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排除学习中的疲劳?_高二学生:怎样才能把心事放在学习上

1、怎样排除学习中的疲劳?

怎样排除学习中的疲劳?

 

      临近高考、中考,同学们太累了!学会排除学习中的疲劳至关重要!

      学习和工作中的疲劳是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现象。怎样解除这种疲劳的现象?有人说:“睡觉”!不错,睡觉是一种解除疲劳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不解除学习中的疲劳现象,智力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研究这个问题是很值得的一件事。

      疲劳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生理疲劳是指肌肉的疲劳和神经系统的疲劳。由于连续的肌肉活动,消耗的能量大于补充的能量,废物的积累大于排出。通俗地说机体的物质和能量代谢失去平衡所产生疲劳的现象就是生理性疲劳。常有人说:“我太累了,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就是这种疲劳的体验。

      神经活动也是一种生理活动,长时间从事学习,研究等脑力活动,也会出现物质和能量代谢失去平衡,出现反应迟钝,语无伦次,极度长期神经性疲劳会造成神经崩溃。

      心理疲劳指的是由主观心理原因产生的疲劳,而不是由机体方面产生的,所以心理学上称为“假疲劳”。这是针对机体疲劳而说的。实际上心理也会真正产生疲劳,引起的原因可能是情绪方面的,例如,没有兴趣、工作乏味、厌烦、看什么都不顺眼。就象有人在文化衫上写的“别理我,烦着呢”,就是这种心理疲劳的表现。心理疲劳严重影响人的工作和学习,因为它带有极大的主观性,是一种自由的疲劳现象。正因为如此,才使人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懒懒洋洋,思维不清,记忆不牢,反应迟钝,情绪焦躁,态度不稳,使学习与记忆的效率明显大幅度下降,智力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如何克服,消除疲劳已是非解决不行的问题了。

      怎样解决呢?

      (1)充分的睡眠。保证恢复体力,是消除生理性疲劳的最好方法。

      (2)增加营养、科学饮食,是保证机体得到良好物质供给的有效途径,是消除生理性疲劳的物质基础。这就是投入紧张工作时,要科学改善伙食的原因。

      (3)要适当休息。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要采取学一段,休息一段的方法。抓好课间休息,抓好寒暑假休息。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紧张的注意,积极思维与记忆的学习活动,容易给人造成疲劳。所以科学地休息,就是学会了消除疲劳。可有的地区或学校,学生个人就不会休息,搞最原始的“农业劳动”,随着太阳转,学生读书真可谓披星戴月,搞题海战术,磨时策略,结果弄得学生一提念书就头痛,一解起书就觉得困,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疲劳,这是很不科学的,很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做法。

      (4)要从兴趣和动机上突破。心理疲劳主要是主观因素引起的。因此要从主观的动机和兴趣上做为消除的实破口,要用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产生学习动力。( https://)实验说明,当人对学习充满兴趣时,肾上腺素的分泌就增多、血糖增多、血管扩张,血流量加大,新陈代谢水平增高,神经兴奋水平升高,反应机敏,记忆深刻,精神饱满。因此只有在兴趣与动机上下功夫,才是消除心理疲劳的方法。有的家长用物质引诱的方法、许愿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也是靠不住的。

      (5)学会放松自己。人要适应工作和学习的紧张,因为只有紧张才有效益。但也要学会放松自己,没有放松,只有紧张就会造成疲劳,这种放松的方法一是要抓好学习,间隙的休息,二是要学会用“形象控制法”放松自己,学会用暗示来解除疲劳。

      (6)合理安排,变换方式。安排各科学习时要学会科学地交叉,使各种学习活动交叉进行。这样可以保持兴趣、减少疲劳。例如马克思在写作时,疲劳了,他就用演算数学题的方式来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我们也可以这样做,做数学累了,可以读一读外语、语文,看外语时间长了,疲劳了,可以看看地图从中找寻五大洲、四大洋,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消除疲劳。

      列宁说过:“谁不会休息,谁就不会工作” 。也可以说:谁不会消除疲劳,谁就不知道什么是精神饱满!

阅读了本文的用户还阅读下列精彩文章,你也看看吧!

[高考励志:高三学生如何提高睡眠质量] [制定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

2、高二学生:怎样才能把心事放在学习上

高二学生:怎样才能把心事放在学习上

 

杨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高二的学生,因为自己喜欢上网,耽误了很多的课程,我知道我现在不努力就真的来不及了,但不知道为什么看书很难看进去,老是想一些跟学习无关的事,自己也比较懒,给自己下决心完成的任务都很难按时完成。我也不能比较好的融入到集体中,别人一起热热闹闹的,我只有在旁边看着。掉了很多课,虽然自己以前成绩可以,但我现在都不知道能不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放弃又觉得不甘心……。我到底怎样才能把心事放在学习上。

这位同学:

      您好!你说“因为自己喜欢上网,耽误了很多的课程,我知道我现在不努力就真的来不及了”,我要告诉你的是只要从此时此刻开始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坚持行动,那么你就一定能来得及。比如,在上一次考试总分的基础上增加30~50分,然后根据自己各科学习的具体情况把这30~50分合理分配,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清晰、具体而明确的目标。

      其次,一旦有了这样一个目标,接下来你要切切实实的决定: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自己将会付出什么样的努力与代价,以及用什么样的行动——确定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行动与计划,比如,在多长时间内把所要考试的课本认认真真、仔仔细细过一遍,然后再具体到每天要读完那几个学科的那几个章节等,要把这个计划用白纸黑字写出来。

      再次,用此时此刻就去行动的方式执行计划——锲而不舍的行动以及钢铁一般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恒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自己所设定的计划,每天上床之前检查验收。完成计划就给予自己肯定和奖赏(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完不成计划严厉要求自己重新完成,并给予自己惩罚(比如再多学一个小时,取消自己干最喜欢的事情一周时间等)。这样就会步步为营不断扩大战果,那么干扰我们学习的杂念也就会被我们的具体行动得以排除。

      第四,把立即投入完成计划的行动与幸福、愉悦和快乐链接起来,比如把老师布置下来的作业以及自己的计划立即投入去做,看作是无比幸福、愉悦和快乐的事情,那么我们在立即去做的过程中就会体验到幸福、愉悦和快乐的享受;( https://)如果我们把坚持学习通过积累养成一种习惯看作是无比幸福、愉悦和快乐的事情,那么我们每天完成了自己的学习计划之后就会体验到幸福、愉悦和快乐的享受。所以在此我要告诉你:只要我们把做事善始善终与幸福、愉悦和快乐链接起来,把做事半途而废与痛苦、沉闷链接起来,那么我们心里总是太浮躁,不能安心学习的情景就会得到有效遏制。

      第五,把自己的学习计划用白纸黑字写下来,并把它告诉同学、朋友和老师,这样你就会觉得有无数双眼睛在监督自己,进而促使自己立即投入行动并按部就班的去完成计划。

      第六,有意识的强化自己完成计划的行为,比如当你完成了当天的学习计划之后,你一定要给予肯定和褒扬,比如,今天我做的作业这么多,想不到我的效率如此高,今天完成了这么多作业,我又学到了很多知识,甚至比别人又多学了一些知识。这样就等于增加了自己的愉悦和快乐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会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如此每天反复,用不了多天你就会把学习真正接纳为一件快乐的事情。一旦这样坚持下来,你就会换来一直充满激情和信心的学习下去的行为习惯。

      第七,随着我们每一个具体目标目标的实现,我们一方面看到了自己前进的步伐,我们忧虑和担心别人超越自己而不安的心绪就会降低或消除;另一方面每一次目标的实现我们的意志力和自信心就会得到进一步增强,这样我们就会获取下一次挑战决斗获胜的信心,自认忧虑和担心也就会随着我们目标的实现而消除。

      第八,在成功学上一条重要定律说“你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而你却是你所想的”,它与爱迪生的这里名言“一个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他怎么可能是别种样子呢?”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所有一切都来源于心里所想。每个人的头脑就是这样神奇,你输入什么信息,它就产生什么结果。你给自己头脑所输入的是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那么你的心智系统就会起来强化你的思想和行为,让你向取得优异成绩的方向发展,那么你就会精力充沛、充满自信的去想尽办法而发奋努力,当然成功也就会紧随你的行动向你走来

      第九,坚信自己,经过努力,一定会取得成功。心理学上有一个“自证预言”的定理,它是说,当一个人坚信某件事要发生的时候,我们就会主动的去寻找和发现符合自己所期望的正面信息,而不断获得的正面信息又会给我们强大的信心,我们的行动也会在这样的信心之下变得更加积极起来,那么我们所想要的一切也就会在我们坚实的行动之中如期而来。

      第十,让自己意识到后果,比如,“喜欢上网”的结果就是“耽误学习时间”而考不上大学→发展出一种系统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毁了我这辈子的前程,并引导自己去理性地思考,这样也可以达到提高自制自控能力的目的。

      另外,你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①自我警示。找一根橡皮筋套在手腕上,当发现自己胡思乱想时,拉橡皮筋弹击手腕,以起到警示作用。②自我提示。找几张卡片写一些提醒自己的警句,置于平时学习时容易看到的地方,以起提醒自己的作用。③采取“断续式”方法,适时转换注意的内容。比如,看20分钟书后,休息一下,或改做别的事情,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④把做作业看作是考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⑤不必过于责怪和强迫自己,采取一种“顺其自然”——“注意不集中就不集中吧,只要我坚持行动就行”——的态度,该干什么干什么,只要尽自己的努力就是了。以这种态度去对待,相信你的情况肯定会有所改观的。

阅读了本文的用户还阅读下列精彩文章:

[高二,坚持才有美丽] [高中生励志文章:高二应力戒浮躁和享受磨炼]

3、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一)

“意犹未尽的连环;扯骨连筋的结构;精彩绝伦的叙述;鬼斧神工的笔法”。

这是我少有的用一个月的时间读完莫言的《生死疲劳》之后的第一感悟,我把它写在了书的扉页上,当成一种读书记录。这是我长期以来保持的习惯。

我曾经也习惯、后来是希望着每读完一部好书,就能记录下点什么。但懒惰让我力不从心,所以今天还能写点这种流水账是奢侈。其实想想,这是一种莫大的遗憾,近些年来读过了不少好书,掩卷长思之时正是能集中回味到书中精髓、对自己有所启发的重点,而如果搁置太久了,任何好的精神启发也都在时间腐蚀中生长了锈斑。

一个月的时间读一本书,这个时间在我的阅读习惯中算是太慢了。但是对于一本好书的阅读态度,我愿意是逐字逐句地抠,甚至是书快要读完之时,更习惯于放慢速度,似乎不愿看到它的终结,矫情地说就是“爱不释手”。《生死疲劳》就是一本让我如此的书。

每位读者对同一本书的感悟不同,评价自然不同。在我看来,这是一本难得的好小说,尤其是在畅销书不忍瞩目、本土的好作家少之又少、文化贬值而堕落的中国出版环境中,这更显珍贵。能写出这种奇书之人,最终可以脱颖而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其必然。

高中和大学,是我疯狂迷恋小说的阶段。在时间比金钱更宝贵的毕业后,这种爱好与兴致,以及有限的业余精力,已逐渐被社科类和传记书籍阅读所榨干。如今虽然也买小说如山倒、读小说如抽丝,却罕有一些小说还能打动我,包括国外经典译着。因此,感谢莫言还能给一个80后提供很多童年成长与乡村生活体验的共鸣,能让很多如今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在笔端变成游刃有余的常识。

如果为这部小说下几个简单的形容词定义,我能想到这样的词汇。恣意、夸张、形象、诙谐、辛辣、荒诞、讽刺。尽管这些字眼都十分庸俗,但是,当一本全虚构的小说能全部容纳这些词汇,已弥足珍贵。

每一个出名的作家,都势必写过一些优秀的作品。我还记得大学期间阅读张承志的《黑骏马》和《北方的河》、张炜的《古船》、余华的三部曲、苏童的《米》、《妻妾成群》等一系列作品之后的莫名激动,每个作家的成名作都有其含金量。上世纪很流行、也很尖端的先锋文学十分吸引人,但这些小说都应该归类为单色调作品。它们或多或少的只是从一个侧面打动和震撼了读者,要么是故事组接,要么是文字叙述,要么是文体结构,也要么是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击中了你的某根脆弱神经,这种作品也包括贾平凹、陈忠实等人的乡土文学,甚至也包括了莫言早期的作品《红高粱家族》、《酒国》等。

而《生死疲劳》可称之为多色调作品。故事的设置上,以一位冤死的地主——西门闹,死亡后的六世投胎转世,依次从驴、牛、猪、狗、猴等动物视角,描摹出一幅中国自1950年到新千年的50年历史变迁,以一个乡村为试验田,记录了中国的二次土地革命、人民公社化运动、大饥荒、大跃进、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的中国重要经历,而且以主要人物贯穿了历史的全过程,强调的是:在一个个不可逆的时代中,种种人生巨变让农民如牲畜,甚至不如畜生。

六世投胎轮回,是习惯挑战叙事方式的莫言又一次登高造极的创新。莫言是目前中国本土的作家中最会讲故事的好手之一,在他以往的作品中,已经用过了类似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的“多人轮换独白”方式,这也是中国的先锋派小说作家们长期被争议为“模仿派作家”的原因之一。但这次,莫言玩的很创新,而且这种创新无法让别人质疑他在模仿西方。因为这次的创新,是完全的中国本土化,全部依赖于中国的古典式民间传说的原点,并对此进行设计、加工,而这种荒诞式写法一方面堵住了质疑者的嘴巴,另一方面又可能为他进军“诺奖”添钻加瓦。

乡村是莫言以及众多国内乡土作家赖以为生的创作灵感来源。每个作家都可以在童年的故乡里抛出很多大相径庭的故事,可以说,《生死疲劳》挖到了一些乡土小人物的祖坟上了。方言和民间传说,在小说中得到了恰当的引用,作为上世纪80年代出生在中国偏远农村的年轻人,我童年时代确实听说过、甚至也亲见过劁猪、阉驴以及在大树上勒死狗,而《生死疲劳》重温了这种记忆,让人读来亲切。而对于这种童年记忆的复苏,我宁愿读十本《生死疲劳》,也不愿意掏钱买一本刻意的《小时候》。

关于投胎的民间传说,也大抵听过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提起,但多数也经常沿用于农村夫妻、邻里吵架时候的话题。但这都是零星式的,《生死疲劳》将其整合为一个个完整的故事,并将其深化和贯穿,这完全具有一种民间传统被保护、传承的荣耀之光。尽管民间传说往往与迷信相关,包括我的故乡目前仍旧在流行着很多治病的邪方以及偏颇到没有方向的信仰,而这些在以往的古典小说中十分常见也多遭非议,但《生死疲劳》并没有将其渲染和夸张到不可接受之程度。

生死疲劳读后感(二)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出自《佛说八大人觉经》。意思是:那些疲惫,疾病和死亡都是由贪婪欲望引起的,清心寡欲,不争名利,身心都会舒适。

零零碎碎一个月的午休晚休前的闲暇时间,终于看完了一本莫言的《生死疲劳》电子本。

作为对莫言的敬意,总想写点什么。先是划了几句,觉得极不称心,没有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者说我无能为力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上网,查看别人的读后感,受到一定的启发,因所言和自己的感受有想通之处,反倒受其影响,更加想不出更好的表达。只得尽可能用自己的几句话凑数。

这本小说的主要情节是:高密东北乡西门屯地主西门闹在解放后被枪毙,自觉委屈冤枉,先后转生为驴,牛,猪,狗,猴,最后成为一个患有血友病世纪婴儿,而全小说就是大头婴儿蓝千岁回忆叙述,借这些动物,以及被地主西门闹救了的一个长工蓝脸的儿子蓝解放,还有故事中起补充,增加立体的描述的“莫言”来叙述完成的。小说的叙述时段从1950年到2000年,跨度长达50年,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

看莫言的《生死疲劳》第一个感觉是:抓人心。小说从一开始“我”西门闹在阎王爷那儿叫屈喊冤的荒诞不经的描述,牛头马面两个既是民间神鬼故事的原型,又经过作者加工的新鲜形象送“我”投生。那鲜明的出神入化的语言特点,一下子吸引着你,激发着你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以往看电子书,总是一次性的在几部图书间不停的游走,切换。可是自从开始看《生死疲劳》就没有动过去看其它电子书的欲望。而且,抓心挠痒,心猿意马,总想多一会时间可以多看一些。看莫言小说的缺点是:严重干扰了自己的工作,这也侧面说明莫言小说的魅力。读完此书,真真正正体会到莫言作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真是名至实归。

正如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所讲: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说实话,之前我看过几次这句话,感觉又别扭又拗口,还难以理解,莫名其妙。现在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莫言鬼斧神工出神入化的描绘,真正领略了莫言语言的风采。他的每一句话,看似不经意间,侃侃而谈,娓娓道来,而又琅琅上口,妙语连珠甚至有些地方如诗如词一般,押仄押韵,即使没有出声的朗读,目光扫过,也觉得起伏有致,韵味十足,一气呵成,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扎实的语言功底。莫言用四十三天的极短时间完成这样的一部上下五十年,纵横阴阳事的鸿篇巨着,真实令人佩服之至。六道轮回,不论写驴,写牛,还是写猪,写狗,都把这些动物的特征活灵活现表现出来,用这些动物的眼睛窥视人类的生活,视角独特,新颖有趣,而且,用笔简练生动,老到,人物刻画形象入目。自从读了莫言的这本书,常常感到身边的万事万物诸如猫啦,鸟啦,鱼啦等等都是灵异的,都可能是某个冤魂的投胎转世,因此对她们尊重而敬畏。

我读《生死疲劳》虽然确实走马观花,一目十行,有追求故事情节之嫌,但是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也好像在30天的时间里,亲身经历了一把那50年的变革,体验了一把不同动物眼中的生活,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内心经历无限的悲凉。那个时代,那个我曾经那么陌生的时代,那个作为70后的我从不曾体会到的上世纪50到80年代的一些事情,我就像亲眼所见,()亲身所为一样经历了。我甚至感到读了它,我自己就像一个经历世事沧桑的老人。眉头的皱纹,内心的沉淀,处事的淡漠……短短一个月,经历和回顾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尤其是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那些事情,既是作者浓墨重彩着力描绘的,又是自己欲望难平,急于了解的。打土豪,分田地,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包产到户,自然灾害,文革前后,改革开放之初……这些在历史书中,在那些严谨的政治术语中,在那些生涩概念中,令人昏昏欲睡的事件和史实,第一次那么深刻的通过驴折腾牛犟劲猪撒欢狗精神生动真实悲壮无奈的冷峻的展示和暴露。让人在轻松之余,又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无比,悲壮无限。正如一位感言者所写:虽然内容离奇、叙述荒诞,但主题却是严肃的,那是一种历经历史沧桑的冷静与成熟,始终在警示着庞杂喧闹的世界,应该如何真正地面对短暂的人生。

你有欲望,欲壑难平;我有愤怒,无法消除;你有深情,款款述说,他有贪念,欲罢不能。可笑可叹,可慨的是:那么多人不能看的破,看得开。你方唱罢我登场。不知道冥冥之中,我们不管如何折腾都逃不脱生死疲劳的下场。

生死疲劳,对于这样一个奇怪名字的小说,我还是对他有距离感的。看完后,才发现,其实,芸芸众生,你,我,他在人世间的一些事情,其实终归是生也疲劳,死也疲劳,生也劳心,死也劳心的轮回折磨,真正能在这种轮回中获得心灵的宁静和超脱的人,一定是那种超然若世,忘记生死,悠然度日,无欲无贪之人。既然我们终究逃不脱生死轮回之苦,何方快快乐乐,闲云野鹤,让自己的灵魂神游于宇宙间,做一个超然物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世外高人呢?

生死疲劳读后感(三)

读莫言的《生死疲劳》,不会让人打瞌睡,莫言这部小说里有两句话,这两句话就在紧紧相邻的两章中。第一句出自第三十章:“但我清楚地知道,它是一个勉从猪舍暂栖身的英雄。”说这话的,是叙事“主人公”之一的“西门猪”,“它”,是指另一头叫做“刁小三”的猪。第二句话,是他在第三十一章里说的:“他说这个戏是特殊的历史时期的产物,带着荒诞但又庄严的色彩,是一个活生生的后现代的标本。”说这个话,还是“西门猪”,而这句话中“他说”的“他”,是小说中的“莫言”。由于这两句话相距不远,虽说现在记忆力比不了年少时,但是,在读到第二句时,总还算记得第一句。那海阔天空的想象,那优美精妙的语言,那数不清的暗喻名言,纷至沓来,赏心悦目,令人精神振奋,不读不快。而一读之后,总会让你心潮起伏,联想翩翩,不吐不快。

一、莫言这《生死疲劳》,从叙事方式分,肯定属于荒诞叙事。开荒诞叙事先河的,诚然算不到莫言的名下。最着名的、人所共知的《西游记》,就可以归于这种叙事形式。但是,以荒诞叙事,演绎半个世纪的一地历史、世事沧桑、社会变迁和人生沉浮的,当非莫言莫属。至少,前无古人。而且,他说得是那么一本正经、胜似正史,让人不能哭,也不能笑,不能相信,也不能怀疑。尤其是与莫言同时代过来的人,对此,会感触尤深。莫言运用荒诞笔法,叙历史、社会和人生如此庄严之事,借用得可是一点也不勉强。一路读去,你会感觉到,《生死疲劳》是“满纸荒唐言,全为庄严事”。庄严者何?是对人的解读,对一个时代的解读,对一段历史的解读。最庄严者,当数书中说及在1976年9月9日,那蓝脸的一骂一哭,那抒发的何止是愤懑!是对举国对于一个人、一个人的思想误读的声讨:

蓝脸的眼睛里慢慢地涌出泪水,他双腿一弯,跪在地上,悲愤地说:“最爱毛主席的,其实是我,不是你们这些孙子!”众人一时无语,怔怔地看着他。蓝脸以手捶地,嚎啕大哭:“毛主席啊——我也是您的子民啊——我的土地是您分给我的啊——我单干,是您给我的权利啊——”

听听,这可有半点荒诞的滋味儿?一丝一毫也没有!一骂一哭中所阐述的,在那整整的一个时代内,只有这主人公、这执拗无知的犟农民、这举国唯一的单干户心里明了!这是对举国误读的声讨!莫言不惜借用荒诞的叙事手段,不惜洋洋洒洒铺展几十万字之巨的精言妙语,就是为了这一声讨,就是为了对这一举国误读、以至贻害一国的庄重反思。

当然,假若莫言能不让蓝解放,不让大头儿,也不让“莫言”出来当叙事主体,那么,这荒诞叙事,就完美了。作为作者的莫言,可以说这出于这部小说叙事的必需,出于让叙事更灵活更精彩。那么,作为读者的我,可以说是因为对传统叙事尚有所畏惧,是对自己荒诞叙事能力的信心还不够足。总之,是如此一来,就让你的这荒诞叙事在我们读者的心中,有所不完美了。我们只有寄望莫言有下一部更完美更彻底的荒诞叙事大作的问世。

二、就是猜想,莫言大学读的肯定不是中文,攻的不是文学,而是农学院的畜牧专业。不然,那些驴呀,牛呀,猪呀,狗呀,怎么会那么地顺从,那么地听他使唤?他牧的那些驴呀,牛呀,猪呀,狗呀,为什么会是那么地机敏有型,那么地聪明伶俐?武功高深者,拈花可以伤人。精于畜牧者,驴牛猪狗之类,胜于使人。中国二十世纪的后半世纪,全入于莫言所牧所养的驴牛猪狗眼中,心中。莫言者,神牧矣!当然,人畜牧,为役使,为肉食,为皮毛。莫言畜牧,却是为了让它们看世界,观世事,品人生。书中的叙事者,评说书中的莫言,说他从来不是好农民。作为读者的我,绝对认同。我评说他是畜牧工作者,但是,因为他不务正业,所以,肯定不是好畜牧工作者。不过,还好。子不语怪力乱神,莫言因之只役使驴牛猪狗,没有让众畜尽出。说来莫言应该还算是孔孟信徒,至少是孔孟。

三、想对莫言表达愤怒。这些天来,莫言所牧之驴牛猪狗,害得咱家老汉我神经过敏。他的驴,是如此折腾不休。他的牛,是那般执拗倔犟。他的猪,是那么聪明那么善于撒欢,他的狗,是那样地狂傲精神。在办公室,听到走廊有脚步声,就感觉到会不会是他的驴在蹶蹄。走在路上,看到一棵树枝叶摇晃,就猜测会不会是他的猪在撒欢。走回家,关上门,听到有所响动,就害怕是他的牛,在用角顶门撞墙。此刻,时至子夜,窗外霓虹渐熄,万籁俱寂,只有淅淅沥沥的雨点砸在遮阳棚上,发出丁丁冬冬的滴响,忽有声音从远处传来,竟恍觉是他的狗,边飞奔边狂吠而来……如此神神道道,叫人如何度日。得赶紧将这《生死疲劳》合上,置之高阁。

我们的内心是装着天使呢?还是装着魔鬼呢?这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对于我来说,一时间还很难把这本书的精髓吃透,但我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慢慢去品味,去琢磨,做为中国人,莫言是中国人的骄傲!

4、生死皆是疲劳——《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皆是疲劳——《生死疲劳》读后感

文/胡帅

《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书名取自《佛经》“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书中的主角是高密东北乡西门屯被枪毙的地主西门闹,他经过几次转世,先后成为驴、牛、猪、狗、猴、最后又成为人——大头婴儿。

通过把国家历史融合进家族历史,从主角轮回转世的视角,记录了高密东北乡的各色人物在二次土地革命、人民公社化运动、大饥荒、大跃进、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直至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阶段的被裹挟,被整饬,被粉墨登场。

1950——2000五十年间,西门闹已经经历了驴、牛、猪、狗、猴五个轮回。

开始他降生为驴,带着对前世事和尘世人的莫大仇恨,觉得受了所有人的欺骗和背叛,后来慢慢平静,性格也在兽性和人性中摇摆不定。

降生为牛,性情还是还暴躁,对西门闹的记忆还是很深,但也表现出忠顺温厚、拼命倔强的一面。

降生为猪,则开始对人的记忆渐少而猪的记忆渐多,成为了一头具备人的智商和思考能力的猪、而不是附身于猪身上的一个人。

降生为狗,几乎不太提起西门闹那一世,而是忠心护主,且成为了狗中政治领袖。这时西门闹的心态已经很平和,经历了几次轮回后也看的很开了。

但死后阎王却说他“还有一些仇恨的残渣”,让他又降生为猴,做猴的两年,几乎没有心理活动,和普通猴子无异。

小说里的人物跨越辈分与姓氏,但是都逃脱不了命运与时代。蓝脸应该是最有意味的人物,他最大的特点是坚持,或者是固执。

这本来应该加以称颂与敬畏,但是在那样的时代与背景里,见风使舵的人多如牛毛,坚持信仰的同样大有人在,以反面形象出现的洪泰岳便是一个。

信仰与坚持,只是内心的固执与力量,至于正确与否,只是历史走完一个轮回后才能客观评说。

如果,历史走向另一个方向,中国人并不会把蓝脸当成是一个正面人物。

书中讲述了那么多的生生死死、恩怨情仇,在六道轮回的最后一轮,西门闹即将投生为人时,阎王爷对西门闹说:“我知道你死得冤枉,但天下冤枉的岂止你一个人?”

这时当那些几世以前的仇恨终于在一次次的轮回中在他心中消失殆尽时,他才得以投生为人。

前五次轮回中,西门闹的人性越来越少,兽性越来越多,所谓“仇恨”也逐渐消弭干净。

可是,如果不知为何宽恕而宽恕,那就像不知为何仇恨而仇恨一样,可怜又可笑。

这个欲望的坚持与幻灭的故事本身并不新鲜,生死轮回的故事也不新鲜,两者结合在一起,再加上莫言对各种牲畜精妙幽默的描写,就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

当然,这本书的重点是记述了在那个风云畸变,斗志昂扬,连生畜都不得安宁的时代,人,是如何一步步一变成畜生的。

轮回不息,生死皆是疲劳。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