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之《中国神话研究初探》读后感_中国神话故事读后感

1、茅盾之《中国神话研究初探》读后感

茅盾之《中国神话研究初探》读后感

看完了这本书及与之相关的某些材料心里感受有部分累,好久没看此类白话夹杂文言的书籍了,理解起来有点费力,经常需要翻翻 字典和《说文》之类的,第1次只能说是浏览一下,还谈不上是读书,根本没有遐想的空间。

初时认为《封神》、《西游》之类的小说应该是国内神话系统的集大成者,有一系列的天庭、幽冥、人间、水中诸神,各司其职,各有来由。却不知实乃为受黄老之术的仙道、西土传来的佛教及本土的帝尊之思想共同用处下的产物,取远古的材料加工修饰而成,有其本人思想的深刻背景,已非远古先民之神话,且多为泊来之物。读后才知,国内之三皇五帝多为神话色彩浓厚,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夏启建朝这段历史的叙述最初多见于《山海经》之类的杂体书,历程史学家的修饰后,去除荒诞怪异的资料最后才成为中国民族的正史,也许正是这些行为,才使得国内神话的体系最后崩溃,流失其完整性,最后成为现时那样繁多而杂乱的现时的状况。也许历史上也曾有人想中国神话成一系统,如希腊之神话,如茅盾,却始终不得成,我却认为此乃中国之幸。事物正是有了斗争才呈现进步,百家争鸣矣,匈奴而产生强汉,突厥而形成盛唐,历史如此,文化亦如此。假如中国神话久成一体,则后人只能添加旁枝末叶,而无法开拓,正是有了无法成体系的多源,才能齐头并进,多维发展。

一家浅薄之言,勿信勿()争,仅存此时之感。

2、中国神话故事读后感

中国神话故事读后感(一)

本书记载着许多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在此书的众多故事中,我认为最富哲理的有十篇之多,而其所包含的道理则有四类:做好事有好报「蛟龙梦裹来求救、鬼酒鬼肉、替雷公值勤、小黄鸟报大恩」,守信的重要,光阴似箭以致人生短暂如昙花一现,需珍惜光阴及众人顺应潮流的盲从。

本书中的鬼酒鬼肉及小黄鸟报大恩在结局部份形成对比,前者,有位富人因为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而遭致地狱的惩罚,使它每晚都因部份身体在阴间被迫上刀山而痛得无法入眠,相反地,后者的主角由于帮助小黄鸟脱离险境,因此后代子孙都受到小黄鸟的庇护当上大官,过着富裕的生活,比较以上两则得知︰人的一切所作所为,上天,地府都会看在眼里,做好事终将有好报,而做坏事则绝对会得到报应,因此我们做人做事应当时时警惕自己以善为出发点,绝不可有害人的想法,「物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儿为之」,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马头娘和狗儿立大功则是另一组突显守信的重要性的对比,在马头娘的故事里,女主角的父亲因为不赞同人、马联婚,因而没有遵守诺言将女儿许配给马儿。甚至怕马儿反抗而将它射杀,最终含冤的马皮掳走女儿,父亲既失去马,连钟爱的女儿也保不住,是他的不守信使它如此的得不偿失,最后一无所有。

相对于这则故事,狗儿立大功则是印证守信后所得到的结果必是好的。综合以上作比较,同样是动物跟人的约定,遵守与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因此守信不仅是种美德,更是在人生课程中必修的一门科目,期望大家都能及早铺好这座人与人相处的桥梁。接着,在珍惜光阴的部份,一去度过二百年无非是个夸饰,但与太阳、月亮不朽的时间相比,人生确实如白驹过隙般短暂,因此也突显了珍惜时间的重要,至于方法?争取零碎的时间是最重要的一种了。较详尽的部份,我想去阅读陈性蕙老师的「碎金、沙金、片玉」后,就能完全了解了。在此,我也就不多提了。

最后,给我的启示是:任何事情都需经过自己冷静、客观的判断才不至于跟着众人盲从。面对时代潮流也是如此,特别是在混乱的时代,更要保持清醒,就如同一个不平等的政权体制下,保持一丝丝正义是非长重要的,购过这篇小故事警惕我们盲从的可怕,有时甚至可能致命,所以作任何事都需时时保持警醒,才能避免铸下大错。 以上就是本书带给我的启示及感想。

中国神话故事读后感(二)

寒假里,老师推荐我们阅读《中国神话故事》这本课外书,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很吸引我,可是最吸引我的还是《女娲造人》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一天,天神女娲来到地面,地面上只有山川树木,虫鱼鸟兽,她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她坐在一个池塘旁边,茫然对着池塘中自己的影子。忽然一片树叶飘落池中,静止的池水泛起了小小的涟漪,使她的影子也微微晃动起来。她突然觉得心头的死结解开了,是呀!为什么她会有那种说不出的孤寂感?原来是世界上缺少一种像她一样的生物。想到这儿,她马上用手在池边挖了些泥土,和上水,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她感到好高兴。于是,女娲照着自己的模样用水和土造出了人类。女娲不感到孤独了,她继续造人类,听着自己创造的小娃娃叫自己妈妈,心里美极了!

我们要感谢女娲,如果没有女娲也就没有我们人类。从这个故事里我知道了要动脑筋才会有创造。

中国神话故事读后感(三)

中国神话故事是一本很启发我们智慧的书,书里面的许多故事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神农尝百草告诉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放弃。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它讲的是:洪水给古代的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首领饶便派来禹来治理洪水。禹下定决心要把水引到海里,三过家门而不入。把水治理的井井有条,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帝舜之后,禹还被推举为部落首领。

大禹治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面对如此大的洪水,禹下定了决心要把洪水赶到海里,果然就成功了,这是因为禹不但下了决心要把洪水制服,有耐心的查看地形,而且他还吸取了父亲的以前的家训,用了疏导的方法“掘地而注之”海,把水引到海里。最后,洪水终于被他制服了。

读过这个故事,我也要以大禹的精神为榜样,了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下定决心,努力学习,要取得更大的进步。

中国神话故事读后感(四)

我读过许许多多的书,类型也很多,如文学类、科普类、教育类等。

我觉得最好的两本是《哈佛家训ⅱ》和《中外神话故事》这两本书。我先给大家说说《哈佛家训ⅱ》这本书吧。《哈佛家训ⅱ》里面的内容精彩无比:这里面有教育我们小学生的,有教育家长的,现在我们全家都在按这本书上去做呢。而且我们按照这本书上做了之后,我们的家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我的爸爸妈妈很爱吵架,我给他们读完这本书上的故事后,()他们就很少吵架了,而且把我们的这个家庭变得越来越和谐,越来越温馨,让我们的家庭充满阳光,就好像把严寒驱散那么温暖。

这本《哈佛家训ⅱ》给我的感受也非常大,这本书里面所有的故事都很感人的。有的时候我是眼不流泪,心流泪。真是太感人了,真是无法比喻那种感人之情。还有书页右下角那行行短小精辟的小字,每当看完这短写时,总能从中领悟一个深刻的道理。而且我觉得,这本书写的大标题也非常好,更何况这本《哈佛家训ⅱ》不是被李老师推荐的吗?!

下面我就给大家说说《中外神话故事》这本书吧。这本书也是被三年级教转载自中国作文网我们的徐老师推荐的,这是小学必读名篇名着呢。一套名着共有十二本,我为什么要选这一本呢?因为这本《中外神话故事》里面还有科学知识。而且多数都很有价值,神话也写得非常好。《中外神话故事》的每一个故事,都非常引人入胜。

我的感受是:这本《中外神话故事》让我们既读精彩故事,又获得宝贵科学知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而且这本书写的人物也非常生动、逼真。这本书让我们进入了故事的殿堂,知识的海洋。所以我觉得这本书不愧是一本名着。

由此可见,有的时候读书能让我们受到教育和教训,有的时候读书它会让你一举两得,既让你看了精彩故事,还会让你积累一些宝贵的知识。而且有时候看到了一些精辟的句子,可以把它画下来,这样语文成绩就会提高。所以有句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你每读完一本书,就会积累一定的知识,就这日积月累,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而且多读书,对你的口才也有着非常之大的帮助呢。

怎么样?听我这么一说,你是不是想读会儿书呢?那就快去吧,知识的大门正向你敞开着!

3、中国古代神话读后感

中国古代神话读后感(一)

中国神话有着它独特的魅力,许多的神话故事,早就在民间一代一代地相传。

女娲补天的故事,由于女娲惊人的智慧与勇敢,人类才能从这次巨大的灾难中解脱出来,从此,天地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又有了春夏秋冬,又有了日夜。读了本片故事感悟:不管现实生活遇到什么问题,都离不开勇敢和智慧,你们说对吗?

后羿取神药的故事,后羿被人挑拨与天帝的关系,泛到凡间,由于对妻子嫦娥的诺言,为了实现,战胜了种种困难。文中表达了后羿的智慧和情义,感悟:不管对周围的人,还是朋友亲人,都要遵守诺言,实现自己的梦想,做个有诚信的人,这样才会让自己胜过的有滋有味。

射月亮的故事,聪明的丈夫雅拉,智慧的妻子尼娥,他们默契的配合,击败了天上凶恶的月亮,整篇故事显示出他们的勇气和智慧,情深。感悟:这篇故事告诉我们,同学之间要懂得相互讨论,多谈谈彼此的知识,珍惜同学之间的友情。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每一篇故事都精妙绝伦,使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也使我懂得了很多很多的道理,读书可以明智,读史使人明志。在书海中我尽情徜徉,遨游,学校这次组织的读书节活动,更让我懂得读书带给我们的巨大乐趣。

中国古代神话读后感(二)

暑假里,我和妈妈一起阅读了《中国神话故事》。

通过阅读《盘古开天辟地》,我知道:在宇宙形成之初,宇宙中一片混沌。伟大的盘古临死前拼尽最后一口气,支撑着天和地。从此,天上有了日月星辰,地上有了山川树木、虫鱼鸟兽,宇宙间诞生了一个新世界!

通过阅读《后羿射日》,我知道:天帝有十个儿子——太阳。有一天,他们没经过天帝的允许,便自作主张一起去了宫殿中国神话故事读后感300字中国神话故事读后感300字。没过几天,大地上的动植物全部绝迹了,人类也病的病、死的死。此时,他们连抱怨的力气也没有了,勉强活下来都躺在滚烫的土地上苟延残喘。村子里的老巫,师化成一道神符将人间正遭受的灾难告知了天帝,天帝连忙派斯后羿下凡惩罚这十个逆子,后羿拿着天帝赐予的红弓箭连着射下了九个太阳,只留下最后一个太阳。从此,世间又恢复了生机。

《中国神话故事》中那些生动离奇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你是否也喜欢了《中国神话故事》这本书呢?

中国古代神话读后感(三)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是一本值得我们大家阅读的好书,里面写了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那么现在我就要来写写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想。

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世界,却牺牲了自己,留给后人一个如此美丽的世界,这精神很伟大。

精卫填海讲的是精卫是炎帝的女儿,精卫希望父亲能带她去太阳升起的地方看看,可炎帝没时间,精卫便自己去了。到了海上,突然狂风大作,精卫被淹没了,船也翻了。精卫死后变成了一只鸟,整天用石子填大海。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学习。()

飞来峰的传说讲的是从前有一座会飞的山峰,不管飞到哪里,一定都会压毁许许多多农民的一栋栋农舍,而且还会伤害到很多很多无辜的群众。南宋的时候,在浙江灵隐寺里面住着一位道济和尚。他每天摇着一把破破烂烂的坏蒲扇子。这一天,道济掐指一算,飞来峰来了!然后他便想办法救走了居民,并镇住了飞来峰,很伟大。

这本书真好看啊!

4、《中国绅士研究》读后感

 

《中国绅士研究》读后感

文/张芳

张仲礼所作的《中国绅士研究》可以说是该领域中的先驱者。在过去,“绅士”往往只是指西方的一部分地位较高的男性,但在中国,同样有这样一批与西方绅士拥有着相似政治与经济地位,却也在某些方面大不相同的人。他们或许可以被称为中国的“绅士”。在对中国绅士的研究大多浮于表面与整体的情况下,张仲礼毅然埋头于大量数据中,在这本书里细致入微地分析了19世纪中国绅士这一特殊人群的构成,特征,变动途径,社会地位与影响等各个方面。尽管该书美中不足的是大部分为静态研究,但它仍不失为一个颇具价值的读物。

中国绅士

书中第一章开宗明义,阐明了绅士的构成与特征。中国绅士可以被定义为是一个具有某种功名的群体。一般来说,绅士的功名由一系列考试,也即“正途”取得。平民通过县试成为童生,童生再经过府试和院试成为生员。即使考试不通过,一个人也有希望和生员一同跻身下层绅士之列——足够年长或得到皇帝恩泽的情况下,平民可能成为贡生,这同样是下层绅士的一部分。下层绅士的竞争已经足够激烈,考取童生的平民并没有多少,而能成为贡生的童生更是百一之数。不过,和成为上层绅士的难度相比,下层绅士的身份通过“正途”还是相对容易取得的。

相比于下层绅士,上层绅士的名号似乎更为常见——举人,与进士这两个上层绅士的主要成员,都是古代文章中的常客;但是,名号的常见并不代表取得的简单。相比起地方性的院试,考取举人的乡试显得更为正式,也更为严格:全省的考生都聚集在一起,进行残酷的竞争。严苛的竞争带来的是丰厚的收获:上层绅士的特权,还有为官的准许证。而成为进士的会试就是乡试的进化版,那些幸运儿就能成为最高等级的绅士——进士的一员。

以上通过学习与考试成为绅士的“正途”,是最被绅士圈内接受的一条道路。然而,有许多没有考试需要的文采,时间与幸运的人,也渴望成为绅士。怎么办呢?“异途”给了他们新的希望。即使不经过考试,平民也可以通过捐纳成为下层绅士的一种——监生;而那些苦于没有官职的绅士们,同样可以通过捐纳来谋取一官半职。尽管地位不如正途绅士们高,但异途绅士同样是中国绅士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路径高昂的费用让富裕人家有了跻身绅士阶级的简单途径。

权利与义务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获得绅士身份的过程对时间和金钱其一必然有着极高的要求。既然如此,为何人们还对其趋之若鹜呢?也许我们可以从绅士的特权中找到答案。绅士们最重要的特权是有与平民不同的一套礼仪体系。这套礼仪体系让他们在面对官吏的时候可以不用像平民一样尊严尽失,在面对平民的时候也会被恭敬行礼。在中国古代一切遵从纲常的情况下,这可以说是相当重大的一项权利,它直接让绅士阶级超然于平民之上。这也使得绅士们的其他特权变得顺理成章:不收丁税,不服徭役,不需要承受某些痛苦的刑罚,学习优异的更是能每月领到俸禄。这些特权看似不大,对绅士的帮助却难以估量。在物质条件不甚发达的古代,徭役对一个人的健康几乎有着毁灭性的打击;而长时间省下的赋税,也是一笔巨大的数目。而这些特权相加,更是使得有些绅士能够包庇其他人偷漏税,控制本应属于国家的公产,甚至私设公堂。尽管不是所有绅士都如此贪婪,但这仍不失为绅士身份吸引人的一大原因。

当然,在享有特权的同时,绅士们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职责。作为“高人”一等的回报,绅士们需要协助地方工程的修建,建立学堂并协助宣传儒家精神。除此之外,战乱时绅士还需训练民兵组织。在某种意义上,绅士们和西方的贵族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地中有着超然的特权,却也要为自己的领地负责。这或许是由于中央集权的需要导致的:为了限制地方官员的权力,中央会经常对官员进行调动,但绅士却能稳定的处在一个地方,这让绅士对地方的控制格外强势。

绅士的特性

在第一章奠定的基础下,作者在后几章中又进一步通过定量分析揭示了绅士阶级的特性。在第二章中,作者通过估计历年来正途与异途人数,得出了关于19世纪绅士数量的三个结论:

1.19世纪上层绅士的数量相当可观。仅仅前半时期,上层绅士的数量就已经达到了100余万,占总人口的1.3%;若是算上后来的增广名额与捐纳人数,比例甚至达到了1.9%。考虑到一个上层绅士能够为几乎整个家族提供庇护,以及比上层绅士数量更多的下层绅士,整个中国内不用服徭役与缴纳赋税的人数相当可观。这部分人享受的特权,就不得不由平民以及奴隶来承担后果。这直接导致普通人的负担极具增长,为清朝的崩溃埋下了祸根。

2.“异途”绅士的人数不断增多。起初,为了限制“异途”绅士的势力,捐纳的份额被设定得相当之高,管理也很严格。这和财富日益集中的趋势一同遏制了“异途”绅士的数量;然而,在19世 纪后期,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政府不得不将捐纳作为一种筹集资金的手段;大量的捐纳变成了大量的绅士身份,异途绅士的数量也随之膨胀。尽管太平天国时 期正途绅士同样因为增广名额有了膨胀的趋势,但异途绅士占的比重依然不断上升。这严重伤害了绅士集团的内部结构,使得新晋绅士们对科举制度和儒学的尊敬大 不如前,从而进一步削弱了政府的权力。

3.上层绅士的人数不断增多。由于中举名额的增加与捐纳条件的降低,过去显得高不可攀的上层绅士慢慢泛滥了起来,从绅士总人数的11%上升至了14%。上层绅士本应当是一个能力拔群且忠于儒学与皇权的集体,但随着获取身份难度的降低,这一基础开始崩塌。上层绅士这一最为精英的群体开始摆脱政府。

第三章则是作者讲述绅士们科举生涯的部分。科举,正如大多数人所认识的那样,是以儒学为中心的一场考试。无论写什么内容,其主题必须与儒学相关。在乾隆之前,科举考试中尚有表、判等实用性文体,也有程朱理学等具备一定哲思性的内容;但在乾隆时期内,这些内容都被慢慢取消掉了,连包含一定实际意义的“策问” 部分也被纯儒学内容代替。同时,考试对格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诗歌注重格律胜过感情与内容,文章也渐渐地确定了格式——也即被后人无限诟病的八股文。这种重点上的变化严重影响了士子们科举的目的:过去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怀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参加科举的,而当这一腔热血被新的务虚标准浇灭时,科举便不过是一条谋取功名的通道。于是,舞弊现象与取巧现象开始频频发生,更有甚者直接兜售功名;考试的混乱也导致了生员们的疯狂:大量人考取生员只为了运用特权攫取财物,而想为国家效力的人反而可能被皇帝指斥为“妄议朝政”。这种黑白颠倒的情况慢慢使绅士阶级从内部腐烂,最终崩塌。

第四章中,作者创造性地运用分析传记的方法,对绅士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尽管该研究作为领域中的首发者不够严谨,但依然得出了许多有趣的结论。绅士的经济地位往往远高于正常人,而且祖辈是绅士者更容易获得绅士的身份。这一结果大大增强了全书核心命题的说服力:绅士地位本身提供了收入的可能性。

绅士阶层的变化

纵观全书,我们可以发现一条贯穿始终的暗线:绅士超然于平民之上的经济地位。为什么皇帝要给绅士这样的特权呢?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问题。也许我们可以更古老的历史中找到答案:李世民在观看一次科举考试时,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彀,也即牢笼,科举考试从一开始,就有笼络与限制知识分子的意思在里面。哈耶克曾经在《通往奴役之路》中说过:“没有什么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使其成为不可避免的是思想。”纵观古今,很大一部分的革命都是因为新思想产生的,不谈近现代的共产主义革命,太平天国运动有着《天朝田亩制度》的绝对平均主义作为指导,就连没多少文化的陈胜吴广,都还有一声“等死,死国可乎!”。知识分子是社会中生产新思想的核心力量,因而对他们的限制也就显得格外重要。科举一方面能够通过功名提高生活水平,一方面又给了治理国家甚至“为帝王师”的机会,这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的诱惑对知识分子来说几乎无法阻挡。于是,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将精力投入在了科举之上。“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而这恰恰是合了皇帝的意。知识分子的思想难以控制,但科举考试的题材控制起来相对就容易的多。仅仅是科举考试必须以儒学为中心一项,就使得士子们深入研究其他流派的思想变得不可能。饱受诟病的八股文,其实不过是这条道路走到极致的结果。之前是为了将知识分子的思想限制在儒学,但儒学的范围依旧太大,总会有李贽这样的“异端”出现,那么,八股文就将“限制思想”直接变成了“没有思想”,扼杀了内部变革的一切可能。

然而,科举在限制思想的同时还有另一项同样重要的功能:选拔人才。科举中有作诗这种和政治能力关系不大的项目,但也有策问,奏折等实用文体,毕竟选拔出来的人员需要赋予官职,那么他们的政治水平自然不能太差。在明清之前,科举考试可以说还是达到了这一目的的,尽管可能埋没了一些文采不佳的实干派,却也遴选出了许多能人。然而,19世纪对思想钳制的追求彻底毁了科举制度。对文章结构的过度追求和考试系统的腐败让中举的更多是取巧者与富裕者,真正的政治家反而无法脱颖而出。这在短时间内的确加强了中央集权,因为入选者无心也无能力进行治理;但一旦内忧外患出现,弊端便尽数显示出来:偌大一个中国,竟找不到足够的应敌之才!

可以说,绅士阶级是皇权与民间达成的一种协议:皇权付出一部分政治与经济特权,换来民间势力的服从。具有颠覆皇朝能力的士子们在奋斗得到了绅士地位之后,总会多多少少地对自己的“奋斗结果”有所珍惜,转而维护皇权;绅士阶级后代知识与金钱上的优势让其有了一定继承性,这也成了想要反抗的绅士们的一个大包袱。 绅士超然于平民的地位,更足够让“人上人”的优越感淹没被统治的事实。这是一场相当高明的交易,皇权获得了稳定,知识分子则获得了安稳的生活与高人一等的 地位,两者都觉得自己才是赢家。

只是在19世纪,皇权在长期的集权过后,已经恐惧于一切可能出现危险苗头的事物。绅士阶层从“人才”的聚集地变成了“庸才”的聚集地,有能力的人反而落魄。让有能力的人没有足够的能量,这在短时间内确乎是大大加强了政权的稳定,但一旦有外部能量冲击,能人们获得了反抗的机会,新的绅士阶层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控制暴动的新思想了。

19世纪绅士阶层的变化,其实也就是统治者观念的变化。在绅士阶层渐渐膨胀渐渐腐烂的背后,是统治者对绝对权力的无谋贪欲,这也是加速其悲剧化结局进程的催化剂。也许,这才是张仲礼想让我们看到的深层含义。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