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周国平:苦难的精神价值
周国平:苦难的精神价值
维克多·弗兰克是意义治疗法的创立者,他的理论已成为弗洛伊德、阿德勒之后维也纳精神治疗法的第三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受尽非人的折磨,九死一生,只是侥幸地活了下来。在《活出意义来》这本小书中,他回顾了当时的经历。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他并非像一般受难者那样流于控诉纳粹的暴行,而是尤能细致地捕捉和分析自己的内心体验以及其他受难者的心理现象,许多章节读来饶有趣味,为研究受难心理学提供了极为生动的材料。不过,我在这里想着重谈的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精彩之处,便是对苦难的哲学思考。
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可以称做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这正是弗兰克曾经陷入的境遇,因为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战俘来说,煤气室和焚尸炉几乎是不可逃脱的结局。我们还可以举出绝症患者,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相关例子。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如弗兰克所说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他以狱中亲历指出,这种态度是使大多数俘虏丧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们正因此而放弃了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但认为这种价值仅在于引人出世,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基督教),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佛教)。与它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是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场上来发现苦难的意义的。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斯妥耶夫斯基说出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我宁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但是,我赞同弗兰克的见解,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性的某些特质,惟有藉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决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2、苦难的价值作文
苦难的价值作文(一)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充满激励奋进意味的话,但学会正确对待苦难更有现实的意义,毕竟,苦难不是幸事,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起的。
在一次聚会上,那些堪称成功的实业家、明星谈笑风生,其中就有着名的汽车商约翰·艾顿。艾顿向他的朋友、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回忆起他的过去——他出生在一个偏远小镇,父母早逝,是姐姐帮人洗衣服、干家务,辛苦挣钱将他抚育成人。但姐姐出嫁后,姐夫将他撵到了舅舅家,而舅妈更是刻薄,在他读书时,规定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还得收拾马厩和剪草坪。刚工作当学徒时,他根本租不起房子,有将近一年时间他只能躲在郊外一处废旧的仓库里睡觉……
丘吉尔惊讶地问:“以前怎么没有听你说过这些?”艾顿笑道:“有什么好说的呢,正在受苦或正在摆脱受苦的人是没有权利诉苦的。”这位曾经在生活中失意、痛苦了很久的汽车商又说:“苦难变成财富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你战胜了苦难并远离苦难不再受苦。只有在这时,苦难才是你值得骄傲的一笔人生财富,别人听着你的苦难时,也不觉得你是在念苦经了,才觉得你意志坚强,值得敬重。但如果你还在苦难之中或没有摆脱苦难的纠缠,你说什么呢?在别人听来,无异于就是请求廉价的怜悯甚至乞讨……这个时候你能说你正在享受苦难,在苦难中锻炼了品质、学会了坚韧?否则,别人只会觉得你是在玩精神胜利、自我麻醉吧。
艾顿的一席话,使丘吉尔重新修订了他“热爱苦难”的信条。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苦难,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可当苦难战胜了你时,它就是你的屈辱。
那么,让苦难不再成为屈辱的前提是,坚强面对,不屈不挠,勇于奋斗,最终战胜苦难,让它成为你人生中真正值得珍视的财富!
苦难的价值作文(二)
闲时,我翻开《中学生经典阅读》,看着目录,题目为《渴望苦难》的文章吸引了我,开始我觉得很奇怪,怎么会有人渴望苦难啊?带着疑问我一口气把它读完,心沉了,大脑也陷入思考之中。
在我的印象中,苦难这个词好像离我很远,什么叫做苦啊?苦难到底是什么样的?是不是让人觉得不舒服?还是痛苦就代表了绝望?通过这篇文章我认识到以前对于苦难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切,原因也很简单,那是我太幸福了,从小到大不愁吃穿,几乎没想到的父母都为我考虑到,有他们为我遮风挡雨,我就没有真正的尝试过苦难!碰上一点点的曲折就痛哭流涕,记得上学期的一次历史考试,因为自己的粗心没带资料进考场,那张考卷好像挡住了美好的太阳,留下灰暗的一片,我又急又躁,最后凭仅有的记忆考完,一跨进家门心中承受的极大委屈一下子爆发了,不争气的眼泪使劲地流,最终变成哇哇大哭,那时觉得真苦啊,整个人也像散了架一样没有力气,也不想再向前,看更不想去努力。这就是我在遇到苦难的时候选择了逃避,没有跌到爬起来的勇气。
世上每个人都希望一生顺利,就连过节的祝福也是“事事顺心,平平安安,一帆风顺”等等;但是我们的这一代人缺少的就是苦难的经历。
大部分人在真正的遇到苦难的时候,会选择逃避还是前进?我想如果真正的处于那种困难绝境的时候,自然会选择逃避,你有勇气去迎接吗?前进的道路是十分的艰辛和痛苦的,看过这篇文章后,你就会换一种方式去思考,想到如果克服了这一切后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会想在那段困苦的时候,其中有苦有乐的感觉,让你一点点的品尝苦难,你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磨练着意志,让自己变得坚强和勇敢,经历过苦难的锻炼,在今后人生的道路上做事会觉得轻松,为什么呢?因为再困难的时候都挺过来了,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化解和处理呢?你已习惯了不畏苦难,有这样的好习惯会督促你前进!
书中有这样一段评价:“幸福未曾使我心醉神迷过,苦难却常使我警醒,尤其心灵充满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时,这苦难将呈现一种圣杰美丽的光辉,使自我的心灵在超越中变得充盈而高踞于人类的全部苦难之上,领略到一种扶摇长空的壮美。”这个评价我特别喜欢,真正诠释了苦的含义。
这让我想到学校的住宿生,说实话他们真的很优秀,也许我们不解,他们来自农村。他们的生活影响了他们,在乡村的孩子们比我们辛苦,条件相比之下要差一些,而他们在艰难中刻苦学习,比我们更能下功夫!最终他们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孟子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如果没经过困难怎么可能成就辉煌呢?它让我想到苦难不仅仅代表着苦,它也代表着幸福的开始。
这篇文章,让我认识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把苦难当成一种财富,这样才会激励我们不断前进,在困难面前越挫越勇,让生命更有价值!
苦难的价值作文(三)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难。所谓苦难,是指那种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它包括个人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例如遭遇乱世或灾荒,患危及生命的重病乃至绝症,挚爱的亲人死亡,也包括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例如失恋、婚姻破裂、事业失败。有些人即使在这两方面运气都好,未尝吃大苦,却也无法避免那个一切人迟早要承受的苦难——死亡。因此,如何面对苦难,便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课题。
人们往往把苦难看做人生中纯粹消极的、应该完全否定的东西。当然,苦难不同于主动的冒险,冒险有一种挑战的快感,而我们忍受苦难总是迫不得已的。但是,作为人生的消极面的苦难,它在人生中的意义总是完全消极的吗?
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东西,()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直接和灵魂有关,并且都牵涉到对生命意义的评价。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是沉睡着的,一旦我们感到幸福或遭到苦难时,它便醒来了。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愉悦源自对生命的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苦难之为苦难,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痛苦。生命意义仅是灵魂的对象,对它无论是肯定还是怀疑、否定,只要是真切的,就必定是灵魂在出场。外部的事件再悲惨,如果它没有震撼灵魂,不成为一个精神事件,就称不上是苦难。一种东西能够把灵魂震醒,使之处于虽然痛苦却富有生机的紧张状态,应当说必具有某种精神价值。
多数时候,我们是生活在外部世界上。我们忙于琐碎的日常生活,忙于工作、交际和娱乐,难得有时间想一想自己,也难得有时间想一想人生。可是,当我们遭到厄运时,我们忙碌的身子停了下来。厄运打断了我们所习惯的生活,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机会,迫使我们与外界事物拉开了一个距离,回到了自己。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这个机会,肯于思考,就会对人生获得一种新眼光。古罗马哲学家认为逆境启迪智慧,佛教把对苦难的认识看做觉悟的起点,都自有其深刻之处。人生固有悲剧的一面,对之视而不见未免肤浅。当然,我们要注意不因此而看破红尘。我相信,一个历尽坎坷而仍然热爱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着许多从痛苦中提炼的珍宝。
苦难不仅提高我们的认识,而且也提高我们的人格。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面对苦难的态度最能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内在的尊严。譬如失恋,只要失恋者真心爱那个弃他而去的人,他就不可能不感到极大的痛苦。但是,同为失恋,有的人因此自暴自弃,委靡不振,有的人为之反目为仇,甚至行凶报复,有的人则怀着自尊和对他人感情的尊重,默默地忍受痛苦,其间便有人格上的巨大差异。当然,每个人的人格并非一成不变的,他对痛苦的态度本身也在铸造着他的人格。不论遭受怎样的苦难,只要他始终警觉着他拥有采取何种态度的自由,并勉励自己以一种坚忍高贵的态度承受苦难,他就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有效地提高着自己的人格。
凡苦难都具有不可挽回的性质。不过,在多数情况下,这只是指不可挽回地丧失了某种重要的价值,但同时人生中毕竟还存在着别的一些价值,它们鼓舞着受苦者承受眼前的苦难。譬如说,一个失恋者即使已经对爱情根本失望,他仍然会为了事业或为了爱他的亲人活下去。但是,世上有一种苦难,不但本身不可挽回,而且意味着其余一切价值的毁灭,因而不可能从别的方面汲取承受它的勇气。
3、苦难有什么价值?
苦难有什么价值?
知乎问题:苦难究竟有什么意义?如果我们可以直接取得成功,那为什么要苦难?如果是为了磨练我们的意志,那意志不还是为了战胜苦难?
回答/张春
我初中的政治老师。她当时30岁左右,是学校里的业务骨干。讲课不用看书,随口让学生翻到某页某行,复述课文一字不差,应该是倒背如流的。那个学校是重点中学,而她专门带毕业班,并且同时带三个毕业班,同时还是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
她在教室里非常自信。我是矮个,坐在第一排。深深地记得她仰着头,流畅得像瀑布一样,响亮地说出许多话的样子。
她的装扮也很时髦。学校的环境很朴素,哪个老师修眉毛了,哪个老师今天的衣服有点透,都会被学生们议论一番。但是她好像也不忌讳,一直都精心把自己的烫发保持得很好,在夏天要来时她总是全校第一个穿裙子。别的老师都骑黑色的永久轻便车,有一小部分骑彩色的女式车,她骑一辆山地车。在小城里,当时只有在街上混的最时髦的混混才骑山地车。当她骑上那辆车时,如果喊“老师好”,她会格外有精神地点点头,似乎很喜欢她的车。
她的儿子当时五、六岁,有时候带到办公室去玩,我们也可以看到,老师们都喜欢逗他,很活泼。听说她的丈夫在刑警大队当大队长。那时候我虽然很小,也能够感觉到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是很美满的。
过了大概3年,我回老家,在街上见到她。她一个人在路上走,头发灰灰的,毛茸茸的一团,眼睛发直,佝偻着背。我喊她,她只看着我,嘴里嗯了一声。但我知道她什么都没想起来。我想再和她寒暄几句,她却走了,不仅没有礼貌,甚至连活气都不怎么有。
我觉得很奇怪,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认错了人。过了两天去拜访另一位老师,随口说起这件事,他竟然告诉我,她家出了事:她的丈夫被黑社会雇凶砍杀。
她整个人就崩溃了,开始自言自语,冲空气怒斥或哭。
事情已经过去两年,找不到凶手,也不再有人理这件事,她现在每天所做的事,就是写很多信,发到各个地方,公安厅,国务院,江主席等等。但是没有一封信有任何回音。
那个老师说,应该在县里的邮局就被截下来了吧。孩子被奶奶带走了。她的岗位已经从教学调到了图书馆——其实我都不知道我的中学还有个图书馆。
我回去问爸妈,他们都知道这件事,全城的人都知道这件事。
我很震惊,就问:难道就这样了吗?他们家难道就这样了,没有人能干点什么吗?爸妈对我说,你不知道,这样的事情是很多的,如果人已经疯了,别人更不会帮忙。
又过了些年,我又听妈妈说,老家的一个单身女人,儿子在学校被小痞子打死,凶手逍遥法外,她要讨个说法。孩子的爸爸很早就去世了,她独自抚养这个儿子,家里还有一个老人是孩子的爷爷。
用了三年的时间,求告无门,决定自杀引起关注。
这里有一个细节,她和老人商量过,到底是谁去死。最后她决定,自己去。她去了省城,在省政府的地下停车场里死去。
那三年上访的其中一次是这样的:她听说县教委在政府隔壁的政府招待所里开会,就去了,在围墙外查看进入那个院子的小门上锁没有。这时她被一个经过的女人抓到,在路边用高跟鞋踩她的头,踩到她哭,又踩到哭不出来。
跺她头的女人,是我一起长大的一个姐姐,小时候还觉得她很漂亮。她毒打那个女人,并非因为做截访的工作。她只是个不相干的人,恰好遇见了她,知道她的事情,就想欺负她。
听说这件事以后我没有再见到过她,也无论如何想象不出那个漂亮的姐姐踩人的样子,也想象不出人怎么能无缘无故地坏,也没能接受“对,就是会这样”的现实。而这一切就发生在我的家乡,它看上去和别的地方差不多,都一样肤浅而宁静。
后来一位亲人患了癌症,他的妻子去陪护。大手术,不眠不休的陪护,住院四十天回来,她竟然还胖了些。()她说虽然没怎么睡觉,但是剩下的东西她都搅一搅全部吃掉,受不了的时候就自己跑到厕所里去哭一场。她说:要疯还不容易吗?我要是撒手疯了,还有谁能像这样照顾他,两个孩子怎么办。
再过了两年,她丈夫终究还是因为癌症去世了。在亲人还都穿着孝衣守灵时,她竟然已经能说起笑话了。她规定自己每天痛哭一个小时,剩下的时间要振作起来,因为她的两个孩子都还小,她不能倒。
再后来我又大了一些,在网上就常看到看到有的人抵抗拆迁,在自己的房子上自焚。前些时候,网上有一个妈妈,因为幼女被轮奸,不服审判一直上访,被抓起来劳教的事情。网上许多人发出呼吁,然后被放了,但是她还不放弃,还要上访。她的家里全部都是法律相关的书,她一直在研读,说话思路条理都清清楚楚,没有疯,不自杀,心沉似铁。
我之前在其他地方发过这篇文章,也被不少人骂。说我矫情,若无其事地要别人坚强完全是傻逼的行为。 其实,因为那个站熟人太多,我没有提过那个丈夫去世后规定自己每天哭一个小时的妻子,就是我妈妈。
我也没有提过在爸爸去世一年后,我才刚考上大学就患上重病,卧床不起,当时不知道还能不能好,可能会瘫痪或者死掉。又是我妈妈去北京照顾我,看着我躺在床上,不但不能自己翻身或抬头,甚至连水杯都端不起来,她就自己出去,到一个空旷的场地独自痛哭。那可是爸爸刚去世一年,这个家庭根本还没能从那个打击里恢复,就接踵而至的灭顶之灾。
在北京治疗三个月后觉得没有希望了,医生都不怎么搭理我了,说住院也没有什么意义。然后她从北京跋涉2000公里,把我一脚一脚背回家。她到处寻访奇怪的方子和疗法,把我背到各种各样奇怪的地方去治疗,并且自己研究医书,自己试药开药,在自己身上试针,自己给我打针。半年后,她把我治好了。
这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啊。
我觉得苦难绝对不是应该被称赞被崇拜的,如果可以选,一定不选它。如果遭受了苦难,只能像钢铁一样活下去。痛苦无法消解,你不能崩溃,不能发疯,不能死。越是不幸,越不能不幸下去,因为不幸本身没有用。要像钢铁一样活着,因为没有别的选择。
4、苦难的意义,苦难的价值
苦难的意义,苦难的价值
不灌鸡汤,不讲故事,直接用通俗的话谈谈苦难的价值。
苦难的价值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痛苦是积极的,而快乐是消极的。
即便是一个乐观的人,或者浑身正能量的人,你也会在他身上看到对痛苦的肯定。
比如,当他们看到一个人为自己的前途而劳苦奔波时,他们会觉得这个人非常积极上进。而当一个人无所事事,整天吃喝玩乐时,他们会觉得此人堕落颓废。
对于后者,他们甚至会念念有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在他们眼中,痛苦才是积极的,而快乐则引人走向堕落。
我们自身也经常会有这种感觉:当我们忙碌了一天时,虽然很累,然而感到无比充实。而倘若一天匆匆过去,而我们什么都没做,只知尽情声色,则会发出如是般的感叹: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痛苦是积极的,而快乐是消极的”另一个表现在于:幸福往往要痛苦方能彰显出来。
当我们身处舒适环境当中时,往往感受不到资源的珍贵,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而只有当我们经历过痛苦时,才会倍感珍惜。
例如,当我们健康时,我们是很难感受到健康体魄带给人的快乐和愉悦的,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只有当我们经历过病痛,方才知健康的弥足珍贵,痛惜年轻时损害身体的行为。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一句谚语:
富不过三代。
除非人为地制造苦难,一个生来就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他们很难理解富庶的珍贵。因此,伴随而来的往往是挥霍无度。
当我们感到痛苦时,我们时常的做法是,在比我们更惨的人身上去找安慰。当别人来向我们求助时,我们也常常开启“比惨模式”:“你这算什么,我以前比你这个痛苦多了… …”
此时,我们所经历过的痛苦并未减少,然而奇妙的是,我们在比自己更为痛苦的经历中找到了安慰,获得了力量。
这从侧面体现了同一个事实,那就是:痛苦是积极的。我们之所以觉得很痛苦,是因为没有对照,当更痛苦的人生展现在我们眼中时,我们方才知:痛苦人人有,不止我一个,我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粒尘埃罢了。由此,我们反倒觉得没有遇到更大的痛苦,乃是一种幸运。
2、如果没有苦难,那么人生则只剩下空虚和无聊了。
我们无论在看小说、还是电视剧时,可以发现一个这样的现象:电视剧里演的都是主人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千难万险,最后方才实现人生价值,达到人生目标。至于当他达成目标后怎么样,鲜有提及。因为即便是小说家本身也知道,幸福的人生没什么好值得描述的,当他们展示在观众面前时,都是一样的无聊。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宁娜》中,一句经典的语句,真实地描绘了这个事实: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其言下之意大致是:幸福大都是一样的无聊,而痛苦各有各的苦法。
试想想,当我们什么都能满足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那么人生的意义何在?
此时,空虚和无聊占据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势必又要去找寻新的欲望,并且追求之。而这期间,势必又要经历痛苦。人生就这样,当他们得不到时感到痛苦,而得到以后又感到无聊,周而复始。
3. 痛苦凸显了生的意义。
人活着,他的快乐往往体现在欲望的满足。对欲望的追求,也是人的意志所在。
你去年买了个包,一万块钱,你挎在肩上去逛街,感高人一等,满足了你的物质欲,因此而感到很快乐。
你追女神,追了一年终于追到,满足了你的情欲和性欲,因此感到很快乐。
你辛苦工作一年,终于获得领导的赏识,升迁一级,满足了你的权利欲,因此而感到快乐。
… …
然而这些快乐,相比痛苦而言是很短暂的。
这是因为当你欲望达成之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将受到痛苦的折磨,你的意志将会受到长时间的抑制。直到欲望实现的那一刻,痛苦才得以释放。此时快乐将达到顶点,但同时很快的,快乐也即将消失殆尽。
例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你读了十年书,终于出名了。在你达到”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个欲望时,快乐是非常短暂的,相对于你十年寒窗而言,这个瞬间的欢愉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而在这个欲望达成之前,你要受的是十年的磨练。正是这个十年的苦难,赋予了“一举成名天下知”不平凡的意义。让你感觉到,过去的十年你没有白活,他们是有意义的。
通过观察,我们能看到一个这样的现象:在我们小的时候,会经常听到有人如是般介绍自己:“我是个乐天派,别人都叫我开心果。”
然而,一旦我们长大成人,就鲜有人再这样介绍自己了。毕竟,苦难教会了他们看清了人生的真面目,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生要谈快乐绝非易事,“苦”才是他的常态。他们甚至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年少不知愁滋味。”确实,很多人在年少的时候,误看了人生。
因此,一个审时度势的人,不会再一味去追求快乐,而是最大限度地逃避不必要的痛苦所扰。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里面,有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句话,曾经引起过几代人的认可和共鸣。
提炼一下这句话,再总结以上三点,我们大概能得出一个这样的共识:快乐皆为虚妄,唯有痛苦方才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