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周国平:读鲁迅的不同眼光
周国平:读鲁迅的不同眼光
我第一次通读鲁迅的作品,是在“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的一九六七年。那时候,我的好友郭世英因为被学校里的“造反派”当做“专政”的对象,受到孤立和经常的骚扰,精神上十分苦闷,便有一位朋友建议他做一件可以排遣苦闷的事——编辑鲁迅语录。郭世英欣然从命,并且拉我一起来做。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兴致勃勃地投入了这项工作,其步骤是各人先通读全集,抄录卡片,然后两人对初选内容展开讨论,进行取舍和分类。我们的态度都很认真,在前海西街的那个深院里,常常响起我们愉快而激烈的争吵声。我们使用的全集是
他父亲的藏书,上面有郭沫若阅读时画的记号。有时候,郭世英会指着画了记号的某处笑着说:“瞧,尽挑毛病。”他还常对我说起一些掌故,其中之一是,他听父亲说,鲁迅那首着名的《自题小像》的主题并非通常所解释的爱国,而是写鲁迅和周作人同时爱上一个日本女子这件事的。当然,在当时的政治环境里,这些话只能私下说说,传出去是会惹祸的。
鲁迅在中国大陆的命运十分奇特。由于毛泽东的推崇,他成了不容置疑的旗帜和圣人。在“文革”初期,民间盛行编辑语录,除了革命领袖之外,也只有鲁迅享有被编的资格了。当时社会上流传的鲁迅语录有好多种,一律突出“革命”主题,被用做批“走资派”和打派仗()的武器。与它们相比,我和郭世英编的不但内容丰富得多,而且视角也是超脱的。可惜的是,最后它不仅没有出版,而且那厚厚的一摞稿子也不知去向了。
现在我重提往事,不只是出于怀旧,而是想说明一个事实:即使我们这些当时被看做不“革命”的学生,也是喜欢鲁迅的。在大学一年级时,我曾问郭世英最喜欢哪个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的这个儿子毫不犹豫地回答:“鲁迅。”可是,正是因为大学一年级时的思想表现,他被判做按照“内部矛盾”处理的“反动”学生,并因此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整死,时在编辑鲁迅语录一年之后。郭世英最喜欢的外国作家是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而我们知道,鲁迅也是极喜欢这两人的。由于受到另一种熏陶,我们读鲁迅也就有了另一种眼光。在我们的心目中,鲁迅不只是一个嫉恶如仇的社会斗士,更是一个洞察人生之真实困境的精神先知。后来我对尼采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就更能体会鲁迅喜欢他的原因了。虚无及对虚无的反抗,孤独及孤独中的充实,正是这两位巨人的最深邃的相通之处。
近一二十年来,对于鲁迅的解读渐见丰富起来,他的精神的更深层面越来越被注意到了。鲁迅不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惟一者”,他从宝座上走下来,开始享受到作为一个真正的伟人应有的权利,那就是不断被重新解释。而这意味着,没有人据有做出惟一解释的特权。我当然相信,鲁迅若地下有知,他一定会满意这样的变化的,因为他将因此而获得更多的真知音,并摆脱掉至今尚未绝迹的那些借他的名字唬人的假勇士。
2、眼光与财富
眼光与财富
励志心得
菲勒的发迹和致富,在许多人的眼中一直是个谜。解铃还须系铃人。他那别具心匠的碑文,也许概括了他不断在平凡中发现奇迹的传奇一生,也计能帮助不少人解开他发迹和致富之谜:“我们身边并不缺少财富,而是缺少发现财富的梦想和眼光。”[/color]
菲勒出生在一个贫民窟里,他和很多出生在贫民窟里的孩子一样争强好胜,也喜欢逃学。与众不同的是,菲勒从小就有一种发现财富的非凡眼光。他把一辆从街上拾来的玩具车修好,让同学们玩,然后每人收取0.5美分。在一个星期内,他竟然赚回一辆崭新的玩具车。
菲勒的老师深感惋惜地的对他说:“如果你出生在富人的家庭,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商人。但是,这对你来说已是不可能的事了,你能成为街头商贩就不错了。”
中学毕业后,菲勒正如他老师所说的那样,成了一名小商贩。他卖过电池,小五金,柠檬水,每一样都经营得得心应手。与贫民窟的同龄人相比,他已经可以算是出人投地了。
但老师的预言也不全对,菲勒靠一批丝绸起家,从小商贩一跃而成为商人。那批丝绸来自日本,数量足有1吨之多,因为在轮船运输当中遭遇风暴,这些丝绸被浸染了。如何处理这些被浸染的丝绸,成了日本人非常头痛的事情。他们想卖掉,却无人问津;想运出港口扔了,又怕被环境部门处罚。于是,日本人打算在回程的路上把丝绸抛到大海里。
港口有一个地下酒吧,菲勒经常到那里喝酒。那天,他喝醉了。当他步履蹒跚地走过几位日本海员身边时,海员们正与酒吧的服务员说那些令人讨厌的丝绸。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感到机会来了。第二天,菲勒来到轮船上,用手指着停在港口的一辆卡车对船长说:“我可以帮你们把这些没用的丝绸处理掉。”结果,他没花任何代价便拥有了这些被染料浸过的丝绸。然后,他用这些丝绸制成迷彩服装、迷彩领带和迷彩帽子。几乎一夜之间,他拥有了10万美元的财富。
有一天,菲勒在郊外看上了一块地。他找到地皮的主人,说他愿意用10万美元买下来。地皮的主人拿到10万美元后,心里还嘲笑他:“这人样偏僻的地段,只有傻子才会出这么高的价钱!”
令人料想不到的是,一年后,市政府宣布在郊外建环城公路。不久,菲勒的地皮升值了150倍。城里的一位富豪找到他,愿意出2000万美元购买他的地皮,富豪想在这里建造别墅群。但是,菲勒没有出卖他的地皮,他笑着对富豪说:“我还想等等,国为我觉得这块地皮应该值得更多。”果然不出菲勒所料,3年后,那块地卖了2500万美元。
他的同行很想知道当初他是如何获得那些信息的,他们甚至怀疑他和市政府的官员有来往。但结果令他们非常失望,菲勒没有一位在市政府任职的朋友。
菲勒活了77岁,临死前,他让秘书在报纸上发布了一条消息,说他即将去天堂,愿意给失去亲人的人一带口信,每人收费100美元。这一看似乎是荒唐的消息。引起了无数人的好奇心,结果他赚了10万美元。如果他能在病床上多坚持几天,赚得还会更多。
他的遗嘱也十分特别,他让秘书登了一则广告,说他是一位绅士,愿意和一位有教养的女士同卧一个墓穴。结果,一位贵妇人愿意出5万美元和他一起长眠。
[十年历程,十年展望] [牛根生励志语录100句]
3、眼光决定未来
眼光决定未来
文/周礼
1923年的一天,沃尔特·艾拉斯·迪斯尼来到叔叔家里。他准备开一家影视制作公司,但在资金方面遇到些问题,他希望叔叔能借给他一笔钱。为了取得叔叔的支持,迪斯尼答应,无论叔叔出多少钱,都可以拥有公司一部分股份。这本来是一个很有诱惑力的承诺,但迪斯尼的叔叔却并不稀罕,他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从不作无谓的投资。那时迪斯尼尚未成名,只是一个有着一腔热血的普通青年,他的公司能支撑多久,没有人能说得清。念在亲戚的份上,他借给了迪斯尼500美元,但条件是,拒绝了入股,返还现金。
谁也没有想到,几年后,迪斯尼的公司成了美国知名的企业,尤其是“米老鼠系列”和《三只小猪》上影后,迪斯尼名声大噪,其公司股价直线上升。这时迪斯尼的叔叔后悔不迭,如果他当初选择入股的话,现在他至少能够拥有10亿美元的财富。
与迪斯尼的叔叔比起来,胡雪岩则是一个卓有远见的人。25岁那年,胡雪岩正在阜康钱庄当伙计。一天,他在茶馆里一边喝茶,一边听别人闲聊,这时,从外面走进来一个与他年龄相近的落魄书生。虽然这个人衣衫破旧,满面愁容,但看起来气宇不凡。胡雪岩向来敬重读书人,于是主动靠过去,与他攀谈起来。
胡雪岩在交谈中得知,这个人名叫王有龄,出生于官宦世家,但到了他父亲那一代就没落了,虽然他捐了个盐运使,但那只是一个虚名,并没有实际权利。此次他途经浙江就是为了进京求取功名,补个实缺。然而不幸的是,他的盘缠全部花光了,并且他的父亲还病死在了杭州。现在他身无分文,举目无亲,不知该如何是好。
听了王有龄的诉说,一股怜悯之情油然而生,胡雪岩决心帮助王有龄度过难关。在胡雪岩看来,王有龄并非等闲之辈,将来一定前途无量,如果能够助他一臂之力,他定会感激涕零,报之以李。可是,自己也是一个一穷二白的伙计,又哪来那么多钱帮助他呢?忽然,胡雪岩想起了自己刚收回来的一笔死账,一共有五百两银子,现在暂时还没有任何人知道,不如将这笔钱拿给王有龄救急,等他补了实缺后再还上,岂不是两全其美?
当王有龄拿着胡雪岩送给他的五百两银票时,他简直难以置信,感动得热泪盈眶,只说了一句话:咱们萍水相逢,你怎么对我这么好呢?有雪岩笑答:朋友嘛,本来就应该互相帮助,如今你有难处,我心里十分难过,不拉你一把,我睡不着觉!
事实上,胡雪岩看人真的很准,不久,王有龄用他资助的五百两银子,成功当了浙江粮台总办。王有龄发达后,并未忘记当年胡雪岩的救助之恩,他拿出一大笔钱,让胡雪岩自己开钱庄。后来,在王有龄的暗中帮助下,胡雪岩的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红火,除钱庄遍地开花外,他还开了许多商铺,经营中药、丝茶、粮食等业务,其个人资产超过了二千万两,可谓富可敌国,难怪后来人们说:“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励志小故事)
4、周国平:不同的天赋
周国平:不同的天赋
世界是大海,每个人是一只容量基本确定的碗,他的幸福便是碗里所盛的海水。我看见许多可怜的小碗在海里拼命翻腾,为的是舀到更多的水,而那为数不多的大碗则很少动作,看去几乎是静止的。
我倾向于认为,一个人的悟性是天生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它可以被唤醒,但无法从外面灌输进去。关于这一点,我的一位朋友有一种十分巧妙的说法,大意是:在生命的轮回中,每一个人仿佛在前世修到了一定的年级,因此不同的人投胎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已经是站在不同的起点上了。已经达到大学程度的人,你无法让他安于读小学,就像只具备小学程度的人,你无法让他胜任上大学一样。当然,这个说法仅仅是一种譬喻。
上帝赋予每个人的能力的总量也许是一个常数,一个人在某一方面过了头,必在另一方面有欠缺。因此,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弱智儿往往是某个非常方面的天才。也因此,并不存在完全的弱智儿,就像并不存在完全的超常儿一样。
人是有种的不同的。当然,种也有运气的问题,是这个种,未必能够成这个材。有一些人,如果获得了适当的机遇,完全可能成就为异常之材,成为大文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企业家等等,但事实上是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一生。譬如说,我们没有理由不设()想,在古往今来无数没有机会受教育的人之中,会有一些极好的读书种子遭到了扼杀。另一方面呢,如果不是这个种,那么,不论运气多么好,仍然不能成这个材。对于这一层道理,只要看一看现在的许多职业读书人,难道还不明白吗?
智力可以来自祖先的遗传,知识可以来自前人的积累。但是,有一种灵悟,其来源与祖先和前人皆无关,我只能说,它直接来自神,来自世界至深的根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