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乎高赞:普通人如何快速赚到人生的第一个10万?](http://www.wenzidahui.com/tu/468.jpg)
1、知乎高赞:普通人如何快速赚到人生的第一个10万?
知乎高赞:普通人如何快速赚到人生的第一个10万?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没背景、没关系、没资源的普通人,怎么样才可以赚到人生的第一个10万?
下面有一个答案我很喜欢:先转变你的思维,等你不再把没背景、没关系、没人脉这几项因素当成你赚不到钱的必要原因时,你就离第一个10万不远了。
说白了,就是提升你的认知。
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距,其实都是在认知上的不同。成为一个富人之前,你得先具备富人的思维才行。
1
允许“中间商”赚差价
把钱看得太重的人,往往都会有些自私,内心里容不下别人也能变好。直到最后,被越来越固化的圈层所淘汰。
马云一直都说:我对钱没感觉。
其实不只是说钱太多,所以花起来没感觉。而是从一开始,人家的创业主要方向就不只是为了钱,淘宝,支付宝,花呗这些项目的落地,每一个都可以称得上是完全改变国人生活的工具。
一个能为别人扛起正面大旗的人,挣钱多本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你挣多少钱,其实不完全取决于你的眼界有多广,时机把握有多强。很多时候,只是取决于你有没有让别人也能挣到钱,或者获取到某种便利。
这种便利越有价值,或者越无可替代,你的财富才会自然而然会实现累积。
不要去想自己能获得什么,而多去想自己能为别人做些什么。
让自己获利的最好方法,就是先让别人获利。
2
目标足够重要,你才会足够努力
以前有人问:为什么我总是做不到在某件事上一直持续而有效地努力下去?
其实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这件事情对你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
比如:
工作完不成,你会焦虑,是因为你知道自己会被领导批评,甚至开除,所以你熬夜加班加点。
信用卡没钱还,你会担心,是因为你知道自记会被征信,甚至影响以后贷款,所以才舍下面子四处转借。
你之所以能为一件事情付出这么多,归根到底,都是由它在你心中的位置所决定。
ted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很对:当我们认为一件事情不重要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没时间去做。
不是因为懒,也不是因为时间不合理,只是因为在你的思维中,它并不值得你当下就付出行动。
有的人总是将日子过得很糟,然后怪罪于缺乏自控。
但事实上,根本没有严格意思上的自律可言,就像你之所以会要求自己每天早起,是因为你想拥有健康。你要求自己每天写作两小时,是因为你想快速地通过这项技能挣到稿费。
你所有以为能自我控制的事情,说白了,还是借助外力诱因。
人是功利性的生物,用功利性的目标来促进欲望,才是产生行动的最好方法。
作家连岳曾说过一句话:减肥这件事无关少吃,也无关多动,只有一个秘诀,就是你很想很想减肥,其他也同理。
只有当你真正地认同某件事情的重要性时,所有的规划和行动,才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你眼前。
你不需要控制,也不需要引导,那种强烈渴望完成它的想法就会迫使着你前进,走向目标。
一个人之所以废掉,不是因为无法坚持也不是身心懒惰,只是因为他的人生里,那些目标看上去都没那么重要。
3
打破思维惯性
前段时间,ig夺冠,被封为“国民老公”的王思聪,频频地登上热搜,带动了不少流量。
很多人觉得,有钱人搞战队玩跳票都是常有的事,所以就算到最后毫无成绩也是正常。结果ig夺冠了,一夜之间商业价值暴涨。
这,其实就是普通人的思维惯性。
你总是活在自己的认知标准里,并以此拿来衡量一切事物,那么和结果自然就会产生偏差。
你看不起的反而挣钱了,你觉得高大上的反而饿死了。你的自以为是其实也让你浪费了不少机会和资源。
打破认知局限的最好方法,其实就是摒弃掉原有的思维惯性。
不去想当然地挣钱,而是想好所以然再去挣钱,这才是让你快速摆脱困境的最好方法。
2、一个普通人的成功要素
一个普通人的成功要素
文/王石
很多人尤其是青年学子来问我,你是怎样成功的?
我想说,实际上我不像你们想象的那样很成功,尽管你发现我很自信,但实际上我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做了不普通的事。这就意味着,如果你们觉得你们也是普通人,我身上很多做法是值得借鉴的;如果你们觉得你们是不普通的人,在我身上是借鉴不到什么的,因为我是普通人。
美国有一本《光荣与梦想》,描述了上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美国社会变迁的过程。光荣与梦想首先给人什么感觉?一是荣誉感,二是责任感。尽管我们普通人的荣誉和责任仅限于怎么做人,怎么做企业,但我们必须坚持。做人要有底线,坚持下去,成功就不是梦想。
普通人如何坚持做不普通的事呢?
第一,要有一个可触摸到的愿景,或者目标。就登山来讲,我登上了珠峰,但是在2001年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登珠峰,我1999年登的第一座山是6000米,第二座雪山是5200米,登了这两座雪山后我想是不是应该登7000米,登了7000米后问国家标准是什么,然后按照国家标准训练。2001年登上了慕士塔格峰,这时候想,珠峰咱也可以试一试。目标不能好高骛远,要可以触及,这是第一点。
第二,锁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去实现。对于我们登山队员来讲是这样,对农民子弟、城市子弟、大学生也是这样。许多人毕业以后恨不得马上有房有车,当然这没关系,但一定要脚踏实地。
第三,要有承受失败的心理能力,因为事业当中不会一帆风顺。说句老实话,我也失败过,曾经想自杀,但最后没自杀,因为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一切都会好的。世界上有很多很糟糕的时候,你要有承受的勇气。
第四,运气。对我而言,努力之后,还不成功我不会后悔,在努力之前你永远不知道你能否成功,努力之后,还是失败,你只能怪你没有这个能力,有这个能力但没这个运气。2003年登珠峰的时候,大家都劝我不要登顶,我一咬牙,就登了上去。你要安全下来才算是成功。那时候氧气也用得差不多了。幸好下撤途中,向导捡了人们用剩的氧气瓶,我才安全下来。这也是运气。
第五,对毕业生来讲,少点浮躁。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不要太在乎第一份工作,因为同学们毕业的时候往往是很兴奋,很彷徨,兴奋的是学的知识要到社会上一显身手,要到社会上解决自立,彷徨就是就业压力非常大,我建议不要太在意找到的第一份工作。这就像谈恋爱一样,初恋结婚的不多,实际上找职业也是这样。学生物研究的,可不可以去做买卖?学机械工程的可不可以去创业?第一份工作不是很重要,它是踏入社会、了解社会的第一步。我创业是33岁以后的事,之前我当过兵,当过工人,当过工人后去上大学,毕业之后搞过专业工程技术,两年后又跳槽做翻译,这是我到深圳之前的五份工作,到了深圳之后才开始创业,所以不要太在意第一份工作,当然跳槽不能太频繁,太频繁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态。
最后,我把成功写成一个公式,供参考:
成功100%=运气90%+理想主义5%+激情2%+坚韧意志2%+控制力2%+自省力2%+平常心2%——浮躁1%——懒惰1%——贪婪1%——依赖1%——没有同情心1%。
3、亦舒:普通人
亦舒:普通人
一位母亲说,希望女儿成为叻女,这个粤词并难译为白话,叻,能干之意,但不是主持一个小家庭头头是道那种能干,肯定含有扬名立万、独当一面,名利双收之意。
当下微笑说:“你不是真的那样希望。”
那是很吃苦的,需要付出极大代价,与得到的酬劳丝毫不成比例,承受众目睽睽的压力,到头来,名与利,又同快乐不大挂钩。
每一个行业都需注人大量时间精力练练练,有些人甚至因此无暇组织家庭,生活十分孤苦。
女孩子,读个学士傍身也已经足够,最要紧是父母痛惜,早点结婚是正经。
真正的叻女也毋需()刻意栽培,她若有科学、艺术、或商业天份,社会一定比父母更快察觉,迅速将她捧上高台,天生才华难自弃,也只得牺牲其他幸福。
身体健康精神愉快有工作有家庭已经够能干。
全世界各行各业能干的人都不过为普通人服务,医生律师建筑师、文学家画家诗人、以及顶尖科学,都为你我而设,付出些少酬劳,即可换取他人三十年心血结晶,做普通人最开心。
4、普通人也有绚丽的时候
普通人也有绚丽的时候
像千千万万人一样,刘双是个普通人,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说得一口流利的北京腔。
今年26岁的他,毕业于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北京信息学院”)。在刘双自己眼里,其成长经历也是平淡无奇。刘双高中就读于北京房山中学,成绩平平。“当时自己学习成绩并不是很理想,高考选学校的时候也挺纠结的。”他说,“选择信息学院也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首先相比外地的学校,它离家近;其次,自己从小就对电子方面比较感兴趣;最后,学院的电子专业很优秀。”
其实,刘双的爸爸妈妈很希望他成为教师、医生或者警察。对于儿子的这个选择,父母表示除了支持没有别的办法,“大的主意他们都是让我自己决定,这点来说父母比较尊重我。”刘双说,他也有一个警察梦,但迫于成绩不理想而不得不放弃。
但是,选择电子专业也算是圆了刘双另一个梦。初中时,刘双很想报名参加少年电子技师证的兴趣班,“当时报名的人并不是很多,我跟父母说自己想报,父母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在兴趣班老师的指导下,刘双组装了一个收音机,“最后听见它出声了,我就特别高兴,还颁发了一个小证书。”第一次“触电”的成功,无疑给刘双选择电子专业埋下伏笔。
进入北京信息学院学习后,刘双对电子专业的热爱又达到另一个高度。他经常在周末约上好哥们儿冯雪去“逛街”,然而他们逛的并非商场,而是中关村的电子市场。“早上8点多我们就出门,坐上公交车40多分钟才能到中关村,在新中发、老中发电子市场一直逛到下午三四点,中午也不吃饭,下午回到学校再找个地方吃饭。”
在电子市场里,刘双看到任何感兴趣的电子产品都要好好把玩一番,拽着店主问东问西。一次,刘双对一个传感器实在爱不释手,用自己省下的零用钱买下一个,回到学校上网查资料,一通鼓捣下,终于能应用了。“并非每次都这么幸运,有的东西买回来,怎么鼓捣也不明白。”
谈到当时的经历,刘双仍旧流露出幸福的神色,“我现在有时间也会故地重游,在里面转上两圈看看有没有感兴趣的物件儿,但是现在工作太忙了,有看好的东西也不买了,没时间鼓捣了。”
2009年,北京信息学院第一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刘双和另外两位队友刘嘉和冯雪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最终获得高职组电子产品设计(团体)一等奖。获得国赛一等奖无疑成为刘双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带队老师陈强谈到已经毕业3年的刘双时说:“刘双最突出的优点是手比较灵活,做出来的东西比较美观并且实用,学习能力和执行力也特别强,性格不错,还有较强的合作精神。”
谈到另一位带队老师万冬,刘双充满感激,“万冬老师对我要求特别高,要求电路1个小时必须搭出来,走线还要规整,电路和别的不一样,只要有一点问题,就全都完了,如果想知道错在哪里就得花费几倍的时间去排查,比重新搭的时间还长。”
经过万冬老师的魔鬼式训练,刘双学会了在快中求稳,这让他现在还受益匪浅。“比赛过程对现在的工作影响也很大,因为现在我的工作要求也非常严格,不能有一点马虎。”他说。
如今,刘双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做卫星整体总装技术员。刚工作时,刘双最开始只能站在旁边看着别人总装,一段时间后协助别人总装,而现在他已经成为团队的负责人。能进入这个单位,在同学眼里,简直就是“升天”了,因为这个单位与卫星等高科技技术打交道。
然而,工作上要求刘双再继续学习,2012年,刘双通过了中级技术工的考试,成为一名中级技术工,未来他的目标就是在2015年通过高级技术工的考试,成为高级技术工。
刘双自认自己是个普通人,但他说:“普通人也有绚丽的时候。”(励志故事)