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关键时刻读后感
关键时刻读后感(一)
《关键时刻》是我读过的一篇文章,它只要告诉人们:骄傲和自满都会成为成功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关键时刻》主要简述了一个年轻人射箭射的非常好,他能很随意的把一支箭射到远处,然后再射一支箭把它劈成两半。因此,他觉得他比师傅都要厉害。
后来他的师傅和他来到一处裂谷边,裂谷之间有一根圆木,师傅走到圆木中央,对准远处一棵树的中心,很随意的射到那里,然后再射一支箭把原来的箭劈成两半。可年轻人走上圆木,却哆哆嗦嗦的,因为只要一失足,就是死亡。他对准那棵树,但却无法集中注意力。一箭射去,连树的影子都没有碰到。
从此以后,这个年轻人再也不骄傲了。其实没有人在某一方面做到最成功,只有努力做到最好。
关键时刻读后感(二)
我今天读了一篇名叫《关键时刻》的文章,讲的是:从前有个年轻人,箭射得非常好,他可以把一支箭射到远处的树上,再射第二支箭从第一支箭中间穿过。他骄傲起来。
一天,他的老师,要年轻人陪他旅行。
他们来到一道裂谷边。裂谷很深,下面是湍急的河水,只有一根圆木横跨两岸。师父走到圆木中央,一箭正中远处的树,又一箭把树上的箭射成两半。年轻人小心翼翼地走到圆木中央,他知道,如果失足,等待他的将是死亡。他搭起一支箭,箭射了出去,但连树的影子都没沾到。这时,年轻人顿觉天旋地转,不禁哭了起来。
“师父救命!”他大声呼喊着。师父赶紧抓住他的手,把他带到安全的地方。年轻人此时真是懊悔自己不该骄傲。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我们的心态决定了我们的行动,优秀的心理素质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成熟稳重地面对一切,才是真正的强者。
关键时刻读后感(三)
最近花时间阅读了北欧航空公司前ceo卡尔森所写的《关键时刻》一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以客户为向导的经营真谛。客户是市场中的最根本、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以客户为导向其实是以市场为导向。抓住了客户,就占据了市场;顺应了客户,就适应了市场,发展了客户,就开拓了市场。
正对目前无线终端互联网部门的情况,这方面就更加迫切:由于手机市场原因,国内渠道规模在慢慢萎缩;由于增值业务行业原因,运营商计费模式越来越窄,迫使我们使用第三方计费模式。我们必须研发高粘性,高品质的产品,其实质就是以客户为中心,站在客户角度去考虑问题,以提高客户高品质的服务为基础,黏住了客户,后面才考虑收费问题。
以无线终端互联网部门最新开发的大型网游--江湖online为例加以说明,由于各种客观缘由,江湖是在单机版的rpg游戏引擎的上进行开发的,开发前期没有站在客户的角度来设计,以开发进度为优先,以减低开发难度为优先,以系统架构完美为优先,导致江湖上线的时候用户导入困难,流失严重,收益也很不理想。最近我们痛下决心,以客户需求为关键时刻,()分析了大量用户的聊天记录,分析大量用户bbs讨论记录,分析大量客服投诉记录,对江湖的整个软件进行彻底大修改。我们相信我们的付出会得到回报的。
对于整个无线终端互联网部门平台我们也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客户满意度、留存率进行了不少优化:单机游戏慢慢去掉包月收费方式,游戏本身用户可以免费玩,只有道具收费。同时我们把新闻、股票、天气、漫画等业务彻底终生免费。通过数据分析,目前无线终端互联网部门用户的留存率、粘性比之前有大幅度提升,无线终端互联网部门业务收益也比今年年初提高不少。
关键时刻读后感(四)
非常感谢公司推荐的《关键时刻》这本书,它教育了我怎样去做好中层管理者,让我明白小事成就大业的道理——就是珍惜每一个小小的“关键时刻”;中层管理者要充分去挖掘每个人的智慧,通过沟通技巧,把公司的总目标简单明了的传达给所有人,为大家钩织蓝图,让大家参与提高效率完成目标的计划制定中,最后检查督促完成。
尤其是对接客户端的部门,时时刻刻都是我们的关键时刻,有时甚至是对客户的一句话都会影响我们的服务质量。只有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才会成就公司的大业。
对于通信这个超级行业,我们更要不断的充分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以确定真正要有的核心竞争力,当前的整机销售市场处于低端用户群,价格和品质肯定是要成为核心竞争力才行,如果市场在向高端市场后,那么技术毫无疑问就转为核心竞争力。
不断了解客户需求,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确立好目标,让组织明确奋斗方向;否则组织将会懒散或失去斗志。
2、最后的时刻读后感
最后的时刻读后感(一)
《最后的时刻》写了江姐在"中美技术合作所"临牺牲前所发生的事情。她名叫江雪琴,1948年被捕,关进了"中美技术合作所"的'渣滓洞'监狱里。她残遭酷刑,但坚贞不屈,坚持领导狱中同志同敌人展开斗争,最后英勇牺牲。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竹签订入十指,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的身上打开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她关怀难友,参与领导狱中斗争,被亲切的称为"江姐".1949年11月14日,江姐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通过学习《最后的时刻》,我觉得江姐是一名刚正不阿,勇敢,面对困难坚强不屈,奋力拼搏,用精神和信仰铸造成了永不跨的钢铁长城!
她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向她学习,我们要以乐观的心态。刻苦学习的精神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我相信,江姐视死如归的精神一定会永驻亿万人民的心中的!
最后的时刻读后感(二)
《最后的时刻》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江姐在面对邪恶的死神时,依然像平常一样,脸不变色,心不跳。她依然从容地梳理头发,披上干干净净的旗袍,擦了擦皮鞋上的泥垢,并在走廊里和每一间牢房里的人握手。明知自己要押赴刑场,却能坦然面对,她将生命化 为胜利的精神。
江姐,一个响当当的中国人名字;江姐,一个坚强意志的代表。我怀着敬仰的心情读完这篇课文。为什么日寇和国民党久久不能打败我们,就是因为有无数像江姐这样的人,用精神和信仰铸造成了永不垮的钢铁长城!他们是最值得赞颂的人,我反复地读这篇课文,只为学习江姐的那种精神。
江姐视死如归的精神永驻亿万人民的心中,我记住了她的名言:“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做的。”我从《最后的时刻》中读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最后的时刻读后感(三)
《最后的时刻》主要写了江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所做的事。这天早上,在江姐所在的牢房渣滓洞外开来了一辆卡车与吉普车,说是要把江姐与一批通知转移到别的地方去。可老练的江姐知道敌人要把自己杀害,这也就是她生命的最后时刻。江姐与一批同志站在卡车上,像是迎接胜利的曙光……
江姐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她在狱中与敌人周旋,敌人用尽了各种酷刑也没有使江姐说出有关于情报的一个字,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你无论怎么问我,我的回答永远是这个。”江姐在狱中也与战友们一起研究问题。()
江姐坚强不屈,敢于奋斗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想到了一遇到小难题就退缩了,也不去钻研,去努力的想题的解法,江姐这种精神不是正好激励了我们吗?
江姐有十分强烈的爱国精神与抗日精神,若不是江姐与各位烈士的守口如瓶,也许抗日就不会胜利。即使是生命的劲头,也坚决不做卖国人,要用自己的热血来换取祖国的胜利,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正是有无数爱国英雄的牺牲,才赢得了抗日的胜利,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幸福。
3、杀戮时刻读后感
杀戮时刻读后感(一)
《杀戮时刻》的确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法律题材影片,因此其中的东西自然有很多,如美国的庭审程序、美国的抗辩式审判、法官的作用……但是我最想谈的是美国的陪审团在庭审中作用。
那么陪审团的作用到底是什么?简单讲陪审团就是认定事实,并裁决案件。法官则是控制审判程序,并根据陪审团认定的事实适用法律(由于美国是普通法系国家,即使由陪审团认定的事实在法律上无法条可寻,法官也可进行自创规则判案或援引先例)。
在美国,由于担任陪审员是公民的义务,因此美国陪审员的选定只须从当地选民登记手册中随机抽出候选人名单即可。法官根据案件的情况确定最初陪审员候选人数,然后法官将其中不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剔除。由于陪审员直接决定案件结果,因此要求陪审员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
开庭审理过程中,陪审团通过双方律师对证人的询问来了解案件事实,而法官会控制律师的询问过程,并指出法庭上出现的哪些证据属于违法获得或者哪些证言不具有可信度,以提醒陪审团不能采用。在所有的证人都出庭作证后,陪审团会在单独的评审室内对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进行评议,并形成裁决意见。一般的刑事和民事案件要求至少有9名陪审员达成一致意见,才能形成裁决结果。而谋杀案之类的重大刑事案件,则要求12名陪审员都必须形成一致的裁决。如果人数上达不到要求,就不能形成裁决结果,陪审团需要继续评议,直到做出裁决为止。当双方的证人都出庭作证后,法官就可以要求陪审团对案件进行讨论并裁决。陪审员们将被严密隔离,甚至在未做出裁决前不准吃饭。当陪审员讨论结束后,会形成一份意向性决定,然后交由陪审员们投票表决。
陪审制度是美国法治和美国诉讼制度的组成部分,反映了美国诉讼制度的特性,是美国法治民主化的反映,具有一些特点:
1)陪审员加入审判使审判更具人性化,可以更好的体现法、理、情的统一。陪审员断案中,陪审员来自社会各阶层,社会横断面大,对安件的裁定较易达到社会正义。而且由于陪审员是由双方律师同意后产生的,即使一方对案件结果不满,他也无法对陪审团做出任何指责。而且收买如此多的陪审员也并非易事。因此司法腐败发生概率较小。
2)陪审员加入审判,事实上体现了公民参与国家管理。这是公民直接形势国家权力的体现。
3)陪审制度有利于普法教育,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加快法治社会建设和依法治国进程。公民担当陪审员的进程正是一次很好的接受普法教育的过程。陪审员在对案件讨论时也很好的了解了一些法律常识。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陪审制度在美国审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其司法体制的重要的环节。
杀戮时刻读后感(二)
第一次看此种类型的电影,却被其深深震撼。它是一部以美国种族歧视为社会角度,基于美国刑事审判中的陪审团制度,讲述一名白人法官历尽重重困难为一名黑人申辩无罪的整个案件的过程,涉及了种族歧视和利益斗争、人性与法律、道德良知与司法公正等等各方面,从中表现出英美系法律的情理与文化,以及和大陆法系的区别之处,让人观后陷入深思,马修麦康纳那段结案陈词仍回荡在耳边……
案情本身并不十分复杂,美国南部的一个小镇上,种族歧视依然存在且严重,因迫害黑人而臭名昭着的3k党的残余势力仍在四处秘密活动,并随时伺机死灰复燃。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镇上的偶某一天,两个白人混混青年绑架了一位年仅12岁的黑人小女孩,令人发指地对之施以轮奸,最后残忍地将她从近十米高的桥上抛进下面的小溪中。使这个还不明世事的女孩遭受了地狱般的羞辱,虽勉强保住生命,却永远地失去了作母亲的能力。而令人愤恨和无奈的是,在当地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下,两个嫌犯甚至很可能会被无罪释放,致使女孩的黑人父亲卡尔李最终铤而走险,在警察局长提嫌犯进入法庭之前,于众人眼前用机枪射杀了两人,并且“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警长也被子弹击中腿部而导致终身残疾……
从整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出,种族歧视是线索之一,贯穿其中。如果没有种族歧视,汉娜的悲剧或许不会发生,杰克的辩护之路或许也没那么艰辛。美国黑人的不平等待遇,在刑事司法系统中仍然较为严重,黑人违反法律,更容易被逮,而白人违法却可能释放。这也是为何卡尔李,在得知对女儿做出如此遭天谴罪行之后的白人有可能不受惩罚时,毅然做出了任何一名父亲都会有的行为。
此部电影的另一条发展线索便是英法系中的陪审团制度,简单讲陪审团就是认定事实,并裁决案件。法官则是控制审判程序,()并根据陪审团认定的事实适用法律。法官根据案件的情况确定最初陪审员候选人数,并将其中不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剔除。开庭审理过程中,陪审团通过双方律师对证人的询问来了解案件事实,而法官会控制律师的询问过程,并指出法庭上出现的哪些证据属于违法获得或者哪些证言不具有可信度,以提醒陪审团不能采用。在所有的证人都出庭作证后,陪审团会在单独的评审室内对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进行评议,并形成裁决意见。因此,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一个案件胜诉与否,就取决于那些一般情况下不太懂法律的陪审团凭借自己的道德良知和法院告知他们的法条来分析嫌疑人是否有罪。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律师角色更像辩论手,无论情与理,你说服了陪审团,等于赢了一大半。
片中各处都充斥着人性与法律,叫人不禁深究情与理,法律与人情。杰克,作为一名年轻的白人律师,在利益遇到挑战、信念遭到质疑、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仍然冲破种族的束缚,对不同肤色的人种一视同仁,坚持伸张正义,救济朋友,这大概就是人性的根本体现吧!因为,他在内心深处也是认同卡尔李的做法的,他坚信,若是有人这样对他的女儿汉娜,他也会做出和卡尔里同样的决定。卡尔也在问每一个人:“如果你是父亲,你怎么办?”警察鲁克回答了,警长回答了,杰克回答了,他们都站在了人性的一方。并不是说他们不注重法律,就像有人说:“现有罪恶,后有治罪的法律。”在面对那两名白人的罪恶时,理性与良知或许更重要。
片中案件在审判过程中困难重重,在种族歧视的社会背景下,在陪审团全为白人的恶劣条件下,当我们以为,卡尔李德有罪不可避免时,杰克以其声情并茂的总结陈词绝地反击,最终扭转了乾坤。或许有人说最后他太煽情,可却也是以此触动了陪审团的感性神经,奠定胜局。他的那一句:“请各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汉娜是位白人女孩的话,又会怎样?”让所有人突然顿悟,让陪审团天平瞬间倾倒,使案件扭转了乾坤,或许让我们都松了一口气吧!
法律不外乎人情,法与情该处于何种程度,是现今法律体系中仍须权衡的问题!
4、关键在落实读后感
关键在落实读后感(一)
通过我对《关键在于落实》这本书的学习,感觉收益颇深,有下几方面对“落实”的理解和认识。
一、重在观念
有一个故事:一个企业因为经营不善,濒临破产,无可奈何,聘请了一位外籍专家来管理。员工以为这位专家来后肯定要大刀阔斧地改革一番,可是出乎意外的是这位专家来后却什么也不改。制度没变,人事没变,生产设备也没变。他只带来一种观念,就是把这个企业先前制定的制度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下去。结果,不出一年,企业就实现了扭亏为盈。这位外籍专家靠什么绝招使企业起死回生的呢?-----落实,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制度确定之后关键在于抓落实,要在工作实践中树立起落实的观念。
二、质在执行
对抓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曾讲过“不要在层层表态、层层开会、层层造声势上做文章,而要在层层抓落实、层层抓解决问题上下功夫。”
任何一项工作都是抓落实的结果。没有落实,再完善的制度也是一纸空文,再理想的目标也不会实现,再正确的决策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标确定,主题明确,措施出台,要求具体到人,那么关键问题就是要层层抓落实,形成“落实,落实,再落实”的良好工作氛围。所以我们要立足岗位,履行职责,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我做起,把每一件事做好做实,把每一件事做细做精,不辱使命。
三、贵在坚持
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想不到的问题、困难甚至于挫折,这就需要我们在执行过程中既要增强预见力,结合实际需要,不断修正错误,又要瞄准目标,坚定信念,增强毅力,“不达目的决不收兵”。没有这股坚定的意志力,工作往往会半途而废或功亏一篑。
四、久于文化
落实要成为一种企业文化,并养成一种职业行为习惯。具体地讲,要将各个岗位工作责任制、工作标准、操作规程、检查考核制度等内容落到实处,成为全体职员自觉执行行为。要在增强职员个体“落实意识”的同时,增强整体协作的落实氛围,各有分工、各司其职的同时,发扬协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落实的理念,养成“落实,落实,再落实”的工作作风,我们的各项工作是能够再上一个新台阶的。
关键在落实读后感(二)
近来,我仔细阅读了《关键在于落实》一书,细细品味其中的哲理让我深受教育和启迪,受益匪浅。
做一个落实型的员工把每项工作都当成事业去做,“关键在于落实”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落实为什么是关键、怎样落实各项工作呢?《关键在于落实》给我们用生动的例子做出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落实,首先是一种观念。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落实”观念,不能时时刻刻想到落实,不能时时刻刻注意落实,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忽视落实。他就会只唱高调,不管实效;就会见到风险躲着走,见到矛盾绕着走,见到困难往回走;就会喊得凶、抓得松。落实,自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记得有一句名言说:观念决定思想,思想支配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布置工作加不落实就等于零”。文件制定的再正确,如果没有人来给予实施,那就是一纸空文。
抓落实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推进发展的必经之途。落实是每一项工作得以实施的基本保障,是每一个创意得以用实践检验的关键,是每一个措施发挥应有作用的先决条件,是每一位员工实现抱负的展示平台。一个团队,落实的好坏,关键看这个团队的落实文化,只有形成良好的落实氛围,才能实现良好的落实习惯。
在投入新行业伟大实践中,作为广电的一名员工,我们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才能在行业的持续发展中有所作为,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所体现。
首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我们的社会环境中,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你是当科学家,还是做清洁工,或是当部长,都是为人民服务。我们作为新时期的职工,肩负事业发展所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只有正确对待自己的岗位,对待自己的工作职业,才能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积极主动落实工作要求,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
其次,爱岗敬岗是做好落实的关键。不论你从事的是何种工作,你都应该全身心地热爱,全身心地投入,对本职工作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保持高度负责、尽心竭力的精神。我们不应该以自己对本职工作没兴趣为借口,得过且过,更不应该以本职工作所得到的报酬少为托词,消极怠工。美国着名思想家巴士卡雅说过:“你在什么位置,就应该热爱这个位置,因为这里就是你发展的起点。”的确,我们只有在起点上上紧前进的发条,才能具备冲刺的条件,正如我们刚刚学走路一样,只有走稳每一步,才能走得越来越稳。因此,只要对自己的工作出自内心的热爱,即使你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再者,服从组织的决定;作为一名职工来说,都应该向军人学习,以服从上级的命令为天职,以服从单位的各项决定为荣耀。不然,我们就无法贯彻落实一个单位的发展目标、战略方针,单位描绘的美好蓝图也就不会实现。
落实是一种观念,一种责任,一种意志,一种文化,一种有效的执行力,只要我们坚持落实的理念,养成“落实,落实,再落实”的工作作风,我们的安全工作是有保障的,服务工作是能够再上一个新台阶的。
没有任何借口是具有较强执行力和落实力的表现。作为单位的职工,我们应该明确,忠于企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服从企业的各项规定为天职,是做好落实的天职。
对一名职工而言,落实就是对本职工作出色的完成,落实就是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守,落实就是人性的升华。抓落实最终要看执行力。落实,不是讲给某个人听或看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去做,这样不但我们的个人素质提高了,包括我们的单位,乃至我们整个民族的素质都能够有所提高,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有所进步,生活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关键在落实读后感(三)
“想的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是更聪明,落实好是最聪明又最好”!这是拿破仑曾经说过的话。前段时间,销售公司组织大家学习了《关键在于落实》这本书,我有幸阅读,并对赢在执行、关键在于落实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获益匪浅。
“关键在于落实”,这是一个企业完成计划目标任务的最终手段,也是一个人实现理想的有效办法。书中说:南方某企业经营不善,濒临破产。无奈,请来一位德国人进行管理,员工们期盼着德国人能将企业从危机中拯救出来。但德国人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把先前制定的制度坚决落实下去。不到一年,企业扭亏为盈。德国人的绝招是什么?是落实。就是真正把口头上讲的、纸上写的付诸实施,使其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就是落实。
在我们的身边,虽然每天经历的都是平凡琐碎的日常工作,但如果都能够扎扎实实的去完成它,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就会使我们的工作大有起色。如何使自己成为一名落实型的员工呢?我认为,首先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主动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把自身所承担的每一项工作任务做好;其次是树立一种高度的责任意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再次是对工作有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克服马虎轻率的毛病;最后就要不断的学习和充实提高自己,自觉执行制度,遵守纪律,不找任何借口以强有力的执行力去完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