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志愿:您是否也存在这些认识误区?
高考志愿:您是否也存在这些认识误区?
高考临近,高三考生与家长是否已经着手准备填报志愿事宜了呢?在记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家长在填报志愿方面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而这将直接影响考生志愿的填报与考后录取。为此,我们采访了一些经历过高考志愿填报的往届学生与家长,希望他们的经验能够予以本届考生与家长一些启示与帮助。
误区一:高考结束后再准备填报志愿就来得及。
现在已是1月末,距离2011年高考只剩下不到半年时间,但是仍有很多高三考生家庭至今还丝毫未考虑志愿填报问题,甚至很多家长认为这是高考结束后的工作,到时再考虑就来得及。
往届学生与家长建议:
虽然填写一张表格就可以完成高考志愿的填报,但这之前的准备过程是漫长的。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而忽视了填报志愿的准备工作。很多家长都表示高考的成绩与志愿的填报是同样重要的,报得合理与巧妙可以帮助孩子进入更理想的学校与专业就读。一般来讲,提前一年家长就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志愿填报的准备工作了,因为孩子进入高三后成绩与排名都趋于稳定,一般波动不会太大。
至于填报志愿的准备工作,很多家长也给出了自己的心得。首先,认真熟悉孩子文理分科后的考试成绩与排名,并且分析变化的趋势,大概预测孩子的高考情况。其次,认真研读高考报考参考书籍,尤其是教育部门出版的官方报考书籍,从中了解各校历年在本省的录取情况,并找到孩子的定位区间,从而重点研究。(励志名言 )再次,如果想深入了解某些感兴趣学校的招生与教学情况,可以查询该校的网站,并与该校招考部门联系;也可以从学校的往届学生处获得学校的第一手情况;如果有条件,家长与学生可以在学校的开放日前往实地考察、参观。
误区二:填报志愿是家长的事,孩子只负责学习就行。
孩子自从到了高三,学习相对以前更忙了,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因此很多家长就独自承担起挑选学校与专业的任务。从查阅资料、打听情况、分析对比到就业情况预测等整个过程,家长独自包办了,甚至往届还存在着孩子到填报志愿表格时才知道自己未来四年可能就读的学校与专业的情况。
往届学生与家长建议:
孩子再忙,挑选志愿的事情也要参与,至少把自己的意愿表达给父母。毕竟,高考志愿基本决定着孩子未来四年的学习与生活,家长就算根据自己的意愿“包办”了志愿,也无法“包办”孩子未来的四年。只有自己规划的蓝图,孩子才有兴趣去参与它,创造它。此外,对高三的考生来讲,增加对志愿的了解还可以帮助他们憧憬未来,从而激发斗志,增加学习的动力。
往届考生的家长们建议,家长通过研究材料等对志愿填报有一定了解后,可以利用孩子饭后或晚上休息的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与志向,从而再结合孩子的意愿进一步筛选出合适的学校和专业。
误区三:报考时只关心学校名气或专业热度。
学校名气大、排名好固然好就业,专业炙手可热也丰富了毕业后的工作选择——这些话固然对,但是很多家长却因此只根据这两个因素来为孩子选择志愿。无论专业如何,只要学校声望好就选择;无论孩子感不感兴趣、擅不擅长,只要专业热门就选择……学校与专业排名成了很多家长唯一的参考指标。
往届学生与家长建议:
很多家长表示,他们在为孩子报志愿时也曾陷入过这样的误区,但孩子就读后才发现排名好的学校不一定每个专业都杰出,热门的专业也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盲目根据排名填写志愿反而耽误了孩子的未来。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强势专业,同样也有弱项。因此,根据孩子的成绩理性选择学校才是必要的,不要抱有“无论学什么,必须进名校”的偏激想法。至于专业,还是应该从孩子的兴趣与特长出发来选择。像计算机、金融、管理、新闻、临床医学等热门专业虽然在就业上机会多,但竞争的人也多,而且这类热门企业与单位每年招聘后人员已趋饱和,这样,与其他专业相比就业便没有太大优势了。
另外,因为距离高考还有半年时间,通过总复习孩子的成绩产生波动起伏是很正常的。因此,家长在准备志愿过程中还要做好志愿填报的几个预案,以免孩子高考时发挥超常或失常而导致报考时措手不及。
2、高考志愿填报四大误区三大建议
高考志愿填报四大误区三大建议
误区一:家长越俎代庖
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家长既要引导,更要尊重子女的意见。人们常说,高考考的是学生,填报志愿考的是家长。家长作为过来人,比较成熟,考虑因素多而全。学生年纪轻,阅历少,单纯,考虑问题较单一,但时机感强,有激情和热情。有的家庭,在填报高考志愿上,有过长期酝酿、磨合的家长与子女意见比较容易一致,因而填报志愿难度不大,甚至是零难度。但当家长与子女意见不统一时,家长则要充分尊重子女的意见。道理很简单,书是子女去读,而不是家长去读,家长不要把意见强加给子女,或者说子女为了满足家长的心愿,勉强去读了,结果读起来缺乏热情和激情,有的甚至读到了大三,最后还是退学复读,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误区二:把平行志愿当成“平等志愿”
今年通过推行平行志愿,我省考生录取时可在同一批次中填报5个志愿,相比往年,每批次考生可多获得4次录取机会,但有的考生与家长没有意识到填报平行志愿的技巧,误把平行志愿当成了“平等志愿”。
平行志愿不是“平等志愿”,考生与家长在填报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同一批次的平行志愿填报,一定要拉开梯度,不要搞“平等”。平行志愿本来是为了让考生增大录取的可能性,但如果每个志愿的填报都差不多,就大大降低了录取机会。
因此,建议家长与考生一定要认真研究省招考院专门制作的《云南省2009年高考平行志愿解读》光盘,仔细了解平行志愿的政策、录取程序、优缺点、填报注意事项等,使填报平行志愿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加被录取的几率。
误区三:奔热门
有些家长与考生坚持就业至上的原则,认为热门的专业将来才好就业,一味地去奔热门专业。实际上,所谓的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都是相对的,它是各个行业因经济发展需要而对人才需求不同,这种需求的差别,体现到高等学校招生中,就出现了所谓的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
其实,“冷”与“热”不是一成不变的,专业本身更没有好坏之分。现在的热门专业,再过几年未必还是“热门”,而现在的冷门专业,也不一定永远是“冷门”,它们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像前几年法学、金融等专业很热,后来因为就业不理想就不再热了。(励志名言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热门专业并不是需求量大的专业。一些专业性强的专业,其就业面相对较窄,招生并不多,但因为它是社会急需人才,就业率高,也算得上是热门专业。
误区四:只盯发达地区高校
有些考生与家长只盯大城市的高校,一定要去读发达地区的高校。不容置否,沿海或发达城市的经济、文化等方面比较发达,有较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求学的理想场所,毕业后的就业机会和工作待遇也较优于其他城市,但同时这些城市的高校录取分数相对偏高。
相比发达地区的高校,报考条件艰苦地区的高校,被录取的可能性更大。另外,本地高校离家近,招生计划多,报考本地院校被录取的几率也较大。
总之,考生与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要对地域因素有清晰的认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填报志愿更像是一场“心理战”,针对填报志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心理状况,建议家长和考生要避免以下现象:
1、盲目心理:切忌随大流,和自己伙伴,男女朋友等关系好的同学报一个学校。更不要觉得自己成绩好就可以乱报学校,乱选专业。现在有不少家长,不顾一切要把自己的孩子往外送,送不到国外也要送到香港台湾。实际上,出国也是有利有弊的,如果盲目地轻信了某些不良机构,到时候读个n流学校,不仅耽误了孩子,更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服从心理:有些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把一切都交给了父母,结果在父母的一手包办下,选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或高校。甚至有的父母喜欢把子女留在自己的身边,在填志愿的时候仅仅考虑本地学校,在选择上狭窄了很多。对此,考生需要聆听并尊重父母的意见,但切忌把所有的一切都交给父母操心,自己应该比父母更关心所选的学校及专业,仔细评估各方面,如前景好不好、兴趣强不强等等。高中生多数已经成人,也有自己的主见,家长要给自己的孩子更多的空间去思考,支持孩子的选择。孩子虽然永远只是孩子,需要父母的照顾,但是孩子也需要培养自己独立的能力。
3、碰运气心理: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来说,填报志愿时可上可下,就更加考验了考生与家长的评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不可全凭运气。现在高考录取比率虽然很高,但是依然有竞争的存在,如果考生有其他方面的特长或自己把握很大等,可以考虑填高些,但一定要慎重,千万不要把赌注全部都押在自己的运气上。
3、高考志愿填报10大误区剖析
高考志愿填报10大误区剖析
1、盲目攀比、从众选报过高。
有的考生容易“跟着感觉走”,听说哪所学校好、哪个专业“热”,就跟着填。有的考生见别人填的学校层次高,感到自己填低了没面子,也就跟着“摸高”。有的是由于对自己的考试成绩估测不准,选报了力所不及的志愿。
如一位普通中学的理科考生,仅凭一次摸底成绩考了570分,就贸然在第一志愿填上了北京大学。而他的高考实际却只有540分左右,结果落榜了。
2、将志愿选择等同于未来的职业选择,选报过专。
近几年招生中,有的学校(专业)报考人数过于集中,第一志愿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人数为计划招生人数的2倍、3倍甚至十几倍之多,“撞车”现象严重。而有的学校某些专业却很少有人填报甚至无人填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一些考生和家长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社会需求缺乏了解外,主要是受人为的、传统的、世俗思想的影响,将志愿的选择等同于未来的职业选择。有的考生出于对未来职业的考虑,在选择专业时只考虑所谓的“热门”专业。为避免失误,如果考生一定要选择“热门”专业的,一定要选报“热门”不忽视“冷门”,冷热结合,同时要量力而行,如果成绩不太突出,为安稳起见最好在专业上避“热”就“冷”,转而在学校上选“优”。
3、高分考生一定能录取到好学校。
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考生,按理说,都应该被录取到好学校、好专业。但事实却不尽然。竞争一般是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的,各省的前几名、几十名被录取到好学校一般都不会成问题,但若是前一二百名就难保证了。原因主要在于志愿选报不当,考生填志愿时,主观臆断,盲目认为自己是学校第一名报某某校肯定没问题,甚至固执地只报一个专业,又不肯服从到其他学校及专业就读,一旦失误就很可能名落孙山。
4、单纯以收费标准高低判断专业的好坏。
有人以为,收费高的专业一定“走俏”,收费低的不行。其实这样看问题是很不可靠的。有些专业是国家大量需要,大有发展前景的,为了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报考,收费标准相对低一些,同时奖、助学金额也较高。(励志名言 )有些院校和专业收费相对较高,但并不说明该院校、专业就比其他专业一定好些。考生应看哪些院校和专业最适合自己。
5、信心不足,怕高就低。
与盲目攀比相反,另一种情况是信心不足,只求稳妥保险,怕高就低,往往造成高分低就,这种事情往往发生在平时成绩处于中上水平的考生中。其实,完全没有自我低就的必要。成绩好的学生要勇于报考重点大学,第一志愿可选择正常情况下能够得上的目标学校,把保险和稳妥留给第二志愿。
6、拥有了资料就可以填好志愿。
在考试结束后成绩公布之前填报志愿,考生若拥有标准答案,就可较好地估算出成绩。也可以清楚大概的位次。要是考生拥有关于高校介绍专业设置情况的资料,就会使选择更有针对性。
如果拥有本省(市、自治区)往年高校的投档及录取情况,在选择学校时可以排好先后的顺序,对于第一志愿的确会有较好的帮助。但过去的资料只能作为参考,大概确定一下该校在考生心目中的位置即可。
7、对学校专业不了解,或望“名”生义,或心存偏见。
一是填报志愿仅看校名,以为校名有着“地质”、“石油”等字样的学校,就只设这些艰苦专业,其实这些学校也有其他专业;二是心存偏见,将师范、农业等划分为艰苦专业,认为就业出路不佳,其实这些学校和专业的就业率也很高;三是对一些省外学校不了解,有的学校只因为不在直辖市或者省城,考生就不愿填报。
8、“热门”专业就是好专业。
所谓“热门”专业,就是很多人争着报考的专业,计划招生数与报考人数之间比例非常悬殊,其结果是录取分水涨船高。首先,“热门”专业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推移,今日的“热门”,明后年也许就不那么热,或者变成了“冷门”。其次,“热门”不能与好等同。其三,不少人把好就业看成是好专业,炒成“热门”,这不恰当。就业的难易取决于市场需求,取决于供需比例,而市场需求也是变化的,也许报考当年某专业毕业生就业很容易,待四年过后毕业时,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就变得疲软。所以选择专业志愿时不要被“冷”、“热”所左右,主要应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实力出发。
9、填“服从分配”会吃亏。
“是否服从分配”一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所报各志愿学校都未被录取时,是否同意分配到其他院校;二是当档案被某所大学调入后,所报的各专业均未被录取时,是否同意分配到其他系科学习。这项规定,显然扩大了考生本人被录取的机会。因为规定填报的几个院校和专业,都是有限的,如填了“同意服从分配”,就会增加上百个院校和专业录取的机会,绝不会吃亏。
10、过分依赖长辈,甚至由父母包办。
考生的家长、老师,凭着人生阅历及对社会的理解,对考生选择志愿时正确加以帮助引导,是很有必要的。但万事不可过头。如果忽视考生的主体作用,由长辈大包大揽,强制学生做出某种选择,那就难免出现偏颇,甚至引发令人痛悔一生的后果。
4、填报高考志愿避开五个误区
填报高考志愿避开五个误区
正值高考志愿填报阶段。天津市部分知名中学的专家名师汇集多年指导高考志愿填报的经验,为广大考生及家长解读高考志愿填报技巧,指导大家避开填报中容易出现的几大误区。
一、平行志愿要有梯度:
1.平行志愿间要有梯度。平行志愿的第一志愿,是完全平行并有严格顺序的。考生要把握的宗旨是——什么分数填报什么层次的学校:a志愿最好填一所可以冲一冲的学校,b志愿可以填考生自己理想的“对口”院校,c志愿则应根据层次,填一所“保守”的院校,d志愿则填“保底”学校。这样,即使a、b、c学校都不能去,至少还能进d学校,平行志愿间要有梯度,呈“降幂状”,而且必须要有一所学校保底,才能确保命中一个。另外,同一层次的学校不宜一起报,这样容易一起落榜。
2.实行平行志愿后,“专业志愿不服从”一定要慎填。因为高校生源分数集中、密度大,高校在专业的安排较过去难度增加了,所以考生一定要谨慎决定“是否服从专业调剂”。
3.热门专业的分数一定会比较高,有可能几个志愿都进不了。还有一种情况是你进了a学校的投档线,分数却没到你一心想要读的这个专业,因为你的专业不服从,最终退档。平行志愿只实行一轮投档,这时你只能去征求志愿。而征求志愿里,一般一些热门专业基本上也都已经招满了。所以考生在选择专业志愿是否服从时,千万要慎重,不要轻易选“不服从”。这样就能利用好平行志愿,增加录取机会。
二、不要硬挤“独木桥”:
天津一中高级教师柴福花: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考生填报志愿要充分考虑个人的综合实力、招生学校、专业及毕业后就业情况、家庭经济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不要盲目追求热门学校及专业。考生一定要尽量避免不留余地填报“京津沪热门学校和热门专业”的情况,同时要放宽填报专业的选择面,不要争走热门专业的“独木桥”。
三、莫入“兴趣至上”误区:
新华中学副校长张鸿林:中学生的兴趣往往是表层的,容易变化的,只能反映这一时段的心理状态。而此种心理状态会随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成人后90%以上是业余爱好。许多人陷入“兴趣至上”的误区,兴趣和能力是否成正比,如果不一致,学起来更吃力。比如学习机算计专业,虽然兴趣浓厚,但如果数学能力不强的话,要编出好软件也很困难;(励志名言 )物理能力不强的学习电子科学专业也比较困难。因此在选大学专业时,兴趣至上的观念很危险。有些兴趣只能作为业余爱好,选择专业就要慎重。有兴趣的方面也只能作为参考,而最终的目标值还是社会职业需求和将来的择业前景。
四、充分考虑社会需求:
高考志愿指导专家陈元修:填报志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对学校及专业的选择在四年后是与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市场定专业,专业定就业。在填报志愿的同时也是在预期地选择未来,而职业的选择将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和未来发展。家长要充分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毕竟是孩子去上大学。在面临选择“满意学校的非满意专业”和“非满意学校的满意专业”时,考生应予以慎重考虑,同时要认真考虑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向。
考生选择什么样的大学、什么样的专业,应以社会需求和职业市场为准绳。如何科学性、客观性地选择学校及专业,是由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产业结构、职业市场供需关系、学校教育质量及独特的校园文化、学生心理素质、考生在全市高考中大排名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考生应广泛收集各种信息,包括市招办公布的招生计划和政策、区县招办提供的信息、市(区)模拟考试情况、历年高考统计资料、各大学的学校概况(招生信息和专业设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预测等,在此基础上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再确定目标。
五、不应依赖调换专业:
南开中学教务处副主任王文昌:由于考生的自身情况不同,因此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也不同。于是便出现了“高分有高分的难处,低分有低分的苦恼”的现象。其实考生和家长喜欢名牌大学、热门专业无可非议,属于正常的心理需求或家庭需求。但在填报志愿时应全面搜集意向大学和意向专业的各类信息,做到知己知彼。其实大学录取时是志愿优先,因此报好第一个专业至关重要,尤其在报考有专业级差的学校时,填报第一专业更要慎重,否则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另外,一旦面临名牌大学的诱惑时,不要过分寄托于上大学后换专业。大学的专业相对来说是比较刚性的结构,调换专业除了可能会使学生出现不适外,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在大学成绩同年级排名前10至前15位的学生才有资格在全校范围内提出换专业。另外该专业能否换成,还要看学校的安排,因为各专业也有名额限制。与其入学后再转系转专业,不如现在就找准信息,填好高考志愿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