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关系,也要懂得分寸感_懂得拓展人际关系,让资源势不可挡

1、再好的关系,也要懂得分寸感

再好的关系,也要懂得分寸感

文/末那识

我最近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因为性格?因为喜好?

可能的东西太多,但是有些人一开始跟自己性格相合,喜好也相同,可还是走着走着就散了。

有一部分原因归结于三个字:分寸感。通俗一点讲就是没数儿。

分寸感这种事情太难掌握了。有的人无师自通,有的人勤能补拙,但最怕的是无药可救的那一类。

在刚过去的三八女神节,susan给我讲了一件让她糟心的事。

那天她男朋友带她去了一家逼格很高的餐厅,也算是接风洗尘,她刚为了男朋友放弃了在家乡的工作,只身一人来到他在的城市。

男生定了一个可以看到海景的靠窗位子,完美的节日气氛,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

终于结束了异地恋,susan内心既兴奋又忐忑。

就坐之后,男生说:“这里美吧?在你家那小地方是不是从来没去过这么好的地方吃饭?”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从男生口中听到他开玩笑说自己是“小地方出来的人”。虽说平日里两人的相处模式就是互相调侃,但唯独这种玩笑susan不能接受。

可男生还满脸笑意,完全没有顾忌susan的感受。

也许在你看来不是过分的事,但偏偏就是别人心里最介意的点。

相互陪伴的人,最了解对方的脆弱点,应该学会去保护,而不是明知ta哪最痛还往上面插小刀。

无论朋友还是恋人,分寸感真的真的太重要。可事实上人们又往往不易做到这点。

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独处的权利。

大概一切想要长久的东西,都必须把握一点分寸感吧。越过了,怕终究是得不偿失的。

人生没有撤销键,如何才能维持长久的感情,维持感情的秘诀就在于这种分寸感。

有个词叫过犹不及。当过了那个界限,尊重没了,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就变成了一种霸凌。

前几年,跟好朋友插科打诨地开玩笑。朋友说,你要是不答应我的要求,我就把吃饭时抓拍你的糗照发到朋友圈。我以为是玩笑也没当回事。

不一会儿我翻看朋友圈真的发了,但以为是分组可见,在国外旅游的我心情正好,就没在意。

过了一会再打开朋友圈竟然看到共同好友在下面点赞,立马火冒三丈。打越洋电话给朋友,极力压抑住怒火,要求朋友把糗照删了,不然朋友真的难做。

只要是因为你开的玩笑,导致别人生气了,你就应该反省道歉,而不是质疑别人为什么这么敏感。

换句话说,幽默感即分寸感,戳到痛处的玩笑从来都不是玩笑。

别人愿意忍让,是因为重视。但我们总不能因为别人这样忍让了,就变得越来越过分吧?

像电影《七月与安生》,再好的关系,没有了距离感,只能把对方推得更远,产生更大的隔阂。

熟悉的人不是用来随便对待的,熟悉的人才更应该好好珍惜。

刚刚好,其实才是最难把握的度,我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因为没有掌控好分寸感,而带给对方或自己尴尬且不舒服的感觉。

分寸感是一种非常微妙的东西。生活中,那些被夸高情商的人,你仔细观察一下,其实都是能够巧妙掌握好分寸的人。

他们不一定多么热情,也不是刻意为之,可是他们知道如何说话和办事才能使别人感觉到舒服。

他们总是能够了解别人的敏感点,并知道如何避免触及这些地方。他们没有指手画脚的坏毛病,而是尊重别人的选择。

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有一种妥当的安全的被保护感。

分寸感是个好东西,希望你我都有。

作者:末那大叔,hugo专栏作者,行走的老公说明书,1米89的颜值暖男,精通写作与厨艺,治愈系情感专家。新浪微博@末那大叔。作者微信:monadashu7。微信公众号:末那识。

2、懂得拓展人际关系,让资源势不可挡

懂得拓展人际关系,让资源势不可挡

文/汤木

毫无疑问,朋友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因为没有人是三头六臂,谁都难免需要别人的帮助,特别是在人生征途中感到自己势单力薄时。那么,你知道构建什么样的人际圈子最能带给自己帮助吗?你有没有充足的朋友圈?全美人际关系专家哈维麦凯甚至直白地问这个问题:“如果凌晨两点,你急需要70万元钱,你有多少个朋友会不问理由、二话不说、迅速到银行汇钱给你?”

问题虽然直白,但确实表明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社会学家博恩·希斯有一套著名的理论——1∶25裂变定律:如果你认识一个人,那么通过他,你就有可能再认识25个人。这套理论曾被西方商业界广泛采用。他们在营销过程中,推行微笑服务,让服务人员不要得罪任何一名顾客,因为在每一位顾客的身后,还可能潜藏着25个客户。

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每个人都想马上拓展自己的人际圈。但是,有的人觉得和人拉关系不外乎吃吃喝喝,其实不然。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的,拓展自己人际的方法也是丰富多彩的。找对了方法,就会很容易建立起自己的优质人际圈。那么就来学习一下适合自己的拓展人脉的方法吧。

1、提升自己的价值

提升自己的价值,让自己是个有用之人,这是最核心的。人际间相互来往的目的无外乎互惠、互助、互利,虽然并非所有的人际交往都以功利为目的,但能够长久保持密切往来,一定是以情感为纽带并存在利益关联。

2、主动出击,勇于说第一句话

人际关系来自于个人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圈。如果你是个有心人,时时刻刻都有拓展人际关系的机会。要敢于向陌生人说第一句话,把握结交朋友的先机。比如在上培训班的时候,你就可以以笔记没记全为理由,向周围的人借用笔记来抄写,并夸对方眼明手快,听课认真,很自然地就可以继续交谈其他话题而成为朋友了。

3、乐于和别人分享

不管是信息、金钱利益还是工作机会,懂得分享的人,最终往往可以获得更多。“赚钱机会非常多,一个人无法把所有的钱赚走。”这是潮汕人的生意经,他们遇到可做的生意,总是将他们介绍给自己的同乡一起做,所以在世界各地,潮汕人从来不担心自己的交际圈,因为所有的潮汕人都是一个圈子的。

4、从身边开始挖掘和积累

拓展人际圈子说起来其实很简单,首先就是从对身边的挖掘和积累开始,先善待亲人,再处理好与老师、同学、朋友、老乡、同事的关系,最后突围到更大的圈子。

易凯资本首席执行官王冉就这么认为:“不一定是同班同学,也不一定睡上下铺,但只要是一个学校毕业的,就会有一种亲近感。现在同学之中很多人已经在各自的行业里逐渐进入角色,这个同学网络就成了非常宝贵的资源。”譬如马云创建阿里巴巴,启动资金就来自于他的亲戚、学生、死党。其中有几个人曾经跟他从杭州到北京,再从北京回杭州,几历失败,却不离不弃。

5、参加团体活动是不错的交际途径

比如培训,培训不但能学习知识、提高技能,而且还会随着充电热的不断升温,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现在的培训可以说已经派生出许多附加功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成为另类的人际关系圈子。比如在一些层次较高的培训班中,各行各业的老板、高层管理者就有可能成了自己的同窗好友,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培训,一开始就是直奔这个人际关系圈子而去的。

小赵是某公司的总经理,过几天他要去浙江大学参加emba培训。而参加这个培训的学员都是有三年以上管理经验,有着主管以上级别的商界精英。小赵曾直言不讳地说,参加这样的培训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可认识许多有作为的人,能接受到更多的商界精英的理念。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和这些精英一起切磋一些问题,不但增长了自己的知识,同时还提高了自己的水平。

6、积极接纳朋友的朋友

人的一生找到真正的朋友很难,尤其是在现在这样的社会更难。那么扩展自己的朋友圈,可以积极主动地去接纳朋友的朋友,哪怕只是形式上的朋友,也要主动去记住对方的姓名、电话、爱好、生日等,在恰当的时间点上送去自己的关怀。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对对方的关注在积累,朋友关系会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摘自《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的自己》)

作者简介:汤木,200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冲动、热情执着的标准白羊座。喜欢画画、动物、写作。目前为自由文字工作者,拥有过美工、广告企划、杂志编辑、旅游达人等身份。文章散见于各种旅游生活杂志。出版过《你受的苦,总有一天会照亮你未来的路》《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你的努力,终将成就无可替代的自己》《我若不勇敢,谁替我坚强》等图书,希望可以用文字诚实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

3、经典语录:爱要懂得分寸

经典语录:爱要懂得分寸

1、以后啊,你不喜欢的女孩就不要逗她笑。

2、大概不合适就是:我不能逗你笑,而你也只会让我哭。之后,我说我要走,你没有挽留,我没有回头。

3、爱不是总盯着对方,而是注视着同一个方向。

4、我渴望那种渗透到生活里的爱情,零散却不繁琐,细碎却不烦人。

5、分手时越干脆的前任,越令人念念难忘。转身时的决绝,也是一种魅力,这就是告诉对方:我还有很多东西,比你珍贵!

6、冷战的时候,我也可以坚持很久,久到我连一点想跟你说话的欲望都没有,但也总有一瞬间让我觉得,就这样吧,你怎样都好,不离开就好,面子算什么,脾气算什么,都没你重要。

7、以前不懂,以为竭尽全力地去爱别人,对别人好就可以了。可后来明白,不管你对他多好他不爱你还是会离你而去。于是我就更爱自己,对自己更好。慢慢地我发现当我谈吐大方,拥有自信的时候,也会有人爱我。

8、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只要活着,总有希望。

9、真正的离开是不会有任何预警的,但凡吃醋、冷战、威胁的潜台词都是留下我。

10、努力成为你最喜欢的那种人,就算不成功,至少你会喜欢这样努力的自己。

11、我对你的好不是为了感动你,只是为了我不在你身边的将来某天,你会挂念我,你会记起我的好,你会因为没有好好珍惜我而感到一点点的后悔。既然不能成为你心尖上的人,那么我就努力成为你生命中美丽的遗憾,想起来会笑或者会流泪的遗憾。

12、世界上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13、从「有你真好」到「没你也行」,这中间的弯弯绕绕啊,你怎么会知道。

14、破坏一段关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听信谣言。

15、生命中越珍贵的东西越爱迟到,但只要是属于你的,就一定会讲情义:虽然来晚了,可是来了就不走了。

16、如果你脾气一直很差,那只能说明一直有人惯着你。

17、宠的多了就会放肆,忍的多了就会怨恨,所以爱要懂得分寸。

18、不愿意依赖别人,自己却又不争气,不想孤单,自己却又不想被过度打扰。你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

19、刻薄嘴欠和幽默是两回事,口无遮拦和坦率是两回事,没有教养和随性是两回事,轻重不分和耿直是两回事。

20、其实爱情里处得好不好,标准就两个字:不累。因为,对的人,不会让你觉得累。

4、好的关系,都自带分寸感

好的关系,都自带分寸感

文/程千寻

1

前几天和朋友参加了一场婚礼,新郎是我们的大学同学。当我们正兴致勃勃地看新郎和新娘喝交杯酒时,坐在朋友旁边的陌生阿姨突然小声问她:“有男朋友了吗?”

“还没有呢。”

“年龄到了,该找了,一定要找有房子的,这样将来能省好多事儿。这都是经验,为你好。”那个阿姨一脸的自信。

朋友“嗯”了一声,就把脸扭过去,往我坐的方向挪了挪,不想再继续这个话题。可那个阿姨依旧不依不饶:“哎呀我跟你说,你现在26岁是吧,过了这个年纪就不好找对象了,趁着这两年赶紧找,听我的。”

朋友觉得很尴尬,笑了笑,然后拉着我坐到了别的桌子。

“我是为你好”这句话几乎已经成了聊天终结的必杀技,而且伴随着我们升学、择业、辞职、找对象、结婚生子的每一个选择。每当遇见岔路口的时候,就会听到无数个“为你好”的建议。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像是:你所有的选择都是错的,你必须听我的。

2

有一档综艺节目专门讨论过“我是为你好”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一位嘉宾在节目中说:做一个善良的人,对别人好,这很棒,但不必去证明你的善良,时间自然会证明。

很多人觉得说“我是为你好”是苦口婆心,其实给身边人建议的时候,直接分析利弊就好。加上“我是为你好”这几个字,往往显得自己站在“绝对正确”的高地,剥夺了对方试错的权利。这种做法,有时跨越了人际交往的边界。

关系再亲密,分寸也不可失。自以为熟、跨越边界,反而容易生嫌隙。

之前热播的电视剧《欢乐颂》中,安迪的办事风格一直可圈可点。面对邱莹莹和应勤的感情危机,以仗义出名的曲筱绡直接在地下停车场暴打应勤,怒怼应勤妈妈。虽然观众大呼过瘾,但却不能被当事人接受,说到底,这是邱莹莹自己的选择。

而安迪的做法是关心而不干涉,显然要有分寸得多。作为朋友,要尊重他们的价值观,遇到不同意见,可以善意提醒,但不必过多插手。

有句话一直令我印象深刻:所谓的界限,就是到那里为止的意思。许多看似善意的干涉都是打着关心和爱的旗号,何尝不是越了界。

3

昨天刚上大学的表妹跟我打电话抱怨,说跟室友关系一直处不好,因为室友老是不经过她的同意,就随便用她的化妆品。

表妹委婉地提醒了几次,但还是发现自己摆放整齐的化妆品,经常莫名其妙移动了位置,于是跟室友发了一通脾气,结果被对方怼回来:我们关系都这么熟了,用用怎么了。

说到底,还是人际交往边界不明的问题。每个人都有所谓的“心理界限”,它指的是我们在心理上能够接受的极限,如果超过了某个特定的范围,就会有一种被勉强的感觉。

在生活里,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有时候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我们掏心掏肺地想要对一个人好,可是却伤了别人的尊严。

因为为一个人好,必须要用对方法,必须要用对的方式说。要不然,我们一心一意为他好,他却一心一意觉得反感。

4

同样的,我们既不能侵犯他人的心理边界,也要守住自己的心理边界。

在偶像剧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人物——便利贴女孩,她是“无法拒绝型”人格的教科书,面对别人的要求总是一股脑地接受。即使违背心愿,不在自己的计划之内,也要委屈自己,迁就别人。面对别人客套的道谢,还要挤出礼貌的笑容:没事儿没事儿,小忙而已。

其实,这样的人大都过得不开心,因为不懂得拒绝别人的要求,所以自己的底线被一次又一次降低。这也是一种心理界限不清的表现,常常会让自己处于矛盾、纠结的状态。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有时候很微妙。有人说: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紧,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又会感觉寒冷。

保持合适的距离,明晰自己的边界,才能拥有简单的人际关系,活得轻松自在。

来源:精读(id:jingdu999)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