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聪明人还是糊涂点好_刘墉:十个聪明人

1、励志故事:聪明人还是糊涂点好

励志故事:聪明人还是糊涂点好

文/卢化南

为人处世,是精明一点好,还是糊涂一点好?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答案。但在实际生活中,精明是多数人所追求的,而糊涂是多数人所力图避免的。但是,只想避免不见得就避免得了,所以常常有“弄巧成拙”的尴尬时候。既然弄巧反而成拙,不如当初索性糊涂一些,还可以少一点弄巧不成的难堪。

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当宰相就需要包容,包容必须有肚量。包容其实正是“糊涂”的本义,和泥水而涂之,就是“糊涂”。

说起糊涂宰相,人们最容易想起来的,就是西汉时的丙吉了。路边有人斗殴死伤,他不管;碰到一头牛在喘息,他偏要去问。属下认为他可能犯糊涂了,提醒他:“您这样做不是贵畜而贱人吗?”丙吉回答:“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当忧,是以问之。”

丙吉的意思是,老百姓斗殴,这件事是长安令、京兆尹这样的官管的。宰相只是根据这些官一年总的政绩进行考评,奏请皇帝实行赏罚就行了,用不着亲自过问。而现在季节还不到大热的时候,牛喘息可能是节气失调,而节气失调又可能导致灾荒,这才是宰相份内应该管的。可见丙吉这个人,只是看起来糊涂,其实并不糊涂。

汉宣帝是武帝的曾孙子,卫太子刘据的孙子,小时候因为受卫太子刘据巫蛊案的牵连,被关在长安监狱里。当时丙吉正好负责审理这个案子,知道有隐情,对皇曾孙特别照顾,派了几名女犯人专门哺育他。汉武帝病了,听方士说,长安监狱里有天子气,于是下令把监狱里的犯人都处死,当然也包括皇曾孙。使者夜间到监狱,被丙吉挡在门外。他说,无辜的人尚且不应该被杀,何况皇曾孙呢?僵持到天亮,使者没有办法,回去向武帝复命。武帝此时已过了心血来潮那股劲儿,听说是丙吉这样做的,也就不追究了,并且大赦天下。皇曾孙这才算保住了性命。

宣帝即位后,并不知道丙吉保全过自己的性命。丙吉自己也从来不说。后来有一个宫廷里参与其事的婢女,把这事讲了出去,宣帝这才知道丙吉对自己有这样的大恩,所以历史上评价丙吉,说他“为人深厚,不伐善”。就是甘当“无名英雄”,不炫耀自己的功劳。

丙吉于皇帝有救命之恩,却不肯让皇帝知道,算不算糊涂,其实并非如此,反而可以说是丙吉精明的地方。霍去病是武帝时的名将,武帝死后,霍去病的兄弟霍光为大将军,手握兵权,主持朝纲。汉宣帝就是他拥立的。对宣帝来说,霍光也是有大恩的。但是霍光死后不久,宣帝就将霍氏家族的人全部处死,一个不留。连司马光都感叹说:“遂使家无噍类,孝宣亦少恩哉!”可见皇帝是随时可以翻脸无情的,虽有大恩于皇帝,一旦获罪,仍不能免死,正是“伴君如伴虎”。丙吉虽然没让皇帝知道自己曾有恩于他,只凭他自己的努力,也已经当上了宰相,位极人臣,无以复加了。就算皇帝知道有恩于自己,又能怎样呢?也无法给他更高的官做。何况这样大的事,朝廷里知道的想必不止一个人,就算自己不说,就算那个婢女不说,总会有别人会告诉皇帝的,用不着发愁功劳被埋没。出自他人之口,岂不是能使自己忠厚的形象更加丰满?

中国历史上,说起贤相,有两句著名的成语,一个叫“萧规曹随,”一个叫“房谋杜断”。“萧规曹随”说的是西汉时的宰相萧何、曹参,萧何制定规章,而曹参遵行不改;“房谋杜断”说的是唐朝宰相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多谋,而杜如晦善断。中国的盛世称汉唐,而汉唐的名相首推这四位,说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贤明的宰相,恐怕是不过分的。而其中这位曹参曹相国,偏偏就是一位糊涂的贤相。

曹参本是沛县一名小吏,跟随刘邦起家,攻城野战,“身被七十余创”,是一位勇猛战将。曹参和萧何本来关系很好,等到萧何当上相国,两人又产生了隔阂。可是萧何临死,偏偏推荐曹参接替相国;而曹参在山东一听说萧何死了,马上就叫人准备行李动身,说自己一定要当相国了。

可见这两人的自知、知人之明,都是非同一般的。

曹参当了相国,找了一些老实厚道的人当下属,而把原来那些精明干练之徒全赶走,然后就什么也不干了。“日夜饮醇酒”。别的大臣看他太不务正业了,想劝劝他,他不等开口,就强拉人家一起喝酒,把人家灌个不亦乐乎,什么也说不出来了。惠帝看他这副样子,也很不理解。但曹参是高帝时的功臣,又不好直接说他。就把他的儿子找来,让他回去问父亲:“高帝刚去世不久,现在的皇帝还年轻,您当丞相,整天喝酒,是不是嫌皇帝少不更事,不值得您辅佐呢?”但不许说是皇帝让问的。儿子回去问曹参,曹参把儿子打了二百鞭子,发怒说:“国家大事没你说话的份儿!”惠帝没有办法,只好说,是我让问的。曹参这才免冠谢过,问惠帝道:“陛下自己觉得您比高帝如何呢?”惠帝说:“哪儿敢比呢?”又问:“那么您看我比萧何怎么样?”惠帝说:“您似乎比不上。”

曹参这才说道:“陛下之言是也。且先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曹参为相三年,老百姓歌颂道:

“萧何为相,顺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当宰相的日饮醇酒,不理政务,不能不说是糊涂;知道自己本来就是块糊涂料,索性于糊涂之中而求大治,又怎能不说是智慧过人呢?假使这位曹相国偏不服气,一定要改弦易辙,干出点属于自己的政绩,那会怎样呢?恐怕非乱套不可。有些人,就常犯这种毛病。新官上任,生怕别人说自己无能,三把火乱烧一气。这样惹出的乱子,见得还少么?

在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观念中,天子上庸天命,不是凡人所能作的,而宰相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凡人取得成功的最高典范和楷模。()宰相尚不免于糊涂,何况常人呢?世界是复杂多样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没有一定的不移之规,不可能像想像中那样泾渭分明。所以人生要学会“糊涂”,在糊涂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智慧。

糊涂学其实是关于人的智慧,它包括了知、情、意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在“知”的方面,“糊涂”就是承认人的认识的局限性,不过分地依赖和卖弄自己的智慧。勿恃小智,勿弄奇巧,息竞争心;它包含了大智若愚、藏巧于拙、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谨言慎行因势利导、精益求精善乎其技、虚心纳谏博采众长、居安思危留有余地等范畴。在“情”的方面,就是安贫乐道,隐忍退让,息贪欲;它包含安守本份勿事强求、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乐天知命知足常乐、隐忍退让与世无争等等。在“意”的方面,就是淡泊明志,立身端方,宁清正节;包含宠辱不惊功成不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守正不阿洁身自好等等。

“糊涂”的范畴是异常广泛的,与其尽述,不如在人生道路上亲自加以体验。

人生感悟:

为人不可过于聪明。最好是谨慎一些、含蓄一些,心机用得过多,便容易不得要领,或自坏其事,或自相矛盾。聪明是件好事,卖弄学问却不然。

2、刘墉:十个聪明人

刘墉:十个聪明人

当灾难成为历史,痛苦就化作冠冕。

当绯闻成为过去,丑事就化作韵史。

一、可怜的孩子

一个全家企盼已久的孩子终于诞生了。

但是娃娃的上身才出产道,医生就倒抽一口凉气;当娃娃下半身也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呆住了。

“快!快!快!把他送进保温箱。”医生反应还算不错,怕产妇受不了打击,匆匆忙忙剪断脐带,包起来,交给护士。

之后的一个月,每天婴儿被抱给产妇喂奶时,每个”新妈妈”怀里都有一个娃娃,只有”那个娃娃”的妈妈,见不到她的孩子。

“黄疸严重,现在不能看!”大家总是这样骗她,并私下商量,什么时候可以带她去看那畸形的儿子。

一个月过去了。不能再瞒了。

医生、护士和家人们,十分紧张地把”那位母亲”带去看她的儿子,大家作了最坏的打算,想她会尖叫着晕倒、想她会转身离开、想她会痛哭失声……,甚至为她准备了一张空的病床。

她终于见到那没有双臂,也没有双腿的孩子。

“好可爱!”她居然笑着说。

那天生重度残障的孩子,就是现在日本着名的作家,《五体不满足》的作者——乙武洋匡。

二、当怒火过去的时候

孩子放学了,琳琳去接他,”今天考算术了吗?”琳琳问。

“考了!”

“你考几分?”

儿子支支支吾吾了半天说:”五十分。”

琳琳大吃一惊,本来想劈头一巴掌:”你要死了啊?我回去好好揍你一顿。”

但是怕孩子当街哭起来,丢人,于是压下怒火,一路想”我该怎么说”?

孩子显然怕了,低着头,跟平常有说有笑,判若二人。看在琳琳眼里,有点心疼。到家,气也消了。

先叫孩子洗手,喝杯果汁,又叫他:”拿出试卷,给妈看看。”

看完,琳琳平静地说:”十题,错了五题,另外几题怎么错的?看!有些是粗心,粗心最不应该,也最简单,下次细心,多检查几遍,应该就能不粗心了。发现有两题不会,也好,来!我教你。下次就会了。”

三、死了儿子的父亲1997年一月十六号,美国着名电视影集《天才老爹》的主角比尔科斯比,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所念书的儿子,居然在高速公路上被人射杀。

比尔科斯比沈痛地参加了葬礼,呼吁把凶手绳之于法,然后,他在电视上消失了好一阵子。

隔几个月,他又出现了。在电视上,有人问他对这悲剧的想法。

“我们的心与所有曾经遭遇不幸的家庭连在一起,要分享这样的经验真不容易。”比尔科斯比平静地说。

四、女儿受伤的父亲

被称为”台湾半导体之父”的张忠谋,谈到他女儿发生车祸。

“幸亏只有她一个人受伤,没有伤到别人。”白发的张忠谋对大家说。

五、丈夫重病的妻子

美国前总统里根的艾兹海默症愈来愈严重了。

在电视上,里根夫人南西接受了芭芭拉瓦特丝的访问:”听说里根先生病得很重,现在情况如何?”

南西笑笑:”感谢上帝,已经出乎我们意料的好了。”

六、对小偷进一言

旅馆里借给旅客使用的浴袍总是失窃。

客房部主任气愤地写了一张公告,打算发到各房间——”偷窃本旅馆浴袍者,将被送警究办。”

隔一天,他把内容改了——”请勿将本旅馆的浴袍携走,以免触法。”

隔一天,他又把内容改了——”如果您对浴袍感兴趣,请洽客房部,我们有全新的,可以卖给您。免得您拿走用过的浴袍,却被扣了新浴袍的钱。”

七、向老母进一言

明明医生开了药,老太太却固执,不吃。结果整夜咳,吵得儿子睡不好觉。

“我要去讲讲老娘!”儿子早上对太太说:”她太过分了,简直跟我们过不去嘛!”

“别急!别急!”太大把他拉住:”先想想,换个方法说。”

吃早餐时,儿子对老母开口了:”妈!真是母子连心,您咳嗽,就算很小声,我都会听到,心不安。您上床前还是吃点药吧!”

八、向老父进一言

女儿交了要好的男朋友,居然脾气跟准岳父一样,固执。有一次为了约会,还顶撞了”老先生”。

“你为什么会爱上这小子?”老先生厉声问女儿:”他哪一点好?值得你爱?”

“爹地!你不觉得他的个性很像你吗?有一点直,有一点固执。”女儿说:

“我爱你的个性,觉得像你这样坚持到底的个性能成功。他虽然不及你,但是多少有点像,所以我爱他。”

九、对妹妹进一言

小芳带了三个顽皮的孩子来,在小赵的玫瑰花园里撒野。

小赵在屋子里看到了,火大地说:

“我要出去好好训训这些小鬼,把我的花都弄断了。”

“何必你去呢?”太太说:”由我去。”

赵太太走到花园,小芳居然正盯着乱跑的孩子,得意地笑呢!

“小芳!”赵太太小声说:”那些花都有刺,又刚喷了杀虫剂,我老公说,小心孩子被刺到,有毒。他在楼上看了,紧张得不得了呢!”

十、左右逢源的说法

“我家对面新开的公园里,就要盖图书馆了。”老太太逢人就说:”多棒啊!你们要常来,一起去看书。”

隔一阵,政府改变计划,不盖图书馆了。

“我家对面新开的公园里,现在不盖图书馆了。”老太太还是逢人就说:”多棒啊!全是绿地,你们要常来,一起去散步。”

{有话好说}

看完这十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你觉得乙武洋匡的母亲太笨,还是张忠谋太奇怪?

你觉得儿子劝母亲吃药的方法太假,还是南西想得太好。

抑或,你觉得那位老太太,正着说、反着说,都是她对?

换个角度看世界

问题是,畸形的孩子已经出世了,车祸已经发生了,咳已经咳了,里根已经病重了,图书馆已经不盖了。

你怨天尤人有用吗?

你今天在路上就算把孩子揍一顿、骂一顿,那五十分又能成为一百分吗?

同一件事,你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而产生完全不同的感觉,说出完全不同的话。

那些说话伤人的人,多半因为没有换个角度看事情,也可以说,他们总从负面想——为太太好

窗子开着,有凉风进来。

他可能骂太太:”你难道不冷吗?为什么不关窗子?”

他何不换句话说:”大太!我怕你会冷,把窗子关上吧!”

为妈妈好

孩子爬得很高,妈妈很可能骂:

“你要死啊?你给我下来!”

她为什么不改成:

“孩子!那样危险,你不怕,妈妈会怕,快下来吧!”

为朋友好

在车里,有朋友要抽烟。

“你把烟熄掉好不好?我受不了。”某人喊。

他何不改成:”少抽一根吧!尤其在车里抽,对你身体很不好。”

为大家好

交一迭钱给朋友。

“数一数,回头少了,可别怪我。”你说。

你说得没错,他却不好意思数了。你何不换个方法:”还是请数数,因为我有时候会胡涂,搞不好,多给你了。”

最能把话说到心窝里的,总是最能为别人设想,也总能退一步思考的人。

这样的人,不但()能用言语帮助别人,也能用这种方式帮助自己——帮助自己用正面思考,度过人生的苦难。

听过那句名言吗?

“我一路光脚走来,哭我没有一双鞋,直到有一天,看到一个没有双脚的人。”

知道乙武洋匡怎么形容当他妈妈说他”好可爱”的那一刻吗?

乙武洋匡说:”出生一个月,我终于诞生了。”

会说话的人,总用言语肯定别人、开怀世界,使自己看得开、看得远,交更多的朋友,也活得更快乐。

3、言多必失,聪明人三不说

言多必失,聪明人三不说

文/张梓夕

网上有一句很经典的话:

会说话的人让人笑,不会说话的人让人恼。

说话是一种本能,会说话则是一种修养。

“好听”的话会悦人悦己,“难听”的话则伤人伤己,把话说得漂亮是一个人最大的体面,也是顶级的智慧。

言多必失,聪明的人从不说这三句话。

1、不懂别人的苦,就别说劝人大度的话

网上有一句很扎心的话:“你不懂我的苦,就别劝我大度。”

可现实中,总有太多人一边不去理解别人的苦,一边又急于劝慰他人原谅。

大白前几天过生日,三五个好友在他家聚餐,兴致正高的时候,他爸爸来家里送礼物,没想到大白二话没说把爸爸轰了出去。

在场的朋友虽然都知道大白和父亲关系不好,却还是忍不住开始七嘴八舌地劝解大白:

“父子关系再不好,他终归也是你的爸爸,你不该对他这么没礼貌,有什么问题多和他沟通啊……”

当时,我在旁边不是觉得大白不懂事,反倒觉得劝说大白的众人很残忍。

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大白小时候被父亲怎样伤害过,也不知道大白这么多年受了多少苦,就开始做起了“和事佬”,却不知道这样的劝说反而对大白造成了二次伤害。

原谅是被高估的美德,不原谅却是被诟病的任性。

人们总觉得学会原谅是一种宽容与成熟,其实比起原谅,有时接受“不原谅”才是最大的宽容。

走过的路越多,经历的事情越多,路过的故事越多,就越开始理解,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充满爱的环境里成长,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顺遂无忧,很多人都有无人可说的委屈以及言不由衷的话……

每个人的心结不同,也许有些你可以熬过的苦,却是有些人一生过不去的坎。

很认可辛夷坞的一个观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可以对另一个人的伤痛感同身受。”

有一种修养叫不说,有一种善良叫不懂别人的苦就别劝人大度。

如果你不能陪别人走过那个坎,至少不要自以为是地在他伤口撒盐;

如果你不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别人的苦,就别把自己的大度强加给别人。

愿你,被岁月温柔以待,也愿你温柔待人。

2、不认可别人的想法,也别说泼冷水的话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买了一件好看的衣服,结果被人说难看,顿时陷入尴尬;

做了一个勇敢的选择,结果被人说莽撞,马上心情变得低落;

有一个很棒的方案,结果被人说不可行,于是心里五味杂陈。

泼冷水只需要一句话一分钟,可是被人泼冷水后的伤害却是不可估量的。

有时,被人泼冷水的感觉比热水烫了更难受,因为热水造成的伤口在身体上,泼冷水造成的伤口却在心里,心里的伤痕总是难以愈合。

很喜欢《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想法完全相同的人。

观点、判断、选择不同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否定他人很容易,但真正有格局的人懂得“和而不同”:

即使不赞成他人的观点,也不会急于否定;即使不认可对方的不同,也不会强迫他人改变。

前几天去表姐家做客才发现,原来好的感情也是和而不同。

晚上吃饭的时候发现,餐桌上的几个菜风格差距很大,几个菜特别清淡,还有几个则很辛辣,然后就好奇地问表姐。

表姐一脸幸福地和我解释,自己喜欢吃辣,偏偏姐夫饮食清淡,所以每天都准备不同口味的菜,这样谁也不用将就谁。

除了保持各自的饮食和各自的生活习惯,两人还有说话做事也不争对错,从不向彼此泼冷水。

晚餐后两人一起讨论给老人过生日送什么礼物。

表姐觉得冬天了给老人买保暖的衣物比较实用,姐夫则想带老人外出旅行一次。

两人想法差距很大,但是也没彼此否定对方,而是先肯定对方的想法,然后有商有量地做决定。

他们两人的相处模式,让人感觉格外的温馨和舒适。

人与人之间,关系亲密也好,陌生也罢,谁都想和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

千万别做别人的差评师,用温柔如粥的态度代替泼冷水,才能让彼此的感情有温暖有温度。

千万别强迫别人和你相同,用和而不同地相处模式去代替相互讨好的相处模式,这样才能相处不累久处不厌。

3、不舒心的日子,也别总说负能量的话

笑笑昨天和我说把一个同事拉黑了。

问她为什么,她很无奈地回答:

“其实她还不错,就是太消极了,遇到一点小事就吐槽个不停,还每天下班私聊我跟我抱怨。

其他同期的同事升职加薪,就哭着说公司看不到她的努力;节假日福利太少,就抱怨公司小气;公司人事变动,就害怕自己被辞退……

和她在一起,现在每天工作都感觉挺压抑和焦虑的。”

听了笑笑的描述,突然想到了前几天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

“不要把自己活得像落难者,急着告诉所有人你的不幸。”

负能量的人,就像落难者一般总是传递负能量,殊不知说出去的每一句负能量的话换来的不是同情与帮助,而是他人的失望与烦躁。

成年人的生活没有毫不费力,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疲惫地应付生活的刁难。

即使日子过得再不舒心,也别总向落难者一样去述说你的不幸,因为没有一个人会真正喜欢负面的人。

每多一句的负能量的话,就多消耗一份他人对你的好感度,总有一天别人攒够了失望就会主动离开。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成长就像赶夜路,既没有明亮的夜灯,也没有往来不绝的行人。

你只能自己发光发亮,以此照亮前行的路;你总要依靠自己独当一面,学会自我安慰。

远离你身边消耗你的人,别让自己陷入负面情绪之中,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才能步步生花。

做一个像向日葵那样的人,把脸一直朝着阳光,就不会看到阴影。

4

黄执中曾说:

人生的困扰,说到底,十之八九,问题都出在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困扰,说到底,十之八九,都是因为沟通出了问题。

说话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也是一个人自我提升最好的方式。

说话暴露了一个人的修养,好好说话,就是最好的修行。

说话暴露了一个人的品行,用心说话,才能以心换心求仁得仁。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的贵人也是自己。

好好说话的你,就是自己最大的贵人。

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

4、最聪明的聪明人

最聪明的聪明人

文/刘墉

要掌握分寸

有个年轻人,进入某大公司担任收发,他的工作间在地下室,常坐电梯送文件上楼,并且遇上由一楼进电梯的长官们。

先进电梯的年轻人总站在按钮的旁边,虽然才进公司一个月,他已经能立刻叫出每位长官的姓氏和头衔,并且非常准确地说出长官办公室的楼层。

但他不立刻按钮,而总是先确定一下,譬如问:“王经理好,您要去七楼?”

公司上上下下很快就注意到他的记忆力和礼貌,也在闲聊的时候,提到“这个年轻人”。

有一天,总经理进电梯,年轻人照样说

“总经理好,您去八楼?”

“你不是早知道我的办公室在八楼吗?为什么每次还要问?”总经理问他。

年轻人很有礼貌地回答:

“是的!总经理,但我不能确定您一定要回自己办公室,说不定您要去别的楼层,所以我不能擅自做主。”

没多久,这年轻人成为了总经理的特别助理。总经理说得好:“记忆力好,礼貌周到都不难。难得的是他能掌握分寸,聪明人能不自作聪明,才是真正的聪明。”

又没过几年,这个年轻人已经挑大梁,成为业务部的经理。

别自以为是

你八成在学校读过《冯谖客孟尝君》吧!

冯谖做孟尝君的食客,他什么本事都没有,却一下子要鱼吃,一下子要车坐,一下子要养家钱。

总算有一天,孟尝君需要个懂会计的人去收债,冯谖自告奋勇;没想到他到达目的地,居然把欠债的人召集在一块,用一把火,将借据全烧了。

虽然在《战国策》里,似乎大大赞赏冯谖,说他烧了借据,为孟尝君买了“义”回来,所以后来当孟尝君失势回乡的时候,民众们扶老携幼地夹道欢迎。又说冯谖利用交际手腕,让孟尝君重新获得齐王的礼遇。

问题是,烧借据这件事,冯谖做得对吗?

就算认为可以用这种方法收揽民心,也得问问孟尝君,不能自作主张吧?如果每个员工都这样,你的单位怎么运转?你的主管怎么领导?如果别的欠债人知道这件事,还会还钱吗,至于那些规规矩矩早已还钱的人,又会觉得公平吗?

忌自作主张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位主管写的短文,说他某天早上非常忙,就请一个职员去帮他买豆浆,同时交代要甜的。

豆浆买回来了,除了加糖,员工还自作主张,在豆浆上洒了不少芝麻。

正因此,主管写了那篇文章,赞美他的员工真体贴,因为平常看他都加芝麻,所以那天他虽然没交代,职员自己就加了。

乍看,那个职员确实细心,能揣摩上意,问题是长官没有交代,会不会那天不需要芝麻呢?

如果他猜长官需要,何不把芝麻放在旁边,由老板自己决定?那样做,不是更妥当吗?()同样道理,如果今天长官只说要碗豆浆,加上芝麻,难道职员也擅自加糖?

长官会不会因为最近血糖偏高,不再能吃糖。职员把糖加进去了,长官是喝,还是不喝?如果怕浪费硬喝下去,血糖不是要飙高吗?

血糖偶尔高一点还没关系,有时候员工揣摩上意讨好的结果,很可能让上级送命。

你听过子反的故事吗?子反跟着楚王去打仗,疲惫地回营,要喝水,副官知道他爱喝酒,刻意以酒代水,送给他喝。

子反喝一口就说:“好像是酒!”

副官说:“不是。”

子反就喝了,喝一口、又一口,止不住,醉倒在帐中,第二天,楚王找子反,下面人说将军病了,楚王不信,自己进帐看,居然酒气冲天。

楚王班师回国,就把子反处死了。

请问,如果你是长官,能用那样指酒为水的下属吗?如果你是员工,又能揣摩上意、黑白不分吗?

史书是没记载,我相信害子反丧命的副官恐怕没等班师回朝,已经被处死了,就算楚王不处置,子反也得把这样的佞仆正法啊!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