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 白居易——从居难到居易_为两块石头自责的白居易

1、名人故事 白居易——从居难到居易

白居易——从居难到居易

白居易是唐代着名诗人。他出身贫寒,自幼聪慧,十六岁来到京都长安。为了提高写诗的水平,曾亲自去拜访享有盛誉的老诗人顾况。

顾况是位性情开朗的人,初见白居易其貌不扬,再一看他送来的诗稿上的落款:居易,便开玩笑说:你叫居易,长安这地方米贵,居住起来可不易呀!【星火作文网 www.easyzw.com】

老先生边笑边翻白居易的诗稿看,当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心中一动,赞叹道:“好诗里好诗!”又对白居易说:“能写出这般好诗,在长安居下去,也不难了。”

白居易初到京都,便崭露头角,并非偶然。他是一位极勤勉的青年诗人。据他写给元稹的信记载,他从小立志“为云龙,为风鹏”,干一番事业。为了实现他的宏图,他“苦节读书”,白天学习做赋,夜晚刻苦读书,中间抽时间学作诗,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由于念书吟诗太勤,口舌磨出了疮;由于日夜秉笔挥写,臂肘磨出了硬茧;由于埋首案犊,身体显得清瘦,由加熬费精力,未老而齿衰发白,由于读书太多,眼睛常常发花。他虚心求学,“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

一年春天,白居易与元棋等人一起骑马游春,两人以对诗为游戏,你一首,我一首,竟然自“皇子破”至“昭国里”二十里之间,途中不断地此唱彼和。一起游春的好友樊宗宪、李景信想插话、吟诗,也没有机会。他们对白、元的诗才真是赞佩不己。

对此,白居易发了一通感概。他说:理解我的人把我当作诗仙,不理解我的人把我当作诗魔,都有道理。劳苦精神,化费气力,连朝接夕,不知其苦,这不是魔是什么?花时宴罢,月夜酒酣,一吟一咏,不知老之将至,即使是以弯鹤当马遨游于海上仙山,也比不过这种生活的欢乐,这不是仙又是什么?

是的,自居易可以称之为诗仙,又可以称之为诗魔。诗仙是由诗魔变来的,而其法门便是勤奋、刻苦,再加上由勤奋与刻苦而产生的诗的灵感。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苗海忠 作者年龄12岁零7个月
在读学校为什么高中也叫中学 在读班级初一9班
性格特点愉快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打扑克 平均成绩110分
指导老师连岛 老师职务班主任

2、为两块石头自责的白居易

白居易不仅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而且还是一位清廉勤政的官员。

在他任杭州刺史期间,由于他为官清廉,再加上他为当地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因此深受杭州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三年后,白居易辞去官职,告别杭州人民,回到家乡。

一天,白居易吃过早饭走进书房,很自然地拿起书桌上两块从杭州天竺山的石头观赏起来。看着看着,猛地他心头一震,感觉自己做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他感到很对不起杭州、对不起天竺山。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一首满含自责的诗句。恰在此时,他的朋友刘禹锡登门拜访。他俩一见面便亲热地交谈起来,本来还在深深自责中的白居易全然忘却了刚才的事情。

刘禹锡临走时,一眼看见书桌上的那首墨迹还没有干透的诗,吟诵后很诧异地问白居易:“区区两块小石头,你何必放在心上呢?还写诗责怪自己,不值得,不值得!”说完摇摇头。白居易却不这么认为,他意味深长地对老友说:“是啊,区区小石头说明不了什么。可它是杭州人民的石头,也仅仅属于天竺山,我怎么能据为己有呢?再说,倘若每一个来天竺山游玩的游客都把天竺山的石头带回家,那哪里还有天竺山秀美的景色呢?虽说当时我只想把它们带回来作纪念,现在看来就像是我贪污了杭州人民的千两黄金,怎么不让我感到自责呢?”一席话说得刘禹锡连连点头。

为人要自清,为官当自廉。带回两块石头对于常人来说应该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但在白居易眼里却关乎天竺山的秀美景色,关乎一个人为官之道。白居易这种“慎微”的律己精神,不仅使刘禹锡折服,也让我们肃然起敬。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何增科 作者年龄12岁零10个月
在读学校辽宁省滨海实验中学 在读班级初一7班
性格特点内向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笛子 平均成绩117分
指导老师牟丛 老师职务副班主任

3、与白居易对话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又回到了唐代,江州风景依旧。可那江州司马却是比我以前见着的时候更为憔悴。

独上孤舟,我要在这千年之前相遇的地方再次扮演琵琶女的角色。这次,他是独自一人来的,透过船帘的一丝缝隙,我甘做一个偷窥者。他,应是不介意的吧!

一样的江,一样的月,一样的枫叶荻花秋瑟瑟。不一样的是,千年以后,我,已识得他。再次抚摸那把琵琶,感慨自是万千。那么多年,唯有他,才是我唯一的知音啊!江风吹乱了他的头发,他并没有在意,忧郁的倒影,连鱼儿都不忍扰破,你还是你,香山居士的性格从不曾变。

我拨开船帘,唤道:【星火作文网 www.easyzw.com】

“居士,小女子略备水酒,以答居士赠《琵琶行》之恩。”

他欣然上船,却独立于船头,也不曾喝酒,只请我再弹一首曲子。他的请求,我自是不会拒绝。看着他的背影,忽然感觉渺小的我离他甚远,他的那份情操,千年之后,我仍是学不来。转轴拨弦,我能做的,怕仅此而已。

琵琶,有很多年未曾再摸过它了,但熟稔不减当年,我可以很容易地一边弹奏一边看着他: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在他的肩上,他的忧郁融进了同样忧郁的月光之中。仍是穿着那件青衫,江风吹得他的衣襟乱舞,他的泪,透过月光的折射入我的眼,那是一个诗人所有的情思。

什么时候。你才能看开呢?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人民,亦将会有更为明智的统治者,你又何必为这大势已去的唐朝忧心忡忡呢?

他说:你不懂。

对,我是不懂,一个诗人的情怀,该是怎样的崇高,我能做的,也只能为你奉上我唯一的音乐。浸着他的泪的江风迎面吹来,凉意霎时传遍全身。那风也扰得我不禁黯然落泪。这一次,不再是为了自己的韶华不再,而是为他,一个即将在历史中消逝的才华横溢的诗人。我把所有的埋怨、回忆、忧伤留在身后,把自己交给这秋江白月,把自己融入这一片亘古的肃穆之中。他眉头那未解的结给我的黄粱一梦画上了一个惆怅的句号……

一摸眼角,已湿一片,思想就像徘徊在迷离草莽的孤马,我总会想起那似乎很是遥远、被历史遗忘的梦,心里莫名涌起淡淡的惆怅或忧伤。一个诗人的惋惜在历史的长河中干裂,他的泪水沾着湓浦口的江风自我的眼中流下。我不禁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自由的时代,并且,我会将他的壮志,他的才华在新时代中寄予新的思想发挥,我会让他的灵魂在二十一世纪的长河中永不干涸。

梦回唐代,却似乎是真实地重见故人,我相信,香山居士的泪不会再流淌于这个中国。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郑俊树 作者年龄16岁零7个月
在读学校沪喀实验中学 在读班级高一6班
性格特点随波逐流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做糕点 平均成绩104分
指导老师韩云 老师职务任课老师

4、我眼中的白居易作文1000字

他,挥毫洒墨从而写下一篇篇佳作;他,生逢盛唐荣耀却因不受重视壮志难成;他,关心百姓疾苦所以用诗歌与我们相逢至今;他,就是被誉为“诗魔”的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观察到草的生长、死亡之后,白居易写下了这首离别的诗歌。一株小草经历一岁的时间之后,或走向枯萎,或化为灰烬,但种子和根茎还在酝酿着新的生命,即使化为灰烬也要转化为养料,为种子的繁衍添一把力气,尽一份心,直到“春来草自青”。诗人敏锐地觉察到草的生长周期,并能从中生发出对生命的感慨:每个生命体都会遇到困难,但是,只要努力克服它,坚信生命生生不息,再加上时间的魔力和客观条件的转换,一切困难都将成为过去。

被贬为江州司马的他在一个月夜与琵琶女相遇,弹琴的人在水上,听琴的人在马上,弹琴的人和听琴的人相遇在一条船上。这条船便是一张琴了,被水的手指拨响。所谓知音,便是一个人的心事被另一个人的琴声说穿,因水流传。人人都在世上寻找知音,却不知道他会在何时偶然出现。今夜,谁在那一勾残月下,独自临风抚琴?大音如霜降于四野,飘向远处的琴声比远处更远。寒夜秋月,千古心情,在作文玉指和轻弦上泛漫。庐山多愁善感的情怀,在一个古代的夜晚,被诗与琵琶说尽。

辞官后的他感到轻松自在,但忧国忧民的他依然忧愁,他心寄苍生,心忧百姓。残阳将尽,他不禁想起官场黑暗,朝廷中牛李党竞争的激烈。难道朝廷要一直腐败下去吗?

初月在西边渐渐出现,被一层层淡云笼罩住了。突然刮过一阵风,空气感到湿润起来,有了些许深秋的凉意。草丛里,多了一些晶亮的东西——原来是露珠。深秋的夜晚,总是惹人思绪翩翩的。树木沙沙地摇动起来,似乎在唱一首夜歌,月亮洒下柔光,多了一份宁静。此时的白居易依然想的是朝廷,自己推官是为了什么?自己隐退不管国事,可眼下的国家局势危机四伏,怎能让他放心?残阳,暮江,一幕幕展现在他眼中。江水依然涌动着,似乎是在为谁呐喊,是为这天下的不平?还是为这朝廷的黑暗?心下一动,在这不平静的夜晚,流泻出肺腑之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如今,物是人非,千年又一季,而白居易的诗歌及其精神仍然鼓舞着我们。野火春风中的小草,秋江夜中的那轮明月,倾泻而来的残阳,瑟瑟伴红的江水……这一切,都是我眼中的白居易。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郑永刚 作者年龄17岁零3个月
在读学校桃州中学 在读班级高二2班
性格特点满足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减肥 平均成绩97分
指导老师李算 老师职务任课老师

5、白居易下访

离端午节还有十多天,天气却如酷夏,白花花的太阳仿佛要将积蓄多日的热量一下子释放出来。麦田似火海,没有一丝风。男女老少,埋头收割的、低头挑担的、弯腰捡拾的,一个个,连擦把汗、喝口水的时间都不敢耽误一一这样的天气,随时都会来一场疾风暴雨,风雨一来,半年的收成就打水漂了。

突然,村头跑来十几个官人,边跑边叫,仿佛正在遭受劫匪的追赶,到了田头,他们拍着屁股大喊:“停下,都给我停下……”见没有人理睬就跳进麦田,夺下农人的镰刀和扁担:“白居易白大人来慰问你们了,快停下,欢迎白大人!”

农人们不说话,夺回镰刀和扁担,继续抢收。官人们生气了:“迎接的,人人有赏;胆敢不迎接的,走着瞧!”农人们一听,赶紧走上田埂。“白大人什么时候到?”有人看着成片的麦子,焦急地问,“先让我们抢收,等白大人到了,我们再欢迎吧……”“不行!谁敢跨下田埂一步,就罚!”官人们斩钉截铁地说。

终于,村头出现了一队车马,慢腾腾地向麦田移来。足足一顿饭工夫,车马才到田头。一群人跳下来围着一顶轿子,叽叽喳喳地说着,七手八脚地忙着……好一会儿,白大人终于下了轿,一旁早已撑开的伞赶紧罩上去。

前呼后拥下,白大人走进麦田,到了列队的农人面前。一个随行的官人率先鼓起了掌,说:“欢迎白大人!”见掌声不太响,他又使劲鼓掌道:“热烈欢迎白大人!白大人日理万机,公务繁忙,还不放心我们的麦收工作,冒着似火烈日,忍受车马劳顿,来看望我们。下面请白大人给我们讲几句……”

在“噼里啪啦”的掌声中,白大人走到农人们面前,伸出手一个个亲切地握着。在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面前,白大人抬头看了看正对着自己的各种镁光灯,伸手推掉罩在头顶上的伞,紧紧握住老人的手,又掏出面中轻轻地擦拭老人额头上的汗珠……田野里一片寂静,连微风吹拂麦穗的“沙沙”声都听得异常清楚。

握完了手,白大人走到列队的农人面前,又一次推开罩在头顶上的伞,干咳了两声,说:“大家辛苦了!大家都很忙,尤其是在这抢收时节,寸光寸金啊!为了不耽误大家宝贵的时间,我就不多讲了,只讲五点……”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热烈的掌声里,白大人“不多”的话终于结束了。农人们正要跳进麦田,随行的官人却大声说道:“大家等一等!白大人曾经也是农民,也割过麦子,对我们农民朋友和割麦子都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让白大人和我们农民朋友中的割麦能手来一场割麦比赛吧……”风大了,天边也飘起了黑云,白大人终于以微弱的优势战胜了割麦能手。

晚上,从中午下起的大雨还在持续着。酒店里,酒宴还在继续,白大人醉醺醺地倚在椅子上,看电视新闻:烈日下,白大人与农人握手,给农人擦汗,与农人比赛割麦……最后,播音员深情地朗诵白大人刚刚写就的i寺《观刈麦》:“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郭晓薇 作者年龄12岁零8个月
在读学校沙堤中学 在读班级初一3班
性格特点可亲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打扑克 平均成绩119分
指导老师裘新 老师职务班主任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