醒地明白,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幼稚!有人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而要付出艰巨的劳动。高考也是这样,没有任何侥幸可言,唯有竭尽全力,忘我地拚搏,才有希望迈过那道神圣的门坎。
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为了享受优质的高等教育,你千万要竭尽全力去拼搏!
2、人家光是活着,就已竭尽全力了
人家光是活着,就已竭尽全力了
文/bacon
今天早上绕着附近学校的操场慢跑,跑到第五圈的时候,腰又开始痛了起来。之前给自己定了十圈的目标,眼看才跑了一半就放弃,实在是说不过去。最后还是咬着牙、忍着疼痛跑完了十圈。跑完以后我整个人充满了成就感,不是因为自己跑了十圈,毕竟绕着这操场跑十圈,撑死了也就是五公里,没啥值得骄傲的。令我骄傲的是,我忍着腰疼,坚持完成了之前给自己设定的目标,这让我非常自豪。
有些时候,我们做一件事,事情本身可能并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往往会有突发状况发生。而我们在应对突发状况时所花费的精力,很有可能超越了我们完成这件事本身所需要花费的精力。与我一同慢跑的人,看我跑完十圈,就已经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很有可能会在心里暗笑道,这小子真没用啊。他们当然不知道,我除了要忍受肌肉的酸痛,还要承受腰部所带来的刺痛感。光是忍受腰痛,我就已经竭尽全力了啊。
这么说不免显得我是一个喜欢小题大做的人。只是由这件事,勾起了我对身边一些人一些事的思考。银魂里那有一句台词是这么说得:“和你们这些少爷不同,我们光是活着就竭尽全力了。”我没看过银魂,我猜说出这句话时的大概场景应该是,一个阔少爷对一个穷小子的行为极其不解,说了一些不得体(亦或是炫富)的话,逼得无奈的穷小子不得不回应了这么一句令人感慨颇多的话。
很多时候,两个不同的人去做同一件事,他们所要承担的压力以及所付出的的精力很有可能是不同的。我的一个同学,父母离异,他跟着自己的妈妈生活。除了定期汇来的赡养费,他和父亲不再有任何的交集。遇到一个狠心的父亲,还不是他一生中最不幸的事情。在他高三那年,母亲突然重病,卧床不起。原本的生活就过得紧巴巴的,这下可好,母亲的经济来源也彻底断了。如果说一个男人生命中有那么一个时刻,是从男生脱变为男人,对于我的这位同学来说,那个时刻就是她母亲倒下的一刻。
他从来没有和他的朋友以及同学说过他家里的事情,也许是因为他极强的自尊心吧。他从住校变成了走读,因为他晚上还需要去一家餐厅里打工挣些零钱,以补贴家用。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变,每天上完课,他先赶回家给妈妈烧晚饭,然后自己扒拉几口饭就赶着去上夜班,每天十二点准时下班后回家做功课,每天基本都是熬到三点左右才把所有作业做完。等作业完成后才能上床睡觉。()早上六点准时起床,把妈妈的早餐和午餐准备好,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才出发去学校。有的时候,睡过了头或者妈妈身体不适,他就很有可能上学迟到。他在班里是迟到最频繁的一人,他甚至多次挨了老师的批。尽管如此,他还是死都不愿意把他正经历的事情告诉老师,以换取一分理解和同情。
他从前就不是一个爱说话的学生,他和班里同学的关系并不好。一下课,他就是埋头做题。他原先的成绩在班里排在中段,家中发生大变故后,他的成绩下降了一些,但并不多。所以也并没有引起老师以及同学的注意。他的生活在外人看来和原先并没有什么两样,他还是那个他。
尽管他知道自己这样的条件基本上已经与大学无缘了,但是他还是坚持读完了高中,并参加了高考。他的最终成绩仍旧排在班级的中段。高考查成绩那一天,笑的笑,哭的哭,只有他是面无表情的。在师生道别会上,老师对他成绩的评价是,踏踏实实,意料之内。他的高中生涯就这样结束了。听说他高中毕业后就带着自己的妈妈去投奔一个北方的远房亲戚了,至于近况如何,就没人知道了。
我和他关系一般,我原先并不知道他家里的情况。我最近才得知他家中的情况,这是我妈妈告诉我的,因为她和我这位同学的邻居是朋友。当我从我妈口中得知他家中的情况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震惊,接着就是敬佩。你无法想象,一个承受着如此巨大的痛苦以及压力的人,竟然还能读完高中,还能和你坐在一个考场里答题,而且分数丝毫不比你差多少。
如果可以,我觉得应该在他的高考成绩上乘以一个二。毕竟人家光是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3、高三励志故事:成功在于竭尽全力
高三励志故事:成功在于竭尽全力
在美国西雅图的一所著名教堂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戴尔.泰勒。有一天,他向教会学校一个班的学生们先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那年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地逃生,猎狗在其后穷追不舍。可是追了一阵子,兔子跑得越来越远了。猎狗知道实在是追不上了,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气急败坏地说:“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
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辩解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呀!”
再说兔子带着枪伤成功地逃生回家了,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伤,是怎么甩掉它的呢?”
兔子说:“它是尽力而为,我是竭尽全力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竭尽全力地跑,可就没命了呀!”
泰勒牧师讲完故事之后,又向全班郑重其事地承诺:谁要是能背出《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谁去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
《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有几万字,而且不押韵,要背诵其全文无疑有相当大的难度。尽管参加免费聚餐会是许多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浅尝则止,望而却步了。
几天后,班中一个11岁的男孩,胸有成竹地站在泰勒牧师的面前,从头到尾地按要求背诵下来,竟然一字不漏,没出一点差错,而且到了最后,简直成了声情并茂的朗诵。
泰勒牧师比别人更清楚,就是在成年的信徒中,能背诵这些篇幅的人也是罕见的,何况是一个孩子。泰勒牧师在赞叹男孩那惊人记忆力的同时,不禁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能背下这么长的文字呢?”
这个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竭尽全力。”
16年后,这个男孩成了世界著名软件公司的老板。他就是比尔.盖茨。
泰勒牧师讲的故事和比尔.盖茨的成功背诵对人很有启示:每个人都有极大的潜能。正如心理学家所指出的,一般人的潜能只开发了2%-8%左右,像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大科学家,也只开发了12%左右。
一个人如果开发了50%的潜能,就可以背诵400本教科书,可以学完十几所大学的课程,还可以掌握二十来种不同国家的语言。这就是说,我们还有90%的潜能还处于沉睡状态。谁要想出类拔萃、创造奇迹,仅仅做到尽力而为还远远不够,必须竭尽全力才行。
推荐阅读: [走过高三(原名:花开不败)] [国旗下讲话:走近高三]
4、竭尽全力造句
竭尽全力造句
1、虽然我们失败了,但是我们已经竭尽全力了。
2、由于小龙竭尽全力的复习功课,这次考试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虽然家里困难,但他还是竭尽全力地供儿子上学。
4、我是一名医生我会竭尽全力抢救我的病人。
5、跑道上,队员们竭尽全力的奔跑着。
6、虽然大夫已竭尽全力,但还是没能挽救这个年轻的生命……
7、网球比赛结果虽然是我们输了,但是我们已经竭尽全力了。
8、我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却不一定是自谋私利。
9、这件事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帮助他。
10、当同学有困难时,我们应该竭尽全力的帮助他。祖国的未来需要我们每个人竭尽全力的去建设。
11、恩格斯毅然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竭尽全力从事《资本论》最后两卷的出版工作。
12、我答应过妈妈,()这次考试一定要竭尽全力,争取第一名的成绩。
13、医生正在竭尽全力的抢救生命垂危的病人。
14、我告诉他,请他放心养病,我们全体同学会竭尽全力帮他。
15、看得出来,小猫正在竭尽全力的捉到那只小老鼠。
16、在足球比赛上,我们竭尽全力比赛,终于赢得了第一名。
17、午后慵懒无力的阳光从南面的窗户照进来,映在那个我竭尽全力想打倒的沙包上。
18、在跑步比赛时,我的脚扭伤了,可我还是竭尽全力地跑向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