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_不是我的错读后感

1、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一)

一口气读完了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

兴奋之余,有些震撼!

初次接触刘震云的作品,是在上大学的时候。读了他的《一地鸡毛》,感到河南竟有这样才华横溢的作家,从此便与他的作品结缘。

从《手机》到《我是刘跃进》,从《一句顶一万句》到《我不是潘金莲》,刘震云的作品愈加老道成熟。其语言简洁而又老辣,欢快而又尖刻。他总是用那反反复复的句式,轻轻地撩拨人物内心深处的隐私,逼迫其抖露出来,让所有人都处于尴尬之中,感叹这尴尬的人,尴尬的事,尴尬的生活,尴尬的社会!每部作品都蕴含着仁慈的真性情,散发着刻骨的冷幽默!

有人说:上访是政府的蛋,只要一捏,各级官员就会疼得钻心。《我不是潘金莲》就是以农村妇女李雪莲的上访为主线,刻画了各级政府官员害怕上访,仇视上访,千方百计地阻止上访,而不去深入民情,了解民意,解决问题的官场现形记。

李雪莲以二十年的青春年华为代价,四处上访告状,目的就是要为自己讨个清白。然而却适得其反,愈加不清白,逐渐成为各级官员的眼中钉,肉中刺,最后沦为众人眼中的异类!

这根本不是虚构,这其实就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现实!真应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历史未必是真的,而小说未必就是假的!

可见,我们的作家时刻以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在关注着我们的社会,在敲打着我们的灵魂。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二)

刘震云的新书《我不是潘金莲》,讲的主人公李雪莲,为了一个说法儿,打了一辈子官司,直到她的前夫死去,这个说法儿从根儿上无法成立了,她就去选择自杀。在她打官司的几十年里,经历了无数官场与社会中看似稀奇古怪的荒谬,最讽刺的是,这些荒谬正在我们的身边真实地上演,甚至也许,我们也是其中的一员。李雪莲一生都是讨一个说法儿,赌一口气,甚至别人气头上随便说了句“你是潘金莲”给她造成了伤害,为了还自己一个所谓的清白,执着到死地进京告御状。为了名声,为了挣回面子,她可以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以打官司为生存的意义。

生活中的我们也许没李雪莲那么执着,为了一件事而贯穿了自己的一生,可是,又有多少人不是把面子放第一而活了一辈子呢?从来我们受的教育就是个人声誉,集体荣誉高于一切,不是吗?个人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生活,很容易受到刺激、煽动,很容易脑瓜一热就干点儿什么,别人的一句话就能左右了你的生活,别人的一个说法,让李雪莲搭上了一生,这完全是为了别人活着!大多数人虽然没有李雪莲那么极致,但也许只是没有她在同一件事上的执着,其实生活中也是断断续续地重复着李雪莲的某一段吧?

书的分章也很荒谬,只有几十页的所谓正文,并且采用了“玩呢”作为标题,而前面几百页都说是“序”。“玩呢”说过往一个吃了“李雪莲告状”瓜落的下马官员过年买不到火车票回家,于是想出头顶“申冤”字牌的方法,不到一分钟就被逮住,立刻坐火车,还有卧铺,遣送原籍,终于如愿以偿赶在过年之前回家会牌友。已经荒谬到无法正向思维的地步了吗?民间的智慧不可估量啊!呵呵!

跟读王朔、王小波、韩寒的书一样,读刘震云的书,也是过程充满笑料,可当你读完合上书,从那么多荒谬的情节中回来,你会发现,即使你懂得用幽默看待现实,也不得不面对更多的无奈与沉重……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三)

今日刚刚读了刘震云新作《我不是潘金莲》,()内心有很多的感触。

文章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李雪莲,因为种种的矛盾,为了一个说法,一直上诉了二十年直到由头(她的前夫)死后,无法上诉最后自杀的事情。在她打官司的二十年中,主要讲述了她第一年和第二十年上诉的两件事。

第一年在上诉的过程中是一级又一级的官员而其中因为各种原因都没把她当回事,最后她又直接向人大进发,而又因为各种阴差阳错导致从市长到法院院长被撤职的这一令人感到惊异的结果。而在第二十年后,她最终因为她的前夫死亡无缘上诉最后自杀。而这些都是序言的部分。

真正的正文是以“玩呢”为题目只是讲了一个被李雪莲给告下来的县长因为回家买不到票所以头举上诉的牌子结果不到一分钟就被逮捕遣送原籍,以圆打麻将的事。

正文只有几十页,而序言则达到了二百多页,使得文章安排的很是怪异,而每篇序言拿出来则又是一篇小说,作者的安排真是巧妙。

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为了自己的名誉竟然不顾一切坚持了二十年,而为了一个所谓的面子问题,竟然敢冒死到京城告御状而到最后反倒以告状为生,这不仅让我们有些人深思是否自己就是为了面子活着,为了别人活着。

但我们也要像她学习,能够做到如此的坚持,能够不畏高官利禄。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人,才能使那些贪官污吏放弃其所作为。

人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为了面子问题而活,我们不断的去探索,去发现,坚持不懈不断的磨练自己这样才能使人生更加辉煌。

2、不是我的错读后感

不是我的错读后感(一)

托马斯一直是娃儿的最爱,不管是动画片还是轨道,我们家充满了托马斯的影子,几套相关的书籍也是被他经常拿得到处都是呵。所以这本书拿回去时,并没能让他眼前一亮,但还是坚持叫我读给他听。

------我要内心更强大

多么引人注目和强势的标题啊,托马斯的书一直是以情商为主的,这个套系的书响应人们应该对幼儿进行逆商的培养,在现代绘本越来越丰富的市场上,很少见到“逆商”二字,越来越多的“小公主”和“小少爷”在温室的长期浸泡走上幼儿园后无法正视挫折。

《不是我的错》书中介绍小火车艾密莉因为与车厢之间有了纠纷导致不能按时完成工作而改运黑湖路线却碰到意外的事故反而得到胖总管的表扬,并且也解除了胖总管对她之前的不满,证明了自己是一辆非常有用的小火车。

娃儿看完后,跟我说,不想走黑湖路线,他想得到胖总管的赞扬。对于不满三岁的孩子来说托马斯的书并不能完全理解,但我希望他成长的路上有托马斯的书陪伴。因为润物是无声的,虽然他的性格仍离我想要的有差距,但托马斯书中的台词经常从他的嘴中说出来,相信多少对他是有些影响的。

托马斯的每本书都是以美丽的风景作为衬托开场,中间出现着各种不同的小情景,也许是令人着急的、揪心的但最终都是有着非常圆满并温馨的结尾,让人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和憧憬。

不是我的错读后感(二)

打开绘本《不是我的错》,看到一个小朋友站在前面哭泣,而后面一群小朋友推卸着自己的责任,都说“不是我的错”。随着一幅幅画面翻过,我的心越来越抽紧,这就是我们这一代的小朋友吗?

前不久,我从报纸上读到了一则社会新闻:一位七十多岁的老爷爷,拎着一袋破烂坐上了一辆公交车,可司机却要赶他下车,嫌他身上有一股臭味。车上一个年轻人更是“主动”把老爷爷推下了车。让人气愤的是,车上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帮老人一把、为老人说一句话,难道现在的人连这么点担当都没有吗?

我想到了汶川地震时一个名叫林浩的小男孩的事迹:地震发生后,他和几个同学被掉落的楼板掩埋,动弹不得。()周边一片黑暗,有的同学非常惊恐,甚至哭了起来。这时才上小学二年级的林浩并没有惊慌,他安慰周边的同学,让大家不要难过,还鼓励大家一起唱歌。随着一酋一首的歌曲,大家渐渐地忘记了恐惧和疼痛。由于林浩身材比较瘦小,他慢慢地挪动着身体爬了出来。可林浩并没有逃离,而是来到废墟旁,用小手搬开一块块砖头,搬开破碎的楼板,就这样又有两个同学爬出了废墟,被救了出来。可林浩的头部却被掉下来的砖块砸破。事后记者问他为什么要去救同学,林浩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是班长,我有这个责任!”小小年纪的孩子就懂得责任的分量,这就是一种担当,这种担当救出了两个生命,这多么令人感动啊!

曾经有一次,我们舞蹈队要参加表演。一个同学忘记穿白袜子、黑皮鞋,可马上就要上场了,怎么办呢?这时,另一个不是舞蹈队的同学急忙跑过来,把自己的的袜子和黑皮鞋借给了她,帮助她解决了问题。我想这也是一种担当吧。这让我想起了妈妈常对我说的一句话:“你要让你周边的人觉得,世界因为有了你而更阳光,更美好。”

帮助别人的同时,担当,悄然萌发了。

3、《我不是完美小孩》读后感

《我不是完美小孩》读后感(一)

假期里我读了很多书,但爸爸陪我读的《我不是完美小孩》这本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不是完美小孩》这本书,我觉得里面的主人公——郝完美,是一个有爱心,很天真的小女孩,虽然她总是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可是我却觉得她已经很完美了。

郝完美常说:“谁都不能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世界愈悲伤,我要愈快乐。当人心愈险恶,我要愈善良。当挫折来了,我要挺身面对。我要做一个天天乐观向上,永远不退缩不屈不饶不怨天尤人的人,勇敢去接受人生所有的挑战”。这些话说得真好呀!

书中的语句不长,整本书只有800多字。但句句说到孩子的心坎里,也让大人们作出了反思。什么是完美?为什么要完美?完美究竟好不好?

这是一本充满童趣又很真实的书。我希望同学们有空都可以读一读。

《我不是完美小孩》读后感(二)

寒假期间姐姐送了我一本书,书名叫《我不是完美小孩》,作者是台湾着名的漫画家几米。封面上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我深深地被它吸引了,所以很认真地读了起来。

这是一本有漫画和故事结合在一起的书,读起来很有趣很开心。书里有许多好看的漫画和小女孩的一个个好玩的小故事。这个女孩的名字叫郝完美,虽然她叫郝完美,但她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她有一点调皮又有点贪吃和懒惰,但同时她也很可爱很善良。书里面还介绍了她的朋友和堂弟表妹等,内容很丰富有趣,让我总是忍不住大笑起来。

我觉得自己和郝完美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知道自己也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但是我觉得只要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并学习改正,就会慢慢地越来越好。还要懂得自己的优点,不要不自信,做一个快乐的小孩。

《我不是完美小孩》读后感(三)

读了《我不是完美小孩》这本书,我觉得里面的主人公——郝完美,是一个有爱心,很天真的小女孩,虽然她总是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可是我却觉得她已经很完美了。

郝完美常说:“谁都不能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世界愈悲伤,我要愈快乐。当人心愈险恶,我要愈善良。当挫折来了,我要挺身面对。我要做一个天天乐观向上,永远不退缩不屈不饶不怨天尤人的人,勇敢去接受人生所有的挑战”。这些话说得真好呀!

郝完美认为世界是公平的,我也这么认为,但是她们家却是这样的:不可以说出妈妈的三围和年纪,不可以说出爸爸的薪水,不可以批评爸爸在家里的穿着,不可以在家养小动物,比如小金鱼,小乌龟,小狗……但是她的爸爸和妈妈却总是要把郝完美的糗事告诉别人,想让所有人都知道!我的生活也不正是如此吗?

郝完美的医生对她说:看书时,姿势要正确,光线要亮。不可以一直看电视,要常常看看远方……可是她把这些话当耳边风;大人叮嘱她:见人要打招呼有礼貌。可是她不想和大人们应酬。

这听起来很像妈妈每天跟我唠叨的话。她说写字头要抬高;她说在人前要主动问好……我知道这些都是为我好,但是,我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最多也只能坚持5分钟表现良好。我真是怀疑我有健忘症!其实我很想改正坏毛病,也许改正了,就比现在要完美一点了。其实,每个人都不可能百分之一百完美。就像达利说的:不要害怕完美,因为你永远都做不到它。但是,为什么有些时候我好害怕完美呢?我自己也不知道。

这本书的作者是几米,而几米的童年是没有童话故事的,他国中、高中时期不算是成绩好的的孩子。进广告公司工作几年,白天上班,渐渐比不上晚间在家画画来的有趣,所以他就辞掉工作,勇敢地走上自由创作之路……所以就有了我今天非常喜欢看的这本《我不是完美小孩》了。()

大人们知道小孩的想法吗?几米不也是个大人吗?他怎么会这么了解小孩的心理?如果所有大人都能变得和几米一样感性和敏锐,能接受我不是完美的小孩,那就好了。也许每一个人读了《我不是完美小孩》,都将会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这个小孩和我很像呢!”

4、《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一)

今日刚刚读了刘震云新作《我不是潘金莲》,内心有很多的感触。

文章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李雪莲,因为种种的矛盾,为了一个说法,一直上诉了二十年直到由头(她的前夫)死后,无法上诉最后自杀的事情。在她打官司的二十年中,主要讲述了她第一年和第二十年上诉的两件事。

第一年在上诉的过程中是一级又一级的官员而其中因为各种原因都没把她当回事,最后她又直接向人大进发,而又因为各种阴差阳错导致从市长到法院院长被撤职的这一令人感到惊异的结果。而在第二十年后,她最终因为她的前夫死亡无缘上诉最后自杀。而这些都是序言的部分。

真正的正文是以“玩呢”为题目只是讲了一个被李雪莲给告下来的县长因为回家买不到票所以头举上诉的牌子结果不到一分钟就被逮捕遣送原籍,以圆打麻将的事。

正文只有几十页,而序言则达到了二百多页,使得文章安排的很是怪异,而每篇序言拿出来则又是一篇小说,作者的安排真是巧妙。

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为了自己的名誉竟然不顾一切坚持了二十年,而为了一个所谓的面子问题,竟然敢冒死到京城告御状而到最后反倒以告状为生,这不仅让我们有些人深思是否自己就是为了面子活着,为了别人活着。

但我们也要像她学习,能够做到如此的坚持,能够不畏高官利禄。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人,才能使那些贪官污吏放弃其所作为。

人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为了面子问题而活,我们不断的去探索,去发现,坚持不懈不断的磨练自己这样才能使人生更加辉煌。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二)

第一次了解到这本书是在新浪网,强力推荐这本书。口号是:探索荒诞底线。就是这一条理由吸引了我。我本来不爱看书。昨天下午拿到书以后熬夜看,今天下午全部看完。17万字啊。对于我老说创了个记录。

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号称“荒诞”,其实是以荒诞为入手,反映了更多的真实。官场的真实,底层平民的真实,虽说小说里的故事那个巧劲儿一环套一环,那么有娱乐性,但它应该是从芸芸众生中众多的现实的“荒诞”提炼出来的,汇聚在一本小说里。所以虽知道这样的故事发生几率是零,但谁也不会说:"太假了,没意思”,大部分人宁愿诱使自己相信这是真实的。荒诞与真实如此巧妙的缠绕在一起,使人感叹:生活太丰富了。

第二:刘震云的收放自如。“放”就是故事里很多情节让人感觉太直白太大胆了,很多忌讳的事都大摇大摆拿到明面上说来。“收”就是说每次荒诞到一定程度,就会有某个人物某件事从正面来“中和”一下,是荒诞的发展不会成为脱缰野马,使整本书不会成为禁书。

第三:整本书故事性娱乐性太强了,难怪刘震云的很多作品都拍成电影了。感觉看这本书比看电影还有意思。不管文盲还是大师,反正容易被情节吸引,让你一直看下去。

第四:某些情节某些故事稍显啰嗦。

第五:整本书唯一的一段,也是最详尽的一大段性描写,来得是那么自然,对于整篇故事是那么合情合理,让我明白:原来性描写对描述一个人物是那么重要。

第六:有时间有兴趣的话,一定要看看。好赖解个闷儿。如有错误荒谬之处,各位包涵了。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三)

刘震云的新书《我不是潘金莲》,讲的主人公李雪莲,为了一个说法儿,打了一辈子官司,直到她的前夫死去,这个说法儿从根儿上无法成立了,她就去 选择自杀。在她打官司的几十年里,经历了无数官场与社会中看似稀奇古怪的荒谬,最讽刺的是,这些荒谬正在我们的身边真实地上演,甚至也许,我们也是其中的 一员。李雪莲一生都是讨一个说法儿,赌一口气,甚至别人气头上随便说了句“你是潘金莲”给她造成了伤害,为了还自己一个所谓的清白,执着到死地进京告御 状。为了名声,为了挣回面子,她可以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以打官司为生存的意义。

生活中的我们也许没李雪莲那么执着,为了一件事而贯穿了自己的一生,可是,又有多少人不是把面子放第一而活了一辈子呢?从来我们受的教育就是个 人声誉,集体荣誉高于一切,不是吗?个人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生活,很容易受到刺激、煽动,很容易脑瓜一热就干点儿什么,别人的一句话就能左右了你 的生活,别人的一个说法,让李雪莲搭上了一生,这完全是为了别人活着!大多数人虽然没有李雪莲那么极致,但也许只是没有她在同一件事上的执着,其实生活中 也是断断续续地重复着李雪莲的某一段吧?()

书的分章也很荒谬,只有几十页的所谓正文,并且采用了“玩呢”作为标题,而前面几百页都说是“序”。“玩呢”说过往一个吃了“李雪莲告状”瓜落 的下马官员过年买不到火车票回家,于是想出头顶“申冤”字牌的方法,不到一分钟就被逮住,立刻坐火车,还有卧铺,遣送原籍,终于如愿以偿赶在过年之前回家 会牌友。已经荒谬到无法正向思维的地步了吗?民间的智慧不可估量啊!呵呵!

跟读王朔、王小波、韩寒的书一样,读刘震云的书,也是过程充满笑料,可当你读完合上书,从那么多荒谬的情节中回来,你会发现,即使你懂得用幽默看待现实,也不得不面对更多的无奈与沉重……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